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电影在国内外的举例分析

电影在国内外的举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1 08:24:21

❶ 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

[转]
首先,我要说明,中国的描写英雄的电影不是少,而是因为美国的英雄使观众对于英雄的解释狭隘化了。相比于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罗,超人或蝙蝠侠等),东方的英雄体现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点。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其自身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让中国电影中所谓的英雄大多出身平凡,事迹平凡,毫无西方英雄的那些可以拯救世界的功绩。其次,人文环境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这让中国的英雄变得很谦虚,很平和。

因此,中国导演们往往另辟蹊径,将重点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转为描写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因为中国的地域广,民族多,民俗浓厚。远到《黄土地》和《红高粱》,近到《玛雅的婚礼》,中国导演们将民族独特的原生态之美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厌倦了大片的观众眼前一亮。这样,中国的有创意的导演们就化劣势为优势,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电影渠道。

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所以,西方的英雄总是会独特的显示出来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是对中西方电影内容上的总结,下面我们要说一下关于电影叙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发现了,中国的一些电影,在表达情感时候经常会用景物来做铺垫和衬托,靠景色来突出人物的情感及当时环境的氛围。这似乎有点传承于宋朝的人文画和古代的一些借景抒情的诗歌。而西方的电影更多是靠人物细腻的表情来刻画人物的情感。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更注重自然的规律,而西方则更注意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更使得景物的描写成了中国电影中的一种特色。

而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又因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在电影中,西方人细腻的表情变化成为了衡量一个演员的尺度。

最后,我要说的是西方与中国的科技差距。

美国大片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场景规模宏大,靠高科技完成的场面十分绝妙逼真,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很多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场景都在这种科幻电影中得到了真实的展现。这源于西方高超的科技,也源于他们历史上比较早的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而中国依然是由于起步较晚,再加上中国人本身的胆怯与谦虚,科幻影片的质量并不出色。这又使得在表达方式上中西方的一大差异。

虽然中西方的文化迥然不同,造成中西方的电影也不可能趋同,但我们作为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两地取长补短,相互了解与借鉴彼此的精华部分,为电影做出更大的贡献

❷ 国产电影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近些年来,国产电影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整体电影的市场都在变得受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日益提升,人们已经不再注重于那些物质或者生活上的满足。而是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和享受,人们更希望在工作之余,能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看电影就成了很多人首选的放松方式。

第三,国人对电影的鉴赏力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以往我们看电影,大部分看的是明星阵容,但是现在我们会更加注重一个电影的剧情和电影所要表现出来的内涵。
以往的国产电影总是给人一种商业痕迹,过重高不可攀的形象。但是这段时间,国产电影变得越来越接地气,明星效应越来越小,电影的剪辑和后期制作反倒越加精彩。

希望国产电影能够坚持这样的好苗头,给我们带来更优秀的作品。

❸ 国内外电影人物塑造的研究现状

好莱坞席卷全球,对各国的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在商业电影的疯狂袭来下,对文艺电影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也在尝试着各方面的变化。

人物形象与伦理表达相结合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了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外化反映。 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时代印记,深深植根于古往今来的点滴、改革、蜕变和民族信仰。

它们蕴藏着丰富沉淀的文化记忆,通过艺术家的再创造,有意无意地呈现在电影中。

电影是本国文化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电影全球化的到来,国内文艺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些电影制作坚决戴上了西式的枷锁。

随着西方电影和好莱坞电影逐渐成为国际化标准,文艺电影在电影市场的生存环境中岌岌可危,电影市场瞬间将意识形态转化为斗争场。

贾樟柯的电影之所以能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是因为他的电影充满了民族性。

贾樟柯电影将社会底层人群的无奈、烦恼、矛盾,以及社会时代前进中小城市的缓慢步伐与城市化的到来冲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将小人物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内心欲望融入电影,形成独具风格的贾氏电影

张柯电影中的人物造型成为该片的一大特色,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立体的人物发生了戏剧冲突,推动着故事叙事的发展。

人物形象与伦理表达的结合,镜像透视贾樟柯电影人物形象的伦理观念。

电影外部形象的塑造是次要的,导演们可以思考如何赋予人物新的意义,反思反映出的社会现状,解读以这个人物为代表的这类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成长,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探索此人之外的深层含义,不仅使我们对电影中的人物有充分的认识,也使我们反思对自我的认识。

贾樟柯运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和个人创作特征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

在伦理变迁语境下,贾樟柯电影人物形象体现了现实生活的重建、伦理道德的表达、伦理问题的分析、对人生意义的传达。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必须积极面对电影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以积极开拓的视野迎接挑战。

❹ 现实主义电影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现状
1、政策扶持度高,市场包容性强
2、艺术性呈现与内容深度的平衡
一方面现实主义的电影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其深刻性严肃性和批判性未减
二、对现实主义电影的反思审视
1、内容过多停留于边缘主体
2、过分迎合受众导致价值迷失
3、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叙事受制
这些都可以掌握好啦!也可以写一写练练哟1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井喷的原因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蓬勃发展,新旧媒体处于更替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生产信息的新兴媒体出现,新闻信息变得碎片化,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使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出现了新趋势,依托社交媒体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的时期。

1.1 肆意消费的大娱乐背景下,观众渴求精神回归

近年来,国内热播节目主要为娱乐真人秀,以明星为基础。综艺文化的圈层传播塑造了“全民娱乐”的拟态环境,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规则渗入电视公共空间,消费主义思潮开始掌控媒体,使客观真实的信息内容、文化让位于消费与娱乐[1]。有些节目为了争夺收视率,不惜报道低俗新闻,抢占舆论话题,但这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引导、主流价值观的塑造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严重挤压了公共传媒空间,也影响了观众对主流媒体的印象[2]。过度娱乐化生成了象征符号与模因,全民狂欢,人们出现审美疲劳,渴望精神文化的回归,受众开始对现实主义电影产生需求[3]。

1.2 紧贴社会热点,把握民生

2018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浙江宁波召开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对伪现实主义题材的悬浮剧进行了批判。所谓悬浮剧,是指某些脱离中国现实的现实题材剧,剧中的事件、情感都没有根。表面上看,剧中人物从事着和当下生活紧密相关的工作,但剧中充斥着无病呻吟的情感倾诉和生搬硬套的情节套路。与此同时,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爆款频出,电影市场用实打实的佳作扛起了复兴现实主义的大旗。2018年上半年,《爆裂无声》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对当代国产电影现实主义浪潮的一次延续。在《爆裂无声》中,我们可以看到与《烈日灼心》《心迷宫》一脉相承的影子,有根植本土的生活气息,有反思社会的力度,更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紧贴民生。

1.3 新媒体时代的广泛传播与分享

在传统媒体时代,一部电影能否引起广泛关注,主要取决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情况;而在新媒体时代,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借助社交媒体迅速传播,甚至实现广泛分享[4]。进入web3.0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传播受众由单一的接收者变为受传合一者,不断分化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5]。人们在信息化时代习惯接收碎片化信息,新媒体依据独有的优势抢占先机,覆盖人们的话语圈。例如,《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出现了大量的相关分享与讨论话题,电影知名度迅速提升,电影票房节节攀升

