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电影主题分析论文目录

电影主题分析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2023-06-16 20:20:00

1. 急求一篇影视鉴赏的论文,3000左右,关于如何欣赏电影的。

影视鉴赏论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影视鉴赏论文。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
随着写影视鉴赏论文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影视鉴赏论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影视鉴赏论文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
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影视鉴赏论文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视鉴赏论文
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影视鉴赏论文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影视鉴赏论文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
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影视鉴赏论文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影视鉴赏论文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
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影视鉴赏论文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影视鉴赏论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影视鉴赏论文――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
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影视鉴赏论文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影视鉴赏论文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影视鉴赏论文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
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影视鉴赏论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
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影视鉴赏论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影视鉴赏论文幕上的共**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影视鉴赏论文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2. 电影创作论文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创作途经与创作方法。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谈韩国恐怖电影创作特色

[摘要]韩国电影先后经历萌芽、模仿、停滞、发展四个阶段,并且近年来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极高的票房。与我国一样,韩国有着受传统儒教文化薰陶的悠久历史,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同源文化的影响,韩国恐怖电影的发展形成了独具韩式特色的型别片。在韩式恐怖影片中既有对本民族自身特色的表现,又有对社会大众底层心理需求的关注。本文具体叙述了韩国恐怖电影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韩式恐怖影片的创作特色,最后对韩国恐怖影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恐怖电影;韩国;创作特色

追溯恐怖片的起源,我们需要回望19世纪后期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小说。通过翻看世界电影史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看到的第一部可以称为恐怖片的是1919年德国表现主义的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这部影片对好莱坞恐怖片的制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对世界恐怖影片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本文以韩国恐怖片的发展历程为基础,具体解读韩式恐怖信岩纯片的历史程序。

一、韩国恐怖电影发展历程

一萌芽时期

由导演朴金铉1924年拍摄的《蔷花红莲传》可以说是韩国最早的一部恐怖片,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女鬼的形象,但在这一时期韩国尚不存在恐怖片这种影片型别。恐怖片在韩国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20年代,韩国就出现了恐怖片,但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中期这两个韩国电影发展的鼎盛时期,恐怖片并没有流行起来。在这两个关键时期,韩国恐怖片没能获得发展的原因众多枣圆,但最为主要的可以归咎为两点:一是传统教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早期,韩国人对公共场所观看恐怖片时发出喊叫等举止行为是十分厌恶的,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不文明的,是粗俗的,因此他们对恐怖片的接受度不高。二是韩国影评界或杂志对恐怖片的宣传力度不够,他们对恐怖片的研究兴趣不高,导致韩国恐怖片的影响度较低。

二模仿阶段

权哲辉1967年导演的《月下的共同墓地》创造了恐怖片的票房神话,但这一时期的韩国恐怖片电影存在局限性,影片中多是女鬼,这凸显了韩国父权家长制意识形态的根深蒂固。该阶段,韩国恐怖片本土特色还未发挥出来,依旧存在明显的模仿印记,但在影片悬念和心理节奏的控制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三停滞时期

韩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落实国外电影进口自由化的新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导致国外影片的大量“入侵”,这对韩国电影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部分电影公司濒临破产。这一时期韩国的电影业一度陷入绝境,当时韩国本土电影由于缺乏竞争力,只能在偏远的地区才能获得观众,这种现状导致电影公司几乎无利可获。新政策的落实把韩国电影业推到崩溃的边缘,发展陷入困境。

四发展时期

韩国电影在历经几近停滞的发展时期,积极寻求崛起的新出口,恐怖电影也在探索发展的出路。直至20世纪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出现,韩国身陷东南亚金融危机之中。然而就在韩国沦陷金融危机的时候,《指甲》《圈套》两部恐怖片横空出世,这也为韩国恐怖片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恐怖片成为展现国内矛盾、倾诉人们内心焦虑的一个突破口。人们通过恐怖片能够释放内心的思虑,并且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女高怪谈》《退魔录》和《安静的家族》在韩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当时的电影业产生轰动。

《女高怪谈》是朴岐炯1998年执导拍摄的,并收获了极高的票房,这对韩国恐怖片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第一部卖座的恐怖片,它的出现助力恐怖片发展为主流的型别片,并且改变了滑咐观众对恐怖片的刻板印象,人们能够欣然接受恐怖片的演绎。这部影片依然是采用韩国传统恐怖片一贯使用的演绎模式,但收获了观众的认可。随着韩国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末,电影审查制度在韩国被废除,电影产业化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韩国电影作为后起之秀进入电影发展的新阶段。

