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侯孝贤电影《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电影《最好的时光》,这部电影的话,讲的是几十年前的那一种男女之间的感情,那个时代是相对来说是动荡不安的时代,每个人的感情都是不稳定的。
但是,电影里面的男主角却是非常的坚定自己的信念,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情感。
所以,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挺好的,就是坚持执着才是难能可贵。
让我们珍惜的情感,我们可以执着地去追求,努力一些就更能靠近最终的目标。
㈡ 最好的时光讲的是什么(舒淇主演的电影)
在「最好的时光」这个大题目之下,大家都被吸引去想电影里三个章节(「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里哪个部分算是「最好的时光」。谜题与答案之间的巧妙处应当在於,太易想到答案就不好玩了。因此我们不必把侯导本人的诠释太放在心上。
三节之中,以「自由梦」最为结构严密、背面敷粉,环环相扣,类比及隐喻四通八达。书生追随梁启超鼓吹新思想,多次在报章撰文反对蓄妾。可是,他自己有妻小在家,即使与艺旦姐相悦相知,也绝不可能把艺旦姐娶回家去作妾;在公众层面争取女性自由,在个人脉络里却反过来令艺旦姐的自由(赎身嫁人)遥遥无期。另一方面,妓馆里本来要「当家」的小妹却有了身孕,书生义助她赎身嫁人,可是小妹一嫁了人,艺旦姐要赎身又遥遥无期了。妓馆里又买了个新的女孩子回来教养,十岁。
先生教女孩唱南管,艺旦姐隔墙跟著喃喃唱起她已烂熟的人生——即便需要更长的时间,就像那些找替死鬼的湖妖一样,她的自由要靠这个女孩的牺牲来成全。一如书生提到梁启超对他说,三十年内,中国都没有能力从日本手上取回台湾——在那段追寻自由的岁月中,在中国本身抵抗帝国主义、寻求自由的同时,台湾就要留在那个阴影部分之中。阴影部分是不曾赋形、无人在意的,就像书生写给艺旦姐的信一样:二人离别数月,他的信里,全是家国,半个字都没有提到她。只有一首哀马关条约的梁启超诗:「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让她和我们这些观众,看到死角的难以脱逃,为命运的重叠神伤。
这些辛酸里,什麼是「最好的时光」?我想是书生初遇艺旦之时吧。他穿著白丝长袍,因为听见激越顿挫的南管,渐渐把眼光从国家大事的桌面,移往艺旦隐然忧愤的脸上。他直觉她是他的知音。那是唯一一次,他把眼光放在她身上,吊诡地正因为那时她还未成为他的同志。而那时,她的南管,都还是她的羽翼助她扶摇直到男子心田,而非束缚她的绳索。
「青春梦」是真人真事改编,里面那些青年人表述自己的方式(lomo、短句、癫痫卡),真是吾辈不及。细节处处悚目惊心,故事发展则难免意料中事。大海姊姊说配乐全都错了,我不太觉得:有一段说阿靖用电脑写了一段曲子,之後电影沿用那段音乐,令我觉得那是一种表达靖心不在焉的方式——在男子为她颠倒、女子绝望地想抓紧她的同时,她仍然在漠漠地构思自己的曲子。
看过贾樟柯之後,对一切像mtv的东西都有点抗拒,所以对「恋爱梦」里的〈smoke gets in your eyes〉不禁失笑。虽然我承认这几天都有哼著电影的另一主题曲〈rain and tears〉。影片一开始那个镜头表达秀美(舒淇)的视点,随著桌球在绒布面上碰过来又滚过去,芳心可可始终落在阿震身上,缓慢精致难以言喻。那已经是最好。至於後来背景一片模糊的牵手大特写,则甜蜜得未免太过。道理是这样的:张震这样的男孩太漂亮了,一定要配个军头和傻呼呼的衬衣,否则就太过喧宾夺主。窃以为侯孝贤的爱情故事应该像《风柜来的人》,钮承泽才是我的至爱。
㈢ 2019观看热映影片《老师·好》有感:致我们最好的时光
《老师·好》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在注重学生个性描画的同时,也花费了很多笔墨去描绘老师。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老师·好》观后感,仅供大家参阅。
《老师·好》观后感1000字
电影讲述了苗老师(学生送外号苗霸天)与三班孩子从高一到高三,三年间普通、平凡的故事。学生高一刚接触苗老师时对他是怕,后来受不了他的专制管理,开启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师生大战,大战以苗老师的自行车为线索展开,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学生渐渐理解了老师。知道他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却因时代原因与北大失之交臂。在自己语文老师的鼓励下,他报考师范,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并被分配到县城任教。这些经历,也成了学生们努力的动力,三班的班长安静就发誓非北大不考。但命运常常不如人愿,安静为了帮因给学生补课被停职的苗老师说情,归途中出车祸,没法参加当年的高考,之后连续两年去考,也没考好。
如果用一两个关键词概括观影人的表现,大概是笑和泪比较合适。整部影片充满了喜剧色彩,苗老师的严厉、与学生间斗智斗勇,学生捉弄、报复老师等情节都是以诙谐、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现的。因此,观影现场爆发出阵阵笑声。笑声结束,时不时又会传来抽泣声。是的,是影片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深深感动着我们。同时,虽严厉但心中有爱,为学生着想,正直优秀的苗老师受到不公正的处罚,也引人深思,他在学生毕业之际选择离开叫人不解。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导演艺术上亦庄亦谐、庄谐并用的处理。这是一个相对严肃的主题,但是编剧、导演并没有将其处理得特别高大上,也没有弄得如《全城高考》般沉重,更没有《青春派》那样搞笑。
这部影片选材校园生活,关注师生关系,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是优秀老师。高三毕业之际,苗老师悄然离开,应该是当下对那个年代教师的一种反思。他究竟算不算是个优秀教师?算吗,似乎不对,他将当年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学生头上,逼着学生去实现。可这难道又错了吗?他爱学生,为班里长脑瘤的学生捐了一个月工资,到处找回混混队伍中的男一号。他悲伤着学生的悲伤,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时时督促学生争分夺秒的学习。这样的老师难道不优秀吗?可他没有私心吗?当然有,学生的好成绩能给他好声誉。但他不收补课费,免费给学生补课,又说明了什么?
