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电影亲爱的目的分析

电影亲爱的目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9 13:41:08

A. 电影《亲爱的》是讲什么故事的电影

电影《亲爱的》讲述的是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孩子被人贩子拐卖的父母苦命寻找孩子,和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争夺孩子做抗争的故事。有的观众认为,在孩子被拐了这么多年之后,田文军扔不惜花费全部财产和时间去寻找儿子的行为是很傻的,无异于大海捞针。而笔者认为,正是因为田文军的坚持和执着,才换来了他和儿子的团聚。正是因为田文军的坚持和执着,才让自己没有在一次次碰壁后仍然坚持下来。
影片中,田文军和妻子的感情破裂,一天,儿子追着开车离去的妈妈,结果再也没有回来,让夫妻二人都陷入了绝望,他们用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寻找儿子回来,贴了成千上万张寻人启事,利用互联网,当然遇到了很多骗子,令两人的生活一度陷入绝望。看的出来,夫妻俩是抱着必须找到的决心,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是打心底里要拼了命也要找回自己三岁的儿子。所以说,正是因为田文军的坚持和执着,才让自己没有在一次次碰壁后仍然坚持下来。

正是因为田文军的坚持和执着,才让他获得了一点又一点的希望和机会。儿子丢了之后,夫妻俩的生活陷入了绝望,他们用尽各种办法,努力寻找儿子回来,常年累月的寻找都没有一点点的希望,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们遇到了几个和自己经历相仿的家庭,命运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人多力量大,果然,经历了三年时间,两人跋涉千里跨到另一个省,终于在一个小村落里找到了儿子。看的出来,田文军的坚持和执着是常人无法比拟的,他对儿子的爱是时间也无法冲淡和消磨的。所以说,正是因为田文军的坚持和执着,才让他获得了一点又一点的希望和机会。
总的来说,是因为田文军的坚持和执着,才换来了他和儿子的团聚。从儿子被人贩子拐卖,夫妻两人的寻找儿子的行为就没有停下过,贴寻人启事,利用互联网,报警,访问熟人,自己徒步寻找,各种各样的办法他们都用过了,却始终没有成效,但是他们坚持不懈不放弃,为了儿子实处各种办法,感动了无数人,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儿子。
这不仅仅是一个寻亲的故事,更是一个对人性的思考和启迪,正如陈可辛所说“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是被害者,感情是不可替代的,不管血缘是谁的,亲情建立起来,谁都没有办法割舍。”确实是这样,血缘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人和人之间建立的信任和感情才最弥足珍贵,任何一个对你好的人出现在你身边,都是上天对你的恩赐,应该珍惜,而不能随意挥霍别人的情感和善良。

B. 《亲爱的》作为一部亲情电影,是好电影还是在赚感情钱

《亲爱的》是一部非常现实的电影,主要讲得就是孩子被拐卖,然后父母寻找孩子的过程,整部电影非常的催泪,看下来觉得非常的压抑,但是会引起自己一些人性的思考。

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为什么会有拐卖孩子的现象存在。为什么农村的思想水平这么地下,到底是什么引起这么多拐卖孩子的事情发生?又是为什么法律不能给与人贩子足够大的惩罚呢?

C. 影评 影评 《亲爱的》

首先《亲爱的》的主要角色和故事都脱胎于真实发生的“打拐”事件;多年前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所掀起的观影盛况,相信80后们都记忆犹新。面对“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再理性的观众,恐怕也都会心软。

电影剧情比较特别的设计是,在片中饰演一对离婚夫妻的黄渤和郝蕾,在丢了孩子后,找到了一个由张译、张雨绮饰演的夫妇领导的一个由丢孩子父母组成的“互助组织”,大家互相鼓励支撑,共同寻子,成为了电影的一抹亮色。

整部电影前一半时间,几乎成为黄渤寻子的独角戏。草根出身的黄渤,把这个开着破网吧、妻子跟有钱人走了的中年loser,彻底给演活了,每个表情、动作都令人心酸鼻酸。当黄渤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孩子之后,在影片后半段,重心转移到了另一位主演赵薇的身上。

丢孩子的家庭很痛苦,而当孩子被解救之后,后来收养孩子的家庭也等于遭受了失去孩子的痛苦:这是影片在“打拐”之外,着重想给观众们展现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的主角,是全素颜出镜、穿着土气衣服、留着乱糟糟短发的“村妇”赵薇。

观众跟随黄渤一路积攒下的对丢孩子的伤痛、对人贩子的痛恨,在此刻,却被同样深爱着孩子、因不愿与孩子分开而陷入痛苦中的“继母”赵薇给逆转了:看似一个悲剧的解决,却成了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或许是陈可辛对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用情至深,不管是四处寻子的黄渤、郝蕾,还是偷偷带大孩子的赵薇,或者是充满故事的寻子男张译,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以及自身的无奈,这也让整部《亲爱的》随时随地都在迎接着人物的高潮。

