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孔雀》主题 结局长镜头的评析
只找到电影的评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顾长卫是西安人,据说他家就在铁路局附近,一个朋友说经常在买菜的时候看见
他的老婆:比他更有知名度也更耐看的蒋雯丽。如果这个八卦消息是真的话,那
他也算是半个邻居了:铁路局就在我们学校隔壁。
邻居的片子上映,我和老婆花了四十大洋去小捧了一下场,在没去之前旁边已经
有不少人在网上看了这部《孔雀》,贬低之声不断,看来大家对于这个银熊奖得
主不怎么买账,只有BBS上有微弱的声音说这部片子画面很细腻:这正是吸引我的
地方,从早先看见的海报和老顾的摄影出身,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电
影。
看过之后,颇有些感触,近来已经很少有影片让我能安安静静沿着电影的胶片思
考问题了。满大街都流行“两千零二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去年稍微早一些。”
和“老鼠爱大米”,现在的文化消费品,已经从“不用思考”的水准升级到“千
万不能思考”的高度,所以看看《孔雀》,就好像天天只能喝可乐的人,重新能
喝一大口山中的泉水,冰凉刺喉却甘之如饴。
孔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意象,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想着为什么导演和编剧会用这
样一个意象。
孔雀是美丽的,但是那只是生命短暂的绽放,大部分的生命,是灰土土的,跟一
只土鸡的生命无异。胖子大哥绽放的美丽,是拿着那朵硕大的向阳花站在工厂外
面等着那个心仪的女子,那是他开屏的对象。姐姐骑着车,后面鼓着自己缝的降
落伞,飞行在小镇的路上,那后面的降落伞,像极了开屏的孔雀,美丽而无奈的
展开着。甚至那只鹅也曾美丽过,只不过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它就像一个芭蕾
舞的舞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身躯展现出惊人的美丽。
孔雀生活在笼子里面,看起来是生活在广阔的天空下面,可以飞出这一片天,但
是挣扎以后你才会发现,你其实只能在这一个小笼子里面孤寂的挣扎,透过笼子
你可以看见一切遥远而美好的事情,但是你怎么努力也不会得到,姐姐的降落伞
在笼子外面的天空,弟弟的生活也只能在笼子里面,就算他能短暂的出走,但最
后也不得不自己走回笼子,笼子就是时代和环境的宿命。无论你是否美丽,无论
你是否努力,无论你是否有着坚定而美好的理想,最后都要回到这个笼子里,不
管是傻子哥哥,美丽的姐姐,还是有着曾经想走出去的想法的弟弟。
孔雀在冬天是不会开屏的,或者导演认为孔雀们没有开屏,只是因为影像中的那
个年代是冬天,或许吧。不知道现在冬天有没有过去?希望我们生活在春天。:)
❷ 影片《孔雀》叙事结构分析
-2005年,国际著名摄影师顾长卫的导演处女作《孔雀》问世,随即出现了“墙内开花两头香”的大好局面。在国际上,影片《孔雀》获得了第55界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并被称为是一次“艺术的胜利”;在国内,电影《孔雀》也在各地竞相“开屏”,成为一时之热点话题,满足了一直渴望欣赏中国本土艺术电影的视野期待。作为一部“物以稀为贵“的艺术电影,《孔雀》确实备受瞩目,尤其是其独特新颖的的叙事结构,虽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仍值得我们去再三回味和深入研究。
一、表层结构
《孔雀》的叙事结构“复调式”,即把故事分成独立平行而又相互交错的三个部分,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复调, polyphony,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各具相对独立意义旋律的同时进行。“复调音乐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迄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
后来“复调”一词被巴赫金引入文学,借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多人物中心、多角度的、非全知全能式的叙事特征。随后在文学界复调作为一种叙事技巧,被中外很多作家有意或无意识地采用,丰富和拓展了小说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如《红字》、《喧哗与骚动》、《寒冬夜行人》、《秦腔》、《尘埃落定》等。
