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电影雷诺阿镜头分析

电影雷诺阿镜头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18 22:47:55

1. 谁知道一些使用蒙太奇手法的经典影片

总体说来,蒙太奇是一种剪辑的艺术
《波坦金战舰》是蒙太奇技术运用的典范。现在世界各大电影学院当教材使用。
《铁面无私》对《波坦金战舰》致敬的电影,其中蒙太奇镜头的运用也很好。
《2001太空漫游》骨头转变成宇宙飞船的经典镜头也是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最后一分钟营救”和“分段剪辑技术”的运用;
让·雷诺阿(法国):《大梦幻》、《游戏规则》——强化了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表现力;
阿雷·雷乃(法国):《广岛之恋》;
杜甫仁科(前苏联):《土地》——开创诗电影,死亡画面优美
《罗拉快跑》----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相当独特!

2. 让·雷诺阿的人物评价

让·雷诺阿作为20世纪杰出的电影大师,半个多世纪以来,名字屡屡出现在许多国家的电影机构评选的电影史上十大杰出导演的名单中。而评选杰出大师的依据是杰出作品,雷诺阿的杰作当为《游戏规则》和《大幻灭》。其中《游戏规则》更是多次入选电影有史以来的十大杰作之列,以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的评选结果最具权威性。该杂志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组织一次评选活动,邀请世界上最著名的影评家和电影导演投票评选电影有史以来的十大杰作,50年来《游戏规则》一直没有落榜。
作为雷诺阿生平创作的最完美的影片,《游戏规则》雷诺阿说这是一个关于识破骗局、认识真相的故事。它虽然是一部古老的故事,但是所流露出的沉重的悲剧意识,是对人、对社会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雷诺阿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追逐片式的喜剧情节和看似荒诞的艺术手法,富有嘲讽意味地揭示了战前法国资产阶级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态度:生活如同“游戏”,说谎和尔虞我诈是这种游戏的不可违拗的“规则”;同时,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争风吃醋的男男女女的群象表明,情欲是人类的共性,而在风流场上的追逐和搏斗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是不得相互混同的,此外影片还运用隐喻手法,预示了“奇怪战争”的悲惨结局,最后则把这群百无聊赖的男女的东逃西窜作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的手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欧洲社会复杂的阶级斗争和以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猖獗,这些使雷诺阿由痛苦、愤怒而沦为悲哀。《游戏规则》是他这种宿命、无望情绪达到极点时发出的绝望的呼喊。
雷诺阿曾说:“非常奇怪,我的影片要等到25年之后才能被人理解。”想到《游戏规则》当初的不幸遭遇和后来的诸多荣誉,事实的确如此。此片完成于二战爆发前夕,上映不久便被禁止。电影审查机构认为它“伤风败俗”,军事检查机关认为它“涣散士气”,很多观众认为它是对他们的“人身侮辱”。这样的结果与雷诺阿的初衷背道而驰:“我原想把这部影片拍得讨人喜欢,但却惹恼了大多数观众,我为之惊奇不已。”雷诺阿把观众的敌意归咎于自己的“直率”,这部影片表面描写的是和蔼可亲的人,实际表现的是正在解体的社会,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而“自杀的人是不喜欢让人看见的。”拍摄《游戏规则》的人自己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结局自然可想而知。雷诺阿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游戏规则》问世时遭到的失败太让我丧气了,以至于我决定,要么不再拍电影,要么离开法国。”
雷诺阿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大幻灭》,据其编剧查尔·斯巴克的解释,影片主要是表现“战争是愚蠢和丑陋的。战争破坏了人的生活,人不是为互相残杀而生存的,只有职业军官喜欢身着军装”。因此,热爱和平的雷诺阿在影片中表达的反战倾向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他还告戒人们:“不论胜利与失败,任何民族都难以幸免战争造成的堕落。战争在几个月内就足以摧毁缓慢发展的文明用几个世纪才得以建立起来的东西。”
雷诺阿通过纪录片式的朴素风格和真实准确的细节,以及生动的性格刻划和丰富的视觉形象,既表现了战争期间不同国籍的军人们对和平时期保持友爱感情的向往,又反映了他们在国家、种族、宗教、社会、阶级等界限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时阶级关系超越国家界限,有时种族关系超越社会阶层,有时友爱之情超过一切,有时爱国主义占据上风。比如,当了俘虏的法国侯爵德瓦尔迪厄与德国贵族冯·罗芬斯坦之间的阶级关系,远远超过他与平民出身的马雷夏尔的同胞关系;马雷夏尔对言语隔阂的德国农妇的好感,大大超过他与犹太资本家罗森塔尔的友情。