133分钟的时长注定了电影无法承载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因为无论是黄渤、郝蕾,还是赵薇、张译,他们所出演的角色,他们的故事以及故事激发的情感上的共鸣,都足够撑起一个完整的作品。

但是,在《亲爱的》里,他们却不得不弱化自己,迁就别人的需求。这样的迁就,让原本可以丰满的人物变得有些失真,甚至于当其中某个角色大肆咆哮时,本应爆发的情感无法直接传递出来、让观众产生共鸣,反而像一记打到棉花上的重拳,让一切工夫都白费了。

D. 亲爱的,我带你回家——评陈可辛《亲爱的》

   

 寻子之路漫长,等待和希望在被磨灭与再次燃起的时候,那一条“回家”的路该怎么走下去。——题记

1.

电影《亲爱的》是一部关注打拐儿童的影片,以写实的场景与人物内心的纠结和挣扎来展示社会某些具有普遍性的事情,凸显整个社会真实的群像。它所蕴含的意义与折射的意味其实有很多。我从电影院出来的那一瞬间,脑海里一直都在回放着,故事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从这样的一件真实事件延伸到电影,让观众们去反思人性的弊端与弱点,去引起各方对於打拐儿童的关注。

很感谢陈可辛导演愿意拍如此题材的电影,电影本身并不煽情,之所以戴上“煽情”的帽子,是因为真实,主演黄渤说:“这部电影像是有一只手,你无法阻止它伸进胸膛,触碰你的心灵。”

2.

故事发生在一条城中村里,这是田文军和田鹏共同生活的地方。田文军和前妻鲁晓娟育有一个儿子田鹏。离婚后,田鹏被判给了父亲,他随父亲一起生活。父亲经常和他说陕西话,虽然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俩存在着很多的分歧。但毕竟是离了婚,也就只好作罢。田文军教给田鹏的一句方言是:“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直到有一天,有一群流氓来到网吧上网,因为没带身份证,中途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隔壁的小孩来找田鹏玩,他们一大群娃儿去到了附近的幼儿园的外面玩。此时的鲁晓娟正驱车离开,田鹏看到了妈妈的车,便试图追向前,她似乎也看见自己的儿子却没有搭理他。孩子不放弃,一直往前跑着,往前追着。田鹏四处张望,一辆私家车经过,鲁晓娟的车就消失在视线中。终于他累倒了,便昏倒在地上。田文军看了夜色已经深了,依然没有看见孩子回来,走到隔壁去问小宇。哪知道小宇竟然跟他说,他不是回家了吗?我以为田鹏回家了啊。

田文军慌了,他以为是鲁晓娟把孩子藏着了,去到她家,哪知道没有。他只好去到派出所报警,警官说,不到二十四小时我们不立案。他穿街过巷,疯狂地找孩子,可是都是失望而归。过了二十四小时之后,警官在监控视频里看到了一个陌生男人抱着孩子,出现的地点是在罗湖火车站,时间是七点三十七分。田文军赶到的时候是七点四十分。

他们没有任何的办法。田文军只好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发布寻找孩子的帖子以及消息。他在网吧的店铺门前写了个牌子:寻子,20万元现金!!可是这个社会的骗子有很多,很多骗子看到20万的报酬,自然会打他的主意。途中他经历过骗子、房东逼他离开。各种不好的情况田文军都遇到了,但他依然不放弃,他说:“总有一天,我会找到我儿子的。”随后,他和鲁晓娟加入到了一个寻子团里。在这个团里,都是丢失孩子的父母,他们为了给自己鼓励,不断地唱《隐形的翅膀》而且还会双手打拍子地给自己鼓励。

几番波折,田文军和鲁晓娟接到了一个消息说田鹏在安徽。他们驱车赶到,终于在安徽的偏远农村里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不断地喊着养母为妈妈……途中发生了与农妇李红琴的肢体冲突。他们一行人被送到了派出所。警官开始对李红琴拷问,她用安徽芜湖的方言躲在墙角里说了句:“因为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生不出小家伙。吉芳是我男人从工地上捡回来的。”但是她无法证明,那个口中的吉芳不是她过世的丈夫拐骗来的。警官只好以“妨碍公务”罪让李红琴坐了半年的牢。半年后,出狱了,因为找不到吉芳的亲生父母,警察只好把她送到儿童福利院进行寄养。

李红琴不死心,她再次来到深圳,遇到了一个失魂落魄的律师高夏。高夏因为冒充国家人员而被律师事务所炒鱿鱼了。李红琴求高夏帮自己,他接了她的案子,把资料整理之后开始了“发誓要拿回孩子”的路。她求过很多次院长,院长都拒绝她。认为她不适合领养这个孩子,而且还是老问题,她无法证明吉芳不是自己丈夫拐带回来的。为了求证,她去找到了唐青山,唐青山是过世男人的建筑工友,他依然拒绝,面对最后的一丝丝希望,她选择和他发生了关系。当她看见了寻子团在火车站门口的活动,她认出了田鹏,他喊她妈妈,但是寻子团的人们却认出了她是人贩子的老婆,所以不断地暴打她,为了李红琴,高夏全部替她挡了。他站在夜幕下的深圳对站在旁边的李红琴说:“你看,这个城市多有钱啊。”

