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电影历史
在中国电影世纪史上,新时期电影占有突出地位,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占了五分之一,在各个时期中时间最张;而且因为它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显得最为丰富多彩!
从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矛盾徘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电影界除揭露批判“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罪行这一中心内容外,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恢复被“四人帮”定为“毒草”、大张挞伐的建国后“十七年”影片的上映;二是,组织写以同“四人帮”斗争题材为重点的影片创作。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复映片受到了观众如饥似渴的欢迎;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也取得了相应的精神解放。同时出品了近50余部故事片,特别是“十七年”间已有成就的导演如成荫、谢铁骊、谢晋等的重新拍片,显现了某些创作上的生机。但总的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不是很解放,在创作上、思考问题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开始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的这一时期的开端,人民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意气昂扬。它带来科学文化的春天,文学艺术的春天,也带来了电影的春天。
从那时起到现在,经过了20年的发展,中国电影艺术同其他文学艺术类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走过了一条并不笔直、平坦,然而却是发展向上的道路。在这个进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遭受到了一些波折——这是任何一个处于大变动的社会都在所难免的。但经过党、政府和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重大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也存在缺憾和不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影界思想空前活跃,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以总结建国后电影的历史经验、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人们不断开拓电影创造和理论的新思路。电影和搞电影创作的人,都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既然这样,那么作为社会的人的电影工作者的看法,就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矛盾、分歧和斗争。在1979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重申:“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同时指出,“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些,以及祝词中的其他内容,有利于统一电影工作者的思想,指导电影工作的健康发展。那以后,电影艺术创作和学术理论上,都开始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在学术理论上,从1979年春《人民日报》开展“怎样把电影工作搞上去”的讨论以及随后《电影艺术》关于“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讨论起,在以后数年里。电影艺术思想空前活跃,大体是畅所欲言的。关于电影与戏剧、与文学关系的讨论,关于电影美学、电影本性的讨论,关于电影民族化的讨论,关于电影创新的讨论,记实性美学的被张扬,以及对西方传统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如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权主义、文本分析、原型批评,以及其他现代与后现代理论的被译介和引进,还有对中国传统电影理论及美学的讨论,影片分析、人物研究,等等,形成了建国后从来所没有过的蔚为大观的学术现象。他们程度不同地、或显或隐地影响了创作,特别是促进了电影创作者对于电影理论乃至整个文化理论的重视。加以各种影展、回顾展的举办,各种评奖活动、电影节参赛,还有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的走出去、请进来,都大大地增加了国内的和国际间的电影交流,拓宽了电影工作者的眼界。与此同时,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各外国影片的引进放映,及与之合作拍片,也增加了借鉴的机会。这一切艺术现象和相关条件,构成了新时期电影的一大特色。有学术气氛的电影发展和没有学术氛围的电影发展,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应当指出,在这些电影艺术讨论和争鸣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作出一个谁是谁非的科学判断。因为这还需要历史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都有益于中国电影的进步和电影学术自身的发展;比较好地做到了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造就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在新时期的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建树,他们的论文、专著和结集,把中国电影学术园地装点得一派生机。
