⑴ 《霸王别姬》电影 声音创作分析
影视音乐分析
------《霸王别姬》
影片《霸王别姬》讲述的是程蝶衣(小豆子)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幼年时被母亲切去手指卖进了戏班子,开始了地狱般的训练,而后几经波折的成了一个角儿。本以为可以与大师兄段小楼(小石头)永不分离,可以唱一辈子的《霸王别姬》,无奈世事难料,蝶衣生于乱世,他处在中国的混乱时期,一生坎坷,清朝末期,他初登台面,却被一个退了职的老公公侮辱;抗日时期,他为救段小楼,给日本军官唱戏,却促使段小楼与青楼女子菊仙成亲;抗战胜利,他因当初的几出戏被当做汉奸抓去审问;文革时期,他被批斗;‘四人帮’粉碎后,他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死法就如同他的人生一样悲剧却又唯美,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自己的人生唱出了《霸王别姬》,自杀在段小楼的怀中,正如虞姬在楚霸王面前自尽一样。
影片的配乐很是精彩,它们突出人物性格,渲染电影气氛,调动观众情绪。其中多处音乐更是由中国京剧院乐队和中国中央乐团演奏。
以下是我对本片音乐做的几点简单赏析:
本片采用的是倒叙手法,片头是‘四人帮’粉碎后,程蝶衣与段小楼二人阔别二十余年后的再次合作,经过与戏台管理员的寒暄后,京剧所独有的吹奏乐想起,尖锐却又婉转,伴随音乐回到了蝶衣幼时。抖嗡的声音表现了当时蝶衣心里茫然。
母亲为让蝶衣如戏班剁了他的第六指时,低沉的鼓声和抖嗡声的再度响起直到京剧独有的拉弦乐响起都暗示了蝶衣与戏剧无法分割的一生孽缘,此刻所渲染的紧张气氛与此后蝶衣短暂的被欺,表现了蝶衣心理的巨大变化。
这抖嗡声充斥整部影片,每当影片人物心里压抑时,总会响起这声音,不断地提醒着过去。
同样不断出现的还有学徒时期的练声曲儿,小曲儿虽然悲伤婉转却有字有据,且铿锵有力。正如程蝶衣的一生,虽然坎坷无奈,却从未放弃戏曲、放弃尊严,在我看来当他念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时,不但不是他放下了尊严,而是他真正的担起了责任,担起了自己的选择。
不可少的还有那小堂鼓的声音,虽然轻巧,却声声敲在心坎儿上,从第一次说出自己是女娇娥到段小楼在青楼闹时候,都表现着主人翁内心的变化,正如这堂鼓声一般,看着是波澜不兴,心里却是洪流激荡。
而与小堂鼓相对的是吹管乐,悠远流长,正面表现了蝶衣那看透一生的心境,并不是心死,而是麻木了,等着被再次唤醒。
自小豆子和小石头合唱第一出《霸王别姬》起,本片正式的切入了主题,京剧《霸王别姬》唱的是楚霸王的侠骨柔情,唱的是虞姬的从一而终、不离不弃。而正是这一唱,招来了张公公招来了袁世卿,也招来了程蝶衣的痛苦一生。
小豆子被招至张公公那里时,响起了乐队奏的喜庆音乐,与小豆子所受的侮辱形成强烈对比,影片中多次出现这种现象;在蝶衣为日本人唱过戏后,围墙之内,依旧是欢歌艳舞,而围墙外,段小楼看不起程蝶衣的献唱;在解放之后,全城响彻《歌唱祖国》的大合唱,而蝶衣却在一点点的失去所拥有的东西;包括在后来小四取代程蝶衣时,台上唱的随时《霸王别姬》,可是因为台下的叫好声儿,依旧对比了蝶衣当时的悲痛;就算是蝶衣再去张公府时是喜气的,可随着那声“冰糖葫芦”勾起蝶衣对小赖子的回忆,依旧伴有那么一丝忧伤,这种不对称的艺术表现手法,恰恰呈现了主人翁对世事不公的无奈、愤怒与妥协。
小豆子从雪天抱回婴儿小四时,响起的音乐伴着撞钟声,带着浓重的时代感,那是清末民初独有的悲凉曲调,有着清宫大院的苍凉,又有着一丝动乱时期的‘靡靡之音’,此曲调彰显了蝶衣心中初明事理的震惊,悲怆。