❺ 国内外电影的区别

首先,电影是国家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反映与延伸。 就拿美国电影和中国电影来做典型对比吧:美国是资本主义老国,开放、多元的民族文化,发达的科技极大地推动其电影产业的发展,你可以看到美国电影的取材范围很广,电影的题材也很多,加上高科技的运用,观众挑剔的胃口等等。这一切因素加起来,使美国能成为一个电影大国。 而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首先在电影的取材来源和文化背景上略逊于美国,不过并不表示思想境界就差,电影的拍摄是针对特定的旁猜神市场和人群的,中国导演当然就拍出适合我们的电影。不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外的优秀的经验与技术我们都拿来进行适合自己的运用。兆带你看近几年国产电影出了很多不错的大片,这可以说明我国电影业是在发展的。 看一部电影,不单单是从影片开始第一秒看到最后一秒,要结合此部电影中故事的产生背景,结合演员精湛到位的表演,以及跟随故事主旋律的发展,最后到问题的解决,事件的结束,运亏并试图揣摩出编剧与导演试图通过此部电影传达给观众一个怎样的信息。这样,一部电影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而非仅仅是打发时间。

❻ 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分析中国电影现状
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
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仍然偏弱,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此我们简要归纳了近年来中式大片的成功经验:
从创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经摸索出一条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型互渗的电影美学道路,特别是在主旋律应当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取得了共识。
从在观众中的社会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蕴藉民族主流或核心价值理念的美学传统。
从资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独资、中外合资、民间融资、大陆香港合拍等多重电影投资渠道,并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这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是重要的进步。
从电影管理机制看,我国电影管理部门已经在电影指导、审查及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这对于国产大片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国产影片的发展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认真关注和反思。
第一,影片主题过于直露。不少中式大片往往把表达主旨或主题过于直露地剥露出来,损害了电影美学的完整性,令观众失望。
第二,影片通俗故事后面往往缺乏美学传统蕴藉的支撑。中国电影美学的一种传统在于,在通俗故事描绘中投寄深厚的兴味蕴藉,让观众在观赏的愉悦中品味人生至理至情。然而现阶段的国产电影的“俗艳”下面缺乏足够的兴味蕴藉。致使观众难以投入足够的理解力和共鸣感。
第三,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不高。不少影片传达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囿于国内需要,而在国际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难以进一步向国外推广。
第四,不少电影剧本缺乏质量,导致影片缺乏深厚的蕴藉。
第五,推广模式尚不成熟,推广的专业化水平产低。
其实,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对头,国产影片创作水平的进步及其文化软实力提升,应大有希望。为此,我们尝试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第一,强化影片主题的美学化处理,加强中国电影美学传统的传承和开发。
第二,加强电影制作技术与文化品位的探索。组织电影制作技术班子,集中研究3D技术等高科技在电影中的综合运用。
第三, 调集我国电影剧本创作的最强阵容予以攻关, 吸纳优秀作家参加剧本创作,为我国电影产业持续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剧本。全力改善电影剧本创作这一目前我国电影发展的“短板”,这是是我国电影软实力迅速提升的关键。
第四,加大中国电影对外推广和传播的政府扶植力度。
第五,积极吸收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了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将“文化折扣”变为文化优势。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从而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第六,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电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广操作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合理的营销策略和发行渠道。
第七,加强国际电影合拍协作。
第八,大力办好国内和国际电影节

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大众喜爱,而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也在走过蜿蜒曲折的发展道路后厚积薄发。中国电影业目前面临多种困难,从大的环境看是电影的崛起,从电影业内看,是改革的滞后。中国电影不仅是一项文化产物,也是我国历史传统和世俗文明的延续和传递。可以说,中国电影的新气象是众多创作者在现实生活题材领域内创新和探索的结果。

现实状况
说当下的中国电影已进入百花齐放的时期,有点勉强。与西方电影业比起来,我国的确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设备、技术上的差距,此外,我国缺少拍娱乐片的经验,资金问题就更不用说了。单就艺术水平来说,中国并不比西方差,中国电影近年来在世界一些著名的电影节上频频获奖。
在2010年,我国的电影市场生产了400多部影片,只有约1/4能登上电影院大银幕。更多的银幕则被仅有的几部大片和贺岁片占领,这就是银幕垄断。这种垄断是资本投放的结果,资本和商业大片互相追逐。而老百姓眼里所谓“好看”的片子屈指可数。
5年前投资一亿元就是大片,2010年已经涨到3亿元——投入成本大大提高。资本的唯一理性就是投资有票房保证的商业大片,投资当下最显赫的电影人。
例如《让子弹飞》上映以来总票房突破5亿元,姜文在剧中那句“站着挣钱”意味深长!资本推高了电影票房成本(有的贺岁片实行限价,实际上有的高达80元,甚至上百元),也控制了80%的银幕。这种赢家通吃,老百姓乖乖埋单的状况能持续多久呢?

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老百姓看电影,就是看里面的人和事。方寸之间,两个小时左右的光阴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逐一展现。如今,电影题材越来越有局限性。农村题材的片子越来越少,而一些之前拍农村题材电影的导演现在也不拍了,甚至丢掉了自己的长处,盲目追求时髦,以至于拍出来的电影令观众失望,真是令人担忧。
小而雅的文艺片受众群体也在逐渐递减。而有的影片淡化情节,淡化思想,故事片没有故事片的情节,整部片子放完观众还没弄明白到底是想阐释什么主题思想,令观众一头雾水。
如今,越是看不懂的影片越被说成是大片、好片。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在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里,那些中产阶层开始讲究阶层氛围,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好看”看什么,靠资本运作的中国导演开始迎合这种取向,豪车、豪宅、美女等开始充斥银幕,宣扬帝王般的尊贵生活,而在影片中即便是有穷苦的家庭背景的人也都是涂脂抹粉,艳光四射,根本不考虑电影本身的背景。
市场上出现的所谓赚钱的商业片只顾赚钱,武打片、警匪片等没有实质内容,而大打激情床戏作为卖点忽悠观众。看完电影,如浮华烟云,羡慕嫉妒恨都有了,观影快感荡然无存。
那些小成本小制作的影片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在国际电影节上屡有斩获,在国内却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正如贾樟柯所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的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像贾樟柯一样执着的导演还有很多,他们的身体力行促使我们去思考当下的生活,重新审视我们的心态。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电影是如何在当今国际影坛造成巨大影响的?许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大大的红灯笼、京剧、中国功夫等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民俗风情。像电影《梅兰芳》中,京剧这个中国的国粹在影片中以线索和背景出现, 京腔京韵的中国气息在影片中异常出彩。并不是只有看不懂才能成为艺术,真正的艺术是能够打动人的,也为人们留下一些思考和难忘的内容。中国电影背负着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使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欣赏能力也增强了。中国电影百花齐放,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与时俱进。在时间的长河里,电影已变化了多种媒介方式和艺术形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片到彩色片,每个时代都会有它的鲜明特质。
创造票房神话在中国不是难事;难的是,未来观众能看到什么样的好电影!只有在文化意识形态上进行准确定位, 中国电影才能在全球化的浪尖上站住脚。

