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结合心理健康知识分析电影死亡诗社

结合心理健康知识分析电影死亡诗社

发布时间:2023-11-24 11:53:20

『壹』 我想找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典的电影,希望广大网友介绍几部。

1.大象elephant (2003)
2003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
编剧、导演、剪辑: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摄影: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 Savides
出品国:美国
语言:英语
片长:88分钟
IMDB: 7.3/10

2.I.D./ IDENTITY/身份(2003)
导演:James Mangold
编剧:Michael Cooney
风格:惊恐、悬疑
IMDB: 7.3/10
时间: 90分钟
语言:英语
心理学看点:DID(Dissociate Identity disorder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碍)
艺术性:***
观赏性:****

3.Gothika/歌西卡(2003)
导演:Mathieu Kassovitz
编剧: Sebastian Gutierrez
风格:惊恐、悬疑
IMDB: 5.8/10
主演:Halle Berry
时间:: 98分钟
语言: 英语
心理学看点:犯罪心理学,失忆

4.insomnia/失眠 (2002)
导演:Christopher Nolan --《memento》
编剧:Nikolaj Frobenius&Erik Skjoldbj?rg
风格:犯罪、惊悚
主演:Al Pacino、Robin Williams
IMDB:7.3/10
时间:118分钟
语言:英语
心理学看点:又是一部Christopher Nolan拍摄的与心理疾病有关的惊悚片,这一次地理环境特殊——永远是白昼,严重失眠的警探如何与老谋深算的疑犯展开猫鼠之战?

5.异度空间/ Inner Senses(2002)
张国荣生前最后一部电影
编剧、导演:罗志良
演员:张国荣/Leslie Cheung、林嘉欣、潘美琪、徐少强
出品国:中国香港
语言:中文(粤语)
片长: 100 分钟
IMDB:6.5/10
心理学看点:影片更多是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待超自然现象,所以鬼魂是否是真实的并不重要

6.American Psycho/美国精神病I、II (2000、2002)
导演:Mary Harron
编剧:Bret Easton Ellis & Mary Harron
类型:恐怖、惊悚
IMDB:6.7/10
MPAA:NC-17级(几乎等于被宣判了死刑,只能在极有限的级别影院上映,看不看自己考虑一下吧)
时间:120分钟(完整版)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心理学看点:一个年轻人在白天是标准的都市雅皮,到了夜晚却会变成一个疯狂的连环杀手。

7.La pianiste/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he Piano Player /Die Klavierspielerin (Austria)(2001)
2001戛纳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及评委会三项大奖
同名半自传体小说作者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获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导演:Michael Haneke
编剧:Michael Haneke、Elfriede Jelinek (novel)
IMDB: 7.2/10
主演:Isabelle Huppert 、Benoît Magimel
时间:: 130 分钟
语言: 法语
简介:年届不惑的女钢琴教师自小受到母亲的控制和压抑,两人像是一种复杂的共生体,怨声载道地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直到一位年轻聪明的男学生出现……
心理学看点:继《蓝丝绒》以后最卓越的性心理变 态电影杰作
艺术性:*****
观赏性:***

8.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2001)
2002奥斯卡获奖片
导演:Ron Howard
编剧: Sylvia Nasar (book)、Akiva Goldsman
IMDB: 7.8/10
主演:Russell Crowe
时间:: 135 分钟
语言: 英语
心理学看点:爱在精分治疗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影片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Nash的真实生平改编,巧妙地展现了偏执型精分患者的幻觉世界。一个独一无二的天才,一个传奇的精分患者。
艺术性:****
观赏性:****

9.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实验(2001)
提名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
提名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
导演:Oliver Hirschbiegel
编剧:Don Bohlinger (screenplay)、Christoph Darnst?dt (screenplay)
风格:惊恐
IMDB: 7.8/10
时间:: 119 分钟
语言: 德语
心理学看点:为了可观的实验酬劳,20个应征者随机分成两批扮演囚犯或看守,然而短短几日之内,模拟监狱顿成 人间地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不可避免地走向恶化的呢?当一类人对另一类人具有无限权力的时候,人性的残暴则毕露无遗,且看这部根据经典社会心理学实验改编的社会成 人版电影如何去演绎。
艺术性:****
观赏性:***

10.The Beach/海滩 (2000)
2000柏林电影节提名
导演:Danny Boyle
编剧:Alex Garland (novel)、John Hodge (screenplay)
主演:Leonardo DiCaprio
IMDB: 5.8/10
时间:: 119 分钟
语言: 英语 / 法语 / 瑞典 / 泰语
心理学看点:假如在一个与世隔绝、风景如画的海滩凝聚起一些优裕、乐天的游客,有没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梦幻般的天堂?仅仅指出人性的贪婪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心理学实验,有待看过的朋友一起来讨论
艺术性:****
观赏性:***

11.Memento/失忆(2000)
导演:Christopher Nolan
编剧:Christopher Nolan、Jonathan Nolan
风格:悬疑、惊悚
IMDB: 8.7/10
时间::113 分钟
语言:英语
心理学看点:短时性记忆缺失,讲述一个十分钟内的事件都可能忘记的人,是如何进行复仇的故事。

12.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圣女贞德(1999)
"You didn't see what was; you saw what you wanted to see."
法国凯撒奖八项提名
导演:Luc Besson
编剧:Luc Besson、Andrew Birkin
类型:反类型史诗战争片
IMDB:6.6/10
语言:英语
心理学看点:贞德是精分?/人的信仰何来?
艺术性:****
观赏性:****