二、韩国恐怖电影创作特色

一借鉴模仿

作为一个典型的东方儒学国家,韩国当然也无法忘怀东方文化的浸染,于是对日式恐惧的效仿成为一种美学自觉。韩国电影《鬼铃》公映时自称是日本的《午夜凶铃》,两部影片均使用 *** 作为引导剧情的重要因素,这也突出表现了韩国恐怖片在发展过程中对外的借鉴与仿效。

二韩式美学

韩国恐怖片具有独创性,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特色。从韩国恐怖片中的美学表达来讲,韩式影片讲究的是唯美的画面与舒缓的节奏。在韩国纯情片中,这一美学表达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纯情片不同,韩国恐怖片追求的是幽雅沉稳,透过恐怖的氛围,我们总能感受到其中的沉静。在韩国恐怖片中往往都穿插著两条故事线索。之所以这样,是穿插在影片中的一些次要线索,主要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韩国美学基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提升韩式美学的功力。它借鉴日本的拍摄技术,学习欧美国家的视觉表达技巧,结合本国影片的实际,开创了自身独特的韩式美学。韩式美学综合世界各国的优势,在恐怖片中,既避免直白,又不失冲击力地把故事情节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三伦理诉求

对于电影而言,形式上的表达比较直观,一目了然。然而衡量电影质量高低的另一个重要尺度是影片的内容、内涵。恐怖片并不是韩国的原生品,是韩国引进的舶来品。但韩国电影人并没有把外来的恐怖片直接应用,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不仅是在形式上,而且对于恐怖片的内容都融入例如具有韩国特色的东西,改良后的韩国恐怖片为世人了解韩国打开了另一扇视窗。

美国的恐怖片总会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许多观众看过美国恐怖片后会产生恶心的感觉。这是因为美国恐怖片中充斥着黏液与血浆,这只能使人做出反应。韩国恐怖片与美国恐怖片不同的是,其追求的不是让观众只是在生理上产生反应,更加注重的是让观众在心理上真正感受到恐怖 *** 。因此在韩国恐怖片中很少见到血腥的画面和残缺的肢体,他们挖掘的是人性深处的肮脏与变态。韩国恐怖片中我们能够寻得一个共性,他们通过恐怖片都能表达一个伦理道德故事,虽然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表达的内容变化万千,但在韩国恐怖片中总会出现一个违背纲常伦理或者道德规范的情节。换句话讲,韩国恐怖片蕴含着强烈的伦理诉求。

四审美糅合

与日本、中国香港恐怖片相比,韩国恐怖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制造神秘、压抑的气氛在日本恐怖片中比较常见;中国香港恐怖片为实现触目惊心、惊心动魄的 *** 效果,主要是通过翻新各种各样的鬼怪造型;而韩国恐怖片在恐怖片中加入了多元的、丰富的型别元素。在恐怖片中糅合悬疑、犯罪、侦探、推理、惊悚等众多辅助性元素,但以不脱离鬼魅恐怖的主线为前提。这样一来,韩国恐怖片的审美取向多元的审美感受融为一体,达成统一。丰富的型别元素糅合统一在恐怖片中,使得韩国恐怖片在表达鬼魅恐怖主题的基础之上凸显出更加精彩的情节,增加了恐怖片剧情的错综复杂,使影片更加扑朔迷离,这突出表现在故事的布局与叙述方式之上。韩国恐怖片形成这种审美糅合特色与其积极向外学习,借鉴好莱坞影片拍摄的经验是密不可分的。韩国恐怖片在剧情中糅入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型别元素,然后采用好莱坞式的故事讲述技巧,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感官和心理感受。如此一来,实现了与东方神秘的鬼文化完美结合。观众在观看恐怖片时,不仅仅能够收获一次被恐吓的 *** 经历,而且在影片中跟随故事情节猜测、推理、发现,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这是韩国恐怖片在发展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对于世界恐怖片的发展同样具有参考价值。韩国恐怖片独树一帜的风格为其赢得了众多忠实的观众,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认可与欢迎,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韩国包容、善于统合的国民品质。

