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库尔斯克战役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30个精锐师包括7个坦克师被击溃,其余的遭受重创。损失兵力50多万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火炮和迫击炮3,000门,损失飞机3,700架。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 苏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损失坦克6,064辆,损失火炮5,244门,损失飞机1,716架。但会战的胜利使苏军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这次会战后苏军又向德军发动了连续攻势,收复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辅,同时苏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艺术也越来越成熟,最终使苏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德军,在质量上也超越了德军。
满意请采纳
『贰』 战斗民族出品:前苏联拍摄,10部精彩的战争巨片(排名不分先后)
战斗民族出品:前苏联拍摄,10部精彩的战争巨片(排名不分先后)
1、解放(485分钟,5部分)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莫斯科保卫战(358分钟,4部分)本片是苏联为纪念二战中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伟大胜利所拍摄的一部史诗性多集宽银幕巨片。全片分为《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每部上下集共四集。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集中了一百九十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殊死决战。该片拍摄历时两年,耗资约六百万卢布,拍摄场面宏大壮观,约有五千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加。这部场面宏伟的战争和导演其他几部类似的战争片一样,都在前苏联政府的支持下,拍摄的具有很强政治性目的的电影。影片宣扬的正义战胜侵略今天看来也是正当的,可是一些宣传国家领袖的场景明显是一种政治需要。如果排除掉这些政治因素,但就影片对宏观战争场面的描写,依然是出色的。3、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6分钟)本片反映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部极具历料及欣赏价值的巨作.是导演尤.奥泽洛夫的卫国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1942年夏季,德军大举进攻苏联,苏军撒退到斯大林格勒进行顽强地抵抗双动用200多万能兵力,2千多辆坦克、大炮、飞机。最后苏军夺得了控制权,拖住了德军主力,11月19日,1万5千门大炮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吼声:"苏联红军开始了伟大的反攻"这也成了二次大战历史的转折点。浓烈悲壮气氛破真实地记载宏伟辉煌的场面.本片塑造了斯大林,崔可夫,古洛夫,朱可夫,赫鲁晓夫,叶廖缅科,罗克索夫斯基,希特勒,冯.博克,保卢斯等多个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西班牙共产党人以及德国红色合唱团等反法西斯英雄的英勇形象。4、战争与和平本片改编自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同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围绕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贵族小姐娜塔莎(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LyudmilaSavelyeva饰)、贵族青年皮埃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SergeiBondarchuk饰)和安德烈公爵(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VyacheslavTikhonov饰)三人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本部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这部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宏伟巨制,以其宏大的场面和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完美地呈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也极其忠实地...5、自己去看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6、士兵之歌二战期间,19岁的通讯兵阿廖沙(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VladimirIvashov饰)在卫国战争中用反坦克枪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而受到嘉奖。但阿廖沙请求将军不必为他授奖,只希望给他几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亲(安东尼娜·马克西莫娃AntoninaMaksimova饰)。于是阿廖沙踏上了为期只有六天的归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无邪的少女舒拉(让娜·普罗霍莲柯ZhannaProkhorenko饰),两人一见钟情。然而他们乘坐的火车被炸,他救死扶伤耽搁了不少时间。当阿廖沙终于回到家乡时,只来得及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就要返回前线。可这一去,阿廖沙就再没有回来。由著名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执导的苏联现实主义电影杰作《士兵之歌》,荣获1962年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入围1960年第1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得1962年第1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7、溃逃获得了莫斯科电影节金奖,前苏联电影学院奖列宁奖金。等多项奖项.可谓前苏联战争电影的史诗巨作.//影片拍摄于1970年,作品改编自前苏联著名作家麦克哈克.布格科夫的小说.