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举例电影镜头常用的一些焦段
35,50,135,85,40,70等等焦段都很常用
② 关于定焦镜头,50mm,75mm,90mm,有什么使用上的实际意义我们一般摄影爱好者用哪个焦段的好呢
变焦镜头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焦段各个范围的成像,色散等效果,因此最后的产品选择在一个最好的协调方案,但是一般都难成为某个焦段的最佳方案,相对来说,定焦镜头就没有这个方面的相互牵制。
也就是说变焦为了兼顾各个焦段,妥协的结果,是各个焦段都不是最好,而定焦只做一个焦段,自然是最好。
1.你说的实际意义,不太明白,是说定焦的价值何在?那就是比变焦清晰更锐,也能以较低成本达到大光圈。
2.具体焦段选择,看你的呢需求了,全副上50属于标头,拍人文、全身人像;在APS-C上50 就偏长了,接近全副上的75,属于人像头,拍半身像,全身就得退了,90一般是大头像或者微距。根据你的需求吧,一般各厂家的50标头都做得不错,价格也最实惠,推荐购买。
3.光圈越大,景深越浅虚化越明显,这种没有很具体的数据,只是肉眼判断。
尼康佳能两家一般选50 1.8绝对错不了,其他的看需求。
③ 我的老相机有4个镜头,都是做什么用的
呃。。。以上回答,让人十分无语。
首先,这不是相机,而是电影机。而且是非常出名的一款35mm电影机——Bell & Howell 2709。这台电影机1911年面世,在1915-1930年之间美国境内几乎所有著名电影都是用这台电影机拍摄的,直至1950年代仍有商业电影使用这台电影机拍摄。如卓别林一生拍摄的80多部喜剧影片,大部分都是使用该机拍摄的。
目前不含镜头的机身(镜头和机身本身是一体的,但有人把镜头拆下来卖)售价在3-5万美元之间,全套应该在8万美元以上。
四个镜头都是英国库克(Cooke)生产,而不是什么莱卡。你可以搜一下库克镜头的价格,16mm像场镜头的价格都可以轻松上万。
焦距的区别就是视角不同,说白了就是在同一位置拍人,人的大小不同。
补充:
我看到了你找到的资料的原文:Charles M. Minor (Chicago) made an attempt the Triplet for 1916 more brightly to make by inserting a positivlinse into the first lens gap. This objective of Gundlach as f/1.9 Ultrastigmat (40, 50, 75mm) proced for Film cameras (moving pictures) and distinguished only a narrow picture angle.网上找到的中文翻译好像只有一个版本,都把“distinguished only a narrow picture angle”错误的翻译成了“这几个电影镜头可以表现出一种很狭长的视角”,而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该是“只能用于表现一个较小的视角”。
这个视角究竟有多小呢?考虑到35mm胶片电影的画幅:35mm电影和35mm摄影都使用35mm宽的胶片;电影胶片是纵走,宽高比4:3;摄影胶片是横走,宽高比3:2;摄影胶片的去齿宽度为24mm,电影胶片比这个还窄一些。简单计算一下可以得到摄影胶片画幅略小于24mm*18mm,对角线长度略小于30,与35mm胶片摄影的等效焦距比约为1.44。
也就是说,文中所提到的这三个镜头的视角分别相当于35mm胶片摄影中使用的58mm、72mm和108mm,基本属于中焦到中长焦段了,肯定是一点广角效果也体现不出来的。
关于制造年代,很多资料表明第一台B&H 2709确实是在1911年售出的,并且当时已经拥有4镜头的切换镜组,甚至连照片都有(http://www.cinematographers.nl/CAMERAS1.htm)。但是Ultrastigmat f/1.9 50mm这个头是否是在之后生产的2709机身上才有的,替换了之前的某个头?这我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考虑到你查到的资料只表明1916年Minor设计并生产了Gundlach Ultrastigmat f/1.9的三个成品头,这并不能否定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使用这种镜头的机身。而且几乎所有新的镜头结构都是先在固定镜头的机身上实现,若干年后才有成品头生产。如著名的Hologon结构,使用Hologon结构镜头的机身和成品头的生产年代相差10余年。
P.S. 普及一下常识,所有镜头的像场都是圆形的,与胶片裁切比例无关。另外,目前为止,历史上所有电影的画幅长宽比只有两种——4:3和2.35:1。16:9是宽幅电视的长宽比。
④ 摄影必懂镜头各个焦段的用途
镜头各个焦段的用途(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2011-11-02 16:20:34
8mm : 极度夸张的画面,用途不限。
18-16mm: 同上
22mm-24mm: 不严谨的建筑全景,或某个自然景观(严谨的需要大画幅和移轴镜头来矫正相差),城市建筑群,大量的人群。
28mm: 广阔的风景,人多的场景,有群体感的人像
35mm: 一般风景,建筑或者建筑内部,纪实人像
50mm: 局部风景,全身人像,事实上可以用于任何场景和题材。
60-65mm:小微距,适合拍一些比如杯子大小物体或者电饭煲之类的商品,这个焦段适合购买微距镜头。
80mm: 半身人像,一些特写,或者在场景中突出某人。
100mm: 微距的黄金焦距,特别适合拍摄微距题材。