复调小说的先锋实验为电影叙事提供了范例和启示。视觉图像是电影的媒介方式和表现语言,索绪尔指出:“视觉的能指可以在几个向度上同时并发”,于是,国际上出现了很多利用复调机制而构思精良的电影,如《广岛之恋》、《罗拉快跑》、《暴雨将至》等。
国产片《孔雀》,在国外电影叙事结构启发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和实践了复调原理,将姐姐(高卫红)、 哥哥 (高卫国)、弟弟(高卫强)的故事处理成管弦乐队的不同声部,可以进行齐奏、对位演奏与赋格曲式等多种选择,既保持独立性,又形成对话性,使其形成一种哀怨凄婉的和声关系以表现影片的主题。
(一)《孔雀》的三个故事是独立平行的
《孔雀》讲述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里的一个五口之家,一段时期内各人发生的故事。由三个段落构成,耽于幻想而倔强的姐姐,看似呆胖却精明的哥哥,消极忧郁及叛逆的弟弟,各居其一。
1.姐姐:偏执的降落伞
姐姐是一个偏执的浪漫主义者。她,畅想天空飞翔的浪漫,常躺在屋顶阳台上,凝视着碧蓝的天空,憧憬当伞兵的生活,虽想尽办法参军,最后仍被淘汰。但她的畅想并未停止,她自制降落伞,骑着单车,风驰电掣,车后拖着随风开放的降落伞,大叫着、欢笑着,在街道上飞驰,吸引了无数惊奇的目光,在母亲疯狂的制止下,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为了向村中的流氓果子拿回她的降落伞,姐姐毫不犹疑地脱下了自己的裤子。在姐姐看来,没有比理想更为重要的东西了,包括自己的身体。她,畅想被疼爱的浪漫。用编造挨打的情节骗取拉琴老人的暧昧亲情,在他们共同编造的艺术桃花源中相互慰藉,但被“干爸”的家人认为是狐狸精,惨遭毒打。她,畅想自由工作的浪漫,想摆脱机械重复的洗瓶子的劳作,于是用婚姻作为筹码,但是仍旧摆脱不了与瓶子打交道的命运,最后和丈夫离婚了。她,畅想美满爱情的浪漫,一直自以为是地爱着那个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男伞兵,但多年后生活落魄而又拖家带口的男伞兵,在街头迟疑地认不出姐姐。最后,姐姐终于抑制不住地抽搐地哭了,她开始懂得了现实的生活,有了很像自己的孩子,但在动物园看孔雀的时候对女儿说“你爸爸老家漫山遍野都是孔雀”。不料,女儿确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真实告诉姐姐“这里的孔雀都是假的”。
在影片中,姐姐的段落发展得最为充分,时间比例也最大。可以通过弟弟旁白的口述中将姐姐的故事可以通过简单的叙述句构成一个单线序列:第一,七十年代的夏天,北方小城市里的五口之家,爸爸妈妈的身体还好,姊妹三个也还年轻。这是一种初始的平衡状态。第二,姐姐遇到男伞兵,点燃梦想的希望,报名参军但被淘汰。这是一种平衡的破坏。第三,姐姐认“干爸”但被误会遭毒打。第四,姐姐结婚了,几年后又离婚。第三、第四是姐姐想恢复平衡的努力。第五,姐姐梦想破灭,最后嫁了人,有了小孩。这是达到了一种新的否定性的平衡。
2、哥哥:先天愚的向日葵
哥哥是一个“一步逻辑”的现实主义者。因为脑残而被父母宠爱,被弟弟妹妹照顾。但是哥哥,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哥哥想追求友情,在爸爸妈妈为其找的米厂,里甘心帮喜子他们干活,但最后还是受到挨打和嘲笑;哥哥想追求丰满漂亮的姑娘,在姑娘工作的工厂门口,傻乎乎地举着向日葵等待她下班,但最后被拒绝还丢掉工作;哥哥动听的歌声,在女厕所的门口伫立地听了许久,但最后被当做色狼,被弟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殴打。最后,哥哥不再追求了,娶了一个不漂亮的乡下瘸腿的姑娘,做了点小本买卖,发家致富了。在动物园看孔雀的时候,哥哥说“咱自己盖一个动物园,住在里头天天瞧”。
如果说,姐姐的故事和形象都比较抽象的话,哥哥绝对是一个与之有强烈对比的现实形象。哥哥的故事也可以抽离成一个单线序列:第一,被爸爸妈妈宠爱,弟弟妹妹照顾。这是一种平衡状态。第二,到米厂工作,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是一种平衡的破坏。第三,追求友谊,被欺负。第四,追求爱情,被嫌弃。第三、第四是哥哥试图同外面的世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的努力。第五,结婚创业。哥哥到达了一种新的积极的平衡。
3.弟弟:沉默的影子
