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让你无法忘记的电影是哪一部
我小的时候,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电视机,人们最大的 娱乐 是看电影。而当时的电影可没有现在的那么多选择,多是革命战争片或者是印度片。
记得我读小学二年级,星期六晚上吃过饭,爸爸妈妈就带上我和三岁的弟弟去电影院看电影。这次看的是印度片《奴里》。
故事是讲过贫穷约伐木工古拉姆约女儿奴里和尤索夫真心相爱,却遭到心肠歹毒的老爷巴希尔和坏蛋福拉德一伙的残害,巴希尔更强奸了奴里。后来,古拉姆,奴里,尤索夫相继悲惨地死去,最后,奴里的爱犬卡罗为主人报了仇。
影片中女主角的美丽善良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但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巴希尔强奸奴里那一幕。因为当时我只有八岁,看到雷电交加的晚上,巴希尔潜入奴里的家,对她进行施暴。然后,奴里不堪受凌辱,冒着大雨跳河自尽。那些场景音乐令我感到恐惧害怕,晚上睡觉时耍把被子盖过头才能睡。
后来,我妈妈带我去书店,看到有这本图书,把它买了回来,珍藏到现在。好的电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过了这么多年,我再翻看这本图书,仍然被男女主角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所感动。更被义犬卡罗为主人报仇所忍受的痛苦而泪目。
不知为什么,人有时候的记忆是很奇怪的,有些东西一瞬间就忘记了,有的却是无论过去时间多长,依然历久弥新。就如《奴里》这部电影,可说是已经入心入肺了。也许故事太凄美动人,令我过目难忘。
至今为止我看过三遍的电影屈指可数,意大利爱情电影《美丽人生》算是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那么它到底有何魅力让我如此痴迷和推崇?说完我的三次观影体会就会一见分晓。
第一次观影,那是在2006年。当时,在上学,宿舍里面有了一台唯一的台式电脑。平时大家逃课或者早退回来后,喝点啤酒,吃点花生瓜子,坐在一起看《亮剑》。那时候最火爆的电视剧就是亮剑。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宿舍,就打开电脑。搜索喜欢的电影,因为我觉得,电视剧节奏太慢,战线太长,没有电影过瘾。
当时胡乱点开了《美丽人生》这个片子,最初以为是喜剧片。因为男主人公圭多,是一个信口开河,邋邋遢遢,语无伦次的 搞笑 人物。他和朋友开着小 汽车 ,骗人家鸡蛋那一段落,确实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所以,刚开始,笑得地方很多。后来,他制造机会和女主人公多拉接触,并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对她的爱恋。甚至连我想和你做爱这样的话都脱口而出。确实让我觉得这个呆瓜,真是 搞笑 。
后来,看到一半的时候,同学们回来了。人多嘴杂的,根本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看电影。随之放弃,当时,记住了电影的名字和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想着以后抽时间去网吧看完它。
第二次观影,那时我已经毕业了,在城中村居住。那时候,省吃俭用买了一台华硕笔记本电脑,从那以后,工作的时候就不再去网吧了。当然,周末休假,一个人宅在房子里,就是看电影,看综艺节目。
一个下雨的晚上,买了快餐和饮料后,想着好好的看一部电影。东挑西选,最后没有合适的,想来想去就又想到了那一部没有看完的《美丽人生》。从新看,从头看。这一次, 搞笑 的地方,再也没有人打扰我了。想笑就笑,很放的开。
这次的感受就是,圭多不仅仅是个幽默的人,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很难幽默,即便是会讲笑话,也只能一时幽默,而做不到事事幽默。同时他还是一个眼力劲很好,机灵的人,他能在纳粹的严密监视下找到生存的空隙,还能通过教孩子们语言,避免了自己的孩子被发现。真是一个胆大心细,智慧勇敢的人。这样的人,是有担当的。
这次观影,我真为圭多捏一把汗,时刻担心,他和他儿子被纳粹抓走,甚至枪决。虽然,那个曾经的纳粹朋友多次帮助了他,但是他的生命仍然危机重重。那时候,我想,如果我能救他们该有多好啊。
第三次观影,那是我小孩子两岁的时候。那也是个午后,爱人带着孩子去院子里,找小朋友玩耍。而我利用着难得的机会,又看了一遍《美丽人生》。这次,我没有笑,我哭了很多次。我在想如果我处在这样的复杂危险环境下,我该做?我能比圭多做得好吗?我能有他那样的智慧来保护我的孩子吗?
