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片《东邪西毒》的电影配乐分析
影片《东邪西毒》的电影配乐分析
影视音乐的成功,主要在于它有助于表现影视的主题。音乐响起,一段或悠扬或凄美或火热的配乐夹杂在影视之中,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跟随着人物的命运起伏飘扬开来。因为影视,音乐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因为音乐,影视让受众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1994年,王家卫经典影片《东邪西毒》横空出世,震惊华语影坛。电影改编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但是影片完全脱离了金庸的武侠故事。片中讲述的是几位主人公一段关于爱情、背叛与孤独的江湖红尘往事。影片用灵动的音乐、匪夷所思的摄影角度以及沙漠冷峻孤独的气氛,对传统意义的武侠电影进行了颠覆。《东邪西毒》一部颠覆了武侠类型片种种既有游戏规则的武侠片,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的出现让人惊奇。原来,武侠片还可以这样拍。片中的侠客更像是一个个满怀忧虑的文学青年,满口哲理,行为失常,醉生梦死。这张大碟的电影原声由早期王家卫的御用音乐人陈勋奇打造。陈勋奇15岁开始学习电影配乐,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包揽了香港影坛大部分作品的配乐工作。他为王家卫执导的《重庆森林》《堕落天使》及《东邪西毒》三部影片谱写配乐,这三部影片分别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电影配乐提名,可以说是一位传奇人物。陈勋奇凭借对《东邪西毒》的独到见解,用充满个性的音乐手法,诠释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厚含义。他细致地选用了真实乐器和MIDI音乐相配合,为配乐增添了深远的意境。全片音乐以磅礴气势、精致的配器,直抵人们的内心,营造出奇异的江湖世界。剧中每个人物都有专属他自己的一段音乐,诉说着人物性格、不可预估的命运以及人性的本色。
孤独的心境
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乐坛,有这样一段具有深远意境的音乐,它曾被多部电影数次引用。井然有序的鼓点敲打在昂扬悲壮的主旋律中,给人一种苍茫与落寞的意蕴,令无数的观众陷入深深的思考与回味之中。它就是电影《东邪西毒》的主题曲——《天地孤影任我行》。在这首苍凉雄浑的乐曲的映衬下,94版《东邪西毒》的配乐成为香港电影音乐史上的经典之笔。
音乐是怎样做到导引观众的注意力呢?音乐是怎样活化动作呢?音乐和声音怎样扮演一个言谈的角色呢?视听契约允许了这种可能——这是很难在叙事性电影中所讲到的——音乐使影像无效化,即借着一些不是主要以视觉渠道所获得的反应,而去享受音乐的自主性。因为电影音乐是作为一个混杂的声音影像而存在,音乐可以改变、淡化或强化观众的主观感觉。于是,音乐就能根据对观众聆听形态的不同要求,进而创作自己的话语。简单来说,音乐可以改变电影的空间,音乐有一个保持距离和隐藏目的的“银幕”功能,音乐可以有一个很强的、用来形容精神状态的指示功能。