同学术理论的空前活跃同步,是创作的繁荣兴盛。1979年,改革开发的头一年,电影创作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一年共生产故事片(含舞台艺术片、下同不赘)63部。“《从奴隶到将军》、〈泪痕〉、〈吉鸿昌〉、〈归心似箭〉、〈啊!摇篮〉、〈苦恼人的笑〉、〈小花〉、〈保密局的枪声〉、〈生活的颤音〉、〈樱〉、〈傲蕾∙一兰〉、〈苦难的心〉、〈海外赤子〉、〈神圣的使命〉、〈北斗〉、〈二泉映月〉、〈李四光〉、〈向导〉、〈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这个长张的多达22部的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的故事片名单,足已印证这一成就。如果我们对这个名单稍加分析,不难进一步发现,这里不仅有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如历史和革命历史、揭露“四人帮”罪行、“四化”建设、少年儿童、华侨故事、中外友谊、民间艺人命运,而且有着样式形态的多样化,如正剧、悲剧、喜剧、传记、惊险等。从主创人员的层面考察,这里既有建国后“十七年”已经卓有成就或有一定创作经验的编导艺术家。在前一类被人们已经习惯地称之为“第三代”导演的创作中,他们在追寻现实主义回归的意向里,力求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力求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并力求写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来。同样是历史人物题材的影片,《从奴隶到将军》写的缓急、凝重,而《吉鸿昌》则奔放、激越;〈啊!摇篮〉的散文化,〈保密局的枪声〉的悬念性,〈泪痕〉的严谨,〈苦难的心〉的深沉,〈归心似箭〉的清新,以及〈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的清喜剧风味,都使这一代导演的创作,在现实主义的一致的前提下,显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从这个名单中看,“文革”前电影学院毕业而这时才有机会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导演的作品,占有一席醒目的位置:〈樱〉、〈小花〉、〈苦恼人的笑〉。他们同样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但更把自己的艺术目光投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艺术方法及形式的处理上,力图突破前入,走出新路。〈樱〉的记实性手法和记录片式的摄影处理,〈生活的颤音〉把影片的故事结构同音乐的曲式结构叠套一起,〈小花〉中过去和现在的时空交替并以彩色片和黑白片的格式区分开来,〈苦恼人的笑〉把幻境、梦境和现实交叉组接,以人物心理构成统一的线索;这一切都标志着创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用心。尽管这些影片带有相当程度的实验性,从而程度不同地显出这样或那样的稚嫩痕迹,但他们的创新勇气极为可嘉,其作品也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1979年,是我国电影创作生产丰富的一年”,“涌现了一批题材、样式丰富多彩、内容、样式有所创新,有一定艺术质量的好影片”,“有了一个带有转折性的、十分可喜的进展”。
㈡ 电影语言具有一种时空表现的自由度,这里的时空指什么
心理时空。
㈢ 中国电影分哪几个阶段
1. 艰难的拓荒 (1905-1931 )
中国电影的拓荒期是漫长的。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从放映外国影片起步到开始摄制自己的影片,从寄生于外国资本到开始自己独立自主地制片,经历了痛苦的蜕变。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任景丰拍摄的京剧艺术纪录片《定军山》,开了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之先河,《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虽然有声片在公演时,并未产生所期望的轰动效应,但是它们的大胆探索和努力实践,毕竟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新的一页。
2. 走向成熟(1931-1949)
中国电影发展到1931年,开始其划时代的转折。在观念方面,突破早年的“影戏”说,使电影更趋电影化,并将早先着重娱乐、经营的思想转向电影与时代、现实的结合,使中国电影与新文艺合流,表现出厚重的时代感与历史感。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电影编剧的重大变化,促使了导表演艺术的飞跃和发展,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狂流》、《渔光曲》、《马路天使》、《桃李劫》、《船家女》、《神女》、《十字街头》、《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和麻雀》、《三毛流浪记》等。
3. 曲折中的发展 (1949-1966)
中国电影发展到新中国17年,既经历过艰难的曲折,又在曲折中坚韧地前进,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良成就。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的崛起,及其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与创造,将中国影坛点缀得摇曳多姿。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中华女儿》、《上甘岭》、《祝福》、《李时珍》、《柳堡的故事》、《林家铺子》、《风暴》、《红旗谱》、《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
4. 停滞与倒退 (1966-1976)
中国电影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停滞和倒退。电影家被打倒,电影厂被关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影坛显现出令人窒闷的空白。后来虽然恢复了生产,但是在“根本任务”论、“三突出”论等严重框范下,影坛又成为“样板戏”电影和阴谋电影的天下,现实主义电影只能曲折地伸展。从1970年开始, “样板戏”从舞台搬上银幕,先后拍摄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5. 在探索中前进(1979-1989)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也由此步入了自觉时代。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有着70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面对门户开放后的八面来风和经济改革中的多方挑战,感受着当代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潮涌。电影艺术家们也开始解放思想,挣脱了长期束缚他们创作的“左”的枷锁,不断谱写出中国电影史上绚丽璀璨的篇章,将中国电影的发展推向了第二个高潮。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牧马人》、《巴山夜雨》、《芙蓉镇》、黄土地》、《黑炮事件》、《霸王别姬》、《湘女萧萧》等就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作品。