❼ 影视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论现代影视制作的发展趋势—融技术艺术为一体

作者:季伟 深圳有线电视台制作中心 主任

当今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大型计算机、数字化智能化摄像机、编辑机、视频切换台、数字三维特技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电脑灯控系统、MD音频制作系统等先进的电视制作设备的问世,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作功能。电子技术的发展是电视事业腾飞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视艺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的要求,带动和促进了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电视播出形式的多样化如大型现场直播、异地双向直播等的推广运用,充分体现出各电视台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也对电视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各级电视台在电视制作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各类电视制作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也越来越快,但我们与世界先进国家仍有相当的距离,究其主要原因,不仅是硬件——设备的落后,更是软件——专业人才的缺乏。那么,目前我国电视业最缺乏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呢?针对我国电视业的现状和走势进行分析,可明显看出主要是缺乏能将艺术和技术汇集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既有艺术创作才能又掌握娴熟的电视制作技术的软硬件合二为一的人才,这类人才目前在世界影视制作界被称为“电子画家”或“制作设计师”。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影视界一直以来都是将技术和艺术分为两个行业,技术人员只注意硬件(电视设备)的开发和运用,对艺术缺乏关注和研究;而大多数编导人员也仅注重在艺术领域的发挥和创新,对现代电子技术方面至多也只有一点粗浅的了解,这种建立在旧体制上的分工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视节目的创造向更高层次发展。由于我国电视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这样一个不良状态,人员分工越来越细,工作环节和部门越来越多,机构越来越庞大,推委扯皮情况越来越严重,而技术与艺术互通的问题始终未被重视,使得电视从业人员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能力过于单一,综合能力差,跟不上电视业发展的需求。例如,搞一场大型的综艺晚会就得几个部门、五六十号人马齐齐上阵,节目尾名单一大串,工作起来协调指挥不灵,目前国内许多电视台这种状况日趋严重。

其实,在如何培养一支人员高效、少而精、一专多能、知识结构多样的影视专业化队伍方面,国外早就有不少先进经验,他们的做法不是把制作技术人员与艺术编导人员人为地分为两大块,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为一个节目制作部门,这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均有很强的电视技术功底,又具备相当的艺术创作才华。前苏联的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部就拥有20多位称为电子画家(多数为工程师)的制作人员,制作各种大型晚会节目的导演和摄像人员不仅懂舞台艺术、摄影构图,而且熟练掌握特技切换台 、不同摄像机的各项功能,甚至对电脑灯光的光效、三维特技、音响系统及几者间的配合使用都非常熟悉,对这些技术性设备功能的掌握和运用自如,使得导演们在艺术上发挥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而各环节的技术人员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编导配合得天衣无缝,使节目更加锦上添花。

将电子高科技技术广泛运用于制作动画片、电视剧、电影,在我国尚属初级阶段,而早在70年代末,美国已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制作出《星球大战》等科幻影片,达到了先进的电子技术与人类幻想最完美结合的顶峰,因而轰动全球。在美国的各类影视制作公司里,电子高科技技术已在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中被广泛而普遍地使用,同时电子技术与艺术均精通的人才比比皆是,这些融电子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电子艺术家们又称制作设计师为人类的影视业开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好莱坞生产的影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几十年称雄世界。

我国电视界至今沿袭着50年代电影厂旧的制作体制,各工种分工明确、严格,以至不能为电子艺术家(制作设计师)的产生和成长提供所需的条件和环境,造成这类人才的奇缺。同时经济的不发达和生产模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与美国影片在制作的各个环节中广泛而普遍地使用计算机甚至用机器人、机械手的程度相差甚远,也使得我国影视业至今还无法生产出一部能与美国70年代的《星球大战》相媲美的影片。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影视制作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影视界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能融技术艺术于一体的电子艺术家(制作设计师)。而目前我国从事影视制作的人员,多数都是学技术出身,他们从跨进大学校门时,就被划归理工科,学习的范畴只局限于机械设备、无线电、电子技术,很少接触到艺术学科,走出校门,又定位在技术岗位,自然难于向全方位人才发展。鉴于电视业发展趋势,这种融技术艺术于一体人才的培养应考虑从上大学开始,在理工学科里,开设旨在加强学生艺术修养和提高鉴赏力的教学课程,在文科的课程里,对电脑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初步掌握,必须提高到能够进行三维技术的制作,以求未来的电视从业人员能够全方位、多角度、高起点,融技术艺术于一体,适应影视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北京广播学院已率先迈出了一步,学校在学科的设置上,有的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合为一体,对于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目前国内一些新兴的电视台,摈弃不少老台的传统设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体制和经验,除了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外,对岗位的划分界定不再过于细致,吸收的工作人员不仅精明强干、工作效率高,而且知识面广,一岗多能,特别是制作人员,除了熟悉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各类技术指标的调试外,还能担任电视制作导演、特技制作、动画制作、音乐编辑、艺术布光、特技台现场切换等等这类软硬件相结合的工作。在国外,这类软硬件相结合的工作很早以前便被人称为“边缘科学”。

如今的影视制作已迈进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电脑制作技术和手法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制作设备、制作手法和制作方式,这种发展趋势已带来了影视制作的一场新与旧、现代与传统间深刻而广泛的革命。以往电视节目传统的后期制作系统是由分工不同的多个技术人员(电子编辑、电子字幕、普通特技、三维数字特技、混合配音等)按程序依照记者和编导的创作意图逐个完成,而技术人员只是承担设备操作。进入多媒体时代的电视制作行业,已将电视特技编辑、音响效果、电脑图像创作合为一体,因此制作人员以往纯技术性的技能已远不足够,而需要全方位地融技术与艺术为一身,这就促使技术人员必须注重和加强自身对音乐、美术及综合艺术方面的学习和提高,以不断适应发展的要求。(制作人员们因为占有熟知设备的各项功能的优势,只要注重提高自己艺术方面的素养,就能很快胜任这类软硬件相结合的工作,成为融技术艺术于一体的人才)。