当然,也有人认为雷诺阿身为一个左翼电影工作者,在本片中对法国贵族传统和军事等级日落西山表示哀叹令很多人困惑甚至愤怒,而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却说:“对大多数法国人所经历的时代的回忆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激动,是由于我们在这些囚徒的痛苦和希望之中发现了某些东西,在今天原子弹毁灭的磨难、恐怖和恐惧面前,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反倒像是失去的天堂。”也许让·雷诺阿富于前瞻性的诗意现实表现也正于此吧。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让·雷诺阿,1894年9月15日出生在法国巴黎(1979年2月12日逝世),出生在大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家中。奥古斯特·雷诺阿是法国早期印象派绘画运动的先驱者,这使童年时期的让·雷诺阿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对于其日后在电影色彩、构图方面的优势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让·雷诺阿并没有子承父业,在学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之下便毅然踏上了军旅之路。一战期间,他以准尉的军衔奔赴前线作战,数月后因右腿负伤回到巴黎养伤,开始迷上了卓别林的电影。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开始对电影产生兴趣。雷诺阿在这次战役中落下了瘸腿的终身残疾,伤养好后他又返回军队学习飞机驾驶,做了短时期的侦察兵。他退伍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来到法国南部的卡纽和郊外的玛洛特从事陶器制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因受到电影《爱的火花》的感染,他决心投身于电影事业。起初,他只是为别人写作了一部电影剧本,接着才在1924年获得了拍摄《水上姑娘》的机会。影片以爱情为主线,讲述一位姑娘在做水手的父亲死去后遭遇了许多不幸,最后得到一位地主少爷的救护和爱情的故事。让·雷诺阿运用了印象派电影手法,所表现的如姑娘做梦时的场景,深获好评。自此,他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电影生涯。
1926年,雷诺阿拍摄了根据左拉小说改编的《娜娜》,这是一部耗资巨大、长达120分钟的影片,虽然没有取得应得的经济效益,但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影片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主义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用优美的笔法展现了妓女娜娜悲惨放荡的一生。这部影片是雷诺阿默片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后,他拍摄了一系列默片:《查尔斯顿》(1926年)、《玛尔基塔》(1927年)、《卖火柴的小女孩》(1928年)、《懒兵》(1928年)、《城中比武》(1929年)、《穷乡僻壤》(1929年)。这些影片已经显示出雷诺阿在题材和风格方面的某些特点,如探讨物质生活的意义、将现实主义与梦幻般的想象相结合。为最终形成“雷诺阿风格”的先驱作品。
从三十年代开始,雷诺阿进入了自己多产而又风光的全盛期,在此期间,他不仅形成了雷诺阿式的电影风格,而且拍摄出了享誉一生并被后辈着力推崇的影片《大幻灭》和《游戏规则》,确立了在世界影坛的重要地位。就像世界电影有了历史性的飞跃一样(进入有声期),雷诺阿也开始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叙事方式。后来所拍摄的《汤尼》是一部极端写实主义影片,片中几乎没有内景,也没有用大明星,纯粹依据真实事件拍成,被评论家们认为是与维斯康蒂的《对头冤家》(1942年)一样没有时代局限的杰作。他描写了从意大利和西班牙来到法国南部的打工者们的爱情和经历,最后因颓丧、妒嫉而导致的一场悲剧。一般评论家认为《汤尼》是电影史上的新写实主义电影的先驱。
雷诺阿的写实主义手法虽然得到好评,但他慢工出细活儿的拍片速度却常让一般电影老板不满意。找他拍电影的,多是看重他擅长拍摄社会题材并欣赏他写实风格的制片人。1935年,让·雷诺阿拍了《朗基先生的犯罪》,影片描述一家印刷厂面临破产,老板逃跑了,工人们却团结起来组织了一个合作社继续进行生产,终于扭转局面取得胜利。这是一部表现工人要求权力的影片。另一部根据名著《下层社会》改编的影片《社会底层》,则刻画了一群社会落伍者的众生相。这些影片都显示着他广博和深远的认识,并且永远能忠实反映人间世态、表现人的本质。雷诺阿自幼喜爱艺术,具有高深的艺术修养。这使他一从影就很快跻身于名导演之列。他与法国影坛老将让·维果以及雷内·克莱尔、约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等人共同奋斗,谱写了法国二战前电影史上的不朽篇章。