弟弟是一个现实的逃避者。整部片子,是通过弟弟的视角进行展示的,弟弟看到了姐姐梦想的破灭,弟弟看到了哥哥生活的现实,他看着一个个价值的失落而他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的价值定位。也许,弟弟一直想安静地做一个哥哥姐姐的影子而已。父母的偏爱,忽视了弟弟的存在,哥哥拿糖喂白鹅的奢侈,无形中重创了他的心。弱智的哥哥送伞并且被当成色狼,这使弟弟受到了同学的耻笑,被心仪的女生可怜。弟弟心底常年的愤怒累积成了想毒死哥哥的行动,最后被妈妈发现,在妈妈的抽泣中弟弟深深自责。青春期的他有对异性的好奇冲动,画了一张女性的裸体画,被爸爸发现赶出家门。多年后,弟弟流浪回家,带着风尘老婆和她的孩子。弟弟不再工作,在家带小孩,吃软饭。在动物园看孔雀的时候弟弟冷漠地认为“冬天的孔雀是不会开屏的”。
到了叙事弟弟的故事的时候,影片出现的了情节大幅度的跳跃,但弟弟的故事也可以概括成一个单线序列:第一,做哥哥和姐姐的影子。这是一种平衡的状态。第二,因为弱智的哥哥,使弟弟被同学耻笑。这是弟弟生活平衡的一种破坏。第三,买老鼠药想毒死哥哥,被妈妈发现。第四,被迫离家出走。第三、第四是弟弟追求一种生活生活平衡的努力。第五,吃软饭。弟弟的生活找到了一种新的消极的平衡。
三个故事都是按照统一的叙事结构即平衡—失衡—再平衡,相对平行地发展下来,其同一要表达的是梦想的破灭和成长的痛苦。三个故事像是三个悲伤的音符,不断地重现,如同歌曲中的复歌部分,不断吟唱,加强对观众的冲击。
(二)《孔雀》中的三个故事又是相互交叉的
编剧通过血缘关系将姐姐、哥哥、弟弟的故事联系起来。他们有共同的爸爸妈妈。而父母在他们三个的故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行动元”,对兄弟姐妹三人的故事都起着推动的作用。如在姐姐的故事中,母亲是姐姐追求梦想的阻碍者;在哥哥的故事中,母亲是哥哥现实生活的推动着;在弟弟的故事中,父亲是弟弟生活的改变者。除此之外,其兄弟姐妹三人在在彼此的故事中也相互联系交叉。其实,就是导演通过顺叙、倒叙、插叙,将这三个人的故事通过不同的详略展示了三次。其三个人的故事脉络在一次次的叙述中逐渐清晰,人物的形象逐渐突出,故事的悬念也随之解开。这种相互交叉的结构使得三个故事又构成一个同一的和弦。
二、深层结构
作为一部文艺片,《孔雀》低调的影像,冷静的叙事和明确的时代色彩,构成了一种表达的含蓄。点题的孔雀直到电影最后一刻才出现。电影为何叫《孔雀》?其匠心独运的表层结构下究竟有和深层的蕴含?不同的观众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读,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就连导演顾长卫和编剧李樯在该片深层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很大的分歧,至今,仍未达到统一。
我认为孔雀的深层结构表现的仍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上一大永恒经典的命题:力与命的抗争。力,代表的是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命,代表非人所能控制的因素。在文学史上,古希腊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力与命的抗争的典型体现,在这个神话中,命是指预言的力量。而在中国这种力与命的抗争在屈原的《离骚》中表现的最为激烈和全面。屈原通过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描写,表达了“内美”和“好修”的力,无法抵抗命的悲剧。这种思想演化到最后就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宿命论,如富贵天注定之类的,孔子也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电影《孔雀》显然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也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都表达着这种力与命抗争的悲剧。
首先,从时间的维度上看,姐姐故事的高潮在于姐姐和弟弟挑选西红柿时,难以抑制地无声痛哭。姐姐为什么会痛哭?因为她开始意识到她的理想和信念,她的爱情都抵不过时间的冲刷。曾经让姐姐心动的男伞兵已经变得苍老而猥琐,姐姐在男伞兵的皱纹里彷佛也看打了岁月对自己的摧残。曾经的她,是那样的颜色鲜艳,为了梦想带着自制的降落伞在街上大呼小叫。而现在,宽大的衣服不见腰身,就算梦想不曾变过,时间已不再停留,现在的自己如同这些被挑剩下的西红柿,不再新鲜。从弟弟的故事看,每个人故事都是由弟弟的一段独白而开始的,“每次想起七十年代的夏天,全家人在走廊吃晚饭的这一幕,我心里还是感伤。直到今天,还有不少老人们,都记得我们姊妹三个的往事。”弟弟感伤的原因是多年前“爸爸妈妈的身体还那么好,我们姊妹三个也都那么年轻。”可见,弟弟曾对时间抗争过,但是最后的他只剩下感伤,于是他想“一觉醒来,已经六十岁了”,这样就不用抗争了,也不用痛苦了。
