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万玛才旦指导的电影《气球》
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好评,万玛才旦指导的电影《气球》虽然在国内只能算作小众的电影,但它的情节构思,音乐等还是值得人们去赞扬,有兴趣可以去一观
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好评,万玛才旦指导的电影《气球》虽然在国内只能算作小众的电影,但它的情节构思,音乐等还是值得人们去赞扬,有兴趣可以去一观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好评,万玛才旦指导的电影《气球》虽然在国内只能算作小众的电影,但它的情节构思,音乐等还是值得人们去赞扬,有兴趣可以去一观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好评,万玛才旦指导的电影《气球》虽然在国内只能算作小众的电影,但它的情节构思,音乐等还是值得人们去赞扬,有兴趣可以去一观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好评,万玛才旦指导的电影《气球》虽然在国内只能算作小众的电影,但它的情节构思,音乐等还是值得人们去赞扬,有兴趣可以去一观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好评,万玛才旦指导的电影《气球》虽然在国内只能算作小众的电影,但它的情节构思,音乐等还是值得人们去赞扬,有兴趣可以去一观
㈡ 如何评价万玛才旦指导的《气球》这部电影
《气球》这部作品是一部用女性视角去演绎探索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破局觉醒的故事。
从影片的海报我们就不难看出,电影用《气球》隐喻生命,故事讲述了真实,讲述了生活的平淡,以及生活中的挣扎与妥协的故事。
万玛才旦对于出现的精神困局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扮演中立者的角色来向观众进行展示,试图与他们进行一同思考,将问题展露出来以后,让大家都一同陷入这种所谓的精神困境之中,似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打破导演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实现一种神交。
但是,万玛才旦在这次《气球》当中也有所创新,在厚重的情感承载之后,气球飘起之时,又会让人感到一种美好与轻盈。
㈢ 豆瓣8.8分的《红气球》,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怎样的剖析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法国电影,这一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气球的相遇。从此以后两个人相互依偎,小男孩不再孤单,一直有这个红色的气球陪伴着他,这一个电影揭示了非常强烈的现实意味,在我看来主要是有三方面。
一、希望总是能够出现在转角处。这一部影片主要的背景是在一个混乱的战争环境之下,而这个红气球也带着非常强烈的象征意味。在周围都是一片萧瑟和狼藉荒凉的景色当中出现了一抹鲜艳的红色,它代表着希望。它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从而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振奋,即使是在困境当中,只要满怀希望,一切终将会过去,胜利终有一天会到来。
㈣ 如何解读豆瓣8.8电影《红气球》:希望总会出现在转角处
《红气球》是由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1956年自编自导的一部奇幻短片,帕斯卡·拉摩里斯主演。该片荣获了第9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第1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特别奖,在豆瓣该片斩获了8.8分的高分,是一部满载荣誉、口碑极佳的佳作。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独瘦小的小男孩,在上学路上看到路灯上挂着一只红气球,小男孩爬上路灯拿下了红气球,从此红气球和小男孩作伴,不管是上学还是玩耍,红气球一直紧紧的跟着小男孩,让小男孩不再孤单。
可是红气球遭到了来自小男孩校长、家长、同学的驱赶,纵使这样小男孩也一直对红气球不离不弃,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保护着他,可惜红气球还是被其他小孩给损坏了,在小男孩伤心欲绝的时候,全城所有的气球都来到了他的身边,带着他飞向天空。
全片一共只有34分钟,故事非常的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蕴。“红气球”作为一个带有强烈象征寓意的道具一直贯穿全片,向观众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希望会出现在转角处。本文将从色彩应用、细节艺术、镜头语言为大家解读此片。
售票员不让小男孩上车、他就带着红气球跑步到学校;长把小男孩关小黑屋、红气球就一直跟着校长;母亲把红气球丢了,结果它一直在窗外没走;熊孩子们破坏了红气球、全城的气球都来到他身边安慰他;
小男孩和红气球的经历,反映出了人一生会遇到的困难和波折的历程,导演通过这个故事,向观众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希望就在转角。
㈤ 如何评价电影《气球》
评价如下:
《气球》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比较体面的娱乐电影,这主要得益于其制作价值。片中古色古香的环境和排屋,以及服装设计人员将影片的服装进行了很好的还原,剪裁很好的衣服和带有20世纪70年代凉爽痕迹的花卉厚重面料,这很容易让观众眼前一亮。
但考虑到影片的时长过长,没有进行更多的修剪,使得该片比较有吸引力的片段只有这么长时间。在影片的剧本中,有些令人费解的优先顺序让影片比较混乱。例如,虽然从民主德国逃到边界另一边的真实经历在电影中所占比例很小,缺塌但气球的剪裁和设计却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剧情简介:
1979年冷战高峰期,身在东德的冈特·韦策尔(大卫·克劳斯饰)和彼得·斯特雷兹克(弗莱德里奇·穆克饰)为了追求自由,用超过两年仔滑的时间筹画了一场“惊天大逃亡”:他们用有限的资源,自制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并打算用它载着家人逃到西德。
不料,就在即将越过边境时,热气球却意外坠毁,引来东德秘密警察铺天盖地的调查。在紧迫的时间和严密的侦查之下,他们拼命打造了新的热气球,而在此同时,秘密警察念扮腊也逐渐锁定了他们,一场分秒必争的绝命逃亡就此展开。
㈥ 电影《气球由藏族》导演谁指导
藏族电影《气球》由万玛才旦导演。
《气球》以上世纪90年代的藏区为背景,讲述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该片未上映时,便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影片提名,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提名,第3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之最受欢迎影片提名及第2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影片奖)。电影上映后,它拿下了豆瓣7.9的高分,引发观众的思考和热议。
近年来,随着藏语电影相继上映,“藏地新浪潮”在文艺片的环境中异军突起,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导演,开始被越来越多观众看到。
有影评人曾评价,《气球》是万玛才旦迄今拍摄的最好看的影片。相较于大量文艺作品的晦涩难懂,《气球》通俗流畅的叙事,即便是非文艺片爱好者,也不会难以理解故事内容。
万玛才旦
作为一位风格独树一帜的导演,万玛才旦在文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藏族身份,为他的作品增加了神秘感。他始终关心着传统信仰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关乎着人性之美。万玛才旦作品通常故事简单,却立意深刻,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把人摆在第一位。
个人经历
万玛才旦,1969年12月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1991年,万玛才旦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7年,撰写小说《诱惑》,获得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届文学作品创作评奖二等奖。
1999年,撰写小说《岗》,获得第5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新秀奖。2002年,编导个人第一部短片《静静的嘛呢石》,而他也凭借该片获得大学生电影节第4届短片竞赛单元专业组剧情类优秀奖。
2004年,编导35mm彩色短片《草原》,该片获得第3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学生最佳短片奖。2005年,自编自导剧情片《静静的嘛呢石》。2008年,拍摄纪录片《巴颜喀拉的雪》。
2011年,执导剧情片《老狗》,该片获得布鲁克林电影节最佳影片。2014年,执导剧情片《五彩神箭》,该片为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开幕影片。2015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塔洛》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2016年,监制剧情片《清水里的刀子》。2018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撞死了一只羊》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2020年9月“2020南方文学盛典”颁出,万玛才旦摘得“年度小说家”。
㈦ 万玛才旦是一名藏族导演,他指导的电影《气球》该如何评价
11月20日,万玛才旦执导的第七部故事长片《气球》将在全国公映,跟前两部作品《塔洛》和《撞死了一只羊》稳定的镜头语言不同,《气球》全片大部分时间都用了手持拍摄,稍微摇晃和运动的镜头,将片中女主角卓嘎面临的多重困境准确地传达了出来。而对于导演万玛才旦来说,即便准确传递出了卓嘎的困境,但却无法给这种困境提供答案,他说,“卓嘎的困境,其实也是我自己的困境。”
《气球》导演在指挥演员演戏
多年以来一直坚持拍摄藏族题材的电影,也一直坚持自己的美学风格和电影语言风格,万玛才旦导演身上的确有很让人佩服的地方。他告诉记者,这些年自己的拍摄态度并没有本质的变化,“焦点一直都放在人的身上,希望让大家能感受到藏族普通老百姓真实的情感。”他透露,今后不排除会拍摄现代题材的电影,“比如塔洛进城后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