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芳华》应该是前几年比较热门且评分较高的一部文艺青春片。电影出的时候我也正值我所认为的青春韶华阶段。时隔近四年,我回头看这部电影,并不是想追忆谁的青春,感念谁的芳华,而是以一种现在的人来看有点“左” 的思想审视这部电影。总的来说,《芳华》就像一部伤痕文学作品,雕刻着虚无主义的伤痕;像一首朦胧又彷徨的诗歌,模糊意识形态的定位。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电影剧情的发展来看,片中两个主角的出现和遭遇,一个是在贬低集体主义,一个是在唱衰英雄主义。不难发现冯小刚常通过塑造文工团部分成员的负面形象来制造矛盾和对比,不断借此方法突出何小萍敢爱敢恨,善良单纯的正面、令人心生怜爱的形象。好像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时代,干部子弟就该咄咄逼人,对待新人就该高高在上,文工团内部就该勾心斗角、落井下石。
Ⅱ 电影芳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电影芳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下:
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合适就没必要待在一起
二、善良要有底线且自带锋芒
三、关于爱情,努力争取,但不要勉为其难
在看电影《芳华》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镜头深深的刻在了脑海里,那是一没历个漆黑的夜晚,没有绚丽的舞台,没有观众,没有漂亮的演出服,何小萍在外面的草坪上翩翩起舞,脸上洋溢出就久违的幸福和微笑。
那一刻,何小萍仿佛挣脱了众人眼中的束缚,展现出了她真正的自己……我为她高兴,那一刻她解脱了自己……
何小萍是一个命苦的女孩,生父被抓进大牢,母亲改嫁,弟妹欺负她祥竖,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被文工团选中,进了部队当了兵,想着“没人会欺负解放军”,但命运总是捉弄人,到文工团的第一天,她因为“露一手”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
又因为“偷”林丁丁的军装拍照,而被舍友戏弄,再后来甚至跳舞都没人愿意和他搭档排练,在整个文工团,只有刘峰能给与她一丝的慰藉,她在文枯宴搜工团过着被人嫌弃、孤立、排挤的生活,连自己的爱好舞蹈也渐渐被迫丢弃……
后来随着自己挚爱的人相继离去,她也离开了文工团,去了前线,在那里她救了很多人,也见证了战争的惨烈,而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她却疯了……
Ⅲ 今天才看了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你是如何评价的
电影《芳华》是近年来少有的表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电影里有一场6分钟激烈战斗的长镜头,表现的战争残酷和伤亡惨重,还有电影里出现了我军的62式轻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机枪压制敌人的情景。曾在网上引起过热议。有网友提出异议,说芳华的血腥战斗场面和伤亡不真实。而且认为1979年我军还是步兵炮传统作战,在越南热带丛林不会有大批坦克出现。
Ⅳ 《芳华》影评:我们的青春,我们芳华的岁月
一群风华正茂的文艺青年在七八十年代,那个扮改伤痕文学崛起的年代,“”、战争的年代,五湖四海的他们在文工团成长、生活,演绎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书写着仅属于自己的芳华岁月,然而每个不同的个体却被当时这个“大背景”所笼罩着,时代的烙印在每个人身上都清晰可见。
《芳华》中的每首音乐都有更深层的含义。主题歌《绒花》来自于一部多年前在荆州大颤敏北门取过景的老电影——《小花》。就在文工团解散前的最后一场演出中,昔日的战友见到了精神分裂的小萍,当演到舞曲《沂蒙颂》时,音乐再度唤醒了小萍多年来内心深处对舞蹈的挚爱,小萍一人翩翩起舞,《沂蒙颂》的音乐与当时的情景相吻合;文工团解散时所有人合唱的曲目《驼铃》,在音乐响起时,那含泪的离别情和期待佳讯的心情和浓浓的友情,充斥着整个屏幕,感染着观众;毛主席去世时的歌曲是《绣金匾》,歌曲很好的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的热爱、思念之情,在应景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情谊,给影片的时代背景做了一个强有力的陪衬反映。陈灿在录音中放的邓丽君的《浓情万缕》,甜美圆润的声音拨动着影片中每个人心中的情感,抚平观众观影情绪,也让 故事 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把隐藏的情绪点慢慢的逼现出来。