虽然李红琴没有办法要回吉芳,但电影的镜头最后给她开了个玩笑:她怀孕了。李红琴在医院的走廊里蹲下身来,拼命地哭。唐青山的出现,其实让李红琴的在人生交叉路口的选择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侧面去揭穿了丈夫的谎言——“不能生育”从某个层面上说,表现出了农村基层妇女被男权主义压抑的生活,内心的苦痛无处可诉,也许,她们才是最需要受到社会关爱的一群人。吉芳和田鹏的出现让李红琴的人生看到了希望,即使吉芳最后没能要回来,这样的转变,看出了人生的意念坚持的迷茫希望与徘徊在人生交叉路口里如何把脆弱的希望再次演变成深深的绝望。

3.

源于电影是一个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所以电影里很多场景和对白乃至人物的内心都显得特别真实。而且这种真实在表面上是能够赚取观众的眼泪的。若只是说眼泪的话,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我们必须回到电影本身来探讨这部电影,就得必须先撇开真实故事的影子。

这部电影显然不是为了谴责人贩子的过错而拍摄的,毕竟,人贩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它是为了探讨社会上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实从中折射的人性等较为深刻的问题它显然比现实温和很多。现实与电影不一样,它的残酷与残忍是电影不能够比拟的。

看罢电影,让我们庆幸的是,田文军和鲁晓娟也许是幸福的,毕竟整个寻子团就只有他们找到了孩子。但当初发生拐卖事件的时候,是鲁晓娟在倒后镜看见自己的孩子却狠心地没有搭理他。田文军他有着强大的信念,无论是他摆地摊还是守着网吧,抑或是跟着寻子团去找孩子,他都有一个强大的信念是“我会找回我的儿子的。”三年来,跑遍大半个中国,最终还是找到了孩子。只是昔日熟悉的孩子,嘴里叨念的妈妈却是自己的养母,他感觉自己是二次人贩子。

每一个家庭的团聚,都意味着另一个家庭的分离。李红琴,这个养育了田鹏那么多年的养母,她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她与田文军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她相信自己男人所说的一切事情。当她拿着检验报告,护士告诉她怀孕了,她说:“我不能生育。”护士只是说,结果没有错。这显然是对於人性无知与愚昧的巨大讽刺。她虽然很可恨,但是也很可怜。为了取回小孩吉芳,东奔西走,她所付出的,其实不比田文军他们少。只是在法律层面上说,你没有任何的证据就不能够证明孩子不是被拐带的。法理难断人情。

从小,我们都会被教育为学做好人,不要做坏人。只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说,好人与坏人,是否理应有个缓冲或者所谓的灰色地带。但从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好人与坏人,其实它的界限是相对模糊的,就是拿着放大镜去看,它也未必能够看出细微的纹理出来。

寻子团其中一员韩志忠六年来不放弃找孩子,六年后直到妻子怀孕,去办理准生证的时候,对方要求其出示死亡证明。韩志忠拍着桌子骂着,我的孩子失踪了六年,我们找了六年。你怎么知道我的孩子死了呢?影片里安插了很多这种社会真实的情况与影像,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我们总是说,规矩是人定,但种种不公平的对待,现实种种的真实情况,正正凸显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难道就不能就个别情况而论吗?拐卖儿童屡禁不绝,它所反映的,不仅是社会问题,更多的是折射人性与唤醒亲情的作用。为何要等到丢失了才觉得重要了呢?

这部电影的主调相当悲伤,当然我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不觉得它催泪,但是它的真实的确打动了我。像是悄无声息地去控诉社会上种种的不公平,从侧面去谴责人贩子无情的拐卖,当亲情遇到了与社会法制与伦理之间,该如何割舍的问题,甚至还衍生出道德线上的各种现实。看似波澜不惊的情节,其实它蕴含了很多主旨。例如佟大为在为赵薇挡打架的那个镜头上,他说:“他们怎么就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呢。”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和李红琴其实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佟大为的角色起到了和众多主演缓冲的作用,他有点像上部电影《中国合伙人》王阳的角色一样,比较温暖,如果整部电影是冷色调的话,那他的存在,就是较为温和的暖色调。他的个性是善良的,高夏这个角色其实应该定位为“城市异乡人与边缘人”他们挤公交车,吃泡面,这些种种,难道不是当下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的一大群人的形象么?这个角色的存在我觉得有种见缝插针的味道,他既能够缓冲冷色调,又能够代表着,角色已经浓缩成为了在城市生活拼搏而奋斗那一群人,有积极向上的味道在里面。