6. 蓬勃发展
进入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像《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红粉》、《过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㈣ 我国第一部彩色宽屏幕电影
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导演:沈浮,主演:崔嵬等。影片以北大荒的第一批拓荒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利用彩色宽银幕充分展示了北大荒广阔无垠的北国风光,与影片的内容相得益彰。影片在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技术成就银质奖。
本片导演沈浮(1905-1994),是中国电影的同龄人,1933年,考入联华影业公司,从编辑《联华画报》开始,继而担任编导。沈浮编剧的主要影片有:《出路》、《狼山喋血记》、《天作之合》、《乌鸦与麻雀》等;导演或独自编导的影片:《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李时珍》、《老兵新传》、《万紫千红总是春》、《北国江南》等,其中不乏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㈤ 以具体影片为例论述20实际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取得了怎样的发展(请举例)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由于我国1932年开始的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及1937年的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电影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例如:在"一.二八"事变后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思想观点鲜明,艺术上也有成就的影片.它们一改初期电影脱离现实的落后倾向,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具有代表的有<姊妹花><渔光曲>(该片也标志着其导演蔡楚生的创作走向成熟,1935年被送2往苏联参加莫斯科举办的电影节,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同时在30年代,默片艺术也日渐成熟,中国电影人勇敢的探索创新,在学习国外默片经验的基础上,对电影的视觉表现力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在学习国外默片经验的基础上,对电影的视觉表现力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有<春蚕><女性的呐喊><小玩意><上海24小时><神女>(该片作为中国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等.而这个时候也是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的过程,1931年出现了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蜡盘唱片配音的<歌女红牡丹>,1936年,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
1937年夏天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引起了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也变化着中国电影的面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电影又出现了新的局面.在40年代后期的民营电影公司中,"昆仑"和"文华"是最重要的两家.前者大都是揭露和抨击国民党统治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后者则多是知识分子气质较明显的社会风情画式的作品,<小城之春>是其中最明显的代表性作品.
40年代的电影界在政治方面也与当时全国的政治形势一样,进步和反动的力量对比开始反正根本性的转变.在影片创作上,进步电影也有效地占领了阵地,在影片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上都占了上风.这些都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局面,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功绩.
㈥ 中国电影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有哪些代表作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中国人尝试拍摄了电影,主持人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由该馆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摄了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
新中国电影事业(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㈦ 中国电影历史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当时外国人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茶楼中放映了一部表现外国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轰动,被称为西洋影戏。从此,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人也纷纷把自己国家的影片输入中国,在酒楼茶肆中放映。