目前一个多种知识结构的人才相互融合、电视制作队伍不断繁荣的局面正在形成,一批复合型的制作设计师在逐步涌现,由此也促进了电视制作行业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两大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无线电视台)也面临着突破沿用国内电视台的旧体制的局面,进行新的尝试和大胆改革的趋势,这就需要不仅是两台的决策层甚至是深圳市的主管部门能够为两台在机构和体制的改革方面,设计制定一条新路,不但使深圳的电视事业上一个新台阶,也使深圳的电视事业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编者注:季伟197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1983于参预筹备深圳电视台,1995年参预筹备深圳有线电视台自办节目,现任深圳有线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
一、现状分析
尽管电影与电视的相争已是龙虎斗的事实,但把影视作为艺术的一个整体来观照,依然还是一个相同的整体。中国影视艺术的剧烈动荡还是在90年代,此前随着电视及其它媒介的改革发展,跃进的气势已经逼使电影开始改弦更张,娱乐大潮山雨欲来,但随着9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盛,娱乐高潮的迭起,电影和电视的一高扬一低迷的的世纪现象已无可阻挡。于是,一方面,在世纪之交益发临近的时候,感慨中国电影危机的声音愈发响亮,日渐增多的警醒呼告和忧虑之心拳拳可见,特别是人们对中国电影进入WTO后的状况作了“死而后生”的悲壮预言,令人惊心动魄;另一方面,对电视由兴盛而转入危机的预言也不时可见,对网络热潮给电视冲击的忧虑明显出现。我们都似乎默认了这样的事实:电影遇到了转折的关节口,电视的好日子也未必长远,于是拯救影视和原本批评影视的议论就混杂在一起。不过,无论批评还是期望,都是本质上对中国影视的期待热望。
然而,关涉的复杂问题太多,三言两语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对目前的状况,人们的反思和分析常常浅尝辄止,从哀叹者、忿忿者、极言者中考察,对待中国影视的态度似乎有明显的两类人:一是把自己划为局外人,评头品足,事不关己,毫无切肤之痛,甚至指桑骂槐,少了热切感;一是囿于行业利益,似乎热心十足,但不是商业味浓郁,把电影完全当机械的利润工具,就是不顾电影的生存条件,侈谈艺术或只重教化目的,弄得创作无所适从。我们谈论21世纪中国影视,首先应当明确是在分析和促进我们自己需要的艺术创造,它有强大的发展前景,是人民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无论生存境地和形态怎样变化,它必然将生存发展下去。同时,我们又必须既正视商业利益又面对大众文化弥漫的现实,把影视的发展和问题做综合认真的分析,为它在新世纪的旅程提供新的助力。也由此,才可以看清面向21世纪的影视艺术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才可能把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作为一个事业来真正有针对性地作好。
由此谈到教育和影视教育,传统的教育就是书面教育,它是通过阅读、讲说方式来延续的。但时代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与时代特点相互关联的,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从文学到影视的交融,使阅读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应当说,20世纪就是传媒革命的飞跃时期,前所未有的传媒巨变,愈到世纪末愈发显得急促疾速,从早期的电影、电视,到现今时尚的电脑、多媒体、网络,加速度的变革显示着信息世界变化的匪夷所想,我们所习惯的几千年书籍文字传媒的传统,正被不断翻新的电子传媒遮蔽,传统的信息世界基础遭到猛烈动摇。归总这种变化的趋向,可以表述为:感官享受愈发明显,书籍阅读的静态消费被声画一体的动态消费所冲击,联想的阅读性质被直观的视听文化所影响改变。所以,书籍文化被音像消费所冲击、逐渐代替的大趋势是越来越显而易见。由此带来的文化观念变化则更为巨大。在21世纪,不可忽略的是:多元文化的消费内容必然形成,单一的文化指令遭到明显的质疑,人们更加趋近文化的融合,反对排他的狭隘文化限制。在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上也无可阻挡。首先,以电子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消费将成为中心,人们离书报更远,书籍和报纸、杂志藉电子传媒包括网络而实现消费的趋向越来常见,视觉阅读在足不出户中就可以实现;其次,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使地球村毫无秘密可言,个体可以瞬间掌握世界各个角落的大事小情,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促膝相谈,任何人也可以在网络上随时造访自己,个体对多样群体与素昧平生的个体之间的交流将形成新的消费时尚。再有,阅读的分众、针对某一群体小众的阅读将更加明显,精英文化的发展势所必然。21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的新思路必须考虑上述背景才可能实现。
所以,21世纪影视艺术发展是在和传统矛盾角逐中展开的。判断新的影视艺术概念,需要从下述角度去关照思考:
1、综合化的交互性。21世纪的影视是明显走向综合化但又具有交互性,综合化指打破彼此界限和独特性,电影、电视、网络的结合,更不必说文学等的结合,使之在跨世纪的当口已经开始模糊界限,传统强调的电影优势未必就不是电视的优势,电视电影批量出现就是证明;电视手法的电影化(如MTV手法)也和电影手法的电视借鉴一样普遍被接受;网络介入电影、电视传播和电视大量介绍网络,电影对网络的诸多表现,已经使三者的亲近关系日益加深;网络的方式影响影视,影视的传播靠拢网络。这些综合化事态在新世纪只会加强而不可能减弱。
交互性的含义是指彼此融但又不可代替,尽管人们担心电影消亡、电视被网络钳制、网络把影视一网打尽(包括资金和统治权等),但实际上电影、电视、网络依然是遵循自己的独特规律在运行发展。综合化只是相对的一些特征在消失,共同化因素增强,分工鸿沟部分填平,其本质是人的视野和文化角度在扩大。但细细考察,如同中国画的濡染晕化之中的特征支脉仍然清晰可见。只不过多方交互影响、此长彼消而已。比如电影的大众化倾向,使原本精粹的艺术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娱乐潮左右电影,电影更接近生活,但它还是保有自己的不同于电视的视听感染力。电视本能的接受电影的表现手法,在时空交接中丰富化,但它的家长里短的叙述依然不可消磨去,把小事抻长的电视本能不可能变为压缩时间的电影式精要,因为生存的商业性绝不可能答应。
综合化交互性对影视艺术教育的要求就带来新的问题,既要对各自艺术特点的分门别类的把握,又要对过于专业化的精雕细刻采取淡化态度,趋向彼此共同综合性的分析,才能适应时代心理要求。
2、私人化的公共性。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主宰的新时代,一切事物可以在瞬间被周围所探知,地球村中无秘密,但个人却迫切需要隐藏自己,强调私人的不可侵犯性。于是明显的矛盾在扩展,掌握先进的网络的人们在隐藏自己的神秘感中与他人虚拟交往,网络却无所不包的网尽世间个人的秘密;影视更加看中个体的生活,但创作却试图把大众的种种情怀作为票房的依据。影视使个人感受放大为公共性,影视让明星个人成为众人偶像,流行靠影视而传播,任何个性瞬间成为大众性,如早期的街上流行红裙子但如今的满街韩式化装,松糕鞋等。当然我们可以说,艺术个性可以概括大众的情怀,但影视的镜头使个性瞬间成为流行泛滥。我们已经难得见到万人空巷的《渴望》现象,也没有了众口一词的习惯,但影视受众的广泛性使千万百姓蜂拥而看“小燕子”的情景仍在重演。影视具有使越是个人化的越成为公共化的条件,于是影视教育的文化批判就必不可少。教育者需要从现象中看到近忧远虑,比如电视荧屏充斥欢乐游戏和拉郎配的婚约游戏,固然值得嘉奖,因为百姓欢颜,但无聊的性状和虚假的本色却不能不剖析,把个别人的生活潇洒态度放大为千万人的人生行为处世态度是危险的。电影的凶杀暴力情节和电视的拳击游戏展示,使满足了少数人的刺激,却不能不危及大众的精神生活。当电视培养起来的人们为酗酒而死的相声演员洛桑伤怀,为戴安娜号哭,为演技平平但一步戏火旺的刘丹之死如丧考妣时,我们有责任让观众看清极小的私人化感情俘获大众的隐忧,未必就不会比邪教的影响力小。
3、商业化的艺术性。对商业性的避讳随着行业生存危机的加重而不再成为艺术禁忌。于是一切以商业市场来衡量标准的认识基本笼罩了艺术创作。我们面临着商业无所不在,艺术臣服退缩的局面。当今影视的纯艺术是难得有市场的,孤芳自赏式的艺术加速了商业化统治的步伐。但艺术被放逐的结果是无论商业还是教育都没有支撑的骨架,也不能实现价值目的。商业与艺术不是比重多少的问题,商业要和艺术同样重要的认识是必要的,一个是生存需要,另一个也是生存需要。所以影视教育的艺术分析要与市场商业的评价结合,比如对长篇电视剧的分析不顾及商业广告主的需要,成本就不可能回来,那么,再好的分析也不会被创作所接纳,同样难以实现分析的价值;反过来,一味纵容电视剧的拖沓,巨大的投资也就付之东流,生存基础崩塌在所难免。商业化是时代潮流,作品被打上深深烙印是普遍现象。其实商业化的背后主要是投合百姓需求,赢得商业收益,而艺术的把握可能更好的和巧妙的获得观众的认可,尽管市场具有生杀予夺的威力,但艺术的重要性才是生存基础和根本所在。对影视教育而言,重视商业化的弊利,强调艺术性的要义,把商业手段和艺术本质各归其位,才可能真正理解创作的意义。
21世纪的影视是远比过去复杂多样了,由此,影视教育的责任就更为重大。但在影视教育的现有规模和对它意义的理解上却极为不足。中国影视教育体系建立的意义还有待宣传。

