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分析影片结构
写影评分三个部分.第一写介绍你要写的影片导演.演员.主要剧情和表达的思想主题.
第二
再从影片的角度去分析影片好在哪里.
可以从镜头的运用.电影画面.色彩.人物形象的述造等等.
最后再对影片进行总结.
我建议你写之前把电影看三遍以上.不然你看不懂导演的拍摄意图.
我先给你一个示范吧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
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
电影寻枪影评
影片评价
《寻枪》剧情曲折,融合了悬疑片、惊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诸多表现元素,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是陆川编剧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前后历时三年才最终完成。作为一名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导演,他对电影的理解使该片整体风格给人一种好莱坞影片的感觉,而该片在视觉语言上颇有新意,展现给观众一个古风犹存的边陲小镇,空空荡荡、干干净净,具有超现实的色彩。著名演员姜文的参与是该片的一大看点,并且他在此片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
凡一平的《寻枪记》完成于1998年春天,发表在1999年《十月》第四期,后由青年导演陆川改编成了剧本并导演拍摄。电影讲述了小镇警察马山突然发现枪不见了,他不得已报告了所长,丢枪事件震惊了公安局,也震惊了小镇。此时马山嫁到广州的前女友李小萌回来了,而且和当地的一个造假酒的有钱人周小刚同居。在马山寻枪的过程中,李小萌被这把枪打死了。于是马山明白了有人要用这把枪杀周小刚,便扮成周引来了偷枪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他偷枪是为了报周小刚造假酒毒死他家人之仇。枪找到了,马山最终以身殉枪。
导演陆川一再强调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寻找:警察马山寻找丢失的枪,马山的妻子寻找丢失的激情,马山的儿子寻找男女性征的启蒙,偷枪的刘结巴寻找心目中的正义等等。然而我相信每位观众都会试图寻找影片令自己激动和迷惘的潜在动力。按照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文本的意义只有与阐释者的“前见”实现“视界融合”时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人在阅读同一文本时,由于具有不同的“前见”,可能体会到不同的意义。
王怡先生认为,影片中的“枪”对马山来说是警察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会体制和法律秩序在一个山区小镇存在的重要证明。枪在影片中荒凉边镇其实并不具有实际的用途,与当地社会没有任何渊源。马山丢枪带来的最大的困扰只局限在马山和公安局内部,因为丢枪就意味着丢失了社会体制的象征性存在。寻枪的过程就是一个边远小镇修复社会威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丢失了什么才是重要的,寻找的结局甚至过程并不重要。表面上的寻枪故事与暗地里的偷枪故事,成为了一场对于“枪”的象征力量的颠覆和维护。
王怡先生的解读是很有创见的,他关注点在“枪”所代表的国家威权的失落和寻找的过程以及其合法性存在问题。因为对一个贵州小镇而言,现代国家体制的力量是一种从外部强加而来的力量,一种自上而下被移植的秩序,它之所以与本土资源格格不入,因为它与本土之间是间离的,它的合法性没有搭建在本土社会的土壤之上。这一点也正是苏力在对电影《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的分析中所指出的。
虽然整个电影拍摄技术使得观众更容易置身事外,冷眼观摩,而且影片语言也很诙谐,然而笔者更加关注的却是整个影片的悲剧情节——马山角色分裂的悲剧和刘结巴寻找正义所酿成的悲剧。
先说马山的角色分裂。影片中马山至少以三种身份出现:一是家庭中一员——丈夫、父亲;二是乡土熟人社会的成员——周小刚的“马山兄弟”、“老树精”的战友;三是“枪”的合法拥有者——国家权力“符号”和代理人。可以这样说,马山在三种角色中,没有一种是表现成功的。
