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唐山大地震影评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女儿”张静初在看完预告片后也激动地流下泪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冯小刚透露,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给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一个“催泪弹”的评语,大概算不上不礼貌,还算是一个比较中肯的描述。电影的故事虽然起自一场记忆犹新的天灾,但如果只是一部灾难片,故事的演绎要脱开“形式大于内容”的套路,难度要大得多。冯小刚对此有清楚的意识,所以他给影片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讲一个带着心理困局的家庭跨越30年的恩怨冷暖、亲情善意与离散聚合,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一切得以释放。观众浸染在一波强于一波的感伤气氛中,必然涕泗难掩。
影片赏析
不计成本打造地震场面 众主创忆重拍经历 《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的灾难片,“如何真实表现那场毁灭一座城市和几十万人生活的灾难”依然是整个创作团队必须直面的难题,实际情况也是困难重重,几经跌宕。“最艰难是对整个地震氛围的营造,这个效果的营造对技术要求很高。我们的电影工业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请韩国的、英国的、南非的等等,大家一块儿来做这个事。” 导演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关于冯导提到的“地震氛围”,监制陈国富也曾表示,“如何在技术层面真实反映地震实况,这个挑战远超出华语片技术水平。过去我们拍地震只是抖镜头,演员在想象中跟着动,镜头跟演员的震动无法同步,然后通过很多短暂的镜头连接在一起,眼尖的观众能察觉不是整个场景在晃动,是虚拟的。如果要达到真实的效果,要把景搭在整块能震动的装置上。另外,景还要分成震前跟震后,震垮的景不能单纯用爆炸完成,必须符合灾区的情况。电影中这短短几分钟的戏全是突破。” 在谈到拍摄地震场面的投资时,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首次回忆起了这次的重拍经历:“一开始我们运用了比较传统的方法来拍摄,比如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和震颤等场面,用传统拍摄方法会限制导演的画面感,因为这种方法通常不会有大场面的感觉,尤其是没有一个连续感。首先观众看到的是很小的景别,其次镜头是不连贯的,这个肯定会严重影响视觉冲击力。所以我们最终经过权衡决定更换另一种拍摄方法。剧组动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拍摄设备,让景别的大小和镜头的连续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标准,但这部分的重拍也把我们的拍摄期拖长了一个多月。” 据悉,王中磊先生所提到的“最先进的拍摄设备”学名是自英国的Motion Control摄影机(简称mcc),这种昂贵设备以前只在拍广告时使用,它的原理是把机器放置完毕,把整个长镜头设计好,以后这个机器则可以不动,一层一层拍,每次完成一个镜头为六层。因为机器不动,人在那一遍遍拍,从现场看完全是人为机器服务。据制片人胡晓峰透露:“这台设备一天至少人民币五万,因为需要提前试验和安装,从英国来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加上他们的差旅和指导费,就可想而知这个镜头是多少钱了。” 冯小刚导演透露,“因为mcc能保证每一次镜头运动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轨迹完全一模一样,所以《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需要6次拍摄才能把镜头合成在一起做出效果,都是依靠mcc完成。” 大制作非唯一卖点 “以情动人”是核心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虽然是大额投资的成果,也是第一部国产IMAX电影,并在特效制作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真正打动人的是这部电影中流淌的浓浓的中国式亲情。 电影总制片人王中磊表示,“《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兄弟单片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在制作部分的绝对投资上也应该是华语电影最高的之一,我们片中的演员没有大明星没有高片酬,预算几乎都花在了制作上;同时影片是对电影类型的一种新的探索,我们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感动所有的中国观众,尤其在看到成片之后我们觉得它比预期的更加触动人心。” 影片总监制陈国富表示:“讨论《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如果关注点只在Imax或特效方面,会偏离了影片真正的力量,这部电影的核心还是情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同时,一部成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商业电影更多是兼具时代性和现代性的,而〈唐山大地震〉虽然讲述的70年代开始的故事,但放在中国的当下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义,他还提到:“《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其实不是关于地震的,他是关于我们要怎样重新确立对家人和家庭的爱。这个提法在现在特别有价值,在中国走过一世纪的苦难后特别有意义,比强调人均收入提高还有意义。《唐山大地震》不需要跟任何好莱坞的大片作比较,它就是一部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十大媒体主编深情寄语“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延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如同冯小刚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往往拍灾难片会拍成形式大于内容,但是我们这部电影,我希望它是内容大于形式。当然我们也会给观众看到那些非常有冲击力的画面,包括在视听上的冲击力,这些手段我们都会有。但是我们更希望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觉得这部电影,它真正震的不是这些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成功了。” 凭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创们的创作诚意,部分媒体主编在看过电影之后,特地联袂送上深情寄语,诚恳又情真意切,再次证明中国人对于“亲情”这个永恒主题的不断思考和坚持。 《唐山大地震》带领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原点,它让人痛快地哭,之后让人破涕成笑,它让我们知道,电影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有生命力,能感动人,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反复回想的电影。
帮你粘的!呵呵!你也可以利用我们强大的网络来了解哦!
