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盲山影评3篇
电影盲山影评1
初看《盲山》,也许我们会因为人性的卑劣而愤慨,也许我们会关注那些闭塞的山区,也许我们会指责创作者故意扭曲中国人。赞扬与指责都源于现实的残酷,但是,真正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绝非拐卖人口以及买主的暴力。电影《盲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现实社会。无论主人公白雪梅最终是否被解救,真正的《盲山》注定只是一部地下电影。
《盲山》反映的现实缩影十分鲜明。同一空间里的三类人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整个故事就是描写层层剥削、层层被奴役的现实。
出身平常百姓的村干部依靠着聪明才智,一面纵容村民知法犯法,一面剥削压迫村民。对待上级,施展闪转腾挪的伎俩,对待警察,又“拥兵自重”。电影里的村干部就是中国基层政府官员的象征。
贫穷的村民既是受剥削、受奴役的普通百姓,又是可恶残暴的剥削者。他们畏惧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尽管团结一心、又有大刀长矛,却甘愿缴纳赋税,不敢反抗。他们的权力范围就是在弱小的妇女、儿童身上施展暴力。原本一穷二白,却把金钱万能论演绎得淋漓尽致。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妇女,要充当生养的工具、干活的机器,还要随时接受恐吓与威胁。没有思想,终日劳作是这些妇女的命运,否则,迎接她们的不是躯体的死亡,或许,就是法律的枷锁。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以暴制暴是社会底层人民唯一的反抗方式;社会底层人民终究难逃被剥削的厄运。
据说,在国内公映的版本里,所有遭遇不幸的妇女都得到解救,法律的尊严、政府的威信得到了维护。这样画蛇添足的安排不过是导演李杨为了通过审查的屈从之举。现实电影的命运反映出文化艺术必须依附于政治的无奈。想来,《盲山》和它的创作者们就是那些被拐卖的妇女。忽然想起80年代的老电影《茶馆》,被奉为经典,倍受好评,想必当年好多单位都集体观看了。同样批判现实,命运截然相反。我想,绝不仅仅因为《茶馆》沾了老舍的光那么简单吧。
电影盲山影评2
李杨的新片《盲山》属于让人看了之后无言以对的电影。无言以对有时候是因为对导演手段的拜服,有时候是对影片所反映的现实无可奈何。《盲山》属于后者。
这部影片的真正力量,不在于激起人们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北某山区”拐卖妇女丑恶行为的痛恨,而在于将一个严密地将被拐卖妇女牢牢掌握的现实环境抽丝剥茧般展露。李杨说,中国人造字就是有文化,盲,就是没有眼睛。白雪梅身边的人,对于她的遭遇通通闭上了眼。没有闭上眼的,盯在她的下半身,琢磨着从那里得到一点好处。从人贩子将白雪梅送入德贵家的第一天,白雪梅每天的遭遇都是其他被拐卖妇女曾经经历过的。应对白雪梅的反抗,对于这个小村子里的人来说,是一种日常的行为,非常自然,也非常默契,因而,也非常残酷。婆婆演红脸,公公演黑脸,顺便在德贵强奸的时候帮忙按住腿;村民的老婆也是买来的,所以他们是德贵天然的同盟军,在白雪梅逃跑的时候每次,这些人跟德贵永远都是同时出现;邮递员拿求救信去换了特产和好处,村主任打着官腔纵容村民的所作所为。镇上的客车司机面对找老婆的村民只能开门,不能怪他,从影片情境设置中,我们知道镇上的司法机关对于这件事也同样是大开方便之门的。
汉娜·阿伦特曾经说纳粹分子艾希曼犯下的是“平庸的恶”,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只是执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忠诚地履行职责。他并不阴险狡诈也不蛮横,除了对自己的晋升非常热心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作恶的动机,而这种热心本身来说也谈不上是犯罪。阿伦特认为,这才是艾希曼的罪行中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因为他没有思想,没有判断力。他以纯真的热情,做着世界上最为丑恶之事。脱离现实,没有思考能力,可以发挥出人类潜伏与自身的所有丑恶本能。“平庸的恶”因其平庸,显出比 “极端的恶”更为狰狞的面目。如果说村民没有思考能力,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他们都清楚买卖妇女是一件要坐牢的事情。只是解决生理问题以及传宗接代的美好愿望压制了他们的思考;他们也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因为现实就是村里的男人很容易就打光棍。他们的恶还是平庸的恶吗?
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这种恶找不出凶手,因为每个人都是凶手。但是我无力指责他们。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区一个小村庄里面的光棍,一家所有的积蓄是七千块钱,终于买了个媳妇,我对她会不会比德贵更温情?我妈会不会帮我按住她的腿,并且在警车到来的时候耍横般躺在车轮之下?这时候,如果德贵是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人性观念并且敬重李杨导演电影的德贵,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会不会写下如上状似沉重的话语,并发出一声高贵的感叹?面对白雪梅的苦难,电影中的人没有眼睛。我们看完电影,这些人全都站在白雪梅的身后,虽然没有眼睛却不影响对我们的直视。谁能理直气壮地与他们对视?
