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中女性角色分析
先说你对女主角印象,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进入戏中分析,她的性格。你对她的第一印象【形象】觉得她是干什么的,,然后·····
『贰』 电影角色分析
在娄烨的电影“颐和园”的末尾,余红(郝蕾)反思到,她的大学生活是她人生中“最迷惘” 的一段日子。我们很多人可能有同样的想法,不过这个和电影同样美丽和激情四射的女主角------余红,却有些与众不同。 作为一个刚刚从边远小城来到北京大学的年轻女孩,她有种浪漫的、有时候甚至是奋不顾身的想法,在日记中她倾注了对一种猛烈的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的前半部,经过了几段友情、朦胧的爱情,和周伟(郭晓冬)------一个瘦削的、书卷气的男孩,她一生的最爱------之间激烈的、嫉妒的、分分合合的感情,满足了她这种渴望。 但是余红和周伟------以及影片中他们的朋友、敌人------不是普通的大学学生。或者这么说,他们的大学生活有个非同寻常的背景。于红1988年来到北京,她的大学的第一年从感情和性的混乱开始,结束于那场动荡的社会事件。 “颐和园”第一次亮相是在2006年的 戛纳电影节,对于性和政治的坦率让人印象深刻。不出意料地,它的真诚并不没有得到赞赏,因为没得到许可就把电影拿去戛纳参展,娄烨被禁止5年内不能拍电影。但是影片对年轻时理想主义的殷切的拥抱,拨响了那些有类似经历的人们心中的琴弦。 娄烨不仅仅满足于重构那些从女主角(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里消失的微醺的瞬间。他同样关心接下来的那些失望、妥协、颠沛流离,这些共同构成了电影角色的天安门传奇以及毕业后的平凡生活。他跟随余红和周伟支离破碎的成长,用录像带记录他们周围变化的世界。 周伟跟随大学时的朋友来到了柏林,与此同时余红在一个省会城市找到了坐办公室的工作。时代在变化,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和纷至沓来的信封被SUV和e-mail所代替。其间有些情感纠葛,有一次自杀也有一次流产,尽管经历了所有这些,未来因为茫然而痛苦,但是余红并没有丧失信心。 不管是后来的背叛还是当初的迷恋,影片的描写都没有夸大。在两小时二十分钟里,“颐和园”都伴随着跳动着切分音的时代流行歌。像六十年代的让-吕克戈达尔一样,娄烨喜欢使用无声的推拉镜头和急促跳跃的剪辑,和戈达尔一样,娄烨的镜头也专注于女性的美丽。但是郝蕾,一个不屈的、不受束缚的女演员,不仅仅只是电影镜头关注的对象;余红的顽强和脆弱是影片的情感核心,它跃动的节奏跟随着余红混乱的欲望。 在描绘爱欲与政治交织的时候,娄烨和贾樟柯----另一位经常被控制的中国导演(他的新电影“三峡好人”,今天也在纽约公映)----有些共同之处。“颐和园”被看做是贾樟柯电影“站台”的姊妹作品,甚至是续集。“站台”讲述了一群中国的年轻人如何经历了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早期社会文化变革。不过贾樟柯和拍摄过黑色电影“苏州河”以及惊悚片“紫蝴蝶”的娄烨相比,更像个写实主义者。 电影中那些意乱情迷的宿舍性爱场面和舞厅里的舞姿超越了叙事或是心理层次的意义。很明显这才是重点。最终,娄烨更愿意梳理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历史纹路而不是反思。也许正是这样,影片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些许不了了之的模糊的表达。 不过在电影“颐和园”中,娄烨不仅仅是记录了这十年的重大事件,他更是找到了一种电影语言。他从那些感情的漩涡与狂想中提炼出的,正是栩栩如生的历史的精华 宫世林你要找的这个电影角色分析在这里可以好到 www.cangjingkongba.com
希望采纳
『叁』 写影评 怎么分析电影人物
你可以去豆瓣上看看别人的评论,然后和电影做一下对比,从中汲取。我觉得这样比较有用。
『肆』 经典电影角色分析,怎样创造终极反派
以下内容摘自美国电影学会(AFI)提供的数据——100年50大银幕反派人物前十名:
汉尼拔·莱克特 Hannibal Lecter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2. 诺曼·贝兹 Norman Bates 惊魂记 Psycho (1960)
3. 达斯·维德 Darth Vader 帝国大反击 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
4. 西方的邪恶女巫 The Wicked Witch of the West 绿野仙踪 The Wizard of Oz (1939)
