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题材的电影中的都有哪些错误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错误的地方,就是蜀汉的旗子,上面标注的是蜀,但其实真正的就是蜀汉的旗子标注的是汉,而不是蜀,这就是电影中出现的比较大的错误了。
Ⅱ 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有哪些
《南京1937》、《拉贝日记》、《黄石的孩子》、《南京!南京!》、《栖霞寺1937》等。
1、《拉贝日记》
影片《拉贝日记》由佛罗瑞·加仑伯格执导,乌尔里奇·图克尔、丹尼尔·布鲁赫、史蒂夫·布西密、张静初和香川照之等联袂领衔主演。影片取材自拉贝撰写的战时日记《拉贝日记》,通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
影片从亲历者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始末,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最为完整详实的史料。曾对纳粹主义深信不疑的拉贝,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起“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万中国百姓的生命。
2、《南京1937》
《南京1937》是由龙祥影业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制作,吴子牛执导,秦汉、刘若英等人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以1937年发生于中国南京的战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遭遇的故事。
3、《黄石的孩子》
《黄石的孩子》是由中国、澳大利亚、德国联合拍摄的一部抗战期间的影片。由罗杰·斯波蒂伍德执导,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周润发、拉达·米契尔和杨紫琼等联袂出演。影片的背景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电影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讲述了一个英国人乔治·何克,带领60个孤儿踏上不平凡的征程
4、《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由陆川执导,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中泉英雄等主演。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2009年4月22日,该片在中国内地公映;同年该片获得第5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等奖项
5、《栖霞寺1937》
《栖霞寺1937》由南京三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南京精汇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于2005年7月5日推出的一部 战争剧情电影,该片由郑方南执导,新华、宋军等主演。该片讲述了1937年底到1938年初南京沦陷前后,南京栖霞寺和尚寂然法师带领寺庙僧人自发创建难民护难所,不畏日军的压力与打击,保护两万多难民的故事。
Ⅲ 《八佰》作为一部抗日题材剧,有哪些地方不适合小孩子看
剧中有些血腥的地方不适合小孩子观看,
除了优秀的制作和演员的演技,它极大地还原了战争的残酷,呈现了一幅乱世“众生”的画面。每一个画面和场景都令人震惊。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虚构的历史”出发,我们从何说起?有一两个细节被查获。例如,杨是走过来的,而不是游过去的。还原历史,应该还原的是历史精神。即使是历史学家也不能百分之百地还原历史,电影也不能。纵观电影史,没有一部历史电影能实现100%的历史还原。历史只能作为电影的幕布和后台。还原当时的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细节,显然是不现实的。
它的改编部分正是它作为一部电影的艺术性的体现。全剧从头到尾出现的白马是“玉兰白龙马”,象征着无敌、聪明伶俐、勇于保卫国家的赵子龙。杨惠民在过去游泳而不是走过去,是为了适应前面情节中所表现的过桥难和悲剧。升旗的目的是为了升华牺牲战士的英雄精神。皮影戏、骑马决斗、打鼓等的改编,恰恰体现了它作为一部电影的艺术品质。
Ⅳ 请大家推荐一部有关历史名人的电影 (必须是历史哦)
强烈建议看看《林则徐》,一部国产老电影,有着深刻的爱国教育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这部电者桐兄影绝对是有话题可写,适合写观后感,又不会太深奥。
如果楼主想看更深层次和欣赏水平的历史名人电影,不妨看看根据轮模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屈原》首袭、《蔡文姬》、《王昭君》,前两部改编自郭沫若的话剧,后一部改编自曹禺的话剧。
如果楼主甚至想看关于“反面历史人物”的电影,作深入的探讨,不妨看看《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看看刘晓庆是怎样“演活”慈禧太后的。
Ⅳ 老电影《林则徐》里的一段雷人情节,揭开清朝挨揍的奇葩原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杨基宁
中国 历史 题材电影的发展史上,1959年由电影大师郑君里执导,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主演的《林则徐》,堪称一部标杆力作。不过比起其震撼人心的剧情与公认“大师级”的表演来,影片里的一些剧情,也让好些 历史 票友们,看后连呼天雷滚滚,比如第18分钟的“试炮”桥段。
那一段的剧情是,在广州厉行禁烟的指斗林则徐,担忧英国人侵略,于是在老将军关天培的陪同下,检查虎门炮台的火炮。在虎门炮台一门“大杀器”级别的火炮面前,林则徐好奇的问这炮是啥时候造的,只见白发苍苍的关天培老将军大臂一挥: 乾隆四十六年,比我还大三岁呢!
