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分析电影时空节奏

分析电影时空节奏

发布时间:2023-08-24 05:33:10

⑴ 影视时空结构

随着电影和电视媒介的延伸,影视艺术的高度发
展,五彩斑斓的影视艺术手段层出不穷,不仅出现了
许多新的手法,如数字技术在影视中的应用,而且对
一些经典的手法也在不断地赋予新的涵义,如最早也
是最经典的蒙太奇手法,这些手法的不断创新为绚丽
的影视舞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纪末期,电影大师们就开始使用蒙太奇
(那时候还没有电视),这是个使电影产生飞跃的手
法。蒙太奇最初在电影创作中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并创造了感人的艺术魅力。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他的
经典著作《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开篇语就
是这么一句话—“电影艺术就是蒙太奇,’a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哟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
意为构成、装配。蒙太奇是一种影视创作的叙述手段
和表现手段,它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或
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按照一定的要求排列、
组合起来,用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影视人物。因此,凭借
蒙太奇的作用,影视作品享有时空上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
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影视时间和空间。
这一手法在当今的影视创作中得到极大地推广,并延伸到了
影视创作的思维领域。
下面是普多夫金引用的一个典型的蒙太奇创作试验的著
名例子,同样是三个镜头,采取不同的组合方法,就会产生
不同的效果
镜头一,一个人在笑。
镜头二,一把手枪直指着。
镜头三,同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通过上述顺序组接起来镜头,使观众感到的是主人公的
怯懦和惶恐。
下面我们改变一下这三个镜头的顺序
镜头一,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镜头二,一把手枪直指着。
镜头三,同一个人在笑。
如此组合的镜头,则表现了主人公是一个勇敢的人。
普多夫金非常重视这种顺序的调整,他甚至因而认为单个
的镜头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而另一位著名的蒙太奇大
师、苏联的电影理论家兼导演艾森斯坦对这个试验曾经加
以概括,他说:“通过剪辑把两个不相干的问题并列起来,
不是等于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最为重要的是它导致
了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合并。因为这
种并列的结果和分开地看各个组成部分是有着质的不同。”
从现代意义上看,影视艺术中蒙太奇的涵义不仅包括
传统的将许多拍摄下来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技巧手段,而且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存在于影视创作的观念之中,它贯穿于
从构思、选材直至制作的全过程,是影视艺术构成形式和
方法的综合,也是创作者从高层次把握创作风格和运用创
作技巧的出发点。
传统意义上的蒙太奇主要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
据此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第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种主
要用以表意。
叙事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
视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叙述故事
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
果关系来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
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叙事蒙
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
①平行蒙太奇这种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
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或者称为故事情节的主
线和副线并列表现,
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
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格里菲斯、希区柯克
都是极善于运用这种
蒙太奇的大师。平行
蒙太奇得到广泛的应
用,首先因为用它处
理剧情,可以简化过
程,节省画面篇幅,增
大影视作品容量和表
达空间,加强影片的
节奏其次,由于这种
手法是几条线索的平行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
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如影片《南征北战》中,创作者用
平行蒙太奇表现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造成了紧张的
节奏,扣人心弦。
②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
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
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其他的线索,各条线索之间相
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
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是掌握观众
情绪的极为有力的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
造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如《南征北战》中抢渡大沙河一段,
将我军和敌军急行军奔赴大沙河以及游击队炸水坝三条线索
交替剪接在一起,表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③重复蒙太奇:在这种蒙太奇结构中,具有一定寓意