影片拍摄完成后,由于影片对白军的人性描述,差点遭到前苏联政府的禁映,经过导演的不断努力,和政府内部分高官的支持,终于使得影片得以上映,影片一经上映便大获好评!!8、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本片根据鲍瓦西里耶夫于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影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金。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一个排的四联装高射炮的炮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一天,班长丽达在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军。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小分队去搜查敌军,成员包括丽萨、迦尔卡、丽达、索妮娅、冉妮娅、等五个姑娘。队员们英勇牺牲了,受重伤的丽达不愿连累准尉把儿子托付给他后饮弹自尽。悲愤的瓦斯柯夫一举歼灭敌军营,光荣完成了任务获得援救。多年后,瓦斯柯夫带着丽达那个现在是军官的儿子来到当年他母亲牺牲的小树林,对所有的女兵们表示了深深的敬意。9、德黑兰43年《德黑兰43年》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影片,1980年由俄法瑞(士)三国合拍,片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电影语言,堪称经典中的经典,1981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导演是前苏联的阿·阿洛夫和弗·纳鸟莫夫,法国影星阿兰德隆领衔主演。1988年由央视译制并播放过该片。影片以真实历史为背景,以跨时空的手法记述1943年罗斯福、邱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在德黑兰会晤期间,德国特工策划的暗杀计划被以安德列为首的苏联情报人员及时发现而遭失败,然而协助安德列粉碎暗杀阴谋的玛莉却在35年后在法国被神秘杀害...影片题材宏大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苏德特工斗智斗勇的主线始终是淡淡地展开,没有美国好莱乌大片的矫柔造作和哗众取宠。但同时导演却运用各种手法渲染男女主人公悲剧性爱情,使影片透着一股凝重的伤感,给人强烈的压迫感。影片的主题歌UnevieD'amour是当时法国歌坛鼎极人物CharlesAznavour的作品,歌声悠扬而有充满了伤感,而这也正是整个影片的基调。刘欢也曾唱过该主题曲,它的中文歌名是「”让爱情长留人间”。10、一个士兵的父亲农民格奥尔基·马哈拉什维里收到了儿子高杰尔基在部队的来信,说他因负伤住进了后方医院。故决定去探望儿子,当赶到军医院时,儿子已经返回部队。老头子决定前往儿子所在部队,就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他不由自主的参加了战斗,最终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参加了部队。当苏军战士消灭了敌人冲入大楼时,儿子已经倒在血泊中,他抱着奄奄一息的儿子,父子终于见到了最后一面……本片曾获第四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与1966年度列宁奖金。
『叁』 百度知道
这些我都看过(本人保证),觉得不错:
《拆弹部队》、《深入敌后1》、《深入敌后2邪恶轴心》、《深入敌后3哥伦比亚》、《拯救大兵雷(瑞)恩》、《光荣岁月》、《细细的红线》、《风语者》、《第一滴血》系列等。
网上查来的:
古代战争电影
《特洛伊》 《斯巴达300勇士》 《亚历山大大帝》 《墨攻》 《神鬼战士》 《天国王朝》 《影子武士》 《勇敢的心》
编辑本段近代战争电影
《投名状》(1850年代湘军大战太平天国战事) 《集结号》(1946年的国共内战及1951年的朝鲜战争) 《战争与和平》(俄国版,内容讲述拿破仑征伐俄国,最后被俄军击溃) 《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日本内战西南战争,内容为历史改编虚构) 《光荣战役》(美国史上唯一内战南北战争) 《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南北战争) 《卡士达将军》(Custer of the West)(美国印第安人战斗) 《围城13天:阿拉莫战役》(The Alamo) (美墨战争) 《外籍兵团》(法国外籍兵团于北非远征)
编辑本段现代战争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
《阿拉伯的劳伦斯》 《蓝徽特攻队》(空战电影) 《西线无战事》 《铁十字勋章》(电影) 《迷路的大军》 《约克军曹》 《尚斯帕尔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兵临城下》(讲述2战苏联传奇狙击手瓦西里) 《二二六》(日本军部在1936年于东京发动军事政变) 《巴顿将军》(欧洲战场美国陆军名将) 《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诺曼底登陆)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诺曼底登陆后美军作战,内容十分反战) 《雷霆伞兵》 《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 《太平洋战记》(可称诺曼底大空降的姐妹作) 《猛鹰突击兵团》(以罕见纳粹德国士兵观点演出) 《夺桥遗恨》 《英烈千秋》(中国抗日战争) 《血战台儿庄》( 中国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 《血战昆仑关》(中国抗日战争) 《八道楼子》(中国抗日战争长城战役) 《笕桥英烈传》(中国抗日战争空战片) 《从海底出击》(大西洋英、德潜水艇海战) 《击沉俾斯麦号》(大西洋英、德水面舰海战) 《 风语者》(美日太平洋战争) 《珍珠港》(美日太平洋战争开端) 《硫黄岛浴血战》(太平洋战争) 《硫磺岛家书》(太平洋战争) 《红色警戒》(太平洋战争,有新旧二种版本) 《桂河大桥》(太平洋战争) 《大敌当前》(Enemy at the Gates)(德、俄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Kursk)(1943年俄、德五千辆坦克大会战) 《决战斯大林格勒》(以德军视角体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 《山本五十六》(小日本鼓吹山本) 《男人们的大和》(军国主义的幽灵) 《血战太平洋》 (美日在硫磺岛冲绳岛上等战役)
朝鲜战争
《上甘岭》(抗美援朝战争) 《太极旗飘扬》 《猪排山》 《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
越南战争
《现代启示录》 《前进高棉》 《汉堡高地》 《第一滴血》(First Blood)(内容凸显退伍越战老兵复员后备受社会歧视之问题) 《奠边府战役》 《金甲部队》 《勇士们》(We were soldiers) 《野战排》(Platoon) 《全金属外壳》
其他
《异域》 《火狐狸》(Fire fox) 《大决战》三部(国共内战) 《捍卫战士》(Top Gun)(空战电影) 《冲出封锁线》(Behind Enemy Lines) 《黑鹰计划》(Black Hawk Down) 《深入敌后》 《第九突击队》(苏联入侵阿富汗) 《风暴之门》(俄罗斯VS车臣独立的战争)
在线,随时不懂可以追问!
