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家庭电影
《家庭电影》是1997年芥川龙之介文学奖获奖品,描写的是一个早已支零破碎的家庭在20年后又汇聚,只为一直扮演色情片角色的妹妹要改头换面,想从拍家庭纪录片重新来过。于是父母子女重聚一堂,剧本虽然是写好的,但总有新的冲突,总不缺乏新的悲哀。《盛夏》写的是一位与有妇之夫的中年男人同居三年后离家出走的女子。《涨潮的时候》讲述了一位因为转校遭到欺负的小女孩的故事。
『贰』 何以为家电影深度解析
《何以为家》这部影片并没有十分复杂的剧情,剧中的主人公扎恩因为家庭极其贫困,父母的思想也是极其落后。
对于扎恩的悲剧,归根结底便是因为扎恩拥有一个不负责任,自私的父母。剧中的父母在根本养活不下那么多孩子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再生孩子,在自己没有能力养活那么多孩子时,他们便会选择将自己的孩子嫁给他人以换取自己家庭中的一些必需品。
有着这样的一幕场景,扎恩为模特脱下衣服,露出私密位置,而这也正是导演的深意所在。
一层含义向人们表达了扎恩对母爱的渴望,而另一方面更寓意着成人的事情应该更多地去追求真实,而并非伪装的去生活。
『叁』 煽情家庭电影《国际市场》,不仅是潸然泪下,更是励志生活
煽情家庭电影《国际市场》,讲述的更多是成年人的责任,以及传统家庭的内部关系,故事情节不仅让大家流泪,里面更夹杂着很多生活中励志的情节。
链接:https://pan..com/s/1vtK3YUQ0oVnMx0csXxxVnw
提取码:3z99
朝鲜战争期间,少年尹德秀随同父母登上美军的救援船,却遭遇了毕生难忘的生离死别。战火虽然停息,南北半岛则一分为二,饱受炮火荼毒的北方故乡遥不可及。长大之后,代替父亲成为顶梁柱的德秀(黄政民 饰)努力赚钱,为了筹备弟弟妹妹的学费,他和童年好友千达九(吴达洙 饰)前往西德当起了矿工。
『肆』 电影《春潮》影评:家庭的精神分析和欲望的女性表达
《春潮》:家庭的精神分析和欲望的女性表达
“周日映画室”(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推荐《春潮》,它是家庭题材,讲述祖母孙三代之间的故事,是我关注的话题。于是找到资源,认真看完,有点沉重,如下是自己的观后感。
故事的梗概:主角郭建波,女性,一名报社的犀利记者,单身,平时住报社宿舍,偶尔/时常回“家”住,有个搞音乐的情人/性伴侣,跟母亲关系糟糕,跟单位领导关系紧张。她的母亲,现在一位社区大妈/领导,离婚单身,但是有一个稳定的男性朋友/“男朋友”,家里家外完全判若两人,与女儿矛盾重重,一言不和就冷嘲热讽、言语攻击。她的女儿,郭婉婷,读小学四年轻,学霸,聪明机灵,由姥姥带大,时常斡旋于姥姥和母亲之间,对母亲没什么感情,很会察言观色、处理冲突,但也时常有着叛逆举动。
不评价电影拍的如何,仅从精神分析和女性表达两个维度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先说姥姥纪明岚,她不是主角,却是整个故事的缔造者,最需要浓墨重彩,也是这部电影悲剧的源头(当然她自己也是悲剧的承继者和受害者,后边会说到)。把整个电影关于她的人生经历拼接起来,大致是如此:纪明岚,一个农村女孩,来到城市(电影里的这个城市叫“春城”,有隐喻)上学,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是“出身好、思想单纯”,但是却未婚先孕,奉子成婚,受了不少批斗和非议。她自己说是男人追求/诱惑的她,女儿说是为了进城主动吸引人家。两人在因谈恋爱(老同学看来就没怎么谈)被校方关禁闭和罚写检讨的期间怀孕了,于是她在“很不情愿”、“不得不”地情况下跟那个男人结婚。毕业后她当过老师,后来才到社区工作。婚后发现男人有露阴癖,出轨成瘾、流氓成性,为了离婚,于是亲自检举自家丈夫,带着女儿天天在单位闹,博得众人的同情后最终“得逞”。之后带着女儿,“艰辛”地生活,三十年没有性生活,把对丈夫地恨全部发泄在女儿身上,因为“她姓郭”,因为她的出生,让她受尽非议。女儿学习很好,但跟她对着干,天天写一些“不懂得感恩“的文章,批评国家,批评社会,也没出息,没赚到钱给她买新房子(当年的邻居都换新房子了),更差劲的竟然始终单身,最不可饶恕的是未婚生子。整体命运多舛,曾因为活不下去,想过自杀,想过出家,但是最后找到精神支柱而坚定活着。