可惜这大炮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宗师高手”,并非是越老越能打。林则徐下令试开一炮后,只见这乾隆年间的“老炮”一声轰鸣,炮弹就如任贤齐的歌中所唱:“慢慢的爬在沙滩上,数着浪花一朵朵”。把林则徐等一干大清高官,瞬间看得心里哇凉……
如此桥段,也让好些“野史票友”们,看得愤愤不平: 都1840年鸦片战争前夜了,大清真的还在用乾隆年间的炮?这会不会是刻意丑化“我大清”?
乍一看,《林则徐》的这段情节,似乎“过分了”。因为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造炮”这事儿,就是大清朝傲人的业绩。
与“大清弓马骑射取天下”的论调相反,当年清王朝能够得天下,重要一条经验,就是对火器特别是火炮技术,近乎不惜血本梁派的开发建设。虽然宁远城头的重炮,让努尔哈赤吃了血亏。但当时的后金(清朝),也是十分记打。 皇太极即位后,就全力引进学习明王朝的重炮技术, 到了崇祯年间明清松锦血战时,清军炮兵无论火力还是数量,都已全面反杀明军。明朝辽东巡抚黎玉田就曾有痛苦哀叹:“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迄於今而铸炮造药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不久后清军入关,能够势如破竹,陆续击破李自成和南明等强敌,十分重要的本钱,也是“炮好”。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时,清王朝的“造炮”事业,更是到了高潮。就连金庸老先生的《鹿鼎记》里,都把“唯渣磨康熙造炮”的典故代入进去,制造了一堆劲爆剧情。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明末至康熙年间,中国的火炮研发,虽然一直在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红衣大炮”更堪称“整体技术引进”。 但当时的中国军工业,也有自己领先世界的独家优势:“铁芯铜体”技术。
何为“铁芯铜体”技术?就得先说说明清同时期的欧美国家, 一个公认的军工难题:成本高。 当时的西方列强,火炮技术强大不假,但冶炼技术却有限,铸炮通常只能用昂贵的青铜。以《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里的叹息:“1650年,几乎所有的海军炮都用青铜铸造”。昂贵的军工成本,也令火炮的装备规模受到限制。但放在中国,有“铁芯铜体”技术就好办了:明朝嘉靖年间时,中国工匠就发明了“复合层火炮制造技术”,双层体火炮内层是用熟铁制成,外层则铸以青铜或者生铁,是为“铁芯铜体”。这样既能防止火炮炸裂,增加使用寿命,更能以低成本迅速推广先进火炮。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明末至康熙年间,每当引进先进的外国火炮技术,中国工匠都能快速引进研发,迅速“改装”出大批价廉且战力凶悍的“国产炮”,就靠这“铁芯铜体”技术来消化。
而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铁芯铜体”技术,就是大清军工的独家秘籍。 以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也瞪圆了眼睛,誓要学到这一技术。至今,在伦敦的伍尔利奇博物馆,依旧陈列英军缴获的两门清军火炮,其中一门是被剖开的,是因为当时英国人,特地把缴获的清朝火炮带回去研究,分析中国的复合炮管技术。以学者刘鸿亮等人的观点:“欧洲火器界有此工艺,却是19世纪50年代的事情了。”
从这一点可以了解到,仅仅从军工技术来说,甚至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对西方都是有独家技术优势的。那是不是可以说,林则徐黑了“我大清”呢?答:真没黑!