《亲爱的》就像是一部流于黑暗的河流,它五味陈杂,但会找到归属,只是时间颇显漫长与挣扎。任何繁荣的上层或许都隐藏着所有涌动不安而暗藏黑暗的河流,而《亲爱的》正是抓住这点,它把这些现实的现象放大,折射出不一样的内涵与人性。

我今天在微博上写着:“也许希望就在路的前方。不放弃不抛弃。但愿我们找到的不仅仅是回家的路,而是一种心灵上燃烧的希望,一种可以引导自己前行的精神力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所谓的悲剧,但是依然感受到中国父母普天下的那一种共性——对孩子的爱。田文军在拍摄寻子视频的时候,说:“如果哪位买了我的孩子或者拐带了我的孩子,请不要给他吃桃子,他会过敏。”李红琴在深圳许多天,她就是为了能够看看田鹏,虽然好几次都被田文军轰走,她说:“不要给他吃桃子,他会过敏。”田文军此时,眼眶泛红。

我今天想到了黄碧云笔下的烈佬,结局那句:“如果他找到我,人生后来的道路,会怎样?”同样是探讨社会底层的人们,也许,每一个人走过的路都不一样,但我依旧相信,有些事情的发生即使不能预料,也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

记得当时工作的时候,中午时分,同事们已经下班,隔壁同事的妻子正在家里切着菜,女儿站在椅子上伏在走廊的阳台上玩着。约摸十多分之后,孩子不见了。等到同事回来,问她孩子呢。孩子呢?孩子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父母的脸色顿时青了,为此男人骂了女人好几声。庆幸的是,那个女娃娃在街上看到了另外一个同事的妻子,喊了声阿姨。于是便把她带回家。每一次想到此事,我都觉得心寒,这完全的可以避免的,不是吗?难道在自己眼皮底下不能把她看好吗?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没有找回来怎么办?

家长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长不大,便会有忽略看护的情况发生。任何安全和保护都是相对的,危险亦是,但作为大人们,应该要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例如必须牢牢记得父母的电话以及家庭住址这些基本的东西。

4.

赵薇和黄渤作为电影的主角,我料想,通过这样的电影,我们都该了解以及同情那些丢失小孩的父母以及买父母的内心挣扎与纠结。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爱,一家团聚一家分离,这似乎是注定的结局,当然导演的意思并非停留是在这个层面上,接受采访的时候,陈可辛就表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有理说不清的事情在发生。”当人性与社会制度或是规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该同情人性呢,还是应该理解“按规矩办事”这句话呢。张译饰演的韩志忠躲在墙角一个人哭泣的时候,其实蛮打动我的。这么多年来所有的希望,绝望似乎都在此刻爆发。寻找孩子,尤其是大海捞针的时候,其实需要一个信念,同时也需要强大的内心与希望。现实中,韩志忠的原型还是没有找到孩子,他没有彭高峰那么幸运,导演特别贴心地在电影末尾的时候,播出了孙海洋的寻子信息,屏幕上的电话便是他真实的电话。也许,我们能够做的,是唤醒社会的意识,去引起社会大众去关注这个现实里头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曾经拥有过爱,而这些无论是被拐的孩子抑或是卖/买孩子的人们,其实都需要关爱,而不是一直站在自我的角度去看他们所犯下的错误。好人也有可能做坏事,我们不能把好人做了一件坏事所以就忽略他曾经干过的好事。这个社会的对立与偏倚,大多数的时候,都具有缓冲的功能,而不是一直保持在原地不动。既然舵手都能见风使舵出航,为何我们不能去理解他们所经历过的痛苦与内心的纠结和挣扎呢。

人世间的残酷远远不止与此,它只是一角冰山,凸显的社会性问题众多,为了身边的孩子,我们能够做的,依然是少之又少,打拐道路,路漫漫,何时是个头,依旧不清楚。但我们仍然要给予他们强大的希望,尽管有可能会绝望,但相反,只有强大的希望才能够支撑他们走下去,直到找到孩子的那一天。

预告片有句台词是:离家的路有很多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亲爱的,我们回家。

我想,每一个丢孩子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找回来,带回家,但我想说,爱,一直都在,它会带你们回家。只是要付诸漫长的等待路途,也许某一天,清晨醒过来,孩子就睡在自己的身边,温暖再次涌上心头。所有沉淀下来的情感与纠结甚至是挣扎都会爆发出来。

但愿我们能够找到的,不仅仅是回家的路,而是心灵路途上的最温暖的归属。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社会的希望,但愿这个社会的买卖能够少些,毕竟亲人分离是最痛苦的事情,更何况是小孩子呢。