他和儿子总是利用 游戏 ,这种方式来处理危机。他用尽所有语言和表情都有比保护孩子,让他纯洁的童年不收到战争的污染。最后,他死了,用他的死亡,换来了孩子的生存。最后,孩子和母亲见面了,战争的密布阴云散去了。
孩子和妈妈都笑了,可是此时此刻谁有能想到圭多在哪里?那个幽默智慧的男人,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伟大的父爱,伟大的父亲。
不同时期,看同一部电影,却走着不同的体会和感受。这可能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成长吧。
最难忘的电影是“魂断蓝桥”,难忘的不是电影的内容,是和绯闻女友第一次在一起看电影,相距几个位置。
初中年级组织看电影,我们看着世名片,然后明白了一件事,男人喜欢这个女人,女人也喜欢这个男人,这可以很正式的定义为“爱情”。明白了这就是爱情,我一时身体发酥头脑发麻。
后来,他她经常互相对视,静静的对视,做完题没事就互相看,想找含情脉脉的感觉,可感觉总差点意思,于是就回忆电影里的爱情,发现需要接个吻的动作。就接个吻,早自习来的早一些,发现她也来的早,就主动的吻了她一下,速度很快,她吃了一惊,后面又有同学进教室,所以来不及表态。
后来感觉需要表达羞恼的矜持,就用眼睛使劲看我,我感觉自己干了一件征服的大事有些得意,只用眼角余光笼罩,不再正眼回看她,一本正经的读书。
结果,她看的太使劲,被监课老师发现,被点名罚站,知情人嬉笑我也跟着笑,她哭了,不再站立扒在课桌上哭,老师莫名其妙宽容了。后来,她眼泪汪汪的继续看我,下课了我赶紧溜走。
后来读大学了,两人不在一起,我专门去找了她。两人见面熟悉的很,学校当时晚上放电影“青蛇”,一起吃了顿饭看了个电影,后来操场散步,被人起哄,说这是恋爱。后来,她问我以后准备怎么养活自己,我不觉突然冒出“写字”的回答,她惊悚。后来她建议去跳舞,我硬着头皮上,企图迅速学会,但明显心不在焉,除了留下两手相握的快乐,其他感觉不佳。女生天生比男生早熟,同龄在一起感觉更加明显,一时自惭形秽,后来也没有再见面。据说她在美国。
我是一名90后的女士,我后来通过新买的电视看过电影胭脂扣张国荣拍的,十二少和如果一个是家庭富余的陈家少爷一个是青楼花魁的如花,都是绕不过尘世间的生活只是图于一时快乐了在一起呢,,看了这个电影我真为如如花感到不值呢,如果十二少真的舍弃家业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为了如花对她的真情而放弃本来美好小家业就娶了如花或则是不顾母亲反对保护如花,搬出去过苦日子俩人也要在一起,而如花呢也是,当初就是爱也爱了经济收受到阻碍最后发现两个人的生活无法面对,,十二少就是死也没和她一起去呢,结果她在来到阳间寻找她的情郎十二少,最后发现他早已老去不是原来的他了,家业没了容貌也毁了,只留下当初的那个送给她的最值钱的胭脂盒子,她以为有了之前的那些东西以后都过的更好的,可是没有,最后她绝望的烧了屋子走了哎我一直无法忘记如花走时的那个犹如青烟慢慢离去的样子让我无法忘记。
要说最难忘的电影就是《少林寺》了,那时候我才十几岁,2毛钱一张电影票总共前后看了八遍!以至于每一个情节都深深的刻画在脑海,至今难以忘怀,每一次看都血脉喷张热血沸腾,电影散场回家的路上还在模仿着电影中人物的动作,嘴里喊着:嘿、哈……,回到家和其他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也是电影中学来的武打动作相互打闹嬉戏,以至于到了痴迷武术的程度,天天练拳、练俯卧撑、练鲤鱼打挺……
现在年纪也大了,每次看电影都是陪着孩子们去看,也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像《少林寺》那样如醉如痴。
感谢特邀。
对于电影平时也爱看,但也不是那种特别热爱的那种。可能是男生吧,比较偏向于喜欢动作悬疑的那种。动作偏向于拳拳到肉的那总,当然机械化打斗也比较好,炫酷吊炸天,耐看。特别喜欢看悬疑的是那种,开头根本猜不到结尾,看到结尾是就是一句“卧槽”。。。
小时候家里穷,电视基本没怎么看过。平常也就在邻居家看电视的。所以可能就没好这一口。
第一个推荐的“卧槽”猜的到开头猜不到结尾的
是《电锯惊魂1》
依稀记得那个趴在中间面朝下的那个杀手。不看到最后根本不知道凶手在那里。非常揭露人性。喜欢悬疑的一定要看。当然前3部吧个人觉得可以 ,后面的不推荐。
第二个推荐的“卧槽”揭露人性黑暗面 赤裸裸
是《人皮客栈》
整个系列都非常奈斯。你永远不知道其实你自己就在别人的 游戏 中。当然画面有点血腥。不够这个相比中国的番茄酱血浆效果真实些。
当然这个类别的还有很多。不推荐了,下次有空再说吧。
第三个推荐的“卧槽” 拳拳到肉 格斗新高度
《终极斗士》系列 。第二部开始才是真的精彩来袭。可能与演员有关吧。