中国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当数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的《定军山》。这是一部短戏剧片,主演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定军山》是谭派的保留剧目。京剧是当时中国人最喜爱、最熟悉的剧种,谭鑫培又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京剧艺术家。任景丰当时的选择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颇有精品意识的,因此,影片大获成功。报载,放映时有13“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当然,由于那时还是默片时代,所以任景丰等人只拍了其中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或舞蹈比较多的场面。
本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中国的电影事业的萌芽时期。1917
年,中国有了第1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一哪好些影片的样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纪录片、风光片,动画片都出现了,但基本上还是在探索阶段中。那时拍出的一些影片,如《严瑞生》、《红粉骷髅》等,无论在影片的内容上、艺术性上,都很低劣。不过那时也确有一些影片具有积极意义。如我国的第1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国人出资、中国人拍摄的
《庄子试妻》成为第1部送到外国去的影片。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的第1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左翼
文艺运动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左翼电影的兴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拍出了许多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又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影片,如《春
蚕》、《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狼山蝶血记》等。孙瑜执导的《野草闲花》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其中的
《寻兄词》开了我国电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渔光曲》,在中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电影艺术家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更加纯熟了,推、拉、摇、跟、升、降的摄法,各种蒙太奇手段的运用,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1937年以后,我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拍摄了《塞上风云》、《八14百壮士》、《长空万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派的腐败和反革命的本质。而物质条件技术设备极差的解放区也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企业,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现在的黑龙江省鹤岗成立,为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仅成立了许多新的电影棚斗制片厂,一些著名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而且涌现了许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聂耳》、《我这一辈子》等还在国际上获奖或者获得好评。十年浩劫,曾给中国的电影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打倒“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空前链缓磨繁荣的时期。许多新的题材、新的办法、新的电影艺术家大量涌现,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谢晋、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导演们拍摄了一批《天云山传奇》、《黄土地》、《红高粱》等有国际声望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已稳步走向世界。
㈧ 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营电影公司最重要的影片
《万家灯火》
影片通过胡智清解放前的生活遭遇,反映出在闪烁着万家灯火的城市里,多数人的苦难生活。 《万家灯火》通过小知识分子胡智清一家的生活变化,表现了40年代末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人民失业、市民破产的黑暗的社会现实,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痛苦、悲哀以及他们的觉悟和成长过程。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普通人为主体,描写小人物真善美和他们的悲欢离合,是沈浮影片中“平民意识”的一贯表现。
他的第一部满意作品《天作之合》(1935),就是表现了生活于贫困线下的失业工人的不幸与悲哀。影片《万家灯火》成功地展现了胡智清等底层人物的生存的艰难,从而有力揭示了压迫人民的国民党统治阶级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靠“奇”、“巧”组织故事的戏剧形式,而是着眼于现实中随处可见的人和事,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事件来铺叙人物的发展轨迹,展示家庭社会种种矛盾。