13.the six sense/灵异第六感(1999)
2000奥斯卡提名
导演:M. Night Shyamalan
编剧: M. Night Shyamalan (written by)
IMDB: 8.2/10
时间:: 107 分钟
语言: 英语 /拉丁语/ 西班牙语
心理学看点:儿童心理学,讲述心理医生是如何治疗一个能看到鬼能和鬼说话的小男孩的故事。

14.Good Will Hunting/心灵捕手(1997)
导演:Gus Van Sant
编剧: Matt Damon (written by) &Ben Affleck (written by)
IMDB: 7.8/10
主演:Robin Williams 、Matt Damon
时间:: 126 分钟
语言: 英语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15.The game/心理游戏(1997)
导演:David Fincher
编剧: John D. Brancato (written by) &Michael Ferris (written by)
风格:悬疑、惊恐、冒险
IMDB: 7.5/10
主演:Michael Douglas
时间:: 128 分钟
语言: 英语 / 德语
心理学看点:他学着父亲的样子跳下了楼。而这正是康拉德设计这一游戏的最精彩情节,他就是要哥哥以亲身经历来治愈心理创伤,将情感从死去的父亲身上转移到面前所有的亲朋好友身上。

16.Le Huitième Jour/第八日/幻海情缘/The Eighth Day (1996)
第四十九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 提名
法国恺撒奖 最佳男演员 提名
导演/编剧:Jaco Van Dormael(雅各.范.多梅尔)
主演:Daniel Auteuil(丹尼尔.奥特尤尔)
IMDB: 7.3/10
时间:118分钟
地区:法国,英国,比利时
语言:法语
心理学看点:一个自小患有唐氏综合症,一个是事业成功而社会生活失败的推销商,且看两个人不寻常的友情如何改变彼此的生活。

17.梦旅人/Picnic (1996)
导演/编剧:岩井俊二
类型:剧情,伦理
主演:卓娜 浅野忠信 桥爪浩一
IMDB:7.5/10
时间:72 分钟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心理学看点:继《情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岩井俊二又推出了这部以精神病患者为题材的作品。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由此展现了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18.Basic Instinc/本能(1992)
导演:Paul Verhoeven
编剧: Joe Eszterhas (written by)
风格:悬疑、犯罪、惊恐
IMDB: 6.7/10
主演:Michael Douglas 、Sharon Stone
时间:: 123 分钟 Country: USA / France
语言: 英语
心理学看点:弗洛伊德 性与暴力的本能
艺术性:***
观赏性:****

19.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1991)
1992奥斯卡获奖片
导演:Jonathan Demme
编剧: Thomas Harris (novel)、Ted Tally (screenplay)
风格:惊恐、犯罪
IMDB: 8.5/10
主演:Jodie Foster 、Anthony Hopkins
时间:: 118 分钟
语言: 英语
心理学看点:变 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
艺术性:****
观赏性:*****

20.rain man/雨人(1988)
1-9-8-9奥斯卡获奖片
导演:Barry Levinson
编剧: Barry Morrow (story)、Ronald Bass (screenplay)
风格:喜剧
IMDB: 7.9/10
主演:Dustin Hoffman 、Tom Cruise
时间:: 133 分钟
语言: 英语 /意大利语
心理学看点: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自闭症的典型症状
艺术性:****
观赏性:*****
21.Blue Velvet /蓝丝绒(1986)
1987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导演:David Lynch
编剧:David Lynch
风格:犯罪、悬疑、惊恐
IMDB: 7.7/10
主演:Isabella Rossellini
时间:: 120 分钟
语言: 英语
心理学看点:展现了各种性心理扭曲的场景

22.Spellbound/爱德华大夫(1945)
1946奥斯卡提名
导演:Alfred Hitchcock
编剧:Francis Beeding (novel)、Angus MacPhail (adaptation)
IMDB: 7.6/10
主演:Ingrid Bergman 、Gregory Peck
时间:: 111 分钟
语言: 英语
心理学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
艺术性:***
观赏性:***

23.Matchstick Men/火柴人(2003)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 米罗娜·沃尔特斯
类型:犯罪 剧情 喜剧 惊怵
地区:美国 对白:英语
评分:7.4/10(9523)
分级:阿根廷:13 德国:12 葡萄牙:M/12
心理学看点:强迫形人格
艺术性:****
观赏性:*****

24.Lolita/罗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1997)
导演:阿德里安·莱恩
主演:梅勒尼·格利菲恩 杰瑞米·艾恩斯 多米尼克·斯温 弗兰克·朗格拉 缪斯·沃森
类型:剧情 爱情
地区:美国 法国
对白:英语
评分:6.7/10(4915)
颜色:彩色
心理学看点: 伦 性心理变 态
艺术性:****
观赏性:*****

补遗:
《惊心动魄》(香港)
心理学试验

《沙发上的心理医生》
讲述心理医生的爱情故事
心理学电影多带有性场景,如果段数较低,可以先看简介再下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贰』 解析电影《死亡诗社》

一、尼尔父亲

尼尔父亲在自己儿子尼尔面前不苟言笑,却在开学典礼后面对诺兰先生时“笑意浓浓”,二人对彼此的称呼都是名字,可见两人较为熟稔,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Tom经常与诺兰联系,谈论尼尔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一点在后面Tom要求尼尔退出校史年鉴得到了印证。他在说话时用的是“要求”,而不是“希望”,可见他是不容许尼尔拒绝的。之后尼尔提出自己想要表演戏剧,Tom更是怒不可遏,即使看到尼尔的表演大获成功他仍执迷不悟,甚至私自作出决定要将尼尔送去布莱登军校,最终,他的种种言行导致了尼尔的死亡。