在前作《盲井》中,我对于结尾的那一段吊诡其实颇有微词。一个想谋害他人性命换钱的人,结果以自己的性命帮“猎物”挣了三万块。吊诡经常给现实抹上荒谬的神色,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连这样的荒谬都显得过于亮色。在山西的小煤窑里,不容易出现这样杀人者与被杀者角色倒置的场面。在西北某地区里,我还是愿意相信被拐卖妇女能够被成功解救,不管数据与片尾的字幕是否相符。李杨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说,他天生喜欢戏剧冲突,这是他将女主角设定为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的原因。据说原版结尾是公安到村子里进行解救时,德贵与公安以及白雪梅的父亲发生拉扯,白雪梅情急之中手起菜刀落,将德贵的头颅砍下。据说在国外放映时,每次到结尾都有掌声,观众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宣泄。在和谐版结尾中,白雪梅没有杀了德贵。奇怪的是,这个和谐版结尾显得并不怎么和谐,法制与威权的代表,我公安战士的形象不能说负面,却尴尬而窘迫。德贵死与不死,白雪梅走脱与没有走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一股强光,从没有眼睛的眼眶射出,堵住我们所有廉价的话语。
好了,别对着自己白花花干净的卫生间镜子一遍遍问:“Are you talking to me”了,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无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区的光棍,对着你喊“我们要老婆,我们要老婆!”他们没有眼睛。
你试试看。
电影盲山影评3
很多年前就听过《盲山》这部电影,在国外拿了大奖,导演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但是由于对此类题材电影不是很感冒,加上自己身边也发生过同类型的事情,所以主观的认为这部电影也讲不出什么新东西,也一直没有把这部电影找出来看看。上学期在学校上影视名作欣赏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心中的震撼还是相当大的,冷静下来想想,似乎有一些异样的感觉。
看过《盲山》的人,大部分都会义愤填膺的批判和指责那些买卖人口的人。我想说的是,对于电影中利用假老乡关系将女主角卖到山里去的老板,我们可以对他千刀万剐,不用可怜半分。但是,对于从老板手里花巨资(7000块钱对于一个山村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把女主角买下来的山中农夫,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理解呢。我绝对不是鼓励买卖人口,只是希望能够站在农夫的立场上为他们说一两句话。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句话一直都是用来形容比我们更强的人,很少有人会联想到那些比我们还要弱的人。想起了一个故事:新中国建立后,一位老将军回到了他曾经奋战过多年的山区,寻找他当年的房东大娘。当他花费很大的精力终于找到了房东大娘,拉着她的手说明来意时。已经双目失明的大娘说了一句:“是不是又要打仗了,想起我们山里人了?”听了大娘的话,老将军的眼睛顿时涌出了泪水。看到这个故事,我也是被震撼了一下。确实,当年我们依靠他们山里人打下了江山,但是我们在建立自己的国家后又迅速的将他们给忘了。建国六十年,全国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蓬勃发展着,而山里,特别是偏远山区,却还是生活在解放前的那样一种状况。千万不要说他们不思进取,懒于奋进。他们当年愿意为了那虚无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跟着一群与自己完全不同世界的知识分子干革命,抛头颅,洒热血,难道会不愿意为了更实际的,更让自己受到真正实惠的经济和生活状况而奋斗?是我们给他们的帮助和关心太少了。我们把国家建设的重点都放到了大中小城市上去了,我们连农村都顾不上,更何必是那些看又看不到,去又去不了的山区呢!我们的行为虽然还用不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来形容,但是说忘恩负义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再回到电影上来吧!电影中的,山区农夫和他的家人花了7000块钱从那个杀千刀的老板手里买来了被拐骗的白雪梅作老婆,这是他的罪恶,但似乎这个罪恶又是他不得不背负的。村里的女娃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越来越少了,而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他不得不这样做。有人会说,他为什么不请托媒妁之人为他说一门亲事呢,非要用买的。我们可以想想,在那样的一个家庭及周边生存环境下,会不会有女性选择来呢?我们似乎真的不能指责男主角,他本性善良,勤劳愿干,只是他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他没法选择他所要生存的环境。在那样一个想出去都要坐大半天的汽车的山里,整个村庄只有一个似乎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老师,我们还能对他有什么更高的道德和品行要求呢。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将白雪梅买回来以后,男主角并没有马上对其施暴,面对白雪梅的自然反应——辱骂和反抗也没有暴怒而起。而是给她时间,让她自己明白自己的处境。至于后来对白雪梅的施暴,是在村里其他男性的怂恿和讽刺下才进行的,而且这也是必然的,这是他买回白雪梅的最基本的目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当男主角企图强暴白雪梅,遭到白雪梅剧烈反抗未果后,他没有先暴打白雪梅一顿,再对其进行侵犯的“文明人”的举动,而是自己虽不甘却也不忍地退了出来。而后才在父母的指责和“帮助”下再次对白雪梅进行侵犯。在对白雪梅进行侵犯之前,我们苏沪还能感觉到男主角对她的淡淡的爱,虽然这种爱是被爱者白雪梅极端厌恶和恶心的。而男主角在后来的生活中对白雪梅的打骂,这是男性“赏花——摘花——毁花”心理的必经过程,只是凭借对自己妻子的强大的爱,绝大部分男性会主动放弃最后毁花的过程。而在电影中,男主角对白雪梅只有淡淡的爱,这种淡淡的爱是难以抵挡大男子主义的,特别是在那封闭的山区里,从小就受到男权主义深度影响的男主角的心里。
我们应该为白雪梅最后逃出山村感到庆幸,我们也应该为男主角花了7000块钱买回来了一个孩子而庆幸。我们可以哀男女主角的不幸,但是我们似乎不应该怒他们的不争。我们不能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下批评和指责在一个我们从未体验过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的错误,就像我们不能随意否定历史人物的举动一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处其境,不批其人。
最后,向那些还没看过《盲山》的人推荐一下,这个电影真的不错,一定要看看。里面都是陕西话,故事发生的那个村庄里我读书的地方不远呢!哈哈!