在外,她一副知心大姐、负责干部的形象,巡查社区的那段特别的精彩,摆拍时的举止到位,笑容“职业”。她的打扮浑身的禁欲冷色调,但是显眼的整齐干净,一身的黑白配,加上传(lao)统(tu)的发式,一副“我就是圣母,圣母就是我”的做派,真的无法想象一个人得多压抑自己才能呈现如此的外表。
在内,“家里所有的气氛都被你控制着”(女儿独白),她显得多么地可怜、无辜、悲惨。一生在斗争中度过,先是斗丈夫,然后斗女儿,最后斗孙女,总之她是“斗战胜佛”。她觉得自己实在在付出,为了这个家,不知道付出多少,但是没人看见,没人理解。在那个粮食紧缺实行粮票的年代,她把所有的细粮都给丈夫和女儿吃,自己的那份还要寄给农村的老娘,结果自己一天只吃一顿,经常饿晕倒地,然而丈夫和老娘都没看到她的付出。她自认为对孙女好,可是孙女呢不领悟不知恩德。
她自己说“我在外边的人缘都挺好的,就是我家人对我不好”,翻译一下:别人对我好,你们对我不好,是你们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丈夫、女儿、孙女成为她恶和坏的化身与载体,必须恶、必须坏。
反过来说,如果家人不恶不坏,她的恶与坏就无处安放,她定会歇斯底里、怒火中烧,然后定会制造出所谓的恶与坏。嘴里念叨女儿怎么不结婚,反复表述希望女儿结婚成家,生活的安稳幸福,这只是她真实想法的一半,别一半是什么呢?女儿不要离开她(是她离不开女儿,已经共生),女儿不要过的好,最好过的悲惨。如此她才有机会念叨、才机会展示仁慈,在传递所谓的关心过程中塑造“好人”形象,进取获得感情剥削的“入门券”——我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下次如果有人反复口口声声说“为你好,为你好”,真相一定是要你过的不好)
老周要和她洞房,她说她对那事厌倦。其实,她不是对性厌倦,是对自己身上的黑暗无法接受而厌恶丈夫,进而厌倦性生活。在电影中,她的形象是一副更年期的教导主任的严苛模样,像“灭绝师太”,没有半点的女性魅力。
电影里纪明岚说她的老娘不理解她,责怪她寄粮票不如寄钱,但是她不知道哪里弄钱。她没有赚钱的能力是真的(因此对丈夫有经济上的依赖),也对钱产生恐惧和贪念,一方面缺钱,想要钱,另一方面又表现地对钱很无所谓,甚至很大方。电影里郭婉婷反问姨姥:“我想知道她欠我多少钱”,纪明岚说这是缺德。爱钱怎么就缺德,又不是抢钱。钱在这里是欲望的象征,纪明岚有欲望吗?有,她是凡人,她自然有欲望,但是她恐惧自己身上的欲望,无论是对性、对钱、对名利、对成功、对品质生活,她都不敢承认,她害怕,甚至她拒绝,于是所以这些都投射出去,正如郭建波在最后对母亲的独白里所言“他是你所有生活的谋杀犯,你把所有错误、错误都推给他”。自己只剩下纯洁与美好,所有的恶与坏都是别人的。自己只剩下无辜与被迫,责任都是别人的。她总说,如果不是这不是那,她早出家了。仿佛责任都是别人的,自己是无奈的,真的可恨可悲。
在我看来,这是造成三代人悲剧的症结,纪明岚是源头。
她说如果不是为了郭婉婷,她早出家了(这是不是熟悉的中国式家庭的甩锅模式?)。郭建波未婚先孕,她极力反对打掉,为什么?她自己是奉子成婚,作为一个非常“正经”的传统姑娘,竟然干这种事,现在她的女儿也做出这样的事,说明“不正经”的不止她一个。如果打掉,“女儿是坏人”的证据就没有啦。如果生下来,一个活生生的人会时刻地告诉她“看,别人也干这种事”,自身的罪恶感会减轻很多。
一个把恶与坏都投射出去的人,除自己的其他人都不过是工具——成全“自我”的工具。她自认为最好的闺蜜自杀了,她说无法理解。看似是关爱闺蜜,其实她在意(愤恨)的是闺蜜竟然没听从她的安排(冬天冷了到庙里住,有人给她做饭)——我为你好,你为什么不接受呢。郭建波那句“她说她不想去庙里”,纪明岚像是第一次听到。闺蜜有说过吗?肯定有,是纪明岚听不进去,她要的自己“好人做尽”,至于别人是否接受,是否真的变好,她是不管的。纪明岚信佛,细细品品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信佛?