这些只能说明,这部影片中的苗老师是立体的、多元的、复杂的。现实中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影片结尾,三十年后,白发苍苍、颤巍巍的苗老师拄着拐杖去看截肢的安静,也许是发现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那是不合理的。他当年的离开是反思,三十年后的看望是愧疚,是忏悔!
身为老师,影片中的许多镜头在我的育人历程中也真实出现过,我与学生间也发生过“自行车”故事,我也有过如苗霸天般的强势、专制,也凭借一己之力努力为贫困生拉资助,也与学生上演过聚聚散散的故事。这些,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平面化概括的。
影片是首尾呼应的。以“每个人的人生都因相聚而幸福,当然也有离别的痛苦...”(大意如此,记不准了)开头、结尾。
最让我感动之处,是片尾将所有参演人员名字都打出了,包括没有一句台词的演员。这应该是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
《老师·好》观后感
最近闲来无事,就与好友相约某达影院,看这一部似乎又一“俗套”的电影。
“八十年代”在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并不鲜见,电影《老师·好》同样将背景聚焦在1985年的南宿一中,无论是小卖部的无花果、汽水和冰棍儿,还是珍贵的录音机、自行车,全片的布景和道具陈列无不烘托出一个切实属于八十年代的氛围。与以往的青春片不同,电影极其难得地将视角放在“老师”这个身份下,讲的是以教师苗宛秋为核心的三班一干人等的八十年代中国青春。
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高中老师诸如“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等上了大学就幸福了”、“现在还有老师管你们,等上了大学,就算想要被老师管,老师也不来管你们了”的共同训诫。回想看看,恐怕其他任何国家的教师都不会比中国的高中教师操心更多。
电影中的“苗宛秋”正是这样一名典型的人民教师。
苗老师并不完美,他有种种缺点。譬如说他有些古板,不够“民主”,也不擅长学生们打成一片。他多少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有些偏见,在乎荣誉,相当看重学习成绩,偏爱传统意义上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安静。
可也正是这样的苗老师,拮据的他为学生捐出自己的工资;他坚守知识分子的自尊心,不愿腆着脸为分房子与校长争论;彼此不熟悉时,他看见洛小乙给孩子买冰棍会惊恐大呼“丢掉!”,但他也会战战兢兢将桀骜不驯的少年从街头混混的酒局喊回家;他斥责安静浪费时间为老同学补习,又主动利用晚上的私人时间给不认识的学生免费补课。这样的苗老师平凡、普通又正派,看似只会将“成绩”当作评判标尺,实际又发自内心疼爱学生,希望他们走上正途。想必大多数人的学生时代都碰到过这样的老师吧。
1965年,苗宛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家庭关系,他没能如愿进入心中的神圣殿堂。1966年,高考被废除。从此这张录取通知书成为苗宛秋的心病,倘若他当年念了北大,如今还会在某个小镇某所学校为某套房子摧眉折腰吗?十年过去,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考上大学几乎等于改变命运。苗宛秋对于安静的器重,实际是自身不得志的投射,他将未竞的理想放在安静身上,也深知高考对于这些年轻人的重要性。
直到很多年、很多年以后,他们摔过人生的跟头,这才慢慢理解老师当年的严格、苦口婆心,明白他的唠叨究竟饱含多少殷切的期望。电影通过安静的失利完成“苗宛秋”这个人物的成长,他最好的光辉岁月不在过去,而是和那群学生们斗智斗勇的时光。
㈣ 《老师·好》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老师·好》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fP9UnueruL3lD3j4W48k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