《汤尼》和《朗吉先生的罪行》被称为是“法国电影的转折”,“标志着法国电影的复兴”。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倾向具有鲜明的左派思想,影片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精神,被认为是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雷诺阿在此期间拍摄的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大幻灭》(1937年)和《游戏规则》(1939年),成功运用了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叙事手法,为电影语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大幻灭》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艺术电影奖。雷诺阿喜欢用长焦距镜头来拍摄,使近景和远景同样清晰,他对这种摄影方法的实践和系统发展,对奥逊·维尔斯日后拍摄《公民凯恩》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9年,雷诺阿紧接着完成了诗意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游戏规则》。
这是一个关于上流社会道德腐败的陈旧故事。和《大幻灭》不一样,《大幻灭》洋溢着自信向上,而这部影片则是一股昏暗不堪的调调。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游戏规则》在时隔25年之后才受到世人重视,就好像人们获得了重生,因为此片在当时受到禁止放映的条令,来自各方的压力使雷诺阿不得不离开了自己挚爱的国土。
总体来说,雷诺阿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平,使他成为战前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
从1940年到1950年,雷诺阿在好莱坞期间共拍摄了6部影片:《大泽之水》(1941年)、《吾土吾民》(1943年)、《向法国致敬》(1944年)、《南方人》(1945年)、《女仆日记》(1946年)和《海滨浴场的女人》(1946年)。1950年拍摄的《大河》是雷诺阿途经印度回国途中所拍摄的,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片。他回国后的18年间仅拍过5部影片,其中《法兰西康康舞》(1954年)较为著名。这些影片虽然在色彩运用上非常成功,也不乏完美的镜头,但都没能超越他在1930年在法国拍摄的优秀作品。终其一生,他拍摄了默片、有声片(包括黑白和彩色)共计40余部,后期雷诺阿的艺术活动转向舞台剧和电视,同时撰写有关电影的论著,导演舞台剧,创作小说和电影剧本,写作有关自己和父亲的回忆录。
雷诺阿继承和发扬了冯·斯特劳亨所信奉的拍摄电影的原则和传统,形成诗意写实主义风格,成为法国电影史上的丰碑。他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是秉承了父亲为艺术如痴如醉的风范,他为电影艺术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致力于实验新电影文法的精神永远活在同样挚爱电影的人们心中。 历史上父子齐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不乏其例,如大仲马与小仲马,大施特劳斯与小施特劳斯以及中国的曹氏父子、苏氏父子等,而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与其子让·雷诺阿也是同样举世闻名的。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艺术门类不同,一位是画家,一位是优秀的电影导演。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在法国艺术界的地位,而让·雷诺阿最初的艺术灵感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他的父亲。奥古斯特·雷诺阿是法国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他还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说:“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
1874年雷诺阿以《包厢》一画参加首次印象派画展,这标志着雷诺阿风格的成熟。但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给家庭经济带来危机,所以他总想找到一种既能满足绘画爱好者趣味,又能不失自己的艺术良心的方式。随着《游艇上的午餐》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于是决定走出法国去东方寻找新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他去了阿尔及利亚又取道英国,1881年又赴意大利游历艺术名胜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等地,当他在罗马看了拉斐尔的画时感叹道:“真是妙极了,我早该看到它们,这些画显示了真正的艺术技巧和智慧。”这时他的艺术追求倒退到古典主义学院派,他说:“在油画方面我更喜欢安格尔。”这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次危机。但就在这危机时代,他的印象主义精神仍始终保存在他的风景画中。
雷诺阿艺术的主体旋律———毕生所竭诚表现的是女性肉体的魅力。他所描绘的女性着意在外表美而忽略其性格深度,但就其自然魅力而言是高贵雅致的。他兼收了罗可可和巴洛克两者的娇媚和雄健之风,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创造了独有的雷诺阿风格。阳光、空气、大自然、女人、鲜花和儿童。这就是雷诺阿一生用丰富华美的色彩所弹奏的主题。