㈡ 观看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单纯的灾难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场面特效片。尽管它的地震特效场面做得很震撼,但冯小刚导演的着力点显然并不在于此。
从震前漫天飞舞的蜻蜓,到震后惨不忍睹的一片废墟,这一过程大约只有半个小时,此后两个小时心灵的“余震”才是影片重点要表现的内容。导演冯小刚显然用了收敛的手段来煽情,而不像某些苦情电视剧那样没有节制。
影片如果将地震前主角们的幸福生活铺垫的时间再长一些,那么前后对比的悲情力度会更大。此外影片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对母亲和孩子失散后的生活交代略显琐碎和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全片的悲剧氛围。
(2)电影唐山大地震影评分析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面对即将坍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张国强 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饰)都要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女方登(张子枫 饰)、方达(张家骏 饰)。
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了妻子,冲进去营救时不幸罹难。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一块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此事成为方登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后来,她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 饰)夫妇收养。
高考后,方登(张静初 饰)进入杭州医学院学习,并与研究生师兄杨志(陆毅 饰)产生了感情……方达被救却断了胳膊,李元妮以无私的母爱抚养他成人。成年后的方达(李晨 饰)去杭州闯荡,娶了媳妇小河(王子文 饰),并干出了一番事业。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却因为5·12汶川地震再次发生了交叠。
㈢ 跪求一篇《唐山大地震》影评!!字数不限!!专业点最好!
——影评《唐山大地震》
序
早早听闻《唐山大地震》时,第一感觉冯导借《2012》之势,主推一部商业化的视觉饕餮盛宴的灾难片,高科技营造的逼真视觉感受将是影片主卖点之一。随着《唐》内部剧情简介的浮出水面,我倒是颇有几分诧异,该影片倾向于唐山大地震背影下的文艺片,细腻纠结的感情成为影片的主旋律,虽然动用了陈道明、李晨、徐帆、陈瑾、张静初、陆毅、张国强等实力派与偶像派强大明星阵容,但对于看惯了西方大制作商业片的中国观众,它是否能叫好又叫座呢?再次成为中国电影的风向标呢?心中不由又多了一份期待。终于7月29日夜有幸于公司同事们一起观看了《唐》,其中海报中的23秒,32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6年夜晚的23秒震中的唐山毁于一旦,23秒改变了无数个唐山家庭的命运。方家一家人作为故事的主线,在这场命运的旋涡中挣扎与颠沛,32年心结在自责与离弃中痛楚,这场地震用23秒带来了32年的内心救赎。终于家人于5·12汶川大地震救援后,触景生情,彼此心中被离弃的记恨才得以释怀与理解,姐弟相认,母女相拥,以圆满的救赎故事结局,并用真情感染观众心灵深处尘封的记忆与情感,留下因情而动渲泻后眼角的湿润,同时也给耳畔留下:“没了,没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没了”的人生顿悟,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幸福。祝愿唐山这座浴火重生的凤凰城及自强天助的唐山人历久弥新,美满幸福。
择,一场32年的心灵余震