到了电影后期,让人不能忽略的还有那满载着时代感的革命歌曲,这首《歌唱祖国》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讽刺戏中人物,当小四与蝶衣吵架离家时,边跑边唱的这一首;菊仙被段小楼背叛后,穿着红袍上吊时,收录机里播的依旧是这《歌唱祖国》;到了最后,蝶衣自杀时,堂上响起的,不是别的正是那首《歌唱祖国》。
⑵ 关于电影的声音分析有哪些比如,音乐,音响,对白,同期音。
有个专门问题的软件你可以去看看
⑶ 电影《你好,之华》的声音分析和画面分析
整部电影以纪实感为主要特色,做为剧情片,充满纪实感的画面与音响能够使观众将情绪更好的带入剧情,充分地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正反打镜头的使用不仅仅是表达人物对话的位置与内容,亦或者是人物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是导演对过去那段时光的怀念,使得影片的感情更加的细腻。另外,本片的音乐十分的恬淡、祥和与平缓,使得整部影片的情感得到了更深程度的渲染。最后影片前后影调与音乐的一个对比,人物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大概就是这样吧,由于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看的比较粗略(随便找了几个点看了看),可能有些错误之处,请诸位多多包含。
⑷ 怎么去分析影片的视听语言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
⑸ 举例说明电影的声音对于画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一、通过夸张、歪曲、变形表现人物精神状态。
二、用现实或非现实声音揭示人物内心
三、与画面并列象征、隐喻事物的性质。
声音的艺术语言表达当然是电影艺术语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在其艺术表达中占有关键之地位。在画面语言出现的同时声音的运用在很多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更在有些电影作品中成为点睛之笔。声音语言在影视艺术表达中的关键作用大致可有协助镜头语言作用和对电影某段艺术构思想的成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5)电影的声音分析扩展阅读
在电影的制作中,配乐是配音的一部分;配乐只处理电影里的音乐。在电影里的音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歌舞音乐,一为附带音乐。歌舞音乐大都出现在歌舞片中,歌舞片大都改编自音乐剧,片中歌舞音乐与片中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歌舞音乐在歌舞片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附带音乐,则在一般剧情片或记录片中配合映像播映出。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只透过映像及简单的文字,就把电影的情节完整的传达出来,而无需音乐的介入。
因此,附带音乐在电影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作用通常是制造气氛,强调或提高情绪与场景的接连,此种附带音乐,吾人通称为配乐。
⑹ 分析影片《阿凡达》的声音
詹姆斯·卡梅隆说过去14年里自己脑海里盘旋的一直是《阿凡达》,他没有骗人。看过阿凡达电影,想批评导演的唯一一句话就是:下次可不要让我们等这么久了,好吗?
