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四百击电影影评分析

四百击电影影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23 12:34:01

⑴ 四百击观后感

01

幸福的童年大多相似,不幸的童年却各有各的不幸。一部好的电影,总是关乎人的成长和生存状态。当安托万逃出感化院,一路穿过树林、农田、村庄,终于面朝大海。漫长的镜头追踪之后的脸部特写,迷惘中带着一丝快意,说尽了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青少年的压抑和叛逆。法国谚语说,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怯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这也正是影片以此为题的寓意所在,《四百击》是特吕弗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新浪潮运动的发轫之作,当年不仅受到观众的追捧还斩获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电影理论家出身的特吕弗带着强烈自我书写意识探讨了一个处于成长叛逆期的男孩日常的生活及内心世界。深受“现实主义”大师巴赞的影响和提携,当片头字幕“献给巴赞”出现时,无疑这必然是一部秉承着巴赞“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创作原则的艺术作品。同时导演又深受“形式主义”大师希区柯克的影响,在冷眼回顾自己糟糕童年的同时,折射出对僵化的教育制度和冷酷家庭社会环境的反思。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面孔中始终带着惶惑的美,优雅的才华让特吕弗在人群中发现了他,此后由他出演了特吕弗自传系列的所有电影,成为新浪潮电影激进美学的代言。在四百击中,他凭借“性格演员”的朴实表演,仅仅一个眼神,便说尽少年心中事。

一、社会悲剧·反思

从一开始摇摇晃晃的镜头穿过巴黎的街道,探寻着法国在二战后不同寻常的沉闷恐惧的空气,影片就定下了压抑的悲剧基调。人们对未来充满绝望,老师口中总是抱怨“没救的法国佬!”,被遗忘在社会关怀之外的青少年却承担着整个社会的罪恶和叛逆,主人公安托万就是其中的典型“问题少年”。小家破旧不堪,只有客厅一角容安托万蜷缩,母亲对他严苛至极,继父也不管不顾,心灵庭院总是充满硝烟气息。女人的情绪化常常不加选择的发泄在孩子身上,作为母亲,对安东尼说的最多的话是“去把垃圾扔了”,她也坦言“他让我紧张”,在无可忍耐之后决绝将儿子送进感化院。老师更是凭借对孩子们的偏见对他们随意处置,被提着领子扔来扔去的安托万真的像社会关怀不置一瞥的垃圾。阴暗的社会环境把阳光从孩子的童年隔离,就像孩子在诗歌课堂上为了去掉纸上的墨点把本子一页页撕光,童年不可以犯一丝错误。社会的残酷之处正在于对孩子的不包容,对人性的不理解。

安托万竭尽全力反判出逃,却在离家出走后因为偷盗被告上少年法庭接受制裁,导演借此在影片中安排了两组对社会之罪的“审判”。安托万坦白了童年经历,对成人世界的真实感受。许久特写给了孩子表情淡漠的脸,悠悠吐诉,既无控诉亦无辩解,孩子的反抗不在言语而在行动。然而童年已经结束,他收获的一片断壁残垣是无可奈何。母亲也接受了检查官的审讯,只给出了长篇淡漠无奈的理由,社会残酷的存在仿佛理所当然。在监管中心,安东尼和其他“问题少年”接触,反复逃跑的青年,将混乱社会中法国青年的迷惘和叛逆诉说。这里聚会了所有不幸的童年,孩子们交流着自己被定下的罪名,社会之罪终由孩子背负。

二、自我救赎·反抗

影片开头导演以一分钟的长镜头跟踪少年们传递的色情图画,几经流转落入安托万手中,复杂的人物和镜头的双重调度,真实还原现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叛逆和严苛都显而易见。正是为了逃离这个压抑严苛的甬道,安托万极尽反叛,恶作剧、逃学、离家出走,他渴望挣钱,成为大人,便可以不受制裁。安托万在逃学发现母亲偷人后,第二天给老师一本正经地讲旷课是因为母亲死了,仿佛黑色幽默。东窗事发,他得到了响亮的耳光,镜头冷眼旁观,讽刺的效果确是极好。