Tom是典型的专制型父亲,同时,他也十分冷漠和易怒。顾名思义,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说一不二,严格要求,不能违背大人的要求,他们强调结果,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需求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明知孩子的需求也当做视而不见,常用粗暴的态度,如命令、苛求、禁止、威吓等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迫使孩子服从,倾向于高要求、高控制和低反应、低关怀,特别注重孩子的服从性。在这种父母看来,孩子们要是违背他们的意思就意味着自毁前程。对于Tom来说,他身处中产阶层,他认为自己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便将“成为人上人”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尼尔的身上(Tom手拿礼帽,这是英式的贵族着装礼节——美国“老钱”文化教育来源,暗示他在模仿上层社会人士的打扮),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Tom的自卑心理,更是一种焦虑,因为他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长期处于一种差距明显的状态中。他睡前将拖鞋整整齐齐地摆放好以及尼尔床上折叠整齐的衣服一方面是Tom专制化教育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他以固着行为和观念(“只要听我的话,我儿子终有一天会进入上流社会”)以抵消焦虑的表现。他对尼尔的态度以及尼尔对他的称呼(father或sir)和态度可以看出在尼尔父亲这里,相比儿子这一身份,尼尔更像是他的士兵和工具。在尼尔自杀之后,Tom问责学校以及老师,他逃避了内心对自己的指责,他不敢直面自己对尼尔所做的一切,因此,他将导致尼尔死亡的责任推脱到了基丁老师的身上(投射)。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在主观建构客观世界。在Tom建构的社会里,医生一类的职业是最好的,进入上层社会是人生意义所在,他的望子成龙本质上是他自己对他所认为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尼尔。Tom也是完全不懂得学习心理学的一类家长,不懂得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只知爱孩子而不了解孩子。

二、尼尔母亲

    尼尔母亲出场便是站在窗前吸烟,我们可以认为她是在借烟消愁。在Tom说出自己的安排并对尼尔吼叫时,尼尔母亲站在一旁流泪却无动于衷,只在离开前蹲下看了尼尔几眼,说了一句“好了,去睡觉吧”。尼尔母亲之所以有愁绪,我想是因为她对尼尔父亲的教育产生了质疑,但她在潜意识里仍然与尼尔父亲的想法保持一致,并且她只敢顺从尼尔父亲(尼尔父亲走之后她也不多做停留;尼尔父亲说话用“我们”,但尼尔母亲并未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尼尔父亲说出决定后,尼尔看向一旁流泪的母亲,希望母亲能给予一点支持,但母亲什么也没回应,她只在二人即将发生争吵的时候站出来做“和食佬”,这看似是希望保持家庭和谐,实则是在助纣为虐。尼尔母亲无疑是懦弱的,她既担心尼尔的状态,又不愿付诸行动,只能将自己和尼尔父亲的思想合理化以自我安慰。因此,本质上尼尔父母二人是一种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俄狄浦斯情结,儿子相对父亲而言会更加愿意亲近母亲,但在尼尔家中,父亲专制,母亲懦弱,

三、诺兰以及学校

诺兰是当时美国教育改革情境下的典型教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中,他在讲述了学校的成就后流露出了得意的神情,在他看来,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他考上的大学是不是顶尖,因此,他是以威尔顿学校的高升学率为荣的。“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从该校的校训便可以看出这个学校以及当时美国教育的宗旨。在这样一个教育环境中,学生们是压抑的,填鸭式教育让他们死气沉沉。诺兰是绝对权威的代表,父母们也因为对高升学率的重视而无比信任他,从而服从于他。诺兰把握权威,却丧失了情感。学生所谓的顺从都是在花样制裁的逼迫下所产生的结果:片尾里校方要求开除基丁老师,将学生逐个单独请到校长办公室签字,并请来服从权威的父母进行施压,学生无法拥有自己的主权,因为他们所做的决定将牵动整个家族的利益。这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对学生进行“行为反应”的训练,是他们产生了“条件反射”,顺从即安全,反叛即受惩。

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政府为之震惊,而公众则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上,责备美国的宇航技术落后是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所致,进而认为这是进步主义教育偏废基础性、系统性,降低学术标准所造成的恶果。美国政府很快就将国防建设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并且由于二战结束后人口剧增,社会分层日趋明显,下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人们(尤其是中产阶级)都迫切地希望能进入更高阶层的社会。人的行为是社会化了的行为,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也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要发奋学习,进入顶尖大学学习的观念,但这种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无差别的,每个学生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对这种环境作出种种反应,这也就是个性化的体现。

高升学率却死气沉沉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传统填鸭式教育使学生们像一群渴望自由而又被关起来的鸟一样,无比压抑(学生们在私下将学校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改成“嘲弄、恐怖、颓废、排泄”)。

四、查理

    查理的气质属于典型的胆汁质。情感发生迅速、强烈,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①在基丁老师要求撕掉序言时,他第一个付诸行动;②尼尔提出重组死亡诗社时,第一个参与;③第一个挑衅学校)。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热情(①说服诺克斯参加诗社;②带女生参加诗会),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在知道卡梅伦背叛诗社后对他动手),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

查理是电影几个主要学生中在一开始最叛逆性的一个(开学典礼听诺兰讲话时他流露出不屑的神情),他也是其中最不压抑自我的一个,因为他出身极好,即使不上学也可以有很好的出路。而基丁老师的到来最大程度上激起了他的叛逆心理(写信给校方要求招收女生,当校长为此勃然大怒而召开全校会议时,席下的他却在众目睽睽之下举起接通的电话,表明这是“上帝的意思”,在学校,他们吃饭前都要进行祷告,以示对上帝的感谢和尊重,而这处查理是在讽刺这样一种传统)。