三、总结与展望

韩国恐怖片在吸收与借鉴国外优秀电影成果的同时,十分关注恐怖片的创新,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韩式特色的恐怖片,塑造了韩国恐怖片自身成熟的民族风格。韩国恐怖片为观众呈现的良品佳作日渐增多,令人称赞。韩式恐怖片,创作角度新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日用品如桌子、镜子、手机、玩偶等都可能被赋予恐怖意象。创作者会极尽可能地发掘各种物品中蕴藏的恐怖景象,创作者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会为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在观影后对影片中出现的物品会存在恐惧心理。恐怖片的创作者带领观众跟随影片上天入地,抑或往返阴阳,但影片中的各种场景又是源于现实,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依据。韩式恐怖片让观众通过观看影片不仅仅是能够产生恐惧心理,而且观众通过影片能够感受到世间冷暖、人间真情。让观众尽情游戏、肆意冒险能够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体悟。韩式恐怖片注重情节的设定,把握技巧,在故事的叙述中尽显智慧。影片带给观众的除了尽显 *** 的惊悚感,同时也启发观众对生活、人生有更深层的认识。在韩国恐怖片中,也向观众传递著爱与被爱的人间真情,让观众感受到家人、朋友、爱人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韩国恐怖片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让我们对恐怖片充满兴趣,并带给我们缕缕的温情。韩国恐怖片与其他型别的影片发展类似,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与成就并存。例如部分韩国恐怖片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设定,文化底蕴肤浅,过度模仿缺乏创新等。随着恐怖片蒸蒸日上的发展,部分电影人只看到了恐怖片带来的商业利益,通过批量生产,产生了许多拙劣的恐怖影片,对韩国恐怖片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韩国恐怖片若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提高恐怖片的影片质量,协调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不断开拓进取,促进韩国恐怖片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韩国电影先后经历萌芽、模仿、停滞、发展四个阶段,并且近年来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极高的票房。作为一个典型的东方儒学国家,韩国当然也无法忘怀东方文化的浸染,于是对日式恐惧的效仿成为一种美学自觉。与我国一样,韩国有着受传统儒教文化薰陶的悠久历史,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同源文化的影响,韩国恐怖电影的发展形成了独具韩式特色的型别片。从韩国恐怖片中的美学表达来讲,韩式影片讲究的是唯美的画面与舒缓的节奏。在韩式恐怖影片中,既有对本民族自身特色的表现,又有对社会大众底层心理需求的关注。作为韩国电影中的一个新兴型别片,恐怖电影正在崛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韩国电影业的发展,在韩国电影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透过韩国恐怖片的发展,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韩国电影的发展状态,其创作特色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总之,韩国恐怖片能够获得观众认可并风行一时,必定有其成功之道,需要我们深入地学习与研究。韩式美学综合世界各国的优势,在恐怖片中既避免直白又不失冲击力地把故事情节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韩国恐怖片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让我们对恐怖片充满兴趣,并带给我们缕缕的温情。韩国恐怖片与其他型别的影片发展类似,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与成就并存。因此韩国恐怖片若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提高恐怖片的影片质量,协调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不断开拓进取,促进韩国恐怖片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待韩国恐怖片好莱坞式发展时期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李方.不一样的颤栗――美、日、韩三国恐怖电影主题的比较[J].电影评介,200703.

[2] 李玉广.怨恨与血泪交织的梦魇――1997―2004年韩国恐怖片研究[J].当代电影,200505.

[3] [韩]金美贤.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M].周健蔚,许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 河都米.恐怖片:韩国电影的某种倾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03.

[5] 林子青.从社会历史的维度看日韩恐怖片的差异性[J].电影文学,201008.

[6] 刘于嘉.恐怖电影百年[J].世界文化,200403.

<<<下页带来更多的

3. “都市视野”下冯小刚电影的主题思想及风格流变研究

第一章 冯小刚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主题

文如其人,譬如研究一定文化区间内的文学作品就一定要解构该区间内创作主体的身心状况。同样,影视作品的主题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导演本人生活经历、爱好兴趣以及价值趋向的淬取与流渗,那么对冯小刚本人的细化研究则是不可或缺的。本章会结合冯小刚的个人生活经历,从冯小刚作品在不同时空语境下传播的市民生活观与市民生存观为架构支点,叙述其生活经历与创作主题间的具体关联。

1.1冯小刚的生平经历

在北京这所充满经济味道的大都市中,冯小刚也如类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出生在与其地域经济水平大相径庭的一户贫困家庭里。可不同的是,他没有故事中既定的主角光环。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承受分母离异的悲痛,父爱对他来说就像水中的月牙,可望而不可即。接着也如常规主人公一般他的故事步入轨迹化,努力学习,高中毕业,参加部队,成为文工团的一员。从部队转业后,冯仍从事文艺宣传工作。27岁时,他凭借扎实的美术功底与文学创作能力经好友引荐成为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美工。他除了从事美工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各类电视剧的拍摄以及剧本的编写和歌词的创作,这些实践为他后来电影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90年代的冯小刚是疯狂的,除了这些他还涉足小品行业,1992创作小品《今晚我们相识》,之后又创作相声《面的与皇冠》,1993年执导首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90年代丰富的多元创作经历与80年代底层工作的实践摸索使得冯小刚对艺术事业的“野心”越来越大,终于于1997拍摄中国首部贺岁商业片《甲方乙方》,以3600万元的票房成为中国内地贺岁档的票房总冠军。作为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几乎年年必有新作,从1997年到2004年冯小刚的贺岁喜剧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着华语影片的档期票房纪录。2007年,冯小刚已德高望重,他凭借对艺术商业独有的感知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发觉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节奏生活脉搏,也是于本年起冯导迅速改革作品的主题风格,《集结号》则是一个先声。尔后的10年中冯小刚对其作品中的经济因子逐步弱化,他学起了张艺谋与陈凯歌,宛如一位知性的学者,又如一名谨严的解剖学家,在液态化的社会容器中一步步探析更高层次的意义表达。

