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影片代表作有哪些
影片通过胡智清解放前的生活遭遇,反映出在闪烁着万家灯火的城市里,多数人的苦难生活。 《万家灯火》通过小知识分子胡智清一家的生活变化,表现了40年代末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人民失业、市民破产的黑暗的社会现实,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痛苦、悲哀以及他们的觉悟和成长过程。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普通人为主体,描写小人物真善美和他们的悲欢离合,是沈浮影片中“平民意识”的一贯表现。
他的第一部满意作品《天作之合》(1935),就是表现了生活于贫困线下的失业工人的不幸与悲哀。影片《万家灯火》成功地展现了胡智清等底层人物的生存的艰难,从而有力揭示了压迫人民的国民党统治阶级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靠“奇”、“巧”组织故事的戏剧形式,而是着眼于现实中随处可见的人和事,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事件来铺叙人物的发展轨迹,展示家庭社会种种矛盾。
『贰』 中国20-90年代电影及其风格
第四代导演——在夹缝中探索奋斗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力军是“第四代导演”。“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还包括在同一时期自学成材的人。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几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导演”,一旦冲出起跑线,便显示出稳健的创作实力和持久的艺术后劲。他们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承上启下,力图用新观念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电影。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
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
除上述导演外,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张子恩、宋崇、丛连文等都以不同风格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叁』 谁能帮着统计下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电影,怀念啊~~~
太多了 中国电影在前进
『肆』 20世纪90年代,都市题材电影的代表作有哪些
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部都市题材电影是夏刚的《遭遇激情》,此后,出现了同样题材的《大撒把》、《无人喝彩》;此外,李少红的《四十不惑》,周晓文的《青春无悔》、《青春冲动》,黄建新的《站直喽,别趴下》、《脸对脸、背靠背》等,在20世纪90年代的都市电影中,小人物的辛酸取代了无名化的大都市的奢华。影片所试图传达给观众的是冷漠现实的社会中的一点点温情和暖意。影片中主人公完成着一次想象性的回归,一份在游戏中获得的生命的降落、温情的抚慰与对现实无奈的认可。
黄建新的新作《脸对脸、背靠背》中,某文化馆副馆长王双立,精明强干,众望所归,在代理馆长三年之后,迫切希望能被上级“扶正”。这本来是一个无可厚非的人之常情,却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牵连甚广、耗人心神的权力大战。通过设计文化馆馆长之位的争夺,老父亲渴望传宗接代的情书,为这部都市谐谑曲赋予沉重的寓言内涵,构成了一部新的微缩权力景观。
《遭遇激情》演绎的是电影摄制组临时工刘禾与身患绝症的少女梁小青的故事。在理解和关怀中小人物敢于直面死亡,承受琐屑、辛酸的人生;《大撒把》中的一对,在一场准婚姻游戏中逃离了分离中的孤独;《无人喝彩》则在四人重组家庭的游戏中,再度认可了婚姻的价值:不是幸福完满,而是别无选择。这些都市影片以喧嚣与骚动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反映人生百态和普通中国人的基本生命存在状态,表达了城市里的普通人对于真挚爱情的追求以及关于婚姻恋爱的烦恼。《永失我爱》、《浪漫街头》、《城市爱情》、《留守女士》、《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等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