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没有有关爱情心理学的电影呢
十日拍拖手册 How to Lose a Guy in 10 Days (2003)7.4
绝配冤家 | 10天恋爱有限期 | 十天丢个郎
导演:唐纳德·佩特瑞 主演:凯特·哈德森 马修·麦康纳 凯瑟琳·哈恩 ...
美女专栏作家安迪接到一个棘手的任务:写一份关于女人如何用十天甩掉男人的资料,于是她决定亲自上阵来收集第一手材料。 详细内容
男人百分百 What Women Want (2000)7.4
倾听女人心 | 偷听女人心 | 女人需要什么
导演:南希·迈耶斯 主演:梅尔·吉布森 海伦·亨特 玛丽莎·托梅 ...
在影片中梅尔吉布森饰演一个单亲爸爸,他有极度的大男人主义,在经历了一次偶然的事故后,他意外的发现自己获得了一种神奇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他可以听到身边女人的心声,从而完全感受到女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他把这当成上帝赠予自己的特殊礼物,并沉迷于其中... 详细内容
其实你不懂他的心 Az tak moc te nezere (2009)7.5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 收错爱情风
导演:肯·卡皮斯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 詹妮弗·安妮斯顿 詹妮弗·康纳利 ...
几个生活在巴尔的摩的年轻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闭袜她们都有着察渣感情上的的烦恼,而这都来源轿没激于其实她们并不太懂的男人们。 详细内容
爱情黑名单 Little Black Book (2004)6.7
情敌黑名单 | 论尽我男友 | 劈腿排行榜
导演:尼克·胡兰 主演:布莱特妮·墨菲 朗·里维斯顿 霍利·亨特 ...
女人总是想知道男人的过去,考古学家一样穷追不舍,几乎成癖,似乎只要知道他的过去,就可以掌握他的未来,史黛西·霍尔特(布里特妮·墨菲饰)正是这样的女子。史黛西是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凯佩·凯恩(凯茜·贝茨饰)的联合监制人,她近日低落的情绪几乎影响到... 详细内容
❷ 推荐几部从心理学角度看,非常经典的电影
第一部:爱德华大夫
希区柯克为电影大师名副其实,用梦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支撑整个故事。结构严谨而坚实,结局令人惊叹。当然,这部电影不会让你失望的。”强烈推荐的一部。
还有迷魂记,希区柯克这部首映于1960年的电影,为以后所有这个类型电影的树立了标杆。一系列后来的精神病题材的电影都有借鉴,相当简练与震撼。
❸ 求丹麦电影《青春岁月》影评以及关于心理学方面的分析,谢谢
青春岁月
到了《青春岁月》,中产家庭的男孩有了新欢,他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在《儿童之城》里的爱侣,转而投向了一位比自己成熟的女孩怀抱。DVD简介里有很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他为何离开“旧情人”:和以前有些拘谨的朋友相比,这个女孩让他充分感受了爱欲的快乐。
这一句话的回答显然太简单,但男孩变心的理由,性欲确是占了大比重。以前他爱过的女孩家庭殷实,良好的家庭环境呵护她成长成一个矜持的少女。而新碰到的女孩则完全不同,那是个普通海员的女儿,母亲也只是餐厅里的服务员领班。当男孩遇见她后,即被她身上散发的“肉体魅力”和青春光彩给打动,他在遇见女孩的第一晚便爱上了她。
电影在他遇上新欢后变得颇有意思,因为旧日情人敏锐的发现了他的变心,她开始公开的表示自己的醋意,并且毫不顾忌男孩的尊严。男孩决定与她彻底了断,但这个了断,男孩根本没有主动权,因为在新欢怀孕后,他还是得硬着头皮走进女孩家找她借钱(当然没有告诉她真因)。但无论如何,两个家庭背景差距大的人最终不会走到一起,男孩后来在订婚仪式的逃离便是这种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明证。
和《儿童之城》一样,为使影片产生强烈的对比,导演安排了另外一个男孩作为叙事支线,那是个内向,母亲常年病重的男孩,他父亲表面上正直严肃,其实私底下是个“淫棍”,每周五他总谎称开会,却暗中和妓女在城郊享乐,这个秘密最终被男孩发现,他愤怒的带着母亲离开了这个假道学男人的威权统治。
《青春岁月》的开头即是俩男孩坐在开往外地的卡车上,他们这时都是“逃离”的代表,中产家庭的男孩和新欢的感情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借他钱(男孩把钱用在新欢堕胎上)的女孩非要与他订婚,他为了不背叛自己的真心,毅然的离开了订婚仪式。而到了影片的结尾,也是开头的那辆卡车上,他们此刻心靠的比任何时候都要近,尽管男孩对朋友背叛情感,另寻新欢的做法感到过愤怒,但他们此时都在一条远离岸边的船上了。
两部影片都透露着强烈的田园诗风格,影片的开头也都是用很传统的古典音乐带出,奥古斯特完美的将现代生活和古典情韵结合一块,使人在现代的风景中也依然能感受到欧洲古老的气息。而他纯净,柔美的画面更让人仿佛置身在广袤的草坪上,而一个转身中,又似乎被带到了维也纳王宫的宴席中。
