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南征北战》讲的是解放战争哪场战役
1947年冬,解放军为了更有效地消灭敌人,解决了指战员和群众中的不理解情绪,作战略后撤。最后全歼了敌人。
电影《南征北战》轶事
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些陈年旧事来。因为知道电影《南征北战》
的一些故事,就先从这里谈起。
电影《南征北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黑白版,另外一个是彩色
片,都是名片,所以现在年龄在三张半以上的大概都曾看过。
黑白版摄于五十年代,到文革以后电影青黄不接老片重放那阵,
又同许多老电影一起被拿出来重放,所以我们这些生于六十年代的也
都有缘观看。彩色版摄于文革后期的七十年代,那个时侯八个样板戏
来回放了无数遍以后,可能江青也觉得烦了,就想到也搞点革命的故
事片。可文革以前的十七年全都黑了,就是有点成就也老同刘少奇这
类走资派联系在一起,于是也就难以找出正面的题材。只有战争题材
的还可以,同当时战天斗地的形势也很合拍。不知道那时能够写本子
的都被打倒了还是没想到找人去写,也许是江青那根筋不对劲想到要
重拍《南征北战》。
这部电影的新老版本都是在我老家山东拍的。电影中有一段很有
名的台词,讲的是国民党军官正在召开分析形势的军事会议,一位军
官站在地图前很严肃的讲到:“据侦察,共军在大沙河一带修筑工事”。
这里的大沙河就是我们山东青州老家一带的一个河,实名弥河。电影
的故事情节指的就是国共两军最后一次内战时在山东一带的拉锯战。
电影中的解放军就是陈毅的军队,陈毅那时确实在那一代住过一段时
间。情节还是有点根据,当然细节肯定是艺术加工的。记得有个场景,
当解放军征战回到大沙河时,一个士兵俯身捧起大沙河的水无比深情
的说:“又喝到家乡的水了”。我不知道编剧是谁,但从这一句台词
上来看,编剧肯定是位南方人。因为南方人喝河水,而我们那一代喝
井水。即使河水清澈甘冽,比江浙沪一带的水干净的多,也从来不喝
河水。
新老《南征北战》除了凤凰岭那一段戏是在山东莱芜拍就以外,
大部分都是在大沙河一带拍摄的。大沙河河床确为细纱铺垫,所以河
水清澈见底。河宽有一公里有余,但水浅流缓,冬天河水不没膝,夏
天水不没腰,所以戏中的军队可以脱鞋挽裤而渡。
拍新版《南征北战》的时侯,我正在上小学,那时本来就没有多
少学可上,平时除了作些鸡鸣狗盗的事情,也没有地方可去,当然看
拍电影就成了一大乐趣。其实看拍电影比看电影可要气派得多。那些
国民党的坦克虽然有的缺了炮筒,有的身上残缺,那可是真家伙,甚
至上面的白日徽都在。等到成列的开出去,轰轰隆隆。那木头修补的
炮筒,依然威风凛凛,同真的一样。虽然现在看了坦克就心惊肉跳的,
可那时年幼无知,又崇拜这些军中行头,象坦克之类的东东那时候咱
只是电影上看过,猛的见到这真家伙真得兴奋呐,同志们!