但愿温暖依然能够透过阳光的裂缝折射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到永远……

E. 亲爱的影片评价

电影名为《亲爱》,实际上“亲爱”二字并不是形容词,而是并列短语,“亲”代表的是“至亲之情”,“爱”象征着“人间真爱”。这个片名倒可能会让人产生误会,倒不如电影之前的片名《亲·爱》来得直接:一部讲述情感的电影,无关爱情,只有无处不在、又沁人心脾的母爱。这是一部小成本偏文艺电影,作为女导演李欣蔓的处女作,似乎还带有一点实验色彩,比如大量的独白段落,心理描写,长镜头这些。其实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大众化的片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国内凡是涉及到“真人真事”就一定脱离不开情感主题,该片也是如此。《亲爱》片中涉及到了很多段情感,但都离不开“母爱”二字,电影的故事表面波澜不惊,但内部暗流涌动,矛盾冲突比比皆是。本片对于情感的处理采用从“压制、释放”到“再压制,再释放”,直到结尾给观众留下了一个空间。电影就像是一个都市情感寓言,平凡的感情很现实很有代表性。当然,《亲爱》并没有单纯地展示历史,它将历史压缩进现实,通过各种闪回的方式表现了当年日军的罪恶,又通过美智子对养母的叙述展现了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的相亲相爱。正是养母的慈爱使得美智子能从死亡的边缘回来,而也正是这种慈爱使其能获得一个相对安静的生长环境。电影的结尾,女主角在哈尔滨荒野的背影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本片最后充满了希望与温暖,影片处处体现着亲情与人间真爱,这样的处理手法很理想化,或者说《亲爱》是一部劝善类的电影,主题相对积极,绕过了现实中一些残酷的现象,主要体现出“母爱”二字。(《新快报》评)

F. 亲爱的,电影中心思想

亲爱的,我们回家

《亲爱的》第一支预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观众,但看过电影后,却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惘,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电影里,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不言放弃,唯有把“希望当饭吃”,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找到鹏鹏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终于终于爆发,面容抽搐,声嘶力竭,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他活得有多累。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在静默中,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只有把鹏鹏带回来,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不认命”的她为了往上爬,和田文军离婚,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她终于发现,其实身份、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这实际上,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失去鹏鹏,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寻找鹏鹏,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面对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只有重新建立内心,才可以去对抗、甚至超越这个痛苦。电影里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案,但我们显然能感受到,鲁晓娟“回家”了。

韩德忠,没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电影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为能够借帮助大家来获得救赎,但到头来发现,寻找太累,最终还背叛了众人。电影里,他在“回家”这条路上似乎越走越远,最后发现钱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过去,更抵不上一张死亡证明。

佟大为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人。社会会磨掉人当初的锐气,使人同化成“社会之人”,要生存,就必须得那样。而在帮助李红琴的过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让人遗憾的事,佟大为的很多场戏,都能看出《中国合伙人》里王阳的影子。

李红琴,不得不说。赵薇这次终于遇上最对的,也是最好的角色。这个人物的命运,早已注定赵薇可以在这部戏里大放光彩。她丢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养子被带回家,女儿被夺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儿不能要回来,严重地说,那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和田文军也有点类似,只是在社会的认同上,她站在了田文军的对立面。儿子和女儿都不属于她,就连法律,似乎也要来割断她最后一根稻草,生活之于她,太残酷了,以至于我们在道德伦理上本该厌恶这样的“人贩子老婆”,但却最终不由为之怜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还有家可归吗?电影的最后,留下了很多,长镜头一摇,我们隐隐看见,黑暗的尽头还是有一点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无奈,再加上语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赵薇完全就是李红琴,她的角色太无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亲爱的》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接受故事的牵引。我们都太焦虑了,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铺开了一切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

2.
善与善的悲剧

我最最揪心的时刻,也许就是他们抱着孩子在田间奔命地逃跑,孩子却用力挣扎着,叫着另一个人妈的时候。
那一刻,感觉位置发生了调换,他们成了拐卖者。
我有些恨那个山沟沟里的女人。我甚至有些埋怨那个孩子,昔日作为精神支柱的歌谣,如今成为一碰就碎的石头。怎么就会忘了呢?
年龄太小,环境变换,是的,有太多理由。可我不想用理性去分析。太残忍。
小孩子是无辜的,是被害者。但有时候你会发现因为年幼无知,不谙世事,做起事情反而更加坚决,成人有犹豫有迟疑,小孩子心中只认自己那一个理儿,晓之以理他不懂,动之以情他无视,真真是狠角色。

他问她,你说孩子当时得是多久才叫那个人妈呢?
她对他说,你别逼孩子,万一他跑了呢?
他和她都接受了自己“拐卖者”的身份。
无奈的,撕心离肺的,强颜欢笑的,佯装明天会更好的,仿佛明天就是“明天”了。
可我们仍要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强颜欢笑真的比沉浸在悲伤里更幸福吗?我不觉得。

我最最感动的时刻,是他出门时突然怔住,回去抱着孩子的时候。
没有什么煽情,如此真实,甚至有些搞笑,但这些细节却让人为之着迷。
而那一天,他终于牵她的手了,她要泪崩了,却强忍着,那一刻,欢喜与悲伤都化作勇气了吧。最能改变女人的,无疑就是孩子了。

