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没有什么关于少数民族的电影推荐
《绿草地》,宁浩作品。
《嘎达梅林》,冯小宁作品。
《图雅的婚事》,余男作品,07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
《黑骏马》,谢飞导演,腾格尔主演,第十九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
《蒙古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悲情布鲁克》
《红河谷》,冯小宁作品,宁静邵兵主演。
《喜马拉雅王子》,蒲巴甲主演。
《静静的玛尼石》。
《可可西里》,陆川的作品。
《盗马贼》,田壮壮作品。 ...
『贰』 求几部优秀的国产少数民族电影《碧罗雪山》(傈僳族),《鸟巢》(苗族),最后的猎鹿者(鄂伦春族)等。
姗娘.奢香夫人.《绿草地》,宁浩的新作。
《嘎达梅林》,冯小宁作品,英雄史诗。
《图雅的婚事》,余男作品,07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
《黑骏马》,谢飞导演,腾格尔主演,第十九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
《蒙古王》,四国合拍的成吉思汗电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悲情布鲁克》
藏族的:
《红河谷》,冯小宁作品,宁静邵兵主演。
《喜马拉雅王子》,蒲巴甲主演的,改编自《哈姆雷特》。
《静静的玛尼石》,非常出色的西藏纪录片,经典。
《可可西里》。陆川的作品,很著名了,关于保护藏羚羊的。
《小喇嘛看世界杯》。澳大利亚和不丹合拍的电影,很有意思。
《冈拉梅朵》,今年的新片,爱情故事值得一看。
《盗马贼》,田壮壮作品,于1988年获瑞士第四届第三世界电影节弗里堡市大奖。
《小活佛》,大名鼎鼎的贝托鲁奇作品,三国合拍,寻找转世灵童的故事。
《梅里雪山》,07年的小成本影片。
《茶马古道-德拉姆》,田壮壮拍的纪录片,有关茶马古道的故事。
其他民族:
彝族:《花腰新娘》,张静初、印小天主演。《毕摩纪》,不错的片子。
壮族:《刘三姐》,老片子了。
白族:《五朵金花》、《阿诗玛》,同上。
维族:《冰山上的来客》。
『叁』 求部90年代电影院看的关于少数民族抗日的电影~
国际大营救
一九四二年.日军侵占缅甸全境后乘胜入侵中国云南西部,占领了怒江以西,切断中国最后一条外援通道滇缅公路,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帮助下,中美两国建立了自印度阿萨姆到昆明的驼峰航线,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负责奉命护航,在与日军激战中跳伞被浮.日军决定将其押送到仰光的司令部,美军小分队第一次营救失利后,与中国的少数民族抗日游击队组成国际营救队,与日军及其特工队在原始森林和人迹罕至的荒原上展开殊死搏斗,最后终于救出罗杰斯,但除了美军上校安德森外,所有中美营救队员都与日军同归于尽,壮烈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中美友谊赞歌.
国际大营救主要人物及演员
安德森……肖恩·伯纳(加拿大)
贝克……雷蒙德·格伦(加拿大)
马丁……罗杰·克罗斯(加拿大)
罗杰斯……保罗·涅斯特洛夫(法国)
山布洛……张明道
勒干……吴坚
阿昌……许亚军
山田……张凤翔
『肆』 跪求有关原始部落的电影有哪些,【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落绕》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Vp6S1shxlziYt6KFq-qOIg
《落绕》是首部以人类学角度呈现中国长角苗族习俗习惯的故事片,讲述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寨子里发生的故事。这个在世界上仅存5000人的族群,未来如何?他们要怎样面对外界的文化冲突?人性在长期恶劣生存环境中,是如何形成的自我保护意识?需要怎样的族群认同和取暖方式,才可以穿过千年历史沿革,走到我们跟前。《落绕》带你走近她,并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人类秘密……这是一部在北美,以及多个电影节上获奖影片,讲述的是亚洲中国古老少数民族的故事。
『伍』 求一些老的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片名。
诺玛的十七岁〉、
红河花腰彝族风情〈花腰新娘〉、
红河瑶族风情的〈咬指〉,
反映僳僳族、傣族抗英斗争的〈石月亮〉、
《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
《芦笙恋歌》(拉祜族)、
《边寨烽火》(景颇族)、
《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
《刘三姐》(壮族)、
《阿诗玛》(彝族
《青春祭》(傣族)、
《鼓楼情话》(侗族)、
苗家儿女》(苗族)、
《神秘的伴侣》(瑶族彝族)、
土家族(《连心坝》),
布依族(《山寨火种》),
瑶族(《瑶山春》),
苗族(《火娃》),
回族(《六盘山》),
佤族(《孔雀飞来阿佤山》),