『肆』 有没有什么电影是二战时候苏联和德国的坦克战。
解放》前苏联战争史诗巨片1972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拍摄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别为:《炮火弧线》、《突围》、《主攻方向》、《柏林战役》、《最后一击》。影片的时间跨度从1943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5月:从苏联红军转入反攻的库尓斯克战役开始,随后是红军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挺进东欧,解放波兰等东欧国家,直至最后攻克柏林。
在库尔斯克,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
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
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
克会战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
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
至于元气大伤。
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
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
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两军对峙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
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
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
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
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业。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
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
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
个摩托化师和18个步兵师,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
炮,总兵力达90余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
“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
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
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军
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16个师的兵力,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
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
德军还准备了20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
合,完成合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略
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
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
人,配备3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惨烈血战
1943年7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
这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
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
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
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
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坚守在
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
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
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
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
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7月11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
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
是目前众多二战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SS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等(即党卫队装
甲军)
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SS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队,由希特勒近卫
师(又译警卫元首师)、达斯?赖希装甲师和托坦科普夫装甲师等3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
泰因手中的一张王牌。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
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坦克遭遇
战。这一天,苏军出动约850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650辆坦克,双方在15平方公里的
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
这场战斗是二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在几乎所有有关苏德战场东线战役的文
献史料中,人们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罗霍洛夫卡战役”的记载。这些文献有关1943年
