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帮我推荐几部好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
让观众在畅快淋漓地欣赏那极其逼真的宏大的战争场面时,不禁也被那曲折感人的情节所感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中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马歇尔将军怕这棵独苗再出意外,使伤心的母亲绝望,于是作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
此片不但获得包括第7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第56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还被国际上普遍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片。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这部被称为意大利情色片的电影从另一角度记录了二战的身影。年仅13岁的雷纳多对玛莲娜狂热爱恋,他骑着单车穿梭在小镇的各个角落搜寻玛莲娜的诱人身影。
因为无能为力,雷纳多只能看着玛莲娜屈从于军官、律师以至于后来沦为妓女。当德军战败后,玛莲娜遭到众多女人的殴打,无数人把长期积累的嫉妒和仇恨用拳头发泄,那一幕令人震撼。
影片记录了二战期间平凡人的生活境况,情节中折射出的消极、落魄、仇恨……将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人们的生活面貌真实展现。影片虽然增加了情色的色彩,但赤裸裸的性爱却让人更加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凄惨和悲痛。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深刻揭露了德国纳粹***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被号称为最震撼的二战电影,曾让全世界感到震惊。影片讲述了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在目睹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后,由一个好女色、会享受的剥削资本家,变成了一个不惜代价去尽可能保护更多犹太人的勇士。影片基调悲壮宏大,其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让影片颇具真实性。
此片曾获得第66届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六项大奖,导演斯皮尔伯格通过娴熟而出色的电影表现手法把它打造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时,德国总统还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天堂电影院》
朱塞佩 托尔纳托雷导演这部彩色影片《天堂电影院》时候 ,他才只有三十二岁。这部视听格外温情的意大利新贵影片《天堂电影院》 ,一举收获了198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9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1988年欧洲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等。
影片《天堂电影院》的全部重头故事情节 ,主要发生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一个小岛上的“天堂电影院”里里外外 。 再直观一点说,是发生在“天堂电影院”里里外外的亲情故事 ,故事主要环绕影片中两位一老一少男主人公艾弗特和沙维图迪维多 ,小名多多展开电影线索 。片子调式人文并且多情 ,乡稠而又昧浓 。
我们跟随《天堂电影院》走了一程又一程 ,毕竟我们伴着银幕上天堂影院的日日月月,生活过来的呵 。是小岛上操劳了一辈子的老放映员艾弗特说的这一句话 :每人都是一颗星星 。艾弗特讲这话时候 ,巳经为了他的电影 ,成为了一个双目失明的花甲老人 。
《最后一班地铁》
导演特吕弗在《法国银幕》他的创作《最后一班地铁》体会里 ,曾经讲过这样的话 :《最后一班地铁》是一个孩子眼晴中的戏剧艺术和敌人占领时的法国 。
电影《最后一班地铁》的爱国细节是相当显著与直接的 。而这种直接和显著,又是艺术化了的。比如影片开镜不久,傍晚街头走着一对母子,妈妈问小孩 :那个巡逻大兵对你做了什么 ?
孩子天真回答 :没什么,他只是摸了摸我的头。
妈妈严厉讲道 :那好吧 ,我们现在快点回家洗头。
这便是母亲的态度。这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寇侵军占领下的法国人民的心境 。人民的反战心是来自正直魂灵的自觉情绪。与此同时,百姓热爱自已的祖国,也成为了影片《最后一班地铁》的又一支主题。只不过,这一主题是在暗中 ,秘密行进的 。这比较符合艺术作品本身的规律 。
《最后一班地铁》的爱国主义情结还贯穿在电影的生活细节当中。比如蒙玛特剧院的女演员们下了舞台,进入日常普通生活以后,是那么地珍惜自已的美好岁月,因为穷困 ,也因为抵制德寇,女演员们穿裙子时候 ,描画了腿上的肉丝袜 。电影里面这个细节是美的 。也是文明的 。
文明总是相对蛮野 。战争中的人们渴望和平,这是影片《最后一班地铁》的主律之一 。
《珍珠港》
《珍珠港》的经典,不在于它的爱情故事情节,而是其史无前例的高成本与空前的大排场所创造出的让人为之“惊奇”的画面。影片讲述了一个老套的战争下的爱情故事。
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珍珠港》还进驻瓦胡岛美军事基地内的珍珠港实地取景,并真枪实弹、有板有眼地拍摄了片中大部分爆炸、空袭、海战镜头和场景,其场面堪称与《泰坦尼克号》媲美。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集中了190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殊死决战,最后使德军遭受了二战以来的第一次惨重的失败。
《莫斯科保卫战》作为前苏联几部经典战争片之一,史诗般地记录了战争场面,展现了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巨作之一。
《卡萨布兰卡》
影片讲述的是1941年的摩洛哥城市卡萨布兰卡。在纳粹的铁蹄之下,这里成为了从欧洲逃往美国的必经之路。想摆脱纳粹血腥统治而到别处寻求自由的人纷纷拥进这个城市,在这座气氛紧张的城市里,却上演了一部经典的爱情故事。
《卡萨布兰卡》拍摄于1942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白热化阶段。影片以描写二战中的爱情为主题,立即引起了轰动,以致多年后还有许多人来到这座城市寻找影片中的浪漫和爱情。60年后,《卡萨布兰卡》的电影修复版出品,在目睹了二战中悲痛残酷的战争场景后,观众们还能从这部影片中找寻到爱情的安慰,感触良多。
《红樱桃》
影片讲述的是苏德战争期间两个中国红色孤儿在苏联遭遇的苦难故事。1940年冬,罗小蛮和楚楚被送进了莫斯科伊凡诺夫国际儿童院。随后儿童院被德军占领,罗小蛮和楚楚在战乱中分开后,当上了专门送发阵亡通知书的“黑色信使”。楚楚和儿童院的另一部分孩子遭受了德军的种种迫害。一位酷爱文身艺术的德国将军在楚楚身上文下了一只法西斯像徽。
《红樱桃》是少数记录二战欧洲战场中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影片,使得中国身影堂堂出现在二战的世界版图上。到年幼的楚楚当看后背上留下的“法西斯印迹”,她所受到的一切苦难便一一浮现。影片结尾的寓意非常深远。
《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整个剧情设置在二站背景下,讲述了性格开朗、热爱歌舞的见习修女玛利亚与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及7个孩子的故事。
作为描写二战题材的影片,《音乐之声》并没有战场上的炮火和枪声,但导演将音乐的力量展示无疑,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在影片中,观众不仅能感受到人世间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也能体会奥地利人民面对战争的坚强和乐观面貌。
《雁南飞》