二、问题剖解
关联新世纪影视教育的问题很多,而认清影视艺术存在的问题则十分重要。特别需要注意的主要有几个倾向:
1、庸俗化。影视艺术的世纪问题没有比庸俗化更为可怕的。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世俗文化对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冲击日渐明显,影视首当其冲成为世俗文化的认同者和积极推广者。在80年代末期的娱乐电影倡导中,娱乐认同打破了一贯自谓艺术教化的传统电影格局,在强大的百姓大众化文化要求的推动下,中国电影步入了多元化、平民化的时期。随着时间推移,趋同世俗文化要求的现象日渐明显,包括娱乐贺岁片的时兴,喜剧片的大量出现,教化影片的不断翻新,在狭隘的艺术电影天地之外,更大的文化空间被占领。由于生存困难的逼迫,中国电影的庸俗化现象几成时潮,它们以消泯人类文化和精神品格为代价,换来市场的一度存在。90年代更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年代,90年代中国电影变化在五色斑斓的改革时世左右下眼花缭乱,包括发行制作方式的变化,合作制片的时兴,国外大片引进的冲击,院线制与宣传操作方式的形成,都成为中国电影应接不暇的一次次冲击。尤其是社会生活的极大改变和人们观念的迅疾转向,对电影审美创作造成重要影响。在这一时期,涉及电影更多的话题集中在改革、票房、策划、档期、买断、盗版、明星、市场等等。和艺术欣赏直接相关的编剧、创新、手法、思想等则渐为鲜见。人们对电影艺术的概念已经转向,大众文化占据主要位置的时代,纯粹艺术的口吻显得软弱无力。在90年代,艺术单一化的消解带来下述显而易见的变化:电影更加融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平凡生命的价值,着重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表现,把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作为至高无上的艺术表现对象,丑星、幽默形象代替了奶油小生主角地位,娱乐成为自觉追求等等,多元文化成为电影基本状况。我们愈来愈感受到艺术的通俗化和错杂状态,曾在过去某种状况下端着架子讲求艺术的中国电影,不知不觉中被大众文化催促着降低所求,把取悦大众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赶潮逐浪,追踪着有票房或有获奖希望的模式、号召、节庆,于是有的企求商业的收益,有的靠拢主流形态的评价,有的制造传媒新闻等等,不一而足。放眼世纪末中国电影,英雄的冷落和凡人形象的走红,琐碎细节的放大和精致艺术概括的被忽视,淡漠阶级分野、好人坏人本质的人物与强调人性复杂多样性的形象的趋向,突出七情六欲合理性的存在而容忍英雄的弱点、展示凡人情爱的复杂状态,等等,过去多少有所顾忌的东西都堂皇登场,中国电影真正复杂多样了。评判这一世纪末时期,可以看到电影艺术激情的疲软和消退的共同现象。
电视天然是娱乐文化的大本营,但没有哪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屈就娱乐世俗要求和感官享受。大同小异的游戏节目、娱乐参与节目层出不穷,赶潮似的电视娱乐一浪追赶一浪,似曾相识的欢跃内容,同样招数的花哨主持人,克隆一般的节目样式,以开朗耍弄为统一标记的明星参与,越来越古气的历史娱乐剧,游戏参与无处不在的各类节目,装模做样的婚恋游戏等,折腾得观众傻乐傻乐,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被现实实际所远远抛弃,感官享受的潮流不可阻挡。感官享受未必就是时代所必然需要的全部,嘈杂喧闹不会永远成为愈发高雅人们的必需品,在历史闹剧、宫闱戏连翩推出,眼花缭乱的MTV随处可见,综艺晚会闹腾得百姓已多少显示出倦态的时候,感官享受总会走到末路。事实上,人们决不会流连于感官刺激太久,世俗喧闹已经显露缺乏观赏兴趣的面貌,在克隆翻新的乏味背后,是庸俗培植起来的缺乏文化感的消费群体,他们也越来越不满足当今的电视,娱乐也许就是祸首。
追究电视的庸俗化和多重因素相关,比如急功近利的表现形态。其中包括器重收视率,电视传媒愈来愈看重收视率,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收视率当然是衡量节目的刚性指标,有多大的收视率意味着吸引力的大小,所以,把收视的高低做为节目的衡量尺度是有一定道理的。面临激烈的节目竞争,收视率的高低预示着节目的受众数量多寡,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节目的重要与否,进而又有广告的受众面丰盈与否,以至于广告收入的升降等等。收视率当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收视率对于电视台的节目生存有决定影响,重视收视率有充分的正当理由。于是,为了收视率,就上演了节目撞车,以至某一时段20余家同时播出一个电视剧的奇观现象。也许各个电视台都从中利益均沾?但实际上既浪费了时间资源,也暴露了传媒共同的缺陷。在激烈竞争的时代,抓取观众肯定是对的,但没有个性的创造,永远不会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与天地。不能完全以收视率为取舍的标谁,是因为电视传媒的天地很大很大,似乎不属急功近利的新闻等节目照样有很高的收视效果,而赢得观众的电视娱乐需求仅仅是其诸多功能之一。一般而言,即便娱乐节目都有较好的收视率,却未必就有较好的收视“效果”,而且节目性质的不同决定收视率的标准也是相对的,有的节目不能简单的以收视率来衡定其价值,何况节目时段的设置本身无形地增减了收视的人数。问题还在于,当代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欣赏口味的多样化使一统合一的传统大大改变。所以,传媒需要戒除急功近利的弊端,认真研究获取观众芳心的秘诀。要意识到电视屈就“娱乐需求”的心理实际是短视,世纪末电视人在频频改版、转换面孔以讨好观众的“充分理由”后面,是不是在过分的委曲求全?我们当然要以观众的需求为上帝,因而适应大众文化时代的节目也理当以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制作,但电视节目俯就时潮的趋向未必就是真正的切合广大百姓的心理需求,在改来改去反而愈离百姓愿望愈远的事实面前,应当冷静地沉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才是电视应有的品性、什么才是电视台赢得观众好感的本质东西。
总上而言,影视艺术不能成为孤芳自赏的花园宠物,但承受世俗风雨也不应成为改变艺术本质的理由。所以,一味追求娱乐效果,影视就开始失去它的价值,娱乐也就成了俗套,庸俗就必然产生。事实已经提醒我们单纯形式化的娱乐追求未必有良好的效果,形式创新的依据应当是内容的需要。事实还将告诉我们,影视迫切需要在文化内涵的培植上更下功夫。娱乐不可能成为观众的全部需要,文化的要求则是影视发展必须的前提。
2、模式化。在对影视艺术的探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模式化的弊端,尽管创新浪潮不断冲击着电影和电视,中国影视的艺术发展也的确较之以往有了相当大的飞跃,在世界电影格局中,中国电影的整体艺术成就为人称道,获奖数量也不在少数;中国电视的飞跃发展有目共睹,电视艺术的一些种类也得到世界同行的称赞,个别节目也陆续得到奖项褒奖,但这些依然遮掩不住世纪末的尴尬和批评。缺少艺术创造灵性的问题阻碍着影视艺术的全面进展。
电影的模式化是指艺术套路的死板僵化,包括传统叙述方式的缺少变革,主题教化的表面单一,人物形象的概念浮泛,艺术风格的含混矛盾等弊病。艺术套路的死板僵化体现在电影艺术表现方法的缺少创新,至今相当多的影片还重复着老套的思路,比如内心矛盾的表现法——空镜头的花开花谢,云卷雨骤等,人物冲突的对立法——正误对峙,性格对立冲撞等。传统叙述方式的缺少变革也是观众厌烦的一个原因,许多影片遵循着以事为主的架势,在叙述上面面俱到,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不厌其烦,整个故事似乎周圆方正,但人物主体的地位降为陪衬,故事缺少了动人的核。主题教化的表面单一是中国电影始终在克服而尚待努力的问题,由于过于注重教化功能,导致至今费解的一些现象:直露主题的创作往往只要蒙上“正确”的观念,无论艺术表现如何,都得以堂皇上市;具有艺术感化力的动人之作,无论实际效果,常成为批评的对象。由于一些评奖对主题教化性强而艺术感染力弱的作品的偏爱,导致中国电影艺术滑坡的明显趋向。我们绝对需要鲜明的政治倾向,但必须以出色的艺术表现来实现打动人心的目的,实现真正感化功能。模式化不破除,中国电影对世纪的挑战就难以获得成功。
电视的模式化并非是指栏目的一般规则和类型节目的固有格式,而是指普遍盛行的浮躁模仿的风气。过去的几年,电视仿佛进入了竞相模仿的魔洞中,在试图改版的良善动机下,上演的确实多是拾人牙慧的模仿剧,从无聊的侃戏,到遍地开花的情景喜剧,从千篇一律的扭捏独唱加伴舞到无所不用其极的耍弄游戏节目,一潮接续一潮。曾经创造过中国电视辉煌的电视人在收视率的杆杠面前,忽然变得莫名所以手足无措。举目所见,电视中充斥着模仿克隆之风,恍如商业行为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节目或栏目的好评引发的是四面八方的仿造,缺少文化见识和独立品格的弊病暴露无疑。一个以文化创造为本的事业不应当让投机取巧的商业劣质支配,充斥荧屏的雷同会导致艺术的衰败,即或从传播性质看,抄袭成风也将败坏事业。可惜,迅猛发展的电视在许多方面似乎陷入了黔驴技穷的境地,从最初对中央台综艺节目的仿造,产生出一个模子的晚会和其它综艺节目;到对港台的追风,大量引入、拍摄“戏说”的片子,造就屏幕矫情戏耍之风乱舞;再到对地