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达到着重强调的作用,给观众
以深刻的印象,从而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如《战舰波将金
号》中的夹鼻眼镜和那面象征革命的红旗,都曾在影片中重
复出现,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
④连续蒙太奇这种蒙太奇不像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
太奇有许多线索,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或一个连贯
动作的连续出现为主要内容,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
地连续叙事。这种叙事自然流畅,朴实平顺,在影视作品的
开头和结尾,能够使影视作品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极易
为观众所接受。但由于该手法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无法
直接展示同时发生的情节,难于突出各条情节线之间的相互
关系,不利于概括,易造成拖沓冗长的印象,产生平铺直叙
之感。因此,在一部影视作品中绝少单独使用,多与平行、
交叉蒙太奇混合使用,相辅相成。
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序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
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
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众
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维活动。
①抒情蒙太奇抒情蒙太奇是一种在保证叙事和描写
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让。米
特里指出:它的本意既是叙述故事,亦是绘声绘色的渲染,并
且更偏重于后者。意义重大的事件被分解成一系列近景或特
写,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捕捉事物的本质含义,渲染事物的
特征。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感受到的抒情蒙太奇,往往在一
段叙事场面之后,恰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如
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和马尔蒂诺夫相爱了,
马尔蒂诺夫试探地问她是否永远等待他,她一往深情地答道
“永远!”紧接着画面中切入两个盛开的花枝的镜头,它本与
剧情并无直接关系,但却恰当地抒发了作者与人物的情感。
②心理蒙太奇心理蒙太奇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
段,它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
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梦境、回忆、闪念、幻
觉、遐想、思索等思维活动。这种蒙太奇在剪接技巧上多用
交叉穿插等手法,其特点是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断性、叙述
的不连贯性和节奏的跳跃性,声画形象带有剧中人强烈的主
观性。
③隐喻蒙太奇: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或场面的类比,
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影视创作者的某种寓意。这种手法往往将
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凸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
领会创作者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如普多夫金在
《母亲》‘片中将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与春天冰河水解冻的镜
头组接在一起,用以比喻革命运动势不可挡。隐喻蒙太奇将
巨大的概括力和极度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往往具有强烈
的情绪感染力。不过,运用这种手法应当谨慎,隐喻与叙述
应有机结合,避免生硬牵强以及晦涩难懂。
④对比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类似文学中的对比描写,
即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如贫与富、苦与乐、生与死、
高尚与卑下、胜利与失败等)或形式如景别大小、色彩冷暖、
声音强弱、动静等)上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
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理性蒙太奇
让·米特里给理性蒙太奇下的定义是:它是通过画面之
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一环接一环的连贯性叙事表情
达意。理性蒙太奇与连贯性叙事的区别在于,即使它的画面
属于实际经历过的事实,按这种蒙太奇组合在一起的事实总
是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这类蒙太奇是苏联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爱森斯坦创立,主要包含
①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给杂耍蒙太奇的定义是,杂
耍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其间一切元素都是为了促使把导演打
算传达给观众的思想灌输到他们的意识中,使观众进入引起
这一思想的精神状况或心理状态中,以造成情感的冲击。这
种手法在内容上可以随意选择,不受原剧情约束,促使造成
最终能说明主题的效果。与表现蒙太奇相比,这是一种更注
重理性、更抽象的蒙太奇形式。为了表达某种抽象的理性观
念,往往硬摇进某些与剧情完全不相干的镜头。譬如,影片
《十月》中表现孟什维克代表居心区测的发言时,插入了弹竖
琴的手的镜头,以说明其“老调重弹,迷惑听众”。对于爱森
斯坦来说,蒙太奇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不限于造成艺术效果的
特殊方式,而是表达意图的风格、传输思想的方式:通过两
个镜头的撞击确立一个思想或一系列思想,造成一种情感状
态,尔后,借助这种被激发起来的情感,使观众对创作者打
算传输给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这样,观众不由自主地卷入
这个过程中,心甘情愿地去附和这一过程的总的倾向、总的
含义。这就是这位伟大导演的原则。192&`以后,爱森斯坦