描述青春的影片,有《猜火车》,《发条凳》这些残酷,阴冷的类型,也有像瑞典电影《狗脸岁月》那般温情叙事的影片。奥古斯特的《儿童之城》和《青春岁月》正好将青春的残酷和温情都融入到影片里,这样的糅合使得他的电影在表现现实的同时不抹杀电影的温情和美感。
如果你是青春片的忠实拥趸,或者热衷回忆温馨有趣的童年,奥古斯特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它也适合不快乐的青春所有者。因为影片总会激起你“狗样岁月”里的顽皮,倔强和可爱。
❹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
该片多处运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如精神分析,梦的解释等),简单展示了佛罗依德关于精神分析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童年的回忆 无法否认,童年的记忆在人的潜意识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人们长大后可能强迫自己忘记不愉快的童年,但是,这部分记忆不会消失,而是存留在脑海,并对将来的一系列行为作出引导。比如假扮爱德华大夫的J.B,当他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显得很紧张,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理他认为自己一定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这里,两条平行线条(代表着门前的两个滑台)仍然起看某种作用,使他产生恐惧紧张……也就是说平行的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二 关于梦的分析。佛罗依德发现了人的无意识潜在对人的巨大影响。而,其中,梦的影像更能反应一种人的本性。多年前的经历和事件潜在人的无意识中,或许我们觉得已经忘记了,或许认为不重要,可是,有些影像会在梦里不停的出现。这种无意识常让人们重复犯错误,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同一人,但,其实在心底可以分裂成几个人,情绪也在支配着个人的行为。所以,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分析梦中的事物,可以更清晰的看到个体在过去的行为以及人的本性。因此在《爱德华大夫》这片中,我们看到彼得森大夫坚持引导B.J说出他的梦境。从梦里找到过去的记忆。B.J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彼得森解析的这个梦最终帮助了B.J回复了记忆。当然,电影还是比较肤浅的解释了关于梦的分析,因为梦虽然和我们的心理密切相关,但是,不是说,我们梦到什么就可以解开什么。梦的分析是站在一个更客观和科学的理论上建立起来。三 关于情感在咨询工作中是否对立问题正如我们看待的这部片一样,彼森大夫是爱着假爱德华大夫的,这种爱,可以使她完全的信任他不是凶手,这种爱可以促使她治疗他的信念。正是这种爱,使得B.J解除了层层心理防御,抚平了童年的犯罪情结,能够直面自己的遭遇,积极配合治疗,找回自我。
这里,我们看到情感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或许,我们一直强调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有足够的理论和科学的技术,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往往忘记了,爱,才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才是打开心结大门的钥匙。http://202.206.100.3/xi/jky/wangye/renshiyan/manhua/psymovie/aidehua.htm
❺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间失格》中叶藏的亲情、友情、爱情
《人间失格》这本书看完了,不会令人愉快。如果你此时本身就有些抑郁,心绪低落,那么不大建议你看这本书。当然如果你充满阳光,充满了核谈向上生长的力量,你想探寻人生而为人,有何更多的意义,那么翻开这本书读起吧。
有的人人生做加法,努力汲取,获得更大的事业,获得更多的人脉关系,在各种人际场合如鱼得水;
有的人看尽繁华开始做减法,不争不抢,淡然处事;
有的人冷眼旁观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发生的什么事都表示无所谓。
而有的人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们敏感,害怕与人过多接触,对这个世界感到深深的恐惧。
这本书的主人公叶藏即是如此。
《人间失格》是一本近乎自传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从儿时到成人的沉沦经历,与妓女鬼混,坐牢,酗酒,吸毒……故事并没有什么太多高潮转折,整本书的基调比较阴郁,但却像一把钩子抓住人的注意力,让人忍不住关心叶藏到底怎么了。叶藏为什么会是这种性格,叶藏为什么总是想死?