虽然大清造炮,曾有悠久 历史 ,但鸦片战争前的清军火炮,其实比电影《林则徐》里还要烂太多——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并不是火炮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而是严重退化的问题。
首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王朝严重的文化专制, 特别是经过经过乾隆时期,大规模的修撰《四库全书》运动后,类似《军器图说》的技术类典籍被焚毁,甚至把前代包容有兵器研制在内的各类兵书,比如《武备志》等书籍,也列为禁书。而火器铸造这种工艺,如果没有技术资料,只靠工匠传帮带的话,那很有可能关键技术导致退化乃至失传。
腐败问题,则是另一个心知肚明的原因, 别管“铁芯铜体”技术如何降成本,造炮毕竟是个高成本的事儿,对于经办官员们来说,那更是个充满油水的事儿。特别是从乾隆年间起,清王朝的腐败越发严重,偷工减料也就成风。比如野史里“很红”的乾隆年间名将福康安就曾叫苦:当时清军精锐八旗的枪炮,都常见生锈,刀矛等冷兵器,也质量问题严重,甚至“铸造不精,锋芒顿挫”。实在是辣眼睛。
那福康安是不是胡说?乾隆皇帝的宝贝儿子嘉庆帝,就来了个“现身说法”:嘉庆四年,也就是乾隆刚过世那年,当时搜乾嘉之交的白莲教战争是最激烈的时候,嘉庆皇帝愤然而雄起,决定集合全国的技术力量,对前朝一百六十门“神枢炮”加以改造,升级“新炮”收拾白莲教。 这些“神枢炮”,可是明朝为了抗倭造的炮, 也就是说二百多年前的炮了,结果改了以后,该炮的射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从百步开外,降低到百步以内。这件事让嘉庆帝相当恼火,直接证明了当时的制炮技术,已经大为衰退,而火炮质量,自然比先朝低劣不少。
而放在老电影《林则徐》里,看到大清火炮不争气,林则徐也很淡定,不慌不忙拿出了欧洲火炮图纸,要大家依葫芦画瓢,照着图纸造新炮。 说实话,就算林则徐真拿出图纸来,以当时大清工匠的技术,再好的炮,也是造不出来啊。
以这个意义说,《林则徐》哪有丑化“我大清”,分明是“严重美化”。
事实上, 历史 上的林则徐,面对大清“烂炮”扎堆的问题,林则徐也是靠“密购西洋大铜炮”解决问题: 造啥啊,直接买吧。
再比如那位壮烈殉国的关天培,以《筹海初集》上记载,1835年,他其实就重金招募能工巧匠铸造新炮四十门,希望能增强虎门炮台的防御力。结果,在试放检验时,一共四十门,就炸了十门,还有5门新炮“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贮水四碗”。
至是很多技术不仅是失传,甚至很多官员甚至是闻所未闻。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时,陕西凤翔县进行了一次“考古挖掘”,竟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左宗棠闻讯前去考察后,当时此类开花弹非常罕见,他不禁感慨万千,叹道: “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其实,大清山穷水尽时,清朝的那些糊涂官员们,真的动过用明朝的炮拯救大清的念头。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大学士瑞麟想到一个好主意:“当年施琅收复台湾时,缴获的郑成功的炮,不还都在仓库里嘛。那炮既然能打荷兰人,那现在肯定也能打英国人法国人呀!” 大难临头,大清朝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想靠两百年前大明朝的火炮来救命,真是让人又可气又可笑。
平心而论,同时期的欧洲在17世纪——19世纪初期,火炮的总体性能没有太大变化,改变的也仅仅是编制、射击技术和机动性的改进,火炮威力本身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但清朝火炮这二百年却是“越造越臭”,一个是不断的前进,量变最终质变,另一个确是不断下滑。 老大帝国总是在虚妄的“老子天下第一”的念头中沾沾自喜,最终品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滋味。