纪明岚从小就打骂郭建波,咒语女儿,用最恶毒的语言,这是一种心理平稳伪装术,在平常老百姓中非常地普遍。当出现诸如明星出轨等一些挑战道德底线的新闻/事件时,多少人在网上/闲聊中狠狠抨击、痛骂那些道德败坏者,他们是以言语的方式告诉潜意识——看到没,我在抨击它们,与它们划清界限,所以相信我,我不会做出那种事情/行为。实际上呢,极可能是羡慕那些出轨者,条件成熟/允许也会步人后尘。苏东城与佛印有一段轶事,佛印看苏轼是一尊佛,而苏轼看佛印是一坨牛粪,心中有佛,看谁都像佛,心中满是牛粪,看谁都似牛粪。纪明岚内心满是罪恶,所以她眼里的丈夫、女儿也都是恶贯满盈。可是,她真的做的什么过分之事吗?NO!你情我愿之下的偷食禁果、未婚先孕,何罪之有?
郭婉婷是学霸,次次都是满分100分,可是有一次考了99分,纪明岚就翻脸,觉得不可饶恕。在她看来,郭婉婷不是一个独立个体,是她亮丽的外衣,怎可以允许出现一丁点瑕疵呢?“对她多好都没用,只是一点没做好呢,她就给你记住了”,纪明岚的这句话是说给姨姥听,但更适合她自己。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好与坏两个情况,没有第三种,也没有好坏参半与混合。她年轻的时代已经不是至暗的封建时代,她嫁给老郭,真的只是“被老郭带坏”?老郭真的没有一丁点的好?为什么在老周(黄昏恋)在准备与她“洞房”的时候,控诉的丈夫一无是处、讲述自己如何命苦(煞风景败兴致不说,她说出来的目的是甚)。老郭可能是有点流氓不少缺点,但是他活的有活力有魅力,是一个生命能量自由流动的个体,是这个吸引了当时“一板一眼”的年轻纪明岚,也是老郭给过她美好的性体验,更是老郭承接她从小到大都不敢展露的“恶与坏”,比如早恋、偷食禁果。可是等风平浪静后,纪明岚还是害怕展露出来的“恶与坏”,她急于向世人撇清,证明自己是无辜的、清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老郭的诱惑与影响,她认为用离婚就可以撇清关系,于是有了女儿眼里的各种作、闹、吵、泼、怨。老郭出去偷腥,有没可能是一个男人的正常性需求被家里的她几近扼制呢?她以这种方式逼老郭犯错,只有别人犯错了,她的“无辜”才会更加突显,她要争取世人的同情与可怜,其实真正值得可怜的是她的丈夫与女儿,被她控制的死死,顺从不行,反抗更加不行。老郭死了才解脱,可是郭建波呢,仍处在火海里。谁来救赎她?