叶藏完全可以不过这种生活,他会画画,很有女人缘,他的家族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叶藏是作者太宰治的投射人物,而现实生活中太宰冶曾五次自杀。
太宰冶第一次自杀是在自己的20岁时,人生才刚刚开始,他就想寻死了。而且付诸行动。
那时他正投身革命运动,对自己粗鄙的土豪(他们家是当地的豪门贵族,不过是靠着投机倒把和高利贷发家的暴发户)出身深感羞愧,受自己的偶像芥川龙之介自杀的刺激,于是吞服安眠药,但剂量不够,死神没收他。
一年之后,与一个女招待一起跳海,女招待死了,他被人救起。这一次对他影响很大,加重了他“负罪”的心理。
26岁时,连着三届芥川奖落选,他倍感挫折,去山上上吊,但绳子断了。
28岁,和情人服安眠药,剂量不够,两人都获救了。
39岁时,与情人山崎富荣在一个雨夜双双跳河,这一次死神烦了,收了他。
太宰治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自杀情结?
因为是一本近乎自传的小说,我们回到小说来寻求答案。从心理学角度分别从亲情、友情、爱情三方面来阐述。
讨好型人格会让你看不到自我
叶藏出身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是当地议员,他在家排行老六。虽然父母双全,但父亲每天忙忙忙碌碌,母亲体弱多病,他从小由保姆带大,他渴望双亲的爱,可是却一直生活在孤独寂寞的世界。
对于叶藏来说,父亲严厉而难以亲近。旧式大家族又有些特别而又守旧的礼仪,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家里吃饭,十来个人拍成两列,相对而坐。作为最小的孩子,叶藏坐在最靠边的座位。用餐的房间灯光昏暗,一家十几个人一声不响的低头嚼着饭粒。每顿菜肴几乎一成不变。想想这样的用餐环境是多么可怕。这对年幼的叶藏是一个沉重而又压抑的负担。除此之外,虽然书中没有过多描述,但我们可以想象在其他方面,这个老旧的大家庭里还有着哪些令孩子感到“不寒而栗”的场景。
加上他天生体弱,这样的孩子注定了敏感多虑的性格,过于敏感,意味着很容易受伤。”他躲在自己的世界,观察周遭的人,不知道他们在高兴什么,他们忧虑什么,思考什么?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是什么意义?他得不到答案,没有人与他沟通,而作为一个孩子,成人的世界离他是那样遥远,他惊惧恐慌又无人诉说。外面的世界越强大他越害怕,而要走近那个世界,他选择了隐藏自己,伪装自己一一靠搞笑来讨好身边的人。
在家里,他用搞怪来引大家发笑,把自己弄成一个小丑来逗大家开心。在学校,同样如此配弊,他百般讨好老师、同学,因为人类太可怕了,而自己太渺小,“我是无,是风,是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讨好型人格”,事实上讨好型行为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接纳,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但万事走过了界,就会走到反面。讨好型人格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不会拒绝别人。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叶藏的父亲去上京前夕,笑着问孩子们需要什么礼物。轮到叶藏,叶藏一时语塞,想不起要什么。因为父亲对孩子们这么和蔼可亲是很罕见的事。父亲见他这样,有些不高兴,问他是要书吗?又培氏族说小孩子戴的狮子面具很好玩,你到底要什么?父亲这么问把叶藏吓坏了,他意识到父亲有意送给他狮子面具,虽然他自己想要书,可为了迎合父亲,他还是选择了要面具。
蒋方舟曾经在《奇葩说》上说自己有讨好型人格,她说“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种人。
群里有一次讨论到这个话题,有一个长期潜水的朋友忽然发声了。
他说道:“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来不会说不。我也从不和人冲突。下班了,朋友说一起去看电影,明明自己很累,想早点回家休息,可是又怕朋友不高兴,于是打起精神,去看了场自己根本并没有兴趣看的电影;同事说下午开会就要的几个PPT自己来不及做,你能帮帮我吗?我自己明明很累,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说不,仍然答应下来。打车回家,明明很累,司机还在那喋喋不休,自己也不好意思阻止,还配合他说着话。”
一味的顺从他人,其实是在委屈自己。该说NO时就要大声说NO,人生从来不需要特意迎合谁,你的人生你是主角。人只有首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请好好对自己。
讨好型人格没有真正的自我, 武志红说:当人展开自我时,也就能看见世界。 因为他的生命力得以释放了。人一生其实是自我寻求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自我实现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活出真我的人。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这就是自我实现。而 一个人只有当“我”被充分看见后,也才能看到“你”,看见他人和外部的世界。