电影《芳华》中还有一个突破,在战争中的一场战斗戏份用了一组宏大的长镜头来进行拍摄,全程靠摇臂将摄像机跟随在演员身旁,这个长达6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堪称是电影中拍摄战争画面的一个巨大的创新,演员在跑,镜头引导观众的视线也在跟着跑,相对于画面的直观刺激来说使人物身处的危险能够在荧幕上给予观众相同感受,但塑造出的真实感是其他视听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镜头的晃动还是移动,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剧中的刘峰和何小萍在文工团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却一样的渺小平凡,不过两个人又是相对厅洞判的两个极端:一个是“活雷锋”,备受喜爱;一个则是被欺负和排挤。在一个集体里,两人唯一的相似点就是都相当英雄,因为不够自信,所以自始至终的追求都是被人“看得起”,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同样的愈发与这个集体不断疏离。过于完美的刘峰如同高高在上的完美标兵一般,被各种典范和规矩牢牢束缚,以至于在追求一个女孩的时候都能被认为是个人形象的毁灭,进而被驱赶出这个文工团,不过在最后刘峰走下完美神坛时,何小萍成了英雄,何小萍独舞一曲时,整个世界都是她的。两人无论怎样变化,但心中的美好从未改变过。
芳华总会逝去,但善良却是永存的。青春的芳华岁月,正如一出悲剧中英雄逝去的段落才真正是它的华彩一般,再回看这个不同的时代时,曾经的美好也只能留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的心中,任其翻页,不做停留。
【公众号: 次宇曦的编导小屋】
本文为原创 文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Ⅳ 《芳华》影评怎么写
《芳华》注定是一部难以盖棺论定的作品,它的艺术性以及对于时代的思考与当下娱乐至死的思潮是相互冲突的,可能确实需要一点时间,来渐渐发现到它当中的长处与不足。
但它的诚意是毋庸置疑的,在2017年末,可以看到这样的一部影片,也算是一种告别与怀念。它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用心呈现的电影和故事,即使经过了再多的磨难和挫折,观众也一定能够感受得到。需要这样的作品,欢迎这样的作品。
主要人物:
1、刘峰
演员黄轩
质朴善良,他一无所有,只有善良,是文工团里最不起眼的男兵,但他主动包揽了团里的脏活累活,为大家服务,因此获得模范标兵表彰,深受整个文工团喜欢。
2、何小萍
演员苗苗
是从乡下来的文艺女兵,进入文工团后,原以为脱离被当做累赘的家庭就能一帆风顺,在文工团因不合群的性格,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挤。从而被巨大的孤独感包围,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群体。
Ⅵ 电影芳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芳华》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1、人群对弱者有时候产生的不是同情而是迫害欲。
2、做好人不容易。
3、善良的人或许不能毁宽磨取得现世的功名成就,但他们一定能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幸福。
4、电影的魅力就是浓缩。
《芳华》剧情介绍:
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乐于助纤斗人、质朴善良的刘峰(黄轩饰)和从农村来的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的何小萍(苗苗饰),意外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卷入了残酷的战争。
在战场上继续绽放着血染的芳华,他们感受着集体生活的痛与暖、故人的分别与重巧族逢,还有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的渺小脆弱和无力招架。
而昔日的文工团战友萧穗子(钟楚曦饰)、林丁丁(杨采钰饰)、郝淑雯(李晓峰饰)、陈灿(王天辰饰)等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拥有着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
Ⅶ 谁的青春不芳华——《芳华》影评
这两天看了下《芳华》,两个感觉。第一,电视比书拍得好,这种情况很少见;第二,冯小刚是个好导演,拍片多,而且大多有质量保证,确实令人尊重。
很多人看了《芳华》,很自然地追忆起自己的青春,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片的特点,看的是别人,想到的却是自己。
影片故事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文工团里的一群男生女生。他们相爱过,在那个到处分泌荷尔蒙的年龄,怎能不怀春,怎能不动心;他们想杀过,有心里的鄙视和看不上,有实际的举报和污蔑。有男女之间的纯真感情,也有同性之间的嫉妒对立。