㈡ 《盲山》那些年被拐卖进大山里的女人
拍摄这部《盲山》的导演李杨曾说,影片的选题是来自于他1996年回国时所看到了一则报道很是震撼,“ 一个来自东北农村的姑娘郑秀丽,被拐卖到广东一个小村里,因求救无望 ,又常年遭受兄嫂欺辱,心里积攒了多年的怨恨,把买来的硫酸泼在侄儿身上,最后算是解救出来了,却被判了死判。 ”李杨后来跑到四川,花了两个多月,了解那些被拐妇女的情况,并撰写剧本,最终拍出了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盲山》。
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末,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白雪梅为了尽快赚钱还清家里债务,听信了假扮成医药采购公司的人贩子的话,随他们来到西北某个偏僻山村采购中药 ,结果被人迷晕,卖给当地的农民黄德贵,白雪梅苦苦哀求这些人,希望他们能够放了自己,但这户人家为了娶媳妇花了7000元,更是认定这女人不管是生还是死都是自家的人。
后面的剧情和以前被拐卖到村子的女人没什么区别,白雪梅尝试逃跑结果被关禁,绝食、自杀、想尽办法向外报信,过程间逃跑回来被痛打,被强奸、最后怀孕生子……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白雪梅和其他女人一样慢慢甘于接受这样的命运,甚至为了离开这里出卖自己的身体,结果就算是逃出了大山上了公交车,仍然被捉了回来,白雪梅渐渐明白这里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
庆幸的是,在一个学生的帮助下,白雪梅的父亲终于找过来了,却没想到即便带上公安,也无法把白雪梅解救出来,最后在双方激烈的拉扯下,白雪梅绝望拿起菜刀,砍向自己的“丈夫”。
《盲山》 里已经被愚昧思想同化的女人
白雪梅的“婆婆”只心疼自家花的七千块钱买回来的媳妇能不能传宗接代 ,甚至和自己的丈夫帮助儿子强奸媳妇。反复劝说白雪梅, 反正事情已经这样了,女人迟早都要过这一关,嫁谁不是嫁 。生怕白雪梅逃跑,日夜看管着,她也曾经历过一切,却没有任何一丝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就像是被这些愚昧落后的男权意识彻底同化,助长了那些愚昧落后的思想。
正如西蒙 •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 妇女的处境、地位,在男女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对称的差别,古往今来,“女人”被降格为男人的客体,“女人”被看作为男人的“他者”,她自身主体性的权益和自身的行动权益都被剥夺了,在社会上只能 处于“第二性”的地位。妇女的劣势并非自然形成的,这种划分就是一些有心人的父权制产物,是专门用来巩固男性权力服务的。
同样被拐卖过来的郑小兰和程春兰,一人抱着一个娃过来劝说着白雪梅要想开,留在这里也没什么不好的。而其中扮演郑小兰的女子,现实中就是被骗到那村里去,才 20 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
据导演李杨说“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她天天来剧组,后来就让她演戏。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敢打我就跟剧组走!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 3 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
电影中的郑小兰最后为了小孩跳出了接她们出山的警车,选择继续留在这个贫困愚昧的山村里,在这个重男轻女的法盲、文盲的山区里,她的小孩又如何接受良好教育,将来还是一样贫困,还是没有能力通过正常途径娶妻生子,将来的她会不会也变成白雪梅“婆婆 ”那样的女人,说真的,可能性很大。
电影中的白雪梅从没有要留下来的想法,逃出去是她的唯一执念,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大山里的恶,那些迂腐落后无处不在的思想,也是让白雪梅心理转变最大的原因。
第一次被黄德贵强奸当老婆之后,传统的失贞观念,让她选择割腕自杀;剪去长发,标志着心里纯真不再,彻底看清现实;三次出逃中,因为身无分文,想依赖其他男人,却又再一次被 骗,让她彻底明白了,想要解救自己,唯一的办法只能靠自己。为了逃跑的路费,宁愿失身给小卖铺的老板,但她清楚这只是无奈之举,即使在被软禁的情况下,白雪梅依旧不放弃读书,比起另外两个被拐卖过来却甘于现状,早已认命的妇女,白雪梅才更像是拥有现代新思想的女子。
导演李扬 曾 解释 过 “盲”字 , 说:“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还不一样……衍生开去,就是对良知视而不见,对外部残忍视而不见。”
《盲山》里的“盲”,在于村里人的冷漠,盲在人心的自私。白雪梅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最后只能选择自救,周围的人选择视若不见,甚至沆瀣一气防止她逃跑。村委会主任对白雪梅的求救置若罔闻;白雪梅满怀希望递出的求救信,邮递员却转手就交到了她“丈夫”手里;对黄德贵买来的“老婆”,村民们夸艳福不浅,即便白雪梅逃到了山外的世界 ,第一次因为三块钱车费遭到司机拒载,让她被捉 了回去,第二次靠出卖身体有了车费,却因为“丈夫”一行人守在车门外,即便哭诉求司机不要开车门,然而司机、卖票员及其他乘客就这么视而不见,毫无同情心看着白雪梅被人带走。