与和成人世界的沉闷压抑相反,逃学的安托万与雷内被木偶表演深深吸引,移动镜头摇过孩子们纯真的脸庞,特写给了他们震惊、恐惧、祈盼、欣喜等等表情的放大,没有虚伪面具的人性本来面貌一一呈现。弱者战胜强者的故事,隐喻着孩子们同教育者的博弈。大人总以为孩子很快就会忘记,但真实夸张的表情却告诉我们孩子对情绪的敏感和反映是超乎寻常的,伤害过,就不会没有痕迹。

为了帮助安托万,母亲终于尝试和解,和安东尼打了1000珐琅的赌。一家人在电影院门外,终于有机会一起放声大笑,可惜短暂的欢乐也没能一扫安托万心中阴霾。安托万将巴尔扎克视为精神寄托,挑灯夜读,但是当他天才地模仿巴尔扎克式写作却被老师不问缘由的打了F时,安托万的救赎便被成人世界的偏见彻底摧毁了。他对巴尔扎克的虔诚供奉,演化成了纵火风波,新浪潮电影借此寓意对现实主义的继承批判,也寓示着现实熄灭了孩子心里唯一的烛火,安托万只好离家出走去寻找自我。然而离家后努力挣扎维生的安托万无路可去,偷窃典当,最后因偷了父亲单位的打字机被告上法庭。短暂欢乐之后的挫折和自我救赎的破产加剧了少年心中的隐痛,安托万在影片最后也不放弃追寻,从感化院逃出,一路奔跑的长镜头因此更具张力。

三、艺术新浪潮·致敬

以《四百击》为开山之作的新浪潮运动让20世纪60年代成为法国电影勃兴的重要历史节点,对当时法国好莱坞一味遵守拍摄陈规迎合大众趣味的“优质电影”产生了强烈冲击。时至今日,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电影艺术品依然照耀着电影人的艺术追求。

“新浪潮”电影注重导演的自我书写,没有严格的故事情节,而是把观众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导演对影片的安排中去。始终跟随主人公的步伐,无法预知的情节,生活流的拍摄,看似无心,却充满张力。影片多次展示躺在小床上独自神伤与流落街头一脸茫然的安托万那无言的凝视,在平淡而压抑的故事中拉开与观众的精神距离,镜头能够说话,观众得以深思。这种“作者电影”的美学改变了观众同电影的关系,能够感受到导演的思考和关怀。正如特吕弗所说“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他用客观视角,忠实记录安托万在夜晚偷喝牛奶,畏畏缩缩,连跑带逃的长镜头却让观众的同情心油然而生,特吕弗人性关怀的温度让影片更显真诚。自然音响,让人身临其境,简单的背景旋律偶尔响起,观众又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主人公内心去思考。

摄影机的运动,充分显示了特吕弗的反叛精神和“自学成才”的“野性”。当安东尼逃学去游乐场玩耍时,旋转的长镜头,从安托万的眼中看着人们一点点模糊上升,世界只剩下少年独自陶醉,利奥德痴痴开怀的笑容,让观众看到他在心中的自由世界里翱翔。角色心灵的细微感受通过画面被捕捉呈现。当体育老师带领大家在街上跑步,镜头大角度俯拍,扫过一条条街道,学生三三两两溜之大吉,依然拿着标准姿势跑在前面的老师变得愈来愈“孤独”。这段经典的长镜头从平常视角切入,对教育者所奉行的教育理念讽刺却入木三分。

影片最后一组4个长镜头对摄影机和人物双重调度,终于让观众在奔跑中感受到安托万长久压抑情绪的一次彻底释放。他漫长的奔跑,随意在镜头出入,入镜时看到的是少年胸中许久的压抑欲将喷发,出镜时看到的是冷漠现实的不屑一顾。当他终于面朝大海却没有看见自由,这时有了转身正面的特写定格。安托万的嘴角似乎有一丝笑意,满脸却是迷惘和隐痛,意味深长,导演最终给了一个开放的结局。

然而造化弄人,这部献礼安德烈·巴赞的处女作在1959年问世受到全世界的追捧,却没能追上恩师1958年去往天堂的脚步。但特吕弗成功地对巴赞长镜头美学,写实电影的实践也许是对巴赞最好的祭奠。

02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儿童的性格问题。电影的主题很简单,但却是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是因为伟大的电影这本书才看的这部剧,而且前后拖了很长时间才看完,但是越到后来,知道这部电影讲什么的时候,心中的思索越多,电影越发深刻。

在看完伟大的电影一书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后心中更是感慨万分!电影的故事取材于导演少年时的经历!如果不是电影这门艺术改变了他,很难想象导演在少年时代会最后变成一个怎样的人?