1.2冯小刚的创作主题

1997

甲方乙方

葛优、刘蓓、何冰

讲述了主角通过“好梦一日游”业务玩弄了不健康愿望的人,帮助绝望中的人取得自信。影片对现代都市人富裕生活背后内心的空虚予以关注,并对现实中“好梦一日游”式的社会人群予以歌颂。

1998

不见不散

葛优、徐帆

将视点放在异国他乡,关注了身处海外的都市小人物艰难的生活状态以及弘扬关爱与共的传统情怀

1999

没完没了

葛优、傅彪、吴倩莲

讲述了出租车司机为报复拖欠他工资的老板将其女朋友绑架的故事。关注了现代商业社会司空见惯并亟待解决的债务问题,但在故事的结局反应了人性的温暖。

2000

一声叹息

张国立、徐帆、刘蓓

讲述了编剧梁亚洲在妻子与情人之间摇摆不定,处理微妙关系的故事。影片关注了现代都市中最为敏感的婚外情问题

2001

大腕

葛优、关之琳

讲述电影制片厂下岗职工为好莱坞大腕置办葬礼的故事。影片将视点放在现代都市中无孔不入的金钱意识很浓的商业广告,表达对此类社会问题热切的关注

2004

天下无贼

刘德华、王宝强、刘若英

讲述夫妻两人为了圆傻根一个天下无贼的梦由“贼”到“侠”、由“恶”到“善”的故事。反映人性的复杂与温暖。

2007

集结号

张涵予、邓超

讲述惨烈的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为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为九连牺牲的战友们争取荣誉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中国式的英雄主义与独立个体意识。冯小刚风格流变已初现端倪。

2009

非诚勿扰

葛优、舒淇

讲述了一夜暴富的大骗子踏入征婚之旅的故事,在各式的相亲中终于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影片通过各类的相亲对象讽刺了各类的社会人群并赞扬了爱情的可贵。

2010

唐山大地震

徐帆、张静初、李晨

影片通过破碎的影像奇观还原唐山大地震,并讲述了32年后家人重逢的故事。影片通过都市的残破与人性的良善形成对比,是冯小刚从早期安稳的社会环境中讲述人类的空虚到社会剧变对人类的影响的正式转型之作。

2011

一九四二

张国立、陈道明

讲述1942年河南大灾荒老地主一家去陕西逃亡的故事。影片着重描写大时代背景下微观个体的抉择与悲哀。

2013

私人订制

葛优、白百何

讲述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圆梦故事,“圆梦四人组”在各式的荒诞事中帮助每一位客户梦想成真

2016

我不是潘金莲

范冰冰

讲述李雪莲为纠正她不是潘金莲而上诉十年,辩驳清白的故事。影片用荒诞的喜剧形式表达人物行为与价值意义的矛盾,表达个体存在的危机。是冯小刚风格流变的巅峰之作。

不难看出,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2004年的《天下无贼》冯氏电影创作主题大体都是在阐述“小人物,大情怀”影视表达。所以你看,在影视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冯小刚一再突出人物之小,生活之难,事件发生的时间始末一定是在当代的,事件发生的地域环境一定是在城市中的。这与同时期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中对于年代更迭,时空递进,乡村集市的破落之感以及泛城市化的叙述是截然不同的。正是因为冯小刚的作品对于时空环境的约定性与唯一性,促使冯氏电影早期的主题核心始终围绕着都市生活,既无法突破这单一题材的桎梏而拥有广阔的艺术表达视野,又无法脱离世俗文化的单元局限,这使得冯小刚电影的主题表意系统始终滞留在寻常百姓之家;但滞留不并意味着颓废,相反冯氏电影做到了深度的开采与挖掘。像《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公司这个助人为乐的小团体就是以冯小刚、王朔早年创立的北京好梦影视策划服务公司为实践雏形的,冯在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受众后在影片中对于都市人生活状态的刻画是多方面,既有尊严卑弱的正面表达,又有嬉笑戏谑后的辛酸,紧贴90时代都市生活的主题和节奏。《不见不散》中的李清一直梦想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里发挥国内所学的本领,而遇到警察时不会讲英语的窘困又何尝不是对时下趋之若鹜的生活观的一种反讽。冯扬长避短,90年代的他最擅长的就是用极具生活质感的虚构与荒诞来折射各类城市小人物的生活视角,进而规避现实。