山里村民的“盲”是一种野蛮生长出来的恶,他们觉得帮自己的人去抢“媳妇”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他们所认为约定俗成的规矩,完全不认外界道德和法律认知。而山外的“盲 ”则是一种更冷漠更可怕的态度,显然这种事情他们见多了,但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这种“盲 ”不仅扮演了帮凶的角色 ,更加深了山里村民对这种约定俗成的恶。这些人心的“盲”,是对拐卖妇女罪行的漠视及道德的沦丧。
《盲山》里,女主白雪梅所遭遇到的一切,在当时社会新闻里的报道上那些被拐卖的女人所说的细节可以说是完全一样,导演李杨只是把这些掺杂在拐卖事件中的里里外外都呈现在观众眼前,否则仅凭一段豆腐块大小的文章,根本不会重视,毕竟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却从没放在心上。
这些年,拐卖妇女事件为何层出不穷
在八十年代初,由于“严打”刑事政策,拐卖人口犯罪的活动变少。到了 90 年代初,有些地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严重,导致社会生活贫富差距拉大,尤其西部地区和中东部贫困山区的生活条件极差,使得这些地区的女子宁愿远嫁他乡、甚至愿意被拐卖到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有的家庭因为穷困无法养活子女,也只能将亲生子女卖给富裕人家。
再加上不少地区落后封建的思想观念,《盲山》里出现一个镜头,村民在水里打捞起被人遗弃的女婴尸体,通过对白可以看出农村对女性的歧视,这些不平等的观念,导致男女比例失衡,也正因为这样的风俗,许多犯罪分子开始做起贩卖人口的勾当,导致拐卖妇女犯罪数量急剧增长。
在九十年代左右,就有大量的拐卖事件存在着,在官方公布的极少部分数据里,光是1991至1995年,被解救的被拐女性人数就高达八万人。
而解救这些女性的过程就像《盲山》里拍的那样,是如此之难,落后地区的村民不仅对拐卖罪行视若无睹,甚至还会参与其中。即使这些女性被解救出来,也会因为当时的落后观念而饱受周边人的歧视,无疑对被害者造成第二次伤害,更别说重新一段新的婚姻。
据WHO的数据,中国是世界少数几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而吞农药曾经是农村地区最常见的自杀选择。
近些年 ,拐卖 对象有所改变
随着法律普及, 女性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 国内犯罪成本的增高, 近些年,这些贩卖女性犯罪手段有所改变,由拐卖正常女性转向拐卖智障女性,由于这些智障女性自身智 力的显著差异,难以融入正常社会生活,难以维护自身权益,这些犯罪分子通常是诱发路边捡拾式拐卖、骗婚式拐卖、嫌弃后拐卖等多种犯罪行为,导致这些身体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妇女的犯罪侵害事件极高。
根据研究表明 2011 年到 2013年中,我国拐卖妇女立案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在 2013 年,拐卖妇女已经呈现一个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与我国近些年来逐步加大打击该类犯罪有关。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到90 年代中期,就有大量的越南籍妇女被卖给广西边境的农民当妻子。到了90年代末期,那些犯罪分子以介绍对象或找工作为理由,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将越南籍妇女辗转卖往内地,形成了非法“通道”。通过这条“通道”,大量越南籍妇女被拐卖到广东、云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南、湖北、浙江等十多个省(区)。从拐卖国内妇女到拐卖越南妇女,背后的逻辑无非是 解决国内贫困农村大龄男性的娶妻生子问题。因为农村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从周边相对贫困的越南、 缅甸、柬埔寨等邻国找老婆成为这些农村剩男解决婚姻问题的首选 。
拐卖妇女的犯罪手段逐渐衍生成灰色产业链
因为暴利的驱使,中越边境地区跨国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到2018 年下半年,包括中国在内的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六国警方联合出击,破获跨国拐卖案件 634 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1130 名,解救外籍被拐妇女 1130 名、儿童 17 名。据 2019 年 6 月 21 日新闻联播报道近期我国公安部破获多起跨国的拐卖案件。
同年,山东菏泽东明县打掉了一批涉外婚介机构,其新闻通稿中有说到:“近年来,县里的外籍新娘逐渐增多,尤其是乡村里的涉外婚姻人数与日俱增,大大小小的跨国婚介机构如雨后春笋全都冒了出来,像 中巴和中越等所谓的跨国婚介机构公然印刷、挂横幅还有派发各种广告、宣传页,就连火山小视频、快手APP及手机微信群等各种社交软件都有这些跨国婚介机构的图片和视频。