第二,空间的维度看,《孔雀》的故事发生在北方一个封闭的小城镇里。尽管他们有的变老、死去,有的离开、归来,但是故事空间始终不变。“这不仅仅只是这个空间不仅是一个实在的物质空间,更加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或者哲学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姐姐的悲剧在于她生活在这个小城镇里,就算是镇上最大、最繁华的街也容不下姐姐的降落伞。弟弟的悲剧在于就算他的身体离开了这个小城镇,他的精神还是走不出去,辗转之后终究还是回来了。这是他们无法抗拒的空间悲剧。
第三,结合影片结尾的孔雀开屏来看。孔雀的开屏为的是吸引异性和炫耀自己的美丽。但是结尾处孔雀的开屏错过了它的时间,身旁的雌孔雀并未看它一眼,而观赏者也已经走远。它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里忍受孤芳自赏的悲哀。从另一方面来说,关在笼子的孔雀就像是走不出城镇的姐姐和弟弟,有着自身美丽无法抗拒笼子给它带来的束缚。
个人认为,一部电影是因为其精神的深层文化而显得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格调。其表层的结构,只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铅华洗净之后的平淡方是精华。但是,对于欣赏者来说,独特的表层结构可能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起兴趣。所以,艺术电影想要在商业繁荣的今天,得到更多的关注,创造新颖独特的表层也不失为一个名利双收的好办法。
❸ 如何解析电影《孔雀》
❹ 《孔雀》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孔雀》一般指顾长卫执导的电影《孔雀》,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
一家五口,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
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
(4)孔雀电影的声音分析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1、高卫红
面孔清秀,也可以说是清淡,人淡如菊。她有一种清教徒式的气质,外表安静,内心强烈执拗。她笑起来很单纯,不笑的时候很冷清。性格倔犟,因为理想迟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个过于唯美或理想化的人,她一生都活在她的梦想里。
外人看起来以为她不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对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望,这样的女孩子在封闭的小城市里肯定是个异类。
2、高卫国
外号“胖子”,患有脑疾,傻乎乎的,总遭人欺负,看上去很憨厚,实际上也很宽厚,以至于有些愚钝。但他的眼睛又大又明亮,与他愚钝的身体很不协调,看着让人替他着急。
他的笑容很灿烂,随便的笑都会格外开心似的。他胖胖的脸上有一种儿童气还没有脱去,很善良,纯真。你看他笨头笨脑的,可心里很明白。
3、高卫强
沉默得像一个影子,却是这家唯一的希望,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眼睛很灵动,像随时会逃跑的鹿,气质很复杂,很难一句话说清,因为他还处在青春期,人还没定型。
看上去又清纯又阴郁。这孩子的未来不好说,把握不准,或许是个好孩子,也可能会去杀人。但外表还是文秀的,就像在风雨中摇摆不定的一株纤弱的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孔雀
❺ 《孔雀》影评
〈孔雀〉这部影片自始至终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真实。真实的让人心痛。三个主人公都有过自己伟大的梦想,姐姐的飞行员梦,哥哥娶媳妇和工作梦,而弟弟呢,要的是自由。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类心灵和思想的真实表现。而结局却是三个人平淡的一生。那春心萌动的一刻,恰如投入心湖的一粒石子,荡漾许久,却总归平静。这种结局,情理之中,细细品味,也在观众的意料之中。该片的片名为《孔雀》,而孔雀只在片尾的几分钟方才出现。观众和演员都知道孔雀在冬季是不会开屏的,可是却奇迹般地撑起了它傲人的羽翅。