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的,比如有一个坦克就是个可遥控的模
型,尺寸很小,当在拍在河滩上坦克被炸着火的时侯,非常方便,拍
完了只要用一个箱子扣上去就能将火扑灭。在看了这些东东之后再看
类似的电影,就少了许多乐趣,从来不相信这类电影是真实。当看到
《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抱着火箭筒要扑向敌人的时侯,当看到丘少云
在烈火中挣扎的时侯一点也不觉得难受,因为知道他们是在拍电影。
从那时起不但知道这电影上的东西是假的,还知道拍电影费的时
间、物力和人力还真是不小。那些河边的树林,本来没有什么青松翠
柏。为了让首长对“东跑西颠的赶路却不同蒋匪打仗”这一毛主席的
伟大思想而想不开的战争迷部下作工作时有一个幽静的环境,特地从
山上拖来几株巨大的松柏,借着绳索立在河边装门面。至于动用军队
之多,可能不少于当时的实战军队。只是放烟火的军队就是一个连,
就不用说国共双方的军阵了。记得到了热闹的时侯,大沙河两岸灰不
溜球(共军)黄不拉几(国军)的军队坐满了两岸,甚为壮观。那些军队
可不是简单走走样子,他们可是经过了无数次排练后才拍的。就是电
影开头那段军队行军老乡们夹道欢迎那一段,在开拍之前,那些可怜
的军人们就在一段一公里多长的土路上练了个把月。整天弄得号角震
天,尘土飞扬。大沙河一带整整拍了两个春冬。就这样,我们起初看
过的还没有配音的片子,到后来大多数都没有用上。所幸江青没有更
多这样的题材来拍,象这样的电影如果一年来上十来部,照那时的国
力,一年的文化预算就会全砸在里面。
说来也巧,后来听老父讲,五十年代他们当兵那会子,正好赶上
拍那个黑白版本。因为没有赶上进度,冬天的场景到了春天还没有拍
完,可那时树已开始发芽,只好派他们的军队去,用手把树叶摘了来
冒充冬天。可见那个黑白版本也费了不少劲。
后来在上海时去看望一位生病住院的长辈,那个病房住的全是相
当于陈毅在山东时的部下那一茬的老干部。他们讲到被诗化了的经历
时,都眉飞色舞。他们知道我感兴趣,每次都谈,一直从山东谈到上
海,再福建谈至返沪。只有在我长辈床边的一位大汉从不搭话。他常
常拄着拐杖,在床边踱步。同他搭话,也仅仅是唉声叹气。经介绍,
才知道他就是老版本电影中饰演具有无限革命乐观主义的那个小胖子,
后来曾是上影长厂长的铁牛。他是因为脑溢血而长期住院。那时他的
妻子也在生病,几个小孩听说也是不太健康,所以几乎没有人来看他,
就只有在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中度过。可见戏上戏下,此时彼时真是两
个世界呀。
B. 电影红盖头讲的什么
电影《红盖头》总共有两部,一部是1996年上映的电影,一部是2018年立项还未上映的电影。
1996年版本的《红盖头》由剧雪、赵岩松、李法曾等主演,影片主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爱国人士高凤山在战乱中为养子娶亲而展开家庭的矛盾冲突,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国难当头之际,为民族利益不惜流血牺牲,歌颂了人性的真善美。
没有出评分,但是备受观众好评。
2018年立项,但迟迟没有开机的《红盖头》由傅绍杰执导,并且由她本人担任主演,从官宣海报和立项信息来看,这部电影是一部惊悚片,恐怕与新娘出嫁相关,单单看海报就感受到浓浓的一股诡异惊悚的感觉。
虽然这部电影早早立项,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开机,傅绍杰八零后美女导演,生于山东古城青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给不少电影当导演,不知道《红盖头》拍出来后,效果怎么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C. 什么电影。青州影视现在演着
这是电影:少数派报告 Minority Report (2002)
又名:关键报告 / 未来报告
D. 热播电视剧红高粱在哪拍的 红高粱拍摄地点是哪儿
拍摄地点是:高密、孙家口伏击战清沙桥、青州井塘古村。
相关介绍:
一、高密:
高密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东地区,胶莱平原腹地,东与青岛市接壤。
二、孙家口伏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今高密市孙家口的一次抗日伏击战。参战的我方部队共有四支:鲁八区游击第6总队(6团)曹克明部,鲁八区游击第7总队(7团)董希瞻部。
三、青州井塘古村:
井塘古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王府街道办事处南部。是一座历经600余年沧桑风雨,依旧保存较完好的具有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古村。
(4)在青州拍的电影有哪些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山东高密地区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东北乡破落地主家19岁的女儿九儿,被贪财的父亲许给了麻风病的酒坊主儿子单扁郎,孔武有力的杠子头余占鳌喜欢九儿,杀掉了单家父子。
九儿和余占鳌开始了一段不被乡民认可的爱情,并有了两个孩子。在酿酒师傅罗汉等人的帮助下,九儿逐渐从一个单纯的少女成长为干练的高粱酒坊女掌柜, 振兴了单家酒坊。
其拍摄地高密市是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乡。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 “三宝”的扑灰年画、泥塑和剪纸,久负盛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红高粱
E. 在青岛取景拍摄的电影电视剧有哪些取景地点都在哪
青岛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沿海城市,气候宜人,有很多摄制组都是在青岛取过景,做为青岛人每一次在影视剧中见到自己的家乡都觉得尤其亲近和骄傲。2022年贺岁档走红的贺岁档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全是在青岛的东方影都拍照制做的。我再例举几个近些年在青岛实景的影视剧。《流浪地球》青岛东方影都。《疯狂的外星人》青岛灵山湾文化区《环太平洋2》青岛东方影都《长城》青岛东方影都《海洋世界》青岛深海新天地《他来了,请闭眼》