序幕歌曲《天地孤影任我行》,几乎所有的电影都采用的手法,在《东邪西毒》中也没有例外,影片刚一拉开序幕,音乐声已经扑面而来,惟一不同的是,《东邪西毒》音乐的震撼力远远超过想象,用MIDI制造出来的箫声承接顿挫有致的鼓声,宣示影片的与众不同。而且,不仅仅是音乐声,单就“天地孤影任我行”的歌曲名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江湖的自由与纷争。此曲是影片的'序曲,有力的鼓声预示着的是一个豪迈、充满曲折的江湖故事开场。当隐忍铺陈的鼓点所引导的节奏加入厚重的打击乐音,旋律完全舒展开来那一刻,就好像千万道光从密云中迸发出来一样,神秘诡异却又明亮庄严,有种教人大气不敢喘的莫名的听觉喜悦。听者顿觉扬眉吐气,醍醐灌顶,精神猛地为之一振。
作为《东邪西毒》的序曲,这首音乐无疑最能体现本片的风格,紧凑的鼓声点缀,表现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好似苍茫天地下,准备决斗的两位高手伫立着蓄势待发,曲调低沉,而接着音乐风格突然一变,变得生动而精美,给人一种如泣如歌的悲凉的感觉。辽远、悲情、黄沙、大漠、风、马、剑客,从音乐中听到的情与无情的纠缠,都会在你回忆本片的时候一一浮现。
影片实质上讲述了东邪、西毒和一个女子的半生缘。仍然沿袭着王家卫一贯的风格,整个故事都在讲述着拒绝与被拒绝的感受。片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害怕遭到拒绝,但偏偏都遭到拒绝。几乎所有的人都孤独而自闭,渴望爱情的同时也渴望交流,但又在选择与逃避之间永恒性地动摇不定。序曲,急促的鼓声和打点的鼓声在音乐中协调着整首音乐的轻重缓急。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抉择与焦急,而后音乐一转,变为哀怨悠远,围绕着百无聊赖的孤独角色,而伴随他们的往往是哀怨缠绵的音乐。
时间的遗憾
《东邪西毒》的音乐创作者陈勋奇,在电影原声中尝试了东西结合的元素,选择了中国传统乐器诸如洞箫与高胡,并辅以吉他模仿琵琶音。陈勋奇说:“如果说洞箫完美刻画了孤独剑客的浪迹江湖,那么高音调的高胡则展现了人类命运和野性的不可预知性,在时间面前,一切命运与生物都是渺小的。”
这部电影脱离了金庸武侠的套路,不再讴歌非凡一世的江湖英雄,不再刻意展示克敌制胜的高强武功,不再大肆渲染刀光剑影的冤冤相报,而是不动声色地讲述了一张以时空为坐标、以欲望为轴线的生命图表,正如影片的英文译名一样——?Ashes of Times?(?《时间的遗迹》),影片人物间的较量最终都输在时间的面前,时间既是影片公开的命题,又悄悄定义着影片所展示的爱情、欲望、理智,甚至武功,用时间来讲故事、来诠释人物是王家卫的拿手好戏。
《东邪西毒》中发生了很多爱情,而欧阳峰与大嫂之间苦涩的爱情却是最难忘的,因为痛彻心扉。欧阳锋,一心打天下,以为可以抛下自己的女人,谁知道回到家才发觉,她做了他的嫂子。而那个女人因为欧阳峰不肯说出那句话,最终选择了他的哥哥,她要他尝尝得不到的痛苦。在这样的一场爱情中,谁都不是胜者,因为在他们最美好的时候,最喜欢的人却不在自己的身边,最终在绝望和希望之间的徘徊中逝去。音乐《昔情难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这种孤独与无助,还有一丝不甘心的倔强。哀怨的声音缓缓传来,尤其是吉他拉出来的那几声海鸥的叫声,更是平添了几分幽怨的感觉,将大嫂将死之前的遗憾刻画得极为生动,令人惊艳。其间还残留着属于两个人的美好回忆,只是一切都过去了,不可能再重来。世间最痛苦的不是不爱,而是输给时间,让生命空空等待。
故事在多个人物、多种情感、多样关系中流转,杀手生涯的悠远、宁静,也不能掩饰宁静背后的血腥。欧阳峰一开始就自述是一个掮客,专门为杀手介绍生意,可是,谁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杀手呢?《情欲流转》和《昔情难追》,两首音乐又似乎讲述的是一个女人被两个男人抛弃的故事。盲剑客不知道家乡的桃花开了没有,黄药师只想忘记过去的一切;可是谁又曾想过,一个女人等待男人时哀怨的心绪,冰一样幻变色彩的溪水、高头大马来象征渴望中的男人。最后,在这一曲《昔情难追》中,女人骑马涉水而过,明白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亡,自己的情人再不会来。