在战争的包裹下,漂亮的维洛妮卡和英俊的鲍里斯彼此相爱却因战争分开,姑娘在等待中委身于他人,经受了生活的磨难,家庭被毁,父母双亡,被迫嫁人,而最终等来的却是恋人已逝的绝望。影片通过记录一对恋人的爱情遭遇,探索战争中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及战争对人类的伤害。《雁南飞》是一部经典的苏联二战影片,曾获得苏联电影节特别奖和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Ⅱ 试分析《天堂电影院》中疯子的形象
《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缅怀电影历史以及个人的 在中外电影史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或疯或傻的人物形象。但是“疯子”绝不是一个轻易、或随意就出现的形象。他们往往要负载一些特殊的意义。比如,英国影片《简•爱》中的疯女人、德国电影《锡鼓》中的疯子、日本电影《乱》中的小丑、英国影片《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娅…… 在《天堂电影院》里,那个常常叫嚷着“广场是我的”的疯子,也具有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
“广场”本来是一个属于大家的公共场所,疯子却企图独占,把人们都赶走。当大家都在为老影院毁于大火而伤心时,疯子却在人群中又跳又笑,喊着:“哈哈,全烧光了,你们看不成电影了。”疯子,是一个站在人民对立面的狂妄的邪恶的独裁者,但他的“独裁”是没有力量的,最终将被人民扫进历史的垃圾箱。导演对疯子的几次出场是这样处理的:
疯子首次出场,是猛地出现在镜头前,他成为画面的前景,而广场上其他人成了后景,两相对比,疯子的形象是有力量的。但是,他的地位很快就急转直下,在画面上,疯子转过身向后景跑去,他在画面上占的面积迅速地由大变小。他所代表的那种力量,看来也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另一次出场是在人们聚集在广场上看电影时,笑声惊醒了睡在一个平台上的疯子。他爬起来大喊:“广场是我的。” 这时的画面构图是:疯子在画面上方,而人群在画面下方,疯子似乎是高高在上的。可是,紧接着下一个画面是:疯子在后景,人群在前景,疯子陷入人群的缝隙里,疯子的地位再次一跌而下。
在衰败的“新天堂电影院”被炸毁的一场戏中,疯子又出现了(在人类历史上,邪恶的力量大概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 不过这次他的力量就显得更衰落了:他拖着垃圾袋从人群中穿过,嘴里嘟囔着:“广场是我的,广场是我的。” 没有一个人搭理他。当他向前走时,街道上挤满了汽车,他不得不从汽车中间绕行了。
情感历程的怀旧之作。
Ⅲ 编导写影评格式和怎么写影评
第1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大体介绍一下电影的剧情。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段:从导演的意图出发评论电影的主题、导演要表达的思想。
或第二段:评论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情节对于解释主题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作用。
第三段:分析视听语言,从摄影的角度评论电影画面。
第四段:作最后的总结。
第2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先简单介绍导演的资历和作品,从而引申出要评论的这部电影。
第二段:电影的音乐是如何衬托主题的。
第三段:电影的色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四段:评论这部电影最鲜明的风格。
第五段:最后指出这部电影的一点瑕疵,并对整篇文章作总结。
第3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直接开门见山。指出要评论电影的某个人物。
第二段:电影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
或第二段:导演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三段:这个人物在电影中起什么作用。
第四段:赞美导演对人物的选择能力。
第4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概述一下电影剧情,说一下自己对电影的整体印象。
第二段:评论电影的叙事风格或者说电影讲述故事的结构如何。
第三段: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镜头,这个镜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四段:这部电影和导演的其他电影做一下横向的对比,评论电影之间的区别或者联系。
第五段:和开头形成呼应,作总结。
第5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夸赞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意义。
第二段:详细说明这部电影有哪些突破。
第三段:对于导演意图进行解读。
第四段:评论电影镜头的风格。
第五段:电影中所处的历史时代对自己有那些启发或者新的发现。
第六段:总结文章的整体思想。
第6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看完电影以后引起自己的思考,并带来一连串的疑问。
第二段:讨论电影中最重要的意向或者说道具,说说这个道具的特殊意义在哪里。
第三段:电影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第四段:电影的剪辑风格或者拍摄方式。
第五段:最后解开自己的疑团,并指出导演的一些不足。
第7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从电影的片名引申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段:详细分析电影片名和导演意图之间的关系。
第三段:分析电影的较色和电影的片名有什么样的特殊联系。
第四段:分析电影中的符号化的具体道具。
第五段:分析电影的色彩变化。
第六段:总结自己对电影的想法。
第8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直接点题,要评论电影中的演员。
第二段:演员在这部电影和其他电影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第三段:评论演员在角色塑造方面是否具有可圈可点之处。
第四段:根据自己的知识面和新闻积累,谈一下演员的发展潜力。
第五段:整体评价演员,总结自己的观点。
Ⅳ 《天堂电影院》电影分析
《天堂电影院》电影分析
《天堂电影院》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老电影放映师之间亦师亦友亦父的真挚情感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在西西里岛的一个普通的小镇上,人们的口常生活却似乎并未受到任何影响除了一此男子被征入军队参战外。
在这个小镇里,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名叫多多他的父亲远离家乡,在外作战为了补贴家用,他进了当地的教堂,给神父当祭司助于这座教堂掌管着一家电影院,艾佛是其中的电影放映员小多多酷爱电影,甚至为了看电影不惜用光了妈妈给他买牛奶的钱当艾佛而对着愤怒的多多妈妈撒了个善意的谎言而使他免受惩罚时,多多便从内心信赖并喜欢上了他此后,多多经常去电影放映室陪伴艾佛,给他枯燥而单调的工作带来了快乐和生气。
一名小镇居民购买彩票后幸运地中了人奖他拿出了一部分钱,在原址的基础上兴建了新天堂电影院多多成为了电影院的放映员他自天在学校学习,晚上去电影院工作这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而艾佛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一次偶然的机会,多多爱上了美丽的艾琳娜,开始了一段美好的初恋然而,家庭背景的巨人差距和种种的机缘巧合,使两人的恋情无疾而终而对着艾佛的鼓励和妈妈的默许,多多离开了家乡,前往罗马艾佛告诉他:“你一辈子都待在这里,你会以为世界就是这样,所以你必须得走”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不安,多多远离家乡,并且真的未曾回来。