故事的主线是以唐山震前、震中、震后方家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展开的。震前以大群蜻蜓异动为凶兆开篇,以平凡百姓的描述方式,刻画着方大强、云妮带着孪生姐弟方登、方达一起过着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但故事情节发展中,留下云妮给姐弟两人分一个西红柿的伏笔,先给弟弟,明天一定给姐姐买西红柿。当日夜晚震中,在室外车上的方大强与云妮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出于父母之爱第一反应是想抢救在家中熟睡的方登与方达。为此方大强为保护云妮被砸于废墟之下逝去。震后,云妮没有过多时间悲痛大强的逝去,而是寻找生者,不久发现方登与方达被共同压在一块水泥板下,而且如果想救人就必须撬动一头,意味着只能救方登与方达姐弟中的一个。形势迫人,云妮作为一个母亲陷入人生最艰难的抉择,她最终选了救弟弟。听到母亲的决定,水泥板下的姐姐方登泪水悄然而下,黯然神伤。救出的方达伤势严重,云妮无法顾及亲人的逝去的伤痛,急忙带方达去医疗队救护。而后姐姐方登在死人堆中爬起,看到身边已无生息的父亲,无助与离弃的记恨,形成幼小心灵不忘的心结。地震平静后,她被陈道明、王姬饰演的一对军旅夫妇收养,自己取名王登,努力想去忘却那段记忆,但梦魇中却时常浮现。方达则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只手臂,与母亲相依为命。32年后,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姐姐因感人情景理解母亲当年抉择心情。一母亲为救腿被压在水泥板下的女儿,宁可被记恨,挥泪决定锯断女儿的脚,救女儿的命。之后姐弟两人不期而遇,终相认。姐弟回家见母亲云妮,云妮强忍激动情绪,向女儿跪下以求心灵救赎,并指着灵像前放在一盆西红柿说:“妈妈,没有骗你!”32年余震心结此刻冰释前嫌!
拧,一代唐山人的自强不息
自助者天助,震后的唐山人抹去悲伤的眼泪,开始重建新生活。方家是众多受灾家庭中的代表,其中唐山人坚韧不屈性情中的“拧”劲在元妮、方达、方登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元妮,一个丧偶丧“子”的“拧”母亲
方大强的母亲与姐姐远到而来,劝元妮将方达交给方家人抚养,改嫁开始重新的生活。但元妮毅然拒绝,拧劲的要一个人带大孩子,最终当方大强母亲与姐姐带方达上回程的汽车时,元妮的拧迎得方姐姐的同情,为了元妮她们放弃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方达回到母亲的身边,共同生活成长。接近尾声时,孩子建议她找个伙,元妮:“没有什么人能像你爸一样,用命爱我,我为守值了”
方达,一个身残志不残的“拧”汉子
失去左臂的方达,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自己的勤奋打拼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离家与伙伴远赴杭州创业。由一个登三轮的业余小导游转身为最后一家旅游公司的老总。他凭借的就是灾后一代唐山人血液中自强不息的“拧”劲,从逆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
方登,一个独立的单身“拧”妈妈
对于方登性情中的“拧”体现在三点上。第一点,出于对养母兴许猜忌,毅然选择学医去杭州异地求学;第二点,当男朋友对其未婚先孕置之不理,毅然决定生下孩子,作单身母亲独立养育孩子长大;第三点,当自己准备与外国老公结婚,才带着长大的女儿“点点”回到丧偶后依然独身的养父陈道明身边,多年不联络养父的原因是“没有脸”,由此可见其自强的性格。
爱,一段平凡包容最美人性
大爱无声——是灾区的解放军,是四方援助的全国同胞,还有每个灾区同患难,共相互的唐山人自己。我感受的爱很平凡却真实。其中,主要聚焦在陈道明与陈瑾饰演的军旅夫妇身上。特别是陈道明身上厚重的博爱与陈瑾独有的私爱。陈道明一直想让方登回到唐山自己的亲人身边,而陈瑾则害怕心中的“丫丫”离开自己。随着方登的长大,陈瑾担心其养父陈道明生活上的不方便,展示出世人固有的私心。但当她离世时,真情流露希望方登能原谅她所犯的一切错误。陈道明饰演的养父,演技绝对炉火纯青,将那种军人特有的父爱表现的张力十足。包括生活细节的关注及得知方登因孕退学后,先脱下军装,松开领带等细节后,以父亲角色怒打方登男友“陆毅”的一场戏。在这些平凡的种种情感下,包容与流露了最美的人性!