2007年始冯氏电影则将作品主题聚焦在动荡大年代的生存反思上。如《集结号》通过惨烈的巷战场面以及强震有力的视听效果很自然的将观众拉入了这一战争时空之中,观众与士兵站在同一个视点线上,无形之中观众成为了士兵中的一员,抛开美术设计和剪辑技巧的精妙所致,冯小刚似乎有意让观众毛骨悚然,进而对如何生存、生存为何这两方面沉重的课题予以反思。从不流血、从不死人的冯氏电影开始尝试着转型升级,继而在《唐山大地震》和《1942》中通过对生与死的描摹与勾勒,一方面以惨烈的崩坏奇观直击快节奏时代下的观影群体的心灵脉搏,一方面又以人物形象的非脸谱化肯定个体生命意义的价值,从而映射当代经济社会下的人类生存困惑。可以说,此时的冯氏电影的主题风格已完全由都市人物的生活关切流变为社会成员的生存思索,而到了《我不是潘金莲》则将这一思索进行了深而广的讨论。

第二章 冯小刚作品主题思想及其流变

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影像既不是抽象的符号,又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将带有思想特性的一帧帧画面在充满视觉造型的前提下投映在大银幕上。本章会通过对冯小刚电影中的影像、意象和形象这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来分析其影片的主题思想及其流变规律。

2.1“都市”框架的确立——“都市”意象”与“都市人”形象

2.1.1“都市”意象在镜头与影像中的寓意表达

纵观冯小刚早年的贺岁喜剧故事中,一定是在当代的时间条件与城市的空间制约下展开的。其实从商业电影的经济运作来看,物化的都市感本就切近生活,这种类型片的拍摄本就利于票房稳健,但冯小刚在考虑经济的同时我们从其影像构造中依然可以说其兼顾文艺。《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办公室平整而质朴,这是典型的带有民居意味的:狭小的待客室,破败的书架,杂七杂八的书籍,掉漆的白墙,生锈的铁门。而到了《一声叹息》中梁亚洲居住的异国小洲中的别墅则全然是另一番景致:豪华明亮的别墅,应有尽有的生活日常品,排排笔直的绿色椰林。这两部作品中对于这类都市元素的意象的选择是十分考究的,1997年经济改革深入,城市化的步伐极速,都市成为了玻璃、钢材、柏油、蓝天这类极具意象表达力的集合体,而姚远一群人居住在这个简陋的民居工作室则显得与外界的大都市气息格格不入,耐人寻味的地方便在于此,一个资金匮乏的圆梦团队为了实现受众对于梦想和自由的渴求,可以调动坦克、吉普车、军械武器甚至模仿反清斗士上演了一出无间道。冯小刚于此树立的都市人形象则有一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执著与坚守。

而梁亚洲呢,他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情感集结体,可以说他的感情一直处于妻子和情人间摇摆不定。很多研究冯小刚喜剧的论文谈及《一声叹息》大约都停留在了当代婚外情问题这个探讨层面,其实“情人”与“妻子”这两个都市人形象又何尝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都市体验观和生活价值观。冯小刚在为这部影片选景时,白色的、宽敞的、洋式的别墅意象又何尝不是一种西方生活观的寓含,90年代经济的深入牵引市民对西式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们往往“惊讶的发现,美国人民并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这种常规心理的失衡与逆变造成了他们对当下生活方式与态度的质疑。梁亚洲是情夫,同样也是这种常规生活方式的挑战者,但故事的结局是梁亚洲摒弃了这种诱惑回到了妻子身边,换言之,回到了90年代的中国生活方式之中。无论是对于都市人形象的塑造抑或是都市意象的寓含,冯小刚都十分自然的并令观众心悦诚服的接受了他隐藏在画面符号体系之下的隐晦表达,这种表达或是工业文明之下的冯带有自身生活体验的私人表达,也或是令观众能够重新审视定位自身的大众表达,更或是冯小刚糅合了大众视野与自身对于都市情感体验的淬取而形成的独特表达体系。总而言之,冯氏主题中,折射当代生活百态的城市框架确立了。