“终极斗士”系列的博伊卡由金叔斯科特阿特金斯饰演,在第2部中的反派角色博伊卡被打断腿,在第3部又像铁血战士一样东山再起,而第4部里面他根本已经是一个丰满而且成熟的形象了。好的格斗士都来自监狱。。。。。哈哈哈
第四个推荐的“卧槽” 果真很卧槽
下次再推荐吧。。。
最让我无法忘记的电影是《泰坦尼克号》。男主人公杰克“快乐每一天“的人生理念,和俩人对爱情的执着与无私,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震撼。一无所有的杰克和朋友靠着赢来的一张船票,搭乘泰坦尼克号,憧憬着到大西洋彼岸去发展。贫穷的杰克,却拥有一颗不倦向上的灵魂。他永远那样生机勃勃,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快乐每一天,是他人生不变的信条。在船上,她对美丽善良的露丝一见钟情。他对生活的热情,让对生活绝望的露丝,渐渐地燃起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俩人打破难以逾越的门第界线,很快双双坠入爱河。露丝置身的两个家族给他们的爱设置了重重障碍,他们却凭着年轻的热诚与智慧,不顾一切地冲决了爱的堤岸,毅然决然地将两个火热的灵魂和身体融在了一起。生命的活力能燃烧一切。露丝被杰克点燃了。她把全部的身心都赤裸裸地托给了杰克,下了船她就要和杰克结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个永远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不幸撞上了冰山。在生与死的关头,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考验。在杰克帮助下,已经上了救生艇的露丝,宁死也不愿离开这个一见钟情的灵魂伴侣,她在小艇下放的瞬间,突然一跃又跳上了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船终于沉没了,杰克艰难地把露丝推上了一块木板。面对将来的死神,他告诉露丝,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一定要生好多好多孩子。杰克的身体终于沉进了大西洋,但他的灵魂却留在了露丝的心底。几十年后,垂垂老矣的露丝,仍然丝毫没有减少对这个生死恋人的深深眷恋,她把口袋里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扔进了杰克沉没的地方。他们的凄美爱 情感 天动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之美,竟是如此的酣畅淋漓,感人至深。电影《泰坦尼克号》放映二十多年了,但杰克露丝的形象却还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仍然给人以深深地感染与启迪。
作为一个90后,这些年看过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而且最近几年也不知道有哪些好看的电影可以看看,电影院放的很多都是商业化的片子,追求特效的商业大片,这种片子不合适多次观看,基本看完一次后就会忘记,要说我无法忘记的一部电影还是要说到大学时看的电影,那时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电影,也获得过许多的电影推荐名单,而我就在暑假时间下载那些名单上的电影。这部让我难忘的电影是《辛德勒的名单》,似乎我没想多久久给出了这个答案。
这部电影是可以和《肖申克救赎》并驾齐驱的一部经典奥斯卡影片。电影的背景叙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位德国的企业家救助犹太人的真实事件。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德国纳粹杀了很多的犹太人,几乎让犹太人灭绝,而这位企业家却一直在暗地里救助犹太人,我们都知道救人一命是有多伟大,而这位企业家却救了1200位犹太人,而且是倾家荡产花钱救了这些人,在电影的最后确实把我看哭了。
在电影中有一些情节我始终无法忘记,而且这部电影我只看过一遍,应该有5/6年的时间,而今我仍然记得很清楚。黑白色的画面,囚犯们被赤裸屠杀的场面、小孩被追杀掉进粪坑的情节、打印机一个个的打印犹太人的名单还有最后企业家哭泣的画面,这些画面我依然历历在目,即使这部电影已经有几十年的世界,但是它的思想深度和剧情非如今的电影可以比拟的。
优秀的作品给人强大的精神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肖申克救赎》确实震撼了我,在那个年代救助那么多人是一种怎样的胸怀?
