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了电影《我们俩》的感受~~
太感人了
⑵ 《我们俩》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什么的我看不大懂
一个性格倔强的小姑娘纠缠上一个脾气暴躁的老太太,这两个人之间就有故事了,如果她们内心其实都很善良,那么她们注定会走进各自的生命,《我们俩》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当结尾老太太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们和宫哲一样,默默的无声的接受这一切。
这是我看过的继《老头》之后关于老人的最好的一部大陆电影,成年后的我们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去为自己的生活而忙碌着,赚钱,买房,结婚,生子,养家。。。每个阶段我们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其实我很怀疑这个目标是否值得我们那样去拼命,所以,我总会说,生活好无聊,人生好没意思。
如果我们老了呢?如果我们的伴侣在我们之前离开人世了呢?我们是不是像金雅琴饰演的老太太那样,一个人守着一间偌大的房子,然后等孙子时不时来看我们一下,或者想给女儿打给电话想了想却又挂下了,我们平时又应该和谁说话呢?还是起了吃,吃了睡,一天一天就这样渡过?
人活到最后难道注定是孤独的?金雅琴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宫哲,虽然这个小姑娘开头差点没把她气死,但至少这个姑娘让她有个人可以说话,有个人可以呕气,有个人可以吵架,那样,她就不会觉得孤独。
宫哲的角色仿佛就是同龄的我们,表面上不在乎这份情感,说搬就偷偷的搬走了,可当知道老太太生病的时候仿佛就要失去亲人一样不停的奔跑着,如果可以,如果我们的爱更直接一点,我们应该决定和老太太一起生活,因为老太太没有我们注定会孤老而死,可是现实是,我们一方面同情老太太,希望可以给她更多爱,另一方面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太偏离轨道,这算是人的一种无奈还是悲哀呢?
⑶ <<我们俩>>影评
电影《我们俩》-- 领悟四季冷暖 回味人间挚爱
一个孤寡老人住了一辈子的空荡荡的简陋四合院,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天,闯进来一个寻求住处的女孩,她的到来给这个空间带来变化,老人的生活开始了有戏剧色彩,可老人需要秩序,在老人面前,眼前这个女孩子是一个常犯规的人,老人有很多禁忌,让她每一步皆有障碍。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生活过程中,两个人的关系似乎升华了,从互相排斥、警惕到互相关怀,产生友谊,似乎有些要相依为命的假象,可是女孩子注定要走的,要继续过自己的轨迹和生活,她必定要离开这个四合院,她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客,她的离开在老人的眼里就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欣欣向荣、希望、活的色彩也等于随之而去,荡然无存。老人开始病了,很快就离开人间。老人想抓住的未必是小女孩的关心,而是对温情和生活的需要。
就对艺术电影的内涵要求而言,《我们俩》谈不上多么艺术或深刻,也没有叫嚣所谓人性和灵魂,人物只有两个,一个老太太,一个小女孩,在租房相处的过程里,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堪称失落已久的联系,不能说是感天动地,但它就是抓住了人内心的一种感情,朴实无华如四季更替,却与许多人一样平凡的生命紧紧相连。
《我们俩》的导演手法和影片结构一样简单,基本不玩花样,一场一场的叙事、对话,小女孩风风火火进出,老太太端坐屋前默默端详,彼此之间从不信任地相互抗争到自然而然如同家人,感情随着四季发生、生长、成熟、消失,最终留下了伤感,也留下了一些驱之不走的印记。
《我们俩》中代表着季节更替的空旷镜头,不免令我想起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也以四季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俩》的画面恐怕远不如《春夏秋冬又一春》精致耐看,只是在精神内核上《我们俩》比之更简约,亦没有以四季蕴涵的禅意拔高自我境界的诉求,现在的电影难的不是追求表达什么,反而是无欲无求。以简单朴实取胜的《我们俩》在某种程度上就几乎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退去了一切复杂的外在包裹,内里反而清晰明了一如浮雕,久久不能在你脑海中消逝。