纪明岚的“超我”几近变态,只是小小一下不遵守道德教化,就被认为是天大的罪数。郭婉婷的一句话“就你这样的人还有人喜欢你”,把她激怒,当场翻脸,当场发飚,因为她以为孙女看到她隐藏极深的恶与坏,其实郭婉婷看到只是她表面上的怪异行为。纪明岚深深隐藏的“恶与坏”也不过是她的误以为。她带着这些“错误认知”,自己痛苦地活了一辈子,也摧毁了最亲近的人的一生,包括丈夫、女儿。
纪明岚的笔墨着了这么多,该到主角上场了。
郭建波是才女,很聪明,有能力,情商也在线,为什么活成这样?她是在拿生命、幸福、未来,前程等,温柔地与母亲对抗,温柔是希望能融化母亲坚硬的心,对抗作为独立个体无法丢弃的底线。纪明岚咒骂了她四十几年,她顺从了四十几年,也反抗了四十几年,何等的无辜无奈与悲戚。
『伍』 豆瓣8.0《 漫长的告别》:一场长达七年的告别,一部温情日式的家庭电影
《漫长的告别》这部影片由中岛京子同名小说改编。这部电影温情感人,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的家庭。影片全长127分钟,横跨七个年度。
认知障碍症还有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做”漫长的告别“,意思是病人和家人,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用来告别。这部电影充满了温馨的桥段。就好像,我们回忆一个去世的亲人,当初离别的撕心裂肺已经记不得,脑子里的回忆,都是各种温馨的小细节。
影片中的父亲退休前是中学的校长,非常严厉。那么,在这样一个不擅长表达自己情感的家庭中,如何体现家庭的温馨和羁绊呢?这就要归功于导演的精心安排和细节的铺垫。
这篇文章将会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三个方面展开解读,分析一下,温情故事的背后,隐藏了多少导演的小心思:
· 叙事结构:以单线顺叙展开剧情,同时穿插了一个“包袱”来增加故事性;
· 镜头语言: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去助推人物情绪的抒发,让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
· 主题呈现:长达7年的告别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爱和羁绊。
这部电影从一个游乐场切入,然后以单条线性叙事结构展开剧情,从发现父亲得了认知障碍症,到最后去世,时间上整整持续了7年。为了使剧情起伏波动,导演穿插了一个“包袱”:父亲总是无缘无故失踪,说自己“要回去”。用这种方式调动观众的情绪,不经意间为观众带来感动。
影片时间的跨度长达7年,于是,被切割成4个小块,每隔一两年,导演给观众呈现这个家庭中的几个片段。一直存在的一个元素是,得了认知障碍症的父亲总是无缘无故消失,而且一直念叨着“要回去”。大家都不知道,他想要去哪里。
(1)是要回以前的家吗?
因为已经有过失踪的经历,所以,家人开始猜测,父亲到底要去哪儿。是要回原来的家吗?
于是,全家人一起,回到了以前曾经居住的老房子里。然而,外孙和父亲一样,两人都嚷嚷着要回去——不是要回”老房子“。
在回去的火车上。父亲对妈妈说,我要带你回去,去见见我的父母。
在我看来,这是影片的一个伏笔。父亲在意的东西,并不是原来的房子,不是一个物体。父亲虽然失去了记忆,但是,过去的生活,念念不忘的经历,其实都还在。
这里也把剧情往前推动,让我们知道,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寻找过去的经历。他自己的时间线,停留在了过去,而不是现在。 父亲也在告别,向自己的过去告别。
(2)父亲要去给家人送伞!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父亲又一次失踪了。吸取以前的教训,父亲的手机被装了GPS定位。母女三人发现,父亲一个人去了一个游乐场。
父亲在游乐场骑木马。看到父亲带着三把伞,妈妈突然想明白,原来,父亲这是要去给她们母女三个人送伞。
姐妹俩小的时候,父亲曾经来游乐场给她们三个人送伞。姐姐说,不太可能,按照父亲的性格怎么会来?妈妈就说,因为当时妹妹感冒了,父亲惦记着。
母女三人打着伞,对着骑木马的父亲挥手。此时此刻,过去和现在交织,他们一家人,终于活在了同一个时间点里。一家人终于恢复了之前的温馨,以一种特殊的形式。
(3) 活在过去的爸爸
影片以单线叙事结构推进,剧中的人物都活在当下,爸爸却活在过去。
在这场漫长的告别当中,有两种形式的告别:家人和父亲的告别,以及,父亲和自己的告别。
外孙曾经说,爷爷因为不记得以前的事情了,所以不会伤感,活得很快乐。但是,父亲也是在用这种奇特的方式,和自己进行告别。
虽然不记得现在的事情,但是,记忆带着他,回到了过去,沉浸在以前的世界中,把以前的经历再次走一遍,这,就是父亲一直念叨的”过去“。