《万家灯火》汇聚了一批出色的演员。蓝马、上官云珠、吴茵等优秀演员在影片中的成功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尤其是蓝马饰演的胡智清,他的高超的演技,恰如其分地把握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下不同的心态,并用准确的形体动作加以表现,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小知识分子胡智清的形象。
《万家灯火》公映后,在国统区引起震动,受到了影界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80年代在香港影评人举办的“中国十大电影”评选活动中,该片被评为第三名。《万家灯火》是沈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民族电影宝库中的一朵珍贵奇葩。
昆仑影业公司摄制
编剧:阳翰笙 沈浮
导演:沈浮
摄影:朱今明
主演:上官云珠 蓝马 吴茵 齐衡 沈扬
《一江春水向东流》
该片以抗战前后为背景,通过张忠良一家人的悲欢离合,真实生动地展映出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漫长历史时期各阶层的面貌,反映了沦陷区和国统区官僚资产阶级、汉奸、抗日进步力量、劳苦大众的生活图景。
这是一部在中国电影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经典名作。该片从1947年10月开始上映,在上海连映3个多月,观众达80多万人次,创造了解放前国产影片上座最高纪录。影片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是因为它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都具有特别突出的成就。
这部影片以抗战前后为背景,通过张忠良一家人的悲欢离合,真实生动地展映出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漫长历史时期各阶层的面貌,反映了沦陷区和国统区官僚资美国微软公司阶级、汉奸、抗日进步力量、劳苦大众的生活图景,揭露并抨击了反动势力的罪恶本质,歌颂了抗日力量的壮大不可战胜,表达了对中国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影片剧本写于1946年夏,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编导关心人民大众、艺术为大众服务的鲜明立场,发扬了我国进步电影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
影片深刻的思想内容,契合了当时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观众趋之若鹜是不难理解的。 这部影片能够抓住观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几位主要演员表演极为精彩,朴实无华,生动逼真。不仅塑造出他们的个性特征,而且传达出他们的心理状态,使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银幕上,刻印在观众的心里。
摄制:中国昆仑电影公司
编导:蔡楚生 郑君里
摄影:朱今明
主演:白杨 陶金 舒绣文 上官云珠
《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通过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 从人的内心世界角度,通过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揭示人的道德意识。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当性。
《小城之春》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费穆为中国电影艺术宝库贡献的一部极其优美的电影精品,这部作品为我国的电影事业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它的突出特征在于优美、精致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感情、道德伦理、民族心理、行为方式。整部影片贯穿着一条情与理的冲突线,然而却以“发乎情止于礼”终结。
《小城之春》从人的内心世界角度,通过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揭示人的道德意识。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当性。女主人公玉纹长年生活在那样一种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她对爱情的渴望、幸福的追求是完全正当的。当昔日的恋人出现在面前时,情不自禁地发生了一场又一场感情波澜,这是合乎人性的真情火花。但她毕竟是已成婚的妻子,负有应有的道德感与责任感。况且,丈夫是被病魔所弦缠,他软弱却很善良,他也渴望爱情,却身不由己,他更懂得妻子为他所作的牺牲,他深感对不起妻子,他甚至真诚地设想,玉纹如果嫁给志忱该多好!为了妻子的幸福,他甚至试图自杀。这些均表现了礼言是一个善良、正直、令人同情的好人。他如果没有病,他会与妻子有良好的感情关系的。对于这样一个人,如果抛弃他是残忍的、不人道的。再说志忱,他一直爱着玉纹,但他与礼言有着深挚的友情。他处在恋情与友情的交叉路口上,他珍惜这两种情,不愿伤害其中任何一种情,但这又不可能,在情与理的冲突中,他是最为难、最痛苦的人物。
无论是志忱、无论是玉纹,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知识人士,他们在感情上经受多大痛苦,最终总是服从礼仪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这是符合中国文化人的作人准则的,因而也是最真实的,令人信服的。尤其,几个人物经过一番情感纠葛,更理解了对方的真情与境遇,互相达到了沟通,原来的关系得到改善,从而夫妻感情趋于融洽。因此,这部影片所揭示的夫妻之情、恋人之爱、朋友之义,这样复杂的情理矛盾纠葛,既是真实的,又是符合中国文化情义原则的。影片在艺术表现上是细腻的、优美的,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丰富完美的人性美。 《小城之春》是一部风格化比较强的影片。
影片中只出现了妻子、丈夫、朋友、妹妹、仆人5个人物,在小城中再未出现其他人影,这样的环境表现,表面看似不真实,然而它正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净化的造型风格。这是为了更突出、更集中、更清晰地体现感情世界的人物关系,并利用女主人公的独白形式揭示了人物隐秘的内心感情。影片中多次展现荒凉的小城城头,它既含蓄地隐喻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烘托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使人物的情感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了一种含蓄幽深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文华影业公司摄制