《昔情难追》是最为出色的曲子之一了。4分12秒的曲子被分割成了4段,结构惊人地严谨,配器大气。这首音乐正如其名字,充满着婉叹和悲伤。剧中的每个人物都经历着同样的情伤——得不到自己的所爱,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回忆之中。
音乐出现在欧阳锋的大嫂凝望海边欧阳克的时候,波涛冲上沙滩,远远的影子,一个中年女子痛苦地回忆自己的抉择:“以前我认为那句话很重要,因为我觉得有些话说出来就是一生一世,现在想一想,说不说也没有什么分别,有些事会变的。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在我最美好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人都不在我身边。”制片者将西毒的栖身处安置在沙漠山脚,滚滚流动的黄沙喻寓着时间、历史的流变,风雨飘摇中的茅舍象征着江湖世界的漂浮不定和千变万化。大漠荒沙既体现人世的浩瀚无际又预示着人生的不可把握和无法琢磨。正如西毒在影片的结尾处自言自语一样:“我在沙漠住了这么久,始终没看清这片沙漠。”西毒的角色意义是一个(江湖)历史的见证人,他的表层媒介功能是联系故事里的人物,让这个故事能讲下去,他的深层媒介功能却是穿梭历史,让每一个沙漠角落里发生的时间都汇入历史的长河。沙漠,作为影片的主要场景,为电影营造出苍茫荒凉的意蕴。影片深邃的配乐,更是凸显了这种气质。
《东邪西毒》的主旋律是《幻影交叠》,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在痴缠中烘托出时间交错的哀怨气氛。最为经典的场面就是在草帘的光影之中,醉酒的慕容嫣抚摸着榻上的欧阳锋,可怜两个人,都彼此把对方幻想当做情人慰藉。凄婉的音乐很好地烘托了气氛,让人听了有流泪的冲动,空灵与沧桑感表露无遗。
《尘归尘土归土》,这个名字应该取自佛经,和声部相当完美,激昂中带着缠绵。此曲为点题之作。迎风招摇的破旗、迂回落魄的天涯孤旅都淡化到极致,被收拢到此曲之中,在一抹箫声里,慢慢过滤、渗开,最后,那一阵刺骨的苍凉,变得云淡风轻。挚爱,追忆,一些悱恻的往事,表现在欧阳峰大嫂凭栏凝眸中。最后,从高处坠落的灯台,把黑暗化一道灿烂弧线、撞击地面时的声音,也预示着她将在自我幽闭中死去。
盲剑客去杀马贼前吻了那个可怜的女子,背景音乐也为《尘归尘土归土》。从歌名以及男声的低吟悲壮有力,可以感受得出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势和苍凉感。所有的往事最终都以人物的离去作为终结,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将一笔勾销,最后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尘归尘,土归土。
而在影片的终结部分,一曲《终曲:世事苍茫成云烟》,解析了欧阳锋离开大漠的原因。音乐中带着旷古的平淡,是欧阳锋、黄药师、慕容嫣江湖生涯的延续,音色低沉表现出欧阳锋无限的哀伤,强烈表现了世事苍茫如云烟的整部剧中每个人物的宿命。音乐放在此处,一来是和开始时的天地孤影任我行相呼应,二来也是欧阳峰离开大漠时真相的延续,更是导演的一种态度,一种源自佛教传统的态度——世事皆如过眼云烟。
;『贰』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音乐分析 !