用“自我证实倾向”造就更好的自己
叶藏采取讨好他人、取笑自己的方式来对抗外部世界,但正因为他时刻在隐藏着真正的自己,因此非常害怕被别人看出来,每天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之中,更增加了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对于他来说,人这种动物太可怕了。世界太可怕了。
心理学家们早就发现:人有强烈的自我证实的倾向。什么是自我证实的倾向?就是当你形成了一个观点或判断之后,你会不自觉地去收集一些信息以证实自己的这种观点或判断。
叶藏从小生活在缺乏亲情的大家庭中,加之他极度敏感,导致了他不相信人世间的一切。而这种观点在他心中扎根之后,他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以此出发。
他不相信亲情、不相信友情、不相信爱情。世间的一切在他心中都是可鄙的、可笑的、荒诞的。因此他自然也用这种观点来处理友情。
崛木是个轻浮、自私的年轻人,叶藏对他的话题一点也不敢兴趣,他对他充满了蔑视,认为自己每天在有意识搞笑,而他“每天都在无意识的进行搞笑。他不喜学业,吃喝嫖赌倒是熟门熟路,他不仅吝啬,还无耻,对待朋友毫无真诚之心。甚至在叶藏的妻子良子被商人蒙骗,二人做了苟且之事,他第一时间发现时,非但没有制止,还选择上楼告诉叶藏。这就是所谓的友谊。
而叶藏明知道崛木自私,卑鄙,可还是选择和他做朋友。两人“相互蔑视,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践”。对于叶藏来说,这就是朋友的定义。
正如加缪的《局外人》中主公人默尔索,默尔索认为世间的一切事都很荒诞,而他对抗世界的武器就是保持自己内心的真实,外面的世界和他无关,他对什么都报以无所谓的态度。他的邻居雷蒙是个外强中干的家伙,他要与默尔索交好,默尔索抱着“和谁交朋友的都行“的态度,和雷蒙做了朋友,结果最后却将自己陷入死地。
你觉得世界是怎样,你就会看见怎样的世界。
你灰暗,世界便灰暗。你阳光,世界便阳光。自我证实倾向常常会导致人做出糟糕的决定,但同样也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我大学同学小韩是个农村孩子,长得其貌不扬。但成绩非常好。毕业后,短短几年发展得也很好,之前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培训高管,后来自己创业,现在他的企业已经拉来融资几百万了。
小韩的逆袭得益于一个教授的一句话。小学时,有一年他们村来了一个教授,那个教授好像是到他们村上做社会调查。一听说是大教授来了,村里的孩子都拥了上去,小韩小时后长得不好,家里也比别的孩子家还要穷,所以小时候有点孤僻,不怎么和孩子们一起玩。当时他就躲在一边,谁知教授看见了他,把小韩叫了过去,让他坐在自己身边,然后给他们讲故事。故事讲完之后,教授起身要离开了,他突然回转身对小韩说,以后你会成为大英雄。伙伴们哈哈大笑。可是小韩记住了。因为教授说这番话时是认真的。从此小韩努力读书,非常刻苦,他要努力实践教授所说的话。
你总是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又没有什么背景,智商也平平,那么你的人生大概率就这样。可是如果你觉得自己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笑起来很有感染力,没背景,可是却有不离不弃的朋友,自己智商平平,可是自己一直在努力,那么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大概率你就会成功。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
从“爱无能”到自我拯救
讲了亲情和友情,来看看叶藏的爱情。叶藏对女人是什么态度呢?从小母亲多病,没有亲自抚养他,童年时又被女佣人的侵犯,使得他对女人有着深深的隔阂。第一个接触的女人是妓女。妓女这个非主流群体因为身份低贱,反倒可以给人一种安全感,使他感到他们居然是“同类”。“在我眼里,妓女这个种类,既不是人,也不是女性,倒像是白痴或疯子。在她们的怀抱里,我反而能够高枕无忧,安然成眠。”或许在妓女或女招待这些下层女子眼里,弱不禁风的有着文艺气质的叶藏,谈不上威胁,甚至能够激发她们的保护欲。
第二个是常子,常子是诈骗犯的妻子, 和这个女人一夜情之后,叶藏就跑了。但常子没有责怪他,后来常子提出相约跳海,结果常子死了,叶藏却活了下来。
第三个是静子。在和静子的同居生活中,他甚至当起了“男妾”,依靠女人来生活,他变卖静子的衣服,以求换一点酒钱。整天用酒来麻醉自己。
之后是良子。良子纯洁如天使,叶藏被她的清纯气打动,酒后一时冲动于是与她结婚了。可是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他亲眼目睹良子被人强暴。他彻底垮了。再之后,他遇到了一个患有残疾的药店老板娘。她因为怜悯叶藏,给了叶藏玛卡,让他远离酒瘾,叶藏从此有了毒瘾。
叶藏对于这些女子,谈不上爱,但是他也不抗拒。根本是个爱无能。他可以从这个女人这里离开后,转身又投入另一个女人的怀抱。他不求负责,只求寻欢,在女人的怀抱中麻痹自己。 他从不懂得什么是爱,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女人。