❽ 国产电影制作的特效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

国产电影制作的特效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

中国和国外起跑线是不一样的,纵观发展史,虽然中国不停地努力缩小差距,但是技术上仍然落后美国一大截。下面是我整理的国产电影制作的特效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迪士尼的《奇幻森林》已经上映有一段时间。从万牛奔腾到随风而动的细致的动物毛发,采用了好莱坞写实动画工艺和最尖端的动作捕捉技术,以及真人CG技术,并将这三者以全新的方式合在一起,打造出了这片让人惊叹的魔幻森林。

许多观众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回过头去看国产电影的特效,于是有了想法,有一句网友评论是这样说的:“说什么国产大片特效和好莱坞大片特效差距不大,那些斥巨资请外国特效团队的制片商看看奇幻森林的特效,精致到毛发和微表情的动物,再看看你们的胡巴。难道觉不出出来被坑了吗?!”那么,就由我来谈谈国内的特效行业与好莱坞相比,究竟差在哪?

电影特效投资欠缺,大的成本不在特效上

一方面的资金投入不一样。首先特效是一个特别烧钱的活。多年前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奖,特效技术功不可没,但相关的特效公司都倒闭了。所以说,如果回到一部特效电影本身,特效的人力与成本投入太大,也有风险,为特效投入太多,一旦在票房上收不回成本导演自然不会干这事。对于好莱坞来说,都是大片的工业化概念,因为本身好莱坞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不担心收不回成本,其大片成本预算至少在1亿美金以上。

其次,好莱坞大片一向将其特效技术与能力视为其必不可少的电影竞争力的一部分,好莱坞电影一直都向着大荧幕、超级大片的规格去发展,这是电影产业化与工业化的一个缩影。比如我们看到这次迪斯尼的奇幻森林,几乎就是一部并滑旅炫技的作品,绝凳比如说《阿凡达》据说更是花了近3亿美元做特效,所以在特效的资金投入大,出来的作品质量自然有一定保障。

在国内,一部电影的最大投入并不在特效上,而更多的是明星演员成本。若投资1亿元,明星片酬估计占据其中大半,占了一部电影的最大花销,特效成本自然被极度压缩,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据业内人士谈到,国内制片方花几百万元做特效,就号称大制作了。