我最最心碎的时刻,是农村女人在街头问“你说我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我TM只知道,编剧,你太坏了,真的太坏了。
你知道吗,你的一句话就让价值观在一瞬间颠倒了,如此简单粗暴。
我是怎样从坚定站在孩子父母的立场突然自我怀疑的?也许就是这句话吧。

无心做坏事,好心做坏事,这都是很难用法律或道德评判的。
而当一个人的爱与另一个人的爱——两种“善”发生冲突时,事情就会变得越发说不清楚,没有赢家,赢家也是输家。
每一个人都受伤,也会有纯粹无辜的受害者,比如留在福利院的小女孩儿。

农村女人要带走女孩,因为她想念女儿,那也就是她的女儿,当然或许也因为她无法再有自己的小孩儿了。
孩子的生母要领养女孩,其实是为了留住男孩的心。
福利院不让女人带走女孩,是因为世人的目光——媒体怎么看,人民怎么看,上级怎么看?唯独不问当事人怎么看。仔细想想,其实这些疑问后面其实都省略了一个字——“我”。
那些善良的、正义的,何尝不是自私的?

为什么我们的“善良”,最后却成为悲剧了呢?
因为我们的很多“善良”,说到底是为了我们自己。
为什么非要去“善良”呢?因为无奈,我们无法掌控的一切。
我们都是浮萍,不比剧中人高贵或低贱。

所以,电影那些真正触动我让我流泪的地方,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不是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悲剧,而是善与善的悲剧,它是没有答案的,却绝非廉价的。

参考自网友

G. 以爱之名,止爱之殇 ——浅析影片《亲爱的》

《亲爱的》,一部关于打拐的电影。陈可辛借助影像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彭高峰的寻子故事搬上了荧幕。2014年,赵薇、黄渤、张译、郝蕾和佟大为实力联袂,将这部电影的温情与感动,纠葛与痛苦发挥到最大。笔者从人物形象设计和情景设置两方面走进片子,体悟导演对片子情感性的艺术表达和通过片子传达的人文关怀。

“《水浒》所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正如金圣叹所说,《亲爱的》中的人物形象立体丰富:李红琴(赵薇 饰)愚昧无奈,拼尽全力争夺子女;韩德忠(张译 饰)忏悔过去,聚拢人心行善积德;鲁晓娟(郝蕾 饰)懊悔不已,寻儿过程重建自己;田文军(黄渤 饰)寻子心切,一路坎坷终盼儿归。这里,笔者浅谈的是配角人物高夏(佟大为 饰)。导演将高夏设置在快节奏的深圳这个大背景下,对他怀有深切的同情心,同时又对他寄予希望。片中,导演从工作到生活,从拒绝到接受这两方面力求为观众刻画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基层小人物形象。

导演对高夏的刻画从工作深入到生活,并非是单纬度的渲染。他从事于一所律师事务所,处于单位最基层。为了在单位站住脚跟,他主动为与会人员送咖啡,为朱哥摆脱李红琴的纠缠,他阿谀奉承,徇私舞弊,最后被开除。前期,他拒绝前来深圳寻子却无力支付高额律师费的李红琴。在导演主观性的引导之下,观众认为他活脱脱是个市侩小民,浑身充满了铜臭味儿,全然没有精气神和真善美。他被工作压榨得已然成为一台旧到生锈的机器,难以运转,备受同事嫌弃。

就在观众对他嗤之以鼻的时候,导演峰回路转,选择将高夏立体化,观众看到了生活中的高夏。首先,导演为高夏设置了一个开导别人的体贴举动。“张姐,你别紧张,给她吃药就没事儿了,您放轻松放轻松”。借助这个开导,导演将叙事空间转到高夏的家庭:他有个神志不清的老母亲,有个犯罪在身的姐姐。再联系他吃泡面填肚子,挤公交抢时间,观众得知他经济拮据。

在家中,他扇着扇子陪老母亲入睡,请保姆照料母亲的衣食住行。他孑然一身,无依无靠,一个人苦苦支撑家庭。通过从事业到家庭的多维度刻画,观众再联想到他徇私舞弊之后成为上级替罪羊的悲惨下场,会不由得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导演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采取欲扬先抑的技法,这也是导演塑造角色的高明之处。“任何人,即使是最坏的人,他们的身上都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上帝的影子”,席勒如是说。的确如此,高夏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他羊羔跪乳,与命运抗衡。他身上有上帝的和善,也兼具地狱的阴险。上帝与地狱并存,这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不是样板戏的高大全,只是简简单单的有善有恶,真实自然。

笔者认为,片中的高夏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他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的发生变化,也就是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圆形人物”:“如果扁形人物再增多一个因素,我开始画的弧线即趋于圆形”。高夏在片中的变化正是对“圆形人物”的诠释。

