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丨1945 远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丨1946 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丨1948
三部轮弊已发,请查收。
远游圆大前程那个,
有时候点进去会显示只4分钟,
重试一下多半就腊磨族会正常。
『贰』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欧美的老电影,故事里男女主人公在每个星期四在火车站相遇并产生爱情
名为《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 (1945)
『叁』 谁能找到 美国电影《相见恨晚》
中文名称:相见恨晚
英文名称:Brief Encounter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45年11月26日
电影导演:大卫·里恩 David Lean
电影演员:特雷弗·霍华德 Trevor Howard
Wilfred Babbage
Margaret Barton
Alfie Bass
Wallace Bosco
Sydney Bromley
Joyce Carey
Nuna Davey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剧情简介:
你想怀旧吗?那么就选择这部完美之作吧。影片由大卫里恩执导,采用了剧作家诺尔考沃德另人感动的剧本,讲述了两个已婚男女堕入情网的故事。
年代英国一小镇的家庭主妇劳拉进城采购,因取眼中煤屑结识中年医生哈维。此后两人每周四相见,感情日深,划船、看顷正电影、共进午餐。正当两人在朋友家中难以自持时,朋友归来冲散了他们的相会。劳拉决心作正派人,在她坚持下哈维携带妻儿去了南非,她也强忍痛苦回到丈夫身边。本片通过一对中产阶级男女第二春的经历,从一个侧面精当传神地刻绘出二战前后英国人的民族心态:一个“有教养”的英国人即便行为偶有出格,但积淀在其心灵深层的传统理念终会占据上风,促使其自我克制不逾矩。本片表明了三四十年代英国人的价值取向,因游乎模而在观众和影评界引起强烈共鸣,后成为英国的经典名片神缓。本片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驴下载http://lib.verycd.com/2005/04/23/0000047785.html
『肆』 相见恨晚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其实相见恨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感觉,其实这样的感觉也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那样的人,我们总是感觉非常的好,并且还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快乐,是那么的好,对你也是非常的好的,所以让你感觉到了想要早早地就和他见面这样该有多好,氏举裂其实这样的感觉也是我们最好的感觉,因为这说明了你已经遇到了最好的人。
所以这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在遇到机遇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去把握,因为一旦你没要把答运握好,所有的事情都将会失去,不要让相见恨晚这样的歼闭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去后悔。
『伍』 黑白电影女主人公婚后邂逅爱情什么也没发生发生最后回归家庭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导演: 大卫·里恩
编剧: Anthony Havelock-Allan / 大和差亏卫·里恩 / 罗纳德·尼姆 / 诺埃尔·考沃德
主演: 西莉亚·约翰逊 / 特瑞沃·霍华德 / 斯坦利·霍洛威 / Joyce Carey / Everley Gregg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45-11-26
片长: 86 分钟
又名: 难续未了情 / 相逢恨晚
相见恨晚的剧情简介 · · · · · ·
Laura(西莉亚·约翰逊 Celia Johnson 饰)的生活简单而幸福: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一对可爱的儿女。每个唤神周四她都习惯搭火车去附近的一个地方买东西。这天,在火车站旁的一间小餐厅,眼睛被吹进了沙子的她得到了医生Alec(特瑞沃·霍华德 Trevor Howard 饰)的帮助。几天后,她又在餐厅遇到了医生,由于桌子不够,两人便坐在一起吃饭,相谈甚欢。原来医生也已经结婚,每个星期二也来这里的本庆弯地医院帮忙。两人约定下星期再见面......频繁的见面和陪伴,让两个已经结了婚的人越来越渴望见到对方,他们知道,他们相爱了......但这样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注定无法长久,即使他们深爱着对方,最后也不得不分离。Alec告诉Laura,他即将去遥远的南非,留下了失魂落魄的Laura......
『陆』 求 相见恨晚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链接:https://pan..com/s/1HSc6HROGcEe6aLIeHBUFgw
『柒』 悲惨的爱情电影
1.《恋恋笔记本》 服装布景考究富有时代感,男女主角化学反应真实可信,老年线神来之笔,顿时档次提升十个八度!重点还是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情啊!