五、诺克斯

    诺克斯是粘液质类型的人,也是内倾的人。他较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如内心情感、思想,因此,在遇见克丽丝之后他勇敢执着追爱,展现出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状态。诺克斯跨越了父亲与切特的世交之情在他求爱之路上劈下的鸿沟,即便是遭到克丽丝男朋友取命的恐吓,他也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用真挚的爱情同世俗的约定抗衡。这与基丁老师与他们所说的“顺从的危险”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诺克斯找寻到了自己的诗,他写诗给克丽丝,这是他诗意的生活的开始,是他找寻生活意义的开端。

六、托德

托德是抑郁质类型以及内倾类型的人。他腼腆、内向,偏好小范围的社会活动,一对一,或者是小群体的,避免成为注意的中心(尼尔重组死亡诗社,托德既想参加又不敢参加,最终被尼尔说服,但仍然放不开);追求完美(在写基丁老师布置的诗歌作业时,他反复修改,最终却说自己没写);优柔寡断(①他讨厌父母送自己的生日礼物,却只敢默默接受,却不知如何处理,最终在尼尔的鼓励下,实现了文具盒的“无人驾驶式飞行”,颠覆了父母对自己如兄长般的期望;②在尼尔表达了自己对戏剧表演的喜爱和要伪造父母信件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提到尼尔父亲,这反映了他对父母态度十分在意。我认为他的身份和角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观众,是观众心理的体现),但正是这样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却在基丁老师即将离开之际第一个站了出来,说出了学校以及父母对自己以及其他学生的胁迫,并站上那一方禁锢了自己思想的书桌,大声呐喊:“O Captain!My Captain!”,这一刻,他已不同往日,或者说在“船长”出现的那一刻起,他获得了新生;他也十分压抑(从他在基丁的引导下即兴作出的诗歌可以看出他对所谓“真理”的厌恶)。

在得知尼尔死亡的消息后,托德于茫茫雪地中呕吐(痛苦、愤懑到产生了生理反应)、狂奔、怒吼。那银装素裹的一切,美好却又悲怆,令他想起了尼尔的纯净与赤诚,这样一个充满热情、内心善良的青年,鼓励他释放自己,却用残忍的手段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七、基丁老师

基丁老师的教育理论中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基丁他同样出身威尔顿,但他没有因为这样一种死板的教育体制和压抑的教育环境而成为一个“无聊”的大人,相反,他深知这些对学生的残害,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威尔顿,成为了学生们的“船长”。

在受到基丁老师的教育之前,青年们始终保持着矛盾的姿态。他们遵从学校的规定、遵从社会的权威,和同学聚在一起时又肆意发泄。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同一性出现了很大问题,埃里克森认为,对一个青年来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种挑战。正因为自我同一性形成困难,所以许多青少年很难解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危机,而偏向角色混乱一端,以至形成了消极的人格特点。在受到基丁老师的感染之后,他们决定去山洞一探究竟,他们在深夜逃出封闭的校园,仿佛回到了纯真贪玩的孩提时代。他们在山洞中诗兴勃发,击鼓高喊,唱着“我看见刚果河从黑土地蜿蜒流过”,用原始人在原始土地上的姿态呐喊狂欢。他们回到了无意识的婴儿时代,回到了原始社会里人性最本真的状态。而当真正领悟基丁老师的思想之后,他们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实现了由无意识到意识的过度,他们“自我”的行为逐渐向“超我”的理想状态靠拢。也正是这样,他们内心的压抑得到了释放,对于学生这一角色的认同感得到了提升。他们开始更多的独立思考,明白了自由意志以及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重要性,还有顺从的危险。

学生是具有个别差异的(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基丁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仔细观察学生,努力了解他们各自的差异以及需求还有闪光点(鼓励托德作诗;鼓励尼尔向父亲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他的表演作出极大肯定),这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同时,基丁了解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方面,他会用具体经验(排队走路;踢足球等)来支持学生们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另一方面,基丁重点关注到了学生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并依据此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活在当下”)

八、尼尔

尼尔出身中产家庭,他所肩负的“责任”要远重于其他学生,上一刻还在于同学们谈笑风生,下一刻却因父亲的到来收敛笑意,站直身体,可见他对父亲是畏惧的;在面临父亲对自己课外活动的否定时,他试图挣扎却止于服从。儿童时期的经历可能对人产生终生的影响,尼尔自幼便受到父亲专制的教育,对父亲的服从以及对父亲专制的认知已经内化成其超我的一部分(内射)。

尼尔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个时期的青年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因此,尼尔他开始对父亲的专制教育以及自己对父亲的顺从产生质疑(还收到基丁老师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青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因此,他开始更多的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并发现了自己对戏剧表演的喜爱,他渴望成为演员。而这时,他的理想自我(成为演员,站在戏剧舞台上展示自己)和现实自我(未来已被父亲安排,服从于父亲的权威)产生了极大矛盾,他一方面通过表演获得了自我肯定,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无法摆脱父亲的掌控而否定自我。他具有高度的意志坚强性(对表演的坚持)和行动的自觉性,但他却也在自欺欺人,不敢向父亲诉说,选择了逃避,幻想父亲会同意自己去演出(婴儿时期他可能产生了对父母不信任的态度,延伸至今,甚至延伸带了基丁的身上)。尼尔已经经历了形式运算阶段,他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①重组死亡诗社;②伪造父亲签名信件;③自杀)。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但显而易见,威尔顿的多数教师以及尼尔的父母一直试图控制尼尔,代替他作出决定。另外,由于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和压抑的学校环境,尼尔更倾向于参加同伴群体,更多接受同伴的影响(一起去山洞开展诗会;自己的表演得到了同伴的肯定,从而进一步获得自我肯定)。