进一步把杂耍蒙太奇推进分电影辩证形式”,以视觉形象的
象征性和内在含义的逻辑性为根本,而忽略了被表现的内容,
以至陷入纯理论的迷津,同时也带来创作的失误。后人吸取
了他的教训,现代影视创作中杂耍蒙太奇的使用则较为慎重。
②反射蒙太奇它不像杂耍蒙太奇那样为表达抽象概
念随意生硬地插入与剧情内容毫无相关的象征画面,而是所
描述的事物和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同处一个空间,它们互为依
存:或是为了与该事件形成对照,或是为了确定组接在一起
的事物之间的反应,或是为了通过引起联想,揭示剧情中包
含的类似事件,以此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和意识。譬如,《十月》
中,克伦斯基在部长们簇拥下来到冬宫,一个仰拍镜头表现
他头顶上方的一根画柱,柱头上有一个雕饰,它仿佛是罩在
克伦斯基头上的光环,使独裁者显得无上尊荣。这个镜头之
所以不显得生硬,是因为爱森斯坦利用的是实实在在的布景
中的一个雕饰,是存在于真实的戏剧空间中的一件实物。
③思想蒙太奇:这是维尔托夫创造的,方法是利用新
闻影片中的文献资料重新加工、编排来表达一个思想。这种
蒙太奇形式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因为它只表现一系列思想和
被理智所激发的情感。观众冷眼旁观,在银幕和他们之间造
成一定的“间离效果”,其参与完全是理性的。罗姆导演的《普
通法西斯》是典型之作。
而蒙太奇思维是近些年提出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它是
以人的视知觉和听知觉形式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影视作品
中蒙太奇所建立起来的镜头之间分割与组合的关系,即不同
元素或镜头之间分离与交叉的关系,最终之所以能够通过分
析与综合的知觉作用,必须依赖充分联想和想象的思维作用
才能够得以实现。
蒙太奇思维就是影视创作者通过影视作品使观众联想或
想象,从而引起观众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的思维活
动,正是这一重要的思维活动,架设起蒙太奇结构中前后镜
头、画面之间的心理桥梁,用以沟通画面之间的联系。它通
过引起回忆和启迪想象,在影视作品放映过程中,诱导观众
对蒙太奇结构实现从分析到综合、从部分到整体的自觉的艺
术思维活动。按照创作者的意图,蒙太奇手法中不同镜头之
间的关系,可以使观众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想象,我们可以将
其大致分为类似蒙太奇思维、对比蒙太奇思维、接近蒙太奇
思维三种思维方式。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视
创作者才能使用蒙太奇思维进行构思和加工,用有限镜头的
组合效果把观众带进无限的影视世界。这一点往往不被人所
注意,其实,正是这一点展现了创作者的功力所在。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蒙太奇思维方式。
①类比蒙太奇思维这类思维方式是在镜头或镜头组
之间采用相似的手法或者表现相似的内容,使影视作品的观
众会产生类似情景的思维活动。比如,《生死恋》中在大公假
期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就是两个人就要走进结婚礼堂的时候,
通过两个人的信件(这里实际上还应用了声音和画面的混合
蒙太奇:声音是一个人在读对方的来信,画面却是自己在奔
跑。),通过两个人画面上的奔跑,使观众联想到两个人就要
见面,就要走出思念的漫漫苦痛,已经开始提前感受
幸福,当观众为主人公感到幸福时,这一创作思维也
就成功了。而在《末代皇帝》里面,当慈禧对小溥仪
说“我立你为嗣皇帝,继承大清的皇帝。你……就要
成为天子了。”之后便停止了呼吸,就在这时,影片将
两个特写镜头组接在一起,一个是小溥仪把手指放在
嘴里注视慈禧,另一个则是有一双手把夜明珠塞入慈
禧半张的嘴里。这种镜头组合,把充满着童真却要踏
上皇位的小溥仪和已经走进坟墓的慈禧连接在一起,
正是象征着小溥仪又将步入新的历史轮回。此类蒙太
奇思维通过简单的镜头表现了难以表达的深意。
②对比蒙太奇思维: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
其镜头素材或片断之间在形式或者内容上呈现出对立
状态,从相反的角度表现相同的主题,并且使主题给
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比如,《黄土地》中,前一
个镜头是夜间一只男人的黑手揭开红盖头,露出翠巧惊恐的
脸,她怀着难以表达的恐惧无声地向后退去,紧接着的镜头
是以蔚蓝的天空为衬底的撞击着的大拔,延安的庄稼汉们跳
跃着敲击大拔,鼓起嘴巴吹着琐呐和腾跃着打着腰鼓的奔放
欢腾场面,形成黑暗与光明、无声与喧腾、压抑与奔放、痛
苦与欢乐的鲜明对比,令人思索封建与反封建的两种文化、
两种制度、两种命运的反差。
③接近蒙太奇思维:影视创作者通过同一、同时或相
继成立的剧情将空间、时间相接近的镜头连贯起来,从而引
导观众联想,并思忖其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鬼婆》里面
狂奔的少妇和随狂风摇荡的芦苇,在同一空间上使人想到放
纵的欲望和急切的心情。同样在《摩登时代》开始的镜头里,
先是羊群拥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挤着走进
工厂,形式接近,行为接近,给人一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
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变态的深深思索。卓
别林自己评论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即批评我
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中发展而来的。
总而言之,现代蒙太奇的应用,给影视创作注进了无尽
的生气和活力,使平常的画面组合成无穷的具有深刻内涵的
影视作品,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说影视创作中
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是电影历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更是电
视创作必须借鉴的重要手法。此外,蒙太奇也指各种音响综
合起来以达到艺术表现目的的方法。蒙太奇在音响效果方面
同样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把各种音响效果综合起来以达到创
作者所要求表现的艺术目的,这一点本文不再讨论了。
参考文献
①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编
委会编著.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张弓.汪洋编著.动漫艺术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著.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
出版社
④杨田村编著.电视剧作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⑵ 《都灵之马》电影时空分析