2.《雁南飞》 情节上,战争与个人命运的联系,在那个年代的苏联,能如此表达非集体主义的因素已是难得。技巧上,本片的运镜,光影,剪辑基本上能写入电影教科书。 俄罗斯的电影还有个特色,无论欢乐还是忧伤,是罪还是罚,是爱还是恨,总是伴随着诗和音乐,这是一个浪漫而深沉的文化。
3.《核搜伍日瓦戈医生》 名著还原度满分,对人性的诠释很到位。
4.《爱情故事》 公子哥爱上灰姑娘,灰姑娘在风华正茂的时候死掉,这类故事在改或几十年间被无数遍地讲来讲去。 但作为始创,不得不承认这是最震撼的,不拖沓不做作,平凡才最真切。
5.《英国病人》 在一半的时间里,我不能没有你,在另一半的时间里,我又觉得无所谓,这不在于我爱你多少,而在于我能忍受多少。想想都心碎。
6.《蓝色情人节》 不得不说,瑞恩·高斯林真的是完美主义爱情的男主化身啊!
7.《断背山》 原来爱情都相同,只是戴着不同的面孔。爱情里没有对错,只是不能在一起,才是最让人伤心的。
8.《瑟堡漏册的雨伞》 说是爱情电影,但一点也不甜,妥妥的虐人啊!
9.《花样年华》 感情很多时候是不可控的,谁都不会想到开始的模仿到最后是对彼此依恋,奈何敌不过世俗,跨不过那道坎,最后也只能是想念却不相见。
10.《相见恨晚》 电影结尾,情人离去,出轨的妻子回到了家里,丈夫说:“谢谢你又回到我身边。”于是两人在结束曲中相拥而泣。
『捌』 大卫•里恩的简介
大卫·里恩
中文名: 大卫·里恩
英文名: David Lean
性 别: 男
生 日: 1908-03-25
角 色:编剧,导演
戴维·利恩1908年出生于英格兰,1928年开始从影,早期以拍文学戏剧电影著称。1942年,他导演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浪漫之作《相见恨晚》。1946 -1948年,他将狄更斯的《孤星血泪》和《雾都孤儿》搬上银幕,祥肆制作的影片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里恩的风格为之一变,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专拍“跨洋电影”(即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双方口味的电影),《桂河大桥》即是五十年代英国最著名的“跨洋电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国资本为后盾,将影片拍得壮观宏伟。由此,他获得了第一个最佳导演奖。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并获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执导“日瓦戈医生” 1984年执导“印度之行” 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届的泰斗。
导演作品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1970)
万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陆宴衫s Choice (1954)
一飞冲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与祖国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编剧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大卫·里恩David Lean
“大卫·里恩和黑泽明是传统式电影最后的大师,他们所运用的电影语言比我现在懂得的还要多。”成名后的斯皮尔伯格曾如是说。他和我们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是大卫·里恩的崇拜者,他早腔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里恩克服种种困难拍出了那些史诗巨作,这是人所难及的。《桂河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直到《印度之行》,每一部都拍摄于远邦绝域,每一部都带来了不同文化和异乡风情的冲击。从文学改编到历史片,从狄更斯到帕斯捷尔纳克、福斯特,大卫·里恩始终秉持着英国文学、“老好莱坞”戏剧性的传统,一句话来概括他的风格:是古典主义的。在电影史上,大卫·里恩以熔化异域景观和文明冲突的创奇者而被铭记。
从英国到美国的巨匠之路
大卫·里恩 (1908.3.25-1991.4.16) 有着古典英国绅士的堂堂仪表,那棱角分明、条缕清晰的面容,让人一见而顿生观赏希腊雕塑的巍峨肃穆之感。他生于伦敦南郊克罗伊登一个市民家庭,虽然不是什么书香世家,但他自小受到良好、完整的教育,狄更斯的小说是他幼时的最爱,英国、欧洲大陆新旧文学的典籍伴他一路成长,文艺修养的确是渊源流长。狄更斯不仅是里恩早期电影的文学源泉,也对他一生的创作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他早期作品里,能看到“批判现实主义”,洞察的冷峻,揶揄的深沉,更多的是对人本身的关怀;与狄更斯相似,他很注意观察儿童,并且观察与表现的角度很独特,狄更斯读者在他影片里总能读到似曾相识的儿童“趣味”。