尼尔之死成因:

1.社会自我(与社会本位论相联系)与心理自我(与个人本位论相联系)的矛盾冲突;

2.尼尔父母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尼尔送入顶尖大学学习并成为医生)和尼尔尊重的需要(自己做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演员)之间的矛盾冲突;

3.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情绪易波动、焦虑、忧郁;憧憬未来并富于幻想等,尼尔都具有)与尼尔气质类型(胆汁质:情感发生迅速、强烈,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的交合。

    最终,尼尔选择用一种极富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放置花环在窗前,打开窗户,脱掉衣服:隐喻带着自己热爱的戏剧表演,摆脱种种负累,飞向天空,获得彻底的自由)。在他的那场表演中,他的最后一段台词或许也是他的内心独白,是他在请求父亲的“宽恕”。尼尔终其一生都没能摆脱父亲带给他的阴影,就如他生前表演的那部戏剧的名字一样——《仲夏夜之梦》,他做了一场美妙的梦,再也不愿醒来。

『叁』 如何评价电影《浪潮》和《死亡诗社》

《浪潮》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讲的是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组织新法西斯主义仅仅需要一星期。

电影中文格尔老师本来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学生来认清独裁专制的法西斯主义的本质。但是这群一开始只是想混学分的学生们的头脑迅速被强大的精神力量给格式化了。他们马上陷入到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中去,他们给自己的组织取名“浪潮”,还自发地统一了制服,越来越多的学生给快速洗脑,他们自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绘制了统一的图标,还统一了见面打招呼的手势——右手在胸前做浪潮状。狂热的学生占据了运动场,不让别人进入,一位叫蒂姆的学生还从网上购买了手枪,并寸步不离文格尔先生,称要保护好“领袖”……

事情发展得不可收拾了,文格尔先生在手球比赛中发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决定停止浪潮,但是事态已经不可控制,最后在集会上文格尔宣布解散浪潮并由此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法西斯主义的由来。这时,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狂热的蒂姆不愿意看到浪潮的解散,于是开枪在同学射击,并饮弹自杀……

《死亡诗社》讲述的是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他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

基廷的学生尼尔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出卖了他们。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说着"哦,船长,我的船长!"

两部电影的结局都是老师作为了替罪羊,黯然离开。《死亡诗社》讲述精英私立学校的学生们如何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独立思考,试图摆脱学校专制守旧的的桎锢。《浪潮》描述如今的公立学校,素来标榜崇尚自由与个性的学生在老师突发奇想开始的一个独裁试验里,如何进入一种法西斯式的集体无意识。

相隔二十年的这两部片子倒像是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二十年前敲响的希望的钟,二十年后却回响着警示的余音。《死亡诗社》中追求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的主题相对简单,《浪潮》中学生们如何从自由散漫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主动转变成激进的高度集体主义的团体更为令人深思。

真正的精神自由需要的从来都是理性,而不是激情。两部片中的学生都包含激情,他们个性丰富、多才多艺。他们愿意改变以及大胆尝试,所以当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出现在他们身边引导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听老师的话,赞同老师的做法甚至盲目地崇拜他。《浪潮》中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法西斯主义的生成,自己当了一次独裁者,一开始他的头脑很清醒,还想方设法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可是过了三天,老师慢慢地变成独裁者,他很享受这种“万人之上”的感觉,他与妻子闹僵,说出了很伤人的话。还好他最终回头,避免了更大悲剧的发生。

《死亡诗社》里的那个学校有点象我们现在的高中,注重的是升学率,注重的是纪律。而纪律就意味着排斥多样性,排斥不同意见,用刚性的手段求得划一。老师是作为一名知识的灌输者的角色存在着。而这时出现了一位英语老师,他的口号是享受生活,他的信念是让学生们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我不反对老师的想法,但是他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冲突,结局已经注定。

特别是撕书这一段,我觉得做得非常不地道。首先,他先叫学生们撕书,然后才告诉他们具体理由。所以孩子们在撕书的时候,脸上兴奋的表情不是因为自己懂得了什么真理,而是这一纯粹的“叛逆行动”引发的荷尔蒙增加。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基廷的一种策略,先叫他们行动,然后在进行理论说教的时候就会获得一种共同情感上的支持。其次,这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引发孩子们自由思考,不被规矩束缚。但是换个角度看,他只是因为不认同另一位博士的教学理念,就强迫学生们全部撕掉他的导言——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专制思想吗?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做学问,对别人的理解不赞同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基廷是老师。当他强迫所有人接受他的思维时,不管他的思维是要求自由还是要求束缚——这已与思维内容无关——这种做法本身就已经带有了他所批判的东西的色彩。

两部电影都是由于教师教育方式的无节制性与教育理念的片面化,导致这些本身正确的情感最终走向反面。老师针对青年学生这一易情绪化、渴望先锋思维的特殊群体没有把握好教育的“度”。

两部电影内容上可以说对立也可以说相同,《死亡诗社》中的“自由独立”思想恰好对立《浪潮》的“极权主义”,内容相反但模式几乎一模一样的教育路线。最后的悲剧结尾与这部影片也惊人的类似,一个孩子吞枪自杀了,少数几个保持头脑清醒的学生也没能挽回这个悲剧。虽然《浪潮》我更愿意用一种非理性化的思路考虑,它的重点并不在教育上,但是也不妨碍从这个方面稍作对比。不听从于自己者,必将听命于他人。人一生总会有一些阶段需要“听于他人”的。而这个“他人”究竟值不值得听,怎样去听,听些什么,实在是很重要啊。