3. 关于《霸王别姬》《海上钢琴师》的蒙太奇手法和长镜头的影评类文字

《霸王别姬》 在《霸王别姬》里,陈凯歌依然体现出第五代对“空间语言和映像语言的强烈意识”,刻意“用空间因素强化造型情节”,达到“映像构成中再现性和表现性手法的结合”(倪震《起跳的高度》)。总的说《霸王别姬》在空间环境的描述是偏重于再现的;但是,浓重的主观色调常常铺满了画框的上下左右,把再现性的空间构成上升到风格化的层次,成为包涵着巨大理性和感性容量的“意象”。在《孩子王》、《边走边唱》里,陈凯歌多用抽象化的色块组合、冷峻对峙的构图完成视觉造型,但在本片里陈氏无疑在艺术表现的分寸感方面进了一大步,整体气氛的营造取代了单个造型的突兀,当然,顾长卫的摄影指导亦功不可没。影片中以浓墨重彩泼洒情感,冷暖两极色调的交叉混用,将本来就五色斑斓的京剧造型(脸谱、服装、动作)推到形式美的顶端,观众又何从抗拒这近似终极体验般的颓废美感呢? 作为导演,陈凯歌在影像风味的控制和处理上,很成功地实现了“两手”策略。一是在重头戏里凭借“斯坦尼康”对人物的奔走行动作长距离的前后跟拍,其美学功能包括:既完整地展现出极具真实感的空间布景,又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当事人的某种临场体验(强化表演效果);使一场春州核戏的的着重点高度集中,气韵激荡,凝而不散;加强影片的节奏感,而节奏的张弛变化可以引导、调节观众的注意力,避免冗长枯燥,树立鲜明的电影语法风格等。而且,不同的长镜头跟拍段落,效果也不尽相同:像影片一开始,前跟“霸王”与“虞姬”缓步走进体育场,长长的过道,相对固定的拍摄距离,使这样的一个运动镜头 产生了“动中取静”的沉重抑郁感,一下子将人带进真幻难辨的颓旧氛围里恍若隔世一般。另一场小豆子被母亲砍断手指,疼痛难忍,在戏园子奔跑大叫,其余角色在不同景深位置也相应地急速移动,剧烈狂暴的画面处理再配以撕心裂肺的尖叫,可谓先声夺人——学戏之艰难严苛,从导演安排的这个“下马威”便足见一斑了。 由于影片中人物经常处于歇斯底里式的情绪状态,摄影师实在太有理由大用特用夸张的、变形的短焦距镜头了,但顾长卫“我求我道”,不赶时髦,不效皮相,另觅蹊径,从用色入手来烘托画面情绪,可谓自成一家。比如花满楼“相亲”一场,铺天盖地的大红色调,几乎能把银幕点燃;而程蝶衣和袁四爷扮装调戏的场面则用清冷阴郁的调子,加上淡淡的放烟效果——醉后漫舞,雌雄难分,真假莫测,一派迷离情色。影片里多处可见表现主义的大反差布光,以及模拟舞台效果的分光、追光,反映出顾长卫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和丰富的影像创造经验。尤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既能把握导演意图又心思细腻敏锐的优秀摄影师。原来,陈凯歌一贯的执导作风通常使演员的表演偏向抽象理性一端,故人物的情感表达往往流于粗线条,而顾长卫恰好能予以弥补和润色,在本片多处利用光色的细部微调,衬托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给观者几多回味之处。 为了给顾长卫的精彩摄影锦上添花,在剪接手法上,陈凯歌常常有意反常规而行,作动接静或静接动式的跳跃式组接,对比强烈,不乏令人色变的冲击震撼扒掘;镜语的又准又狠,再加上音响突如其来的闯入,凌厉逼人,大有不可一世的气概。 与之相匹配的还有张国荣精致细腻、出神入化的表演,他特别能够把握程蝶衣在饱受苦难极度迷恋的性格之下,既有出奇的平静和委婉,又蓄积着难以遏制的心理能量,爆发之后又不得不苦苦地哀求,让观众感觉到程蝶衣仿佛在自我伤害、自我施虐,大有不胜忍之意,正所谓蓄之既久,发之愈烈;发之愈烈,伤之愈深。影片里还设计了大量的镜像呈现,鉴照和提示程蝶衣受尽压抑的多重人格,所以程蝶衣每次的爆发性动作,都被赋予充分的心理动机以引发观众的认同。张国荣借鉴京剧程式动作的写意风格,充分发挥眼神的传情之效,一颦一笑,眉目含情,表现程蝶衣的言谈举止,如行云流水,扬巧避拙,以少为多,简约之中,已神形合一迹岁。一切混合在一起,就这么化生出《霸王别姬》凄美迷狂的影像风格 《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之一.这部意大利90年代的电影,无论是在片长还是获得奖项都是创举.三个小时的展示和多个奖项的获得,证明了欧洲电影的非凡能力. 影片从轻柔舒缓的主题音乐开始,倒叙的方式,从意大利人不得不面对的那段历史开始.二战的结束,电影这一学派竟然突起于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面临全面崩溃的法西斯国家中. 当多多与母亲走过废墟的街道,断壁残墙上依然还有着破烂的电影海报.当每次小镇上的天堂电影院放映电影时,都是坐无虚席.只有古板的教父因为不看所谓的"色情片"而命令老放映员艾佛特剪去影片中的吻戏,所以随之而来的还有人们看到剪辑后的影片的愤怒.电影所带给小镇的不只是快乐,人们在精神上需要得到抚慰与满足. 片中的蒙太奇技术运用得十分到位,当中年多多躺在床上开始回忆,海风轻轻吹入屋内,屋内风铃叮当做响,镜头转换,闪回到童年多多身穿白色教服,在教堂里睡觉,手里拿着祭祀用的摇铃.当艾佛特手轻抚在多多脸上,再展开时,童年多多已经变成了少年多多. 影片同时还具有许多象征意义.老放映员艾佛特就像是老电影的发展历程;小镇的海边锈迹斑斑的铁锚,像是展示小镇生活的枯燥;当古板的神父赶到车站送外出闯世界的多多,又像是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正如坐在电影院二楼的一位戴眼镜的观众,喜欢往楼下吐痰,而最终被人用垃圾击中.其中还有新旧天堂电影院中的圣女塑像. 伴随影片的还有多多的爱情故事.年少时的迷茫,在电影院中与妓女作爱,当遇到他命中所爱的女孩,他可以天天晚上去姑娘家门口,等待那扇窗开,连新年也不例外.可是由于姑娘父亲--一个银行家的极力阻挠.美好初恋的破灭,出去闯荡的多多由懵懂少年变成了一名知名的导演. 影片中有许多精彩镜头,对不同时代同一时石狮子头的特写.当门铃响起,正在织毛衣的母亲起身去开门"我知道一定是多多回来了"镜头切换,多多与母亲相拥,毛线从楼上绕到了院子.还有一位在电影院中逝去的观众,当再去拍到那排座位时,上面有一支花,代表着那位观众还在全神贯注地欣赏电影.还有一位总在电影中主角之前准确无误地说出台词,连"FINE"(结束)都不放过.这些镜头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深思感动.而这些更多的是一种真情的流露,真实与艺术的高度结合. s在故事的最后,曾经无比辉煌的天堂电影院被迫轰然倒下,爱凑热闹的年轻人在嬉戏,奔跑,成年人更多的是凝视沉没.到底是天堂被人们抛弃,还是人们抛弃了天堂.美好的东西没有被保留,或许有更美好的东西会被创造.结尾以艾佛特送给多多的礼物--老电影中的吻戏剪辑展示为结束,这不仅仅是艾佛特对多多的爱,还有那些让人们重温的老电影让*雷诺阿的<底层>,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约翰*福特<关山飞渡>.这些戏中之戏,影中之影,构成了"天堂"之梦的独特梦境.让人沉思,怀想,感慨.