当你听说曾经导演过《异形2》、《终结者》的人再次操刀科幻电影,甚至为了新片专门大手笔投资研发了一项新的电影技术,你会如何期待这部阿凡达呢?我可以保证,电影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如果你放下先入为主的预期,耐心体味导演的精彩构思——就是说,你不要沦为还没有看到电影就指手画脚的网络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那么《阿凡达》将是一次视听的盛宴:丰富多彩,充满灵性,激动人心,一部只能出自大师手下的精彩杰作。
阿凡达这部电影获得最多的评价,就是“划时代之作”,真是如此么?没错。电影制作时广泛采用3D技术,将会让包括卡梅隆在内的导演们重新审视电影技术与电影本身,它的影响至少能持续数年。这就是为什么说它是划时代之作,它会改变电影银幕。
退一步说,也许它并没有开创一个新时代,但在此之前从没有导演在电影里如此野心勃勃,大规模地采用复杂的3D技术。《阿凡达》横空出世,其他导演若要不被人说“落伍”,只好也一头栽进3D的海洋。《阿凡达》是一场视听的飨宴,场景处处眩目:天空中漂浮的巨大山脉,虚空中飞泻而下的千丈瀑流,无一不惊心动魄,各种微小的细节也令人叹服不已。
阿凡达电影开场十分钟,是观众视觉保守冲击的十分钟。然而导演卡梅隆一点都不打算让观众回神。瞬间观众就被带入了紧张的情节:潘多拉星球气候恶劣,土著敌意很深,男主人公进退两难,阿凡达计划没有人性,来自地球的侵略者冷漠无情。杰克的境地令人同情,而观众似乎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即将发生。
纳威族看起来似乎不像真人,但确实让观众感到他们是活着的生物,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特别是他们的眼部动作,令人印象深刻。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逐渐发酵,就是在一次次的视线接触中表现出来的:视线超出必要的长时间停留,瞳孔微微放大,泪珠将落未落……观众清楚地看到他们之间有种东西在萌芽,长大。虽然他们是外星人,但不表示他们没有地球人的感情体验。
卡梅隆再次显现出他同其他动作片大师不一样的地方:他特意把阿凡达影片节奏放缓下来。男主人公用了三个月时间细心研究潘多拉星球上土著种族纳威的文化。观众可以看到他的头发和胡须慢慢变长,以示时光流逝。终于,男主人公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纳威的文化和人情,以及一个纳威女子——内蒂瑞。
这部分感受不到紧迫和压力,似乎有点和电影主线脱节,然而这也是导演卡梅隆的设计。毕竟,他可是导演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阿凡达》不是纯粹靠动作和奇观赢得票房的电影,阿凡达是一部爱情电影。对此千万不要怀疑。每一部卡梅隆电影,核心都是爱情。
卡梅隆用阿凡达这部影片提出了一个对人类来说可能是很深奥的问题:“背叛你所属的种族是什么感觉?”电影中萨利被问及这个问题。卡梅隆的用意非常明显:电影中男主人公和人性未泯的科学家们是好人,代表光明和人性;而另一方代表邪恶,怪物,杀人凶手。虽然在生物种群意义上纳威人和地球人八杆子都靠不上边,但从他们的做事风格来看,他们比地球人中很多人更具有人性光辉。
潘多拉星球是资源、能源和人性情感的一个大拼盘。那里的人群和普通电影里的背景群体相比并不只是科幻设定的区别。熟悉科幻电影的人,可以很容易在电影对潘多拉的描述中看到其他著名科幻电影的影子。影片最后40分钟可以说分分钟精彩纷呈。卡梅隆在这一部分终于端上了动作特技的大菜,什么迈克尔·贝阿,罗兰·艾默里奇啊,还有什么冯·特里尔啊——统统未够班!
地球人对潘多拉星球发起攻击,随后潘多拉星球在操纵阿凡达的杰克带领下发动反击,场面宏大异常,没有看过电影的人完全无法想象。用一种不恰当的比喻,这里简直让人想起9/11事件,杀戮与毁灭中饱含史诗般的想象和创造力,而其焚天毁地的巨大破坏又是那么叫人目瞪口呆,后背发寒!