多多再次踏上这片熟悉而陌生的上地是在二十年后,因为要参加艾佛的葬礼此时的他已经是知名的人导演萨尔瓦多·迪·维塔故乡之行让他找回了很多曾经失落的很多平时严厉而略显乖庆的母亲告诉他曾经因为他的工作而晚上睡觉不锁门,每次都要等他睡下才悄悄下楼锁门,因为对他父亲深深的爱而不再嫁人时,他读‘懂了母亲的坚强、艰难和执著他费劲心思才找到的初恋女友艾莲娜已成为人妇,并且有了两个女儿当年的那场由艾佛安排的“误会”终于水落石出,在感叹烯嘘的同时,埋藏二十年的心结也终于解开。
在罗马的一家电影院的包厢里,多多一个人坐在观众席上电影屏幕上缓缓播放着艾佛送给他的礼物一盒由当年迫于神父的压力而剪去的男女亲热的镜头剪辑而成的电影胶片回首往昔,感慨今口天堂电影院在一声巨人的爆破声中不复存在,艾佛离开了人世在天堂长眠此时此刻,多多终于明自了他说过的“生活不是电影”的真正涵义,于是他便微笑着流泪了。
1939年9月1口,德军对波兰进攻,导致了第一次世界人战爆发“1941年6月77日,意人利向苏联宣战意人利军队在苏德战场上被彻底击溃,伤亡15万人,被俘虏2万多人……由于意人利军队屡打败仗,士气低落,军队在战争后期处于瘫痪状态”这在电影院里人们的谈话、电影屏幕播放的新闻片、匆忙经过广场赶赴前线的士兵画而中都有所体现,并且由于编剧巧妙的处理,使得观众在获知这此背景的同时,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硝烟而破坏了影片整体的基调、氛围。
影片中故事发生发展的主要场地便是一座天主教堂,它不仅是小镇上的人们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更是人们娱乐、聚会,甚至是考试的处所,它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片的名称“天堂电影院”也是一语双关,体现了当地浓郁的宗教氛围我们不难发现,教会实际上控制着当地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导演用了人量时间来表现每一次电影院播放电影时的场而,体现了包括多多在内的小镇居民对于电影的热爱而其中坐在第一排的神甫总是给人以人煞风景的感觉他不近人情地令艾佛将电影中男女亲热的镜头全部删剪去,并且在人们忘乎所以的时候以一副严厉的样子进行管束然而人的天性与本能又令观众,包括幼小的多多在内对那此被认为是“有伤风化”的镜头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这显然是与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传统格格不入的基督教认为:“人的堕落表不人自己选择与上帝对抗人将自身作为价值的唯一基础……人类不再如上帝的形象在应有的和谐关系中活着,罪恶在各方而扭曲并损毁了他,再吃生命树的果子而使人的堕落成为人类永恒不改的终局" 。
我浏览了对于《天堂电影院》的各种评论,对其思想内涵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读到的是美好而青涩的初恋,有人读到的是多多与艾佛之间令人动容的感情,有人读到的是追忆往事时而对着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而我,更愿意将它解读为一个漂泊浪子清爱归乡的故事。
二十年的在外漂泊,带给多多的是巨人的机遇与改变当他再次踏上家乡上地时,已经成为功成名就的人导演影片从各种角度表现了他的孤独与落寞虽然艾佛坚定而固执地让他离开家乡的小镇,去罗马寻找开创自己广阔的人生舞台,并且没有完成他的心愿永远都不要回去这此他都做到了,但是他的内心却始终是荒芜而寂寞的只有回到自己家乡,他才能重新找回亲情、友情和一生中唯一的爱情影片中对其家乡小镇的刻画与繁华现代的罗马形成了一种对位关系尤其是当小镇以其古朴、温情的神韵救赎了被城市文明放逐的孤苦灵魂,传统与现代的一元对立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艾佛的死和天堂电影院的拆毁都是一种符号,他们都是传统的象征,也是多多生命中重要的支柱,精神的源泉现今,他们都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唯美的记忆和一生的牵挂影片如此固执地在现代的外壳下张扬前现代的情感归乡主题,似乎也成为了托纳多的影片独具魅力之所在。
“现代世界最人的悲剧之一,在于道德问题和各种伦理亲情的关系已然不再时兴,它们早已退缩至幕后,很少引起注意许多制片人对作者电影都避之惟恐不及,因为他们并未视电影为艺术,而是当作赚钱的工具,赛璐洛软片成一种商品”而托纳多雷不同,他总是刻意与好莱坞式的商业人片保持着距离,而是承袭了意人利后现代主义写实派的风格,用一种唯美至近乎伤感的画而语言和叙述风格探索人性、追问命运、反思现代社会的种种,这也使得他的影片总
能触及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温存的角落,安静地坐在屏幕前流泪并微笑着,哀而不伤,恰到好处。
;Ⅳ 佳片《天堂电影院》欣赏解析800字观后感
《天堂电影院》的穿帮镜头:1954年的日历是不正确的。日历上显示1954年4月1日是星期五,实际上这一天应该是星期四。其他时间都是正确的。 我为大家带来几篇《天堂电影院》观后感供大家阅读。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一
记得有人说过,电影就是另一种生活,或者说,是另一种生活状态。喜欢电影,因为对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喜欢陶醉于一个更精致的现实世界中,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感动。
一杯茶,一份点心,一部电影,三样东西加起来就是一个美好的周末。这个周末,突然想再次重温一下吉赛贝.托纳多雷大导演的“时空三部曲”——《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当然首选的是《天堂电影院》,一部获无数世界大奖的电影,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想不到,再一次重温里面的情节,却再一次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虽然电影没有很宏大的场面,但在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刻画的很深刻,将小人物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简洁的画面,将这些纯朴的感情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震撼。
影片讲述二战的时候,意大利西西里岛一个小镇上的居民和天堂电影院之间的故事。那时,小镇居民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就是到一家叫做“天堂”的老式影院去看电影,以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因此,都爱往天堂影院跑——在那个年代,成为人们唯一的精神流放地。
故事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回溯主人公多多30年前的回忆,细腻动人,看得我唏嘘不已。尤其是导演在片中设置的若干小桥段,常常令我有心头一动的感觉。整部影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故事的结局,在罗马的现代影院里,多多独自一人在放映、观赏那盒阿尔弗雷德留给他的胶片。银幕上出现了当年因神父要求强行删除的一系列接吻镜头,这些被阿尔弗雷德收藏连接在一起的胶片,按时间顺序,依次唤起了多多深埋在内心深处的珍藏——故乡、电影、恩师、初恋……不知不觉泪水已悄然流下,大导演的内心依然是那个热爱电影与生活的多多……
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把整部影片看完,心灵再一次被震撼。阿尔弗雷德对多多的爱,那句站台上告别的说话——“别回来,不要想念我们,不要为乡愁所牵绊。假如你真回来,不要来见我。不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敬业乐业,就像当年还是小鬼头时,一心一意爱护放映室那样”,还有多多那份对阿尔弗雷德这位是老友亦是老师的悼念,对真爱的执著,对故乡的牵挂,对战争的抱怨,对人性的张扬,对电影艺术的敬意,这一切触动着我的心灵。
我们总是会被什么感动,似曾相识的故事和情感在银幕上变成经典,看电影时偷偷拭擦着眼角的泪水,其实是在重温自己温暖的情感理想。就像中年的多多坐在银幕前观看那些曾经被剪掉的接吻镜头而泪流满面时。怀念和感动充盈内心,是阿尔弗雷德帮助他完成了电影生涯中的一次洗礼,和最重要的一次感动。