编剧:李天济
导演:费穆
摄影:李伟才
主演:韦伟 李纬 石羽 张鸿眉
《乌鸦与麻雀》
故事发生在上海某一弄堂的一栋房子里,伪国防部长侯义伯霸占了孔有文的房子,孔有文则被赶到狭窄的后客堂。解放前夕,侯义伯要赶走所有房客,把房子顶出去,捞几个钱。房客团结一致与侯斗争。上海解放了,大家共庆新生活的到来。
《乌鸦与麻雀》是昆仑影业公司的一部佳作,编导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辛辣的笔触,表现了1948年冬国民党政权将灭亡,国统区黑暗混乱的社会景象。 本片不以题材宏伟取胜,却只表现了上海一条里弄一撞房子中的几户人家。一个是以房东国民党军官侯义伯为代表的“乌鸦”世界,另一个是以小商贩肖老板、老校对孔有文、教书先生华洁之为代表的“麻雀”世界,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恰恰是旧上海、旧中国的一幅生动的缩影,这种将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政治背景自然巧妙地联结在一起的手法,体现了创作者的高超的技巧。
导演郑君里第一次独立执导此片,无论从剧作结构、人物塑造、场面调度、镜头运用,都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尤其对人物的把握,以诙谐的喜剧笔调,刻化的小广播形象最为成功,赵丹把小市民的性格和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极为生动而自然。影片演员阵容强大,每个演员的表演艺术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影片公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它的强烈的战斗性与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至今,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难得的经典名片。
80年代该片在国外展映时,广受赞誉。许多影评专家写道:“这部解放前夕摄制的影片,雄辩地证明了4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足以毫不困难地与欧洲电影相抗衡。” 本片获得1949-1956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1986年法国第一届科罗米埃国际消遣片电影节优秀推荐片奖。
昆仑影业公司摄影
编剧:陈白尘(执笔)沈浮
导演:郑君里
主演:赵丹 魏鹤龄 吴茵 上官云珠 孙道临
㈨ 求很老的电影像1960版倩女幽魂那样的老电影推荐,就是1960以前的电影推荐
小玩意》
时间:1933导演:孙瑜
本片拍摄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发动的4年前,是联华电影公司后期一系列杰作中的一部,也是孙瑜的代表作之一,阮玲玉和黎莉莉主演了这部默片。影片中的几位女性角色尤其突出,其中珠儿死前安慰叶大嫂,特别是叶大嫂在影片结尾在街上的大声疾呼都成为影片的经典段落。和当时的很多体裁严肃的佳作一样,本片同样不流于呆板,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和轻巧的氛围。
《神女》
时间:1934导演:吴永刚
在中国电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造的辉煌一页中,今天我们可以在回首中找出很多不朽的证明。如果说《小城之春》在上世纪40年代标志了中国电影完全走在世界的最前沿的话,中国电影的默片时代中同样可以找到这样的作品,它就是吴永刚的《神女》。中国的默片走到《神女》之时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导演吴永刚是站在人性的高度来讲一个妓女的故事,但是不落俗套。《神女》从同类题材之中脱颖而出,它首次对人的双重身份、双重人格及复杂内心进行深刻的表现,这在以往的中国电影中是很难看到的。
《马路天使》
时间:1937导演:袁牧之
1937年中国电影出品了一部经典之作,《马路天使》,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正是在这一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电影正常的创作也由此中断,但也正是因为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威胁,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作品具有了很高的思想性。比如《马路天使》,尽管全片都贯穿着浪漫主义的氛围,其基调却是严肃地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周璇唱《四季歌》一段,袁牧之更是根据唱词剪进了抗击敌人入侵的影像,最后唱出“血肉筑出长城长,侬愿做当年的小孟姜”,以此鼓舞国人。《马路天使》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
《夜半歌声》
时间:1937导演:马徐维邦
作为1937年中国出品的几部佳作之一,《夜半歌声》的名头远不及由赵丹主演的《马路天使》,原因当然是本片的意识与故事均不属主流之故。导演马徐维邦的作品风格以阴郁诡异著称,本片更是他将此特色发扬光大之作。《夜半歌声》讲述的是革命志士宋丹平被人毁容,只得藏匿于剧院,常于月圆之夜高歌以安慰原恋人晓霞,导演马徐维邦在这样一宗故事中拍出了极尽恐怖妖异的气氛,因此该片至今在海外仍具有很高的声誉,甚至要高于《小城之春》。
《一江春水向东流》
时间:1947导演:蔡楚生 郑君里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民族史诗气质的电影,同时也是充满了争议的一部电影。在手法上,有人指其媚俗平庸,也有人赞其博大精深,在意识上,有人称其代表了当时民众的呼声,也有人称其意识形态过强,有损于影片的艺术性。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对中国电影和中国人的生活影响至深的一部电影,尽管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它杰出的艺术性仍将使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影片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难关头,整个社会处于纷繁动乱之中,强烈表达了人民的正义呐喊。影片将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表现技巧,融会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创造了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一江春水向东流》于1947年10月上映,连映3个多月,观众达70余万人次。