7月12日那场战斗的记载通常是这样的:当时,德军SS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虎”
式重型坦克在前,马克—5型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150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开了冲
锋。尽管虎式坦克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20公里,加之德军战线狭长,500
至700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制慢。战斗一
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克的灵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
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顿时阵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
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70至
100辆“虎”式坦克。
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SS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战局,使南线德
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
重写历史
然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档案,一些专家
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
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
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
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
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另据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
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
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
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
入步兵连队。”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5年前的战斗进行了重新描述:7月12
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
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
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
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
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
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
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
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
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7月12日的战斗
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
实上,12日的战斗后,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
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
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
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
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义大利的
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讯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
队撤出以储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
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
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
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
区。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
往义大利。
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
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
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综合来说,德国较强于苏联。德国虽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了统一,但在此之前,德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要看怎么比了,顶级车的单车战斗力德国车要胜过苏联车,问题是顶级车产量少,德国的虎式和虎王一共才多少产量,苏联方面和虎式同级别的斯大林2那是多少产量?虎式的产量连斯大林2六分之一的产量都没有,更不要说虎王了,但是虎和虎王那个悲催的可靠性。苏联和虎王同级别的坦克出场稍迟,二战结束的时候刚好投产,没赶上。但是中档车的比较苏联完胜德国,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还是四号和黑豹,相对苏联铺天盖地的T34海,那就没啥说的了,德国坦克是工艺品,但是苏联坦克才是为战争准备的。
德国海狮计划破产之后就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搞掉苏联的很多部队了,德国犯了兵家大忌两线作战,最终东线因为斯大林格勒没打下来还有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损失的人太多,还有集团军群防线过长,东线输了。 西线被美国人骗到加莱重兵防守,结果美国人不去加莱,就在诺曼底干了,西线就这样没了,最后东西合围,柏林陷落。 其实当时 德国的实力=苏联+盟军的实力,只不过苏联没想到德国会无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果被人家闪击了。