并且工作员全是工作服装,也适合做过路人环境,并且FBB也在涵碧楼购买了豪宅别墅,可以去涵碧生态园的样板房里采景,城市夜景一部分能够采景溪间茶楼,遇上法国餐厅,相临城区沿海地区霓虹灯带,非常漂亮青岛青岛西海岸是个风景优美的地区。这儿山河相接,到海边可拍日出,木船,海滩玩耍。到峰顶又能拍下奇花异卉,悬崖绝壁以即奇形怪壮的石头这些。这儿规划着新奇的工程建筑如商务酒店、商场、酒店餐厅、大型商场都很热闹。如果来这儿演戏肯定有好的实际效果。
F. 南征北战电影简介
《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2年的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南征北战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反动派军队以为我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我军合围,企图与我军展开决战。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六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经被我军包围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授的敌军张军长的部队。 凤凰山战斗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前锋,敌军退守大沙河南岸负隅顽抗,高营长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后敌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阻止我军过河。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全了水坝,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敌人的狠毒阴谋未能得逞。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方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束手就擒。
影片
在人物塑造、语言的提炼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对解放军指战员和敌军将领在决战中的心理活动加以表现和对照。
影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它在把握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及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导演把一个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显示了处理大题材、大场面的艺术才能,同时也为今后驾驭重大题材积累了经验。
穿帮台词
电影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47年初,电影里称呼蒋介石为“总统”,事实上蒋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总统,当时蒋介石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委员长”,或者国民政府“蒋主席”。
经典台词
“我们已经到达摩天岭,请你们向我们靠拢!”
“有人竟不顾大局,有意保存自己实力!这种常识在军事上也许是没有的!”
“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拍摄散记
第一部军事故事片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大电影观众非常喜爱这部片子,亲切地把它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
1951年春,由江青负责的“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作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的献礼影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参与了该片的指导。成荫由于在此之前成功拍摄了《钢铁战士》而被点名担任该片导演。当时正值全国文艺整风运动,各电影厂原先准备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厂要拍摄的这部战争片也因此成为当年唯一的准拍片,这使厂领导和导演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了一支创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性,电影厂还专门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命题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
如何既能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场面宏伟壮观,又能使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这对《南征北战》剧组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寻常的考验。为了写好适合拍摄的剧本,沈西蒙率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第一稿。导演成荫对剧本很是满意,本以为上级审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不曾想,剧本交到电影局,江青看了稿子后很不满意,认为剧本里高营长和区长的爱情描写,损坏了人物形象,必须要删去。尽管剧中爱情描写的分量并不多,但它却涉及全剧结构,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荫和沈西蒙改来改去,却总是难以圆满,一时间急得团团转。