5. 护理长 Nurse Ratched 飞越杜鹃窝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6. 波特先生 Mr. Potter风云人物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7. 艾莉丝·佛瑞斯特 Alex Forrest 致命的吸引力 Fatal Attraction (1987)
8. 菲莉丝·黛崔契森 Phyllis Dietrichson 双重保险 Double Indemnity (1944)
9. 芮根·麦尼尔 Pazuzu/Regan MacNeil 大法师 The Exorcist (1973)
10. 王后The Queen 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
个人认为,“演技好,而且所演角色不使人憎恨”的就下面两位了:
1、安东尼·霍普金斯 《沉默的羔羊》、《汉尼拔》(《沉默的羔羊2》)系列里面饰演“汉尼拔·莱特”医生,你甚至不需要知道他主演过什么电影,对于经典来说,一部就足以名垂青史。
2、加里·莱昂那德·奥德曼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经典塑造,其中包括他那一句“everyone! “ 另外他还有电影作品包括《哈利波特》系列、《蝙蝠侠:暗夜骑士崛起》等,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非常到位,如果感兴趣自己去查。
『伍』 如何写好电影的人物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意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人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陆』 电影her的主角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她》是讲述在不远的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科幻爱情电影。主人公西奥多(杰昆·菲尼克斯 饰)是一位信件撰写人,心思细腻而深邃,能写出最感人肺腑的信件。他刚结束与妻子凯瑟琳(鲁妮·玛拉 饰)的婚姻,还没走出心碎的阴影。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OS1,它的化身萨曼莎(斯嘉丽·约翰逊 声)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西奥多与萨曼莎很快发现他们如此的投缘,而且存在双向的需求与欲望,人机友谊最终发展成为一段不被世俗理解的奇异爱情
『柒』 大人物电影人物分析
孙大圣作为一名刑警,因为买学区房的事,就看不惯赵泰,两人结下梁子。而自己的好朋友意外坠楼,事有蹊跷,孙大圣查着查着就发现了更多的事情。赵泰作为反派集团下的二公子,一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性格激进,嚣张跋扈,而且还染上吸毒的毛病,一个人的行为就搞得整个城市不得安宁。电影的矛盾冲突很明显,故事情节十分流畅,看的观众那叫一个爽。
这部电影反映的社会问题很现实。社会底层小人物受委屈,无人求助,在我们的身边也常常发生,而最终那些作恶多端的幕后人物,依然逍遥自在,让人气愤。包贝尔在这部电影中,完全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改往日谐星本色,将自己的形象塑造的让人咬牙切齿。
『捌』 电影特洛伊人物分析
《特洛伊》整部影片看下来,那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古代希腊神话里诸神与英雄的战争描绘得惊心动魄,但褪去神话色彩的电影表现得过于平庸,甚至连主题音乐都与《角斗士》如出一辙,这种缺乏创意得做法必然使本片中的各种角色都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甚至会对我们熟悉的希腊英雄带来负面的曲解,比如说下面的这些: 海伦——这个处在矛盾中心的女人表现得最为苍白,她身边无数男人为她丧命,可她的表情竟然简直就象是在说:“针对目前的局面,我很抱歉………但是,这和我有关系吗?”。电影里的她实在是太过于平庸,相貌平平也没有气质,简直是什么都没有,某些镜头表明她对帕里思的哥哥赫克托尔也很暧昧,对于这样的女人所引起的战争,我们只能表示非常地……遗憾。 另一个观点是:要辨证地看待荷马史诗中的海伦,她只是一个概念,在审美领域,她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她的实际容貌。毕竟,古代希腊人的活动区域只限于爱琴海周边一带,他们对女人容貌的见识还是肤浅。况且,别忘了荷马是个瞎子,一个瞎子信口开河的形容我们不必太当真。 