2.1.2“都市人”形象的深度与温度

90年代的都市类型片,如果谈到集大成者,非冯小刚莫属。他的取胜之处,在于能令台下的观众含着眼泪微笑,大众触觉系统最敏锐的不是影片的深度,而是温度。在《甲方乙方》中姚远慕求的周北燕,在知晓姚远最后将新买的宅房借给丧妻之痛的北漂者时,与葛优温馨的一抱以及周遭制造的浪漫氛围无疑许多观众留下了泪水。还有在《不见不散》中,坐在刘元对面的女人换成了李清时,两人在异国他乡的分分合合的爱情不由得令人唏嘘刘元的桃花运为何如此之绵长。《没完没了》中的韩冬为了治疗植物人的姐姐而“视财如命”,让观众在笑中有了几分人性的触动。正是冯小刚运用影视人物的正能量行为才一步步的将人物内在的温度充分的浸染在了大众的感知系统之中。冯氏电影在塑造人物温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深度的思考,如在《大腕》中冯小刚对于世纪之交下商品经济的猛劲发展带来的“广告现象”予以幽默的讥讽与嘲弄,以及在这种经济社会之中的边缘群体——盗贼形象的塑造。《天下无贼》中王薄本是没有善恶逻辑信条的贼,就因为妻子王丽决定保护一个有缘的傻弟弟最后付出了生命。影片中的戏剧冲突原本是黎叔与王薄的偷技较量,而这个操着河南乡话的傻根的出现让王薄一次次对道义有了新的认知,二者的技艺冲突成为了王薄自身善恶冲突的附庸。冯小刚对原有戏剧冲突的迁徙成功的刻画了王薄这一形象的深度韵味,即社会边缘群体对于道德失衡的厘清与扭正。

2.2“破碎的都市”——现实都市的影像解构与理想都市的精神重塑

在经历了90年代贺岁喜剧的沉淀,冯小刚决定乘胜追击跨题材表达影视艺术的寓含。可以说,07年随着《集结号》的问世冯小刚突破其影片类型成规的桎梏,同时也对经济社会下快节奏的生活提出了新的课题:当代生命意义本位的缺失与寻觅。冯小刚借助历史、鲜血与崩塌扩大了他的表达范畴。

2.2.1“都市”在现实空间上的崩塌与破败

“都市”一直以来是冯小刚电影主题思想最有力的表意符号,90年代的冯着重笔墨去描摹、去勾勒,而《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则是对都市在视觉符号上的摧毁。可以说此时冯小刚的主题风格已由日常生活的哲思转场为奇观现实的敲击。冯小刚试图凭借对既定的历史创伤的叙述来强化自身的现实主义主题倾向。在具体的视觉传达上,冯小刚习惯于在影片的开头利用长镜头突出“大画面,小人物”的对比效果。画面也往往是剧烈晃动的,以此模拟战争人物、地震余波、群族迁徙的状态与感觉。在崩塌、破败、血腥之中冯小刚完成了冯氏暴力美学机制,不同于吴宇森电影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冯小刚似乎有更深长的意味。21世纪经济的壮大使人和钱的主仆关系发生了质的转换,社会精英阶层已经率先脱离了仅流于生活层面的冗赘思考,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自我生存意义的强势肯定。这种肯定可以体现在劫后余生、英雄主义、主角光环上的寄托甚至可以体现在摧毁与破坏的发泄。在大多数人眼中,都市在空间意义上的崩塌与破坏已然不是视觉冲击的简单需要,更是一种极具质感的心理慰安。可以说此时冯小刚的电影主题也在顺应时代的心理趋向,在积满灰土的颓败画面之下又塑造了《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的英雄形象,大地震过后方达一家人劫后余生多年相认的喜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讴歌与肯定。

2.2.2“不破不立”——影像内外的人文关怀与慰藉

冯小刚是精明的、是文艺的。如果只有对断壁残垣的刻画而不对折射的人性问题进行艺术加工的话那么无疑是简单的画幅拼贴,对观众的心理需要也只是昙花一现式的满足,不利于电影商业与艺术表达的持久。所以在《1942》中,河南与西安的交界尸堆里,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颓废的走着,直到一个遗弃的小女孩被他发现,老东家甚至忘却了路人甲应有的矜持与礼节,毫不犹豫的收其为孙,最后的镜头也滞留在了二人相扶相搀渐行渐远,也是于此为这部黑暗系的历史灾难片增添了唯一的一抹亮色。可以说,这一幕不仅是对老东家这一影视形象的苦难经历的安慰又是对片场观众的一份精神鼓舞。沉重的灾难与人祸营造出迥异于当代生活的时空错置感,如今当代人生命本位的流失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微观个体的无奈亦有殊途同归之感。这也是冯小刚电影主题流变后最成功之处,冯小刚总是在受众需要发泄与慰安之际提供与之匹配的强有力的画幅震撼,在受众需要鼓舞与关怀之处又予以人文主义的施舍。这种施舍是流于影视内外的,一方面冯要完成自身作品的类型突破,塑造更有人物张力的形象特质,一方面又要通过对人类生存问题本身的肯定进行艺术输出。而冯氏电影流变后的一个约定套路,即是“不破不立”,必要的天灾人祸,或是地震或是兵灾,对现有的都市物化形象进行摧毁与解构,紧接着建立一个充满个体生命力的英雄形象(如《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或是在影片的适当部分对悲剧人物予以带有人文精神的激励与鼓舞。冯氏电影对于生存观的视野便这样架构起来了。