反映德国军队二战时期奋勇战斗的电影: 《铁魔战将》 《铁十字勋章》 都是从德国的角度开展的。
俄罗斯和德国才是真正的坦克强国,美国坦克是纯粹拿钱砸出来的,而且缺点多多,比如后勤需求高,热特征明显等等。 和美国人比起来,德国人的坦克才是真正的精品坦克,物有所值。资料我就不说了,自己网络就行,去掉那些浮云,坦克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机动性M1A2ESP强过豹2A6,而且还是在付出大幅度提高自己热特征的代价后,才有了这样的成果。此外在后勤上,豹2A6也远远胜过M1A2ESP。 至于俄罗斯……他们的三人坦克一对一可能连义大利的公羊都打不过,但是俄罗斯坦克什么时候给过对手一对一的机会?强悍的火力,便宜,易于大规模制造,这才是俄罗斯坦克的制胜秘诀,老毛子曾经造出过超级优秀的重型坦克,但在他们看来,那是愚蠢。一辆500万美金的坦克和一辆售价200万美金的坦克在遭遇空袭时,表现不会有什么差别,而且由于美国坦克的热特征问题,更容易被空军攻击。而一辆M1绝没有十足的把握打败两辆T-80……
从德国视角反思战争的有这么几部
1、《铁十字勋章》
2、《从海底出击》
3《斯大林格勒战役》
电视剧《我们的父辈》
东线作战有战史记录的。
1945年2月15日,一架由苏联飞行员伊万·阔日杜布(Ivan Kozheb)驾驶的La-7战斗机在德国东部击落了1架Me-262,也是二战期间苏联击落的唯一一架喷气机。
先说说苏联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总生产量达10.4万辆。在战争的初期,苏联只有大约4000辆坦克,可以说,苏联的坦克是在战争中发展和壮大的。这其中有很多的典型的坦克,如t-34、KV重型坦克、IS重型坦克、T-60轻型坦克、T-70轻型坦克等
其中最为出名的T34
T-34是苏联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产的中型坦克,被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T-34坦克由工程师科什金所设计。1940年6月出厂。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主要改良型号T-34/76、T-34/85;衍生车种OT-34等。
T-34全重32吨,乘员5人,主武器为1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2挺7.62 DP/DT机枪,车宽2.92米、车高2.39米,扭杆悬挂装置,Б-2-34行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18至60毫米。
『伍』 求一些主要反应库尔斯克会战的电影
《库尔斯克战役》由尤里·奥泽洛夫导演、米哈依尔·乌里杨诺夫、尼古拉·奥里亚林、弗里茨·吉茨、鲍威尔·布特、伊沃·加拉尼等主演的电影;
《将军日》导演:I.NIKOLAYEV 尼克诺耶夫,主演:V.TSVETKOV 特斯维科夫,A.SAFONOV 萨佛诺夫;
《解放》 1972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拍摄的5集战争巨片《解放》宣告完成。每一集的片名分别为:《弧形火力网》、《突围》、《主攻方向》、《巴尔干人》、《柏林战役》。影片的时间跨度从1943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5月:从苏联红军转入反攻的库尓斯克战役开始,随后是红军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挺进东欧,解放波兰等东欧国家,直至最后攻克柏林。
都是俄国人拍的,网上都有资源。
『陆』 谁能告诉我《库尔斯克战役》的详细过程
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为打破德军大规模进攻并粉碎德军战略集团而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实施的一次防御战役(7月5—23日)和数次进攻战役(7月12日—8月23日)。
1943年2月初,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乘胜进攻,于2月15日收复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参见哈尔科夫苏军进攻战役),德军在苏联南部的处境日趋恶化。德国军事威力、士气民心和在仆从国的威信一落千丈。希特勒撤消了受到严重打击的B集团军群番号,重新组建了南方集团军群,并任命曼施坦因元帅为司令。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向顿聂兹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军发起反击,于3月17日重新夺回哈尔科夫,18日又占领了别尔哥罗德,苏军被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域(参见哈尔科夫德军进攻战役)。自此,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北面,德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附近的突出部。在南面,德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域。在突出部内的是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地域附近都暂时转入防御。
为了改善帝国内政困境并防止法西斯集团分崩离析,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进攻,夺取战略主动权,扭转不利的战争进程。德军考虑到其军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态势,决定从南、北两面向该突出部根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此后预定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同时,还打算向列宁格勒进攻。为在库尔斯克附近准备代号为“堡垒”的战役,颁布了希特勒4月15日签发的第6号命令。德军在苏德战场全部坦克师的近70%、作战飞机的65%以上参加了这一战役。各突击集团共编有50个最有战斗力的师(内16个坦克师,摩托化师)和许多独立部队,分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第9(司令为莫德尔上将,335000人)、第2集团军(96000人)以及“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曼施坦因元帅)坦克第4集团军(司令为霍斯,223907人,由北向南由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党卫军第2装甲军组成,第48装甲军配有第33,第11两个坦克师,“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第10装甲旅和第167步兵师。党卫军第2装甲军由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第2“帝国”和第3“骷髅”3个装甲掷弹兵师构成)和“肯普夫”战役集群(126000人,有10个师,其中有3个坦克师,分别是第3、第7和第19坦克师,另外拥有45辆“虎式”坦克的第503坦克营也配属在该兵团中。)。此外,约有20个师在各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德军这一集团总兵力达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700辆,飞行2050架。在德军企图中占重要地位的是大量集中使用新式技术兵器——“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以及新式飞机(“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