导演马俪文处女作《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出手时已给人惊喜,感情丰沛、催人泪下,但与《我们俩》相比就有煽情之嫌疑,而从描写母女感情到透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俩》的收敛、冷静、显示出了马俪文的表达能力及世界观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马俪文表现出一些和同时期总想针砭时弊的年轻导演不同的特质,她更沉静,更看重属于个体的内心感情。比起那些总想表达自我对世界的看法实际上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作品,《我们俩》在这个越来越难踩下足迹的时代,倒是显出十分难能可贵的存在价值。
看罢《我们俩》,颇有些又喜又悲的复杂心情,悲的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却要承受着刻骨的寂寞,喜的是尽管在这个恶劣的现实底下,仍然有人能够保持清醒坚持前行,那么使我辈脆弱者,也对现世留存了些微的希望。
该文为转载。
⑷ 我们俩影评1200字以上的
现在的一些国产电影也是很不错的,不说前面的《疯狂的石头》,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昨天看的是《我们俩》,一个耗时三年的小成本电影。不过耗时三年啊,从经济学的念上来说,已经不叫“小成本”了。
影片讲的是一个在电影学院上学的外地女孩子到一个孤老太太独居的四合院租房子的故事。故事经历了春夏秋冬,女孩子和老太太也就经历了人情的冷暖四季。
根据介绍,这部影片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的,的确应该如此,因为细节刻画的非常好。
比如说女孩子和老太太关于电话、电冰箱、电暖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小矛盾,对白听上去如此的朴实,绝不是那种文学化的编剧式的。
小女孩提出电费应该如何分摊的建议,看到老太太一直沉默,小女孩转身就走,随口说了一句:我觉得可以。这句话让我想起自己倔强的时候,心里也常常会冒出这样一句的;
电话线被掐断后,小女孩和老太太站在院子中央打嘴皮官司,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孩子般的语言:你这个坏孩子,难怪没有男朋友!——你是个坏老太太,难怪没人来看你!
相信导演在拍这些场景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微笑的。所有这些在当时看来难以容忍的细节,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的温馨可爱。
人的感情的渐进本来就是很细节的。小女孩从一开始凡事要和老太太商量掰哧,到后来随意到老太太房间里睡午觉、帮老太太洗头、给老太太重新布置房间、给老太太拍电影,情感在慢慢成长——没有戏剧冲突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才会觉得如此美好;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珍惜平静的日常生活——在这一点上,做一个艺术工作者是很幸福的,因为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有能力用某种形式把那段生活再现出来。
老太太从头到尾都是可爱的。演员金雅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演员,因为这部影片获得国际大奖,正是因为她我才决定看这部影片的。
老人的历练就是不同。老太太的倔强、心眼儿、孩子气、宽容到深藏的孤独与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她的主要方式就是眼神和语言:
平日里,老太太的眼神总是炯炯有神,严厉背后带有年长的笑意,但小女孩离去之后,老太太的眼神就立刻只剩下一个老人的惶恐和涣散;
和小女孩斗嘴的时候,大嗓门的老太太说起话来掷地有声、抑扬顿挫,甚至可以说得上动听,小女孩搬走后,老太太中风了,“她现在什么也说不出来了,但是心里都清楚着呢。”
电影中,导演给老太太的拐杖很多的戏份。老太太叫小女孩的时候,有时候叫“小马”,有时候就用拐杖点地或者敲门敲窗子。这是有区别的——老太太一直孤身一人,独居的生活让她的感情隐藏的很深,只有当她要和小女孩理论什么的时候,她才总是大叫小马,当她理直气壮地时候,她也会大叫小马,但当她处于某种感情或者情绪当中时,比如看到小马失恋,比如自己错怪了小马,她反而用拐杖来说话了。