再一次的回味整个故事,真的有太多的感慨,这就应验了蝴蝶效应,一个决定足以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握好每一个机遇,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二
今天,观看了一部影片----《天堂电影院》,平淡却饱含深情的剧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影片以主人公多多的回忆贯穿全剧,三十年前的小镇人们的生活与电影息息相关,电影为人们带来多少梦想和欢笑,为小多多的童年乃至青年创造多少绚丽色彩。在舒缓的音乐中,我们和主人公一起缅怀往事,就像品尝一杯醇厚的酒。观看过后,弥漫的酒香仍使我沉醉感慨,不能自已。
其实,每个人何尝不是演员,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演绎自己认为最生动的情节。西西里小镇上的人们在观看电影,而他们没想到----他们同时也在上演一部最生动的电影。多年以后,这些看似普通的情节让坐在屏幕前的我们,观看过后,唏嘘不已。
时光就是酿酒师,它用一双无形的手,把所有的回忆封存、发酵、最终酿制出最值得回味的岁月之酒,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会在心的某一处停留、在生命的某一刻回首、翻出发黄的记忆,品尝最美的甘醇 。剧中的多多就是这样,三十年不曾回过家乡的他,在回去后才知道,往事历历在目,并且经岁月过滤,当年的苦涩、沉重早已追寻不到,留下的,却是色彩最为斑斓的画面!多多说:“我仿佛觉得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原来我一直属于这里”。家里的老母亲,依然那么慈祥,依然为了等他回家30年没有锁门,自己房间依然和30年前一样,他依然要求别人叫他多多,依然有一群人怀恋着天堂电影院。
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巨大而神奇的布袋,所有的行走脚印都被它容纳封存,等待生命的某一刻被随时提取。感谢记忆,让我们的人生拥有回味的乐趣、品尝的乐趣!我们何尝不像多多一样,内心尘封无数往事,只等待某一天,这些往事会被回忆之手拉开帷幕,到那时,我们会和多多一样,演绎一部更温情的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三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兼编剧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时光三部曲"之一,影片描写的是一个特别喜爱看电影的小孩多多与放映师艾弗特的忘年交,围绕电影、电影院或是放映电影的演进,讲述了老放映师引导多多逐渐走向国际化电影人的故事。
笔者只想从他成为国际著名的电影人方面谈谈对电影的感悟。这几天正好在看一本从朋友处借来的关于中外教育的书籍,书中一段话很引人注目:国外的孩子在最善于幻想的时候受到赞赏而发展了想象力;在最有表达欲的时候受到了鼓励而发展了表达能力;在最喜欢动手的时候受到训练而发展了动手能力;在最有好好奇心的时候得到了机会而发展了探索能力。
艾弗特可能一开始讨厌多多打扰他,但时间一长就接受了多多,并尽量满足多多的各种要求。放映室是多么令人尤其是儿童感到神秘的地方啊!艾弗特把多多领进放映室,让多多抚摸任何一件陈设,把多多抱到膝盖上,让多多从放映孔里看电影,等于多多享受了专场,他还把一些电影技术的活让多多去做,如让多多剪接胶片,甚至教多多放映影片等……
尤其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多多没有完成妈妈交给的家务而是去看了电影,且把钱给丢了,因此受到责罚,艾弗特过来解围,他机智地说:钱一定在清扫师傅清扫到的观众的遗留物里。趁大家检查物品不注意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钱塞进遗留物里,从而避免了多多受更严厉的责罚。多多成长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而和艾弗特的友谊恰恰弥补了他生活中的缺失,让小多多得到了温暖的、智慧的、力量的父爱。正是多多与艾弗特在一起的时光,满足了多多的好奇心,并有了剪接胶片、放映影片等操作性活动。这些不正是培养了多多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多多对于电影的热爱与梦想吧!
很多人的成就都源于儿时的梦想,我想多多后来成为国际著名的电影人,与此不无关系吧!愿《天堂电影院》对我们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所启示。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四
这个星期的影视作品分析课,老师放了一部名为《天堂电影院》的电影,边欣赏边分析讲解给我们听。我也是这学期刚接触影视这门课程,以前学的大都关于平面的,所以刚开始会带着普通人的视角去看。
不过随着老师深入的讲解,我也越来越觉得这部电影很经典,很有意思。
故事讲述的主人公多多的一生,采用蒙太奇的创作手法,来回忆30多年前的往事。主人翁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艾费多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由于剧情的种.种因素,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艾费多影响了多多的一生,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留给多多的是一盒,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胶片。
多多与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真诚相爱, 但在艾莲娜父母的干预下破灭。多多服了兵役,艾莲娜也离开小镇去上大学。痴情的多多始终没有忘记艾莲娜。在艾弗多的劝告和爱情的失意下,多多离开了小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成为著名导演的多多。在听到艾弗达去世的消息后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小镇。镇上那座记载着他成长和快乐的"天堂电影院"已是废墟一片,在遇到已成人妻的昔日恋人艾莲娜后,发现当初造成二人分离的正是艾弗多。而此时,多多也理解了艾弗多的良苦用心。
《天堂电影院》有很多地方都能连接交代上。比如说在电影院里面所有的人都吓的不敢抬头,剧中的两个人物,一男一女却不怕,相视而笑,后来的镜头里面他们就坐在了一起,并有了小孩,那个买彩票的人中了大奖,后来电影院被烧了,是他花钱从建电影院……里面也有很多剧情很搞笑,加上老师跟我们说电影是台湾人翻译的,深刻的记着有一段多多和艾费多一起考试,艾费多对着多多说要:罩我。还有就是多多帮助同学5*5等于25,多多用手指着书上的圣诞树,圣诞节是25号,由此可见小孩子是多么的聪明。搞笑过后总会有悲剧,电影院失火。艾费多差点丧生火海,是多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了艾费多,可见2个人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剧中不停的叙述多多跟艾费多两个人的戏,两个人总是一会闹矛盾,一会和好,这样才加深了2个人的感情。艾费多,这位天堂电影院的老放映师,多多心中的上帝,才是真正伟大的导演!另外,青年的多多还有一段感人的爱情戏,当一个人爱上了另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想着她,付出努力的多多和艾莲娜在一起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2个人还是分手了,多多去当了兵,在当兵的过程中,导演就用了几个镜头,一带而多。回来后看到了车已经成了鸡窝,艾费多已经卧床不起,接着艾费多叫多多离开这个鬼地方,出去闯闯,这一闯就是30年,收到艾费多逝世的消息后,多多第2次回来,这几十年多多都没有回来,成了意大利著名的导演,导演的一生也是由别人所导演。(www.fwsir.com)最终,我明白了,多多情爱之路的不幸内生于,他遇到了一位对爱情悲观的老人,但却善良又值得信任。
看到多多小时候的摸样,总能回想起自己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欢乐时光,是一辈子不可磨灭的,如今我走上了摄影这条路,我会努力一直走下去。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五