苏军最高统帅部在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进攻之后命令军队转入防御,巩固既占地区,准备发动进攻。主要突击预定指向西南方向。但发觉德军在库尔斯克附近准备进攻以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遂决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暂时转入按计划组织的防御,在此准备坚守,在防御交战中消耗德军突击集团,为苏军转入反攻,进而转入战略总攻创造有利条件。中央方面军奉命抗击德军从奥廖尔方面的进攻,沃罗涅日方面军抗击德军由别尔哥罗德地域的进攻。预定在完成防御任务后,苏军在奥廖尔方向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转入反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为瓦图京大将)和草原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与西南方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协同,粉碎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集团(“鲁缅采夫统帅”战役)。中央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右翼、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波波夫上将)以及西方面军(司令为索科洛夫斯基上将)左翼在奥廖尔方向实施进攻战役(“库图佐夫”战役)。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各方面军行动。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前,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共有133.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辆、飞机2172架。担任大本营战略预备队的草原军区(7月9日起改称草原方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后方展开。辖5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近卫第4(70000人,司令为库利克中将)、第5集团军(80000人,司令为扎多夫中将),第27(70000人,司令为特罗菲缅科中将)、第47(65000人,司令为科兹洛夫少将)、第53集团军(65000人,司令为);1个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人37000,司令为罗特米斯特罗夫坦克兵中将),有第18、29坦克军、近卫机械化第5军;3个骑兵军—近卫第3、第5、第7骑兵军;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戈留诺夫空军中将);1个步兵军;6个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方面军总计573195人)。军区应防止德军从奥廖尔方面或由别尔哥罗德地域实施深远突破,而当苏军转入反攻时,应由纵深增强突击力量。
战斗队形和防御阵地均作纵深梯次配置的指导思想,是库尔斯克附近组织防御的依据,这些防御阵地有完善的堑壕体系及其他工事体系。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构筑了5—6道防御地带(地区),其中包括2道战术地幅内的防御地带、1道集团军防御地带、3道方面军防御地区。与此同时,还建立了1道草原军区防御地区,沿顿河左岸则构筑了1道国家防御地区。工程构筑总纵深达250—300公里。工事最完善的是防御的战术地幅,其纵深在战时第一次达到15—20公里。战术地幅的主要防御地带由2—3道防御阵地组成,每道防御阵地有2—3道堑壕,并以交通壕相连接。防御阵地纵深达1.5—2公里。主要防御地带和第二防御地带的工事最为坚固。库尔斯克附近的防御,首先是作为对坦克的防御来准备的。防御的基础是防坦克支撑点。对坦克防御的纵深达30—35公里。建立稳固防御的决定性条件是:兵力兵器大量集中于德军可能突击方向;各方面军战役布势纵深达50—70公里。组织了强大的对空防御,由各方面军的歼击航空兵和高射炮兵,以及国土防空军大量兵力执行防空任务。库尔斯克、奥廖尔、沃罗涅日和哈尔科夫等州的党和苏维埃组织以及居民,对构筑防御地区给予了积极支援。首长、司令部和政治机关为动员全体人员完成当前任务在军队中开展了大量工作。党政工作和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使军队准备进行坚守防御,保证高昂的进攻锐气和粉碎库尔斯克德军的坚定决心。在精神—心理教育中,着重培养打退使用新型坦克的德军坦克兵力突击的决心。各集团军举行了反坦克歼击手大会。步兵分队进行了坦克“辗压”训练。
7月4日晚,苏军近卫第6集团军的侦查部队捕获了一个德军第168步兵师的士兵,他供认德军的进攻将从第二天即7月5日开始,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下令守军开始进行炮火反准备,以打乱德军的进攻。7月5日凌晨2点,在突出部北方的苏第13集团军捕获了德国第6步兵师的一个中士,他也称德军将在5日凌晨3点发动进攻,朱可夫立刻下令中央方面军开始炮火反准备。沃罗涅日于5日1时10分,中央方面军于5日2时20分,苏军对德军各突击集团集中地域实施了炮火反准备,德军遭受损失,7月5日晨才开始进攻,迫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推迟了2个半小时,“南方集团军”推迟3个小时发起攻击。德军第一日就把准备用于“堡垒”战役的基本兵力投入了交战,其目的是以坦克师的“撞击”突击来突破苏军防御并逼近库尔斯克。在地面和空中展开了激烈交战。苏军在航空兵支援下击退了德军多次猛烈冲击,航空兵每昼夜出动飞机2000—3000架次。在中央方面军(第70-司令为加拉宁中将、第13-司令为普霍夫中将、第48-司令为罗曼年科中将、第60-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中将、第65集团军-司令为巴托夫中将,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为罗金坦克兵中将,人员分别为96000、114000、84000、96000、100000、37000人,总计711575人)地带内,第13集团军抗击向奥利霍瓦特卡方向进攻德军的主要突击。第一日,德军把大约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投入战斗。第二日,德军继续在奥利霍瓦特卡方向增强突击力量。