这些以赢利为目的的涉外婚姻介绍机构及个人, 以农村未婚男青年为主要宣传对象,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传播婚介消息,以涉外婚姻介绍之名,向这些人收取高额的定金费用。有的甚至存在跨国诈骗、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扰乱正常社会秩序。
而这种非法的跨国婚介不止出现在山东菏泽,河南、安徽、江西、湖南、云南等地都存在不少这样的跨国婚介所。如河南的《大河报网》2020年1月3日刊登的文章《跨国婚姻需谨慎切莫人财两空》中报道:“2017年至2018年,公安机关就接到与外籍新娘有关的警情十多起,涉及新娘逃跑、感情破裂、离家出走等。”
花钱买老婆在国内之所以层出不穷,除了根植于自己的文化陋俗外,还有就是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社会亚文化,拐卖妇女在晚清灾荒中是件常见的事情,在特定的年代里,这种亚文化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使人们认为买卖是合情合理的。
即便到了现在, 一些思想未开化的贫困地区的男性,依然会选择这种做法,对待女性的他们仍未“开智”,因为条件落后,试图以买卖的做法来定性女人做为自己的附属品。 早些年除了普法力度不够之外,对人贩子违法犯罪惩罚的力度也是不足,再加上这些年信息科技的发展,导致这些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花样百出。
好在2021年04月0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的通知,其中有提到: 加大拐卖人口犯罪“买方市场”整治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买方市场”分析研判,在收买人口犯罪活动高发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和专项行动,依法惩处买方犯罪人,从源头上减少拐卖人口犯罪的发生。 国家能够重拳出击自然是好事,也希望像《盲山》这样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以后只是一部警世之作。
㈢ 关于《盲山》的影评,需要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影评分析!
片子看到最后被白雪梅拿刀砍向黄德贵的戛然而止深深的震动,这种震动是压抑悲愤却没有出口的产物。整个影片有很多情节都不敢深深的细想,有太多的人性的拷问。当村子里把黄家买了一个女大学生当儿媳妇作为一种幸运,满满羡慕的时候,在村子里的他人眼里,白雪梅的身份和样貌就是那种可以解决、满足他们内心攀比、探索、猎奇欲望的猎物和资本。这样的心态下就陆续出现了黄老师、小卖部店主。黄老师-----一个没有读上大学,渴望大学生活的当地最高知识水平者,他把她当成了可以和他在知识层面上沟通的一类人,同时也把她当成了探究大学生活甚至校园恋爱的体验品,但是最终还是回归白雪梅是黄德贵的私人物品的本质认知。黄老师的人性反差之大,大在教师和骗子之间的差距,大在知识且愚昧的共存,他不像其他人那样一开始就表露无遗的愚昧和麻木、暴力。在黄老师和白雪梅一点点的接触再到后面的结果其实也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影片很现实的向观众透露了-------黄德贵的母亲看出来了。没有知识不代表没有常识,当地村子人的生存环境和现实教会了黄德贵母亲敏锐的感知力。这一点从好几次白雪梅离家外出、以及脱逃都被正在表面上干其他事情的她准确介入(河边洗衣、抱娃回家、雪天尾随等)可以体现出来。有一次是黄老师带着书到黄家灶台找正在烧火的白雪梅,黄母的一句对猪的呵斥“抢啥呢,各吃各的”就已经说出了她的内心。黄母此时早就看出了黄老师的想法,并且说出有警告意味的话。这也是当白雪梅与黄老师在看灯过程中溜走,夜聚老师宿舍时会被黄家人那么快找到的原因。小卖部店主------一个对白雪梅垂涎、对黄德贵嫉妒,经济上略有优势的人,表面上维系本村人之间的团结,实质上并不忘记占便宜和看不起比他差的人。在黄德贵第一次没有能实施侵害时,他用戏谑的言语调侃黄德贵无能;嫉妒使他告诉黄德贵要使劲打才能驯服;当白雪梅为了出逃找他筹钱的时候,他不光知道白雪梅拿钱做什么,还是提供了钱并占了白雪梅的便宜,实现了他的猎奇欲望。
㈣ 如何评价电影《盲山》
《盲山》是一部为人震惊的力作,电影透过一个女大学生被拐卖到山村的写实,营造出令人绝望的压抑,将一个沉重的“盲”人世界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愚昧的无知成为了电影对人性丑恶所诠释的盲点,而以此中电影里每一个人的心盲都构成了其沉重的奠基,而电影最终两种不同版本的结局,一个结局虽然稍显潦草,却仍代表着“盲”后的希望,而另一个结局则代表着电影艺术对“盲”最为有力的着点。(作者:梦里诗书 | 网络专业影评人 )
㈤ 盲山(影评)
刚刚看完盲山2007(国内公映版)
电影讲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女大学生被人贩子拐卖到山里当老婆,然后想逃离山村结果被野蛮的山里人各种阻拦,最后在一名初中生的帮助下联系上其父亲和公安逃离了山村。