《南征北战》开拍之时,正值毛泽东亲自发动批判《武训传》,剧组因此也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没有保险的剧本,谁也不敢贸然开机。如此折腾来折腾去,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上影厂领导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他们找到曾拍摄过军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导演汤晓丹来“救火”。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摄制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现象。这两套班子做了分工,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方面的戏。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他将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新剧本得到了林彪、陈毅等军队上层领导的认可。林彪还对其中陈戈师长念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背景介绍
《南征北战》描写了敌我双方一批高级将领,人物多达十几个,而且戏份也都相当。由于当时全国影片拍摄都停顿下来,这倒反而为南征北战“遣将调兵”提供了极好的便利。演员阵营很快就排定了,陈戈饰我军师长,冯喆饰演高营长,刘沛然演我军连长,张瑞芳饰演女游击队长。项堃演敌军张军长,白穆演敌参谋长,杨华演敌李军长,穆宏演敌军总司令。《南征北战》真可谓“大腕云集”。尽管剧组来了这么多名演员,但电影指导委员会及电影局对演员把起关来还是很严格的,就连演员试镜头的戏也必须送审。
《南征北战》拍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经济还比较吃紧,粟裕要求剧组节约每一分钱,要爱护部队和群众,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生产和部队正常工作。他还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遂根据粟裕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为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重点场景。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还制作了一架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战争场面自然少不了烟火,成荫为此专门购置器材,组织了一支特技烟火队,这支烟火队对于创造艺术气氛和保证拍摄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拍摄现场
1952年春节刚过,成荫和汤晓丹便率摄制组来到了第一个实地拍摄现场——山东青州,参加电影拍摄的步兵、骑兵、装甲兵、汽车兵、工兵、炮兵纷纷在小城安营扎寨,好不热闹。摄制组和军队的到来也吸引了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大概是刚解放不久,看到这些和从前没什么两样的军队,大家感到非常亲切,都鼓掌欢迎起来。然而,当一队戴着钢盔,背着卡宾枪,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从大家面前走过时,许多人禁不住失声惊叫:“怎么国民党军也来了?”一位拄着棍子的老太太,踮着小脚气呼呼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个戴钢盔的“小鬼”头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里还不住地骂着:“怎么回事?这些兔崽子们怎么又回来了……”还有人朝这些“国军”扔起了石头。军事组一位参谋见状忙叫道:“这不是真的,这是拍电影!”大家听了这才恍然大悟,人群里爆发出阵阵笑声。
看热闹的人兴奋不已,但导演们却急得直冒火。当时参加拍片的一个团是刚从朝鲜战场拉回来的,他们负责演“国军”。可个个哭丧着脸、垂着头,任凭当官的喊破嗓子也走不整齐。一了解才知道,原来是战士们都不愿演“国军”,正闹情绪呢。一位姓王的营长见状立即将全营一百多位战士集合起来,大声说:“(演国军)这是政治任务,有咱们的份,咱们不干谁干?就算是让国民党又抓了一次壮丁。咱们今天来拍电影揭露控诉他。这不用演,都熟悉,咱不抬举他,也不糟蹋他,真的什么样就怎么演。导演在这儿,你给我们掌着舵,演得不像,演得不好你撤我的职!演得好了说不定还当电影明星呢!”演“国军”的解放军战士们听了这位营长的话,顿时来了精神,导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看过《南征北战》的人对片中那些民工支前的恢宏场面一定会记忆犹新。当初在拍这些戏时,导演还真是捏着一把汗呢。因为剧中的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他们能准时到达现场么?然而,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乡间小道上便长龙似的涌动着一队队人马,有推着小车的,有抬着担架的,有挑着铺盖的,还有扛着门板的,青年人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背着病号……他们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个个脸上凝重而严肃……摄制组被老区人民那动情的“投入”深深地感动了。用不着说戏,摄制组便立即投入了拍摄,几台机器整天转个不停,到头也没有一个老乡“开小差”。
青州戏刚收镜,另一个外景地的地方干部又急冲冲地赶来找到成荫说:“俺们那儿好几年没见队伍啦!大伙儿都想啊,您们就快去吧!”地方干部着急,摄制组又何尝不着急呢。由于场面大,拍起来也较费力,夏天快到了,许多冬天的戏还没拍。眼瞅着绿油油的田野、花团锦簇的果树,导演急得直跳脚。想到山区夏天可能到来得晚一些,成荫于是连忙召集大队人马向大山奔去。可到现场一看,大家都傻了眼:山区的夏天虽不及平原来得早,但此时也是桑树吐绿,杨树枝头上也吊起了一片毛毛虫似的毛絮,哪里还有一点冬天的影子呢?可是大部队都开来了,再换外景地不仅费力费时,拍摄进度也因此要受到很大影响。“这该如何是好?”成荫和汤晓丹两位大导演真是急火攻心,一筹莫展。一位姓董的团长见状对成荫说:“成导演,你能不能用那家伙(指取景框)看看能带出多少树,能带上的就把树叶全捋了!”成荫听了犹豫不决:“这样行么,这些树可是老乡的经济林,他们靠这生活呢。”话音还没落,一位拎着水罐的老大爷便过来说:“这些树都是俺们家的。为了拍电影我们捐出来了,哪棵树碍事就除哪棵,您们不用犯难!”