时间和空间自古就不仅仅被作为人的生存行动得以展开的客观媒介,而与人的意识直接关联,是人存在的本质。电影《都灵之马》中,在极简的形式中赋予了时空形而上、精神化的丰富内涵。

一、时间
1、影片时间呈现的形式特征
《都灵之马》的表现时间是六段式的六天,每一段的放映时间为20—40分钟不等,并采用超长长镜头和大量空镜头。这使它首先在结构上表现为重复,在节奏上表现为沉缓。
贝拉·塔尔在谈及此片的长镜头时曾说,“我们转向更加沉思的拍摄风格,一切都慢下来,重点是注意大量的细微之处,如时间、自然、动物……”[ 罗姣.贝拉·塔尔——拍电影是件苦差事[J].世界电影,2013(01):163-168.]我们知道,单位时间内事件的数量同人的心理时间成正比,而由于剧情的情绪因素和人物动作进展速缓不同,观众观影感觉到的时间流逝亦会比实际消逝的时间快或慢。普多夫金“时间的特写”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凝神注视、细心研究并反复思考的时候,首先会在自己的感觉中改变实际的空间和时间的比例,他在自己的感觉中会把远处的东西拉近,会使迅速运动的东西减慢速度。”[ (苏)普多夫金,В.И.著;(苏)多林斯基编注;罗慧生等译.普多夫金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p129.]
导演正是通过同一事件的多次重复、通过对剧情的淡化、通过对同一事物长时间的凝视,实现了时间减速。而我认为这种减速的目的,是要给观众造成“长日漫漫”的心理压力感。塔可夫斯基认为,“决定电影节奏的不是剪辑片段的长度,而是流动在其中的时间紧张程度……我们把在镜头中延续不断的时间的张力或‘流动性’,称之为时间压力。如此一来,剪辑便可视为根据镜头内的时间压力,将其加以排列组合的方法。”[ (苏)塔可夫斯基著.雕刻时光[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p128.]影片的表现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缓慢、具体、凝视而陌生化的表现中,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多倍文字的容量的艺术效果和巨大的时间压力。在这其中,时间的流逝成为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生活死寂单调的本质带来难以忍受的重量。父女二人的一天仅仅由打水、喂马、吃土豆、发呆几件事情构成,然而我们在短暂的观影时间中,仿佛真实地经历了比一天还要漫长的时间。
在具体的时间呈现之外,这六天时间亦带有抽象的意指。在重复的每一天中被突出的不同的事件,象征性地归纳了人类生存历史中的各种苦难:日常生活的无聊、衰老的命运、和外族的冲突、资源的匮乏耗尽、丢失家园后的流亡、绝望中等待灭亡。正是通过这种抽象,影片得以通过有限的时间展现浩瀚无限的人生感和历史感。
2、多重的时间
法国评论家雅克·朗西埃认为,《都灵之马》中有三种时间:将老马赶向死亡的时间,即万物走向死亡的时间;被人们改变的时间,即父女二人寻找新生活未果的时间;重复的时间,即父女二人一次次注视窗外的时间。[ Jacques Rancière.Bela Tarr,le temps d'apres[M].Paris:Capricci Editions, 2011,p86.]
这一观点指出了我们在生活中对同样的事件和“客观时间”所拥有的不同感受,也道出影片所雕塑的时间的立体形态:它不再局限于一种视点,而将不同状态和视点观察得到的时间结构凝聚与一个平面、一条线索上。
“重复的时间”是日常中最容易被感知的时间。如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说,“天堂里的生活,不象是一条指向未知的直线,不是一种冒险。它是在已知事物当中的循环运动,它的单调孕育着快乐而不是愁烦。”日常的时间是一种永恒的循环,给人以无限延伸、重复更迭的秩序假象,遮蔽了将行到来的“死”的可能性,如海德格尔所说,是一种此在的沉沦。而当老马拒绝工作进食、井水枯竭等反常现象出现时,上帝的存在遭受质疑,“无限的时间”忽然坍缩为仅有的“六天”,死亡的压迫感突然而至,人被迫反思意义、试图作出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走向死亡的时间和可以被改变的时间才对意识显现出来。
而我认为影片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面的时间视点,那便是父女所感受到的时间、酒鬼所见的时间和吉普赛人观念中的时间。第二天酒鬼造访时,提到老人前一日才去过的“小镇”,说它已被毁灭成为废墟。影片在这里具有了一种超现实的意味,“小镇”在一日之间毁灭,代表的是人在回顾历史时获得的视角。酒鬼是见证过人类末日的遗民,他所感受到的时间是已经终结的历史时间。而与之相对,吉普赛人的时间却刚刚开始,指向未来无限的征程。这两种时间观贸然闯进父女二人最后的生命时间中,在交错的共时性中营造了一个面向及其丰富的立体性瞬间,生命的含混和不确定性、人之何去何从的迷茫感由此彰显。
3、音乐营造的心理时间
音乐对于营造电影的心理时间的重要性似乎无需赘言,由于其和“绵延”相似的特性,它能轻易地作用于人的内在意识,产生难以言喻的意味。导演本人也十分看重音乐,“我们必须要找到最合适的音乐,这就是我在拍电影之前就需要音乐的原因,因为音乐也是主要角色之一。”[ 伊梅特·思维尼,李洋.宏大技巧消失在现实中——贝塔·塔尔访谈录[J].电影艺术,2016(01):109-113.]
影片由一首包含9个音轨的主题曲一以贯之。“配乐的重复与电影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电影表现的是我们生活的单调、表现日常的重复,所以重复的音乐强化了这个主题,就好像直到死去这音乐都不会停止。”[ 苏牧,梅峰.贝拉·塔尔的电影课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81-90.]音乐的主旋律由低沉的拉弦乐器奏出,悲怆地铺垫在穿衣、煮饭这样的简单动作中,凸显了电影沉思的特点和生活本质的沉重。