《肖申克的救赎》,音乐中带来的希望和信仰
曾几何时,美剧《越狱》在中国红极一时,当时在网上也听说过《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版的《越狱》,或许当时是《越狱》太火,又或者因为我当时还没看过该片,但现在想想,觉得只怕说《越狱》是电视剧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更合适。
在1994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虽然《肖申克的救赎》最终败给了《阿甘正传》,但《肖申克的救赎》却已在很多人心中成为了经典,影片的故事结构已不必再多说,演员精湛的表演也已经被许多人所称赞,影片主题更是被无数影评人和观众讲的烂熟,但是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影片的音乐。
虽然我喜欢音乐,但是我对音乐并不精通,我听不出一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所弹奏,更不用说一首歌曲跨了几个音阶什么的,但是音乐一旦放到了电影中,它就已经成为电影的一部分,很多时候电影音乐的好坏会影响到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因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陪衬,很多时候演员演出来的故事未必好,甚至镜头的表述的剧情未必精彩,而用音乐来说出下面的故事却往往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把之称之为“音乐叙事”。
在电影中用音乐叙事已经是再常见不过的了,一些学者也已经看出了音乐和电影中的必然联系,如今,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影视原声也越来越让影迷们喜爱,我们发现,一部好的影片中,必然会有好的音乐。
所以,从第三届奥斯卡开始,设置了最佳音响效果的奖项,而到了第七届奥斯卡开始,最佳音乐的奖项也被独立了出来,由此可见,音乐已经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面说了那么多,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虽然在第六十七届奥斯卡上没有获得任何荣誉,但想想,《阿甘正传》、《埃德伍德》、《狮子王》、《通俗小说》那么多优秀作品与之争锋,但最终依然能成为经典,除了影片主题、演员的表演,还要归功于音乐的功劳,影片中声乐与镜头的完美结合,早就了影片不朽的传奇。
影片从最一开始,就利用音乐和蒙太奇的效果来营造紧张的气氛,那首看似轻松欢快的音乐,却反衬出人物紧张的心理状态,随后而起的音乐则进一步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当然,这是音乐叙事中极为常见的用法,而当Andy入狱时那首听似悲壮的音乐,配合着监狱的镜头,显得那么沉重。在影片后面我们可以发现,监狱中的许多人已经被体制化,除了监狱他们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他们已经不再适应外面的生活,在监狱中,他们是快乐的,那是他们的家园,导演正是用这样的音乐来为之叹息,为之哀叹。
当然,这也算不上影片最为精彩的地方,尽管到Brooks出狱后的那段音乐煽情了一把,让人为老Brooks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叹息,但是依然比不上影片第六十七分左右开始的Andy在狱警办公室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那段出彩,监狱,一个禁闭的空间,哪怕是当你在中学上课时校广播站播放这样一首欢快而激情的歌剧音乐时是怎样的心情?更何况是在监狱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有人说“这个片段看似平静如水,但实则激情四射,杀伤力极强,最能使你两眼发热”,我绝对同意这样一个说法,看看Andy在播放这出歌剧时囚徒的反应和表情你就该知道,这样一首曲子对于生活在监狱中被许些体制化了的囚徒是怎样一种激励,而对于被基本体制化了的犯人来说又是怎样一种打击。这首《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出歌剧,更是一种希望,当监狱长不断敲门让他关掉留声机的时候,Andy反而将声音开大,直到狱警破门而入,强行关闭了留声机。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发现这就是Andy的性格,外面给的是压力,压力越大,Andy的希望就越大,而狱警强行关闭留声机,则是从侧面反映出狱警和监狱的作用就是断绝你的希望,如果说老Brooks是囚犯体制化的代表,那监狱就是一座把人体制化的牢笼,我们可以把之夸大到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而其统治者就是要把他们统治下人民的希望给摧毁和断绝,这样人民才能当一个顺民,他们的统治才更加长久。正如RED所说:“希望?我告诉你朋友,希望是很危险的东西,希望会让人疯狂,它在这没用。”
其实我很想说一句,导演很坏。什么意思?在影片第一百零九分钟左右,监狱长吹着口哨离开办公室,留下Andy一个人,接着Andy回到牢房,熄灯,在黑暗中摸出绳索以及RED凝重的表情,影片在这里使用了一段听似悲壮的音乐,加上背景环境音的雷电声,给人营造了一段Andy即将离去的感觉,这里说的离去并不是影片的结果,因为通过RED的旁白给人以Andy受不了压力而自杀的误解。前面我说过,Andy的性格是压力越大,希望越高,有希望的人,怎么会自杀呢?答案很快就被揭晓了,就在次日造成狱警照例查询人数的时候,发现Andy失踪了,既然影片的类型决定了Andy不可能羽化登仙,只能说明他是越狱了。是的,导演正是使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坏,用了一段听似悲壮的音乐把影片过渡到了高潮的阶段,也通过这样一段音乐来表现了Andy逃走的决心。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多么悲壮的诗句,却体现出了壮士们的决心,Andy也一样,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悲壮的气氛中下定了决心。所以在后来Andy成功逃离出肖申克监狱的时候,那段激情令所有人感动,更让人意识到了希望的重要性,也成就了Andy这一生的传奇。