《太太万岁》
时间:1947导演:桑弧
这是1947年制作完成的一部都市喜剧杰作,剧本作者张爱玲,导演桑弧。陈思珍与唐志远结婚以后,每天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做贤惠太太,为了丈夫的事业,不得不在娘家和婆家两边撒谎周旋,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是典型的市民生活世界,没有传奇,但在张爱玲的笔下,日常的市民生活之中所传达出的“浮世悲欢”之感,刻骨至深,让人顿生苍茫,或若有所悟。桑弧的电影风格委婉细腻,体贴周到,更可爱的是其中温厚而活泼的幽默与讽喻,喜而不腻,哀而不伤,与张爱玲的剧作交相辉映。除石挥的造型和表演或稍显过火,蒋天流、张伐、上官云珠、韩非等人的表演无不生动细腻。
《小城之春》
时间:1948导演:费穆
尽管《小城之春》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电影了,但它拥有的某些品质仍然是我们所稀有的。电影的结构出乎意料地简单,一个被战争毁坏的小城,一个家园也同样被战火毁坏的人家,一对夫妇和一个城外来的男子,故事以平静始,也以平静终,看起来似乎也没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似乎又有很多事发生……从外表看,这只是个三角恋的典型例子,所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这棋局中每个人的内心,他们的欲望和挣扎,这一重点转换,让电影在人性层面上有了更大的普遍性。
《万家灯火》
时间:1948导演:沈浮
对战后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与讽刺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许多优秀影片的主题。在这一题材的影片中,沈浮导演的《万家灯火》与郑君里导演的《乌鸦与麻雀》是最为出色的作品。《万家灯火》貌似平和,实则深刻。它描绘的是战后国民党统治区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主人公胡智清是一家公司职员,善良、正直,为公司竭尽全力地工作,妻子又兰持家有方。后因农村破产,智清的老母携兄弟一家来上海投奔他。由于人口骤增,物价飞涨,生活困难,家中产生磨擦。后胡智清又遭解雇。家庭陷入绝境,各种矛盾与风波接踵而至……这部影片写一个家庭的变迁,却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影片中有痛苦的龃龉,更有亲情、理解。影片主人公最后说,我们要活下去,“让我们大家靠得紧一点吧”,暗示了团结斗争求生存的意蕴,使影片闪射出思想的光华。
《哀乐中年》
时间:1949导演:桑弧
这是一部“内容和技巧都接近完美的中国电影”,是桑弧导演的巅峰之作。人到中年的小学校长陈绍常妻子去世之后未再续弦,子女长大成人之后虽然孝顺,但却只想把父亲当成宠物养起来,而缺乏对情感心灵的真正体贴。父亲的再婚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好在陈绍常意志坚定,我行我素,终于开放了爱情和生命的二度梅。中国电影的主流,对集体和阶级的关怀远远大于对个人;而在对个人的关怀中则对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者的关怀远远大于对中年;进而在中年故事中对他们的物质生活的关心远远大于对他们的情感与精神的重视。《哀乐中年》明显是一个另类。本片将哀婉、讽刺与幽默达观融为一体,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编导技艺圆熟,有如哀乐人生的抒情诗篇,有论者说这部影片可以放在国际水准上衡量,此言不虚。
《我这一辈子》
时间:1950导演:石挥石挥是我们回顾中国电影时最不应该忘记的名字之一,他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才,在表演、导演方面均达到了第一流的高度,他从话剧到电影所塑造的人物,涵盖三教九流,曾有“话剧皇帝”之称,而其电影的最高成就,则要属1950年的《我这一辈子》,石挥在这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导、演高度,在之后罕有作品可以超越。影片由石挥的哥哥杨柳青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描写了一名巡警在旧北京近50年经历中的故事。《我这一辈子》既是优秀的新写实主义作品,又是当时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堪称中国电影史上闪耀着现实主义艺术光辉和罕见的人文深度的不朽之作,是举世公认的经典之作。
《天仙配》
时间:1955年导演:石挥
黄梅戏《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发了香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
影片于1957年获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二等奖。
《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影片主演是在戏曲界享有盛名的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严凤英演绎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间村姑;既热情大胆,又勤劳智慧;严凤英尤其把七仙女对董永诚挚的爱情表现得十分深沉动人。影片上映后,同样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祖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1.4亿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在中国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
《曼波女郎》
时间:1957年导演:易文(香港)
葛兰是20世纪50年代香港著名的女星,1957年的歌舞片《曼波女郎》是葛兰的代表作之一。当时她领着一群年轻人大跳“恰恰”,还有摇滚乐、爵士乐凑热闹,场面很壮观,体现出当时香港民众受西方潮流的影响,观念和穿着风格上已经比较开放。