根据中央方面军司令的决心,此日以第13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和坦克第19军各一部兵力对德军进攻集团实施了反突击。空军第16集团军(司令为鲁坚科空军中将)航空兵对地面军队给予了大力支援。德军进攻受阻。苏军统帅部赢得了在受威胁方向集中补充兵力的时间。德军在奥利霍瓦特卡附近没有进展,即向波内里方向突击。但其企图在此亦遭失败。到7月10日,德军在中央方面军地带内的进攻就被完全阻止住了。在7天的战斗中,德军在此仅楔入苏军防御10—12公里。方面军未使用大本营预备队,仅以自己的兵力就顺利完成了防御任务。德军在沃罗涅日方面军(近卫第6-司令为奇斯佳科夫中将、第7集团军-司令为舒米洛夫中将,第40-司令为、第38-司令为莫斯卡连科中将、第69集团军-司令为,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为克留琴金中将,人员分别为79900、76800、77000、60000、52000、40000人,总计625591人)(在该方面军当面行动的是更强大的集团)地带内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南正面的进攻也告失败,德军在此向奥博扬、科罗恰两方向进攻。近卫第6集团军、第7集团军,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抗击德军的主要突击。第一日,德军近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在大量航空兵支援下进入了交战。但至7月9日日终前已可看到,德军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德军在此楔入苏军防御较深)的进攻亦已衰竭。由于在奥博扬、科罗恰两方向的失利,德军将主要力量转移到普罗霍罗夫卡方向,打算从东南实施突击,以夺取库尔斯克。苏军统帅部识破了德军计划,决定对德军楔入集团实施反突击。为此,沃罗涅日方面军得到大本营预备队(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另2个坦克军)的加强。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域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共有1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参加的坦克遭遇交战。苏军取得了交战胜利。在一天的战斗中,德军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域损失近400辆坦克,1万余名官兵被击毙。7月12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正面也争得了防御交战的转折。德军基本兵力转入防御。7月13—15日,德军仅在普罗霍罗夫卡以南地域对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69集团军的部队继续冲击。德军在突出部南正面最远前进了35公里。
在库尔斯克以南的防御交战中,德军遭到疲惫和消耗。7月16日,德军在强大后卫的掩护下开始退回出发阵地。沃罗涅日方面军在自己地带开始追击德军,7月18日夜间,草原方面军也开始了追击。
7月12日,库尔斯克会战新阶段——苏军反攻终于来到。当日,由空军第1集团军(司令为格罗莫夫空军中将)航空兵支援的西方面军左翼近卫第11集团军(司令为巴格拉米扬中将,135000人)(自7月13日起还有第50集团军,司令为博尔金,54062人)和由空军第15集团军航空兵支援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第61-司令为别洛夫中将、第3-司令为戈尔巴托夫中将、第63集团军-司令为科尔帕克奇中将,人员分别为80000、60000、70000人,总计433616人),对防守奥廖尔地域的德军坦克第2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突然实施突击(参见奥廖尔战役)。7月15日,中央方面军右翼转入反攻,向德军奥廖尔集团南翼实施突击。德军力求迟滞进攻,急忙从战线其他地段向受威胁方向调来一些师。为了打破德军改变不利的兵力对比的企图,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将其预备队投入交战。西方面军加强了坦克第4集团军(司令为巴达诺夫坦克兵中将)、第11集团军(65000人,司令为费久宁斯基中将)和近卫骑兵第2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则加强了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为雷巴尔科中将)。布良斯克方面军在发展进攻中,对姆岑斯克地域德军集团进行了深远包围,迫其退却。不久,博尔霍夫获得解放。8月5日,布良斯克方面军在西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从两翼配合下,经激烈战斗解放了奥廖尔。同日,草原方面军解放了别尔哥罗德。8月5日晚,为向解放这些城市的军队祝捷,在莫斯科首次鸣放礼炮。12个战功卓著的部队和兵团获得“奥廖尔”、“别尔哥罗德”荣誉称号。至8月18日前,苏军已进逼德军在布良斯克以东构筑的防御地区。经过历时37天的奥廖尔进攻战役,苏军西进约150公里。德军15个师被击溃。苏联游击队在敌后的积极行动促进了战役的顺利实施。仅从7月22日至8月1日期间,奥廖尔州的游击队就破坏了7500余根铁轨。游击队袭击德军铁路交通线,造成了军列的拥挤堵塞。奥廖尔集团被击溃后,德军统帅部利用奥廖尔基地向东突击的计划落空。 8月3日晨,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开始反攻。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由别尔哥罗德西北地域向博戈杜霍夫、瓦尔基、新沃多拉加总方向并肩实施分割突击。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步兵刚楔入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坦克第1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先遣旅就进入交战,突破了防御的战术地幅,随后快速军队开始在战役纵深扩张战果。德军在托马罗夫卡、鲍里索夫卡、别尔哥罗德地域亦遭重创。至8月11日日终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向西和西南方向扩大了突破口,其右翼向德军支撑点博罗姆利亚、阿赫特尔卡、科捷利瓦开进,坦克第1集团军部队则切断了哈尔科夫—波尔塔瓦铁路,并从西面包围了哈尔科夫。同日,草原方面军逼近哈尔科夫外层防御围郭。德军统帅部将从顿巴斯调来的战役预备队投入交战,企图由博戈杜霍夫以南地域(8月11—17日),继之由阿赫特尔卡地域(8月18—20日)实施反突击,以粉碎苏军,但这些企图均未得逞。8月22日下午,德军被迫开始由哈尔科夫地域后退。在激烈战斗中,草原方面军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配合下,于8月23日近12时解放了哈尔科夫。由于攻占该市时英勇善战,草原方面军战功卓著的兵团被授予“哈尔科夫”荣誉称号。在库尔斯克会战最后一个战役即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过程中,德军15个师被击溃。苏军向南和西南方向前进140公里,将进攻正面扩大到300公里,从而为解放左岸乌克兰并前出第聂伯河创造了有利条件。