刚开始的他对待李红琴是拒绝的态度。无依无靠的李红琴去人生地不熟的深圳寻子,遇到了被派来应付她的高夏。“手绢捂鼻”,这个动作表明最初的高夏瞧不起她。其实,当时的高夏瞧不起的不只有李红琴,还有他自己,这一点或许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他理所当然的将自己和李红琴分出了等级,当时的他居高临下俯瞰李红琴。李红琴是个无依无靠的人贩子老婆,她男人去世后,吉刚吉芳就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但命运偏喜欢和她开玩笑,对吉刚的”再次拐卖”打破了她原本宁静的生活。李红琴像极了高夏,高夏孤苦一人养家糊口,有月供保姆的额外工资需要发,有年迈神志不清的母亲需要照顾,有犯罪在身姐姐的社会压力需要承担,偏偏却只有微薄的薪水。李红琴被伦理绑架,高夏则是被生活绑架。本质上,二者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李红琴认清现状并为之不断改变,而当时的高夏还维护着虚无飘渺的自尊心并极力掩饰。

导演为高夏设置了一个精神上的同伴,与其说高夏在帮助自己,不如说是李红琴在救赎他。受李红琴的影响,他完成了精神的重构,找到了因生活所迫而迷失的灵魂。开始的他,力求在事业上争得一席之地,谄谀献媚,欺下怕上。后来他与李红琴相遇。李红琴对目标的坚定捍卫,对生活的积极向上,对命运的誓死抵抗都感染了他。最后,他找到了自己。在“众人讨伐李红琴”时,观众看到了高夏对她的保护。一句“你们为她考虑过吗”,不仅是为李红琴的呐喊,也是为自己的控诉。这个时候,李红琴是无数人贩子的替罪羊,失去孩子的父母爆发了平时压抑的丧子之痛。众矢之的,矛头直指李红琴。而高夏,因徇私舞弊而沦为上级的替罪羊,最后丢了养家糊口的工作。观众看到两个人就像是枯草原上的星星之火,努力抱团为自己鸣不平。精神上,她助他。物质上,他助她。

片中的高夏在与李红琴的接触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如果是你说的那样,你就说你不知道”。在高夏真正意义上接纳李红琴的时候,也就接受了现实中的自己。导演通过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借助高夏的这个转变向社会传递出人文关怀:人人都应该拥有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救赎的就是你自己,否则你就是下一个韩德忠。

导演是幸运的,因为他可以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富有艺术性的融入到片子当中。同样,合理的情节设置就像是魔术师,可以带给观众超出片子之外的审美体验。笔者认为,该片中有两处情节设置最能打动人。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这就是片子当中的“留白”,它往往可以达到用台词难以企及到的高度,使得情节极具张力和感染力。这里要说的是万里寻子会上鲁晓娟的反应。

“让我们欢迎新家人鲁晓娟和我们一起分享”,镜头切到鲁晓娟。面露枯黄,眼神空洞,无精打采,全身无力,这是当时她的状态。所有的观众都在期待她可以开口向“家人”倾诉自己的孤独、无助和悲恸。“谢谢大家”,在她沉静许久之后开口表达了对“家人”的谢意。在这个场景下,鲁晓娟的反应可能并未达到观众的预期反应,但这确实是一种最真实的状态。一个成年人是不会随便开口向别人宣泄自己的难过与无助,或者说是她还没做好准备怎么样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情节设置,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鲁晓娟的无声回应是影视情节中的一种“留白”处理,它克服了空间的局限性,转而带来的是一种超越时间之外的身为人母的痛苦,她希望时间可以倒回到儿子还未被拐走的那个下午,但现在留下的却只有自己对时间的无助与无奈。

“好,谢谢大家”,韩德忠的话还未落地,“其实我特别想对大家说”,鲁晓娟的一句话接上来,镜头里的她眼泛泪花。她开始向万里寻子会上的家人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她看来,她担负着丢失儿子最大的责任。联想到她当天下午声嘶力竭的向前夫质问索要儿子的情节,观众得知她一直在掩饰自己的懊悔,刚刚的反应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早已波涛汹涌。没有任何背景音乐,没有任何花哨的镜头,有的只是朴实的伪纪录。直到她放声痛哭起来,背景音乐才渐渐响起,这个时候音乐也是鲁晓娟对儿子、对前夫、对以前的自己的致歉。这种特殊的“留白”处理让鲁晓娟的情绪发挥到最大化,卸下了平时伪装的坚强,只有最真实的忏悔与自责,令场面极具张力。此刻的观众就像是当天下午的鹏鹏,观众在代替鹏鹏聆听分隔异地的母亲对自己失责的悔恨,“凄凄惨惨戚戚”。

无声胜有声,一次出现在鲁晓娟短暂沉默之后的“谢谢大家”,一次出现在韩德忠话语之后的真实忏悔。一次没有台词的直接哭诉,一次没有音乐的刻意渲染。观众了解到了鲁晓娟矛盾的状态,既自责又痛苦,既悔恨又无奈。这样的情节设计就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为人妻、为人母的鲁晓娟内心的真实感受,使得她更接地气,更加真实,也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容易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导演可以用很多种方式去设置情节的巧合,去传递自己对片子的理解。笔者认为,该片导演有一处对情节的设置,虽未刻意却可煽情,其效果不比“安徽夺子之战”差。