二、空间
1、影片空间的精神特质
在《论戏剧的诗性空间》中,顾春芳老师指出“诗性空间”的环境和空间应该有双重背景:物质性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建筑等)和精神性背景(文化心理、民风习俗、审美情趣等)[ 顾春芳.意象生成 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M].北京:中国文联.2016,p23.]。贝拉·塔尔在谈及自己电影的选景时亦说,“空间应当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罗姣.贝拉·塔尔——拍电影是件苦差事[J].世界电影,2013(01):163-168.]艺术化的空间内含着人的精神特质,构成极为重要的精神性布景。
《都灵之马》中的空间构成极简:一片荒原、一座木屋、一个马厩。屋外有一井、山坡上有一树,屋内有床、桌、窗、壁炉;环境直接决定了人物行动的单调重复。然而,这种精简,正暗示每一处空间构成都浓缩着丰富的内涵。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渲染出悲剧的基调。冬日,黄昏,枯树,荒野,老人老马风沙中独行,展开一幅末日景象。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大自然往往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说,“风景是主要角色之一。风景有它的面孔。”[ 伊梅特·思维尼,李洋.宏大技巧消失在现实中——贝塔·塔尔访谈录[J].电影艺术,2016(01):109-113.]“匈牙利每逢秋天,天气变差,经常下雨刮风。如果一个人住在郊区,他会经常穿雨靴,他要在大自然的恶劣环境中工作、抗争。”[ 贝拉·塔尔,苏牧.土地——贝拉·塔尔访谈[J].电影艺术,2016(04):60-66.]影片所要表现的正是人类的苦难和脆弱,因此,导演必然把场景还原到人类最质朴也是最终极的生存环境之中。布景是用房屋拆下的旧石头、带有时间感的旧木头、过时的家具搭建的,直升机卷起画面中不息的风暴——一切都力图呈现一种原始粗砺的面貌,也侧面反应了主人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
荒原,是孤立于人类社会的地域;在马罢工以后,主人公更几乎彻底与外界失去联系,被人群的世界遗忘、被自然的风暴围困。从这个角度看,导演所想展现的人类本质带有几分自然主义的色彩,是孤独的个体而非群体本位的人。然而,他依然保留了“父女”这一层人与人的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年轻女孩要留在一个傻傻的残疾老男人旁边?……如果他们之间有父亲和女儿的关系,女孩才能够保持对父亲有责任感……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关系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苏牧,梅峰.贝拉·塔尔的电影课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81-90.]在这种略显张力的设计之中,隐含着导演对于人的先天规定性的某种理解。
与人的这种孤立状态相呼应的是马的完全孤独。导演一开始让我们从外部看到人屡次把马赶进陋隘的马厩,把门闩上,一切看似自然轻淡。而在第三天里,有一个从内部展现马厩环境的长镜头:女儿再次把门闩上后,屋内一片黑暗,认定了死亡的老马一动不动地沉默着。这样一个空间中,马先行一步的衰亡、孤独、绝食、被囚困于黑暗,既是对主人公命运的预示,亦是对人的存在的隐喻。
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狂风,象征着自然中外在于人的神秘主宰力量。在这种绝对的力量之下,人类的本质就是寻找一个栖身之处,为饱腹生存而劳作。女儿打水归来的路中,风使得长发把她整个脸都裹了起来,我们可以想象人在视野、呼吸受阻之下的不安,但劳作中的女儿没有多余的手去照顾头发,只能咬牙前行。在这种与自然的对抗中,人一方面因其坚韧而维持着尊严,另一方面显得渺小、狼狈。但,这种自然力量的肆虐和抗争关系的存在,毕竟还孕育着某种生机;而当最后的夜晚来临,一切都在逐渐减损、消失,直至风也停下来的时候,世界就彻底被死亡侵占了。
2、影片空间的意象构成
空间影响着影片审美意象的形成。片中的门窗、风、山坡上的树乃至土地,都是意象化的空间构成元素。
门和窗在电影中经常被用来构筑新的空间、制造层次和变化。在本片中,“门”作为空间的过渡元素分出屋子内、外,使外面的暴劣环境与屋内相对平和环境形成对比。女儿每回打完水或照看完马回来,都以一个匆促有力的动作关上门,强调了由“门”所隔绝出来的这个狭小空间——“家”,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而与门的隔绝作用不同,“窗”则把屋内和屋外的广阔背景连通起来,构建了开放性的画外空间。许多镜头中,当人物在前景中景中活动时,后景中都可隐约看到窗外狂风卷枯叶的情景,暗示着来自外界环境的威胁和压迫始终存在。
影片中“窗”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把属于彼处的空间通过一个“画框”拉近,使得呈现在窗框中的景象与此处狭小空间内的人物产生了联系,人物处在更广阔的息会环境中。

这种关系下,屋内的人对透过窗户所得的外面世界总是一种“向往”的态度。然而一开始,父女俩轮流坐在窗前凝望,导演并未展示他们所看的是什么,而着重表现他们等待时凝固静寂的姿态,这说明被向往的事物是缺失的或至少是模糊不清的——这种无目的的等待,正象征着人生中的无聊。而后来,窗外除了狂风枯叶,反复出现了山坡上一棵独立的树,这说明人的期望出现了。
而所期望的正是树和山坡背后那个世界。这里,导演又利用了“山坡”的遮蔽作用,造成人物和观众对未知空间的想象和期待。山的这边和那边,也是文学中常用的关于“此岸”和“彼岸”的象征,是一种“故乡—异乡”原型。在等待与期望的凝视中,借助“窗”这一意象,人与山坡、人与树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行走可达的距离,空间派生出了心理的维度:当下环境已经不具备生存的条件,人意识到必须出走,然而向往的彼岸充满不确定性;人一方面意识到生活的沉沦和无意义,一方面由于惰性和脆弱的本性无法超越。
在父女企图迁逃又折返的固定机位变焦距镜头中,树和山坡被放到最大时,似乎彼岸近在咫尺、能够抵达。不过正如导演说,“这个镜头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无路可逃。”“如果一个人要逃离某地却没有任何目的或是方向,而且他可去的地方与他逃离的地方并无差异,这种逃离毫无意义。父亲和女儿翻过山看到那边的世界,那个世界与原有的世界没有区别,失去了逃离的意义,所以就回来了。”[ 苏牧,梅峰.贝拉·塔尔的电影课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81-90.]在这里,“山坡”隐喻的已不是局部的生存环境,而是整个世界的无处可逃——“我觉得任何地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无论身在何处,人的内心是永恒的。无法比较哪个地方更好,因为这个世界就是由人类创造的。”[ 同上.]

