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国联军侵华清朝电影,有没有八国联军攻打清朝的战争电影电视剧呢
神鞭
火烧圆明园不是1900年八国联军,而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诸位兄台一定要弄清楚这一点12集电视剧《董福祥勇抗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日落紫禁城八国联军时的清兵,已经是一支经过近代化改造的新式陆军。戊戌变法后,慈禧同意了兵部尚书荣禄加强京畿防御的建议,并委掘猜卖任荣禄新编组了武卫左、中、前、后、中5个军约60000人。
以武卫军中装备最精良的聂士成武毅军为例。这支13000人的部队,拥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判逗口径的后装单发和连发毛瑟枪1万支、7.9毫米口径的后发毛瑟枪200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枪1万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骑枪1400支,还有军官用6轮连发左轮手枪和少量的温彻斯特、哈齐开斯等步枪与骑枪。 此外,武毅军还有7.9毫米口径的马克沁机枪兆袭2挺,75毫米口径的12磅克虏伯炮16门、60毫米口径的7磅后装炮32门、57毫米口径的6磅格鲁森速射炮32门,这些炮每分钟都可以发射10发以上的炮弹。另外还装备了37毫米口径的2磅克虏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径的20磅后装炮等。这些火炮发射的开花弹、子母弹、葡萄弹、实心钢弹等,可以分别摧毁城墙和炮台工事、击杀密集进攻之敌、杀伤敌冲锋散兵、击穿敌舰钢甲。如此精良的装备优势人数,比起八国联军任何一支都毫不逊色。《火烧圆明园》
《末代皇帝》 《林则徐》 《甲午风云》 《狂龙逞英豪》 《神鞭》 《王者之风》 《京都球侠》终极人鱼岛
5.4分 主演:卡拉·古奇诺卢夫斯·塞维尔吉姆·皮多克雷诺·维尔森 导演:塞巴斯蒂安·古提耶雷兹 类型:恐怖惊悚灾难 时长:90分钟 年代:2001 地区:欧美地区 语言:英语 简介:
清朝迷信满洲八旗骑兵,把明朝的武器研究都拉下了,明朝万历和日本打,中国还有火铳,弗朗机炮的火器,到了清朝反而用大刀长矛,可以看出满洲统治者的愚蠢和鼠目寸光
清朝(422)联军(27)
B. 有没有明清的战争电影
戚继光》同名电影电视剧都有
《雷峰塔英雄传》也是戚继光的
《大明王朝1566》陈宝国主演
《正德演义》历史颠覆剧,不看也罢
《郑和下西洋》 唐国强主演
《天下》王亚楠主演
《朱元璋》胡军主演
《传奇皇帝朱元璋》陈宝国主演
《锦衣卫》黄志忠主演
《张居正》唐国强主演
《明末风云》廖学秋主演
《谁主中原》聂远主演
《永乐大帝》翁清海主演
《大明天子》 申军谊主演
《袁崇焕》只有这个没找到
《永乐英雄儿女》寇世勋主演
《三揭皇榜》 徐峥主演
《大祠堂》 林心如主演(不是历史剧)
《大明奇才》 舒畅主演
《少林僧兵》虽然也是讲戚继光的,可是和尚恋爱确抢了戚继光的风头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还有很多武侠剧都是明朝的 比如《七剑下天山》是讲汉人对抗满清的,另外要告诉你们的是,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别太较真,没有哪个电视剧会和历史一模一样,你要太较真我也没办法,毕竟历史这东西虽然记载不同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
C. 清朝骑兵进攻朝鲜的韩国电影叫什么
电影名《最终兵器:弓》
《最终兵器:弓》是由金韩民执导,朴海日、文彩元、柳承龙主演的韩国古装动作电影。
影片以满族后金政权入侵朝鲜(韩国史称“丙子胡乱”)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为了救出被俘虏的妹妹,身背一副弓箭便独闯满军大营的朝鲜神箭手“南一”的故事。
该片于2011年8月10日在韩国上映,创下了超过700万人的观影成绩,成为了2011年韩国本土最卖座影片。朴海日接连获得大钟奖和青龙奖的最佳男主角,文彩元获大钟奖和青龙奖最佳女子新人奖。
(3)满清八旗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7世纪初,党争频繁,政局动荡,刚刚在明朝帮助下结束倭乱的朝鲜王廷又面临辽东新兴的女真军事力量,孱弱的国力和尖锐的内外矛盾,导致朝鲜国力衰败、民不聊生。1636年至1637年,满清八旗军入侵朝鲜,这是满清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第二次大规模入侵朝鲜的战争,韩国史书称之为“丙子胡乱”。
影片正是以此乱为历史背景,描绘了亲人被满人劫为人质,并竭尽全力展开救援的英雄——南伊波澜壮阔的一生。影片除了再现那段不堪回首的耻辱战史,也深度剖析了弓箭在韩国历史上的卓重地位。
主创团队
导演金韩民最擅长的是惊悚题材,该片是他的转型之作,希望借此将自己的题材领域拓宽,特别是挑战自身驾驭恢弘题材的能力。为了能更为真实地展现箭术的魅力,武术指导张春燮除翻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还得到了国内射箭专业人士的帮助与指导,特别是古典箭术的要理和技巧。