“生活和电影不同,生活···苦多了。”这句被我们经常念叨的言语出现在了《天堂电影院》的对白中。心被狠狠地感动了一下,随即左眼与右眼不自然地分泌出丝丝盐涩。我们一直探索着情感最真处的起源点,好让神经获得短暂的突兀;我们一直追寻着灵魂最深处的交织点,好让思想获得永恒的烙印。感动是一把利器,刺透了人所有的伪装,使人不停地落泪。故乡在泪水中隐约依稀,有羊,有初恋,还有电影院。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力量巨大,验证了影像是情感的凝聚体,是思绪的发散体。
《天堂电影院》几乎成为了学院影视鉴赏课程必看的影片之一,往往还是第一部观摩的影片。在影片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执著?什么是真爱?生活真谛又到底为何物?……主题积极向上,给人信心,给人勇气。在影迷们的心中,《天堂电影院》是一座丰碑,后来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与《海上钢琴师》虽也贵为经典,可是与前者相比还是有些差距,也相信应该还是《天堂电影院》根深蒂固的原因吧。
童年的多多挚爱电影,在这个鬼灵精的眼睛里,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愉悦。那时候,我大概十来岁左右,与邻居的玩伴经常溜进电影院看电影。“溜”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先要翻过铁门,沿着羊肠小道走上了1分钟,轻手轻脚地打开小门,过了小门,就是电影院的厕所了。然后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躲过查票老头疑惑的目光,就大功告成。在无数次的“溜”中,我们没有被那查票的老头子抓住过,甚至有几次我分明看到他对着我微笑,难道他就是传说中的“阿尔夫莱多”?影像中的阿尔夫莱多是个和蔼的老人,是个放映员,懂得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别人,也乐意把自己的智慧赠与需要有帮助的人。电影把多多和艾费多联系在了一起,故事也就随着这条线缓缓展开,“电影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也就开始了。
电影是个美好的物质,银幕中影像游离跳动,散发出众多的“酸甜苦辣”,使小镇的人们得到了情感的寄托。多多热爱电影,他把买牛奶的50里拉奉献给影院,宁愿找来一顿臭打也在所不惜,电影在孩子的眼里是最美最美的。由于电影过于美好,多多又深陷其中,他对周遭的环境就有所疏远了,做事情总以为可以达到完美,即使现在暂时不能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能够璀璨炫亮。他离不开家庭,离不开艾费多。直到爱上了艾琳娜后,生活与电影开始有了隔阂。现实中,多多用了100天的夜晚,守候在艾琳娜的窗外,一颗炙热的心在一年中的最后时刻惨淡离去。这是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是有失败和磨砺的。幸亏,艾琳娜改变了初衷,在放映间与多多深情相吻相拥,把生活从苍白拉到了鲜红。可是朱塞佩·托纳托雷不愿意让生活那么快屈服于电影,因而后来的情节由于艾琳娜父亲的阻碍,使多多的初恋痛苦收场。
生活是个复杂的物质,不光有美好,痛楚也是夹杂其中的。艾费多为了让多多了解更多的生活真谛,毅然地要求他远离小镇,去罗马闯荡,而且途中不能返家。这些镜头告诉我们,要把生活握在手中,首先是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多多终于在白发年代成为了知名的电影导演,可情感生活依旧不如意。“生活和电影不同,生活···苦多了!”感情生活变成了一道鸿沟,不能够随着自己的意志力而发生转移。就跟姜文说的:“人世间的事儿什么都是人事儿,唯独这爱情,它不是个‘人的事儿’,它是个‘神的事儿’。”
电影是单一美好的,生活是复杂波折的。在电影中我们享受“酸甜”,在生活我们体会“苦辣”。电影与生活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是不能统一在一起的,因而就谈不上相辅相成了。可也有例外,那就是多多与艾费多成了忘年交,比电影愈加美好,给人一种莫名的震撼力。
《天堂电影院》给了观众太多的思考,“电影与生活”只是其中一个话题,更多的话题早已被疯狂的影迷逐一肢解分析。细细咀嚼这样的经典,如同品尝一杯冰凉摩卡,把盛夏的午后装扮的缤纷妖娆。
Ⅵ 想了解一些文艺电影的资料,最好是国外的好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
真实还是想象
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在这里玩了一个大大的花招。本来这不成一个疑问,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传说”之意(意大利原文是什么呢?)。但是影片一开始导演却让迈克率先登场,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让大家相信1900是真实存在的。自然所有的听众都像我们,既对他的话抱有怀疑,又对他的故事充满兴趣。所以那个乐器店老板最后才会站起来,伸伸腰懒懒地说:"好了,你的故事编得真好,可是我们的店要打烊了。”
没有人相信1900是真实存在的——也许除了迈克和导演。但是导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吗?其实他的这种拙劣的"伎俩”正表明了他是最怀疑的一个。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试图对别人进行说服的。那么他在这里实际上利用了人们的不相信作为了讲故事的一个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说这种策略并不见得有多高明,因为这是已经被用滥了的一个手段。而到最后,导演还让迈克试图去挽救1900显得更加的拙劣,导演弄得太"现实”了,以致于故事失去了传说的那种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迈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晕头转向,我不由暗自发笑。他们似乎最后都被迈克说服了,相信了有这么一个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惊的是,最后的迈克依然那么年轻,而在此之前他的名声早已远播,为什么似乎除了迈克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而需要迈克那么费神地去一个个说服?
无主题变奏
这部影片很难让人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去分析。从一开始1900就存在于船上,并令人神奇地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弹钢琴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音乐本领。他一开始没有下过船,我们无法分析原因,我们只看到了导演给我们的呈现。这时他还没有看过陆地,所以他不可能产生最后的那个念头,要不就无法理解他曾经产生过到陆地上转转的念头,并几乎把它付诸于实践。这时我们只能把他没有下过船这个事实解释为他没有想过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话,岸上有吃人的大鲨鱼。但是很显然,后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时候有可能产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后恐怕是无法再产生那样的影响的——否则我们只能把他解释为白痴。所以这时他的不下船只能说是一种偶然,而没有原因,没有原因也就没有意义上的价值。他后来听到了那个农民诗人(他能听到海的歌唱,并说出那一席话,不是诗人是什么?)的话,开始对岸产生了一种向往,这更与整个影片的精神主张相悖逆,此处岸反倒显得更有神秘感,而意义重要。再到后来,他遇上了那个女子,爱情产生了,他上岸的冲动更加强烈,终于他要下船了,这让我们的心悬了悬,我们兴奋而紧张,然而就在这时出现了那经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潇洒地把礼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后重新回到了船上。我们说,直到这个时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学意义,并凸现了价值。然而此时他的人生已经临近结束,影片也即将结束。那么从整个影片来看,我们怎么分析它始终贯穿统一的主题呢?
