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觉得有哪些影片的口碑和票房不符
《大圣归来》刚出来的时候,还以为又是一部和《喜羊羊与灰太狼》那样的儿童片,不是给成年人看的。
如今国内的电影市场环境是越来越好,不管是动画片、魔幻片还是科幻片,都慢慢开始走向国际化了,而烂片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❷ 有几部豆瓣2分、3分的国产烂片,你被哪一部恶心到了呢
《锤神》主演:包贝尔、克拉拉、贾冰、 张一鸣、许君聪 、王小利、廖蔚蔚、岳跃利等人。
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被女友甩了的陈重,心灰意冷地打算回老家工作,就在打包行李的时候,发现自己这么多年参加大宴小宴随礼出去的红包竟然有30多万,为了把随礼钱收回来,陈重与好兄弟大瑞商量,找演员Ellie来假办一场婚礼,想把红包收回来的故事。
❸ 豆瓣评分特别低,让人无力吐槽的国产电影,你都知道有哪些吗
《上海堡垒》讲述了外星黑暗势力突袭地球,企图夺取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宝藏,能源所在的地球重镇依次遭到重创。国家的边界被打破,各国精英组建联合军队,人类团结一致抵抗外星侵略者,在所剩无几的能源城市建立名为“泡防御”的能量堡垒以抵御外星人的进攻。随着纽约、东京、新德里等堡垒城市的纷纷陷落,上海,成为了人类最后的希望。大学生江洋追随女指挥官林澜进入了上海堡垒成为一名指挥员。外星势力不断发动猛烈袭击,林澜受命保护击退外星人的秘密武器,江洋和几个好友所在的“灰鹰小队”则要迎战外星侵略者,保卫人类的终极一战在上海打响。
演员是一个相对被动的职业,经常需要见组和推销自己,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也难免要比普通专业学生与社会有更多、更早的接触。城市中有着很多诱惑,影视圈也同样复杂,他们的青春美貌也吸引了形形色色的人士们的目光。文老师与自己的学生们在四年的历程中曾经沮丧过、伤心过甚至大痛过,但是青春这趟旅程,含着眼泪也要向前!他们决心闯入演艺圈并有所作为。但是这部电影评分只有2.0分,真的是不尽人意。
❹ 豆瓣评分到底准不准
每到电影季,一定会听见熟悉的抱怨:“豆瓣电影评分太不准了。”
说真的,我对人们 为何要问出这样的问题 倒很感兴趣。
专门搜了一下,还真有很多「豆瓣评分到底准不准」之类的问题帖,有的下面还能吵个几十楼。
我无法判断大多数人在做此类争吵时,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但从字面上来说,它的前提是:一部电影的好坏应该有一个真实客观的分数。
这当然不存在。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部电影的真实分数 。
当我们说一个温度计不准,意思是它和实际的温度不相符,而温度的度量是被严格定义过的。
比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从冰点到沸点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规定为1摄氏度,这就是温度的一种度量方式。有了标准参照,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个温度计准不准了。
但一部电影好坏程度的真实分数是什么呢?
票房可能是一个参照,但影响影片质量只是影响票房的诸多因素之一。题材、演员阵容、档期、票价、营销……甚至评分本身也能影响票房。
或者我们像大张伟用大数据写网络神曲的方法,把所有影响电影质量的因素拆解出来一一打分,每个镜头的构图、用光、声响、情绪……但同样又回到了谁来打分,以什么标准的问题。
既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分数作为参照,当然也不存在评分「准不准」的问题了。
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大部分参与此片打分的豆瓣用户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与我不同。」
这样太拗口了,平时大家讲话不这么较真。所以当我们说一个电影评分不准,可能是说评分与自己的朋友圈对这部片子的整体评价不符。
「我和朋友们都觉得这部片超好看,豆瓣分数居然这么低??」意思在说豆瓣上的文青太矫情,喜欢装逼,一定要贬低大家都爱看的片来抬高自己。
「我和我朋友都觉得这部电影很垃圾,豆瓣居然有这么高分,太不准了!」意思在说这届观众品味不行,这么明显的剧情硬伤/逻辑bug都看不出来,一定是流量明星脑残粉刷的。
我们可以把以上现象当作两种自我暗示: 心理上需要一个确定的分数,是人对确定性的依赖;而把自我感受当作大众标准,是人对存在感的需求。
这是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人们对于「大众」这个概念的态度。
我这一代还是经常能听见父辈有「咱们老百姓」这样的论调,心态上在芸芸众生里安然处之,坚定地站在大多数的一方,经常用「你怎么不像别人那样」教育子女。
而我们这代人在社交平台上生活,是把自己逐步产品化的过程,自我和大众必须分别对待,人与人的关系是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大众」不是我,而是我的潜在用户,所以它无法被当成和自己一样具体的个人,只能用简单标签去勾勒用户画像,把对方抽象为流量。
互联网数据思维开启的上帝视角,培养了我们的流量意识,见识过它如同真实洪水般凶猛可怕的威力,也慢慢熟悉了调教它的方法。
相对于灵活的个体来说,「大众」是个复杂系统,力量大但是惯性也大,反应慢。个体只要擅用这个惯性时差,就能够套利(所谓的下沉市场就是大众市场的惯性时差)。
所以大家普遍都觉得自己比「大众」聪明。
(有个常见误区:很多人觉得自己比大众聪明,由此觉得自己的智商在大众平均值之上。这是两个概念, 你可能确实比「大众」这个虚拟个体聪明,但是不代表你比多数人聪明。 )
复杂系统也有它的智慧之处,它不像个体那么敏感和偏激。审美这东西不存在客观之说,每个人基于自己的阅历、知识结构、性格偏好的差别,对于一部片作出的都是主观判断。
但足够大的数量可以稀释掉个性、拉平差异。所有人互为客体, 涌现出一个超越个体之上的集体视角,大大接近于「客观」。这种钝感力也是我们对评分所希望的公平、客观。
人们对于「大众」概念的暧昧之处就在于:
当自己处于产品一方时,大众都是他人;而当自己处于用户一方时,就本能地觉得自己就是大众。
所以我们在使用豆瓣评分这个产品功能的时候,本能上觉得评分与我的直觉不符的原因是豆瓣这个产品「不准」。
说一说豆瓣评分的机制吧,引一段豆瓣创始人阿北的话: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部电影,会来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简单来说,没什么机制,只是平均了所有参与打分人的分数。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怎么样的电影评分才能最有可能符合你观影后的直觉,从而对你选片起到参考价值呢?