国内制片方在特效上砸钱偏少外,往往急着赶进度,因为时间拖得越长成本越高,投资人就越焦虑,他们都希望尽快上映回笼资金就好。据影评人章赓举例,在好莱坞,一部特效电影从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时间比国内长好几倍,仅筹备就要一两年,而《变形金刚》前期技术研发花了近十年,而我们的筹备时间可能才两个月。他们留给后期特效制作的时间又长达一两年,而我们才三四个月。

很显然,在特效技术不如人,制作投入成本低,又要各种赶进度制作,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许多类似于国产科幻片《机器侠》之类的电影,观众自然不会买账。即便是去年票房与口碑爆棚的《捉妖记》,在美国上映的时候却迎来滑铁卢,以《洛杉矶时报》为首的美国媒体也对《捉妖记》“口诛笔伐”,“CG动画制造的妖怪们动作笨拙、不够逼真,并且看起来缺乏可信的形象。”去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尽管票房超10亿口碑爆棚,但其特效水平仍然不敢恭维,出品方王海峰也表示,为了赶档期,后期制作完成度不够。也如某业内人士表示,细节别抠,一抠就都是事儿,好莱坞会有更多的经费搭在细让世节上,我们永远是输在这上面。

缺乏工业化流程,特效从业者和导演制片编剧互相分割,缺乏融合其中的把关统揽全局的人

国内的导演水平与工业化制作流程上不过关。电影产品也是产品,需要流程上规范化来确保质量。但在国内缺乏成熟的运作模式。比如说,在好莱坞的体系中,电影开拍的前中后期,特效团队都要加入电影的创作中,而不是等影片后期合成才找特效公司制作,好莱坞的制作团队都有一个特效总监来把关统揽全局,视觉指导处于特效范畴的最高层,他和导演讨论设计镜头与特效制作。

而在国内,许多导演对特效不感冒也不了解。有业内人士谈到,国内导演很少在前期筹备、拍摄时有意识地配合,导演也少见技术控,很难准确描述想呈现的最终效果。在国内,影片后期合成的时候就开始找特效公司制作,导演只会告诉特效团队他想要呈现的结果,而特效就按照对导演意思来制作,很少有视觉指导人员与导演对等的沟通技术细节,因此也缺乏对于电影整体意境与创作的理解。结果是特效质量难以保证。

所以说,电影特效技不如人,不仅仅是特效公司的原因,导演制片都有责任。中国的导演懂特效的不多。国内的许多剧组一般的工作制作流程是把前期筹备、拍摄和特效制作进行割裂,特效制作往往在后期外包出去给相关的特效团队,导致各个环节没有交集与沟通。而在好莱坞,则是从电影项目启动之时起,制作团队就已经和特效团队融为一体,共同为特效制作把关,这样出来的特效才有质量保证。所以说,特效制作是一个工业化很强需要融合到电影创作之中各个环节的行业,资金、周期、人才、流程、沟通、设计等各环节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好莱坞的电影体系中,从导演、摄影、美术、制作、特效等,是一个完整的、工业化的、专业性的.集成制作输出体系。无论是《变形金刚》系列、《星际穿越》、《速度与激情7》、《碟中谍》、甚至最近的《疯狂动物城》、《奇幻森林》等现象级动画电影与大片都体现了这点,这恰恰是国内电影要叫板好莱坞的最大短板。

而国内的特效工业制作流程并不规范化,人为割裂了各个环节,加之导演的水平参差不齐,对特效缺乏深度的理解,无论工作习惯、细节制作能力、科技水平、工业标准与体系、态度等各方面都输给好莱坞,也是国内特效水平与好莱坞差距大的重要原因。

虽有政策扶持但缺乏落到实处的利益导向,导致人才流失

而电影工业产业链对特效技术制作投入不多,导演不懂,往往造成了在国内普通的特效师的收入偏低。比如有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普通特效师年薪大概十几万,高级特效是大概在三十万。而在好莱坞,价格翻了六倍。

当然国内在政策方面也有扶持,早在2010年,国内影视界被《阿凡达》的特效能力刺激了一把。国务院在当年推出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当时国内倡导加强影视特效的教育工作,积极缩短与好莱坞视效大片之间的距离。

但美国政府对特效制作则是更加落到实处的利益导向性政策扶持,比如对特效电影采取了出口退税政策,促进特效电影成为全球商品。当然,如果相关政府部门能够出资甚至从政策上扶持鼓励支持特效研发,对于推动行业的成长必然有很强的导向性。

韩国就是如此,据某业内人士谈到,韩国政府曾经出钱送了很多导演和专业人才去好莱坞学习,韩国的特效公司也可以拿到韩国政府的补贴。许多韩国人才在出国进修后都会选择回到韩国开设工作室,他们带来了好莱坞最先进的特效制作体系。

中国影视资本虽热衷于投资好莱坞大片,但更多的是站在票房分账的利润考虑,而很少站在如何提升特效技术与工业化体系等高水平发展模式的演进上,这导致国内特效师等技术人才薪水偏低,许多特效师出国自修后都不再回国,而选择去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美国等特效技术比较先进的地区。

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有谈到,国内的电影言则谈IP,谈粉丝经济。青春片系列火了,导演扎堆去拍这个主题。直到把这个题材拍烂为止,去年有《栀子花开》和《小时代》《万物生长》、《何以笙箫默》、《左耳》、今年有《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新野蛮女友》等。

当然,谁都知道,青春片低成本,无需特效,主打粉丝经济,可以通过粉丝电影、贩卖小鲜肉电影与互联网渠道的推广与营销来赚快钱。笔者此前也有谈到,这将导致整个电影产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向着短视化与低工业化模式演进。

我们知道,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视觉特效技术先进,在于制片公司在科研上的投入毫不含糊。他们即便为一部影片投入上百人的团队来专门研发一款软件也在所不惜,有资料显示,卡梅隆为做《阿凡达》不仅在特效上耗资几亿,而且花了九年时间做一款软件。这种不在乎资金与时间的大投入的研发,国内制片方和特效公司只能望洋兴叹。

缺乏巨头型的特效公司,来提升行业标准统筹产业链

其实,说到技术,其实中国特效公司技术也不是特别差,好莱坞各许多科幻片、魔幻片、灾难片等很多都有中国特效公司的参与,但中国的短板在于缺乏巨头型的特效公司,来建立行业标准,推动特效创作与软件开发体系。在美国,有工业光魔、威塔、特艺等许多知名的品牌公司,在好莱坞,环球、华纳兄弟、迪斯尼等每一家电影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特效工作室,掌控世界上最先进的特效技术。大的特效公司团队成员比较国际化,素质与技术稳定,不会因为人才流失导致技术与经验的断层。

但中国却是小型特效公司多,缺乏科研投入,与好莱坞比,规模和技术不在同一档次。国内特效行业也缺少统一特效工业数据库,一旦某个特定的关键技术人才一走,特效水平就开始下降。比如目前目前国内电影特效公司使用的电脑软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特效也是拿到国外制作,就在于缺乏大的巨头型公司来统筹整个产业链,建立自身的特效创作与软件开发体系,提升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技术水准与研发创新能力。