《曼波女郎》是为葛兰量身定做的电影,在香港国语歌舞片历史上也是一部承前启后、大胆创新的经典。“一种新的音乐女性在银幕上应运而生;完全城市化、地地道道属于香港的《曼波女郎》。这是首部将舞蹈作为一个性格和戏剧元素处理的电影,它对一种玩乐、纯真、青春、具节奏感的生活态度,做出了视觉和叙事性的生动描绘”。
《林则徐》
时间:1959年导演:郑君里、岑范
郑君里、岑范执导,赵丹主演的《林则徐》被誉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佳作,这是一部以悲壮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而又充满了文人气质的史诗电影。
林则徐是赵丹创造的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之一,他的表演吸取了中国写意画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景出发,层次分明,张弛有致,将一个光彩照人的民族英雄形象呈现于银幕之上。此外,该片的美术和音乐,也都在民族风格方面进行了探索,使影片具有一种含蓄、和谐、疏密得当的意境以及鲜活、洗练、韵味久长的抒情色彩。
本片可以看作是新中国历史题材电影的代表作。
《青春之歌》
时间:1959年导演:崔嵬《青春之歌》的女主角谢芳在影片上映之后对自己的成名一无所知,而当她来到日本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复印到一层楼高,狂热的日本影迷用生硬的汉语一遍遍喊着“林道静”。本片是崔嵬导演《小兵张嘎》的之外的另一部代表作,与《小兵张嘎》的生动趣味相比,《青春之歌》的风格相当内敛和扎实,在表演、导演、编剧、摄影等方面均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感人至深,该片得到的反响和经典地位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时间:1959年导演:苏里
令当时都市年轻人无限向往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新中国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现了一群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劳动和爱情谱写新生活的赞歌。影片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大胆地采用被弃置多年的多角恋爱模式——高占武、曹茂林、李克明同时爱上孔淑贞。但创作者处理这个传统叙事模式时,不落陈套,表现和歌颂了利他主义的恋爱观。创作者还以一种乐观轻松的审美心态来审视与处理那个特定时代(“大跃进”)人群之间的思想冲突与年轻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使得影片整体上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所有年轻人的向往。主演李亚林和金迪也一跃而跻身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的行列。
《江山美人》
时间:1959年导演:李翰祥(香港)
该片是邵氏,也是香港影坛第一部出巨资拍摄的华语片,当年的制作费令人咋舌,由此可见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气魄与胆识。此片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奖,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0|评论
2007-10-05 23:36蛆爱烂肉杨恋刘|一级
影名: 风云儿女
导演: 许幸之
主演: 白宏 陆露明 王人美
上映年度: 1935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普通话
电通影片公司
故事梗概:
辛白华是个诗人,他有一个极其要好的朋友是大学生梁质甫,两人都是东北人。“九·一八”爆发以后,他们两人从家乡出来,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但他们一直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辛白华和梁质甫的邻居是生活十分贫苦的阿凤和母亲,辛白华和梁质甫非常同情她们母女,并且时常帮助她们。后来,梁质甫因和革命者有关系,被捕入狱。而辛白华却和一个富孀堕入了情网。阿凤的母亲去世了,无依无靠的阿凤到了歌舞班,经常去各地演出。梁质甫被释放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梁质甫参加革命,英勇抗敌。此时的辛白华正和富孀在青岛避暑游玩,阿凤所在的歌舞团到青岛演出,遇见了辛白华。看了阿凤演的《铁蹄下的歌女》后,辛白华受到很大的震动,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但是还是没有摆脱开爱情的束缚,那股热情又冷却了下去。最后,梁质甫在抗敌的战场上牺牲了,辛白华得知这一消息,终于抛弃了以前那种享乐的生活,走上了抗敌的最前线。 这是电通公司出品的四部反帝反封建影片的第二部,故事由田汉编写,田汉被捕后,由夏衍编为摄制台本。虽在当时国民党和租界当局有不准拍摄抗日影片的明令,但影片还是有明确的抗日主题,它反映了当时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大背景下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成长,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热烈愿望。片中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成为广泛流行的革命歌曲之一,多年来受到人民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中文名: 大路
年份: 1934
类别: 喜剧 音乐 剧情 战争
国家/地区: 中国
语言: 普通话
导演: 孙瑜
主演: 金焰 陈燕燕 黎莉莉
联华影片公司
简介: 一群青年人:工人、苦力、扒手、大学生、卖艺少女、女侍等,在抗日战争前期为祖国开路,并团结起来对抗恶势力。孙瑜对人物性格与关系的成功描写,把影片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他善用影像的叙事与比喻能力,适切地把握节奏,又聪明地把歌唱、笑闹剧技巧熔进影片中,使之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全片创作热情奔放、场面豪放大胆,教人兴奋。是史诗、是抒情诗,也是娱乐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