也许有人说这是渣男,但叶藏的情况和渣男不同。他心底渴望爱,只是不懂如何去爱。
什么是爱无能?爱无能指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对于深刻的爱,情感交流无法投入、甚至无所适从。
叶藏在与常子一夜之后,第二天起床就跑。“胆小鬼甚至会惧怕幸福“,自我价值低的人,一点点爱都会让他们感到心惊胆战。
从心理学上来说,爱无能,就是对自己心灵的逃避。 自我价值不足是导致爱无能的最根本原因。 一个人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他会严重缺乏自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会很低。 而爱是一种能力。
德国哲学家弗洛姆在他的经典著作《爱的艺术》中说道, “ 爱是一种艺术,正如生活是一种艺术一样。爱是人所具有的一种主动力量,它是一种主动的感情,意味着给予,即对他人的关怀、尊重、理解和责任。在给予的行为中, ‘ 我 ’ 体验到 ‘ 我 ’ 的力量和 ‘ 我 ’ 的生命存在。 ”
在两个人的交往中,随着一段感情的深入,势必有更多心理认识或情感需求发生,而这些内心的需求背后往往连着一段痛苦的不愿面对的回忆:童年时的被忽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伤痛……
因为习惯了缺爱,他们把不被爱当成了正常现象。自我贬损造成了他们人格的缺失,他们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不敢去爱,不相信爱这种美好的事会掉到自己身上。
李银河在《李银河说爱情》中,谈到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真爱时,说到:首先你要有强大的意愿,强大的渴望。其次,无论爱还是被爱,都要拥有爱的能力,能够辨认爱,回应爱,抓住爱。
一个人拥有爱的能力,才能顺利的进入一段爱的旅程中,才能在亲密关系中照亮彼此,并且通过彼此深入的沟通看到更美好的世界。
现今在快节奏的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爱能力“出现问题。
邻居小柳毕业于211大学,年轻漂亮,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财务高管。小柳已经28岁了,谈了好几段恋爱,可是谈一次分一次。而且每次恋情都不超过半年,最快2个月就分手。小柳说刚开始两人关系挺顺利,可是只要时间一长,她内心就恐惧。她明明知道对方爱自己,可是对方越爱自己,自己就越恐惧。她害怕两人关系的深入。另一方面,她居然对对方给予自己的爱没有特别的反应,比如男友送她礼物,她内心很平淡,但理智又告诉自己,这个时候应该开心,所以她就表现出开心的样子。
爱无能的人,大多是因为幼年有过受伤的经历。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自己亲密起来,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减少焦虑、抑郁的情绪,学着去关心别人,逐渐地把情感从自身向外转移。
廖一梅说,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冲出心灵的囚牢,摆脱心灵的桎梏,去学习怎么去爱,毕竟爱是一种需要终身学习的功课。
总结:叶藏因为小时候亲情缺失,导致了他畏惧胆怯的性格,他恐惧外部世界,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他用他的理论来看待这个世界,世界在他眼里自己就是黑暗的,他主动的沉沦下去,没有反抗。爱无能又进一步使他割断了与世界的联系,因此造就了他悲剧的一生。
做为人,我们应该发挥我们主动的力量,痛苦无助都不能阻止我们,我们要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❻ 用心理学的分析电影《黑天鹅》
《黑天鹅》观感:成长的蜕变
自幼便深受母亲艺术熏陶的妮娜,在出落成美貌动人的大姑娘时,也已然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而母亲的固执与特立独行似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女儿的成长。眼下,年轻上劲的妮娜正迎来自己事业上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参演并竞争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女一号。导演托马斯也早已看出妮娜的潜质,并对她进行了适时的提点。然而,托马斯所要求的这个女一号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白天鹅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的邪恶、狡诈、激情与淫荡。在竞争中,妮娜不出意外地展现出了她天赋异禀的白天鹅的美貌与品质,而她有力的竞争对手莉莉也在对黑天鹅的演绎中精彩迭出,双双赢得了导演与同行的赞叹。结果是,妮娜与莉莉的竞争不可避免,甚至从艺术表现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攻击与纠缠的局面。钩心斗角、自残甚至同性恋接连上演。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妮娜出现了幻觉,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幻觉中杀死了竞争对手,其实伤害的是自己,为了完美像白天鹅一样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撇开艺术欣赏,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看,影片中无处不存在精神分析的味道:
