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义勇军进行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
风云儿女
演职员表
导演:许幸之
编剧 :田汉、夏衍
演员:袁牧之、王人美、谈瑛、陆露明、王桂林
摄影:吴印咸
制作公司:电通影片公司
剧情介绍
辛白华是个诗人,他有一个极其要好的朋友是大学生梁质甫,两人都是东北人。“九·一八”爆发以后,他们两人从家乡出来,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但他们一直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辛白华和梁质甫的二楼住着生活十分贫苦的少女阿凤和她的母亲,辛白华和梁质甫非常同情她们母女,并且时常帮助她们。后来,梁质甫因和革命者有关系,被捕入狱。而辛白华却和富孀施夫人堕入了情网。刚刚离婚的少妇施夫人对辛白华很有好感,白华也深受施夫人吸引。阿凤的母亲去世了,白华很同情她就把阿凤送到学校读书。无依无靠的阿凤到了歌舞班,经常去各地演出。梁质甫被释放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梁质甫参加革命,英勇抗敌。白华躲到了施夫人家,被施夫人带到青岛游玩。阿凤所在的歌舞团到青岛演出,遇见了辛白华。看了阿凤演的《铁蹄下的歌女》后,辛白华受到很大的震动,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但是还是没有摆脱开爱情的束缚,那股热情又冷却了下去。最后,梁质甫在抗敌的战场上牺牲了,辛白华得知这一消息,终于抛弃了以前那种享乐的生活,走上了抗敌的最前线。 这是电通公司出品的四部反帝反封建影片的第二部,故事由田汉编写,田汉被捕后,由夏衍编为摄制台本。虽在当时国民党和租界当局有不准拍摄抗日影片的明令,但影片还是有明确的抗日主题,它反映了当时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大背景下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成长,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热烈愿望。。影片编剧壮怀激烈,然思想主题稍嫌外露;许幸之初执导筒,技艺相对稚拙;袁牧之有千面人之称,但台词却有话剧痕迹。影片主旨显然不在儿女情感,而在时代风云。尤其是它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让当年的电影观众热血沸腾,吹响了抗战时代的进军号角,从此响彻云霄,成为广泛流行的革命歌曲之一,多年来受到人民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插曲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 聂耳曲
《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 聂耳曲
歌词:
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
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
为了饥寒交迫,我们到处哀歌。
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
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 。
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得遍体鳞伤。
创作背景
“电通”:早夭的左翼电影摇篮
要从头细说,就不能不提到“电通”和它所代表的左翼电影力量。1933年是中国电影的“丰收年”,但是,从这年底开始,新兴电影受到的政治压力也越来越大,左翼电影人迫切想找到一块新的电影阵地。这个新阵地就是“电通”影片公司。
1934年上海,由夏衍等五人组成的地下电影小组,策动司徒慧敏堂兄的“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改组为“电通影业公司”,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电影运动的领导,“电通”成为第一家完全由左翼影人主持的有声电影制片公司。
“电通”凭借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桃李劫》一炮打响,这是国产录音机录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片,片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也一时成为流行歌曲。
为配合影片的宣传和发行,“电通”于1935年5月出版了《电通》半月画报。这本画报每期发行数达到4万册之多,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1935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在完成了影片《风云儿女》的文学故事以后,被国民党当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而《电通》画报却在这时推出了《风云儿女》特辑(第2期),全文刊出了田汉撰写的长达近两万字的《风云儿女》文学故事。特辑以通栏标题将《义勇军进行曲》刊登在封一上,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心,雄壮的歌声很快传遍了全国。
由于银行受到压力不给贷款,“电通”被迫在1935年底结束业务。“电通”的历史尽管只有一年,却出品了各有创新的四部影片《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相信在漫天星光中,“电通”它不会只留下昙花一现的美。
幕后制作
《风云儿女》:率先吹响抗日的号角