论灾难场景,《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不太一样,不过足以让观众头晕目眩。如果条件允许,绝对推荐观众去看3D版。通过迷人的数码技术,观众能更加充分地体会导演的良苦用心。
潘多拉星球上的故事,卡梅隆很显然还没有讲完,仍会回去继续他的探险。而作为观众,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好背包,随时准备和这位伟大导演共赴一段惊险的心灵历程。
阿凡达影评结论:
泰坦尼克号后12年,成就阿凡达。阿凡达未必没有瑕疵,但阿凡达将成为史诗。影片普通版可以打4星分数,5星的评分留给阿凡达的3D版。
更多阿凡达一句话影评:
阿凡达一句话影评:《综艺》影评人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写道:“卡梅隆这部历时十余年打造的史诗巨作呈现了独一无二的宏伟场面,壮观的视野,激动人心的叙事以及回归自然的主题。继《泰坦尼克号》横空出世并雄踞全球票房冠军的12年之后,卡梅隆再一次奉献出一部将吸引全球目光的电影。”
阿凡达一句话影评:《好莱坞报道》影评人柯克·哈尼克特(Kirk Honeycutt)在影评中对动作场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卡梅隆运用了他掌握的所有视觉工具,像一位战略大师一样引领着观众,为众人展示战斗中的每一个转折,展现每一个改变故事进程的勇士们的死亡与怯弱者的表情。大银幕因为这些动作戏还有振奋人心的音乐而更加栩栩如生。”
阿凡达一句话影评:《好莱坞报道》影评人柯克·哈尼克特(Kirk Honeycutt)在影评中对动作场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卡梅隆运用了他掌握的所有视觉工具,像一位战略大师一样引领着观众,为众人展示战斗中的每一个转折,展现每一个改变故事进程的勇士们的死亡与怯弱者的表情。大银幕因为这些动作戏还有振奋人心的音乐而更加栩栩如生。”
阿凡达一句话影评:《太阳报》--最后的决战长达20分钟,震撼无比……势不可挡,你完全被带进片子里和那些人物、故事融为一体了。
阿凡达一句话影评:《卫报》--之前有好多谣传……有说这部3D立体影片会令人作呕,还说这2小时40分钟犹如一场灾难,现在我们可以坚定地就这两点为《阿凡达》辟谣了。
阿凡达一句话影评:《Firstshowing》--卡梅隆的确是个天才!我不能说太多,哇,但我太爱这片子了!《阿凡达》太惊人了,彻底把我震撼到了!
阿凡达一句话影评:《ComingSoon》--我得遵守和福斯公司的协约……我只能说《阿凡达》太棒了,我喜欢!
94
⑺ 从画面和声音入手,分析影视作品
热爱电影的人们曾经说会说去掉声音的电影是无声电影是一种艺术,但今天的我们要说没有画面的电影也同样是艺术的,那是来自声音的艺术!电影艺术语言的发展,随着电影技术与艺术手段、方式以及电影传播手段、方式的不断丰富而丰富。在卓别林的时代里电影是无声的,穿插在幕间的字幕是那时唯一的语言;录音技术的发明,导致了有声电影的出现。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等音响效果。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已经有着和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对位。3声画分立。 曾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要展示的情绪、情调如出一辙。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多半是一种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中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电影声画艺术语言中,同样也出现了声画不同步的方式,这种不同步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声画分立;二是声画对位。声画分立,就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在声画分立之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而声画对位,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情感、内涵、情绪、情调、氛围、节奏恰好是错位、对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正是由于声音与画面的差异、对立、错位、相反,才更有力地形成一种对比和对照,从而用一种反差的方式更强有力地表达出正面的意义、价值。 