『肆』 心理电影赏析课是干什么的

心理电影赏析课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审美学科交叉的作用埋链及影响力,使学生在感受影片的教育、认知、娱乐作用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心理保健与咨询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

【基本要求】

1.了解心理学有关知识;

2.了解电影艺术的尘绝基本特性;

3.采用教师讲授、视频欣赏、研讨分析、课后拓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派液姿结合。

心理电影赏析课的功能当深奥的心理学搭载上电影这种喜闻乐见的载体时,就能引发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吸引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

『伍』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

电影与心理学是两个对大众同样具有吸引力的名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篇一

论电影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摘要

【摘 要】通过打破了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以一种电影 文化 的视角来解释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和记忆等客观心理活动、能力和意志等主观心理体验,从而让社会大众更直观地理解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不仅从电影中了解到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科学系统地认识社会中的心理现象,并更好地指导社会大众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内容

【关键词】电影心理学;感知;记忆;能力;意志

1 感知

感觉和知觉是个体心理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通道来接收,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感知觉的相互作用使人们可以为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泽明的《罗生门》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感知觉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四个证人描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 故事 情节,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角色,记忆水平,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表达能力,动机需要以及情绪体验等方面有所差异或倾向。英国 经验 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曾经说过,“存在即被感知。”,存在是相对的,而我们感知到的或许是一种存在,或许只是一种错觉。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本质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组合的光波和声波,并非颜色和声音。所以说,当从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知识的时候,要相信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所有的知识和真理都是被人们想象和建构出来的。比如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能再使用中学的程式化学习模式,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锢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知识。不仅是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物理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到目前崭新的研究领域,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范式,或者说是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间的一句 谚语 一样,“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上,既没有真理也没有谎言,所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看世界时所用镜片的颜色。”

2 记忆

记忆中的“记”代表着识记,“忆”代表着回忆,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过去识记过的经验,在现在时刻回忆的过程。记忆不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连接感知觉与思维、语言的桥梁与纽带。任何一种高级信息加工过程都不是在一个时刻进行并完成的,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假如大脑没有记住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没有回想起一个个单独出现的故事画面,就不能把每一时刻电影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所产生的体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对电影的总体印象,评价和思考。

而《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他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矛盾。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莱昂纳多在失去短时记忆之后,只能通过照相片并加以备注的方式获得记忆的片段,但即使这样,失去记忆的人也很难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有逻辑地组合成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而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造成混乱。

最核心的问题还并不是失忆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无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思辨问题,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还会困扰着普通人,何况是失忆的莱昂纳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莱昂纳多在失忆的条件下,还可以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在于复仇,虽然他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极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相反,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现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干扰?是否还记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也许是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经意间对物质的欲望愈发强烈和敏感,物质世界让我们跑得太快,以至于精神灵魂世界被遗弃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可悲的是我们身陷囹圄却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看,失忆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休养生息,它可以让人类清醒地觉察到此时此刻的状态,让人类发现是否和你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所偏离,让人类重新关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词也是就是对人类记忆本能最好的见证和说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这些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方式。而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个体,能力的测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

通过电影《阿甘正传》不难看出,能力衡量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时,却在 橄榄球 , 乒乓球 ,从军,捕虾经商等生活中各种领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在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对能力的认知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多么的充足,但如果个体内心中没有意志作为精神支柱给予支持,那么个体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就变得十分渺茫。意志与人类的动机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来坚定人类的信念和理想,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内心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让他在面对无期徒刑的牢狱生涯时形成强大的抗逆力;可以让他在越狱过程中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时形成强大的抗压力,从而可以让他在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与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这两部同年度进行奥斯卡金像奖争夺的电影,把心理学中的能力和意志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观众看到了阿甘许多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些都归于一个本质――“跑”,这种横跨了美国的跑步就是阿甘无人能比的坚定意志所驱动的。而只有安迪一个人成功地越狱,也不只是在于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进行挖洞,同样也要求他有一种精通财务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佳的选择。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全方面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方面因素,把外在资源和内在素养进行有机地结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就像企业家宋美遐女士所说:“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4 总结

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社会人文科学,无论是和虚拟中的电影,还是和现实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云图》那部电影所包含的跨世纪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类就好比是一部电影巨作中的一张胶片,但小小的胶片却表现了这个时刻最丰富多彩的画面。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是渺小的,而人类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电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学教给人类的就是如何使这部人生电影更加波澜起伏,丰富多彩。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篇二

心理电影的传播与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摘要

[摘 要] 多数心理电影都会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恐惧、爱情、欲求等,心理电影作为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疗法越来越被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所重视。心理电影的传播对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研究理当受到重视。本文将以表现童年创伤心理电影的传播为例分析心理电影的传播对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内容

[关键词] 心理电影;人格分裂;传播;心理建构

心理学电影是指以心理疾病为素材构建情节、设置冲突、解构心结、塑造人物形象的电影类型,它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的逐渐认识而发展起来的。心理疾病的特征和性质极大地刺激了拍片人的 想象力 ,电影媒介把心理疾病素材作为情节工具和底色,表现人物心里的想法、愿望、焦虑、恐惧、爱情、欲求等,以推动观众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再认识,于是,在故事片、喜剧片、动作片、犯罪片、暴力片等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电影这个新的类型。经典心理电影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精神疗法越来越被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所重视。