2.3“荒谬的都市”——集合空间内行为与意义的矛盾

1997年至2016年,中国社会内在体状的变迁仿佛经历了三个阶段:固态化社会,固液共存状社会、液态化社会。冯小刚的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利用集体空间内部的人物关系来诠释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人民思想状态与心理特征。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的推出则比较有深度的传达出了一个新的影视哲学视野:当代都市人群无论生活还是生存都显得毫无意义,荒谬至极。

2.3.1“含沙射影”——当代生活本身的荒诞不经

提到荒诞主义,很多人会想起姜文的电影。相比之姜文的《让子弹飞》《一步之遥》这类荒诞题材的类型电影,冯小刚则把荒诞的发生场所放在了当代大都市环境之下,而非民国的某某边陲小城。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中,即用荒诞的表现手法突出李雪莲形象的存在危机感。她为了证明“我不是潘金莲”这个说法而上访十几年,但从故事的过程来看她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帮助,虽然也有过院长、市长、省长一致声明要解决问题,但口头声誉这个问题从具体的行政手段上无法得到任何解决。从事件的起因看,李雪莲的“潘金莲”形象从其一开始欺骗社会房产的行为举动中就埋下了定论。所以说,她的行为举动是善恶难言的但细细想来恢复声誉这件事又似乎是行之必然的,而以上访的形式恢复声誉则是隔靴搔痒。与其说李雪莲热衷于上访,莫不如切中要害,直言李雪莲视声誉为其存在的标式,一旦触动了这个标式,她会觉得自身的存在意义变得空无、变得异化,只有通过大众的舆论导向才能完成对自身的救赎。可以说,冯小刚于此树立了一个十分矛盾却又十分必要的模式:声誉(生存意义)——声誉被毁(生存意义流失)——上诉(找回生存意义并以此为生活方式)——上诉失败(生存意义终结、生活方式易位)。而从本源来看,恰恰又是李雪莲自己因为想多分房要导致的生存与生活的失败,从一定意义来讲又是其作茧自缚。有很多论文研究者称该影片是一部官场讽喻小说,其实深度的剖析,这部影片的主体并不在官场,而在于李雪莲本体,冯小刚将该片的主题思想更多的凝注在了个体生存质感虚无这一表达层面上了。2016年的冯小刚电影已然扎进了当代社会人心的最深处了。

2.3.2社会行为价值与意义的深度拷问

冯小刚的商业电影在90年代以来一直在满足大众主体的世俗性欲求,进军20世纪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精英视野的一种满足,而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的问世则囊括了社会成员时下的普遍特性:存在价值(生存、生活)的迷惘。影片中李雪莲追求的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名誉,当时平民大众与社会精英追求的又是什么呢?影片极尽篇幅突出李雪莲上诉的决心与毅力,影视行为符号的内在象征着大众社会行为的若趋性。李雪莲的行为意义是善恶、对错、黑白难以辩清的,但通过这种沉重的主观情绪、积极争取的奋斗决心和荒唐怪诞的个体辩驳来预示时下液态化社会的大众行为价值与生存状态最合适不过了。不仅是社会要素是液态化的,连人的行为驱动也是液态化的。为了多分房而假离婚,口头却说是真离婚的行为是液态化的;为了证明自身不是潘金莲而强调之前的真离婚实则为假离婚的行为是液态化的;得知前夫身亡坚持十几年的上诉历程而就此终止,默认自身是潘金莲,那么十几年的上诉历程也是液态化的。当冯小刚将电影文本当做全面的艺术材料来构建之时,我想此时的冯氏电影主题才更贴近于社会图景的刻画与解读。可以说此时冯氏电影主题风格的流变才真正具有艺术性,一味的生活百态反思是不够的,一碗慰安生命本体意义的心灵鸡汤是不够的,只有于今时今日,于此液态化的社会下对普遍生存成员存在价值的拷问与诘难才真正对得起影视艺术的最高谛旨。

第三章 主题流变的心理学探析

冯氏电影的主题流变是两方面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流变与受众欲求的主观流变。毋庸置疑,一切电影的主题、风格、叙事或视听效果的流变的主要参照物一定是受众观影心理的驱动。本章会从大众观影需要和冯小刚本人的创作改革入手,探析冯氏电影主题流变的心理因素。