逃离失败后,影片第一次从窗户外部拍摄坐在窗前的人。与从内向外所见的广阔景象不同,这一角度仅见屋内黑洞洞的逼仄的背景,与女儿惨白死寂的脸形成戏剧性的对比。如果说由内向外的凝望表现着期待和可能,那么从外向内的审视则表现着可能的幻灭、挣脱的失败。这个逐渐逼近的镜头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人被“软禁”在窗户背后,正是“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里,导演同样通过酒鬼和吉普赛人,赋予“山坡后的彼岸”层次更丰富的内涵。酒鬼是提前遭受了家园毁灭的流浪者,女儿透过窗户目送,看到他似乎正在走向山坡的方向——不相信上帝的酒鬼应必然相信,将往之地与之前所来的地方总是一样糟糕。但这个镜头里,导演有意大段呈现了他走路的样子:他把酒一饮而尽,先稳住脚跟,然后拄着拐杖一步步稳健向前。“走路”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亦经常被表现,因为他认为,“人们走路的时候能够体现一种力量”[ 贝拉·塔尔,苏牧.土地——贝拉·塔尔访谈[J].电影艺术,2016(04):60-66.]。酒鬼的脚步中,似乎也透露着这样一种力量。吉普赛人亦是没有信仰习惯于流浪的族群,相反地,他们从山坡后面来到,扬言要征服此地——在他们看来,四海为家随遇而安,世界的任何一处似乎都是同样地好;然而其马车的轻浮不稳和他们狂欢的神情,是否表达了这只是以乐观遮掩的另一种消极与价值虚无?
离开没有意义,呆在原地也没有意义,则果真一切虚无吗?从导演对力量感的凸显看来,我们尚有余地。而与这种力量感相呼应的,正是山坡上的那棵树——那棵树也正是导演选择在此取景的原因,“它生长在那里显得特别美,这给我带来了灵感。”[ 同上.]
树在影片中一直处于远景的状态,显然是无法企及的、作为超越的意象存在着。它屹立于此岸与彼岸的分界线上,但不属于此岸亦不属于彼岸,而是构筑了影片象征空间的第三个维度——一个纵向的超越的维度。它正仿佛尼采《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中描述的“山上之树”:“这棵树孤零零地耸立在这座山上面;它必将成长为非常高耸,能够超越人类和动物的参天大树。”“如果它想说话,那么它所说的话,没有任何人能够听得懂,因为它长得实在是太高了。”“现在,它一直都在等待、等待——它究竟在等待什么呢?它所生活的地方太过于接近天空中的云朵了,难道它是在等待天空中的第一道闪电?”树实质分出的,是 “超人” 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当它作为期望的对象出现在窗前时,人隐约受到了它的感召,却难以摆脱日常的沉沦、超越苦难和死亡进入它所指示的地域。
如顾春芳老师所说,“艺术是一种将超越建立在此岸世界的智慧和力量”,“诗性空间的创构正是人类追求‘精神超越’和‘诗意栖居’的在世呈现。艺术最根本的问题是对生命的此岸和彼岸问题的觉悟,是对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真相的终极体验和认知。如果这种终极性是不可言说的,艺术就是对这种不可言说的言说。”[ 顾春芳.意象生成 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M].北京:中国文联.2016,p31.]《都灵之马》中这棵优美的树,便是影片从有限到无限、从可言说到不可言说的跨越,辟立出一个诗意盎然的意境时空。
3、光影和声音对空间的塑造
光影和声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空间的感知,这是因为一定结构的物质空间产生的光影有特定的造型和质感、声音具有特定的音色和混响。因此,反过来通过对光影和声音的运用,导演得以强调空间的某些特质。
《都灵之马》在用光上似乎有意借鉴了西方古典油画,它并没有完全遵循叙事时空上光线的统一,在许多场景中用了高光对细节加以刻画。在父女二人一起点灯、吃土豆、凝望窗外的场景中,人物面容的方向都得到强调,而身后大片空间却很暗。这一方面凸出了人物面容雕塑般的质感,给人肃穆、沉思、悲剧的感受;另一方面,那个如影随形的黑暗空间营造了一种缺失感——上帝的缺席,指向虚无。在最后一天吃土豆的构图里,这种意味尤其得到凸显。对称构图,父女二人相对坐在桌边,桌面的纵深透视被拉伸强化,而在桌面的尽头、画面的深处是厚重的黑暗。顾春芳老师指出,在中世纪的圣像画中,处于这一位置的往往是耶稣。此外,吃土豆的场景中以高光凸显煤油灯下的土豆作为劳作和生存的目的,形式内容上都很像梵高《吃土豆的人》,在内涵上亦有对画作的嫁接。

影片在声音的处理上亦颇具匠心。音效上,时而是完全的静默,时而有意选择关键的声音放大突出。房屋内的风声屡屡引人注意,这一种类似哀鸣的气流声,显然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混音。它是影片画外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在通感的作用和电影的视听联觉性下,画外空间通过声音变得可感而获得结构。正是屋内的风声,让人感受到其所穿行过的旷野一般的空寂感,凸显着艰苦生存环境的始终伴随,强化了人物无助凄怆的心情。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空间的完整结构是由声音再现的,正如劳逊所说,“声音能赋予空间以具体的深度和广度。”[ (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齐宇,齐宙译.电影的创作过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p353.]