4. 电影中景深镜头和深焦距镜头的异同

景深镜头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蒙太奇破坏时空统一,带有很大的的虚假性,巴赞主张用长镜头表现,这样最真实,长镜头可以多层次的表现,画面的景深要求很大,因此巴赞把长镜头称为景深镜头。景深镜头就是长镜头(不是长焦距镜头)。“深焦距镜头”,在影视界不常用,焦距只有长短之分,没有深浅之别。长镜头和长焦距镜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长镜头也不能叫深焦距镜头。关于长镜头的特点请阅有关词条。“深焦距”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公民凯恩》和《母狗》中的例子,都是指景深镜头即长镜头。景深镜头和深焦距镜头是一个概念,深焦距指短焦距,短焦距景深很大。

5. 编导必学的镜头理论与纪实美学

编导必学的镜头理论与纪实美学

长镜头的出现,被认为是“电影美学的革命”。在这之前,蒙太奇理论作为唯一的电影理论,基本上支配了电影艺术家们的思维活动。人们研究蒙太奇理论,很少涉及电影与照相的关系,也很少从这一角度去研究电影的特性。

巴赞标新立异,把电影的特性归结为照相性,并从这一特性出发,强调电影的逼真性、纪实性。巴赞的写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以及他总结的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美学功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语言的发展,带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一次革命,造就了新的银幕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长镜头,就不会有现代电影。

一、什么是长镜头

所谓长镜头,就是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

长镜头是与蒙太奇相对的电影叙事规则。蒙太奇的叙事规则是镜头的剪辑和组接,强调对电影时空的重新构筑;长镜头是指用一个镜头连续地对一个场景进行拍摄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从形式上讲,长镜头拍摄的时间较长,单个镜头的长度可达10分钟左右;从内容上,它在一个镜头内保持了动作与空间的相对完整。

二、长镜头的由来

追溯长镜头的使用,可以说是源自照相阶段。那时,由于摄影技术的限制,电影的摄影技法还不能自如地展现拍摄对象,这时期的单镜头实际上也就是原始的长镜头。

而长镜头作为电影语言的又一叙事法则的提出,则是在蒙太奇理论完全成熟之后,作为蒙太奇理论的“陌生化”(实为一种补充与完善)提出的。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不满于蒙太奇理论人为地切割和重新编排时空,认为这是对生活本体的不尊重,是导演企图用人工手段强制观众接受导演的意图。巴赞主张在电影中使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因为长镜头能保持影片在时间上的延续性,而景深镜头则能显示空间的真实性和完整感。

一般认为,电影史上最早应用长镜头的范例是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1916年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这部影片中,弗拉哈迪用一个较长的长镜头表现了爱斯基摩人从冰窟窿里猎取海豹的过程。

长镜头的出现,带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一次革命,造就了新的银幕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长镜头就不会有现代电影,长镜头技巧的成熟运用标志着电影形态开始由传统过渡到现代,进入一个电影叙事手段、电影结构、电影风格多元化的时代。三十年代末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让·雷诺阿较早系统地运用了长镜头手法。1941年美国奥逊·威尔斯在他的经典影片《公民凯恩》中,又成功地运用了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以及多视角的叙事结构,使这部影片成为一座“现代电影的纪念碑”。这以后,瑞典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等也都以他们的艺术实践证明了长镜头的艺术魅力。五十年代,伴随着写实主义电影浪潮的兴起,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创立了以长镜头理论为核心的电影纪实美学。