壮族(《拔哥的故事》),
独龙族基诺族(《绿海天涯》),
达翰尔族(《傲蕾•一兰》),
傣族(《青春祭》、《孔雀公主》)
彝族(《奇异的婚配》),
『陆』 推荐关于与少数民族相关的电影
蒙族的:
《绿草地》,宁浩的新作。
《嘎达梅林》,冯小宁作品,英雄史诗。
《图雅的婚事》,余男作品,07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
《黑骏马》,谢飞导演,腾格尔主演,第十九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
《蒙古王》,四国合拍的成吉思汗电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悲情布鲁克》
藏族的:
《红河谷》,冯小宁作品,宁静邵兵主演。
《喜马拉雅王子》,蒲巴甲主演的,改编自《哈姆雷特》。
《静静的玛尼石》,非常出色的西藏纪录片,经典。
《可可西里》。陆川的作品,很著名了,关于保护藏羚羊的。
《小喇嘛看世界杯》。澳大利亚和不丹合拍的电影,很有意思。
《冈拉梅朵》,今年的新片,爱情故事值得一看。
《盗马贼》,田壮壮作品,于1988年获瑞士第四届第三世界电影节弗里堡市大奖。
《小活佛》,大名鼎鼎的贝托鲁奇作品,三国合拍,寻找转世灵童的故事。
《梅里雪山》,07年的小成本影片。
《茶马古道-德拉姆》,田壮壮拍的纪录片,有关茶马古道的故事。
其他民族:
彝族:《花腰新娘》,张静初、印小天主演。《毕摩纪》,不错的片子。
壮族:《刘三姐》,老片子了。
白族:《五朵金花》、《阿诗玛》,同上。
维族:《冰山上的来客》。
一下就想起这些,严重推荐《图雅的婚事》《静静的玛尼石》这两部,比较新,成就也高。
『柒』 你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电影
《花腰新娘》影片通过讲述当代云南花腰彝族青年的爱情传奇,在浪漫的故事中编织进民族风情,在歌舞片的样式中表现了美丽的边陲风光,以轻松的喜剧风格描写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群众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优秀作品。该片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向广大观众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园地,也对现实题材影片的艺术创新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很是推荐。
『捌』 老电影之五朵金花
在讲少数民族故事的电影中,《刘三姐》排第一,第二喜欢的就是《五朵金花》。其实还有一部或许比它更喜欢,那就是《阿诗玛》,但由于情节过于凄美,在自己的内心里总是喜欢不起来。只是看这些电影时年纪尚小,对于其中的一些情节看不太懂。在这部电影中,竟然有那么多女孩叫金花,真的分不清楚。也难怪电影中的阿鹏也着实分不清。
这部电影插曲的旋律和歌词更加令人难忘。看到作曲的又是雷振邦,刘三姐中的很多插曲的作曲者不也是他么?不愧是大师级人物啊。
插曲的名字叫《蝴蝶泉边》
作词:季康
作曲:雷振邦
演唱:李世荣,赵履珠
歌词:
女: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
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
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
男: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
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伊哟
女:有心摘花莫怕刺哎,有心唱歌莫多问
有心撒网莫怕水哟,见面好相认
男:阳雀飞过高山顶,留下一串响铃声
阿妹送我金荷包哟,哥是有情人啊伊哟
女:燕子衔泥为做窝,有情无情口难说
相交要学长流水哟,朝露哥莫学啊伊哟
男:祖传三代是铁匠,炼得好钢锈不生
哥心似钢最坚贞,妹莫错看人
送把钢刀佩妹身,钢刀便是好见证
苍山雪化洱海干,难折好钢刃
女:橄榄好吃回味甜,打开青苔喝山泉
山盟海誓先莫讲,相会待明年
明年花开蝴蝶飞,阿哥有心再来会
苍山脚下找金花,金花是阿妹
苍山脚下找金花,金花是阿妹
一首歌曲把整部电影剧情也介绍清楚,同时也是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态度。有时感觉少数民族的男女青年就是浪漫,在那风景秀丽的蝴蝶泉边,唱着歌就把自己的终身伴侣定了。怎不令人神往啊。
但是作为电影而言,难免留下当时的时代印迹。具体电影梗概是这样,
三月的大理,春光明媚,百花争艳,富有民族民间传统的“三月街”又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拉开了节日的帷幕。白族群众及前来共同欢度佳节的各民族的男女,身着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熙熙攘攘地前来参加盛大的集市贸易和民间文娱体育活动。这时,在通向大理的道路上一匹骏马飞奔而来。
此时一辆马车正在道中修理,一群姑娘向骑马的小伙子(阿鹏)求援,请他帮忙修车。阿鹏跳下马来,从随身带的布口袋里,取出钉子、斧锤,(也真弄不懂,一个去赶集的青年,袋子里怎么会装着这些东西?)