一直都不太喜欢民国时期的电影,总觉得杀戮太多。
一切过于残酷,生命过于短暂,何况是爱情?
无意中看了《触不可及》,却被深深地折服。
感叹宁待的等待,傅经年的深情,还有那个时期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使命感。
如傅经年所写:“一个等字于他人轻若鸿毛,对你我重若千金,万难出口,恐你再受煎熬,然,职责所在,我只能善始善终。”
如若情深,纵不能相守又如何?这样的一个男人,他的家国大义令人信服。
下面再分享一些里面喜欢的台词:
1)如果我不是你的佳人,请别让我有非分之想。
2)此情可待,回首经年。
3)要是你违反军令,我亲手毙了你。
4)等一个人,太煎熬了。
5)我不等你了,可以吗?
这两天刚看了变形金刚1 .2
第一次看,特效很震撼,其中也有很多幽默元素和让人特别感动的瞬间
第一部,大黄蜂在战斗中腿部受伤动不了,女主开车拉着他来参加战斗,很心疼大黄蜂,也为女主的勇敢而感动,他们真的很勇敢,
第二部擎天柱死而复活,打斗场面特效真的很震撼
⑵ 二战六岁士兵,8.3评分战争电影,《小战士》究竟讲了些什么
根据数据地记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近1300万儿童因此而失去生命,被战争而破的家庭更是不计其数,今天推荐的是部高评分的战争电影,6岁的小小人早熟的知道生命的可贵,成为了最小年纪的士兵,这部电影便是《小战士》,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每一位军人,都值得被敬重,我们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因为有这些勇士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着。
一顶钢盔,一支钢Q,一床军被,一个行囊,一腔热血,一身戎装,一片忠诚,一路辉煌,一声再见,一生无憾。
⑶ 与二战有关的电影的影评。
悲剧的诞生
——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那里有湛蓝的天空,白色的云,那院子有大树环绕,后来还有了摇曳的秋千架。那里是盛夏的乡村,是理想中的乐园,但又的确是凶宅。那里,有无数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着,卑躬屈膝,只为苟延残喘,更有无数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浓烟么?那不是炊烟袅袅,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迟迟不肯落下。曾几何时,在《辛德勒名单》不也有这样的浓烟么,只是在这里,我们还闻道了那股呛人的臭味。
活着,又如何?
《辛德勒名单》中,你有没有听到儿童那欢快的叫声“GOODBYE JEWS!”在《钢琴师》,你有没有看到,只要是犹太人,活着,就无处可逃。本片中,编剧似乎给出了答案:“犹太之流诟吾族,诱吾族之敌”“笑吾族文学音律”“凡其所到之处,灾害不断”“吾国必因其而亡,不远矣。”这大概就是希特勒灭犹的缘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时看《北洋水师》,那里也有日本天皇的担忧,作为岛国的担忧。难道这就是侵略的缘由?