世界尽管永远难以美好,但我们不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希望!

03

《四百击》是法国导演特吕弗的代表作,据说是公认的导演本人的半自传影片。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成长得好与不好,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定型的。

特吕弗有一个漂亮的妈妈和一个继父,他的童年很不幸,过得很艰辛,这些在影片中会得到展现,可以想见,他的内心是如何地迷惘和孤独。

但是,他遇到了巴赞,遇到了电影创作,他为自己的童年拍摄了这一部了不起的作品。这是他对自己的童年,也是对无数和他遭遇相似的童年的一种救赎。

影片的主人公安东尼十三岁,他很皮,正如影片的名称“四百击”所揭示的那样,它是法语里的一句俚语,意为“闹事儿”。

作文课上,全班同学在传阅一张女人的照片,传到安东尼手上时,老师逮住了他,并让他罚站。下课了,老师不让安东尼出去休息,继续罚站。安东尼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件事,认为老师应该调查清楚的来龙去脉,老师看了,嘲讽他,令他去打水擦干净黑板,不然就舔干净。老师践踏学生的尊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的阴影面积是难以估计的,但这位老师显然不觉得自己做得不妥,也将继续如此胡搞下去。

这其实也反应了野蛮教育下的野蛮生长时期,教育工作者没有一颗温柔怜悯的心,被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容易被逼向一个极端的反叛。

黑板没擦干净,老师要面见安东尼的家长。

安东尼回到家,给炉子添了碳,这是他在承担家务,是好的一面;与此同时,他用窗帘布擦手,把窗帘布弄脏了,他不注意小节。他溜进父母的卧房,用梳子梳头发,试母亲的睫毛夹,他对母亲的生活方式心存好奇。他打开碗柜,把三个人的餐具一一摆放好。母亲回来,让他拿拖鞋,命令他去买面粉,辱骂他不中用。

继父对他虽然不坏,但也没有爱,只有那种克制的客套。晚上他睡在沙发上,没有被子,睡在睡袋里,睡衣是破烂的,显然是当母亲的不管他。继父给了钱给母亲,让她给孩子买被子,母亲没买。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她爱钱已远超过孩子。家里的垃圾每晚都要他来倒,父母经常关上门争吵。

他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他不被母亲爱,不被继父爱,也不被老师理解,他们家条件很差,父母总是为了孩子午饭钱的问题相互推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习惯了说谎,因为他妈总认为他在说谎,说了真话也不信,他便干脆说谎算了。

第二天,他在上学的路上碰到他的同桌,同桌带他旷课一整天,看电影,玩游戏,结果,他一不小心看见他妈和别的男人在路上接吻,他妈也看见他了。这是非常棒的一个镜头,没有台词,但儿子和母亲分别撞见了彼此的秘密:母亲知道儿子翘课,儿子发现母亲在出轨。

继父的一本米其林手册不见了,问是不是安东尼拿了,安东尼说没有,但继父的第一反应是,我受不了你说谎;母亲也说自己没拿,还说安东尼总是说谎,意思是,安东尼拿了。那安东尼到底拿没拿呢?