此外,时间和空间,本质上是互相交融的;而这往往体现为空间中往往蕴含着某种时间感。比如,空间上的广能让人联想到时间的广、特定的空间寄寓着人的历史感受。从这个角度上说,优秀的电影也许就是在人为可控的空间中实现对时间的控制和塑造,借由对时、空的呈现,通达宇宙生命中终极性的命题。侯孝贤说“到了最后才渐渐明白,电影其实就是某种情感时间和空间的凝结。”[ 朱天文著.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电影记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p293.]当电影的情节事件淡去,人物也淡去后,“主角索性是时间、空间,沧桑也不兴叹了。”[ 同上,p321.]

⑶ 怎么理解电影的时空特性什么是多景别

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
电视画面在现今技术基础和物质材料的限定下,无论采用多机位拍摄,怎样用多信息渠道传送,仍需呈现在一个明显的边缘的平面上,一种立式横向的矩形框架结构的电视屏幕上。无论其立体感何其逼真,事实上它仍然是各个平面的连续展示,我们无法在荧幕的侧后方目睹画面物像的侧后面。因此屏幕显示、平面造型、框架结构这三个方面构成电视画面特定的空间形态和特性。
2)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
1.单向性。
电视画面的空间表现是三向度的(高、宽、深),而时间表现却只有一个向度(向一个方向运动)。电视画面传递视觉信息可以在三个方向上多层次、多元化地展开,而电视画面通过时间形成视觉信息传递的完整造型却只能是单向的,如同客观现实世界中时间只是不断向前运动而从不倒退一样。
2.连续性。
电视画面以每秒25帧的静态画幅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变换画面内容,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现象使画面更真实地描绘运动。客观事物运动的连续性要求电视画面记录表现的连续性。因此,电视画面的造型过程中不是跳跃的、无序的,而是连续的、有秩序的。画面在空间上对造型元素的经营,是通过在平面框架内不同位置的安排来体现的,而画面在时间上的造型表现,是通过画幅先后排列的秩序安排来体现的,并由此形成了电视画面语言传情表意的内在规律。
电视画面在时间上是单方向运动并连续不断的,它符合人们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和习惯。这也决定了观众对电视画面观看的一次过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看电视画面是处于被动的位置上的。
3.同时性
现代的电视制作、传播系统,可以消除电视画面现场信息传播的延时障碍,使得电视画面的摄录、传播与收视达到以前难以实现的同时性。电视画面与电影画面相比,具有同时性这一本质性的巨大优势,也就是说电视画面消除了电影画面从拍摄到放映的目前尚无法克服的延时性(如冲洗、剪辑等所占用的时间),观众能够从电视画面中与现实生活同步地看到正在发生、正在进行的生活本身。电视画面具有时间上将生活中事件的存在方式及运动状态及时同步地传播到观众眼前的独特本质,这是以往任何传播媒介所不能实现的。