女主角妮娜有一个强权、控制欲望极强、期望值极高的母亲。丈夫的缺失、事业的失利,母亲把女儿视为精神支柱,视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为了生下你,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像一句咒语 ,禁锢着妮娜,只能做一个“贴心的女儿”,任凭妈妈控制着,包括从被迫小弹钢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脱衣服、剪指甲,用爱控制着女儿,干涉着女儿的隐私。从小被迫去学芭蕾舞(剧中母亲说:“如果不是我跟着你学芭蕾,你早就放弃了”),长大后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母亲的愿望、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妮娜,并且内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标。妮娜和母亲的关系便是母亲用压力和期许来引导或者是纠正妮娜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否则,便会如同在妮娜得到领舞的资格后她让妮娜吃蛋糕一样坚持执拗。粉红色的睡衣、外套、床单、满屋子的毛绒玩具都喻示着妮娜这个28岁的小女孩。
随着内在的潜意识里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导演,假想敌lily的启发,妮娜对控制、束缚的代表妈妈发出怒吼:滚 ,并告诉她:“你的乖女儿死了”。 当母亲发觉“黑天鹅”这个角色吞噬了女儿,为时已晚,母亲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深深的植入女儿内心,对成功的向往、好胜心、追求完美比自己更胜一筹。成长的过程不只有快乐,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惧,就像蛇的蜕变,自己找一块砺石硬生生的剥掉一层皮,很痛;还有有很多的欲望、诱惑,该何去何从,该怎样去寻找自我——嗑药,去酒吧放纵,交同性恋朋友,很迷茫;恐惧自己内心一些不被妈妈认可和被自己压抑的欲望。所有这些方面都形成妮娜内心的冲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妮娜的不同人格类型:1)母亲,象征着被内化了的超道德感、权威;2)导演,又是权威、又是内心的智慧老人,引导着妮娜的成长,“战胜自己才能凤凰涅槃,化茧成蝶。”“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羁绊”;3)假想敌lily,是妮娜压抑了的本能愿望:性、自由。
为了将妮娜内心的成长视觉化,电影里用了大量的隐喻性镜头:
1. 母亲作画——是在画自己希望成为的女儿,在现实生活中,母亲也是在按照自己的愿望雕刻自己的女儿。
2.一次次被自己抓破的脊背,指头流血——成长的觉醒,隐喻着妮娜决心破壳而出的自我,需要付出代价;
3.一次次被妈妈剪掉指甲——隐喻着妈妈再次失去的恐惧心理(失去了丈夫和事业),阻挠妮娜自我的发展成长;
4.粉红色的睡衣、外套、床单、满屋子的毛绒玩具都喻示着28岁的妮娜被妈妈当小女孩一样教养;
5.撕掉手指的皮肤——妮娜尝试着去蜕变,但是很痛,就浅尝辄止了,但是自主、自由的欲望不时的冲撞着自己(抓破脊背,破茧而出);
6.黑天鹅的翅膀——象征着超越,从压抑情形中解放出来。
7.手指流血——意味着内心的冲突,对母亲背叛的罪恶感。
8.和莉莉的同性爱——人格的整合愿望:单纯、可爱 、脆弱 、顺从 无主见的“白天鹅”与反抗、自主、桀骜不羁 、敢爱敢恨的“黑天鹅”的整合。黑白天鹅的互换与成长正贴合妮娜由压抑控制中的人格,向开放自由的个性的转变。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
9.妮娜的自杀死亡——喻示着有着追求完美人格特质的最终结果,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部影片的剧情中有心理学的背景,特别是一些潜意识的东西,是比其他类型的电影更高一个境界、更受人们欢迎的缘故吧,虽然故事让人们心情很沉重,但是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特别是对那些做了父母亲的人们。
感觉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不只是一个导演,还是一个精神分析大师,否则不会拍出这么专业的心理电影。很欣赏他!