3.1嘴“刁”的观众——大众文化需求心理探析

1997年香港回归,经济改革深入,市民享乐心理占据观影心理的主体。90年代的陈凯歌与张艺谋拍摄了大量的文艺剧情片,虽然国际上获奖无数,但国内票房惨淡,这与大众的观影心理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90年代的市民阶级可以说是影视产业消费的有力队伍,他们更喜欢关注当前正经历的、置于其中的影视表达视野,而冯小刚的电影恰值其时,他往往以平凡小人物的视角将生活的种种困惑、无奈以夸张、滑稽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故事的结局也往往是大众接受的由喜到悲的大团圆式结局。但是这种视野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随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的疲惫感以及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四面八方而来的施压使得大众对个体生活意义性的大银幕寄托越来越重,文化精英阶层的寄托欲求尤为明显,他们处在社会结构的尖端,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担子始终肩负在他们身上,他们需要奇观冲击视觉,需要独特个体来诠释意义,此时冯氏电影的主题改革是必要的,况冯小刚本人也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一份子,他也需要对自身作品的表意系统予以升格和深化。步入2016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记忆、碎片化的交际、碎片化的文明构成了当代液体容器般的流体社会。社会的参与主体——人的心理也是流动的、浮躁的、破碎的,人们需要荒诞与怪异来表达这种不可言喻的惆怅,冯小刚再一次做出了选择,切合大众时下心理状态的《我不是潘金莲》问世,标志着冯氏电影风格的再一次流变。观众的口味是“刁”的,冯小刚的汤药是“稳”的,正是冯小刚对大众文化需求心理的洞若观火使得今日的冯小刚电影研究成为解读大众心理迁徙的重要参数。

3.2“经济与文艺”——冯小刚本人双重心理探析

冯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你在拍电影的时候你脑子里就得有一个市场的概念”“更多的时间,我是一个观众我不是一个导演”。这句话在以《甲方乙方》为开端的贺岁喜剧系列就有所体现,他一直对市场环境、受众审美情趣、社会风尚、制片成本的变化采取着不同的商业运作方式,主动调整着电影的类型、主题思想、受众阶层以形成自身独特的商业运作体系。强大的经济观念既是冯氏电影稳赚不亏的主要因素,又是冯氏电影能够在90年代始终能够存活向上的有力驱动。从华语影史的进程来看,90年代长期的政治电影、文艺电影的主旋律输出客观上弱化了商业电影的部分艺术特质,使得商业电影在中国影视行业受到了各方面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长期陷入低谷、内容呆板化以至受众流失、市场萎靡的重要原因。冯小刚正是在这样一种危险处境中以平民生活观为着眼点逐步强化自身商业影视作品中的艺术感觉,这种艺术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其作品的市场观而服务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艺术与经济的平衡机制为冯小刚电影提供了宝贵的影视生命力与符号特质。在经历了90年代的商业电影尴尬处境,迈入新世纪,冯小刚则更将注重这种平衡机制的合理运用,如在《天下无贼》中冯小刚在演员结构(刘德华的出演)上以及选景倾向(南方景别)上无不兼顾着一定的南方的受众,于此也可见冯小刚追求市场扩大化的良苦用心;而从影片内容主题上,冯小刚又极力刻画社会边缘群体的挣扎与自我救赎,具有很强烈的艺术张力。如果说早年冯小刚的艺术传播规则是为其商业服务的,那么此时已贵为国家一流导演的他更多的是想追求艺术产品本体的塑化,此时的经济观念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其艺术受众的扩大化所必需的。一个处在影视行业的尖端人物,哪个不想名利双收?市侩的诟名对于此时的冯小刚是不想听到的。况冯小刚早年有过丰富的艺术从业经历,此时天时(大众希求的影视艺术寄托)地利(庞大的资金队伍)人和(强大的受众号召力)已备,冯对于电影主题内容的深化已然是势在必行。

4.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5.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43.7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主题分析论文目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天堂蚁人2下载 浏览:756
大波学生妹电影网站迅雷下载 浏览:515
战马电影是一战还是二战 浏览:620
反恐电影题材 浏览:46
电影国共战争电影 浏览:174
网上买电影票支付失败怎么 浏览:921
泉州哪里有小型电影院 浏览:50
模特变明星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82
手掌小电影 浏览:760
范冰冰最新电影国外 浏览:50
林正英全集电影慈禧太后 浏览:861
深夜食堂天堂电影院下载 浏览:669
较量1电影资源 浏览:553
我的女友电影西瓜影音 浏览:234
江汉路哪个电影院比较好 浏览:808
真三国无双电影为什么不排片 浏览:809
如何刻录蓝光电影碟 浏览:205
尘落电影网之家资源猫 浏览:844
西游记之再世妖王电影怎么样 浏览:596
90年代脱丝袜的电影镜头有哪些 浏览: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