⑷ 怎样把握电影节奏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理解“节奏”这两个字的含义。这个词语我们每天都在接触,音乐,我们的话语,敲打声,机器的转动,电影,电视,建筑,它无处不在,参杂在很多事物的中间。但我们又很难用确凿的文字来解释这个名词,因为它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一种内在感受,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这种感觉也是不同的。就是一百个人去听同一首曲子,他们都会说这首歌的节奏不错,可这个“节奏”在每个人身上却有不同的感触。
节奏是一种运动模式,是运动的周期性特征,他有动作的连贯性重复性。(摘自课本)可以看出,节奏是一种有明显时间性质的东西,节奏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我们都能感受得到,但只是意会,不能言传。
节奏在影视艺术中同样也是这个样子,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电影中画面连贯性才显得更加自然,它就像一个个大头针一样。也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影视剧也更加变得玄了起来。
在影视艺术中,人物的动作,镜头的运动等等都是节奏形成的要素,而影视艺术相对于音乐而言,节奏已体现的不是那么明显了,完全是观众的一种感受。
要把握影片的节奏,首先要理解影视剧作品中节奏的行程要素。
社会发展到今天,电影由无声进入到有声时代,电影艺术更明显地衍变成一种视听的艺术,故电影中的节奏主要是:1.画面的节奏,2.声音的节奏。
影响画面的节奏包括:1.摄影机的运动,2.剪辑节奏,3.拍摄对象的运动;声音的节奏包括:1.语言2.音乐3.音响。
以上画面和声音的节奏在课本中已写的很是详尽,这里就不再多写,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握节奏,重点是“如何把握”而不是“节奏”。把握节奏,就是要使节奏符合观众的口味。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只谈节奏),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节奏感,所谓“节奏感”是指在“节奏”这一客体地作用下,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后通过神经中枢协调统一支配生理机能——即人的肢体和器官,准确的完成符合节奏律动地肌肉或肢体动作技巧地能力。(摘自网络)
而节奏,在前面已提过,是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地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的整体,是抒情性作品地地重要因素。因此,要让观众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又回归到了主体——节奏,把握好节奏,就是把握住了观众的心理。
下面就到了本文的重点——怎样把握影片的节奏呢?
影视剧是一个声音和画面结合的产物,所以在以下评述中,也都是将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述说的。
一部影视作品中,在全片中的节奏是不一致的,需有张有弛。影片故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这个过程中节奏的大致方向是由慢到快,在回落的过程,就像一个山峰一样。而在一些小的段落里面也是如此。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里面的第一场打戏,章子怡和杨紫琼打斗,章子怡去偷剑,被人发现后,仆人开始大喊,捉贼,此时无源声音鼓声开始进入,随着打斗画面及动作的快慢,鼓声也随之变化,这时鼓声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样,自己已于画面,声音融为一体了,打斗结束,鼓声也随之消失,让我们紧张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这一段戏中,声音与画面结合的天衣无缝,若没有了声音,观众身临其境地感觉绝对严重缺失,就像吃菜没有味道一样,若要没有了画面呢?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声音和画面是互相互补存在的,共同控制着影片的的节奏,该缓则缓,该疾则疾。当然创作者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若一个影片从一开始节奏就特别快,一直到最后,那观众看起来就会很累,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若要太慢,那估计全场地人都要睡觉了。重要的就是要有张有弛,有地放失。这一点上,做的最完美的当属《幻想曲2000》,该片是由迪斯尼影业拍摄的,于2000上映,《幻想曲》其实早已在1940年就诞生了,《幻想曲》已成为迪斯尼动画库中最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资产。改头换面地《幻想曲2000》仍源用沃尔特叔叔将动画与古典音乐结合的思想。全片的主要部分都是动画,只有在一段音乐与另一段转换时才会出现人。这部影片中包含8首古典音乐:1.第五交响曲,2.罗马之松,3.蓝色狂想曲,4.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快版,5.动物狂欢节,6.魔法师的学徒(该版本在1940幻想曲就有),7.威风凛凛进行曲,8.火鸟组合。利用动画来展现音乐地意境,使影片的创意和构思更加天马行空,更具观赏性。节奏配合音乐,画面也配合着音乐,让我们的心随之舞动,确实是一场视听的盛宴。由于本片再创作时,音乐是现成地,创作者所做的就是如何在其中添加画面。音乐占得了主要位置,音乐的节奏明显在控制着画面,所以《幻想曲2000》在节奏上使无人能敌的,画面和音乐配合得配合地如此的恰到好处。高音时,画面具有冲击力,低音时,画面平静,节奏感油然而生,剩下的就是享受了。
音乐固然在影片的节奏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抛弃最原始的因素——剧本。一个影片的故事情节是全片的之架,若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妥当,再好的音乐来进行渲染,再棒的剪辑手法,也都于事无补。由彭氏兄弟执导,在07年拍摄,郭富城主演的《C+侦探》,就是这样的一片子。整体上看,它是一部悬念破案的影片,但影片整体节奏太慢,剧情的设置也太过牵强。可其中也有一些段落可圈可点。有一段戏中,郭富城跟踪一个女人,女人进入一个房间,郭富城贴在门口偷听,突然被那个女子拉进屋里,郭富城被这个女的按在墙上,互相对视,此时只有房间内钟表滴滴答答地声音,然后画面随着钟表的声音的节奏,变换镜头,不规则的镜头组接,卡镜头法都很好体现了当时两人地心理状态,也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十分得精彩。但就全片来说,他的节奏把握不准,不够悬念化。
总体来说,节奏是一个很难捉摸的东西,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有可能听一首歌,看一部电影,你觉得节奏不错,其他人厌恶的透顶。想把握好他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思想的东西,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创作者唯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进行画面的剪辑和声音的添加。
电影制作得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声画合成,也是一项集其大成的创作工作,总的来说,这里不应是声音跟画面,也不是画面跟声音,而是画面与声音合起来把“戏”表现出来,共同将影片的节奏传送给观众。可见声音和画面,缺一不可。在把握节奏时,也不能只考虑到一个方面,而要全都兼顾到,更要兼顾观众地感觉。从整体上看,把握节奏,更应当从剧情,等方面着手。
总体上,对于影片节奏的把握认识也就这么多。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作为本篇文章的结语——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是他的节奏地感性特征,即对节奏的把握和体验是一种完全感性的东西,而不是某种机械化的,僵死的事物。

阅读全文

与分析电影时空节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韩国电影女高校老师迅雷下载 浏览:651
大鱼海棠电影全集 浏览:708
外星变异电影讲的什么 浏览:712
太古仓电影院图片 浏览:676
2020的古装玄幻电影有哪些 浏览:161
大话西游2微电影 浏览:450
哪有好的电影网站 浏览:304
韩国社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68
漫威电影宇宙时间线短视频意义 浏览:732
电影妖女迷行哪个软件能看 浏览:793
最新电影和尚 浏览:441
南斯拉夫战争片老电影女兵护送 浏览:471
杜比官网怎么查电影院 浏览:521
世界末日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国语 浏览:774
粉红色高跟鞋电影微电影下载 浏览:725
美国二战僵尸电影大全国语 浏览:909
高以翔陈乔恩演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895
电影如何快速截图 浏览:369
搞笑女孩外国电影图片 浏览:742
纳税人电影图片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