我无法想象,德意志,那个哲学大师辈出,崇尚理性的国家,竟会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施行过种族灭绝的政策。是德国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还是担忧太多,以致无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儿童显然是未经思考,受了大人们的教唆的。儿童又真的那么无辜吗?不是。儿童本身固有的轻浮与好事,大概也是一个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会不会也在其中,兴奋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经经历了沧桑,然后,你说:“那是我年少轻狂!”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不仅在德国。文革其间,诬蔑师长的,毁灭文物的,为了各式派别而争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轻狂,无知又冲动,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蛊惑,托词不外乎如此。那么,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又是什么?要么基于从众心理,你这样,我也这样;要么,是自我的彰显。这样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下去。
但这不是真相。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人盲从。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
真相在于人类创造了“我”与“我们”,而“我”与“你”便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我们隶属与这样集体,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许就是敌人,或者,就是那个不幸人中的一员。真相在于人类有了国家这一组织。库切在《凶年纪事》中这样说:“我们生而就有归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臣民。”“法律保护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对于国家的意志,从来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够更改的,那么,做个良民就意味着屈服与顺从。
这不是真相。真相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国家意志。倘若国家意志是每个公民的意志,也许,就没有悲剧的诞生了。但经济学家已经给出了证明:这个美好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所谓国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数人的意识提炼出来的少数人的意志。少数人的意志就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说犹太人不好,那么,人人都得说,犹太人不好,否则,便是以个人的力量来对抗整个国家。
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即便它那么荒唐可笑(中国的大地不也曾上演过?罢黜马寅初,消灭麻雀)。倘若,有多种声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满,倘若,你是对的,国家又真的够虚心接受,那么,悲剧也就不会发生。关键在于个人的意志成为国家意识,而对于这种意志唯有俯首贴面,老老实实去执行。这便是极权主义。极权主义的罪恶在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为他人的意志,皇权时代,军阀时代,斯大林时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个独裁者。极权主义的时代,你要么躲避,要么执行,要么就是牺牲品。
但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诞生?真相在于,是谁选择了这样的独裁者。意志可以归结为个人的丑陋,但选择,却是民众的结果,受蛊惑只是一时,但图新鲜,为自己谋利不是大众选择的一个因素吗?所谓人生,不过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给自己选择一个最优解——基于精神或物质。人生来就有欲望,有些人终生郁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实现了愿望,却坑害了他人。就是这样。
你可以不选择吗?当一个国家没有了领导者,你会心安理得,稳如泰山吗?你需要一个领导者,我也需要。我们都被奴役化了。几百年前,一位法国作家这样写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经是臣民的平民突然会彻底忘掉他们早先渴望独立的要求,以至于要唤起他们并重新获得这种信念已经不可能了;事实上,他们无需敦促就在尽心尽力地做了,做得相当自在,乃至有人会说,从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稳了奴隶。实情也许是,一开始,这种服役是不得已的,因为受到了外力的强迫;但后来那些无怨无悔尽心效劳的人,却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从事他们的前辈被强迫做的事。”
悲剧的诞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是一个坏人,辛德勒但并不像电影中所刻画的那样是一个近乎神圣的救世主形象。透过一本书《辛德勒名单》解读辛德勒这个人,还原了英雄也是人这个常识,辛德勒早就是纳粹党成员;辛德勒竟然是间谍,辛德勒本质就是资本家,辛德勒或许是疯子,诸如此类种种头衔。 富贾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战前作为间谍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从事侦察活动,他大发战争财,是当地有名的纳粹信徒。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哪怕20岁时的那场婚姻也是出于对方的丰厚聘礼,并以此来挽救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二战”后,他又抛弃了发妻。从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兰克福的辛德勒,处境却极为悲惨。身无分文,蜗居在法兰克福火车总站附近的一个单间居室,且频繁酗酒,最终因烟酒过度而死。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辛德勒。 英国作家威尔逊说:“辛德勒是个骗子,一个酒鬼,一个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的话,他也就没办法从纳粹集中营里拯救出上千个犹太劳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犹太人,但仅仅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却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经解读:“我对这个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堕落之人跟他们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总是让人着迷。