声画分立的例子有: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擦拭乐谱片断。擦拭乐谱片断中的画面是小春一边擦乐谱一边在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同时一段激动人心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这段画面和配合它的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又如我国影片《人到中年》里,女主人公陆文婷在昏迷中,似乎感觉自己正在一个无限的荒漠上艰难攀行,画面上陆文婷在荒漠上攀行,这时作曲家从画外插入了一段"无字歌",这段音乐情感哀怨、忧伤,同时又有挣扎奋斗的情绪在其中。声画对位的例子有:如某影片中背景是十分优美的音乐画面却是法西斯在残暴的杀人。还有影片《老井》中,那个女瞎子凄凄惨惨的演唱与周围围观人们的哄笑形成巨大反差,为影片增色不少。 在制作影视艺术作品是会用到很多不同的剪接手法,它们是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建立画面与声音关系的途径。其中画面的剪接可以通过声音的过渡辅助完成,声音和画面剪接的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如《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得知自己的妻子被贵族害死回去报仇。他杀死第一个士兵时影片用了一连串的风格化蒙太奇,把一些微小的细节声音放大来表现主人公的仇恨、动作的干净利索。在影片的尾声主人公被处死时他大喊"freedom"。他的喊声也进行了风格化处理,是整个场景更具震撼力。还是这部影片主人公被处死的场景,围观行刑的人们因为目睹残忍场面而发出的声音帮助用错觉蒙太奇处理过的画面产生更逼真的效果。总之,声音表现力的运用给电影蒙太奇展开了广阔的天地。在声音与画面、声音与声音的组合上,有着丰富的待发掘的艺术表现潜力。电影有了声音,电影语言就从单纯的视觉语言发展为远为丰富的视听语言。 补充: 声音的运用丰富并扩大了电影的时空。就视觉而言,观众只能看到银幕上出现的空间,而就听觉来说,观众完全可以听到不出现声源的声音。这样,就使得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场景、气氛得到无尽延伸。我认为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属于电影声音范畴中的电影音乐所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欢乐、喜悦的画面,便伴以欢乐、喜悦的旋律;悲伤、忧郁的画面,便伴以悲伤、忧郁的乐曲。影片《辛得勒的名单》反复出现的忧伤的曲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恐怖气氛,以及主人公竭尽自己所能去救助犹太人但却阻止不了每天都有犹太人被残忍的杀害的事实。影片《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从头到尾都有一个优美平静的曲子作为铺垫。通过这种音乐我们能感受到影片中两位聋哑主人公无声的、浪漫的爱情,对冲浪运动充满韧性的执著追求;同样我们也能感受到从音乐中吹来的席席海风,以及海水咸咸的味道。黄贻钧为影片《小城之春》所写的音乐,风格和语言与影片结合得很贴切,还运用画内音乐的办法,演唱了民歌。有一种纯正的中国风格。 2.抒情功能、推动剧情发展。音乐的抒情是音乐最具感染力的功能。在影视中的音乐更充分的展现了这一功能,并且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我们经常能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亲人、恋人、朋友久别重逢时响起的一段段煽情音乐。这时的音乐不但展现了抒情功能还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3.塑造人物形象。影视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过演员的外形、形体语言、台词等来塑造,在人物声音方面塑造形象也时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中国的武侠、神话作品中,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段。猪八戒的声音象是从鼻子里哼出来的;悟空说话快;丑陋的妖魔鬼怪说话的声音十分刺耳;佛祖的声音永远是洪亮的,武侠片中鹤发童颜的大侠多半也是这样的。 4.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悬疑片中经常用恐怖的音效来吸引观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想象。 总之,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声音已经不仅仅是代替字幕、代替现场乐队的作用,声音几经成为影视艺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同样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