参考资料:刘鸿亮 孙淑云 张治国《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双层体铁炮技术的问题研究》、刘鸿亮 张建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复合金属炮技术兴衰的问题研究》、子繇《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黄一农《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东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响》,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李湖光《大明龙权下的火器战争》等
屈辱的使团,忠贞的使者,明末最后的脊梁——左懋第
谁说只有戚继光能抗倭?刘江一战消灭2000倭寇,保大明百年太平
Ⅵ 观众反响《建军大业》是一部好电影,《建国大业》为什么豆瓣评分很低
《建国大业》现在豆瓣上没有给出相应评分,而且也关闭了评论通道,所以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无从查起。但是我可以来评价一下这部电影,《建国大业》作为影视圈献给新中国的贺礼,自然有很多明星加盟,而且一般的小明星都不够格加盟,其中每一个小角色都是现实中的影视大咖。
Ⅶ 为什么说《荡寇风云》是一部“三无”历史烂片
没有那么差,但也有很多问题
历史与武侠的摇摆
文/梦里诗书
《荡寇风云》本质上来说是一部尤有诚意的古装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真实贴近时代的战争场面,也有着以真实历史为奠基的民族英雄,但另一面电影对整体节奏的掌控却是非常欠缺的,这无疑使一段本自激荡人心的故事变的尤为拖沓突兀。
精致的服装,考究的兵器枪械,对戚继光鸳鸯阵的还原,都是《荡寇风云》颇为不错的亮点,更为难得的是在这部作品里,电影并没有如同很多抗日神片般的去丑化反派,而是和很多欧美真正有气概的战争电影中那样,对倭寇也做出了精雕细琢的刻画与尊重,这种做法即使电影所呈现的并非只是一场黑白分明的抗倭之战。
可总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在《荡寇风云》里,陈嘉上依旧没有吸取自己在《四大名捕》中失败的教训,不同视角的多线叙事需要有着强有力的节奏掌控,但这一点却是这位导演自觉很是欠缺的,电影不仅在很多并没有太大用处的情感上耗费了太多时间,也完全看不到电影在主次线上有序的把控,而当其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后,最终能留给结局的时间俨然变的寥寥无几,这也使电影最后的结局难以去深华其预想的主旨,给人以非常仓促的感觉。
除了在节奏掌控上的失利,《荡寇风云》也犯了一个近乎枝拿和所有香港导演在拍古装片时都会犯的问题,那就是深受武侠电影的影响,很难拍出一种历史正剧的气魄敏洞与仪式感,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虽然可以看到陈嘉上想去展现大明官场的复杂猛盯黑暗,也想去攫取一些人性上更深层次的东西,但这些碍于节奏掌控的失利,到最后仍旧都是浅尝即止的,使之对比如《大明劫》这样的作品仍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知道要去呈现抗倭英雄戚继光,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呈现的电影,在历史与武侠模棱两可的摇摆中,《荡寇风云》最终变的仅只是差强人意。
Ⅷ 如何评价一部历史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一部历史电影必定是以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展开的。所以关于历史为题材的电影往往从开始就注定结局,这个是不会有新意的。这就是电影的真实性。
而如果千篇一律地按照史书记载,描述一个历史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结果,这个电影又难免显得很枯燥。为了增加电影的魅力,吊足观众的胃口,导演们往往会在电影中虚拟一些情节,但前提是不能破坏历史的基本走向。
例如在赤壁中,导演吴宇森竟然虚拟了一个小乔私会曹操的段落,恐怕在任何史书上都找不到这样的记载。对于这样一个凭空增加的情节,观众们有褒有贬。贬低者认为,此段落偏离了历史;而赞誉者认为,这样一个情节更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对于一部历史电影来说,反应真实性是前提。而适当地增加一些虚拟情节有利于电影人物性格的塑造,而且有利于推动事件的发展,使整个电影更加紧凑。