(辛德勒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曾不止出现过一次的特殊时代:在那些时代,圣人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对你已经没有任何好处,唯有那些讲求实际的无赖汉才能担当起拯救灵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写出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同时又竭尽全力要为辛德勒“去魅”,驱散笼罩在这个伟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犹太民族的“大义人”身上的光环和“迷思”,还他这个“如此含混复杂又如此崇高伟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去展现这个人物,但同时又“力避一切向壁虚构”,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琐碎的细节全部都有历史文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作为支撑,而且就算是当事人的回忆,作家也还要进行排比择选,只选用经过判断后认定为最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述。事实证明,基尼利的这种创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实的力量胜过一切虚构,真实的面容也比一切设计都更精妙复杂,《辛德勒名单》不但将那段久已湮没不闻的伟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见耳闻般生动清晰地展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奥斯卡·辛德勒这个真实人物无比复杂甚至矛盾的各个侧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细致地突显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没人能够否定辛德勒从纳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事实。他善与恶之间伦理取向的骤然转变,让学者无法自圆其说,或许永远是个不解之谜。可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地去揭开这个谜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单的真假亦无需考证、辨伪,只要他在险境中确确实实拯救过一千余条生命,此举足矣。并且,这是他在当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动。
我以为,只有国人才会对“高、大、全”式的人物钟情万分,才会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锱铢必较甚或无原则地打造、粉饰、涂金。从国外对《辛德勒名单》以及辛德勒本人的争议中,不难看出,“高、大、全”其实是一种普适的心理需求,造神运动并无时空的界限。这种普适性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诉求,更是人类对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过度补偿。
一个一生清白的人或许对身边的世态炎凉从来漠不关心,而一个堕落放纵之徒或许曾经对身陷绝境者搀扶过一把。英雄没有必要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更没必要以神的标准来奢望他人。人类道德的恒古原则,一是无需极致,二是必须践行。"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在基尼利的笔下,真实的辛德勒的本来面目纤毫毕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这样一个坏人,经过了种种磨难,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个犹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众生”……我想,也正因此,历史才不至于仅仅成为一部征服和压榨史,不论在多么黑暗的时刻,不论邪恶的力量何等强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总有人类的灵魂在成长。
电影开始,普通一犹太家庭围立桌旁圣咏进行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经过去,让我们拥抱来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旧闻新读:东方早报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单”副本澳大利亚被发现,新南威尔士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理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6盒旧手稿时,在一堆研究纪要和德国剪报中发现了这份“辛德勒名单”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而究竟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经历了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的二十五后,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坚持正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铲除奸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那名叫诺曼底的法国海滩与德国人作战时。我脑中想到的是中国古贤们所谓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抛头颅,撒热血”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为的是全人类的安宁与和平。依然活着的战士和倒在海水与沙滩上的尸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那位在两天中被战争接连夺去三个儿子的老母亲瑟瑟发抖地倚靠着门边时;当我看到原本挂在战士脖颈上,代表着他们生命的金属牌洒落满地时,我意识到:我错了!任何一个人都没那么伟大,任何一个人都恐惧死亡。生命的脆弱不仅仅体现于它能那么轻易的被打碎,更在于我们对于这种脆弱的强烈恐惧。为什么要派遣一组战士去寻找那一个名叫瑞恩的大兵?因为他是那位老迈母亲仅存的一子。答案简单但却真实。生命的维系,需要以生命的价值来换取。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恐惧死亡,但我们更恐惧自己所关怀、热爱的人被夺去生命!