三、长镜头的美学功能

作为电影艺术语言的长镜头的艺术功能有如下几种:

(一)创造完整的时空

因为长镜头在本质上更加符合现实,更少人

更少人工性,银幕上出现的不是分切得很破碎的镜头,而是完整的动作和四周中的环境。镜头的运动本性又不断提示着画外空间,使得画外空间与画内空间连成一个整体,时间也呈现出连续性的`特点。这也就是电影表现时空的完整性。如《罗生门》片头,用长镜头完整地表现那个暴雨如注的罗生门,由此定下了影片的基调。

(二)形成丰富的表意性

长镜头为观众提供了多方面的观察事物,多角度地理解被表现的对象的可能性。长镜头让我们在一个平素习以为常和熟视无睹的现实面前感到一种逼视的震惊。现实本身具有多义性的特点,长镜头体现了对现实的多义性的尊重,即把思考的权利交还给观众,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要求。如《卧虎藏龙》中许多场面以长镜头语言,来构筑画面丰富的表意性。

(三)渲染烘托情绪和环境气氛

长镜头还常常有助于渲染和烘托情绪及环境气氛,能帮助形成影片凝重、舒缓、纪实性强的抒情风格。如《城南旧事》片尾“小英子目送宋妈远去”的场景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长镜头运用的经典范本。

纪实美学

电影发展中的两大传统:

电影从一诞生,就带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卢米埃尔兄弟及其摄影师开创的新闻片、记录片所具有的写实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梅里爱所开创的表现虚构情节的戏剧化倾向。戏剧化倾向因格里菲斯、爱森斯坦等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贡献,走上了充满想象力的蒙太奇艺术之路,使电影在银幕上呈现出象征、夸张、梦幻的非现实色彩。纪录片带来的写实风格,则在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荷兰人约里斯·伊文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以及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的推动下,形成以巴赞长镜头理论为核心的写实主义艺术风貌。写实主义电影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社会性受到人们的空前重视,人们不再醉心于脱离现实的“梦幻机器”,希望电影艺术更能关注自己的生存状况与人生命运,于是一大批现实主义和具有不同程度现实主义因素的优秀影片在各国相继问世。所以,战后电影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向是:自电影诞生后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占有统治地位的戏剧主义电影,被战后新崛起的纪实主义电影所取代。与此相适应,经巴赞、克拉考尔的理论概括与总结,电影纪实美学终于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牢固地确立了它的历史地位。它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电影本性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且它独特的表现技巧与制作方法,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电影掀起了一股纪实性美学思潮。这股美学思潮来势迅猛,很快就深入到电影美学的各个层次,促使许多电影艺术家重新检查了传统电影美学和新浪潮电影美学,批判其中违反生活真实的部分,吸取其合理因素,以新的姿态在纪实性美学的新路上进行探索。

电影纪实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一般认为,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是世界电影理论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以巴赞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是第二个里程碑,以麦茨为代表的电影符号学则是第三个里程碑。

安德烈·巴赞的名字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及写实主义美学理论紧密相连。他的代表作是电影批评文集《电影是什么》,提出了电影的“照相本体论”,认为电影的实质就是照相机的延伸和扩展,目的是把现实场景和事件真实地表现给观众,使用长镜头和纵深镜头拍摄,可以最佳地实现这一美学追求。巴赞于1955年在法国巴黎创办了著名的《电影手册》杂志,在《电影手册》的周围团结了一批有为的青年影评作者,如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罗尔等,形成新浪潮时期著名的“电影手册派”。

巴赞之后,德国的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一书中,提出“物质现实复原说”对长镜头理论又做了新的注释和发展。

;

6. 我用三天假期追了10部电影,艺术谈资回来了

国庆假期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看着新闻里人气爆棚的各大景点、商场,我顿时觉得头晕眼花,四肢无力,不禁感叹:还是继续做条咸鱼默默在家躺着吧!!!然而,即便是做条咸鱼,也要做条人类高质量咸鱼 在此,我整理了十部艺术类影片,让你避开国庆高峰期,即便足不出户也能感受浓厚的艺术气息 !