首先,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他的警察工作与其生活有着很深矛盾。工作忙,便忽略了家庭。如果说另一个原因是对旧情人念念不忘而对老婆不满的话,埋头工作又成了逃避家庭的借口。片头,妻子对他“不管孩子”的抱怨,马山寻枪过程中与孩子、妻子的冲突,都展开了这个矛盾。至夫妻行房时他因担忧枪的事情竟阳痿,代表了矛盾激化。整个影片中马山对家庭、对妻子很冷淡,所以才有他妻子的那句让人听来很“搞笑”的经典句子:“……我心里晓得你对我早就没得爱情了!”他对儿子教育的事情很少过问;偶尔过问,教育方法也很简单,与一个人民警察应当具有的素质不相匹配,因此才有妻子的抱怨,才有儿子教训老子的话:“我提醒你一句,利用这个时间把这本书好好学一下,对你将来有帮助……出来以后不准打我,永远不准!听到了没?”马山对妻子告白:“我晓得…我工作太多…我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但是我没做过对不起你的事,从来没有做过。”然而,一个儿子,妻子,要求的仅仅是“不做对不起的事”吗?最后,马山在假扮周小刚之前,把玻璃球还给儿子,给妻子送花,似乎是对亲情的回归。其实不然,这并非意味着矛盾的缓和,恰恰相反,矛盾激化到了顶点:假冒周小刚,甘冒生命之险引诱偷枪人,这固然是尽工作之责,却也把家庭完全抛到了脑后。所以,给孩子、妻子的礼物,与其说是和好的表示,不如说是遗言来的恰当。他由一个不称职的丈夫、父亲终于走向了彻底失职,使妻子成为寡妇,儿子失去父亲。
其次,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乡土熟人社会成员。乡土熟人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紧密、人员流动少的社区,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需要互相依赖互相帮助才能克服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因此个人对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很强的依附感,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推向朋友的道德要素是忠信、是情义,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在枪丢失后马山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一个个朋友甚至亲属:妹夫梁青山、救命恩人老树精、战友陈军、战友的兄弟周小刚……这与熟人社会的道德要素显然相背。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有偷枪的可能,而又都在竭力隐藏或逃避着什么,似乎每个人又都有偷的欲望。马山在扑朔迷离、曲折盲目的冲撞中,破坏了熟人社会的关系准则,成了梦魇中孤独的行者。因此才有救命恩人“老树精”愤怒的咆哮:“你居然怀疑我!老子在战场上救了你的命!”片中周小刚把马山——兄弟的战友——当“哥们”(尽管或许还有巴结“权势”的成分),给马山买防弹衣,在派出所搜查假酒厂时把他当“自己人”。当公安人员以人身危险警告周小刚,要求他提供假酒厂的证据时,周求助于马山:“马山兄弟,这事情要是都说出来,是不是麻烦更大哦?”丝毫没有把马山看作当时与自己处于对立状态的派出所里的一名警察,而马山却与别的警察态度没有什么差别,丝毫没有把周当“哥们”。
再次,在国家权力体系中马山也是不合格的。马山是一个警察,虽然在“失枪——寻枪——得枪”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警察“失职——努力尽职——殉职”的自我救赎过程,也即,对自身“权力符号”合法性的成功救赎。然而失职本身以及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已经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坏影响。即使实现了自我救赎,马山也无法再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权力符号”。公安局长对可能的损失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出了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几句台词。他在得知丢枪已经20小时后大惊道:“二十个小时!坐汽车都到省城了!坐火车到北京了!坐飞机都到美国了!美国的事情我不管,枪要是流到了北京,你对党和国家造成多大的危害!”在得知枪内还有三颗子弹时惊呼:“枪里面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啊;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六条人命啊!”这种夸张极大地感染和震撼了马山,他在向陈军复述这句话时又自我发挥了一段,“如果一枪打倒三个人,就是九条人命!”在国家权力眼里,丢枪的可能危害不可估量!虽然后来实际上枪没有到省城,没有到北京,也没有遇到职业杀手,只造成了小镇上李小萌的死,这已经足够说明马山作为国家权力“符号”的不合格。