心理惊悚片《黑天鹅》:潜藏在心中的黑天鹅
影片《2012》等一系列灾难片在讲述人类或地球灭亡的背后,反应的是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而心理惊悚片《黑天鹅》讲述了一位舞蹈演员为追求一个角色,不堪承受过重压力,精神崩溃乃至死亡的故事,其背后反应的则是人类对于虚无的恐惧。
2010年,导演阿伦诺夫斯基的新作《黑天鹅》,作为第67届威尼斯影节的首映影片,并入围该届电影节金狮奖。这是一部关于芭蕾舞歌剧《天鹅湖》的心理惊悚片,影片展现了女主人公妮娜出演歌剧中白天鹅与黑天鹅两个角色,前前后后其内心出现的种种恐怖幻象。
原来,在歌剧《天鹅湖》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白天鹅和和黑天鹅。白天鹅善良、美丽;黑天鹅却邪恶,极具诱惑力。白天鹅本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因中了魔王的咒语,被变成了一只天鹅,只有在午夜之后她才能恢复人形。有一天,白天鹅在湖边偶遇打猎的王子,她向王子倾诉了自己的身世,王子深深的怜惜转变为爱情,他决定要救出天鹅公主。白天鹅告诉他,只有一个真心爱她愿意为她死的人,才能解除咒语。于是,王子准备举办晚宴,请白天鹅赴宴,并真诚地向她求婚。但是,魔王让自己的女儿扮演成了天鹅公主的样子,只不过穿了黑色的衣服,去参加宴会,诱惑王子。王子以为这只黑天鹅就是天鹅公主,于是跟她双双起舞,并宣布订婚。白天鹅在窗外一声绝望的悲鸣,振翅飞去……影片《黑天鹅》讲述的不是《天鹅湖》中的神话故事,而是关于芭蕾舞演员妮娜的故事。妮娜是纽约剧团中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她自幼练习芭蕾舞,技艺出众,并且乖巧、漂亮,很讨人喜欢。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她严厉而冷酷的母亲,在母亲的管教下,妮娜从小就是个特别听话、刻苦的乖女儿。但是也正因此,妮娜的身上少了一种奔放的激情,青春及性的活力在她身上得不到体现。妮娜更多是以小心翼翼地跳好每一步来追求完美,自我压抑而缺少情感的释放。因此,在剧团要重拍歌剧《天鹅湖》时,妮娜是担任白天鹅角色的不二人选;但是黑天鹅的角色,其带有邪恶、诱惑的特征,妮娜一时无法完成角色的转换。
而歌剧总监托马斯要求新演员能够同时饰演黑白天鹅两个角色。众所周知,在《天鹅湖》中,黑白天鹅是极其重要的角色,出演该角色的演员不但会事业会更上一个台阶,而且还可能会一举成名。妮娜心中极度渴望饰演这两个角色。于是,妮娜一个人找到歌剧总监托马斯,向她表明自己希望争取到这个机会。托马斯最终答应了让她来演这两个角色,但要求妮娜要学会释放情感、展现诱惑,并在这方面一直诱导她。而剧团中还有位舞蹈演员莉莉,天性大胆活泼,充满活力,她所表演的黑天鹅不但获得众人的赞赏,也得到了托马斯的认可。虽然,莉莉是作为黑天鹅的替补人选,但这也给妮娜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妮娜一方面刻苦练习,一方面却始终心存恐惧,怕有人与她争夺这个角色。整天拼命的练习,精神的高度紧张,使妮娜感到身心俱疲。一开始她练习黑天鹅的舞段时,就不小心扭伤了脚;后来因长期的练习,她的脚趾也因鞋子绑得过紧,脚趾都都快粘到一起了。更恐怖的是,妮娜的背部不断地出现伤痕,应该是压力过大时自己用手抓挠的;她还在洗手或洗澡时,看到自己的指甲里不停地渗出鲜血——当然这是妮娜出现的幻觉。后来妮娜不断出现幻觉,有一天晚上莉莉拉她出去玩,回来后妮娜感觉自己愉快地和莉莉在一起偷换——但是莉莉那晚并没有跟她回家;还有一次她独自练习的时候,听到响动,跑过去却看到了总监托马斯正在和莉莉做爱——其实也没有这回事。这个时候,妮娜身上已经出现了黑白天鹅并存的双重人格。
在最后的演出中,妮娜一开始不小心动作失误,使得托马斯大为光火。后来妮娜来到化妆间,又发现莉莉在化妆间里,并讽刺地说不如把黑天鹅的角色让给她,于是两人激烈地争吵起来,妮娜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莉莉——当然,这个莉莉也是妮娜自己。妮娜把莉莉的“尸体”拖进了洗手间,当她再次进入化妆间,鲜血从门缝下流出来,妮娜用毛巾堵住了门缝。就在这时,莉莉却敲门前来向妮娜祝贺,称赞她演得很好。妮娜惊讶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当她再去检查毛巾时,下面根本没有鲜血,洗手间里也根本没有尸体。这时她发现她刺的是自己,玻璃还留在自己的腹中。妮娜悲伤地留下了眼泪……
就在妮娜悲伤地流泪的同时,我的心头也在不停震颤——一个人就这样杀死了自己,而她不过是追求饰演一个角色而已,值得吗?再细细思考,妮娜的这种举动,反应的恐怕是人类对于虚无的恐惧——死亡有什么可怕——正如北欧神话关于奥丁的传说写道:“富人会死,亲人会死,而且你也会死,但我知道一样东西不会死,那就是每个人对死去的人的评价。”不朽的名声成了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为追求成名而“杀死自己”的不在少数,影片不过是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这一现象而已。看看,我们人多少人一天在电脑前坐十几个小时,辛勤工作;又有多少人在深夜喝咖啡提神、抽烟刺激神经,加班加点。现代社会慢性疲劳和过劳死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他们不过是无法抵抗生命中的那点虚无。
生命固然需要工作和努力,不然生活会空洞,没有意义。但是,生命的本质却不是工作,更不是通过工作获取成功或者成名。生命是一种自然的历程,是活完自己的命,其他的都是辅助。我们可以追求成功,也可以有目标,也可以挑战自己,但是要记住,这些都是为了使生命更有意义,而不是抹杀生命,获取声名。正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理解庄子的这一段话千万不能截取前两句,庄子的真正观点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啊!知道了还这样,真是危险极了!