演员们也接受了较长时间的箭术训练,虽然很多极专业的动作还需要技术合成,但基本的要领都得到了充分的掌握。除了箭术,骑术也是演员们必备的技巧。由于女真民族是马上民族,在这场战争中,马上交锋也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骑术训练中,演员们几乎整日与马匹为伍。由于是古装片,服装造型方面剧组也请来了曾经参与创作《朝鲜名侦探》《好家伙坏家伙奇怪的家伙》《青燕》等片的美术总监权宥真,为片中人物打造了大量的战服、华服,特别是满清军队的服装,更是参考了大量史料,采用蓝色绸缎配金丝缝纫剪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最终兵器:弓(电影:最终兵器:弓)
D. 老电影《林则徐》里的一段雷人情节,揭开清朝挨揍的奇葩原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杨基宁
中国 历史 题材电影的发展史上,1959年由电影大师郑君里执导,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主演的《林则徐》,堪称一部标杆力作。不过比起其震撼人心的剧情与公认“大师级”的表演来,影片里的一些剧情,也让好些 历史 票友们,看后连呼天雷滚滚,比如第18分钟的“试炮”桥段。
那一段的剧情是,在广州厉行禁烟的指斗林则徐,担忧英国人侵略,于是在老将军关天培的陪同下,检查虎门炮台的火炮。在虎门炮台一门“大杀器”级别的火炮面前,林则徐好奇的问这炮是啥时候造的,只见白发苍苍的关天培老将军大臂一挥: 乾隆四十六年,比我还大三岁呢!
可惜这大炮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宗师高手”,并非是越老越能打。林则徐下令试开一炮后,只见这乾隆年间的“老炮”一声轰鸣,炮弹就如任贤齐的歌中所唱:“慢慢的爬在沙滩上,数着浪花一朵朵”。把林则徐等一干大清高官,瞬间看得心里哇凉……
如此桥段,也让好些“野史票友”们,看得愤愤不平: 都1840年鸦片战争前夜了,大清真的还在用乾隆年间的炮?这会不会是刻意丑化“我大清”?
乍一看,《林则徐》的这段情节,似乎“过分了”。因为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造炮”这事儿,就是大清朝傲人的业绩。
与“大清弓马骑射取天下”的论调相反,当年清王朝能够得天下,重要一条经验,就是对火器特别是火炮技术,近乎不惜血本梁派的开发建设。虽然宁远城头的重炮,让努尔哈赤吃了血亏。但当时的后金(清朝),也是十分记打。 皇太极即位后,就全力引进学习明王朝的重炮技术, 到了崇祯年间明清松锦血战时,清军炮兵无论火力还是数量,都已全面反杀明军。明朝辽东巡抚黎玉田就曾有痛苦哀叹:“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迄於今而铸炮造药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不久后清军入关,能够势如破竹,陆续击破李自成和南明等强敌,十分重要的本钱,也是“炮好”。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时,清王朝的“造炮”事业,更是到了高潮。就连金庸老先生的《鹿鼎记》里,都把“唯渣磨康熙造炮”的典故代入进去,制造了一堆劲爆剧情。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明末至康熙年间,中国的火炮研发,虽然一直在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红衣大炮”更堪称“整体技术引进”。 但当时的中国军工业,也有自己领先世界的独家优势:“铁芯铜体”技术。
何为“铁芯铜体”技术?就得先说说明清同时期的欧美国家, 一个公认的军工难题:成本高。 当时的西方列强,火炮技术强大不假,但冶炼技术却有限,铸炮通常只能用昂贵的青铜。以《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里的叹息:“1650年,几乎所有的海军炮都用青铜铸造”。昂贵的军工成本,也令火炮的装备规模受到限制。但放在中国,有“铁芯铜体”技术就好办了:明朝嘉靖年间时,中国工匠就发明了“复合层火炮制造技术”,双层体火炮内层是用熟铁制成,外层则铸以青铜或者生铁,是为“铁芯铜体”。这样既能防止火炮炸裂,增加使用寿命,更能以低成本迅速推广先进火炮。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明末至康熙年间,每当引进先进的外国火炮技术,中国工匠都能快速引进研发,迅速“改装”出大批价廉且战力凶悍的“国产炮”,就靠这“铁芯铜体”技术来消化。
而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铁芯铜体”技术,就是大清军工的独家秘籍。 以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也瞪圆了眼睛,誓要学到这一技术。至今,在伦敦的伍尔利奇博物馆,依旧陈列英军缴获的两门清军火炮,其中一门是被剖开的,是因为当时英国人,特地把缴获的清朝火炮带回去研究,分析中国的复合炮管技术。以学者刘鸿亮等人的观点:“欧洲火器界有此工艺,却是19世纪50年代的事情了。”
从这一点可以了解到,仅仅从军工技术来说,甚至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对西方都是有独家技术优势的。那是不是可以说,林则徐黑了“我大清”呢?答:真没黑!