是的,有人说《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生活,虽然在奥斯卡角逐时输给了讲述梦的《阿甘正传》,“生活比梦简单,但是生活远比梦残酷”。《肖申克的救赎》是一个传奇,更是一部经典,不仅仅是因为“生活远比梦残酷”的主题,不仅仅是编剧巧妙的设计了故事,我想,音乐的运用也该是传奇和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
『叁』 赵雷歌曲《成都》改编电影,讲一个什么风格的故事
赵雷的成都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喜欢,这首民谣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火遍了大江南北,而这首成都有可能会在七八月的时候被改编成电影《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这个电影的讲述的是一个回忆学生时代,和自己的恋人,朋友发生的故事,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和那段美好的时光,这样的剧情让人感觉是比较有感觉的,对这部电影也充满了期待。
成都这首民谣本身的关注度就是比较高的,而在成都即将改编成电影也可以说是深受网友们的期待,相信在成都的影响之下人们对于电影可能会更加关注的。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首歌爱上一座城,赵雷的这首歌捧红了成都的这一座城市,对于成都的经济,文化,旅游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未开拍就已经如此受欢迎,相信这部电影后期会带给大家惊喜。
『肆』 【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艺术赏析】 音乐之声中音乐的艺术价值
[摘 要] 电影《音乐之声》可谓家喻户晓。剧中运用的很多经典音乐,使这部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主要探讨了剧中音乐的艺术赏析,研究其审美价值。本文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音乐之声》的背景,主要从电影基本剧情和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两方面来探讨。得出的结论是,《音乐之声》的音乐艺术可从音乐融合度高、通俗易懂、内涵丰富和画面感强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 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艺术
美国著名电影《音乐之声》,堪称电影的经典佳作。电影里所采用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引人入胜的情节、优美的自然风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无一不引发观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其中所采用的音乐是非常成功的。电影《音乐之声》由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怀斯将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进行改编,改编后的电影中,音乐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电影仍然把部分对白用歌曲演唱的形式来表现,用舞蹈来代替电影角色的人物动作。采用音乐烘托环境气氛,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剧情向高潮发展。电影《音乐之声》中音乐的成功运用,极具欣赏与审美价值。
背景介绍
(一)电影基本剧情
《音乐之声》在 1959 年于纽约的纽伦特?丰泰纳戏院首次公演取得成功,得到广大影迷的肯定,到目前仍然可以吸引大批观众。电影采用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影片生活气息浓厚,自然风光优美,令人心驰神往,讲述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充满理解、爱心的故事,感人肺腑。《音乐之声》这一故事发生在诞生著名钢琴神童莫扎特的奥地利萨尔茨堡,在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故事的主人公是修道院见习修女玛丽亚,她酷爱唱歌、热爱自然、生性活泼善良。她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合格的修女,但是由于她热爱自然,经常忍不住跑到远山放声高歌。修道院众多修女认为她种种行为表现破坏了规则,院长也认为玛丽亚不适合在修道院做修女,让她到特拉普上校家给7个小孩做家庭教师。玛丽亚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12位家庭教师,刚到上校家时毫无例外地受到孩子们的百般刁难,但她用体谅和关怀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为了解除孩子们的束缚,还原她们的天性,玛丽亚把他们带到郊外,在美丽的原野里快乐地吃晚餐、放声高歌、翩翩起舞,让孩子们享受充满欢乐的生活。同时,玛丽亚还教会了孩子们唱歌,重新将歌声带回了这个家庭。特拉普上校也被玛丽亚的聪明善良、积极乐观的性格所吸引,两人产生了美好的爱情,最后,玛丽亚与特拉普上校相互爱慕,最终在孩子们的支持下结为夫妻。二人正处在浓情蜜意的蜜月中时,奥地利被德国合并晌汪稿,希特勒勒令海军上校特拉普在其政权里担任军职,爱国的特拉普上校不愿做**政府的杀人工具,一家人利用音乐节,在修道院众多修女的帮助下越国境逃往了邻国瑞士。