这一切或好的、或不好的情感,随着分工团的解散,大家各奔东西而结束。三十年后再聚首,羡慕的不是谁最有钱,谁最会养颜,而是谁最心如止水,谁最淡定从容。
昨天别人走过的路,往往就是我们明天要走的路。这是那一代人的芳华,这也是我们必将经历的芳华。
很喜欢听林志颖的《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歌词很打动人。当我还是小孩子,门前有许多的茉莉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当我渐渐地长大,门前的那些茉莉花,已经慢慢地枯萎不再萌芽。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们有共同的期许,也曾经紧紧相拥在一起;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青春情节和念旧情节,影片中她们的青春是排练场,是演出现场,是当时看来单调枯燥,后来又无比怀念的训练;
我们的青春可能是高考前的那个倒计时牌,可能是在成堆的辅导书中安然入睡的场景,可能是临考前的忐忑,高考完后的狂欢,以及拿到分数时的茫然。
影片中的人物,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富婆,还有的移居兆游海外,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上的滋养往往还是靠那段文工团的日子。
这也像现实源猜磨中的我们,步履匆匆,忙忙碌碌,我们在不断追求着房子、车子、票子的同时,却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才是放肆的青春。
还记得《老男孩》的MV里,歌曲唱哭了很多人,那时陪伴我的人啊你们如今在何方,我曾经爱过的人啊现在是什么模样,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学会了提防,学会了自我保护,学会了皮笑肉不笑。
影片中女主也吵架,也会争风吃醋,但真到了离别的时候,才发现最看重、最放不下的还是眼前这群人。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青春。我再也不理你了,这样的话在朋友间说了多少次,又和好了多少次。从此之后咱们就是路人相见,可路人了吗,不会的,友谊的种子早已在双方心中种下。
都说年少时的友谊最纯粹,上班后我们学会了世故,甚至忘了什么是真诚,什么又是真心。
我想之所以是青春年华,之所以时时想起,总难忘记,除了是那个最好的年龄,还有芳华里最显珍贵的感情。我们的勇敢无畏,我们的真诚相待,我们的稚气天真,往往都出现在这样的年华里,最后留在人生的回忆里。
现在的我们,物质上越来越丰富,可夜深人静,却没有太多让自己特别难忘的人和事,好像只能往前走;
过去的我们,物质上没什么,可夜深人静,往往是那样的开心,现在看来甚至有些莫名的开心。
很喜欢刘峰这个人物,因为他的真实,在别人眼中甚至有些假,刘峰怎么会喜欢别人,刘峰怎么会摸了林丁丁,一种天塌了的感觉。
之所以喜欢电影而不是原著,是因为电影里刘峰有个更好的归宿,他和何小萍在一起了,不是太富有,却都懂对方,也算这么多年付出的一种回报吧。
书中的刘峰宁肯和一个小姐在一起,也不愿意与何小萍生活,我想这就是心理上的问题了。一件事情影响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让一个好人,一生都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好报,我想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林丁丁伤害了刘峰,尽管她可能是无心的。但刘峰的反应,让我看到了一个男人的担当。
是全军学习标兵时,努力做好每件事情,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被下放到边境时,时刻装着自己的战士,无愧一个军人的职责;
失去一只胳膊后,没有太多的抱怨,只有对逝者的追思。
刘峰这辈子只帮人,不害人;只有对不起他的人,没有他亏欠的人。这样的人可能很累,可能最后没什么太好的结果,但这个世界真的需要这样的人,因为他们真实,他们豁达,他们勇敢,他们担当。
看着刘峰,为他感到痛心,雹斗因为这个社会对他不公;但也为他高兴,因为这个社会最终没有改变他,没有让他丢掉那份真实。
电影就是生活,影片中的人物并不完全虚构,相反是大量存在的。愿我们有一样的真实,不一样的芳华。
end。谢谢阅读,天天快乐。
Ⅷ 电影《芳华》影评和观后感
电影《芳华》是冯小刚导演之作,属于青春文艺类型,但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文艺方面,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描述一下看了电影后的感受。
主人公刘峰是大家公认的活雷锋,肯吃苦、为大家服务、无条件照顾别人、善良,却因为当时封建的思想和社会风气让刘峰的人生就此改变,但无论到哪一个阶段他都坚持自己心中的准则。
小萍的结局让人感到心寒,因为她以为进了文工团自己不被再欺负,但是带给她的更多的是嘲笑和失望,只有她在刘峰离开文工团闷漏时送了他,尽管孤僻掘强,但依然保持心中的善良。