确实是他拿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家里偷偷模仿大人笔迹写请假条时,就曾把请假条夹在一本小册子中,至于他为什么要拿继父的小册子,就不得而知了。米其林小册子,第二次出现,是他和同桌一起玩的时候,明确出现在了镜头中,此时可以确定无疑,是他拿走了继父的小册子。可他拿走,也只是撕来玩,并不是什么高尚的目的。

第三天,他去学校,老师问他为什么旷课,他说母亲要死了。老师一下子就原谅了他。但很快,父母来到了学校,戳破了谎言,继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甩了他两巴掌。他决心独立生活,靠什么生活?不知道。住哪儿?不知道。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回到那个家了。

他在一个印刷厂凑合了一晚,印刷厂的人来上班,他就跑出去了,饿了,就偷了人家一大瓶牛奶。他在黎明前的巴黎晃荡。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浪荡子。他也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

第四天,他去了学校。母亲把他接回了家里,亲自帮儿子洗澡,还让儿子睡自己的床,可是,母亲只是想要儿子帮她守住自己出轨的秘密罢了。她在笼络儿子,她儿子不傻,什么都明白。

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期,安东尼一心想提高自己法语成绩,他读巴尔扎克,还把巴尔扎克的像放在神龛里,点了一支蜡烛供起来,这是他内心纯洁可爱的`一个表现。可是,着火了,被继父训斥了一顿,威胁要送他去军校。母亲难得地袒护了他,相信他会给大家一个惊喜,还一家人去欢欢喜喜看了场电影。这大概是这家人在一起度过的最欢乐的一幕,其他场景都是分离、争吵和冷酷。

体育老师带着学生跑步这场戏很有意思,跑着跑着,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大家都找机会溜了,最后,只剩下老师和身后跟着的几个学生在跑步,而老师对学生的去向一无所知,既可爱又充满讽刺意味。

作文课上,安东尼把自己读过的文章写了下来,老师认为安东尼抄袭了巴尔扎克的文章,要他停课到学期结束。同桌为了维护他,也被老师赶走了。

同桌带着他去了自己的家里。同桌的母亲是个酒鬼,父亲在铁路上工作,都不管他。他家经济条件比安东尼好太多了,可他也是个寂寞生长的孩子。

两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疯玩,偷家长的钱,最后没钱了,安东尼想到了去偷继父公司的打字机,卖掉。打字机偷出来了,但是没有卖成,反而成了一个累赘,于是他又把它送回去。公司的保安逮住了他,打电话叫来了他的继父,继父二话没说,扭送警察局。

最后在家长的要求下,安东尼被送去了少管所,后来移交劳动改造中心。他找机会溜了。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长镜头,他一路跑,跑到了大海边,这是他一直向往的地方,这里代表着自由和无拘无束。然而,到了这里,他的神情却是迷惘的,他的未来该去向何方,他还不知道。他还只是个孩子,但是他已经要独立生存了。

安东尼接受心理医生评估那场戏,告诉了我们安东尼为什么喜欢撒谎,因为他的父母不相信他说的话,所以,为什么不干脆撒谎算了?他知道自己是母亲婚前就有的孩子,并且母亲想要,是外祖母救了他。为什么恨母亲?因为母亲不喜欢他,总是没来由地吼他。

而在母亲指责孩子撒谎的时候,母亲做了什么好事呢?她未婚先孕,想要,打掉这个孩子,但她从来没有对孩子怀有歉意;她“拿”走了安东尼从外祖母那儿“拿”的一万法郎,同样是偷,但她只指责了安东尼的偷窃行为;她不仅“拿”走了安东尼的钱,也把外祖母送给他的一本好书“拿”去卖了,就连一本好书,她都没有留给儿子;她不是个诚实的母亲,做错了事不知道错,却像大多数成人那样,认为自己是对的,企图掩盖自己的错,把错推倒孩子身上,并且不断强化这一印象,让孩子接受这种预判。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走向反社会人格已是万幸。家庭教育完全是粗暴且不可信任的,学校教育更是令人厌恶的专制冷酷,这让一个即将成人的少年如何在夹缝中保持明媚,健康成长?