看着老大爷那诚恳的目光,成荫和在场的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董团长随后便将各连干部招来下达捋树叶的命令:“一个班一棵树,电影带着的就捋干净,带不着的一个叶也不准动,这是群众纪律!”董团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便捋起袖子纷纷摘起了树叶。
“冬景”问题解决了,战士们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拍摄之中。时间过得飞快,拍着拍着,真正的夏天便来到了。夏天拍冬天戏,其艰苦可想而知。原本不愿演“国军”的战士此时倒显得比“解放军”轻松许多。因为在影片中敌军服装是夹衣,或是套着棉袄的单衣,而我军却仍旧穿着大棉裤、大棉袄,而且还要顶着骄阳,跑步攻山头,一场戏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的。直到现在,当年在片中承担一个小角色的演员仲星火每每想起当时拍摄情景还是感慨不已:“我们每天天一亮就挂几个水壶,找着道具,穿着棉军装,戴着棉帽子,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树都没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烟又是火,机枪爆炸,一天就吃这么几壶水,拍一个镜头就把衣服脱下来,里面已湿透。一天都没有小便,所有的水都变成汗跑光了。”
环境艰苦
《南征北战》不仅拍得艰苦,而且险情丛生。因为当时拍片用的炸药都是真的,而且所埋梯恩梯炸药重达一公斤,其威力可以炸翻一个水泥碉堡。雷管也都是用紫铜做的,崩了眼睛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拍摄时为防意外,相关人员都要在埋炸药的地方画上保险圈。尽管如此,董团长还是作了最坏的打算,他对大家说:“往死里干!!死一两个没关系,真干!”结果拍摄时,战士们毫发无损,倒是当过多年兵,并且从未负伤的导演成荫挂了彩,腿上被弹出的雷管并列地崩了两个小窟窿。虽然受了伤,但成荫还是轻伤不下火线,越拍越有劲。只是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两次事故使他和摄制组心痛不已。那是在拍摄过程中当一辆坦克开过时,路边围观人群中有个十四岁小孩突然窜上前去想看个仔细,不幸被坦克履带卷了进去!另外一次运输道具的大卡车在途中爆胎,车辆失去重心,翻到沟里,几个年轻押运员受伤,好在这次没有人员死亡。《南征北战》人物演得到位,战争场面拍得也很精彩,尤其是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将军庙争夺战这两场戏,不仅战争气氛营造得真实与浓烈,而且战争规模之大,在当时战争片中也是空前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在拍摄中,导演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生动地体现了双方从两侧分头抢占摩天岭的紧张场面,而且在解放军抢先一步登上制高点后,采用了一个跟移拍摄的长镜头,将镜头不断地移到将冲上来的国民党军队那里,完整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争分夺秒的紧张场面;在表现将军庙车站争夺战的大场面战斗时,除了采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运用了移动镜头,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战斗的激烈情景。
此外,在电影音乐方面,《南征北战》也很有特色,作曲家葛炎在创作中很善于把握画面背景,使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G. 爱诫电影剧情
爱诫电影剧情
遭遇了渣男的欺骗而身患绝症的叶子开启了一段随时自杀的旅行。旅途中的情景不断打开叶子心中不堪回首的往事,促使她一次次的想要走向死亡。而这场旅行的一切却是由另一个全然不知而默默守护着她的男人方毅所安排。
方毅一路的暗中观察,使尽浑身解数的接近、陪伴、暗示,只为了扭转一心向死的叶子。 路途中有方毅的各种安排,也有各种意外,还有各种爆笑。
这场旅行方毅能否拯救叶子的生命?能否得到心仪已久的女孩的芳心? 可能你的生命中就有一个正在默默地守护你的人,而你却全然不知。
《爱诫》2019年5月28日开机,在潍坊各取景地密集拍摄了20多天。剧组上百人都是“80后”“90后”,这群外地的年轻人深深感受到了潍坊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比如,剧组需要拍羊群的场景时,当地村民就将自家的羊赶出来免费供剧组拍摄;为了拍金黄色的麦浪,当地农户将自家整片麦田完整地保留,直到剧组拍摄结束才收割。
有一次,在青州拍摄时,根据剧情需要,剧组需要一辆手扶拖拉机,剧组人员分多路到青州、寿光、临朐等地的山区去寻找。
有位青州的大爷了解情况后,主动提出家里有辆废弃多年的手扶拖拉机。剧组人员喜出望外,找人修了修,最终解决了道具难题,完美地拍完了那场戏。