⑻ 如何评价《影》中的声音表现
《影》的声音效果个人觉得可以和《海上钢琴师》的效果媲美。片中有古琴、古筝(孙俪弹的那个乐器,长得不像筝,故此不是很确定)和萧的合奏。其中,三处表演记忆非常清晰,第一次是沛公要求小艾和都督合奏,孙俪独自弹了一个前奏,姿势、音调都把我惊呆了,娘娘可真不是盖的;第二次是小艾和都督的琴筝合奏,表达两人各自的心情和想法,气势惊人;最后则是片尾曲,三种乐器齐上,平仄急缓,既和谐又不和谐,像似了电影人物经过了最后结局,以及面对未来的内心挣扎,百听不厌。
⑼ 《肖申克的救赎》的声音有何特别之处
此次我要分析是在世界电影史中占有相当分量的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是剧情类电影的典范,不管是从影视主题探讨、镜头剪辑、色彩运用、节奏把握还是场景调度上都是可圈可点,演员演技更是炉火纯青,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的搭配简直天衣无缝。然而在这部伟大的电影中,我们时常忽略影片中声音的运用,如同一轮闪亮的明月周围,我们时常不会在意旁边闪闪发光的星星。
我们知道在对一部电影的声音进行分析时,我们少不了会从电影声音的历史背景、音效、音乐、语言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细致的分析①,而由于电影的片种不同,我们又会在对电影进行分析的同时,区别出歌舞影片和非歌舞影片,而在此我们分析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属于典型的剧情片,属于非歌舞片,所以我们只分析刚才所说的四类声音类型。
(一)音乐
影片一开始,我们就随着镜头的拉近,听到了悠扬的男声爵士乐,平缓而自在,这其实在为本片的基调打下基础,预示着本片节奏上的平缓和主题上的治愈。之后再次出现背景音乐是在肖申克的监狱了,当影片的画面出现由下而上俯视肖申克的监狱时,小提琴的高鸣与大提琴的低沉使影片的声音与画面统一,也为接下来的监狱生存定下了悲怆的基调。而当画面由左右进行视角移动时,管乐此时的加入与镜头的调度相统一,这就是一部细致电影的细节体现了。
而下一段的背景音乐,我们听到的是在瑞德帮安迪运违禁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快节奏而活泼的弦乐将这一行为从背面揭示出了它的某些现象。一是这一行为在监狱是十分常见的,二是快节奏的运输表明这一过程需要动作娴熟的人来完成。
而在另一段背景音乐中,我们开始感受到了安迪的与众不同。在安迪通过自己的学识赢来的啤酒派对中,悠扬的管弦乐渐渐响起,映着安迪的笑脸,将管弦乐的平缓与生命中的自由相联系。而之后众狱友为安迪找寻石头的过程,则替之以苏格兰风琴与慢节奏的吉他曲,两者相得益彰,将狱友间的情谊和欢快的节奏体现出来。
故事发展到安迪筹建图书馆,在他寄信的过程中,电影的背景音乐强有力地承担了作为叙述性语言的一部分,在平稳的进行中,伴随着瑞德的旁白,将时光的推进、安迪的努力关联起来,愈加诙谐有趣,形势也愈加好转。
然而故事发展到老布出狱时,开始有所转变,老布出狱后,生活大出意料,在缓慢而陌生化的钢琴声中,老布的孤独生活慢慢流淌,老布在悲伤的自嘲中终于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之后,在安迪通过努力争取到图书馆的建设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在留声机上放起了歌剧,当他打开监狱的喇叭时,充盈在肖申克监狱的自由之声将每个囚犯心中的美好都唤醒了,影片用这样的一个情节有力的说明了声音对这部电影的巨大作用。而瑞德那醇厚的旁白也在歌声中抚慰着观影者的内心。
当影片进入高潮之前时,响起了诡异却平静的管弦乐,象征着暴风雨前的安静与不平常,而且同时瑞德的独白又在宣告着他内心的焦虑与即将出现的大事,突然响起的雷鸣更是一种提示。而在真相被瑞德道出时,更突出了高潮的到来与影片情节的跌宕起伏,引起观影者求索真相的心理。而在管弦乐中的安迪逃离肖申克的时候,两者的高潮部分相重合,把安迪的重生之路表现的更加明显。
最后,在瑞德找寻安迪的地点时,平缓的管弦乐再次响起,中间穿插的口琴声也将瑞德会口琴和自身救赎的主题表露出来。在弦乐的渐渐洪亮时,瑞德最终见到了海边的安迪,那种亲切与友情尽显于片末的交响乐中。