因此,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只是虚假繁荣,用小鲜肉的青春题材的电影对抗好莱坞特效大片,肯定不堪一击,对于整个电影工业而言,这是电影产业虚弱的本质的外露。当然,电影工业的繁荣,需要一个工业化升级的平衡计划体系,需要电影巨头从中充当杠杆作用来撬动整个产业链各端的工业潜力,比如说怀柔中影基地拥有目前全球最大面积的影视摄影棚,和技术先进、数量众多的影视数字化制作装备,如果有专业性巨头型企业来介入整合产业链上各端的技术和人才,便可以有机会在这里打造一个特效产业的集群产业链,带动整个行业标准与人才体系的发展。

我们的电影产业应该有点雄心,对于好莱坞不能永远是仰视的态度,世界的特效技术已经在日新月异,而你在止步不前、投机取巧的不断制造小成本的青春电影去迎合粉丝经济,一窝蜂去拍同类型的题材,这就是一种倒退。有业内人士曾谈到这一现象表示,“中国的电影投资者讲究赚快钱,它们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回收与利润,如果说到用特效,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这门生意到底值不值。对票房有多大帮助?”

这让整个电影产业缺乏一种向技术致敬的态度,也缺乏惊艳的国产特效大片通过鲇鱼效应来带动整个电影产业对特效制作的投入与重视,更无法带动整个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升级。毕竟,我们也不能永远停留在5毛特效,我们也需要自己的“奇幻森林”。

拓展:

国产电影崛起

中国影片回温开始加速

中国电影有过辉煌历史,也走过了很长一段低迷期,大量用流量明星圈钱的电影扎堆上映,甚至出现了粉丝包场、午夜爆满的奇葩现象。

数据曝光之后,我们从源头上也开始加速遏制这种现象,限酬令、CFDG中国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等等措施,让中国电影逐步走上正轨。我们不缺好的题材,不缺好的导演,更不缺优秀的制作团队和好演员,市场规范好了之后,优质国产电影越来越多的被创作出来。

从战争题材的《红海行动》、《战狼2》到深度现实主义题材的《我不是药神》、《无问西东》、以及荒诞喜剧《无名之辈》、《一出好戏》,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等等,各种题材的佳片层出不穷。可以看得出,2018年开始,中国产出的优质大片较前些年更多,有一些甚至票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同期有好莱坞大片上映,也完全没在怕的。

《阿丽塔:战斗天使》全球票房4亿美元,《流浪地球》的全球票房近7亿,都是2019年2月份上映的电影,起初还有人担心《阿丽塔》上映后会快速引流《流浪地球》的票房,最终证明我们的科幻电影也是很硬核很抗打的!

现在只是回温,谈什么崛起

以动画电影为例,近日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被很多人吹爆,不管是剧情还是特效,都是今年度的爆款热门。有人说,国漫电影崛起了——似乎我们从来都没有做出过像样的国漫来。

事实上,中国的动画电影在60年代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小蝌蚪找妈妈》这部水墨电影令宫崎骏和高畑勋都着迷不已,宫崎骏曾说:世界上最好的动画在中国,在上美厂。然而一直保持着不急功近利,传承着当年中国电影精神的人,竟然是宫崎骏而不是我们。

例如《山水情》这种画风美到极致,内涵深刻又极其注重细节的动画短片,便成为了中国动画电影彻底走向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与此同时,类似《霸王别姬》、《活着》这样的高质量电影,也越来越少。

所幸,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商业与艺术的磨合,现在的电影人终于找到了平衡的方式,既能够保证口碑又能拿到不错的票房。

这和观众的支持与觉醒也是密不可分的。

但我们只是回温,我们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商业与艺术逐渐平衡,中国电影人的春天《白蛇:缘起》刚上映时票房惨淡,片方把所有的钱都投在了制作上,连宣发的资金都没有。

有人不忍它就这么被埋没在一大堆粗制滥造的商业电影中,拼命的安利,知道的人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制作令每一个看过的人都自动充当自来水,最后这部电影终于收支平衡,给了制作方充足的自信和资金筹备第二部。

好口碑带动了票房——这样的事情在这几年屡见不鲜。

当年中国的高质量动画光芒逐渐暗淡,就是资金和精力上无以为继(水墨动画需要一笔一笔的画出来)。但现在有了3D建模技术,而我们又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有太多太多好故事等待挖掘了,做出令全世界瞩目的电影并不是难事。

无论是什么类型题材的电影,因为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拍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才更加有认同感。

在剧情和制作都不掉链子的情况下,与其费尽心思去理解外国大片里的“文化梗”,倒不如看着我们自己的电影更能会心一笑。

说了那么多,其实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中国电影质量回升,观众重拾文化自信,外国大片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力,不再是安插一个中国演员进去就能无脑收割票房了。

无论中国电影还是外国电影,最终还是要靠质量取胜。在文化认同上,当然国产电影更有优势!

;

❾ 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有什么区别

一、特效不同:

1、中国的特效水平并不差,然而由于演员的片酬占据了大头,所有特效方面投入就少了,因而,我国的特效看起来什么的出戏。

2、国外的电影资金有着合理的安排,特效一点也含糊,看起来就相当顺畅。

二、剧本不同:

1、国外剧本有着相当成熟的分工,各种类型都有,剧本也比较精良,虽然现在好莱坞剧本也不怎样,但至少中规中矩。

2、而我国的限制比较大,剧本大多都是历史宫斗片或者抗日战争片,类型比较少。而且,由于我国没有成熟的编剧体系,所有经常出现烂剧本,完全不把观众当回事,只想走走流量。

三、道具不同:

1、好莱坞有着成熟完善的道具制作组,比如《指环王》里的部分场景都是道具制作出来的,效果逼真。以及《权力的游戏》中,角色路人的服装都是专门制作,符合实际。

2、而我国这方面真的是完全空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道具组,服装上面也都是光鲜亮丽,完全不符合实际,容易让人看了出戏。

电影表现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阅读全文

与电影在国内外的举例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关于理想的微电影视频 浏览:374
分手的微电影 浏览:282
腾讯会议如何共享电影声音 浏览:381
突然被屏蔽的电影片段 浏览:803
电影婚礼主题歌 浏览:154
离愁微电影 浏览:859
从哪个软件看看电影 浏览:70
国仇家恨爱情电影有哪些 浏览:400
2月24日有哪些电影上映 浏览:438
音乐短片电影 浏览:346
2015最新电影吉吉 浏览:415
手机看视频电影的软件哪个好 浏览:546
海底丧尸电影全集免费 浏览:133
婚礼微电影剪辑 浏览:202
有哪些十八禁电影 浏览:252
韩国击剑题材电影 浏览:739
如何不用迅雷下载电影网站 浏览:512
中国哪些地方使用俄罗斯的电影 浏览:573
烟花动漫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839
bt磁力天堂在线电影亚洲 浏览: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