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跟随着得了认知障碍症的父亲,观众也窥探到,这个家庭原来是什么样子,家庭中的每个人的以往和现在。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衔接,毫无生硬的感觉,一切行云流水,自然而然发生。
剧情看起来平铺直叙,然而,导演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技巧,运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去助推人物情绪的抒发,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羁绊,让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比如,父女之间的交谈,大量运用侧拍和45度侧拍,用来展现父女之间有一定距离,但是父亲值得信赖的感情;用俯角来表达母亲的软弱和无助。
(1)用中景和侧拍表达可信赖的父女情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中景镜头,展现两个人之间深厚的感情。比如,有一场小女儿和父亲的谈心的场景,我最喜欢。
小女儿刚刚在感情中受到了伤害,然后接到妈妈的电话,让女儿和父亲谈心。这场谈心的地点,在自己家的后院。
从一块饼干切入,用一个中景,把父女两人放入同一个画面。两人开始寒暄,父亲嫌弃饼干太干,小女儿说,嫌弃不好就别吃,父亲一下子把饼干给吃了。
镜头切换为远景,然后,转为小女儿特写,从45度侧拍的视角,她开始向父亲诉苦, 说自己搞砸了,越说越难过,开始哭泣。
这个时候,父亲的手伸了过来,看女儿是不是感冒了。顺势镜头就给了父亲, 父亲则是侧脸。 他说,不可以失望。
女儿接过话,说自己一直以来都特别努力,但是,还是比不过,男友对于前妻生的女儿的牵挂。
父亲从侧脸变成了正面面对镜头,对女儿说, 不可以失望。很多事情,”yo“一声,就过去了。这样的事情,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很常见。
从侧脸变成正面镜头,表现出父亲作为校长的权威,以及对于女儿的关心。用一句话,就结束了这场谈话。 话一说完,站起来就回屋子里去了,同时,妈妈走了过来。这个时候,中景变成了女儿和妈妈,寒暄了两句,妈妈也走了。女儿的情绪得到了释放。
这场戏中,镜头切换很少,但是女儿和父亲的感情,铺垫得很好。女儿和父亲,很少正面面对。女儿是45度侧颜,父亲是整个侧颜。说话的时候,会偶尔正面面对镜头。
在我看来,首先,父女之间的交流,没有同龄人那么亲密,两人的交流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的。其次,父亲曾经是一个校长,即使已经得病,失去了记忆,但是,在小女儿面前,他还是权威,是长辈。
不知不觉之间,女儿压抑的感情,终于得到了释放和疗愈。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之一。虽然情绪的爆发很激烈,但是,一切铺垫得合情合理。
(2)用正面和侧面镜头的对比,来表现父女情
小女儿不隐藏自己情绪,伤心了哭,开心了笑。大女儿是另一种性格。为了推进大女儿情绪的爆发,导演也是做了一系列的铺垫。
大女儿在美国,深夜,镜头是45度侧面。而日本,是阳光灿烂的早上,视频的画面中,父亲在中间,母亲和小女儿在两侧,笑着说一些好消息。
突然,大女儿说,想和父亲单独聊聊。镜头切换为远景,再切回来,女儿从45度侧面,变成了正面,再次铺垫,女儿喝了口水,然后,问父亲: 我该怎么做?儿子总是逃学,可能没学校上了 。大女儿开始哭。
镜头给了父亲,用的是45度侧脸,父亲一脸担忧看着大女儿,一个字儿也没说,也没有走开。
镜头一转,大女儿的儿子回来了,他看到,妈妈在摄像头面前睡着了,而自己的外公,一直看着妈妈。
于是,外孙向外公致礼,外公回了外孙一个致礼。 爷孙俩的交流,两人都是正面镜头。
这样一场戏通过精心安排,从父女俩的交流,变成了三代人的羁绊。三个人之间,也是通过两两交流完成的。
这场戏中,双方的交流,是通过用电脑视频的方式完成的。为了区分,剧中的人物,拍了侧脸,而视频中的人物,拍了正面的特写。用这种方式,隔开了一定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距离。
可以看出,虽然都是父女感情,但是,大女儿和小女儿,因为性格不同,和父亲的交流方式也不一样。父亲对待两人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不变的,是关心。
(3)俯角镜头表现妈妈的脆弱