这是少年第一次面对成人世界的残酷,要挣脱,却遭到摧毁的瞬间。孩子是如何瞬间变身为成人的呢?是在领略了成人世界的背叛、粗鲁和冷酷之后,内心的纯洁被击碎时。能让一个孩子走向正途的,永远是爱,母亲的爱,家人的爱,还有社会的爱。

04

《四百击》,特吕弗的半自传体作品。好多震撼的意象:撕掉又撕的作业本,挨耳光,偷窃,又不知所措的还回去,目睹母亲出轨,她半带威胁的哄骗和她绝情的舍弃,警车上看到满街霓虹流转的不知所以的掉泪,还有最后的镜头,安托万仅仅是向着海边逃跑,至于是奔向海的哪里,没有人知道。

无论是同安托万一样的14岁还是如今的24岁,同样有着无数来路不明的恐惧和痛苦,不仅仅是不被理解,是在开始诉说之前,就知道仅仅只能收获误解。

然而你终于开始理解生活了,在恐惧和痛苦面前,你知道没有一以贯之,在破碎的生活片段面前,决心要使痛觉清晰,令恐惧永存,永远战战兢兢,绝不沾沾自喜停留在生活所哄骗的之错觉上。

⑵ 阐述日本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点

“菊花与剑”是日本典型的矛盾特点。菊花是日本天皇皇冠上的图案,象征温柔与美丽,而剑是日本“武士道”的标志,象征着战斗。日本人认为菊花与剑的结合正是日本文化特色的最终表现,认为武士在死的那一瞬间是最壮烈,最美的一刻。同时,日本人也颇喜欢樱花,因为樱花来的快,凋落的也快,正象是武士拼搏至死的象征。

在日本新浪潮之中诞生的大多导演,在拍片风格上迎和了这一特色,即暴力作为美学的评判。也对后来如北野武等一些导演的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2)四百击电影影评分析扩展阅读:

产生背景

“新浪潮”首次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国,用来描述当时一群新进的年轻导演带动的电影风潮。

《电影手册》(Cahiers Cinema)的影评人弗朗索瓦·特吕弗与让-吕克·戈达尔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四百击》和《筋疲力尽》,从此一批反对体制、挑战权威的年轻导演的作品相继问世,电影记者弗朗索瓦·吉牢德在《快报》上将其命名为“新浪潮”。

这场没有固定组织、没有完整纲领的运动,是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且影响延续至今。

当电影新浪潮席卷欧洲之时,日本电影界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反建制成了新的人生目标,日本新浪潮的年轻导演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泽明、木下惠介等前辈巨匠,强烈涉指时政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存在主义。

他们从一开始就否定小津安二郎等战前大师们构筑的“电影世界”,批判大师风格过时、观念保守,拍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日本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作品,在激烈、犀利的电影手法中加入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色彩,使得日本电影进入一场电影艺术的高度喷发。

期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作品,本贴着重介绍大岛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这三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导演及其作品。

⑶ 最近迷上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有哪些值得推荐呢

许多人都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大多数人喜欢看悬疑剧或者爱情剧。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这些电影的,或者说看多了这类电影之后有时我们也会想换换口味。有人问,迷上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有哪些值得推荐呢?第一部是《表兄弟》,第二部是《四百击》,第三部是《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三、《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是瓦尔达第二部作品,这部电影虽然说是电影,但是大部分内容是实时记录的。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名歌手,故事主要发生在咖啡馆、巴黎街道以及公园里,讲述的是这位出名的歌手等待身体检查结果的故事。

大家还有什么电影可以推荐一下的吗?

阅读全文

与四百击电影影评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院主题活动 浏览:999
什么软件能如何看电影 浏览:565
单面镜系列电影 浏览:279
电影里的诱惑迅雷下载地址 浏览:902
金庸小说电影全集 浏览:463
超级恶棍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420
坐三雕在哪个电影里面 浏览:468
怎么形容画面如电影 浏览:603
bt网站如何下载电影 浏览:409
有什么能下载电影的网站 浏览:496
我的世界电影我的祖国 浏览:513
把电影拷到手机哪个文件夹下 浏览:292
最权威电影网站 浏览:722
出门没带声带哪个是什么电影 浏览:771
拍摄电影的软件下载 浏览:865
机器人恋人的电影完整版 浏览:142
古一是哪个电影里的主角 浏览:871
电视跟电影投屏哪个刺激眼睛 浏览:686
你的名字电影最后的楼梯是哪里 浏览:954
iris电影迅雷 浏览: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