在以前的年代山里充满着各种法盲文盲,大多数都是没有上学的,在村子唯一一个上过高中的老师,也是居心叵测的,并不是真的善良想帮助女主。
里面一个山村由于娶不到老婆都是靠人贩子买老婆,在以前人贩子真的是特别恶毒。贩卖的是别人一生,改变着别人的一生。以前的治安也是不管用,一个村子勾结起来。
在剧中女主发现同村其她,女的好多也是被贩卖过来的,也都想过逃跑最后都没有成功,后来因为有了牵挂孩子就是索性不跑了,接受现实。有时候确实是,如果你被生活强奸了,你不能反抗的话就试着接受享受。等你有能力改变的那天再开始反抗。
女主基本每次邮递员来都会寄出一封信,但是每次都被黄德贵拦下了,导致每次从来没有回信,最后在淳朴善良初中生李长青的帮助成功寄出信了,父亲带着公安来接了。但是野蛮的山里人依然不放人,可想当是多野蛮公安去了都无用,最后还是偷偷的才接走了女主。
看完这个电影最大的感想就是陌生人=坏人,反正陌生人就不是什么人。包括我们的父母也从小和我们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聊天,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和陌生人走。我们深受这种观念文化长大,这种观念已经刻进了意识中了,我们总会觉得陌生人没有一点安全感。
但是现在结合现在的社会,搭讪的陌生人不一定全是坏的了,有居心叵测的人了。
㈥ 心灵鸡汤式影评之《盲山》影评
盲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因为在网上是很难下到的。讲述被拐卖女大学生如何上演大逃亡,其契而不舍的精神,可谓是中国女版的“越狱” .
拐卖妇女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电影所展示的,却远不止是拐卖妇女这一现象。而在于发掘社会及人性的盲点 .
这是一部需要静观而看完后又不能平静的电影。一开场便是沉静的字幕,没有任何背景声音。因为是纪实风格的影像,所以配乐方面只是插入了几首当地唱腔的民歌,结束时的几句听得尤其真切:“……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画面上一边是哭泣的孩子和奔跑的追捕者,一边是终于逃出牢笼的女人,诗意的歌词道出的却只是苦涩无奈的人生。
《盲山》中的人生是苦涩的,因为人的属性是多面的,好比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作为伦理的人,传宗接代是千百年以来的第一件大事,所以贫穷的男人们在新婚喜宴上赌誓发咒般强调“谁不喝完这酒,谁就一辈子打光棍,儿子孙子也打光棍,下辈子还是打光棍!”其对光棍的忌惮与恐惧穿透历史深入骨髓!作为法治的人,因为拐卖妇女是不容置疑的违法之事,所以一旦冲破重重障碍,公安人员还是要翻过盲山来解救。作为商品的人,既然人是花钱买来的,那么人不想留的时候可以走,但是钱得还来。作为动物的人,男女皆有欲望,而女人却多了一层母性,所以在得到解救时,一些女人拒绝了离开——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听不得孩子的哭声!
如此的错综复杂,种种属性的交织冲突就导致了许多事是说不清、道不明、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如片中常常提到的“我也不知道你们谁说的是真话”。于是,虽然女大学生一再对人们晓以法律之利害,可是拐了还是拐了,又能咋的,拐的人多了!虽然明明是强迫地买来的生育工具,可是她的“婆婆”还是一而再的“晓之以理”——女人,嫁谁也是嫁,“嫁”给我儿,我们不会亏待你的!虽然一而再反抗、逃跑,可是有了孩子以后也就渐渐踏实了。虽然邮递员一而再的接受了女人托付他寄出的求救信,可是他也只是留一点希望给她,然后便转身把信交给买她的男人。
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是影片的重要主题。女大学生是一个文明的象征,她之所以到最后还是死也要离开这里,而没有像其他女人一般,为了孩子而留下,很大的原因就是她把这里定为一个野蛮之地,她与这里是格格不入的!那位只有高中文化的懦弱的小学教师“黄德诚”(好有意味的名字)最终也是选择了离开。可是文明与野蛮有时又是模糊的,虽然她的学问在这里是最大的,可是照样被文明人从文明的世界拐骗到这里,可见知识有时也是双刃剑,既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那些可以与外界接触的邮递员、税务员、村委领导等公务人员们,无疑也是文明的象征,可是他们对盲山里的事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着敲窗呼喊的女人,只能说一声“你们家的事我们管不了”。在这边盲山中,许多事都是模糊的,可这又太悲观了,毕竟女大学生在这盲山里教出的一位小学生帮她寄出了求救信,是解救她最大的功臣。或许,这可以看作是导演留下的一点对文明的希望吧。
导演李杨一再的强调他拍摄这部片子,只是为了表现人的复杂性和生活中的盲点,所以《盲山》里的事没有判然区别的黑白二元之分。有一个很荒诞的隐喻,逃跑的女人在盲山之中问一位扛着柴火的老人大路在哪边,老人毫不犹豫的指给了她;下一个镜头中,追捕者问老人看到一个女人跑过去没有,老人又毫不犹豫的指给了他们!“我不是刻意揭露我们中国人的丑陋面,这样的事情全世界都有。我只是揭露人性!”李杨如是说,因为他也有他的盲点,他能做得只能像那个老人一样,对所有观看影片的人,有什么就指出什么!即便这是一个悲剧,总比不指出它、不承认它的存在要好一些!