“成功的电影都是那种能在无意识层面上反映当时社会上具有决定性的动力群体的影片。”[1]成功的心理电影能使受众通过电影媒介看到导演批判意识下所掩盖的非理性因素,在无意识状态下达到与人物沟通交流获得心理快感的目的。因此心理电影要求创作者具备专业的电影理论知识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在对自己的思维活动、情感意识、创作心理等进行理性分析和规律把握后,能借助电影中运动的声画媒介阐释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现象艺术地引导受众的观影心理。虽然业界公认高票房是电影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但拥有一个值得受众长久思考的内涵承载才是影片价值的根本所在。成功的心理电影不仅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而且还能够激活其潜意识本能使其与剧中人物进行感同身受的情感交流,让长期受超我抑制的某种情绪从隐秘处释放出来,继而使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心情结得以揭示、展露和解构。

经典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医生》《精神病患者》《沉默的羔羊》《迷墙》,它们所反映的主题均具心理学意义,都从童年情结深层次剖析了人物性格。如《沉默的羔羊》将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与电影受众的审美快感有机地融合,其镜像语言的象征性,既隐喻了克拉丽丝儿时未能成功救得惨叫的羔羊的不幸经历,同时沉默也体现了克拉丽丝把梦想深深埋藏在心里的执著,她竭力用行动证明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最终她战胜了性变态和对性的恐惧实现了她的梦想。当观影者进入梦幻状态把自己当成克拉丽丝时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也就通过想象得到了满足。

“如果我们将镜头对准生活,所有的大全景也许会引导我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人都在浪费他的宝贵时间,去世的时候都带着一种未尝夙愿的遗憾……无论命运如何捉弄我们,我们都心怀希望。”[2]心理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比较更具有对受众心理愿望的补偿功能。“当受众认同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并在心理为他们喝彩时,事实上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喝彩”[3],受众观看心理电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心理疏导、解构心结的过程,这样特殊的观影按摩、心理激励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建构。

一、表现男性爱缺失的成长心理——《迷墙》

影片《迷墙》以PINK的人生故事为线索,表现主人公童年丧父难以愈合的战争创伤、少年期心灵备受学校刻板 教育 的摧残、青春期恋母却又不得不离开母亲的惶恐、青年期爱情受挫、事业失意,孤独彷徨乃至走上极端暴力最终崩溃的人生历程。

(一)父爱缺失的童年孤独

主人公PINK父亲牺牲于二次世界大战一次桥头堡战斗中。影片开始黑暗中一双大手点亮一盏油灯PINK父亲出现在昏暗的光晕中。接着油灯的光亮叠化为烈日下的巨大全景,地平线上小PINK远远跑来,画面中太阳的光芒眩目而温暖且多次反复与整个影片的快节奏和阴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让受众对主人公PINK向往却又难以达到的充满父爱的理想世界感同身受。童年的PINK与同龄孩子一样,希望玩旋转木马、滑滑梯等比较刺激的游戏时能有父亲相助、保护、激励。在社区游乐场当他牵着别人父亲的衣襟恳求帮助遭到拒绝后,落寞地回到家里翻出父亲的遗物戴上父亲的军帽,父子俩的影像交替出现,此时孩子孤独的心多么渴望得到抚慰,然而物依旧父已亡,观影至此很难不为之动容。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大的父爱做支撑,罪恶的战争却无情地夺走了PINK们的父爱。父爱的缺失成为PINK童年最深的创痛,父亲的形象在PINK的潜意识中反复出现挥之不去。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此种创伤将伴随并影响PINK们的一生。

(二)师爱缺失的少年逆反

教师理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导航,可PINK记忆中却有一个源于导航者的极大创痛事件,童年的好奇心驱使他在铁轨上引爆子弹,车轮驶过子弹爆炸的瞬间,车窗口无数戴着面具的乘客不约而同地指责谩骂叠化为老师凶狠的训斥,课堂上教师当众嘲笑他写作的诗歌,嘲笑与谩骂甚至体罚,除此之外,PINK很难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老师在他的成长中并未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少年PINK无力与教师及其背后强大的能把人驯化成机器的教育制度抗衡,只能把全部痛苦和愤怒藏在心里:教师在家里受老婆虐待精神变态,将学生当成发泄的对象。孩子对那位黑袍教师的超现实想象,黑色幽默中映射的恰恰是活生生的现实。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施行教化试图磨平个性,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标准化机器零配件,因此,被教师横加指责当众羞辱的PINK现象绝非偶然。然而在文化越来越后现代的当下,PINK们显然对于扼杀自由天性的传统习俗充满抵制和反抗。PINK式反抗是明证!

(三)爱情受挫的青年危机

PINK充满性冲动的青春期,因为性而产生的焦虑与困惑久久萦绕很难挥去,在PINK心中男女关系相当危险,青春期母亲床上的骷髅、年轻人混乱的性活动,象征男女生殖器互相逗引的雌雄花朵,诡异的背景音乐中,动画形象由花变成骷髅,最终貌似女性生殖器的花朵将貌似男性生殖器的花朵击碎吞噬,动画中的吞噬与被吞噬隐喻了现实生活中频频上演的真实事件:背叛和引诱。骷髅、乱性、雄性花被吞噬等显示了PINK对于女性的总体认知,在性、感情、婚姻面前因为缺乏父辈的引导,PINK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轻易被抛弃。童年丧父的孤独、少年教师的侮辱、青年妻子的背叛,种种画面交织出现,让PINK的精神极度迷惘,肉体在冰冷的泳池中陷落,鲜血染红池水,灵魂即将出窍。“墙外有人吗?”谁来帮PINK推倒那道冰冷厚重的墙!《迷墙》通过呈现青年PINK的意识流动,不仅将PINK时代青年人空虚的精神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饱受现代物质文明戕害的灵肉混合体,也让攘攘逐利者浮躁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醒和宁静。《迷墙》诞生之初虽然曾一度成为禁片,但从心理学传播的角度来讲,它能跨越时空成为一部惊世骇俗直指人类灵魂和命运的预言式天书,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学电影宝典。 二、表现性别角色分裂的《精神病患者》