真实的细节是中国电影最缺乏的,但也是生活中最丰富的了。很喜欢导演对这些细节举重若轻的描写。
不过,电影带给观众最大的审美挑战,还是其中戏剧化情节的处理,处理得好,就是点睛之笔,处理不好,就成了烂片一个。
影片中,老太太多次给小女孩介绍自己的孙子。原以为只是一个老人常爱干的事情,一个小插曲而已,看的时候笑笑而已。到了片尾才知道这个设置对于升华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起了关键的作用。
老太太孤老一生,扛过枪,抽过大烟,什么都干过,就是没有儿女,收养了一个女儿,也就有了所谓的孙子,孙子来看过老太几次,女儿只是在片尾才出现,来了也是买了两条鲤鱼,一直在打电话。大概是这个院子留住了女儿和孙子的心。
老太太答应,孙儿结婚就把小院给孙儿了,自己就搬走。
老太太虽然孤独,但是对这个院子是有感情的。她可能曾经以为撮合小女孩和自己的孙子,自己没准还能住在小院子里,因为她已经和小女孩建立起了感情,把这个院子交给她,自己也放心;不过,小女孩不懂得老太太的心,孙子也娶了一个从未谋面的贵州女孩,为那个女孩,孙子偷偷打了老太太300块钱的电话费。
老太太搬进了老人院,她只带走了挂在墙上的一幅画,那是她的主心骨。那一年的冬天,大雪中,老太太离开了人世。
去世前,女孩子去看过老太太,老太太不能说话,只能抓住女孩的手,眼睛里有无数的话,依恋和期待……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尽管悲伤,但让你直面人性,而且通常不能言语。
其实这个故事本来可以有另外一个讲法,同样是讲一个老人的孤独,讲感情的可贵与真挚,讲生命的归宿,讲得更加激烈,但是,我以为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更好的版本了。
因为它更符合生活的规律,散乱的、偶然的、轻如鸿毛的,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不能承受什么——不能承受的一定是永远不能再来的。
小女孩在天桥上深深的哭了,她无法承受的是自己对生命对情感了解的如此肤浅。
⑸ 急求《我们俩》影评,要求原创 。
本真之美----评《我们俩》
《我们俩》是一部小片子,其“小”不在于小成本、小制作,更在意故事情节间接短小,一个孤寡老人、一个率真的学生、一个简陋的有些破败的四合院,一同走过了冬天、春天、夏天、和秋天。没有多少波折、没有大悲大喜、没有宏大的场景、没有远大的追求,只是平常百姓,只是凡尘故事。
⑹ 看《我们俩》电影最后看哭了,还没看懂结局是什么意思
这部电影,整体节奏还是相当紧凑的,能够吸引人看下去。当然,中间也不凡被里面的一些诙谐幽默。看完之后,感觉值钱的部分很清爽,对白也还有意思。最后的结尾有点晦涩,不过确实能感觉到,老太太尘封了几十年的真情最后得到了爆发,不仅使她也是所有观众明白了一种超越金钱的东西,那就是人间的真情,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虽然最后老太太病倒了,去世了,但是觉得她还是在地下还是可以瞑目的,因为就在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她感受到了这久违的真情。
中间也讽刺一些不知恩图报的那些他收养的儿女以及孙子,在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老太太也深深的明白这一点,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自闭,警惕。当她被这个租房的女孩冲破自己的心理警惕线之后,她已经离不开这个女孩了。
其实,不仅这个老太太需要温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温情,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会累。
⑺ 看了《我们俩》这部电影让我得到了什么启示
看《我们俩》这部电影得到的启示可以以观看影剧为主题,描述剧情的大致经过,最后总结从中得出的启示。
正文:
影片中,在老太太和女孩的相处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件典型意义上的互相关爱的事情,她们的生活总是将争执和宽容交织在一起 ,当然开始矛盾多一些,后来温情多一些。
不过就是这样,才更贴近生活,生活不是拍电视,哪有那么多肉麻。其实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对于情感的表达都是颇为吝啬的,真正的感情并非来自什么典型事例,而是生活中每一点一滴的磕磕碰碰,还有温情。