2009年夏天,在深圳。田文军与时间赛跑,在火车站争分夺秒,一节车厢一节车厢的挨住找,望眼欲穿,恨不得拥有读心术,看穿人贩子的居心叵测;巴不得拥有千里眼,看看儿子身在何处。火车发车时间已到,铁轨旁,火车上,田文军只身一人看着火车驶向远方。他隐约感觉到儿子鹏鹏就在这列车上,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列车远去直至消失,无能为力。时隔一年,2010年夏天,在河北。他蓬头垢面、满脸疲倦地出现在火车站。不顾前妻的反对,哪怕对方发过来的是后期合成的照片,他也要执意去寻找希望,感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儿子和前妻。“这希望真跟饭一样,不吃不行”,田文军就借助着希望支撑自己一直往下跑。一年前,一年后,不同的火车站,一样的希望。他背着救命钱,越过人群的重重阻挠,疯了一样的往前奔。

此刻,田文军与人贩子,救命钱与匕首,儿子与铁轨,事物和角色之间的对比与联系,无形之中加深了情节的矛盾。救命钱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有团聚;匕首就是人贩子,有人贩子就有伤害;儿子就是铁轨,追上铁轨,就可以追上被拐走的儿子。倘若救命钱没了,把匕首丢了,被铁轨绊倒了,就是对儿子的“彻底拐卖”,儿子回家就更无望。正是有这样的利害关系,再联想前一年夏天的情景,田文军才发疯一样的奔跑在铁轨上,才会把钱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不惜跳河以保护钱的安全。

时跨一年,情节中同样有冲突的人物关系,同样是一颗寻子心切的心,同样是争分夺秒的状态。导演的情节设置极具相似性,相似便会有共鸣,观众一旦有了共鸣,便更容易入戏,会更容易体会田文军盼儿归来的焦灼内心。一位父亲将希望当饭吃,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寻找到儿子的机会。倾家荡产,变卖家业,只为了儿子,观众感受到的满满全是动容,这样使得片子更有感染力。同样的,导演这个情节设置也为片中田文军找到儿子后蹲地痛哭做了铺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使得观众与情节合二为一,任何人遭遇了巨大变故又否极泰来之时,有的除了感激便是情绪的发泄。他感慨自己过的太艰难,感慨自己可以如释重负,感慨幸好可以弥补过错。这个情节设置一方面联接了一年前的状态,又为片子后续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2010年夏天田文军跳河的这一场戏,导演有意的将其进行了压缩式处理。这场戏本身极具爆破力,是一位父亲保护儿子的真实再现,而导演却只是将其浓缩在3分钟之内,且后续是鲁晓娟看心理医生的日常生活状态。笔者认为,导演有意将其外化成他的生活常态,而鲁晓娟的一句“我的前夫更需要帮助吧”更是在暗暗强调前夫日常生活的艰难,寻子路途的坎坷。这样的情节处理一方面可以展现失去孩子的父母的不易,呼吁更多人关注到打拐上来,另一方面又为接下来“安徽夺子之战”和“众人讨伐李红琴”的戏份腾出了空间,不至于全片冲突太多、戏剧性太强,而造成片子不真实的状况。

《亲爱的》这部片子亮点很多,笔者认为其立体的人物形象的和精妙的情节设置恰当地反映出片子的艺术性,其对于真实打拐事件的改编又尽显人文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无形的呼唤颇具力量:请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别成为下一个韩德忠。

H. 电影《亲爱的》反映的主题意蕴

关注被拐卖儿童,这题材本身就挺罕见,有些镜头运用的不错,黄渤和赵薇的桃子之谈,那个长镜头之下,男人的眼泪和隐忍;同样的处理,在张译身上亦有体现。但即便我们心生怜悯和痛楚,也无法完全感觉到他们的内心,也愈发觉得人生就是一条死路,且行且珍惜。PS:赵薇的后半部分,走向了另一极致。

阅读全文

与电影亲爱的目的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搞笑苏联二战电影 浏览:799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怎么完的 浏览:48
九龙电影完整版观看 浏览:557
如何找银行投资电影吗 浏览:453
电影铁甲无敌玛利亚主题曲 浏览:747
玉米电影怎么搜索 浏览:33
老千电影完整版西瓜视频 浏览:986
微电影规则在线 浏览:881
有哪些网站能看苹果电影 浏览:979
励志英语电影手抄报图片 浏览:785
微电影大话腐女完整免费观看 浏览:51
电影如何发展文化精神 浏览:403
R级中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421
ae怎么做出黑白老电影效果 浏览:352
电影手机外国 浏览:617
2021年暑假上映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84
手机电影手线 浏览:490
和比优一样的电影网站 浏览:975
搞笑美漫电影图片下载 浏览:448
有哪些贯穿人一生的老电影 浏览: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