1927 年,中学毕业后,里恩踏入位于伦敦的高蒙电影制片厂,以做片场杂工告别了学生时代。他先后做过场记、导演助手、剪辑,曾经读过的大量古典文学只能装在心里,电影技术的一切知识他都是从实践得来。在剪辑台上,里恩找到了用武之地,干得得心应手,才能逐渐为人瞩目。从 1931 年他第一次操刀《这些迷人的人》到 1984 年《印度之行》,里恩共执掌剪辑了 24 部影片, 1938 年《皮格马里翁》的成功,为他赢得了声誉,当时有“英国第一剪辑师”之称。战争时期,英国电影的主旋律是为国防服务,主导一切的是纪实色彩强烈的纪录性电影,一批青年影人有了冒升的机会。 1942 年,里恩与诺埃尔·考华德合导了《我们服役的海洋》,用纪实风格为皇家海军大唱赞歌。这头炮虽然不怎么响,却也不怎么坏,里恩严肃、真实的手法受到肯定,导演的位子算是正式坐定,考华德也成为他多年的合作伙伴,长期为他编剧。
1945 年,第三部作品《快活的幽灵》得到一项奥斯卡奖:最佳特技摄影。这是一出以荒诞形式展现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喜剧,与日后作品的沧桑之感完全不同,却奠定了里恩影片中产阶级情趣的基调。这种情趣在早期的一个巅峰表现就是 1946 年的《相见恨晚》,以两个中年男女的婚外恋情,带出了英国电影罕有的徘徊于情感与义务之间的缠绵,这回更了不起,竟获得了首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并列),还在 2002 年英国《帝国》杂志影迷网上投票评选的十大浪漫经典影片中名列第一位,这对于我们印象中古板的英国人来说,实在是大出意外。对里恩而言,好运开始了。
不久,里恩先后把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奥立佛·退斯特》搬上银幕,两部影片的成功,使里恩升入英国电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国也使狄翁作品以《孤星血泪》、《雾都孤儿》之名为人紧记,原名再无人提起。正当人们期待里恩将狄更斯的小说一一搬上银幕时,他埋头拍了几部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霍布森的抉择》、《夏日的疯狂》等,其间《突破声音的障碍》礼赞英国军人对职责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以英国军事行动为经拍摄史诗片的意图。
1957 年,在斯里兰卡丛林中拍成的《桂河桥》高居当年卖座片首位,是里恩创作的分水岭,首先,在制作方式上,转入了跨国制作大规模历史巨片的模式,此后,里恩的影片均为好莱坞投资,英美影界跨国合作;其次,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向英国殖民历史的反思和东西氛方文化冲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本国历史文化,逸出了中产家庭的小天地,在经历了二战后“日不落帝国”的衰落,置身于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和美苏两大新帝国崛起的现实,里恩对历史和政治产生了兴趣,印度、缅甸、阿拉伯、沙皇和列宁、斯大林的俄国,纷纷进入了他的视野。继《桂河桥》之后,《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并称为里恩的史诗三部曲,在商业发行上一个比一个成功,俘虏了“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全世界的观众,里恩步入了电影事业的顶峰。《瑞安的女儿》虽然使他一度陷入低潮,声言再也不想拍电影了,积十年之功,改编现代英语经典小说家 E · M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最终为他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里恩跨国制作历史巨片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幕后的制片人萨姆·施皮格尔,他与里恩合作多年,在英国影人与美国大公司哥伦比亚、米高梅等之间牵线搭桥,使里恩的雄伟构想得到雄厚资本的支持,一个个在市场狭小和影业萧疏的英国不可能完成的史诗巨构由此催生。巨片的成功,把里恩推向了世界,为好莱坞商人带来了丰厚利润,也为英国电影开辟了广大的市场。至今普通观众日常称道的,都是里恩后期用美国资本拍摄的几部巨片,置之同时的英美影片中,则英国影片无此宏伟的结构形式,美国影片无此深厚的文化内涵,用美国资金技术之长,挥扬英国人文底蕴和人才优势,只有一个美英文化交界的大卫·里恩,得天独厚,才能完成这样一个文化上共襄盛事的巨匠使命。