1932年,当日本人的枪炮声穿过东北三省,穿过上海、南京,任何一个单个的人都已经无法承担这种民族苦难的深重,任何一种单一的文艺表现形式也已经无法充分表达仇恨和唤醒民众。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诗人、演员纷纷拿起了文艺的武器。1935年初,“电通”也开拍了《风云儿女》。拍摄期间,田汉被捕,夏衍改编了剧本,聂耳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为影片创作了主题曲。这部反映“九·一八”事变后,青年知识分子走出彷徨,投身抗战的电影,很快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歌声响彻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凝聚着主创人员血泪的《风云儿女》,也率先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风云儿女》70年了,那段永远闪烁着战斗光芒的中国电影史和音乐史,却被永远铭记着。
袁牧之:隐身幕后的“电影天才”
袁牧之是30年代影坛上十分特殊的一个。他是优秀的演员,更是杰出的编导,他的戏剧表演更胜于电影,他有“千面人”之称,更被盛赞为“电影天才”,但袁牧之为人却十分低调,台前的风光他不留连,反而隐身幕后,创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
1934年,袁牧之写出他的第一部电影剧本《桃李劫》,并由自己主演,此片成为“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影片之一。接着他又在《风云儿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个由沉沦到觉醒、最后走上抗战前线的青年辛白华。同年10月,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1937年,袁牧之编导了以上海社会底层的生活为题材的影片《马路天使》,轰动整个影坛,被誉为“中国影坛上的一朵奇葩”。
这也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1938年秋,在成功出演《八百壮士》之后,袁牧之从武汉辗转到达延安,同行的是陈波儿、他的搭档吴印咸以及荷兰导演伊文思留下的一台35毫米摄影机。就是这些被袁牧之带到根据地的人和机器,成就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开端。1946年,结为伉俪的陈波儿与袁牧之双双赴东北组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
1935年,田汉写出《风云儿女》的时候,已经是位标准的左翼进步作家了。他与一批左翼的进步的新文学作家、评论家一起,用剧本和评论等形式推动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还在实践中大显身手,为《三个摩登的女性》、《母性之光》等进步电影编剧,为《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等电影的主题曲写了词。正是这些电影,让田汉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许幸之与吴印咸:站在电影背后创造光影的人
最早看电影时,先注意的是银幕上的一张张脸,看得多了,才关注镜头背后的一双双手,先是导演,接下来就是摄影了。可以说,没有许幸之与吴印咸,《风云儿女》也许就失去了成为经典的机会。
所有关于许幸之的描述都是这样的:油画家,美术史家,电影导演。他早年留学日本,专攻美术。1935年到1939年,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段集中从事电影、戏剧编导的日子。恰好这时,许幸之导演了《风云儿女》,他将绘画学科中光影和谐的技术引入电影之中,事实证明,这实践是成功的。皖南事变后,他毅然接受重托,为新四军设计了臂章。1979年,他饱含热情创作出的油画《伟人在沉思》,生动的笔触勾画出周恩来总理的熠熠风采,成为中国油画的典范之作。
如果说编剧用笔、导演用指挥筒,那么摄影师们站在摄影机的后面,用的则是光影和思想。就在他们远逝的身影背后,无数个经典的镜头记录着那个时代,也闪烁在观众的心底和历史的深处。吴印咸,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杰出摄影师,他的一生是摄影的一生,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投身电影摄影,他在战火中跟踪拍摄的纪录片《白求恩大夫》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影响深远的影片。没有受过严格的科班训练,吴印咸是从一部部电影里,一卷卷报废的菲林里锤打出来的。当年拷贝之珍贵不言自明,而表现力相对贫乏的黑白光影如何让人物表情生动、自如,这其中的艰辛,怕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
1991年,许幸之逝世,1994年,吴印咸也相继故去,他们的背影渐渐被历史的尘烟淹没了。但可以肯定,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缺少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将成为遗憾。
相关评论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北京东路780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在“万众一心”的时代呼声之下,本片较好的表现了知识青年转变觉醒的过程。《义勇军进行曲》(后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风靡全国,《风云儿女》几乎成为最伟大的抗战电影。
2. 王二妮是“国家一级演员”吗
是的。
王二妮是国家歌唱的一级演员。
在民歌领域,非常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