这就给全片做了总结并喻意着一些道理:在梦想触手可及的时候,人总会尽力去抓住它,即使叛逆也是对灵魂的释放,对人生的有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可是当它不适时宜地开放,“我”和那些拥有梦想的人却老了,离它而去。还没走到梦想的尽头,“我”已选择平庸。孔雀开屏的刹那,我先是惊奇,后是烦忧,似乎那张开的,是一幅酸辣的人生。影片中以回忆蒙太奇的手法将三个主人公在青葱岁月的点点滴滴依次刻录,并将“我”回忆家里五口人在楼道吃晚饭的情景平行穿插其中。一部写实的影片,究竟要告诉人什么呢?不得不说,编导安排的故事与场景让我震惊。当姐姐在树林中裸露着身躯呈现给那个拿走她“降落伞”的男人时,我为编导那种让观众刻骨铭心的“毒辣”的拍摄手段而哑然,只是为了一个已然没有希望的梦想而用自己的贞操去换回自己青春时突发的梦,筹码似乎太过于沉重。并且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种事是绝不允许发生的。最后姐姐突然就找了一个司机嫁走了。太多太多的叛逆在姐姐身上发生。当她看到军官与一个 富家 小姐打乒乓球的时候,她就已经认命了。穷苦人家的孩子,注定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努力不一定成功,在这个钱权的社会,普通老百姓的一些奢望般的梦想,到头来也只是梦而已。影片着重阐述姐姐的一部分人生,是现代青年人的心理,并讽刺当时人们的思想。思想固化封建是建国后人们心理上的疾病。或许正因为这样,中国当时的几亿人才只会开垦田地,而不懂为理想为梦想而活。有或许,该片是激励人们努力为梦想而奋斗吧!在弟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所要的一种“尊严”。肥胖而又不懂礼数的哥哥去给弟弟送伞,却闹出了一连串的让人心酸的事。不被承认是哥哥,别人又误以为他是偷看女生的流氓。滴滴受不了有这种“败类”哥哥的打击,于是冲开人群,用伞狠狠扎了哥哥一下。虽然他日后找朋友假装军人和他的哥哥到他们班去送伞,却仍被同学发现,并鄙视般地变相隔绝了他。编导以次为反面教材再次表达了对于人们畸形心理的批判。无论是在七八十年代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不成熟乃至有些变态的“尊严”仍然无处不在。只为了人们面前的那一点“面子”,便不承认自己的哥哥,实则有些大逆不道的滋味。观众对人性的探讨与反思全在编导的掌控之中。影片最后,兄妹三人全都过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而平淡之中的奇葩,便是哥哥。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并且有了善良之心,对从前欺负他的人不计前嫌,尽力帮助。我想,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吧。在色彩方面,由于当时的年代流行的色彩并不艳丽,所以在全片仅有的几次满目绿意盎然的镜头让观众眼前一亮,才不至于视觉疲劳。满目的绿色一下子拥入眼帘,给观众一个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以次能调节观众的心情,由压抑到欢快,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剂”。顾长卫原本是摄影师,这部右他编导的影片却并没有令人决眦的拍摄手段和技巧。或许他也是如此理解人生“平淡中出奇迹,奇迹中看人生”。
❻ 求电影《孔雀》的解析
影片描写了七十年代末,河南一个城镇普通家庭的故事。朴素的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片断的情节,对于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看来都似曾经历或参与。那灰蓝的主色调,让人们感受到并不久远的时空和不愿多回忆的微痛。
叙事过程并没有准确的时间,但却非常巧妙的采用当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的音乐和电影来隐述时间,如苏联音乐、《卖花姑娘》主题曲和电影《追捕》的画面等,而这些普通百姓当时所能接受到的熟之能详的文化经典,使观众一下子能将时间定格在了某一天,真实感和认同感犹然而生。
影片的前部有一骑车拉伞的优美画面,这既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理想执着,甚至略有偏执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少女丰富的想象力。快乐的表情,疾驰的速度,满展的伞,观众仿佛看到了一只开屏的孔雀在追逐……