我们再看刘结巴寻找正义的悲剧。整个影片的主线是马山的“寻”,这只是一条明线,还有一条隐线便是刘结巴的“寻”,寻找他心中的正义,从“偷枪”到两次用枪误伤无辜。如果说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马山的“寻”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国家权力符号的合法性,是对国家权力的维护;那么刘结巴的“偷”便是对国家权力的质疑,企图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颠覆,这也是刘结巴的悲剧之所在。
马山对国家权力的维护是一贯的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到了他的思想和日常行为,并不仅仅限于在枪丢失以后寻枪的过程。比如当他和战友陈军一起在院子里回忆丢枪那天晚上在妹妹的婚礼上的具体细节时,有几个人(成年人,不是小孩)趴在院子围墙上旁观,他发现后吼道:“下去!滚!”这种粗暴的态度不能不说是长期以来在国家机构中充当“权力符号”所形成的“特权”意识的自然流露。那么将丢枪的沮丧看成是“特权象征”丧失后的泄气,将对丢枪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畏惧看成是对特权丧失的畏惧是有充足理由的。另外一个场景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当马山妻子得知枪丢了后的直接反应是:“出事了…会不会处分你?工作还保得住不?”从这里可以看出,不但马山而且他妻子也是向往和追求国家权力,努力在其中做一个“符号”的。(虽然这个过程导致了马山对家庭的忽略,但这一点马山妻子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个角度是刘结巴“偷枪”并失手伤害无辜,企图对国家权力进行颠覆。在片子没有进行到最后,这条线索是隐藏的。到最后,当偷枪的人水落石出时,相信每一个观众都感到很意外,因为刘结巴是一个老实的劳动者,卖羊肉粉的。直到最后当人们终于明白他因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正义而“误入歧途”时,无不惋惜。“喝假酒晓不晓得?…周小刚做假酒,你不晓得,吃死我们家的人…喝死了好多人,你们要证据,我不要,周——小——刚——”当刘结巴愤怒的道出原由,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权力的蔑视。
马山因追求和维护权力所导致的角色分裂是一个悲剧,刘结巴为寻求正义而蔑视国家权力并企图颠覆它的行动是另外一个悲剧。而所有的悲剧都围绕着权力来的。要继续分析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这个权力的具体背景了。
虽然影片中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但我们可以很容易从片头的广播背景、剧中人物服饰、语言风格和外景中看出时间就在近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在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过程中,乡民希望的是通过自己服务国家的建设(如马山),国家权力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善(如刘结巴),从而保持国家与乡民之间顺畅的互惠关系。但是当国家权力运作的理念与乡民的生活理念相冲突时,乡民就对国家的威权体系失去了必要的认同和信任。拿这个电影中刘结巴最后的话“你们要证据,我不要”来说,这里暴露了观念的冲突:国家威权体系追求的是法律正义、程序正义;而乡民眼中的正义是个案中的实质正义。有没有证据,是个法律程序问题,对这个国家体制中作为处理问题准则的规则,乡民们无法认同。他们需要的是“杀人者死”的看得见的正义。就好象刘结巴知道自己杀人要死一样,在最后被马山拷上以后,他只有咆哮:“周——小——刚——……我二辈子杀你!我二辈子来杀你!”
镜头赏析
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在这里主观镜头就成了一双可以随处“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这双“眼睛”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眼镜会说话)和制造悬念氛围(眼镜会骗人)的!