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并不容易,妈妈不但顺利完成任务,而且总是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
后来,妈妈的眼睛出了问题,需要做手术,但是她最惦记的,还是父亲。母亲手术之后,必须低着头,有利于恢复。这个时候,小女儿对妈妈说,自己没照顾好父亲,父亲住院了,就在楼下。
这个时候,妈妈说了一句话, 请自行想象我的表情。 然后,导演给了一个俯角的镜头。
俯角能够凸显环境的作用,而吞噬角色,表现人物的卑微。导演用一种俯角的镜头表达方式,展现人物的无助和卑微。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母亲在剧中一直很冷静和坚强,没有哭过,这唯一的一场母亲情绪的表达,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用这样的镜头,表现一个伟大母亲,刚强背后的弱小和无助。这个镜头当中,也许妈妈在哭,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一个勇敢顽强,坚韧的人。
长达7年的温情告别的背后,导演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家庭的爱和羁绊,是家庭成员坦然面对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
1.家庭的爱和羁绊
认知障碍症,又被称为最漫长的告别。父亲这场和家人的告别,长达七年。
然而,很奇怪的是, 电影里竟然没有父亲去世的画面, 没有众人和父亲一一告别、痛哭流涕的画面,也没有追悼会。反而,观众从逃学的外孙和校长的谈话了解到,父亲去世了。
导演尽量减少病痛的折磨,家人的辛苦付出,以及爱恨别离的痛苦,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家人的温馨和牵绊。当往事都已成风,我们记不得当初撕心裂肺的痛苦,回忆起的,反而是每一个温馨而平凡的小事儿。
比如,父亲即使谁也不认得,失去了记忆,还会拉着妈妈的手,说要带她回家里见父母。
比如,父亲还会带着三把伞,去游乐场接家人。
亚洲的家庭关系中,父亲总是处于权威的地位,说一不二,很少会表达情感。没有刻意的煽情,也略去了父亲去世的悲痛,很克制地表达,家人之间的羁绊和关心。
一场漫长的告别,亲人之间的羁绊。
2.努力
小女儿一直遭遇各种挫折,母亲为了鼓励学习,会偷偷给钱。父亲对她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老师。然而,小女儿功课不好,是一个打工小妹。
现实中的她,一次又一次,搞砸了。
梦想开一家自己的餐馆,于是足了面包车,找了雇员,一起卖盒饭。结果入不敷出,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为父亲走失,意外碰到了以前的同学,两人交往了一年多,却还是败给了亲情。男人一直牵挂着前妻生的女儿。
她难过的时候哭,开心了笑,日子继续过。影片并没有给小女儿一个完美的结局,也许,这就是生活。
大女儿在美国,自己也是一堆烦心事儿。丈夫沉迷于科研,对家庭不闻不问。儿子会逃学,升学成为难题。大女儿语言不通,担心儿子却没用。
最后,她开始学英语,缓和和丈夫之间的关系,事情总是会向好的方向而去。
影片最后,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没有神秘的力量帮助剧中的人物实现事业和生活的飞越。比如,大女儿的儿子,依然在逃学。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努力,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失望之后,还是接着努力。
总之,《漫长的告白》以单线顺叙展开剧情,同时穿插了一个父亲的失踪来增加故事性,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去助推人物情绪的抒发,让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同时,长达7年的告别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爱和羁绊。
《漫长的告别》电影中没有最后死亡的告别,然而,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着和父亲的告别。导演用单线叙事的方式,用一系列的镜头语言,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温馨,暖心的日式家庭。原来,告别也可以变得这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