真诚还是虚伪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与爵士乐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戏剧化了,也就显得太做作了。先不说爵士乐手,1900那似乎真诚投入的感动也让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认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为自己的对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钦佩的。一对一的比拼进行得很激烈,导演运用了各种能够想得起来的手法对整个气氛进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说这些手法都没有新意,比如说通过观众的表情来侧面表现),等1900被迫弹起《圣诞之歌》时我的心很激动,我以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现了,等到1900重复爵士乐手的演奏时我依然对导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后1900弹起那首令观众激动万分,也让银幕下的影迷激动万分的乐曲时,我却感到了失望。导演还是无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为弹得快就是好音乐吗?那么大家都比快好了!这让我想起金庸的武侠世界,在那里,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于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钝,如未开刃的黑铁,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剑,甚至树枝、木条等等作为兵器。而他们的武功往往也是温和的,如太极拳,但是因为他们是高手,所以他们释放出来的力量又是最强大的。我本来以为1900也会是这样的高手,他弹最简单的《圣诞之歌》,弹爵士乐手弹过的乐曲,外行人是吃惊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乐鼻祖者他应该是能听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样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里却像获得了新生命,正是这让他黯然认输。我想这总比让1900拿跟香烟燃钢丝要有意思的多吧。
还有1900一开始是退缩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乐手为什么要同他比赛,他"真诚”地为爵士乐手鼓掌,并感动得泪水长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乐手的一再相逼,终于暴露了真面目,有点恶狠狠地对爵士乐手说:"混蛋,这是你自找的!”这句话让我吃了一惊,一瞬间他开始的真诚在我的大脑里都化为灰烬,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刚开始的真诚此刻仿佛带了点阴暗的色彩。我不喜欢他这样,我倒宁愿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争斗,他就是他,一个纯粹的与世无争的只爱音乐的天才!
爱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时候,1900还没有表现出一丝对女人的兴趣,这让我有点暗自着急。我认为一个没有下过船的人,爱情对他来说可能更富于传奇。以他当时的名气,他的身边应该环绕着数不尽的美丽的女人,她们应该为他着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爱情的甜美。但是不,导演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只让一个肥胖的小号手追随在他的身边。然而到了后半部,导演似乎终于觉得有必要关注关注这位传奇年轻人的私生活了,于是给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这个女主人公正是曾给他过影响的那个农民诗人的女儿。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亲。因为她的出现促成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张唱片中的那首乐曲,从这一点上来说,她,或者爱情,给了他灵感;第二,因为她没有能接受他的礼物(奇怪的是她说的话他都听到了,而且那时她离他更远,且她的声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释是他处于下风口。但是从常识上判断,他处于上风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点。),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张唱片毁掉了(迈克把它修整好,塞进了钢琴里,但是也许他应该把它收藏起来留个纪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毁掉吗?);第三,因为她(当然也因为她的父亲),1900准备上岸去生活,去听听大海的声音。并间接促成了他那个伟大的念头。从这里来讲,那个女孩子的出现是恰当的,但是他们的爱情总让我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或者如上面所说推动故事情节的一些发展。因此在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个道具的作用,爱情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要去死?
1900 最后的死让人心里很难接受。如果要怪的话,我认为应该怪导演。因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吗?1900惧怕上岸,只是因为他感到陆地太远了,城市远得看不到尽头。这让他心里发慌。他怕自己陷入到这种无穷无尽中去,从而无法再纯粹地沉浸于音乐之中。因而套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他要的是纯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适——的世界就是一条那样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过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键上,而琴键也是有限的。从始至终,他表达的都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欢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习惯而且不得已。并且他表达的"船”并没有强调必须是"此船”,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换一条船他同样可以快乐地生活下去。那么我们为何不给他换条新船,而必须让他跟这条旧船一起死去呢?
这样的质问也许会让导演、也让所有的观众尴尬,这将使故事的结局急转直下,并失去那一层人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许我这样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艺术化了!
一个浪漫化的结尾想象
尽管我说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并不表示我就那么反对浪漫化。事实上,不管是对《海上钢琴师》,还是对《树上的男爵》,对他们的结尾我都抱有遗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绝对不会那样去处理,在我的想象中,1900应该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说迈克不应当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突然听说在某个船上有一个天才的钢琴家,他的演技无可挑剔,他的乐声美妙动人,而且——据说他从不下船。从别人的描述里,迈克意识到那个人很有可能就是1900,这时一丝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迈克的脸上绽放,于是音乐响起,是1900狂风暴雨似的钢琴声,在琴声中镜头转向大海,海上有美丽的船只,船只背后是美丽的晚霞,船只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剪影。琴声像是从每只船上飘出来的,那么多,那么急骤,仿佛有多个1900在一起弹奏似的。于是字幕升起……
同样,男爵没有必要拉上那个热气球,他应该在某一天,突然沿着树向远方爬去,越爬越远,渐渐地在众人惊讶的视线里变成了一个小点,最后连这个小点也看不见了。后来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终生没有下过树的男爵……
什么是权力?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力。
——《辛德勒名单》
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犹太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让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但当他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之后,他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夏法、伍兰克、霍洛维兹……最后,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唯一的财富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并在上面刻了一句犹太法典上的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两条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阿甘正传》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怜的75,但阿甘脑袋里的世界却是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国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着便竭尽全力。他周游着历史,自己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见证着一切,自己也变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经成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体现。他就如一片羽毛,飞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没有什么遗憾,因为他很少回头来估计自己的损失,对于他的人生,也许可以用两段话来概括,"生命在于运动""永不停止尝试!"
从前有个人对我说,别要任何附属品,在你的生命中,不应该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内抛弃的东西。
——《盗火线》
警察与贼天生就是一对冤家,而他就是一个警察,他就是一个贼。他说:我不能任由你们纵横霸道我终将为你们送葬。他说:我一定等到最后。两个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温暖的。
他们注定要在这个伤心的城市里展开追逐的游戏,天生注定他们就背负了不同的使命,这让他们只能各走各的,然后决一死战。
电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变成诱饵,当基斯看见阁楼妻子,他的爱人却含着泪摆了摆手让他赶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种放不下的神情让人过目难忘。
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人总是要做点什么的……
——《肖申克的救赎》
这是一个关于囚徒的故事。因为被诬告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终生监禁,在壁垒森严中,对自由的渴望时时刻刻磨砺着他的意志。“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安迪很认真地对几个好友说出这样的话,换来瑞的沉默,过了片刻,瑞才缓慢地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然后,瑞没有再抬头看安迪一眼,他离开了饭桌,安迪则静静地目送他离开。镜头上摇,看见铁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终没有放弃用自我救赎去寻杂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似乎始终在自由信念的引导下,在这不可逾越的高墙内,用自己的意志进行着艰苦的抗争,于是,他用了19 年的时间,挖开了一条常人几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粪坑中匍匐前进,魔鬼的黑暗与上帝的光芒如同压在一层薄纸的两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向往的海水与天空已经近在咫尺,他终于用自己对黑暗制度的背叛与追求自由的理想缔造了一个现代的神话。