01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Loving Vincent

· 电影海报,导演:多洛塔·科别拉、休·韦尔什曼,

片长:95分钟

影片讲述了画家梵高去世一年后,老邮差约瑟夫·鲁兰从梵高的前房东手中得到了一封梵高生前想要寄给弟弟提奥的信。由于收件地址无法投递,老邮差便委托儿子阿尔芒完成这个任务,把梵高这“最后”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提奥那里。

但是,此时的提奥由于无法接受哥哥的死讯也已自杀离世,为了寻找提奥遗孀的地址,阿尔芒来到了梵高最后生活的奥维尔小镇。他和与梵高接触过的居民们聊天,大家对梵高的死因众说纷纭,这让阿尔芒对梵高自杀一事也充满好奇,并决定寻找他死亡的真相。在这一调查中, 原本反感梵高的阿尔芒似乎渐渐理解了文森特·梵高——这个疯狂而痛苦的天才。

虽然说梵高的绘画作品在平常并不少见,但看完这部电影,我还是被强烈的梵高风油画震撼住了! 影片一共动用了125位画师,根据梵高的120幅原作再加上演员拍摄的853个镜头,创作了1000多幅手绘油画。 如果你想知道它们动起来的模样,如此诚意满满的作品你一定不能错过!

02

《毕加索的秘密》

The Mystery of Picasso

影片 以悬疑片的手法记录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一次作画过程 。1956年盛夏,在法国南部海滨城市尼斯的一间画室里,面对难耐的酷热及聚光灯的强烈辐射,毕加索兴致昂然地挥笔作画:生动的线条在画纸上迅速游走和变形,一朵花先是变成一条鱼,接着变成一个美人,然后变成一只公鸡,最后变成了牧神。

电影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毕加索创作20余幅画作的详细过程,观看本片成为近距离接触这位绘画大师的最有效途径。本片拍完后, 毕加索将拍片过程中所画的20余幅画悉数毁弃

看完这部电影,你可以骄傲的和大家说:“我可是看过毕加索画画的人!”但与此同时,我还想感叹一句:你永远不知道毕加索下一秒想画什么!!!

03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影片改编自作家崔西·雪佛兰的同名小说,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为 历史 背景,虚构了一段发生在17世纪的爱情故事。

少女葛利叶由于家境贫寒,于是便来到画家维米尔家中做女佣。维米尔和妻子、岳母一起生活,她们常常摆出颐指气使的神情,妻子对正当青春的葛利叶更是戒心重重。在非常苛刻和压抑的氛围下,葛利叶在维米尔家过得卑躬屈膝。

维米尔的画带给了葛利叶一点生活的乐趣。她收拾主人画室的时候,流露出了对艺术的天分。她跟维米尔谈论对画的理解,二人的交心让彼此的情意慢慢滋长。葛利叶知道不可能与维米尔修得正果,但她愿意做模特奉献给维米尔作画,于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便因此诞生了。

在整部电影中,最经典且唯美的片段就是画家维米尔给葛利叶打耳洞的那一场戏,虽然台词寥寥无几,但却可以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二人内心世界的 情感 波动。但在真实的 历史 事件上来看,这幅画背后的故事谁也不知道,所以请各位看客“身陷其中”的时候,不要当真哦!

04

《席勒:死神与少女》

Schiele:Death and the Maiden

影片讲述的是艺术家席勒的故事。在二十世纪初,席勒是维也纳最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生活与作品常受美丽女子及其所生活的行将末路的时代所驱动。 其中两个女人对他产生持续影响——他的妹妹葛尔蒂是他的首位缪斯,而十七岁的瓦莉也逐渐成为其真爱, 并在代表作《死神与少女》中留下永恒身影。席勒的极端绘画成为维也纳的丑闻,但诸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大胆的艺术家和艺术商却领略到其中的不寻常之处。然而,席勒也准备好翻越自己的痛苦,为艺术牺牲爱情与生命。

正如片中席勒所说:“只有心胸狭隘的人才会攻击艺术的自由!”影片中,你会看到席勒的单纯与疯狂,和对自由的向往。为了艺术他可以牺牲爱情可以辜负一切。

05 《雷诺阿》

Renoir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法国,著名的印象派艺术家雷诺阿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妻子的去世、身体上的病痛再加上儿子尚·雷诺阿在战争中身负重伤,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年迈的雷诺阿日渐消沉,一蹶不振。就在此时,一位名为安蝶尔的模特出现在了雷诺阿的生命之中,安蝶尔的年轻和活力让雷诺阿的生命再度轮转到了春天。

然而就在这时,儿子尚·雷诺阿回家养伤,他震惊于安蝶尔的美貌,对其一见钟情,可是,让尚·雷诺阿没有想到的是,他炙热而强烈的感情却令父亲再度坠入了痛苦和焦灼之中。年迈的雷诺阿将这份痛苦转化成为了创作的动力,一幅幅美轮美奂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从他颤抖的手下诞生了。

看完电影,你就会感受到为什么在雷诺阿的生活里明明充满了痛苦、绝望、死亡,但在他的画中我们却能看到满满的幸福、希望和祥和。

06

《雪莉:现实的愿景》

Shirley:Visions of Reality

影片用 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 13 幅绝世名画构成了美国 社会 历史 的现实风景 ,而 历史 正是由无数的个人故事所书写的——雪莉,一个美国女性的缩影,她走进霍普的画作,走过美国 20 世纪的重大 历史 时刻,见证政治、 社会 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剧变:从珍珠港事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麦卡锡时代和冷战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和越战爆发、从股市崩盘到经济萧条、从猫王埃尔维斯•普利斯莱和摇滚乐到马龙•白兰度和玛丽莲•梦露……

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我就已经被画面中的霍普风美学迷住了!这是一部电影艺术与绘画艺术高度结合的影视,一部霍普粉丝必看的作品!