人格分裂学名称为“解离症”,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理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3]

《精神病患者》中有着恋母情结的“诺曼·贝茨”是个特殊的人格分裂患者,常态下他是旅店老板,变态下他兼容已故的母亲和恋母的儿子两个角色。他五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无法容忍母亲另有情人于是弑父杀母。弑母的罪恶感使他盗回母尸做成标本并使母复活,而复活的“母亲”因嫉恨便会杀掉儿子喜欢的女人而后快。希区柯克引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学说,在片尾安排心理医生把诺曼·贝茨对母亲又爱又恨的心理做了详细解释:诺曼·贝茨因嫉恨而弑父杀母,由于有强烈的恋母情结事后总是将自己扮演为两个角色:时而是强悍霸道的母亲,时而是逆来顺受的儿子。罪恶的根源在于亲情的缺失导致人性的扭曲继而导致性别角色混乱。像贝茨般兼容母亲和儿子两个角色的病例非常罕见,属于恋母情结的变异和病态表现。

三、表现女性超我、本我、自我三重人格分裂的《绿茶》 衣着严谨表情冷漠遵守道德传统不过分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绿茶》女主人公硕士吴芳的“超我”形象,也是吴芳人格的基本成分。童年时代的她亲眼见证了备受精神病父亲折磨的母亲意外杀死父亲的惨剧,儿时的精神创伤让吴芳情感表达受阻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成年后渴望着被爱却又不知道如何付出爱,当然也不可能自由恋爱,她只能通过频繁相亲去结识异性。童年时代的精神创伤导致她对爱的追求止于心理渴望而行为被动,她甚至通过算命来捕捉偶尔闪现的恋爱机会,因为她的内心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追求爱,她付出爱的能力是欠缺的。除非爱神主动降临,否则她很难体验到获得爱情的快乐。

而“本我”的吴芳,则以朗朗的形象活跃在影片中,她美丽活泼,以在酒吧弹钢琴为职业,和各种各样的男人交往,众多男人的追求不仅让她的性需要得到满足,也填补了童年时代不受重视的心理空白,她和男人接触从不投入感情,彻底消解了情感的压抑和道德的束缚,避免了母亲式的孤独与绝望。朗朗的人格其实是吴芳原始人格中的另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童年生活中痛苦和不愉快已不见踪影,保留的只是没有受过任何约束和压抑的快乐的自由自在的天性。

“自我”的吴芳由男主人公陈明亮造就,陈用旺盛的生命亮光驱散了吴芳童年的阴霾。吴芳在沉寂和压抑中感受到了自己从未感受过的男人的关怀和重视,分裂的人格得到了整合,成为一个性爱和情爱欲求完整统一能用正常的符合社会道德的方式满足自我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女人。吴芳和朗朗,她们是一个女人的两个面,在每一个女性身上,都有着连自己也难以理解甚至是矛盾的东西存在着,它们的共存,影响着女性的意识和行为。《绿茶》对具有人格分裂症状的女性心理做了颇有意味的呈现,带给人们无尽的迷惑和思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心理学电影多从童年情结深层次剖析畸形的成长环境造就的畸变性格,主人公总是处于各种各样或主观或客观的威胁中,他们的被困和解困会激发观众去唤醒并思考心灵深处无法排解的相似情结,并在观影的无意识状态中释放或转移积压许久的心理抑郁。当主人公走出困境,受众长期抑郁着的内心焦虑和恐惧等情感会随之释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可以减缓或避免心理疾病,利于观众的健康心理建构。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电影的制作与传播尤其是心理电影的传播不仅能带来票房收入,传播人文精神,而且还会给受众带来有效的心理按摩,让观众的喜怒哀乐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受众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面对困局的勇气、对美的感受力、 人际交往 技巧的学习、心智的开启、性灵的陶冶、智慧的增长等均能在心理学电影营造的梦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总之心理电影传播是艺术地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激励,建构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无论传者受者均需要高度自觉。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文献

[1] [意]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0.

[2] 韩薇.电影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现状浅析[J].今传媒,2011(04).

[3] [美]罗伯特.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64.

[4] 陈红.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5] 赵晓珊.认同机制与观众心理[J].文艺研究,2011(06).

有关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推荐:

1.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4. 论当下青春电影消费化倾向的几种形式论文

5. 解读电影《面纱》中的中国形象论文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范文

7. 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感

阅读全文

与结合心理健康知识分析电影死亡诗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电影制片厂历史 浏览:79
线人电影西瓜 浏览:27
怎么给电影补票 浏览:671
小型电影网站违规吗 浏览:367
成都天天电影网站大全 浏览:916
电影院羞羞电影有哪些 浏览:147
戈达尔电影史3a主题曲 浏览:320
微电影道具 浏览:41
抖音3月20日免费上映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97
这个世界的尽头电影 浏览:833
适合孩子们看的动画电影有哪些 浏览:397
哪些明星在柬埔寨拍过电影 浏览:614
日本电影的特点有哪些 浏览:298
qq上买电影票怎么退票 浏览:463
电影百度云下载那个网站好 浏览:890
老电影白狐迅雷下载 浏览:521
哪些电影有5D 浏览:905
熊出没电影狂野大陆的放映时间 浏览:161
电影征迁完整版 浏览:601
奥黛丽赫本电影全集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