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有哪几种
概括来说,主要是三种银幕形象。一种是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女性,或是成熟又富有情感的女人,或是不谙世事又叛逆的女孩,最常出现在好莱坞的浪漫喜剧片、家庭伦理片里;第二种是颇受欢迎的“女超人”或“女神”形象,现在很多好莱坞大片倾向于让美艳的女星在片中扮演二者结合的作用,比如邦德女郎、猫女等;第三种是重口味、小众化的另类女性,可能是惊悚恐怖片里扑朔迷离的幽魂女鬼,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犯罪片里的受害者或施虐者。
2. 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禁闭与逃离
——特洛塔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本文为中山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请尊重知识产权。本文为纯文字版,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如需发表、阅读图文版全文,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专 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硕 士 生:黄小琴
指导教师:夏茵英 副教授
摘 要
本文以德国女导演玛格丽特•冯•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的四部电影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四部作品是:《克里斯蒂塔的第二次觉醒》(The Second Awakening of Christa Klages,1978)、《玛丽安娜和朱丽安娜》(Marianne and Juliane,1981)、《她们的疯狂》(Friends and Husbands,1983) 和《我是另一个》(I am the Other,2006)。笔者从性别视角入手,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及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特洛塔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丰富性及其女性再现手法的独特性。特洛塔在这四部电影里再现了具有颠覆性的女性形象,她不断地观察女性受压制的经历,在电影中呈现了女性作为他者、失去主体性的困境,揭示了女性这种受压制的位置是被父权制所建构起来的真相。与此同时,特洛塔也突破了主流电影的再现规范,塑造了一系列重视女性联盟、积极寻求独立主体的女性叛逆者的形象,为她们争得了电影机制中的“观看”权力,以此来对抗缺席的、被动的女性再现。特洛塔对女性的再现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男权意识形态,但与此同时,她也做出了一些妥协,如对传统符码的策略性运用、后期电影风格向主流商业电影风格的进一步靠拢等等。
3. 《面纱》:女性自我觉醒的背后是什么
引言
电影《面纱》改编自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小说,并对小说结局做了美化处理,主要讲述轻浮虚荣的英国女子凯蒂,在中国苦难的氛围里得到净化,最终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故事。
曾经沉浸在享乐和偷情的凯蒂,脱离浮华的社交圈后,在中国一处偏僻落后、霍乱肆虐的小镇里,受到品德高尚的修女和丈夫的感染,最终成长为一名自爱自重、独立自主的女性。
对这部电影的解读,大多停留在爱情审视和女性觉醒的层次,但是在本文里,我更想探究里面作为背景图板的中国形象。
04、结语
电影《面纱》,是长久以来第一部在中国拍摄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中国特定时代下的背景,为此片增色不少。电影爱情真谛和女性觉醒的主题背后,隐藏着中国大清王朝没落的阴霾。
原作毛姆曾经在中国生活4个多月,才最终决定把中国定为故事背景。影片主角诺顿的父亲,曾在云南工作长达六年。该电影和小说创作者都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向往,也力图最大程度地贴近中国形象。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会看见电影中出现对中国形象的扭曲。这源于西方人对中国单一、刻板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发现,国家衰落之时,其民众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的国家,注定某种程度上会丧失话语权。所幸,中国早已摆脱那个被列强侵略的阴影。正如我国革命老人吴玉章所言,“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在这部电影之中,我们也可以看见一头沉睡的雄狮隐约苏醒的希望。
4. 周星驰的电影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丑化的女性形象
我们看周星驰的电影,无论是早期的《食神》、《国产凌凌漆》、《破坏之王》还是之后的《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虽然大多都是喜剧片,但却总是能在其中发现一些小人物的辛酸与悲苦。观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笑中带泪的去欣赏这些作品,去感受片中主角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脱胎换骨的成长历程。他对于这些小人物角色,在演绎和把控上却总是恰到好处的给人以共鸣,也因此他被无数影迷所崇敬。不过,我们发现他早期的电影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丑女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
周星驰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有美就有丑,各自有存在的意义,这也是他电影的一大特色,也是角色需要。
5.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分析
结合影片中的情节分析其如何反映女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