主观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刻画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主观镜头对剧情悬念氛围的营造
马山的意识世界发生变化,再通过导演运用主观镜头的有力呈现,让观众在观看任何一组新镜头、分析任何一个新剧情时,都会戴上一种猜疑的视角去审度: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是假?因为剧中人的主观视角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导演们往往把两种镜头混淆运用,模糊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对剧情难辨真假。如此一来,观众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带着迷惑观看下去,这不仅使剧情更像悬念侦探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观众胃口,不至于失去观影兴趣!可以说,主观镜头运用越多,观众越是渗入到剧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觉,也就越有挣脱蔽障、挖掘谜底的欲望。
导演正是把握了主观镜头能够制造悬念色彩这一重要因素,贯穿于“寻枪”整个过程,吸引观众去推理、猜测最后的真相,才使得《寻枪》能够取得当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绩!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何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浓于水: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作者来自:豆瓣网 用户名:影志(
『贰』 《寻枪》影评
《寻枪》影评如下:
影片意图暗含一个暧昧多义的主题,将主题赋予一个边陲小镇警察丢枪、寻枪的故事。“枪”代表责任、道义、权力、男子的性能力。警察马山丢失了这么多东西,身陷困境,绞尽脑汁去寻它。
《寻枪》里也有段警察马山追小偷的场景,不过这里交通工具已经有些进步,是骑车。这段场景是导演陆川个人比较满意的,融了不同层次、角度的幽默在里面,镜头语言也颇富神韵。
而《寻枪》中体现出来的地貌,那个安静整洁地势陡峭的贵州小镇,不仅是种视觉奇观,形成特殊的影像造型语言,其幽深小径、古旧房舍也水到渠成地融入叙事,成为重要的叙事元素。影片音乐凌乱,风格多样,是整个影片形式躁动奔放、释放生命原始激情的有力注解。
在导演精心考虑修改过结尾之后,遗憾之处依然在于结尾的疲弱。铺张扬厉的叙述尽处,一个无力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结果让一切变得虚幻。可能导演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没有表达充分。无论如何,我们看到一个年轻导演激情四溢的一种表达,一种喧哗骚动却有意味的形式。
剧情简介:
马山是西南山区小镇上的一名普通警察。他有一支手枪,整日佩在身边,虽然没有用过,但他知道,小镇因他和他的手枪而安宁平和。一天早晨醒来,马山发现手枪不翼而飞。看着空空的枪套,马山的精神几乎崩溃,他的枪里装有三颗子弹,他知道偷枪的人是要杀人的。
马山仔细回想着前一天晚上的情景,他妹妹结婚,他喝醉了,被人送回家。一时间,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成了他的怀疑对象,马山如同一个焦虑的幽灵,走遍小镇的每个角落,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见了马山就不结巴,这在马山心中留下个疑点。