虽然大清造炮,曾有悠久 历史 ,但鸦片战争前的清军火炮,其实比电影《林则徐》里还要烂太多——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并不是火炮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而是严重退化的问题。
首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王朝严重的文化专制, 特别是经过经过乾隆时期,大规模的修撰《四库全书》运动后,类似《军器图说》的技术类典籍被焚毁,甚至把前代包容有兵器研制在内的各类兵书,比如《武备志》等书籍,也列为禁书。而火器铸造这种工艺,如果没有技术资料,只靠工匠传帮带的话,那很有可能关键技术导致退化乃至失传。
腐败问题,则是另一个心知肚明的原因, 别管“铁芯铜体”技术如何降成本,造炮毕竟是个高成本的事儿,对于经办官员们来说,那更是个充满油水的事儿。特别是从乾隆年间起,清王朝的腐败越发严重,偷工减料也就成风。比如野史里“很红”的乾隆年间名将福康安就曾叫苦:当时清军精锐八旗的枪炮,都常见生锈,刀矛等冷兵器,也质量问题严重,甚至“铸造不精,锋芒顿挫”。实在是辣眼睛。
那福康安是不是胡说?乾隆皇帝的宝贝儿子嘉庆帝,就来了个“现身说法”:嘉庆四年,也就是乾隆刚过世那年,当时搜乾嘉之交的白莲教战争是最激烈的时候,嘉庆皇帝愤然而雄起,决定集合全国的技术力量,对前朝一百六十门“神枢炮”加以改造,升级“新炮”收拾白莲教。 这些“神枢炮”,可是明朝为了抗倭造的炮, 也就是说二百多年前的炮了,结果改了以后,该炮的射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从百步开外,降低到百步以内。这件事让嘉庆帝相当恼火,直接证明了当时的制炮技术,已经大为衰退,而火炮质量,自然比先朝低劣不少。
而放在老电影《林则徐》里,看到大清火炮不争气,林则徐也很淡定,不慌不忙拿出了欧洲火炮图纸,要大家依葫芦画瓢,照着图纸造新炮。 说实话,就算林则徐真拿出图纸来,以当时大清工匠的技术,再好的炮,也是造不出来啊。
以这个意义说,《林则徐》哪有丑化“我大清”,分明是“严重美化”。
事实上, 历史 上的林则徐,面对大清“烂炮”扎堆的问题,林则徐也是靠“密购西洋大铜炮”解决问题: 造啥啊,直接买吧。
再比如那位壮烈殉国的关天培,以《筹海初集》上记载,1835年,他其实就重金招募能工巧匠铸造新炮四十门,希望能增强虎门炮台的防御力。结果,在试放检验时,一共四十门,就炸了十门,还有5门新炮“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贮水四碗”。
至是很多技术不仅是失传,甚至很多官员甚至是闻所未闻。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时,陕西凤翔县进行了一次“考古挖掘”,竟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左宗棠闻讯前去考察后,当时此类开花弹非常罕见,他不禁感慨万千,叹道: “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其实,大清山穷水尽时,清朝的那些糊涂官员们,真的动过用明朝的炮拯救大清的念头。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大学士瑞麟想到一个好主意:“当年施琅收复台湾时,缴获的郑成功的炮,不还都在仓库里嘛。那炮既然能打荷兰人,那现在肯定也能打英国人法国人呀!” 大难临头,大清朝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想靠两百年前大明朝的火炮来救命,真是让人又可气又可笑。
平心而论,同时期的欧洲在17世纪——19世纪初期,火炮的总体性能没有太大变化,改变的也仅仅是编制、射击技术和机动性的改进,火炮威力本身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但清朝火炮这二百年却是“越造越臭”,一个是不断的前进,量变最终质变,另一个确是不断下滑。 老大帝国总是在虚妄的“老子天下第一”的念头中沾沾自喜,最终品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滋味。
参考资料:刘鸿亮 孙淑云 张治国《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双层体铁炮技术的问题研究》、刘鸿亮 张建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复合金属炮技术兴衰的问题研究》、子繇《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黄一农《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东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响》,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李湖光《大明龙权下的火器战争》等
屈辱的使团,忠贞的使者,明末最后的脊梁——左懋第
谁说只有戚继光能抗倭?刘江一战消灭2000倭寇,保大明百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