一会儿功夫马车修好了,而不远处的赛马场上传来了比赛发令枪声。阿鹏顾不得收拾工具,飞跃上马,向赛马场飞奔。赛马场上人山人海,阿鹏立即入列追赶。观众的叫好声、喝彩声,此起彼伏。阿鹏俯身马侧,一口气拣起十几杆旗子,他的马从最后跃进到第四位、第三位、第二位,只有一个藏族青年还在他前头。眼看阿鹏越追越近,挤在观众中看赛马的社长金花情不自禁地为阿鹏助威。一场精彩的赛马结束了,阿鹏以自己高超的骑术夺得了冠军。他兴奋地牵了马,从欢乐的人群中向外走去。社长金花骤然在他的马颈上挂了一个美丽的绣花荷包,他扭头望去,看见送给他绣花荷包的正是那个途中赶车的姑娘。
在幽静、明媚如画的蝴蝶泉边,金花与阿鹏就相会了,可谓是一见钟情。他们互以意味深长、委婉动听的白族对歌表达着爱情,萌发出对美好生活绚丽的遐想。二人并约定来年的“三月街”仍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阿鹏携带金花定情之物——绣花荷包如期赴约,可未遇金花。他想去寻找爱人,可是,金花家在哪里,他一无所知。真诚的爱心使他相信,走遍苍山洱海每一个村寨,一定会找到她。在寻找中结识了音乐家“胖子”和画家“瘦子”,三人结伴同行。
阿鹏走到洱海边,听说刚跳入水底捞镰刀的是金花,他心里乐开了花,随即跃入水中。当镰刀捞上来,浮出水面的却不是他要寻找的金花。她告诉阿鹏,畜牧场也有一个叫金花的姑娘,于是阿鹏决定去畜牧场。
阿鹏来到畜牧场,听说金花正在牛产房里接生牛崽,他迫不及待地在窗外唱开了二人共识的情歌,不曾想被迎头浇了一桶水。畜牧场的这位“金花”并非他要找的姑娘。
不灰心的阿鹏来到苍山脚下,听到人们呼喊“金花”,他便急忙奔上山,加入找人行列。原来是一名姑娘在山上寻找矿石,遇见一只熊,被吓得钻进山洞。阿鹏赶跑了老熊,救出了这位姑娘,但她也不是阿鹏一心要寻找的金花。
阿鹏来到公社拖拉机站。这里正在热闹地举行婚礼,音乐家与画家首先听见呼喊新娘的名字正是“金花”,两人不得不告诉阿鹏金花已变心。阿鹏不信,隔窗相望。果然看到了婚礼上胸带红花、与新郎共饮喜酒的新娘好像就是他要找的金花。
阿鹏眼见金花已背叛了自己的誓言,失恋的痛苦迫使他愤然踏上归乡的道路。谁知途中遇上一位好管闲事的大叔。大叔邀阿鹏到家吃饭,以酒浇愁,然后,再用马车拖着醉酒的阿鹏去拖拉机站找金花“评理”。当大叔叫着新娘金花来找阿鹏对质时,阿鹏却不见了。原来,在这之前,阿鹏已被四处找他的画家和音乐家叫醒,阿鹏觉得大叔不该来找金花评什么理,便独自溜走了。
阿鹏离开了拖拉机站,途中又碰上搭救过的炼铁金花,她正为炼不出铁和她的对象闹别扭。阿鹏是个热心肠的人,见他们炼不出铁,决心再助一臂之力,因为他就是一名青年铁匠(无怪乎袋子里装有钉子,锤子)。在炼铁厂,经过昼夜苦战,终于出铁了(这个是很久以前的特征)。
这时,炼铁金花对阿鹏的热情赞扬和关心,又引起一场风波。她的对象产生了嫉恨与误解,并把这个矛盾反映到了公社,请求社长金花来解决。直到此时,社长金花方知阿鹏的下落。 金花的爷爷让金花赶快去找阿鹏说清楚,但金花想到已经应了社里的同事第二天去三月街,所以决定先把自己的事放一放,她认为阿鹏不会是那种轻易就变心的人。金花的爷爷十分着急,便亲自到炼铁厂找阿鹏说清楚。金花的爷爷是看到炼铁金花从屋子中满面春风地跑出来,便认为阿鹏和炼铁金花相爱,深感阿鹏太薄情,一气之下,留下阿鹏头年相会时送给金花的定情物“宝刀”,愤愤而去.