显然是评分人数最多的电影。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在有134万人参与打分的前提下,得到了9.6的高分,基本保证了参考性。
而如果你选择了一部高分的小众艺术电影,比如低于1万人打分的8.3分电影《都灵之马》,那抱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因为会看这种电影并且看完评分的人,本身就是喜欢这种类型的小众群体。它散发的严肃气质,是在用筛选观众的方式保障口碑:我可是很闷的,看不懂的不要来哟。
想到我曾在《时间简史》里看过的一个弱人择原理,放这里不知道合不合适。 大概意思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如此苛刻,为什么宇宙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让我们存在?
答案是:正因为我们存在,才能观察到宇宙,以至于问出了这个问题呀。
(真没想到,还能以这样的方式首尾呼应)
❺ 豆瓣十大烂片 烂的一部比一部狠
烂片的魅力在于你以为它够烂了没想到还有更烂的,接下来我就为大家盘点一下豆瓣十大烂片,看一看这些层出不穷的烂片到底烂出了什么水平。
豆瓣评分:2.1
电影上映仅四天豆瓣评分跌破豆瓣新低,直接锁定第一烂片的称号。导演毕志飞居然一纸诉状把豆瓣告上法庭,却要求豆瓣赔偿一块钱。不少观众想为电影业“牺牲”以身试毒的走进电影院却发现这波毒来的太猛了,完全顶不住。我相信逐梦演艺圈一定会稳坐烂片排行榜第一名。
豆瓣评分:2.6
打着 综艺节目 《欢乐喜剧人》的称号用心良苦的拍出了一部烂片。集合了岳云鹏、张小斐、郭德纲等中国喜剧界大腕也没能拯救这部电影的评分扑街。本来应是喜剧电影却没有任何自然的笑点,只有尴尬老套的笑料。这部综艺电影就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系列电影。
豆瓣评分:2.9分
这部让李连杰“晚节不保”的电影却集合了许多明星大腕,烂片之王黄晓明夫妇的加入更是让这部电影的烂更上一个档次,李连杰表示根本带不动。像《封神传奇》这样烂出了境界、烂出了新高度、烂出了风格的电影有这个评分我觉得有点高了。
豆瓣评分:2.7
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电影充斥着市场,可是这类电影也越拍越烂。这种史诗级灾难片,剧情无逻辑、演员无演技、内容肤浅浮夸。很明显就是来摩擦观众智商的。
豆瓣评分:2.5
张歆艺导演作品,整部电影毫无逻辑、剧情没头没尾,台词尴尬无趣,对电影的定位好像都不清晰。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部瞎胡闹拍出来的电影。
豆瓣评分:无
跟《逐梦演艺圈》有的一拼的电影,但是没有逐梦演艺圈烂的高调,它只是默默凭借极致的烂躲得了最佳烂片的称号。
豆瓣评分:2.3
上映首日便下映,创造了新的烂片下映记录。第一天票房仅四千元,还不够杜海涛他们几个主演聚个餐。幸好下映早没让更多观众花冤枉钱。
豆瓣评分2.6
真的我认为《仙球大战》肯定是刷分了,不然它怎么能有2.6的“高分”。这部电影谁看谁后悔,建议大家可以推荐给你们的塑料姐妹花看。或者晚上实在睡不着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助眠。
豆瓣评分:3.0
斥巨资打造的一部烂片,造型不贴合人物,台词低俗明明是古装剧却有很多网络流行词,更不要提那浮夸的剧情了。这就是一部典型的王晶烂片。
豆瓣评分2.8
这一部极其了德云社几大台柱子的电影可以说是烂片之中的烂片,不少观众看完这一步电影都呼吁郭德纲还是好好说相声吧,求你别来电影业插一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