阿喀琉斯——这个令无数MM尖叫的大帅哥表现的有些令人费解,他那招纵身飞跃加斜刺的必杀技至少使用了三次,难道他的敌人们都那么傻,一点没看出他下盘空虚的破绽吗?他的反叛主义情绪让我很倒胃口,即使他看着阿迦门农大叔不爽,以他的威信,不如一刀将他砍了,然后率领希腊众将士完成霸业,可他还跟林冲似的,把逆来顺受的优秀品德发挥到及至,消极备战不说,让他出去码架去还一个劲地磨唧,只有当他那个什么表弟被别人做了以后才跟一头野兽似的胡乱发飙,我严重怀疑阿喀琉斯的性取向,他和他表弟之间的关系好得让人难以理解,不是个GAY是什么?他和特洛依女祭司的一夜情表现得最为离谱,我无法容忍他为一个女人丧失了自己得生命,整部影片最多出现的词汇就是“荣誉“,这么看来,古希腊最伟大的勇士所谓的荣誉不是国家,不是男性的尊严,而是为了他的表弟和他一夜情的女人。失败死了。 另一个观点:褪去神话的光环,如果单纯表现阿喀琉斯的英勇,那他就会成为古装版的“巨石强森”——一个四肢发达,头脑极度简单的笨蛋,所以导演就给阿喀琉斯安排了诸多人性化色彩,但是布拉得皮特的边缘气质过于浓厚,反而削弱了他的悲剧英雄色彩。 赫克托耳——这是个最令人同情的角色,一方面,他必须保护他那个懦弱的弟弟,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担负起抗击希腊人入侵的重任,他是全片中压力最大的一个人,他的表现也尽到了一个男人应该尽到的责任,所以,他拯救弟弟的行为会博得观众的喝彩,而他的死亡,也令观众深深叹息。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绎,“绿巨人” 艾瑞克·巴纳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也非常准确。 另一个观点:赫克托耳是一个可怜的懦夫,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只是被逼到了这个位置,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事情,他的战略都是逃避主义,但是还是被鹰派排挤,当特洛依的将军提到我们不怕阿喀琉斯因为我们有赫克托耳的时候,他的紧张与不安溢于言表。他甚至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安排好了后路,当然,他还不敢面对海伦的诱惑。一个失败者。 帕里斯——一个惹是生非的家伙,他的好色毁掉了一个国家,他又是一个有着严重心里障碍的臆症患者,他总是在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试图让自己表现出一点男人的勇敢,所以他敢在他敌人的千军万马前夸下海口,要和对方单挑,可当对方把他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他知道害怕了,象个孩子似的抱着哥哥的腿不放,可怜的赫克拖耳,在希腊和特洛依数万大军面前,脸色难看的象个遭了霜的茄子。 另一个观点:以现代的眼光看来,帕里思是个实用主义者,他善于保存自己的实力,充分利用自己的公关能力来为自己博得更多的资源。而且他很会发掘对方的弱点,比如他射死阿喀琉斯就是意识到远程攻击上的优势。他是历史上最大的即得利益者,尽管他的表现过于鸡贼了一些。 普里阿摩斯——老戏骨彼德·奥图尔的完美演绎,做为一个国王,同时也做为两位王子的父亲,他的威严与慈爱并存,他的勇气与荣誉感令人敬佩。最让我感动的片段就是他夜探敌营,去找阿喀琉斯讨回自己儿子的尸首,字字肝肠寸断,声声催人泪下,看的我眼眶发红。恰巧这天是父亲节,一份多么伟大的父爱啊! 另一个观点:普里阿摩斯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者,帕里思绝对继承了他这一点,他对头脑相对简单的阿喀琉斯的一番公关应该为一个典型的MBA案例,他对权力的膜拜要远远大于他对生命的尊重,这点从他对那柄象征特洛依权力的剑的尊崇就可以看出,为了子虚乌有的权力,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然后再假惺惺地去讨回儿子的尸体对敌人施以攻心战术。可怜的阿喀琉斯听到鼻子酸酸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进了套儿。
『玖』 电影人物分析要怎么写啊
电影人物分析最好先看懂电影,但并不是要求你明白明白导演要表达什么,而是要明白自己从电影中感悟到了什么。感悟到的就是人物带给你的,从他的语言着手比较好,因为语言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体现。至于具体文章还是自己写比较好,因为写的过程会使你多次反复回忆电影,有助于对其体会,对自己这方面的训练也会有帮助。文章不必拘泥于固定格式,有感而发是最好的。
『拾』 如何分析电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3.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