H. 《南征北战》故事,拍电影用真枪真子弹,经典台词比比皆是
近些年来,我们常看到一些制作水平不高的战争题材影视剧,一部分是大家纷纷吐槽的神剧系列,另一部分不是抗日神剧的战争片里,各种违反军事常识的画面也不断出现,这让很多观众大失所望。
本文要介绍的是我国影视领域反映战场最真实的一部战争片,这部电影不仅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被称为“老三战”,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就是经典电影《南征北战》。
一、《南征北战》拍摄背景,元帅、大将当顾问
1951年春天,中央电影局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等部门决定,拍摄一部体现伟人运动战思想的电影,献给八一南昌起义25周年。
来自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成荫被确定为导演,由于人才缺乏,又将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汤晓丹召回,由他们两人共同担任该片导演。
《南征北战》最早的剧本蓝本来自于一部话剧《战线》,该话剧由新四军老兵、三野文工团团长沈西蒙创作,描写了华东战场莱芜战役前后的故事。以这部话剧为蓝本,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合作,最终形成了《南征北战》的剧本。
在《南征北战》剧本创作过程中,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非常关心这部电影,他亲自参与了剧本的修改,甚至还帮助编剧修改了一些台词。他还建议增加一个思想动摇开小差的团长角色,后来这个建议被修改为影片一开始发牢骚要到地方工作的战士王春。
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将导演和编剧请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讲述了莱芜战役前后的事情,并对他们的拍摄工作进行了指导。这样,按照后来的授衔标准,《南征北战》的创作团队里相当于有了一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当顾问,这标准着实不低。
从《南征北战》的剧情来看,该剧本还是非常强大的,虽然是战争片,但剧情并不是简单的着眼于打仗,而是将重心放在体现运动战的思想上。尤其是通过战士们的情绪变化来反映影片的立意,显得剧情真实而饱满。
更关键的是,陈毅还特批拍摄经费100万元,而且可以按照军事演习费用报销。
二、真枪真子弹,真炮真炸药
有了上级的支持,《南征北战》剧组得到了其他电影想都不敢想的待遇,那就是拍摄时用真枪真子弹、真炮真炸药。
为了顺利完成拍摄,上级部门给《南征北战》剧组调来了一个野战师,其中一个团还是刚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的,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货真价实的武器。
从装甲车到坦克,从美制105榴弹炮到吉普车,从马克沁重机枪到汤姆森冲锋枪,从捷克式布伦式轻机枪到春田步枪,可谓应有尽有,完全再现解放战争的原貌。
我们后来看到的很多战争片制造炸点都是用雷管或者汽油包,《南征北战》用的则是货真价实的TNT炸药,由于炸药威力极大,拍摄时剧组也是小心翼翼,结果最后战士们都没事,导演成荫自己被炸伤了。
更牛的是,有了真枪不要紧,剧组演员们打的可都是真子弹,据片中饰演机枪手刘永贵的仲星火回忆,他一个人一场戏就打了四百发真子弹,当然,对面没有人。
不光道具是真的,《南征北战》拍摄的很多军事画面也是非常真实的,从战士们扛枪的姿势到射击的手势,都是标准的。
笔者举两个例子,在片中,不论是轻机枪还是重机枪,在阵地使用时都是配备有副射手的,这一点现在很多军事题材影视剧都根本不在意。
在敌人进攻的间隙,战士们并不是趴在战壕里等着,而是躲在山坡反斜面的地方防炮,阵地上只留观察哨,而现在很多影视剧里,战士们从头到尾都是躲在战壕里等着挨炸。
所以,陈老总将剧组拍摄费用当演习费报销也不算是照顾,拍摄现场确实像演习。
三、真正体验生活的演员们
《南征北战》导演是两位,他们进行了分工,来自于解放区的成荫负责拍摄解放军戏份,来自于上海的汤晓丹拍摄国民党戏份,大场面由两人共同负责。
导演分工好解决,但演员的演技和配合是个难题,《南征北战》里演员众多,还都来自不同的区域,之前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经历都不一样,如何配合好,演员演得像是一个问题。
剧组对此的解决方法就是让演员深入体验生活,像仲星火、铁牛这样本身就出自军队文工团的演员还好说,像冯喆、张瑞芳、项堃、阳华这些出自于大城市的演员则在体验生活上下了苦功。
饰演男一号高营长的是英俊小生冯喆,他去体验生活的地方是军营,每天他都跟普通战士一样出操训练,摸爬滚打努力让自己像一个兵。
不过老实说,冯喆的造型和气质在片中怎么看还都像一位教导员,没办法,颜值气质这块真的不好改变。