点评:库尔斯克会战按其军事政治结果和参战兵力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这一会战是苏联人民战胜德国的最重要阶段。库尔斯克的胜利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共击溃德军30个精锐师,内7个坦克师。德军损失官兵50余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700余架、火炮3000门。德军奥廖尔基地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基地均被清除。但一些西方历史学家贬低库尔斯克会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地位。他们中有些人极力为纳粹德国国防军统帅部恢复名誉,掩饰其失策,把“堡垒”战役失败的过错全部推给希特勒。另一些人认为库尔斯克会战是大战中的一个小插曲,避而不谈这次会战。实际上,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胜利具有重大政治军事意义。双方参加这一会战的兵力庞大,计有40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6.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余辆,作战飞机约1.2万架。德军夏季进攻的失败,埋葬了德军宣传机关编造的苏军战略有所谓“季节性”,苏军只能在冬季进攻的神话。德军的进攻战略遭到了完全破产。库尔斯克会战进一步改变了战场上的兵力对比,终于巩固了苏军统帅部手中的战略主动权,为苏军展开战略总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库尔斯克胜利和苏军进逼第聂伯河,完成了战争进程中的根本转折。德国及其盟国被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争区转入了防御,这对大战的尔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军重兵在苏德战场被击溃,为英美军在意大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军有10万余名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180多人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苏军统帅部顺利地解决了战略,战役法和战术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方面军群之间战略协同的组织,最高统帅部赖以改变不利兵力对比的战略预备队的使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取得了新的经验。新编制坦克集团军第一次用作扩张战果的梯队。在库尔斯克空中交战中,苏军航空兵最终夺取了战略制空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战略领导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能现实地考虑形势特点和善于选择适当的斗争方法。
通过库尔斯克会战,苏联武装力量使敌人遭受了永远不能恢复元气的失败。歼灭了法西斯德国30个师,其中包括7个坦克师。德国陆军损失了共50万人,1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3700架作战飞机。库尔斯克弧型地带大会战对于德军是致命危机的开端。
库尔斯克会战以苏联武装力量令人信服的胜利而结束。已经明显地看出,苏联武器的威力和苏联人民奋不顾身的战斗,将使法西斯主义遭受灭顶之灾。库尔斯克会战也使世界劳动人民加深了对正在消灭瘟疫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情。
“喀秋莎”火箭炮发射
1943年6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大型战役之一
图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俘的德军士兵在莫斯科大街上
库尔斯克会战中,受重伤的苏军战士仍在鼓励战友进攻,最后牺牲在战斗岗位上
堑壕中一个苏联红军战士说:“如果你在第一场战斗中没有死,你就会活下去。”
转贴自苏联主义网www.cccpism.com
『柒』 有什么有关现代化战争电影
近代战争电影
《投名状》(1850年代湘军大战太平天国战事)
《集结号》(1946年的国共内战及1951年的朝鲜战争)
《战争与和平》(俄国版,内容讲述拿破仑征伐俄国,最后被俄军击溃)
《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日本内战西南战争,内容为虚构)
《光荣战役》(美国史上唯一内战南北战争)
《黄昏三镳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南北战争)
《卡士达将军》(Custer of the West)(美国印第安人战斗)
《围城13天:阿拉莫战役》(The Alamo) (美墨战争)
《外籍兵团》(法国外籍兵团于北非远征)
现代战争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
《阿拉伯的劳伦斯》
《蓝徽特攻队》(空战电影)
《西线无战事》
《铁十字勋章》
《迷路的大军》
《约克军曹》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二六》(日本军部在1936年于东京发动军事政变)
《巴顿将军》(欧洲战场美国陆军名将)
《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诺曼第登陆)
《抢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诺曼第登陆后美军作战,内容十分反战)
《雷霆伞兵》(Band of Brothers)
《兄弟连》
《猛鹰突击兵团》(以罕见纳粹德国士兵观点演出)
《夺桥遗恨》
《英烈千秋》(中国抗日战争)
《八道楼子》(长城战役)
《笕桥英烈传》(空战片)
《从海底出击》(大西洋英、德潜水艇海战)
《击沉俾斯麦号》(大西洋英、德水面舰海战)
《珍珠港》(美日太平洋战争开端)
《硫黄岛浴血战》(太平洋战争)
《红色警戒》(太平洋战争,有新旧二种版本)
《桂河大桥》(太平洋战争)
《大敌当前》(Enemy at the Gates)(德、俄史达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Kursk)(1943年俄、德五千辆坦克大会战)
朝鲜战争
《上甘岭》(抗美援朝战争)
《太极旗飘扬》
《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
越南战争
《现代启示录》
《前进高棉》
《汉堡高地》
《第一滴血》(First Blood)(内容凸显退伍越战老兵复员后备受社会歧视之问题)
《奠边府战役》
《金甲部队》
《勇士们》(We were soldiers)
其他
《异域》
《火狐狸》(Fire fox)
《大决战》三部(国共内战)
《捍卫战士》(Top Gun)(空战电影)
《冲出封锁线》(Behind Enemy Lines)
《黑鹰计划》(Black Hawk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