尾声,一家人来到了墓地拜祭父亲方大强。从方登以往墓中,取出小学到高中一式两份的笔记本,暗示了母爱的博大与无私,也是一分歉意与无奈,此刻情感达到高潮。随后,出现真实的唐山地震亲历与见证7旬老者,骑着自行车划过刻满受难者姓名的纪念墙,影片最后落幕。
救赎是一种心灵的境界或说映象。当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袭时,每个经历过的唐山人都在竭尽所能的救援,但那时,不止有他们,还有我们。多难兴难,否极泰来!
距离汶川地震发生半个多月以后,利用周末看完了《唐山绝恋》。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看这部电视剧——难道伤痛还不够深,需要用以前的伤痛来释放当下的伤痛?!
历史永远铭刻着这个坐标:东经118.2°,北纬39.6°;人类永远铭记着这个时间: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
唐山上空电闪雷鸣,地面狂风暴雨,距地面深达16公里处的地壳突然发生剧烈地震荡,冲击波相当400枚当年广岛原子弹的大地震发生了,仅仅20多秒,242769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164851人遭到致命的重伤,中国北方的工业重镇唐山在瞬间被夷为平地,其惨烈的程度远远超过二战的广岛。
时间逐渐抚平了人们的伤痛,一座新唐山又矗立在新中国的版图上。唐山地震三年后,老导演傅超武拍摄了一部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蓝光闪过之后》。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电视剧却迟迟没有出现,一直到2006年,二十二集电视剧《唐山大地震》才正式拍摄完成,当此剧在某电视台播放的时候,却被国家相关部门叫停——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年的《走向共和》的遭遇。叫停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国家地震总局对艺术作品《唐山大地震》提出了异议。后来,在多方协调下,《唐山大地震》才以更名为《唐山绝恋》播放。
虽然剧名只是剧情的某种延伸,但作为一个灾难剧,特别是“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特定的事件,名字的改变,无疑是减少了此剧的悲壮色彩。更何况,片名的改变,使一部灾难片变成了爱情片,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无奈。
这部二十二集的电视剧,可分为震前、震中、震后三部分,在地震来临前,我们看到,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安详,幸福地生活、恋爱,或者为生计而劳作,前十一集虽然用抒情的表现手法来描绘人们的生活的状态,但其暗藏的灾难始终绞着观众的心,可视为地震来临时的铺底。等到了地震来临时,众生万象,有高贵的人性,也有卑劣的嘴脸,等到地震过后,重建成为主题,在这里,我们又看到高于一般情感的大情,或者说,是大爱。
李健雪不愧是实力派演员,对于剧中的向市长这一角色,表演非常到位,特别有这样一个画面,我都快掉眼泪了。李雪健扮演的市长一身旧军服,步履蹒跚,满面愁容,他站在废墟中,眼含热泪地对数百名孤儿说:“1976年7月28日,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个日子,它是我们唐山的忌日。唐山是震不垮的!你们是唐山的未来!现在我们的条件养活不了你们,等条件好了,我一定把你们接回来,唐山永远是你们的家。”
1976年7月28日,是唐山的忌日。2008年5月19日—21日,全国哀悼日。这三天,不仅是对汶川地震中遇难同胞的哀悼,也是对32年前唐山大地震遇难同胞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