一觉醒来,阿鹏发现身边的“宝刀”,连忙追问原因。此时,炼铁金花才知道阿鹏的心上人正是社长金花。同时,阿鹏从她口中了解到金花社长是拖拉机手金花的证婚人。一切误会顿时消融了。
纯洁的爱情在几个波折中得到了考验升华。阿鹏与金花再次相会在蝴蝶泉边,亲密地依偎在一起 。
当时看的时候还是黑白片,如今还原为彩色,当时也看不懂阿鹏到处跑来跑去为了啥?但可以看到大理风光旖旎,听到蝴蝶泉边泉水叮咚。多年以后自己曾去过大理,也走进那里的白族人家,体验过那里的风土人情。只是没听到心里想听到的男女青年对歌。独自走在大理古城街头,踏着脚下的台格路,看着四周也不知哪里曾是“三月街”,也不知道哪位姑娘叫金花?
2020.2.6 翻开旧文修改
『玖』 求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
《大漠双雄》、《阿娜尔罕》、《天山的红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向导》,等等,等等。
『拾』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有哪些
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史绝不应该只是汉民族的电影史,其他55个少数民族理所当然应该被纳入中国电影的生产、文化表征和传播消费范畴。最大的难点在于,对少数民族电影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学者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1]。笔者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电影必须具备几个要素:首先是电影的主创人员尤其是导演应当拥有少数民族身份,这种身份不是生物学上的类属范畴,而是专指文化身份,不但延承着某个民族的血缘,而且熟悉、尊重并热爱这个民族的世俗生活习性和内在精神信仰[2]。。其次,电影题材必须反映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这种反映不局限于影视人类学意义上的“原生态”纪录,可以是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也可以是人情世态的精细描摹,最忌讳夸大虚构的民俗奇观化展示和对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和宗教文化理解肤浅、隔靴搔痒。再者,电影应当起用少数民族演员,赋予他们在视觉文化中的主体位置,避免以汉族中心视点所引起的文化隔阂。笔者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综合了当前流行的“作者决定论”和“题材决定论”,事实上,这种考虑也还是处于尴尬的理想主义状态,现实中更多的是导演身份和题材的交叉游移,绝大多数此类电影被悬置起来,难以判定是否属于少数民族电影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电影领域尚未出现像戈达尔、特吕弗、费里尼、霍克斯那样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电影作者”,加之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原因,贴近少数民族电影这一标签的导演屈指可数。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塞夫、麦丽丝[3],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广春兰[4],藏族导演万玛才旦[5]最负盛誉。毋庸置疑,我们所触及的少数民族电影大多只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少数民族题材。笔者此处也采用广义上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即主要的判定标准是电影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场景,反映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影片的主要角色中出现少数民族。
据考证,我国在1949年之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瑶山艳史》(1933)、《塞上风云》(1940)和《花莲港》(1948)。从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之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两次繁荣,第一次是在“十七年”时期,一批涉及多个民族的电影精品集中涌现,如《五朵金花》(白族)、《回民支队》(回族)、《摩雅傣》(傣族)、《刘三姐》(壮族)、《农奴》(藏族)等。单就数量来看,1959年生产6部;1960年则出品10部,占那一年国产影片总数的近六分之一。[6] 第二次高峰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从奴隶到将军》、《不当演员的姑娘》、《月落玉长河》等也广有影响。比较而言,两个时段拥有的共同特征是都注重表现少数民族的新生活、新面貌,透过新旧社会的强烈反差,有效地实践着新生政权合法化的意识形态运作。值得注意的是,“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样式丰富,涉及正剧片、人物传记片、惊险片和戏曲片等,基本上内置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指导思想和“十七年”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脉络中。结合当时盛行的文艺政治论和当下掀起的老电影题材重拍之风[7],可以认为当时最具影响力和最为有效的少数民族题材叙事/电影样式是反特片。作为一种较成功的惊险片亚/准类型,少数民族题材反特片负载着特殊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内涵:一方面,它与《无形的战线》、《斩断魔爪》、《秘密图纸》、《羊城暗哨》等反特故事构成一组文本序列,分享着反特惊险片这一电影样式某些共同的能指符号和叙事模式;另一方面,鉴于题材的特殊性,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类别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芦笙恋歌》、《阿娜尔罕》、《鄂尔多斯风暴》等表达着某种特定的“情感结构”。少数民族题材反特片是“十七年”电影这一多重话语的重要细部,由于其处于十分特殊的叉合位置,并且耦合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语境,因此具有多重读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