1984 年,《印度之行》公映并广获好评之后,大卫·里恩又投入到另一部史诗片《诺斯特罗莫》的筹备中。这是 20 世纪有影响的捷克籍英国作家、《现代启示录》原作者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代表作,“没有拍出来的片子总是最好的”,此片如果拍成,很可能在《印度之行》深刻的殖民文化反思基础上更进一步。可惜就像黑泽明生前念念不忘《三藏法师》、《大海的见证》、《雨过风云》却赍志以殁一样,里恩纵然老骥伏枥,这时的天下却已是斯皮尔伯格他们的了,大师们晚年所遇到的市场危机、投资障碍,都要比壮年时也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外景地上的拍摄困难难解决得多。《诺斯特罗莫》正在初步摄制中, 1991 年 4 月 16 日,大卫·里恩病逝,最后一部巨作终于未竟全功。
总起来看大卫·里恩一生的电影创作,前期和后期,固然可分为家庭生活片、文学改编片和史诗片不同阶段,不同题材与体裁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迥然大异,但细一品味,不分前期后期在精神内涵上又是一脉相承的。里恩还是那个里恩,是人文心怀的、绅士派头的、英国古典文学和好莱坞戏剧传统的卫道者和弘扬者。在里恩所有的影片中,始终贯彻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关怀一个人是否完整、健全、自由、幸福,是否真正实现了自我:小奥立佛第一位的追求是免于饥寒,之后是摆脱人格的屈辱和获得慈爱的对待;匹普在追求做个上等人开始嫌贫爱富时,自身的一部分就已发生扭曲而不健全了;一对中年男女倾心相爱又要遵众清教徒的道德律,在身内和身外之间不断挣扎和摇摆,这是早期个人的也非常古典的人文精神表现形式。尼柯尔森、劳伦斯不只在自己的个性和修养中,而且要在敌我之间、异质的种族和文化之间,做出是非判断和行止选择;日瓦戈不仅有家庭和婚外恋之间的羁绊,还有文学寄托与从命生活之间的抉择,在沙皇专制暴行和假借革命名义暴行之间的矛盾;到了印度殖民者和当地人之间,在人性的差异之外,还有文化的、政治的冲突,将人文精神和人道关怀表现得更复杂。
作为坚持戏剧传统的影片,里恩作品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有一个突出的主角和围绕着他的一群形象生动鲜明的人物。从《快活的幽灵》开始,他的影片情节就是起伏有致的,狄更斯的作品本来就极重故事性,改编狄更斯的两部通俗经典就更是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到了《桂河桥》,里恩的故事在战乱动荡的历史时期、异国的广袤背景上铺展,人物或登上历史舞台叱咤风云,或卷入战火与动乱尝尽悲欢离合,其戏剧性就不仅是曲折而已,而是波澜壮阔的,具有极大的涵盖度和典型性。
史诗之所以能被称为史诗,时间、空间的跨度,历史、文化的涵盖度,规模与内容、形式的宏幅巨制,都是必要条件;而更主要的史诗都要有能够配称为史诗性的精神来作支撑,这精神应当是崇高的、博大的,能够让人心生肃穆之感、悲凉之气的,激起人深入、持久的思索。早期里恩作品的人文精神可以用一句同情穷苦人、关心人的健全发展来概括,从《桂河桥》开始,里恩在作品中对人文精神进行了远为深广的开掘,关注下列问题:英国的传统文化、英国人的典型气质可不可取,英国的白人主义、殖民行为对不对,殖民统治究竟给殖民地人士留下了什么东西,被领导、被拯救、被统治的西方以外的人们对西方人怎么看,西方文明对异质的文化应该有什么态度,这些课题尽管在影片中没有全部得到完满的解答,但是里恩能有这种探索精神并在相当程度上可称为反思意识,而且他的探索大体不带偏见,像《印度之行》确实可成为西方人特别是想当世界领袖的英国、美国人的一面镜子。到《印度之行》为止,可以说里恩在文化反思、文明冲突探索方面的成就,将人文主义升级到了全人类的高度,冀望众生平等,纵使文化的交流不能使不同种族、文化形态融合,至少也要相安无事,这是人文主义的真髓,正是这种诸文化平等的精神,构成了里恩电影不朽的史诗性。
在电影艺术上,里恩建树甚高,创新性则贡献似乎不多。里恩属于传统派巨匠,将电影的传统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大气非凡,极富电影的魅力。在剧本、选景、摄影、剪辑这四个方面,均有过人造诣。其一为剧本多从著名小说改编而来,文学基础坚实;长于外景拍摄,《孤星血泪》海边渔村和墓地的外景名噪一时,尤以后期连续远赴异国实地兴建外景基地,涉密林、穿沙漠、过雪原、踏山地,在极尽雄奇的自然环境中取景拍摄,捕捉到了电影史上佼佼可数的独特景观,堪称空前绝后。在彩色宽银幕电影的制作实践中,里恩独树一帜,色彩、光线、影调朴素自然,而又构思统一、摄取精妙,没有美国古装大片的浮艳喧哗,仍给人以鲜明之感,淡而悠远,还能让人回味得更久一点。从影片的整体效果来看,与世界其他大师相比,里恩属于内功深厚、不带丝毫杂质和火气的一种,暴力、色情、怪诞都跟他远不沾边,作品雅俗共赏,娱乐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文化内涵互不偏废,只要电影一天还存在,一定就有观众爱看他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