宏大的议题倚托几近静止的精美画面,借用雪莉段落式的内心独白,以女性视角解读美国 历史 , 书写出一 篇新世纪美国女性的独立宣言

07 《弗里达》

Frida

影片以弗里达的自画像为线索,讲述了这位墨西哥著名女画家短暂却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18岁之前的弗里达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少女,享受着爱情的甜蜜。然而 18岁时发生的车祸让她遭遇重创 ,死里逃生的她从此跟病痛伴随一生,原来的小情人也离她而去。

躺在病床18个月的她整日与画为伴,她的画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活力与激情。那时候她也真正开始考虑卖画养活自己,她前去请求画家里维拉指导自己的画。对方激赏她的天分,他们也从师生转变成一生的伴侣。

影片中弗里达的扮演者,还原度实在是太高了!电影画面中浓烈的色彩元素、拼贴手法,想象力十足,更能让人对弗里达苦难短暂而又炽热的一生感同身受。

08 《夜巡》

Nightwatching

影片讲述了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浪漫情事和职业生涯,并 着重讲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创作过程 。伦勃朗一直是上流 社会 的肖像画家,他拥有接踵而至的订单,美满甜蜜的爱情。

直到1642年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小儿子不久去世,生活开始大转折。随之而来的是因为为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画家创作的集体肖像《夜巡》又被顾主告上法庭,使伦勃朗蒙受了事业上最重大的一次挫折。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他开始陷于债务之中,此后半生沧桑……

看完这部电影,你能看到画家伦勃朗眼中的光影世界,走进伦勃朗的内心世界,感受人情冷暖、人世沧桑。电影中舞台感浓烈的画面与伦勃朗的画作也如出一辙。

09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

Chagall-Malevich

影片改编自夏加尔在1917-1918年住在Vitebsk commissariat的真实事件,那段时间他怀着对光明美好未来的希冀与感望,创立了现代学院派绘画。故事以十月革命为时代背景,从夏加尔从巴黎返回故乡开始说起,主要讲述了夏加尔与贝拉矢志不渝的爱情,以及夏加尔与马列维奇在艺术理念的分歧而导致夏加尔出走异国的故事。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电影片段

· 夏加尔《小镇之上》

影片中无数飞天的场景,无处不体现夏加尔心中的天马行空。电影以民谣和神话的风格来重现马克·夏加尔之谜,试图通过传说和故事并以银屏来呈现他变化莫测的创造力。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电影剧照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电影片段

10 《我与塞尚》

Cezanne and I

影片刻画了 法国文学巨匠埃米尔·左拉和印象派绘画大师塞尚之间著名的决裂 。在普罗旺斯如诗如画的乡间,年轻的左拉和塞尚彼此欣赏和启发,共同探讨艺术的真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二人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不断接近自己的理想,现实主义的左拉和浪漫主义的塞尚最终无法继续彼此理解。他们的友谊也走到了尽头。

看完影片,我不禁为两位大师之间的友谊感到惋惜,他们曾是最好的知己,相互鼓励,惺惺相惜。但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冲下,一切又显得那么无可奈何。他们的决裂甚至没有一句言语,而事情最后就这么发生了。

编辑 ZAO

图片、资料 网络

往期精选

·

·

达芬好奇Pub

·

·

阅读全文

与电影雷诺阿镜头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冰河时期2012免费电影 浏览:230
电影怎么看电影 浏览:997
巨石的电影全集 浏览:205
抖音上可以看哪些免费的电影 浏览:326
电影特兰济特集中营迅雷下载 浏览:171
电影院没位置了怎么办 浏览:2
美国电影信号百度云资源高清 浏览:591
图片带字电影 浏览:723
元彪所有电影完整版 浏览:135
电影八百里都有哪些演员 浏览:609
上海合庆电影院在哪 浏览:623
2017年同志电影资源 浏览:551
电影东京塔百度云资源 浏览:545
制作图片电影 浏览:614
二战波兰女战士电影 浏览:955
韩国电影2015迅雷下载 浏览:640
枪火战争电影 浏览:887
对越战争电影哪个好看 浏览:154
美容电影在线看 浏览:445
超胆侠迅雷电影 浏览: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