通过细致的调查,马山去找那天送他回家的车的主人周小刚。出乎马山意料,开门的竟是他十几年前的恋人李小萌,李小萌与马山恋爱,却不辞而别,现在又回来了,并且住在周小刚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小萌的出现,使案情越发复杂起来,他对李小萌复杂的感情与对丢枪的怀疑纠缠在一起,这其中又夹杂了马山当小学教师的妻子认为马山移情别恋而对他的不理解。随后的一个深夜,李小萌在周小刚家突然被人打死,而杀人工具正是马山丢失的枪。
马山作为杀害李小萌的嫌疑人而被拘禁。他平静的家庭生活也被打破了,八岁的儿子和妻子都陷入了恐惧和担忧之中。
马山克服精神上的极度紧张和枪里还有两颗子弹、还可能有两个甚至更多人被杀的沉重的负荷,在牢房里他冷静地分析出,杀人凶手是冲着周小刚来的,李小萌是被误杀,是替周小刚死的。子弹的落点证实了他的分析,马山被放了出来。
顺藤摸瓜,他又查出周小刚的造假酒窝点,可枪还是一点下落也没有。焦点集中在周小刚身上,凶手还会来找周小刚的。马山穿上周小刚的衣服,装扮成周小刚开始外出。果然不出他所料,凶手出现了,并向他开了一枪。
原来偷枪的就是刘结巴,他痛恨周小刚制造假酒,害死了他的亲人而采取愚昧极端的方法,偷枪杀死他。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马山突然明白,要使不再有人被杀,枪里的子弹只有一个归宿,就是自己的身体,十四天的寻枪,冥冥之中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这是惟一补救自己过错的办法。
他挣扎着、喊叫着,迫使结巴又向他开了一枪,在开枪的同时,马山用手铐将杀人犯与自己铐在一起。马山的灵魂飞离他的身体,他怀抱这寻到的手枪,从血泊中站起来,眼含着泪水,然而却是微笑着走向远方。
『叁』 寻枪凶手是谁
寻枪既不是表面上结巴因假酒案杀假酒老板,影片最后集体去围马三遗体的时候,并没有结巴在场。还有,也不是那些脑洞大开马三因爱生恨吃醋杀李小萌的无厘头故事,原因是男人如果对一个女人依旧爱意十足而吃醋,往往会杀死情敌而不是该女人,如果说马三要杀,也只可能杀假酒老板。
而我认为影片中的真正杀人凶手是马三的媳妇,我提供证据如下
1、其实片子中已经得知马三是个尽忠职守的好警察,而且特别在乎枪的存在感,以至于在念孩子作文途中都会不自觉的摸一下枪。所以说,枪在马三喝醉的情况下丢枪的可能性很小,常喝酒醉的人都应该知道,一般喝醉的情况都是回到家倒在床上才会彻底放松警惕”断片“。
2、就作案动机来说,片中表现的最大嫌疑人自然是结巴刘,但如果根据片末刘结巴的描述”一家人都被假酒毒死“来看,虽然动机鲜明,但实际上表现刘结巴并非阴郁的那种”死了全家“的人,死了全家不想报仇的确不可能,但何必偷枪,他最后表现那样不需要掩藏,他又何必偷枪来栽赃别人呢?又或者隐藏自己呢?这种在平常人心理应该是“理所当然大义凌然”的复仇,假酒老板又没有保镖又不是武功高手,一把刀偷袭就可以搞定了。而且,到片后马三枪击死后留下的现场,也明确告知本应被马三一起拷住的结巴刘并不在。
3、其实导演已经明示了,只是大多观影者觉得导演是故弄玄虚,其一,在李小萌被枪击死亡的当天,马三的老婆消失过一段时间,并且还出现诡异的半夜洗脸的动作,这个时候马三已经怀疑上枪杀李小萌的可能是自己的老婆;第二,在李小萌死后,马三老婆突然问马三“李小萌死了你是不是很难过”,没想到马三居然回答是,这让他老婆很伤心,觉得即使除了李小萌的肉身,也除不了李小萌存在于马三的心里。“对不起,我不该吃李小萌的醋”其实已经让马三确定李小萌就是老婆杀的。
但是那又能怎么办呢?马三的老婆在得知马三参加妹妹的婚礼上因为李小萌的参与高兴地喝了大醉,心中很是气愤,于是想报复一下自己老公,把他的枪藏了起来,但马三发现找不到枪时,急躁的找了起来,但就是不肯交心的告知老婆“枪不在了”,而是拼命的找,还打儿子,这让本身只是想小小报复丈夫的她很失望。但她还是选择谅解,于是跟踪马三,在适当的实际跟马三说“枪找到了”,结果意外发现马三会见李小萌,这让她再次伤心,并且在马三发现的时候,她给马三最后的一次交代机会“你再搞什么嘛?”,但马三还是没有告知他,这让她觉得自己老公肯定跟李小萌有鬼,于是放弃还给老公枪。