根据《盲山》在法国上映时的描述:“在激烈的拉扯中,绝望无助的白雪梅顺手抄起一把菜刀,朝正在殴打父亲的‘丈夫’砍了下去——影片到此处戛然而止!”而国内公映的结局却是白雪梅最终得到了公安的解救,留下了孩子;其他的两位被拐卖的女人则选择了留下!对于影像内容的剪辑调整,导演这样解释:“我觉得这是一个互相妥协的过程,作为艺术家,为了电影能够在国内上映,可能我不能那么犀利,但如果以此能换来影片的公映,我觉得很值。”在某种环境之中,艺术的创作或许就像片中的女人说的那样“生活就是这样,有时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
既然提到了生活,提到了人性的问题,那么观看了影片以后我们就该好好思考一番了:这苦涩无奈的人生究竟是谁的盲山?盲山究竟是怎么造就的?只能说,你我皆在盲山之中,盲山是我们自己垒起来的,于是我们也就遭受到盲山的结果。习惯性的冷漠、相关人员的不作为、文明的落差……这些个深层的问题肯定不是几个人造成的和能够解决的,这需要身处重重盲山中的人们共同面对!
如果你一直生活在“文明”的城市中,那你永远也不能想像山村中的蛮荒:落后、无知、愚昧、野蛮,在片中的山村你都能一一看到
但也反映了村民思想上的另一面:伦理孝顺。在为女大学生悲愤的同时,你却恨不起那些愚昧的村民,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他们永远也无法跨过的坎儿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所沉淀下来的训导
为什么会出现拐卖妇女儿童,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传宗接代
当贫困剥夺了他们这种权利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另一种解决的办法,有求必有供,于是就有了拐卖 。
男人。
男人黄德贵在婚宴上跟同村男人所赌的咒,表现了他们对打光棍的痛恨和恐惧
“谁不喝这酒,谁就一辈子打光棍,下辈子还打光棍,儿子也打光棍!”真够恶毒的诅咒!
一开始就不忍看的,是村里面人看到这个女孩来到后自然而然的态度。雪梅被绑在屋子里,“丈夫”黄德贵一家请乡亲们在屋外办婚礼酒席,德贵敬酒,窗户边,几个孩子凑着窗口看正在床上挣扎的雪梅。头几天晚上,雪梅把矮小的黄德贵赶出了门,黄德贵没能“弄”成,他在村里朋友们面前很抬不起头,甚至他面相善良的老父亲也斥责他搞不定一个女人。于是,老父亲和老母亲帮儿子按住雪梅让儿子强奸“老婆”。“弄”完之后,德贵喜滋滋的坐到父亲旁边,老头以赞许的态度递给儿子一根烟。
这种把在法律和道德范围之外的事情当作常态的态度,看起来当然不会好受,电影抓的很准。即便你明白这些农民是文盲,是法盲,老早让四周的盲山给遮蔽了目光,还是会在心里对这些人产生无比的愤怒,以及和雪梅一样的茫然无助。
电影看到中间,在村里小学当老师的黄德诚给雪梅送去几本杂志解闷,他是黄德贵的表弟,起初想,这个人的心眼还不错,德诚给雪梅介绍自己名字的时候,说“道德的德,诚信的诚”,我当时就想笑,在雪梅被骗到这个没有人能救他出去,她也逃跑无门的偏僻山村之后,居然有人把“道德”和“诚信”说出来,简直一个天大的讽刺,我想笑是因为这个“小叔子”的真诚里总透着一丝虚伪,我猜也许是演员演得不好,毕竟他真的是要关心这个被拐来的嫂子,因为他念过高中,在村里小学做了老师,还会有些良知。当后来这家伙以救出雪梅的名义摸了雪梅的手,亲了雪梅的嘴,搞了雪梅的身子之后,就完全明白,原来他比村民多的那点知识,完全被他用在了和村民一样的无道德行径上,而且这些微薄的知识给他伪装出一层良知的面具。他靠雪梅心存的一丝希望来解决自己的感情与性生活,可怕的令人发指。
还有那些貌似可以救助雪梅的人,比如收税费的人的和邮递员,也完全和村民们沆瀣一气,因为他们了解,在这个地界,大家都是一条绳上拴的蚂蚱。收费的看看拍着窗户呼救的雪梅说,“这是家里事儿,我们管不了”,转过头拿了黄德贵家的各种苛捐杂税,说黄德贵艳福不浅,然后加一句“媳妇要拾掇,跟收费一样,要上硬的。”