影片整体的风格不禁让人想起那时的青春,尽管纯净得让人怀念粗伏,但也把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暴露出来,不同阶层的人之间存在差距,每个人都在用不同蚂凳烂的方式生活。
青春就是一场最美好的年华和最无情的命运的相遇,命运用时间教会我们去成长,影片结局有些悲凉,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Ⅸ 如何评价芳华这部电影
看了《芳华》,朋友圈再次分裂。 有人认为冯小刚在批判和控诉那个时代,举旅满满都是人性的恶,善良的人不被善待,好人得不到好报,一些美好、神圣、崇高的东西轰然坍塌,看了之后倍感压抑,对人性非常失望。 有人认为那个时代人性的塌陷比电影里描写的糟糕得多,冯小刚不仅对当时人性的恶表现得远远不够,而且在粉饰和美化那个时代,尤其是文工团这种充满话题和争议的地方…… 其实这些都很正常,有人了解那个时代,有人不了解那个时代。即使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也有人喜欢那个时代,有人不喜欢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出生环境、所受教育和个人经历不一样,三观也不一样,看问题的逻辑、方式和态度也不一样。 冯小刚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社会切面和一种生存状态。即便做了大量删改,这部片子还是会让很多人不舒服。同样,即便不删改,也会有很多人受不了。 冯小刚和严歌苓都曾经在文工团干过,对那个时代有深刻的记忆和情结。文工团的那段经历,在他们的生命和血液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芳华》通过文工团这个特殊的场景展现了一幅众生相,主要讲述了刘峰、何小萍这两个小人物和战友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和命运,以及背后的人性善恶。 影片叙事主要沿着时间线走,并没有一个核心故事。新鲜的肉体、美好的青春与丑陋的人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戏剧张力。 在文工团这种卧虎藏龙的地方,刘峰和何小萍都只是小人物。刘峰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何小萍则默默承受着别人的歧视、孤立和内心的孤独、寂寞。 但他们的善良并没有得到善待。一个被认为是傻子,一个被认为是另类,饱受嘲笑和欺凌。最后,一个被发配到边疆连队去伐木,一个被下放到野战医院当护士。 看了这部电影,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大时代下,小人物是多么的无奈,个人的抗争是多么的无力。刘峰只求牺旅答耐牲,何小萍精神失常,更多的战士则成了被遗忘的孤魂野鬼。 即使30多年过去了,那场战争仍然讳莫如深,电影里拆春也只能以“中国西南边疆”代之,连一个敌方的镜头也没有,很多看电影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跟谁打仗,打的是什么仗,为什么打仗。 冯小刚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可以用一句台词来概括:“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在世俗的眼里,刘峰和何小萍无疑是不幸的。但对他们来说,善良只是一种天性,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欲求和功利目的,内心是安宁和祥和的。越善良,越容易知足和感恩,接纳人生的风风雨雨。 在那些只有利益、不论善恶的人看来,这很傻逼。但一个内心阴暗的人,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实人性恶并不可怕,怕的是久而不觉其臭,丧失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心中不再有美好,甚至觉得就应该恶。 善良是一种慈悲,也应该有智慧。如果缺乏智慧,不加分辨,也会造成不好的果。 抛开二元思维,善和恶本来就是一体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恶就没有善。 凡夫就像一枚硬币,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只不过有的善多一些,有的恶多一些而已。 很多骂别人恶的人,其实自己身上也有很多恶的东西。有的人看自己都是好人,看别人都是坏人。他们左手拿着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右手拿着棍子,只打别人不打自己。 看了《芳华》,我想到了一个词:“嘴脸”。相由心生,我们的种种嘴脸和表演都是心的化现。所以,《芳华》也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答案。 有人问老猪,善良到底值得吗? 我当然认为值得,因为我相信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