(二)影片中音乐的地位
这部由老百汇音乐剧改编而来的电影,音乐宴孝在这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影片内与影片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在电影里,音乐始终是剧情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电影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影片外部,这里面所采用的音乐至今广为传唱,例如Edelweiss、A lonely goat herd和Do Re Mi,这些歌曲堪称英文经典曲目,从影片播出之后便广为传唱,家喻户晓。可见,陵灶音乐在这部戏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电影所要重点描述的内容,也是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段。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大量使用音乐来烘托剧中的环境气氛,描述和推动剧情,表达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毫无疑问,这些美妙的音乐在整部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剧之所以堪称经典与其所采用的经典音乐密不可分。例如,影片的开头,采用缓慢流出的管弦乐与连绵起伏的群山、林中不时传出的鸟鸣融为一体。辽阔秀丽的自然风光,女主人公初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此时与交响乐恢宏壮丽的效果相互融合,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美不胜收、和平宁静的奥地利。当玛丽亚现在美丽的原野之上后,随即面向原野,独自演唱了歌曲《音乐之声》。无限深情地歌颂了大自然的美丽,表达了主人公对音乐与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将玛丽亚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而修道院里,其他修女正在议论令她们哭笑不得的玛丽亚。
《音乐之声》的音乐艺术赏析
(一)音乐融合度高
《音乐之声》中的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是不容置疑的。其中一个最大的艺术特征就是音乐的电影剧情的高度融合。虽然电影是上世纪拍摄,但现在再次看这部电影时,还会令人觉得赏心悦目,使人感觉如沐春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激动不已。电影中选用的音乐能够很好地烘托环境气氛,推动剧情发展,刻画剧中人物心理状态。这部电影中,音乐之所以能够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正是由于剧中选用的音乐符合影片的需要,音乐曲调简洁流畅,表达的感情真挚而朴实,与剧情高度融合而不着痕迹。
例如,电影的开头,玛丽亚在碧绿俊美的原野上高歌一首——《音乐之声》。旋律优美动听,与阿尔卑斯山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这首歌曲不仅拉开了影片开始的序幕,也向观众们展示了主人公对自然对生活的赞美。接着修道院的院长与众多修女采用宣叙调的演唱方式,音乐风格显得幽默诙谐。表达了各自对玛丽亚的看法,显出了玛利亚充满青春活力,个性活泼好动,行为调皮狂野——“她温柔!她狂野!她是谜语!她是孩童!她是令人头痛!她是天使!她是个姑娘!”内心热情奔放,她常独自跑到野外欣赏美景以致祈祷迟到。修女们认为玛丽亚狂野开朗的性格会破坏修道院略显庄严肃穆的气氛,一方面,修女们喜欢玛利亚善良真诚的个性,能给她们带来欢乐;另一方面,玛利亚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狂野不羁的性格令她们哭笑不得。正如歌词所描绘的“她像天气一样难以预测,像羽毛一样飘忽不定”[2]。剧中所采用的幽默诙谐的宣叙调的演唱方式十分符合修女们议论玛丽亚性格的情景,同时与玛丽亚所具有的个性也十分相符。同时看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
(二)音乐通俗易懂
剧中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达到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程度,与音乐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具有很大的关系。剧中音乐旋律优美而简洁流畅,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朴实而真挚,剧中采用的插曲悦耳动听,唱起来也朗朗上口。例如,玛丽亚在教孩子们学唱歌的时候,设计了让从未学过音乐的孩子轻松学习音乐的歌曲Do Re Mi。歌曲几乎全部由“1 2 3 4 5 6 7 ”这些自然音阶的七大骨干音构成。[3]其余歌词都是与这七个骨干音相结合的用来将这些抽象的音形象化的句子。使得乐曲显得十分简单,唱起来朗朗上口,观众几乎能跟着旋律进行哼唱。在剧中,孩子们载歌载舞,音乐与剧中不断流动的画面相结合,给观众展示出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这首通俗易懂的歌曲,既满足了剧情中,主人公要教从未开口唱歌的小朋友学习音乐,从而要教很简单又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另一方面,与整个电影所采用的线条明晰、旋律优美、简单易懂的音乐特征也一致。剧中所采用的插曲Edelweiss、A lonely goat herd等无一不具有这样的特点。由于音乐具有通俗性,才能吸引人们对此欣赏,使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