邮递员对雪梅的态度,永远看上去那么礼貌,雪梅每次写了信交给邮递员,邮递员都认真放进自行车后的邮袋里,雪梅说谢谢,他说不用谢。问题在于,邮递员对黄德贵的态度一样地客气,他收下黄德贵给的肥硕的老母鸡,把雪梅的信交给黄德贵,黄德贵说麻烦你了,他说你也不容易。这个邮递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雪梅脸上出现一丝笑容,主演黄璐表演的时候,这个笑笑得太狠了,让我一度以为雪梅在这时已经穷尽了希望,嘲笑所有的人都勾结串通,给所有买来的媳妇儿密布下一个逃不脱的落网,后来却发现这笑是表现雪梅又看到了希望的标志,因为她以为可以写信叫邮递员送出山去。
为了逃跑,雪梅终于想出要用自己的身体做本钱,除了那个“道德的德,诚信的诚”,她还用身体向小卖部老板换五十块钱,老板跟他还价到四十块,她拿了钱,但还是没走掉。
女人。
女人,仿佛生来就是要嫁夫相子,成为男人的从属品
黄德贵的母亲一直都想说服白雪梅安下心来
“女人嫁谁都是嫁,嫁给我儿,我一家不会亏待你的。” 同样作为女人,黄德贵的母亲站到儿子的一方。非但如此,她还叫同村几个同样被拐来的,已经安分守已认命的妇女来当说客
“既然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你就想开点”女人面对命运难道就只能认命?。但黄德贵母亲却又同情白雪梅,不让儿子打她,给白雪梅的饭还加了蛋 。在白雪梅被儿子强奸后,说,我也是没办法,等你有了娃你就明白了。
当然,黄德贵母亲对白雪梅的同情是基于要为黄家留后的想法上的
村人的冷漠和习以为常甚至助纣为虐的做法也是让人震撼的。
村主任对白雪梅说:“你说你被骗来的,咋证明呢”
白雪梅求邮递员帮自己寄信,并一次次地寄于希望,但邮递员却把信都交给黄德贵
上面说到的税务人员上门收税的时候,面对白雪梅的求助,说:你们家的事,我们管不了
当白雪梅一次次逃跑时,村人充当了追捕的角色
甚至在公安来带白雪梅走的时候,全村人都拿着锄头家伙围着警车,黄德贵母亲还要坐在车轮前以死相胁
法律在山村中不文一值,“坐球牢,谁家娶媳妇不花钱!”黄德贵理值气壮
李杨是很有野心的,他想在电影里表现更多的东西
村民们的贫困并不是没有来由的,除了本身地处深山之外,来自管理体制的因素更大
同样是收费,就算黄德贵家里两个月前已经没养猪,还是得交费,税务人员说这是主任的规定 。
山高皇帝远,一个主任就可以规定收费,可见当地政府的腐败
当有上级政府官员来视察的时候,村主任在村口挂起横幅欢迎上级视察工作,还广播给村民:不该说的不要胡说,谁要是败坏咱村的名声和形象,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责!!
那些被拐来的妇女,更是被送到山上躲避,到访的官员还称赞这个地方很美。。。
这部电影海外版的结局是绝望的白雪梅举起刀砍向黄德贵,但国内版却是白雪梅在小孩李青山的帮助下被公安解救了出来
大概是李杨为了能在国内顺利上演,毕竟这电影所反映的太沉重了。
中国电影的审核制度,之前<<盲井>>被禁可能让李杨有所顾忌。个人认为海外版的结局可能更有意味,因为在剧情进展中,已经埋下过伏笔
黄德贵洗头时叫白雪梅拿毛巾,并破口大骂,白雪梅拿刀的手正想举起,却又马上放下。。。
女性天生的母性也在电影中充分体现
被拐妇女陈春丽说:还是认命吧,反正我是不跑了,我带着两个娃,就算是跑出去了,娃儿怎么办?
在公安突击救人的时候,白雪梅还想抱着孩子一起跑
在车上,陈春丽更是因为听到后面孩子的哭声而放弃了被解救的机会选择了留下来
白雪梅伸出车窗外一直望着村子的方向。。。
可能我们会为陈春丽婉惜,但作为母亲,她的选择无疑是对的。
我看到的国内版本,最后终于让人舒了一口气。而李扬心中真正的版本,必定有那个完全将出口堵住的结局,《七宗罪》里被摩根.弗里曼相信了后一半的那句“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它奋斗”,在这个残暴的结局里全部不能被相信。可以想象,也只有这样,这个《盲山》,才盲得更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