中间有一个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发生过的打煤砖场景,长时间的定格。一家人,顶着烈日,紧张地忙碌着……一场突来的暴雨,自己的劳动成果要泡汤了。他们用尽可能的方式在挽救,母亲两次所能找到的塑料布仅能遮盖住很小的一片,他们无助地站在屋檐下。
这时,母亲又冲出来,尽力地挽救和女儿因极度失望地放弃形成对角线,希望和失望,母亲和女儿,呆视与滑倒……都在煤砖化成污水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预示着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嬴弱,在大的社会环境压力下的无助,充满希望的能挽救什么?失望放弃的又能失去什么?另一条对角线,似乎只能默默地注视、等待……
和解是本剧最让人感到仁爱、欣慰、新生的场景。平实而又浪漫,当那只鞋盒放在桌上时,观众都会想:是什么?那只幼小的生命站起并展翅的阳光画面和刚才大鹅死前的阴霾画面所形成的对比,使观众从刚刚还紧揪的心情一下就得到了欢欣的、重生似的舒放。假如由于悲哀使眼里产生了泪,优美的挣扎身姿和哀婉的音乐阻滞了泪地流出,这只黄茸茸的小生命,一下就会将眼内的泪催涌出来,悲伤的泪也转瞬间即变成幸福的泪水了……
(6)孔雀电影的声音分析扩展阅读:
《孔雀》以三段式的结构讲述了兄妹三人的故事,看来却犹如一个人的一生。
导演顾长卫以其细腻丰富的镜语展示了生命的一个个瞬间,它们确实是与我们现在的生命有着时空之隔,但细细读来,却又依稀感到与我们自身生命产生了微妙的联结,而且这种微妙在不停地氤氲。
可以说这是以一部以描述心理见长的影片。其对影片中人物心理的解析有着深刻的时代性。
❼ 孔雀电影剧情分析
《孔雀》围绕着一个家庭的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向人们展示着当时的社会形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古城安阳,某个五口之家的姐姐 (张静初)、哥哥(冯瓅)和弟弟(吕玉来)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踏上不同的人生之路。
姐姐二十出头,虽看起来清瘦文静,内心却刚烈执拗,为实现梦想可以将自己豁出,为了当上伞兵,拥有自己的降落伞。
姐姐不惜放弃女孩子的贞洁,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自己动手制作了降落伞,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不避讳他人的眼光,骑着自行车快乐的放飞自我。无奈现实无情,在经过多次挫败和父母的打压不理解后她学会听天由命。
哥哥二十三四岁,因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父母对他的关爱皆多一层,这也养成了他自私的性格!
面对弟弟妹妹没有当哥哥的担当,在自己出事后妹妹找人报仇却还责怪妹妹不懂事,在餐馆吃东西使也从未有想过与妹妹弟弟分享,还用激将法使母亲去为自己说媒,后来经人介绍与精明的跛脚姑娘结婚后,他过上自己很满意的日子。
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世界过于丰富,在面对众人的围观时不承认自己的傻哥哥,内心格外的自卑,想要得到外界的肯定和羡慕的眼光。
暗恋女生却不敢表白,对着青春的懵懂画下了女子的裸画而被父亲发现赶出了家门后,开始在外面找寻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所获只是时间将其改造得面目全非,只会用自己去满足舞女的性欲从而过不干活的日子。
而当时的父母并没有过多的去和孩子交流,保守禁锢着他们的思想,只会将自己觉的是对的事情让孩子去做。
在面对孩子的叛逆时只会用强硬的手段去阻止,母亲面对女儿在大街上骑车放降落伞时的恐慌,父亲在面对小儿子画裸图时的打骂,他们对孩子不知道怎么去教育,思想上的压迫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压抑。
整个电影采取黑白的色调,却用孔雀命名。而在电影的结尾才出现了孔雀,这个孔雀的出现而引发了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从这个对话中更加凸显出他们鲜明的个人形象。
这三类人代表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纵然有些人有些自己的思想,但是却也和姐姐一样,挣扎不出这冰凉的现实,也想哥哥一样,追求着物质的富足,或许也变的想弟弟一样,浑浑噩噩的过着剩下的生活,像一个行尸走肉,沦为他人取乐的工具。
《孔雀》用着平凡家庭的五口人演绎着社会生活,用平常的生活演绎了时代的背景。用最微小的事情传达了深层的意义。用最为真实的镜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