饰演女一号村长赵玉敏的是张瑞芳,她当年可是重庆话剧界有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可是你从《南征北战》里根本看不到她身上任何的大城市气息,不论从扮相上还是气质上,这妥妥就是一个山东大姐啊。这个变化就是张瑞芳到沂蒙山区体验生活几个月的结果。
而饰演反派张军长和李军长的项堃和阳华,他们俩体验生活的地方则有些特殊,国民党高级军官战俘所在的战犯管理所。
所以,体验生活这个优秀的传统是演员饰演角色必不可少的环节,像姚晨在一开始出演《潜伏》时就找不到农村丫头的感觉,她到太行山区农村体验生活一个月才找到了翠萍的影子。可惜这样的传统目前在影视界居然逐渐消失了。
四、《南征北战》拍摄花絮
上文说了,《南征北战》剧组得到了一个野战师的支援,甚至还有一个刚从朝鲜回来的团,但意外的是,这些解放军战士却不愿意出演该片。
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战士一听说自己要演国民党士兵,立刻产生了对抗情绪,老子拼了命将他们打败了,临到最后还要演他们被打败的过程,不干。
毕竟《南征北战》拍摄时间早,距离解放刚刚过去两三年,战士们有这样的情绪也是正常,好在经过上级做工作,战士们还是接受了这个不一样的革命任务。
《南征北战》拍摄地是在山东临沂和青州,这里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为了配合剧组拍摄群众支援前线的戏,当地老百姓又拿出当年的劲头,给电影当群演。
只是,老乡们对拍电影还是有些懵懂,当他们看到那些“国民党士兵”时,居然拿起石头和土块砸了过去,这也怪不得战士们有情绪,当个演员被误会不说还得挨打。
《南征北战》的剧本第一稿涉及内容非常宏大,几乎囊括了华野三年的大部分战役,最后经过聚焦和修改,将剧情集中到了莱芜战役这一块,因为在莱芜战役之前部队里确实存在一些情绪,像许司令员就曾发牢骚:“你们当官的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只有两条腿。”
有了矛盾有了冲突才会有精彩的电影,所以选取这一段 历史 改编电影确实值得称道,也更能体现伟人的运动战思想。
有意思的是,虽然剧情简化了,但有一个角色反而复杂了,这个角色就是张军长。
虽然片中没有提及张军长部队的番号和他的姓名,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和野心勃勃的样子一看就是改编自张灵甫。
而这位张军长逃跑时坐在装甲车里被俘,其原型应该来自黄维。
最后,张军长被俘,战士报告他曾拿着小石头往自己头上砸,这个典故出处则是杜聿明。
看来项堃也是赚到了,一个人演了国军三大将领。
五、《南征北战》的经典台词比比皆是
由于《南征北战》拍摄早、上映早、上映周期长而且频繁,因此说该片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是好毫不夸张的。
于是,片中很多台词都被后人不断引用和传播,最后就成了经典台词,这里面我们还要感谢葛优等人的贡献。
笔者简单举几个例子:
葛优在《不见不散》里学过的,高营长给战士做思想工作时说的一段话:同志,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的几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
战士们在议论凤凰山何时打响:没有动静,就是快了。
刘永贵回到大沙河边,趴下喝了一口水:终于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张军长向凤凰山喊话: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坚持最后五分钟。
李军长最后的求援:张军长,请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参谋长感叹: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当然,还有葛优曾在《甲方乙方》里再现过的:我为领袖立过功。
此外,《南征北战》还有几个画面特别经典:
一个是双方争夺摩天岭,两边从不同方向同时冲击山顶棱线,这个过程采用蒙太奇手法拍摄配上紧张的音乐,使其成为该片最惊心动魄的一段。
另一个则是片尾解放军最后发起总攻的镜头,之后我们甚至在很多纪录片里都会看到这几个镜头,很多人都以为那是实景拍摄,实际上是出自于《南征北战》。
以上就是电影《南征北战》的故事,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上世纪七十年代重拍的《南征北战》,那部电影里葛优的父亲葛存壮也出演了,也就难怪葛优对台词这么熟悉了。
I. 老电影扛把子,经典台词数不清的“老三战”,到底是哪三部
对于“老三战”来说,他们已经不是露天电影扛把子了,它们是影响了几代人包括外国人的老电影扛把子。
《地雷战》经典台词不算多,“不见鬼子不挂弦”是最经典的。
不过《地雷战》里倒是诞生了一个经典形象,那就是鬼子化妆成小媳妇去偷地雷时的滑稽样子。以后凡是有类似装束的人我们都称之为“像偷地雷的。”
你还记得其他经典台词吗?不妨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