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诗式电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荣誉与恐惧的英国文学名著,从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银幕。故事讲述的是1898年英国与苏丹开战,一名即将新婚的贵族军官哈利在接到开赴北非的命名后,怀着莫名的恐惧在出征前的一晚决定退役。这一举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英国上流社会掀起巨大波澜。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给他代表着耻辱和藐视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别象征着“自由、祖国、荣誉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种价值被临阵退逃者抛弃。哈利四处流浪之后决定独自前往北非,他化装为阿拉伯人,在沙漠战役中经历磨难,克服恐惧,最终将他沦陷敌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职业军人的命运与个人的荣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它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剥离英雄尊贵的外衣,裸露与阳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颗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则第一条——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恶似乎一直是西方价值体系与文化观念的主流。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被那个高深莫测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仿佛一道蛛网暗示着观众:它是承载宿命的罪与罚。在自私、贪婪、充满欲望的大都市里,上帝曾发动过洪水来洗涤人类的灵魂,而那个罪犯却似乎只想用鲜血来召唤那宿命的审判。
据说,“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
千万不要恨你的敌人,这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教父》
冷静的法则与狂热的欲望似乎永远都是孪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说,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规则”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定地借此形式规则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教父却似乎是可以自由游走其间的骇客,只需要用很简单的一段代码,就可以催生出一个巨大的病毒。规则在他们的手中只是用来束缚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终目的。他们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来决定取舍,以弥补法律在自由社会下的不足。
维托.科利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构建一个以宗教为掩护的家族,当然,这个家族里,维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从来都是不动声色地来贯彻他的主义。
道德似乎在这里变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决定一切的发家之路……
——《天堂电影院》
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每个画面都可以带你在记忆里翻山越岭。
一位母亲正因远方的儿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离家的儿子现已是罗马著名的导演。儿子回来了,他是来参加老放映员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礼的。
在他的童年时代,村民们都喜欢到镇上的“天堂电影院”里看电影。慢慢的,还是小男孩的也与老放映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再后来,小男孩在一场胶片引起的火灾中救了老放映员,老放映员的眼睛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小男孩当上了放映员。后来男孩长大了,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但结果女孩与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员的劝告,远走他乡。
三十年后,成名的Salvatore回来参加老放映员的葬礼。老放映员给他留了一份礼物,那是当初被镇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戏胶片,每一场吻戏,每一场吻戏如走马灯般在宽大的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 xxxx大电视,选择洗衣机,选择汽车,选择CD机,选择健康,选择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买第一所房子,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星期天傻乎乎收看无聊电视,边看边吃零食,选择苟延残喘,选择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这样的家伙面前丢脸……
——《猜火车》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如果说何勇的高亢是一种醒着的痛,那么马克的愤怒更像是一种被麻醉后的苏醒。
这是一场酝酿于青春期的暴动,一种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愿意回家,只愿在冷冷的街灯下孤独游荡的叛逆。
这电影仿佛有一种呼喊,要么砸碎这万恶的社会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要么完全的融入其中,当一个随波逐流的傻蛋。
他们寻找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钞票去咒骂周遭的一切,你也说不清他们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土豆”说:“时装在变,音乐在变,迷幻药在变,一切都在变。”
马克终于“醒悟”,在出卖朋友后,大笑着扑入那个他曾经鄙视的世界。这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也许是一次结束,但影片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当马克钻进那个肮脏的抽水马桶,一个新的世界就已经诞生了。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
——《爱玛》
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玛》是英国与美国1996年联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爱玛·伍德豪斯这一漂亮、聪明、性格开朗的年轻女子为主角并充作穿线人物,通过诸多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关系,向观众阐述了两个观点:
其一,婚姻应该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须门当户对。
但什么是爱情呢?在一部瑞典电影中,有两个男人互相谈论女人,A对B说:别傻了,她们根本不需要爱,她们需要的只是重视,独一无二的重视。大仲马曾说,其实世界本没有快乐与痛苦的区别,有的只是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状态的比较!死去的人不会欺骗我们。
自由就是这么来的可奴隶也是这么来的。
——《勇敢的心》
事实证明,人民的自由并不是靠法学家们精心编纂的字眼或者君主们大发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对于无产者来说,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绘了压迫与自由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对抗,这种对抗大多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他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结构的矛盾。
对于一个努力来说,自由的含义也许仅仅意味着他的脊梁不必再受到鞭挞,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华莱士其实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天赋人权”,哪怕流干鲜血。这种精神令人敬畏。但时代的先行者们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几百年后的变迁,因为醒来得太早,他们大多郁郁而不得志。在教条主义盛行的中世纪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发现地球是圆的。威廉·华莱士追求的意义就在于,虽然注定失败,但毕竟触痛了那根神经。
苍蝇不会恐惧,苍蝇也不会感到羞耻......苍蝇也不喜欢政治......"。
――《苍蝇》
这部带有科幻味道的电影曾该片被评为有史来最恶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将有机物分解后异地合成的实验。就在这位科学家拿自己进行试验时,一只苍蝇混进了容器,合成的结果是科学家有了一个苍蝇头,而苍蝇有了一个人头。这种惊世骇俗的想象力加上一定的科学理论当做证明,显然引起了人们心底深处的恐慌。而在另一个世界,重组一个自我,似乎更像是对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作出的深刻探讨,哪怕它的形式有点让人无法接受。而对生活的思考,对政治的深刻理解,则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
据说镇压斯巴达克斯的大奴隶主苏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在他的《希腊名人比较列传》中说,年轻时的苏拉天真活泼,脸上挂着笑容,极富同情心,常常会因为同情而潸然泪下。然而到了后来,他却变得残酷无情。尽管他以权力和荣誉会败坏人性为由谴责过分地占有权力和荣誉,但是他并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权力欲和荣誉感,而是拼命地去追求。他不仅使自己在追求权力荣誉时变得残酷无情、丧尽天良与人性,也使他的竞争者们变得残酷无情、丧尽天良与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尔说,政治使人变得罪恶。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堕落天使》
杀手将在明天死去,爱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堕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世界没有你真正要的坚持。
生活就像我们上小学时候的算术题:有一个水池N立方米,进水管每小时进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请问什么时候水池是满的呢?没有任何一个公式可以计算生活。成年以后的你就会明白,进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体验,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这个水池永远不会注满,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里面是空虚、挣扎与茫然。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
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
--《美国美人》
中产阶级的莱斯特.伯哈姆已经活不到一年了,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迹象。
他就着在那个繁华的美国,一个温暖而安静的市郊,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卡罗琳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珍妮。该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并不象外人看到的那么幸福。他的工作没有成就,他厌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刚做完中学篮球赛拉拉队的珍妮和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地打动,心中的那种久已死去的感觉好象又重新的复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幻想中,事态逐渐地向着十分有趣却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幻想而变得有意义,但起码它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种意义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可能不,爱一个人需要付出吗?是的!而且是无怨无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矶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终日奔走于生死之间,目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天,他来到一家医院,可惜他来晚了一步,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人已死在了手术台上。主刀大夫玛吉?瑞丝认为这是她的责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决定留下来帮助玛吉战胜精神上的危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爱上了美丽的玛吉。为了能真实地接触到玛吉,他冒险使自己显了形。
天使的爱也许更带着几分人世间所未有的纯净,而塞思却发现自己无法真正进入凡人的世界。面对着无法割舍的对玛吉的爱,为了能与玛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他毅然决定放弃天使身份,堕落于人间,从此做一个凡人。这对于他来说也许要付出相当大代价的愿望,但是在愿望与付出之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对于天使的爱情,在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于是变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了整个天堂!