Ⅸ 看一部历史电影或电视剧,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观后感。
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电影《南京》观后感
1937年的冬天,日首和迹本侵略军的大炮从上海轰到了南京。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大轰炸之后,日本士兵攻打南京城,并且开始大肆屠杀南京城的老百姓。在南京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为了追捕驻城军人,对只要是手上有老茧的壮年男人进行屠杀;为了打发时间,强奸妇女,最令人发指的是,当时的日本军人强奸的有10多岁的小女孩,有已婚的妇女,更有60多岁的老妪!幸存者在讲述当时的情景是,不禁泪如雨下。就在南京城的人民们都绝望的时候,由15位外国友人为难民们提供庇护的安全区成立了。他们为了南京人民的安危与日本士兵进行对抗,不顾个人安危。而正是他们15人组成的这个安全区,却拯救了25万南京人民。
日本士兵为了追捕南京驻城士兵将大者并量男性进行集体屠杀。100个绑成一路,到了扬子江边的时候就10个帮成一堆,一个士兵负责一堆。最开始是用刺刀捅,有的一刀就捅死了,有的捅歪了,就叫喊。整个扬子江边惨叫连天。30分钟过去后,日本士兵开始对那些没捅死的人进行机枪扫射,扫射之后将尸体集中,淋上汽油,然后焚烧。短短的时间内,就残忍的杀害了40万南京人民。
在漫长的70年里,幸存下来的人们,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和将这屈辱的历史告诉后人的责任是非常巨大的。我扪心自问,在经历了如此的炼狱,在亲眼看见亲人死在自己面前的历史后,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生存下来,是否还有勇气将自己屈辱、惨痛的经历告诉后人,为历史留下证据?又是否能够在日本人的暴行前像那15位外国友人一样,勇敢的为南京人民建立安全区,当日本人的刀架到脖子上的那一刻都不曾后悔为中国人民所做的这一切的援助?
不,我不能。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我不知道这是谁说的,但这句话我却一直难以忘记。看完这部电影,也要我产生的巨大的内疚感,我何德何能,竟可不费吹灰之力过上安逸的生活。每天想的是如何听好听的音乐、吃好吃的食物、玩好玩的游戏、买漂亮的衣服,没钱的时候伸手向父母要就可以,饿了的时候在房间里叫父母做饭就可以。可是我却在安逸的生活中沉沦了,险些忘记了历史。而作为一个生活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是盲目的抵制日货?是在互联网上对当年日本士兵的所作所为进行漫骂?还是对曾经的历史一笑而过?都不是,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做的便是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搞好学习。虽然像南京大屠杀一样的残局在当代社会是不可能再一次重演,可是在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我们现在已经不多不少的受到了外来的侵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将来用国内的力量将中国发展壮大,来减少外棚局来的文化侵略对中国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没有忘记历史最好的证据,也是我们能为我们的祖国所能做的最有力的事了。
因为,不愿背叛,所以,选择铭记这段历史。
Ⅹ 观看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找出其中的重要史实或者历史谬误,并用文字整理在作业本上
这是你们历史老师留的作业么?那这个问题实在坦粗桥太简单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虽然号称正剧,但是里面与历史错位的信息还是挺多的。
比如周培公,从来没看到过康熙让猛皇帝。姚启圣,也没有辞官归隐。蓝齐儿这个人是虚构的,纳兰明珠也没有被李光地弹劾。
索尔图是被康熙杀掉的,正大光明匾也不是康熙写的。
还凳衫有苏麻拉姑和孝庄太后,历史错误还是挺多的。
不过这就太过细化了,对于历史的学习,个人感觉吧,帮助不是很大。毕竟中学历史,不会学的这么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