(二)语言(对白,独白)
影片主要由瑞德作为第一人称讲述这样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不得不说,摩根·弗里曼的语调真适合作为旁白,温和而缓慢的语气,长者一般的口吻,将这样一个坚忍的故事娓娓道来实在是信手拈来,而换做他人却实难做到。第一人称的讲述其实对于影片来说作用是很大的,由于本片一方面具有时间跨度大,二是具有史实记录的作用,所以由摩根这样的口吻讲述,使影片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有一个场景用语言突出了说话人的身份和潜在台词,那就是在典狱长训话那一段。没有任何的配乐,只有他一个人的话语响彻牢笼,这不仅代表了监狱的禁锢,也用无声的肃穆象征着典狱长绝对的权威。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瑞德在影片中出现的三次假释申请,第一次独白陈述时,我们明显可以从瑞德的话语中感受到瑞德急求出去的欲望,而对自己是否已经改过并无真心在意。而在第二次的申请时,瑞德神情淡定,语气和缓,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却掩藏不住内心的绝望(尽管在语气上是故作无所谓和诚心悔改),话语中的内容也仅是侧重自己真的悔改,可不断重复出现的句子也显出了他掩饰的嫌疑。最后是瑞德的第三次申请,为什么这次会通过呢?我们注意到,他在独白中,神情与内容已经完全一致了,目光上的坚毅与话语上的强硬已经将瑞德内心中的彻底悔改表达出来。
我们在电影中渐渐地知道了安迪的能力,但是他的能力究竟如何呢?我想可以通过瑞德和安迪在对典狱长洗钱的一段讨论中得知。对话中,瑞德一直抱着好奇的口吻向安迪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是安迪却以平和的语气,像谈家务事似的告诉瑞德自己的手段。这样一段谈话,用对比的手法把安迪冷静而一丝不苟,远见卓识和富有手段的形象展露出来。
(三)音效
这部电影在音效方面做的也十分出色,比如有一场是肖申克的犯人鼓掌欢迎“新人”。热烈的掌声和带有嘲讽的笑声与监狱新犯人的加入这两个元素重叠起来,这本身就加深了片段中的荒诞性,把监狱中的无聊与岁月的虚度加以反讽,特别是瑞德与狱友们赌新犯人中谁会先在第一天痛哭这一讨论时,更加体现了监狱中无奈的乐趣。
有时候动物的叫声也能起到相当的效果,比如老布怀中的小鸟的两次叫声就很说明问题。第一次叫的时候,那只鸟还是个雏鸟,尖声而稚嫩的叫声为紧封闭的肖申克带来了一丝生机与活力。但是第二次的叫声却是象征着悲怆和茫然,由于老布要离开肖申克了,但是坐了50年牢的老布已经不想离开了,不是留恋这个监狱,只是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到了外面反而会感到恐惧和不适。而原来的雏鸟已经变成了老鸟,岁月的痕迹和鸟叫的绝望深深的压在了老布的心中。
另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则是在典狱长计划射杀汤姆的那一段。由于汤姆的一番话,安迪有希望从监狱中走出,但是此时却威胁到了典狱长的“贪污大计”,这在典狱长来说当然是不允许的,当哈德利队长射杀汤姆时,连续四声刺耳的枪声加上远处狗叫声,把监狱中的冷酷,典狱长的阴险狡诈、自私自利用独特的白描写实的手法加以表现。此时无声中的枪声,黑暗中的狗吠声是在用无言控诉这个黑暗的监狱及体制。
而其他一些小的细节,我们也尽数可以品味其中的含义,比如典狱长用石子扔海报的时候,管道中的回音像是一只蚊子从地狱中飞出,它不仅叮住了电影中人物的神经,也叮住了观影者的神经;当安迪越狱时,当晚的闪电声更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助手;当瑞德讲述安迪逃离监狱的时候,照相机的拍摄停留在了安迪那把快要磨平的鹤嘴锄上,闪光灯的响声更加突出了奇迹这一语词;最后,在典狱长吞枪自杀的场景中,一声振聋发聩的枪声更是宣告了肖申克最大的权威被赶下了神坛。
(四)历史声音
关于这一点,其实电影中数处可见,而大多也是在瑞德的叙述中,这在电影的语言部分已经分析过,我们不再分析,不过影片中有一处音乐倒是很值得我们去留意:在安迪建立的图书馆中,海伍德听着汉克威廉姆斯的唱片,这就为电影的历史年代找到了具体的坐标,加上之后对肯尼迪事件的描述,更加体现在这种时代感中。
以上只是我做的一些微薄的分析,其实对于这部伟大的电影来说,这只是它优秀处的数个因素之一,但恰恰就是这个因素让这部电影在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电影之一的途中助上一臂之力。
文献出处:①《认识电影》(美)(Louis giannetti)著 第五章: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