Ⅶ 请教一个影视鉴赏问题:分析《天堂电影院》片名的意义。
这个题目一星期前我看到过.让我很纠结啊.
电影的原名就是 Nuovo cinema Paradiso
直译大概是 新天堂影院 或 新乐园影院.
其实很多电影的从名字来说 真没什么深意
电影中的那座影院名字就叫 天堂影院 吧.
后来因为那次失火,影院被烧了. 被中彩票的买下来以后翻新了
就叫 新天堂影院
但是如果一定要说出意义来,我就觉得很悲哀.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真的. 第一很多电影的名字,其实只是名字.应为是娱乐产品.所以一般都是通俗易懂,而托纳托雷的电影在这基础上让更让人感触感动 所以他是大师. 既然是娱乐所以题目应该是简单的. 就好像 他的<玛莲娜> (中国翻译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就是讲述一个叫玛丽娜的女人的故事 . 海上钢琴师的原名应该是 <1900的传奇故事> (也是主角的名字很囧 ) 所以可以看出来. 同为三部曲之一的 天堂. 名字就是这么简单. 现在你要求 这个名字的意义,这很悲哀啊,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就好像老罗说 ,同样读鲁迅. 他辍学在家读鲁迅全集, 同学在学校读鲁迅 某篇文章 的其中章的节选. 但是却出题问, 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写,有什么意义 ,这种问题我们怎么知道,又不能写信给鲁迅问,结果很神奇的是, 还有正确答案, 而且教育局还知道.
这就是中国式的教育吧,我们可以看到从老罗到你, 教育一直都没完善,还是20年前一样.
牢骚发完了, 所以说 这名字就根本没什么意义. 就是讲述的一个 叫 天堂的电影院的故事 .故事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人.
如果想进一步讨论,你给完分, 我一直都在线 网络的.
Ⅷ 有哪些温暖的电影可以推荐
好的电影总是温暖的,治愈的,今天来盘点一下那些能触动一颗柔软的心的电影,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了哈。
《忠犬八公的故事》
《海蒂和爷爷》
《怦然心动》
《天堂电影院》
《海上钢琴师》
《忠犬八公的故事》
豆瓣评分:9.4
类型:剧情
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讲述电影史的元电影,用主角多多的成长故事来暗示电影的发展历程——放映科技的不断进步,宗教管制的逐渐放松,影业的兴起与衰落。天堂电影院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童年和美好的象征,在这里,人们忘记阶层身份做着一个相同的奇幻梦。
多多最终远离了亲人、爱情、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艾费多和天堂电影院。当他再次回来时,天堂电影院的咐键帆坍塌暗示着精神家园的陷落,但最后那段极其感人的吻戏却慰藉了他和观众的内心世界。
Ⅸ <天堂电影院>主角分析
童年,迷恋于那些光与影。留连于那个叫“天堂”的电影院。最终一身生追逐着那些光影,因为自己、因为他还是……或许自己并没有一个答案。
战争年代,父亲战死,母亲带着儿女艰难度日。因为迷恋、因为热爱,他把母亲让他买牛奶的钱用来看了电影,换来母亲一顿毒打和一场伤心。母亲爱他吗?肯定!却不懂他的爱,所以她不许儿子看电影。孩子总是满足于现在的一点快乐而不会去想很多,大人是现实的,在大人眼里一瓶牛奶胜过一场开心。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但家长的现实确实教会了或者强迫了多数孩子学会现实,泯灭了梦想,所以多数人现实的活着,所以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小镇上的电影放映员是个和蔼的大个子,孩子好奇的看着大个子,看着那些神气奇的机器。他弄回了很多剪下来的胶片回来,那是快乐的片段,是理想的片段。在那个小镇上,看电影就是快乐。但其他人都在看,孩子在研究。
那些收藏的胶片,他的宝贝着火了,差点烧到他的妹妹。母亲的气愤可以理解,可是是孩子的错吗?是胶片的错吗?电影电影,该死的电影。母亲不许孩子再看电影,我可以理解母亲的心情,却听见了梦碎了的的声音。梦碎了,心也碎了!放映员看着他的眼睛,知道他的梦他的爱。却被迫答应他的母亲,不再让他看电影。母亲只想让她塌实过日子。
放映室是他和放映员的世界,他们在这里快乐,在这里看着别人快乐。那一天人群因不能看电影,不能获得快乐而愤怒。放映员竟然魔幻一般把电影从放映室移到广场上的房子了,快乐回来了。小小的孩子惊叹于这种神奇。然而放映员沉浸于人群的快乐时胶片着火的。所有人都在跑开,只有小小的孩子,放映员的朋友跑来救他,最终救了放映员的命。但放映员再也看不见那些光与影了,他盲了。但是,他还有清晰的心灵。
孩子成了镇上的电影放映员。不放电影的时候,他还是名学生。他渐渐的长大,他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美丽的女孩也爱他。他们却错过了。后来放映员让他离开这个小镇,离开这段伤心,不要想他,不要再回来。因为放映员知道孩子的梦想,相信他能实现。
三十年后,放映员离世,孩子终于来生养他的小镇了。而今,他已是非常有成就的一名导演,他没有结婚,他还想着那个他最初也是最爱的女孩。女孩嫁给了他的朋友。这时候他才知道他们之所以错过,是因为那个放映员。我猜,原因是放映员不想让他的梦想有了牵绊。
这是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但是我没有觉得长。有时大笑,有时泪留满面。忆及自己童年那些片段,就象孩子那些胶片。那时的梦想已无几许踪影,成长又何尝不是在丢弃。一路上我们真的丢了太多太多。
Ⅹ 试分析《天堂电影院》中神父的象征意义。
回答有点赘余了,不过详细点好,楼主可以选择每段的第一句就可以了
阿代尔费奥神父在影片中也具有双重角色象征。
一方面,他是与人的欲望相对立的宗教力量的象征。在老天堂电影院中,他掌握着公映影片的审查权。导演在表现他的审片过程时,采用了仰拍的摄影角度,神父黑黑的身影出现在影院银幕的正中间,盖住了银幕的画面,体现了一种控制一切的威力。而一旦黑影片中出现接吻的镜头,神父便可以摇铃让放映员将其删剪掉,体现出对人的情爱欲望的毫不迟疑的打击。但是,等新的天堂电影院建好以后,宗教的力量就没有这么强大了,神父失去了审片权,人们终于看到了影片中的接吻镜头。
另一方面,阿代尔费奥神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自己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对神性的胜利。在老影院里审片时,每当银幕上的人翩翩起舞,神父自己也会跟着哼起音乐。在新影院落成那天,神父捧着圣水罐为影院洒水祈福,结果他在看歌舞片时,竟手捧水罐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摆起来,圣水罐好似变成了他手中的一件乐器。当新影院的银幕上第一次公映出接吻镜头时,人们欢呼起来,神父无力回天,只得愤愤地说:“我可不看这种电影。”说话的同时,他的眼睛却紧盯着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