但没想到事情越闹越大,马三因为丢枪被知道后压力倍增,开始神经兮兮,这让她开始害怕起来,她决定悄悄把枪还给马三,而不是实话实说的告知马三,但这时候马三精神压力过大已经开始不相信手上的这把突然而来的枪,于是他臆造出一个从小偷身上整来的假枪,而她以为丈夫拿回枪后应该会恢复正常,于是要求丈夫跟她零距离感触,但马三此时还生活在臆造的丢枪世界中,自然萎了,她这时立刻质疑,准备和老公大吵一架敞开心扉,没想到老公居然说这把真枪是假枪,她不明就里觉得老公让她彻底失望了,于是精神也开始出了问题。于是当天夜里,马三又梦到李小萌的春梦说梦话,这让她非常绝望,于是当天夜里拿枪去把李小萌干掉,然后把枪重新放回到原位,然后洗脸清醒一下自己。
当马三渐渐怀疑老婆到确定是老婆凶手的时候,这件案件已经闹得很大了,这如何收场?当看到旁边熟睡的儿子,他知道不可能把自己的老婆供出去。于是,他只能按照原先的预想世界中继续追案。
其实,这个案件可能会变成无名案,但马三问老婆“你帮我想一下,我昨天是不是出去了”,她回答是“你确实有段时间不在床上”。这让马三知道这个家庭已经容不下他了,于是,在沉寂在自己丢枪的世界中,他选择了一种精神分裂式自杀,幻想“真凶”结巴刘来杀自己,他用一种近乎英雄式的剧情来结束自己,但实际上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在他死后,他精神分裂出来的世界瞬间消失,尽忠职守的他希望自己能用着伟大的方式结束自己,没想到最后定性为了杀死李小萌的杀手,这让马三哭笑不得。
其实按照正主题来看此片,此片也算是不错的样板片子,我估计陆川本身就想表现这个警察妻子杀人的主题,因为就年轻叛逆一代的导演,让他拍这么“样板”的影片肯定受不了,但作为监制的姜文知道,这样设计警察家庭的“风月情杀”是过不了审片的,也正因为此,监制姜文坚决反对这么直白拍出这部片子的真实背后,一向喜欢拐弯抹角的姜文拍的片子就是如此,但这显然不符陆川的性格,但由于监制是姜文,主演也是他,所以陆川只好无奈选择退让,然后拍完后还是忍不住说姜文欺负他。
陆川所谓的争的些阵地,就是所谓的周小刚假酒,以及和周小刚假酒合伙的那些“很有背景的同伙”,这些才符合陆川年轻叛逆的些许样子。至于其他,那都是陆川包装下的姜文的心。
『肆』 香港有一部电影是警察把枪丢了然后寻找枪的叫什么电影
警察把枪支丢了,然后去寻找枪支的电影叫《寻枪》,这部作品不是香港电影,是大陆拍摄的电影。
《寻枪》是一部悬疑电影,由陆川根据凡一平原著同名小说拍摄,该片讲述了,警察马山一夜梦醒后,发现自己的枪不见了,在丢失的枪里面有三颗子弹。于是,马山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寻枪之路 。
影片意图暗含一个暧昧多义的主题,将主题赋予一个边陲小镇警察丢枪、寻枪的故事。"枪"代表责任、道义、权力、男子的性能力。警察马山丢失了这么多东西,身陷困境,绞尽脑汁去寻它。
『伍』 寻枪电影解析
《寻枪》电影解析如下:
《寻枪》片中主要讲述的故事是警察马山一夜梦醒后,发现自己作为警察的配枪不见了,而在枪里还有三颗子弹,于是马山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寻枪之路。
“枪”作为贯彻整部电影串联的线索,而实实在在的在让观众思考,“枪”到底指的是什么。其实影片主题就像是姜文自己说的那样:“其实生活里很多人内心的枪都丢了但是有的人没有去找而有的人去找了而且用生命去寻找”。
剧情介绍
影片是根据凡一平小说《寻枪》改编,姜文、宁静等人参演的一部悬疑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警察马山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枪不见了,最重要的是枪里面有三颗子弹,这让马山十分惶恐,从此便走上了一条寻枪之路,这期间的寻枪之旅让他明白了很多,一路在寻找一路在成长,最后终于得以解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