(7)电影我们俩影评分析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冬天,在某个四合院孤孤单单生活的老太太迎来一个来北京求学的外地女孩。女孩想租老太离学校很近的房子,但嫌老太太要价太高,老太一脸爱住不住的表情坚决不降价,女孩无奈租了下来,两人开始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
无论是安装电话、缴纳电话费,还是点电炉、借用电冰箱,女孩都觉得老太太在处处算计她,心里十分委屈,老太太看她,也是一百个不顺眼。
但日久生情,两人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日子溜过春天、夏天,老太太眼见女孩生活尤其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她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的陪伴冲淡了不少。秋天来临,女孩找到更好的住处,要离开老太,老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
⑻ <我们俩>这个电影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
《我们俩》的导演手法和影片结构一样简单,基本不玩花样,一场一场的叙事、对话,小女孩风风火火进出,老太太端坐屋前默默端详,彼此之间从不信任地相互抗争到自然而然如同家人,感情随着四季发生、生长、成熟、消失,最终留下了伤感,也留下了一些驱之不走的印记。
⑼ 《我们俩》影评
《我们俩》是个小制作的电影。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讲述一个房东老太太和女大学生住户的故事。当女孩穿着军大衣,围着围巾只露两只眼睛问“有房子要租吗”,老太太精明的要了不高不低的200元钱时,两个人就开始了较量。从电话线到电炉子,甚至用电冰箱,在磕磕碰碰中两个人都在抗拒着彼此,直到一起吃了一顿美丽而孤独的年夜饭,两个人走过了寒冷的冬季,也慢慢的融化了心中的坚冰。女孩温暖慰藉了老人凄凉孤独的晚年生活,老人也见证关心着女孩的青春岁月。在生活的点滴里,两个人心灵靠近了,度过了美好的春夏,不得不面对分离。女孩走后,老人就病了,想念女孩。再见面的时候,两只手紧握,虽然没有任何话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影用春夏秋冬四个空镜头来结构影片, 是很中国的构思方法。 片中有处细节创意非常好。女孩很多时候都是气喘吁吁的,这当中有的是因为生气,有的是因快速奔跑,有的是出力气干活。而老人则是慢悠悠的,还有个重要的道具拐杖,(当当的敲叫小马,打挂着的红灯笼等等),唯一的一次剧烈的活动就是踢小马挂的那些红灯笼。我想作品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生命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吧,年轻的和年老的,而无论是喷薄而出,还是白日依山,都是我们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和将要经历的。 一个二十岁的生命和一个九十岁的生命截然不同,陌生、代沟、排斥,这些在相互碰撞、相互了解、相互关爱中土崩瓦解,最后一老一少真正的接纳了对方,走进了彼此的心灵,实际上恰是生命和生命的对等和交融。 真的,爱,没有什么不可以。 想说的还有电影语言。电影语言有直观性,有感染力,最值得提的是简洁。开篇,女孩来找房,老人要了不高不低的两百元钱,女孩和他讲价。下个镜头就是老人数钱,非常简洁的交代出了两人开始了租住的生活。后来,女孩搬到新家正在装修,接到电话,没有任何话语,下一个镜头就是女孩气喘吁吁站在老人家的胡同目送老人离开了生活一辈子的房子为了给孙子结婚,并且借助邻居之口诉说了女孩搬走后的情形。最后,女孩从家里回来在火车站,接到一个电话,没有说话,只见女孩靠着天桥的栏杆慢慢的蹲了下来,周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可是画面寂然无声,此时世界对于女孩来讲已经停止了。还有好多这样的镜头,干净利落,一点都不拖沓。电影语言简洁又丰富。再看有些电视剧,简直受不了。 当然,可说的还不止这些。看完后手懒没写,到现在也没有更多的热情了。就写这些吧。 看这部电影不久,恰好学生写作文《我们的心近了》,作文讲评时,把这部电影引到了其中。从选材、结构、语言到细节描写,学生学到了不少东西,反响不错。当时自己也挺得意,呵呵,也算没白看,来了个知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