可是,我又错了。错在以偏概全,错在有失偏颇。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终于出现的大兵瑞恩,在上级命令他离开战场的前提下,坚持留下完成任务,与战友们在一起;带领着自己的小队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还有其他那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大义凛然,勇不畏死。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神经与肉体?是什么使他们即使为之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又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同辈中最杰出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许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许只是一个落水的儿童……但我们每个人的生之价值,决不会体现在那日日重复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会在我们一生中所仅有的几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闪现,而平时我们只是普通人。
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
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
《美丽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额额额,这是四篇、加上楼上的1篇刚好5篇
⑷ 有一部影片讲的是二战一个士兵上战场不拿枪只救人的影片 好像是最近两年新拍的 有人知道吗
这部电影的名字是《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在2016年11月04日时候上映的战争历史片,由知名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
这一部《血战钢锯岭》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影片中讲述的是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4)二战电影战士腿部受伤在森林里分吃抽扩展阅读:
这部《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关于反战主义的暴力剧情片,电影成功地将优雅与恐怖融合在一起,电影的导演吉布森对于如何调动观众的情绪了如指掌。
这部电影不仅摒弃了眼下最热门的手提摄影,反而采取了非常老式的战争片的拍法,使用固定摄影机、固定镜头、客观视角,虽然场景不过几个阵地,但是却把战场的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2017年2月的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中,《血战钢锯岭》获得了最佳剪辑的奖项。
⑸ 求一部二战电影
美国电影《When Trumpets Fade 》,译名:雷霆战将(神马垃圾译名嘛,跟原名风马牛不相及) 1998年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背景拍摄的战争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攻入德国本土,纳粹困兽犹斗,在德国和比利时边界贺特根森林之役战斗中,整排的战友被敌人歼灭后,唯一幸存的二等兵大卫·曼宁被升为士官(注:班长)率领补充新兵。由于承受不了带领新兵的压力,曼宁永以精神不适的理由申请退役,然而曼宁的指挥官却向他提出条件:只要再带兵攻下一座德军的哨站,他就将曼宁的退役申请呈报上去。但在残酷无情的战争中,重要的并非胜利,而是如何自战场上生还……。
影片开头,大卫·曼宁背着他伤重幸存的最后一名战友在雪地里狂奔,还有数公里才能返回自己防线,虽然 曼宁不想放弃,但重伤的战友哀求将他放下,他内心折磨许久,最后将战友放在枯树下并给他点上一根烟,然后把手里的冲锋枪上了膛,镜头摇向天空,“砰”的一声枪响……曼宁独自回到防线并得知自己是所在单位的唯一幸存者。
影片最后,重伤的曼宁被幸存的新兵小胖背着,同样在雪地里蹒跚返回自己防线,还有9KM!小胖努力前行不肯放弃,曼宁哀求放下他无果,滴落的鲜血灌满了小胖在雪地的脚印……
个人认为该片是在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上映之前一部二战题材战争片佳作,真实精彩,情节曲折,首尾呼应,展示了一个不想当英雄的小兵为了生存是如何奋斗的历程,但最后仍然是悲壮的结局,勇夺德军88炮阵地、新兵小胖迷路掉队遇德军等几段情节都很赞。
给出的链接附有剧照图片。
⑹ 求一部德国 或美国电影 的片名。 二战的时候,一个德国兵和一个美国兵一起扶持。相互听不懂对方语言。
是不是《寂静的夜》?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4年圣诞前夜的德国。那个时候盟军已经登陆诺曼底,德军正在疯狂地做着垂死挣扎。为了躲避战争,伊丽莎白带着儿子弗瑞斯来到森林深处的一个小木屋。弗瑞斯的哥哥已经阵亡,父亲此刻也在部队中杳无音信,伊丽莎白不想再失去年幼的弗瑞斯。
三名美军士兵在森林满天风雪中迷路,其中一名士兵腿部中了弹,他们急需一个隐蔽的地方休息。三人来到伊丽莎白家,要求在这里借住。面对持枪的美国军人,伊丽莎白没有其他的选择,但她提出如果想在这里过夜,必须将武器放到屋外。美国士兵接受了她的建议,房间里紧张的气氛有所缓和。
很快,三名德国军人也来到伊丽莎白家避雪,与美国士兵狭路相逢。为了生存伊丽莎白出面请求两国的士兵暂时放下武器,这样才可以一同寄居在这里。双方均同意将武器放在室外,但关系却异常紧张。美国人和德国人彼此提防,因为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谁也不敢保证对方不会向自己举起手中的枪。
圣诞节的到来让这群原本对立的人安坐在桌前,此刻他们已经没有了战场上的仇恨,甚至开始分享彼此的食物。人们心中对和平充满向往,祈祷着战争快一点结束。
清晨,一名化妆成美国士兵的德国军官潜入到伊丽莎白家。他用枪指向伊丽莎白,并辱骂她为卖国贼。紧急关头德国中尉汉斯用枪托击倒了他,救下了伊丽莎白,也救下了美国士兵。
德国士兵和美国士兵在伊丽莎白家度过了一生中最特别的圣诞节,他们分别时已经成为了彼此可以信赖的朋友。尽管战争距今已经结束了几十年,但他们彼此都不会忘记这段特殊的经历。
⑺ 二战最小的战士谢尔盖是什么电影
二战最小的战士谢尔盖是电影《士兵》。这部电影是由安德烈·安德烈耶夫、达里亚、维克多·杜布龙拉沃夫主演的战争电影。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成,讲述了卫国战争时,1名6岁小孩在家人被姿坦德军杀害后逃离村庄,被苏联军带到团部,成为了1名红军列兵,并为红军完成很多“任务”的故事慎告。在团部,小男孩非常受欢迎,最后小男孩正式成为红军列兵。战争的前线非常的残酷,即使在战争中,孩子依旧还是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他非常的淘气,有时还很天真可爱。而这个小战士却能给在战场上打仗的士兵们带来勇气,爱国和坚韧。
《士兵》是一部故事情节令观众感动、讽刺战争和非同寻常的电影,俄罗斯的观众们很久没在荧幕上看到这样的电影了。说到“卫国战争”,马上想到了大型的战争电影,这部电影的情节就完全不同了。这部高画质、高音质的影片,让观众想起了战争片的最佳范例,它的预算很低。影片中没有让观众开怀大笑的地宽册明方,没有错乱缠绕的电影片段,也没有涉及军事阴谋的侧面描写。电影里的战争是多么可怕,多么荒唐,这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