看来,庄子的对生命的了解还是最透彻的。庄子认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对此人们要有理性的思考。在思考生命的问题时,人类要把思维的方向转向自身,不要将生命的过程当成是社会目标的附属物,不要汲汲去追求世俗的东西,要保守生命本身的需求。庄子那段话的后半部分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就是庄子的生存哲学,所谓“保身”是指社会生活中让自己不受社会非理性的伤害;“全生”是指以生命本身为生命活动的目标,人生存就应该要维护一个完整的生命;“养亲”是指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和照顾;“尽年”是指“全寿而归”。这才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白天鹅都要能饰演黑天鹅才行,做好自己的白天鹅也很好!
一旦我们理解了生命是自然的,我们便不会再那么恐惧虚无。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虚无的。话说庄子妻死,他鼓盆而歌,就是领悟了这个道理。庄子说:“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的妻子死时,一开始他也伤心至极,但后来想想,人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连形体、最原始的气也没有,一切都是从混沌中开始,最后才有了生命。人的生死,就跟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样。因此,人死了并没有什么好悲伤的,虚无也没什么好恐惧的。因为我们都是从虚无里来,并且最好都要到虚无里去。
希望妮娜的死是走进了虚无,也是走出了虚无;希望人类都能够进出虚无而毫无畏惧。
❼ 举一部看过的心理电影,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点评:名叫Justin的男孩,17岁了还在像婴儿一样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记忆碎片》memento
心理看点: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点评:就不重复细节了,不是因为太经典而在这里设悬念,而是完全无法重复。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点:恋童癖、犯罪心理学
点评:看完这部电影后:基本上男人都觉得一阵寒意飘过,女人则觉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点:校园暴力,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点评: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为什么名叫“大象”?——原来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险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点:Abnormal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
点评:经典中的经典,强烈推荐!就算再多看上几遍,依然回味无穷啊。
6、《心理游戏》the game
心理看点:人格/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
点评: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情节的接宕起伏会让你爱不释“眼”。
7、《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
点评:希区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电影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8、《梦旅人》picnic
心理看点: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点评: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岩井俊二的巅峰作之一。
9、《约书亚》Joshua
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乱伦
点评:九岁男孩Joshua,因为妹妹出生而失宠;在此之后,发生了一连串不幸的事。
10、《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点:精神分裂症
点评:一部让人深深迷恋的片子,喜欢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时血液沸腾的感觉。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点:孤独症(通俗点叫自闭症) 高功能孤独症
点评:惊觉于它如此细腻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点:恋爱心理,失恋治愈
点评:继《暖暖内含光》之后又一治愈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梦大片,后者是醒梦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点:精神救赎、社会心理学
点评: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黑白胶片,看完会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点评:火柴人——美国俚语,说的是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内容挺有意思的,结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
点评:影史上只有四部惊悚片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尔》Shallow Hal
心理看点:教育心理学
点评:庸人哈尔和一个胖妞谈恋爱的故事,一部有明显教育倾向,能深切满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们愿望的片子。
17、《苏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点: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学
点评:把一部哲学名著改编成电影,还让那么多人喜欢,不容易啊。
18、《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点评:看完后我的感受是:我想找个像Sean一样懂爱的人。
19、《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点:双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点评: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没有比他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
20、《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
心理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点评:这是一部通过设定极端环境表现人性阴暗面的电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冲击性。
❽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心理学的电影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一门治愈的科学,真正的心理学电影具有很强大的治愈功用,它会揭开人性中最脆弱的一面,并把阳光带进去,同时教会你一些简单的心理学入门技巧。行为心理学通知我们:多通道参与的学习方式是最佳的。看完一部同时运用视觉和听觉的心理电影,很多时候胜过一本好书。
接下来为大家推荐三部不可错过的心理学电影:
1.《心灵捕手》剧情简介 :
是一部励志剧情电影。影片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罗宾·威廉姆斯,马特·达蒙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闭症
自闭症患者并不一定智力低下,这只是一种心理障碍,治愈的最好方式是温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不仅是你可以温暖他,他也能够温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