135mm: 人像焦距,适合人像特写,网上那些特别漂亮的mm,背景虚化的,都是这个焦距拍出来的(一般用85mm镜头放到普通APS单反上,由于转换系数,正好可以获得135的焦距)
200mm: 人像特写,大头像,远景拍摄。
300mm: 远处人想特写,距离较近的鸟,体育,远景拍摄。
400MM--600mm: 野生动物,足球比赛等。
1200mm: 天文摄影,危险的野生动物,大型体育场馆里的比赛
--------------------------------------------
50毫米的焦距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和人眼看到的效果接近所以没有广角的冲击力,也没有长焦的震撼,但是历史上由50毫米镜头拍摄出来的顶级作品,比其他所有焦距拍出来的总合还多。
50mm无法具有画面本身的冲击力,所以50mm必须要以内容取胜,构图,色彩,内涵,故事,都无比的重要,所以通常能拍出伟大的作品。
-----------------------------
35mm 是新闻摄影的最爱,准广角,既可以容纳比人眼所看到内容多的东西,又不会像28或更短焦距的超广角一样,把很多无关的东西包括进来。
-----------------------------
135mm 定焦,一般这种镜头都被称为“美人头”,知道什么意思了吧。
【】50mm的镜头是标准镜头,普通的定焦镜头一般都是50mm的镜头,是最常用的,出门旅游,拍摄一般场景,都可用。
你说的的那两个都是变焦镜头,50mm以下的是广角镜头,越往下广角越大,50mm以上的是长焦镜头,越往上拍摄距离越远,可以达到超焦距或微距拍摄。
你这两个镜头都可以普通拍摄,也可以艺术拍摄。如果要拍广角的,比如拍摄建筑、道路的广角可以用18-70mm的镜头,就是平常看到的底部向下弯曲变形的照片,最小可以达到18mm,说明已经可以达到鱼眼镜头的效果了,拍摄出来的物体极度夸张,就像鱼眼一样,拍出来的东西是圆的,中间的东西又向外突出的感觉。如果要艺术拍摄,用这个镜头可以侧重于广角拍摄。
那么70-300mm的就可以侧重于长焦拍摄了。比如拍山顶的人、高楼顶的花,站在高出拍摄地面的人或物等远处的东西,就可以把焦距调得长一些,把远处的物体拉得很近,看得很清楚,拍特写很有用。但是拉近后,景深就小了,比如拍一个人的脸部特写,如果把他的脸放满整个空间,其他的东西,周围的其他的东西就没有、或模糊了,这就是说拍远处的东西,会把环境虚化,因此主要用来强调某一点的东西,拍出来的东西会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另外,你这个镜头已经达到了超焦距和微距拍摄的水平,你还可以用这个镜头进行微距拍摄,比如拍摄花朵、花的一瓣花朵或叶子上的露珠,都可以用这个镜头拍摄得很清楚。
你的这两个镜头的变焦范围都很大,所以你发挥的空间是很大的,至于怎么拍、拍什么就要看你的了,可以这样说,有这两个镜头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拍摄了,鄙人的一点小小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一、短焦距摄影镜头的表现功能
(1)由于短焦距摄影镜头的造型特点是视角大,所以,它适合于拍摄具有多层景物的远景和全景画面,不需要把摄影机机位拉得很远就可拍到剧情所需的全景或中景。现代影视拍摄中为了节省开资,一般在比较小的实景中或摄影棚里的布景前拍摄,短焦距摄影镜头可弥补布景或实景不够宽阔之不足,若再配以仰俯角度,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短焦距摄影镜头有利于表现宏伟的群众场面、辽阔的田野、壮观的建筑以及复杂的纵深调度等多层景物的场景。但由于它的影像放大率较小,一般不用作拍摄近景、特写。
(2)利用短焦距摄影镜头透视效果强的造型特点进行是摄影师进行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当用外反拍角度拍摄两个人物的对话镜头时,在景别不变的情况下,用短焦镜头可比标准摄影镜头拉开两个人物的空间距离,进而表现两个人物心理上的隔阂。美国影片 《毕业生》中男主人公和他父母、亲友在一起的镜头用的是长焦距摄影镜头,拉近人物之间的距离,以表现长辈们对他的关心,相反,他和罗太太在一块儿“鬼混”的镜头用的是广角镜头,暗示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只是“鬼混”而已。(图2-1) (图2-2)
(3)用短焦距摄影镜头近距离拍摄人物肖像时,能产生特殊的透视变形效果,近而表现人物 不正常的心态、情绪。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有话好好说》中的人物形象,绝大部分是用短焦距摄影镜头近距离拍摄的,使人物的鼻子变大,颧骨变大,耳朵变小,拍人物半侧面时,又使靠近镜头的一只眼睛变得过大,另一只眼睛变小,充分表达了影片中人物扭曲的、反常的心理状态。又如,德国影片《马门教授》中也有不少场面和镜头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比如马门被捕、马门的女儿遭同学们无端地围攻等场面,歪歪斜斜的主观镜头,都是变形的,暗示希特靳上台后,似乎一切都失去了常态。前苏联影片《雁南飞》号称诗电影,其摄影风格是有名的情绪摄影。情绪摄影不以真实再现为目的,摄影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参与剧作。比如,女主人公微洛尼卡因爱情上的挫折受到单位领导批评后欲寻短见,在铁路线上狂奔,用广角镜头拍摄她的特写(演员自己抱着摄影机自己拍),有意用失形的肖像夸张地揭示她此时此刻的悔恨、悲痛的心情。
(4)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相比较,拍摄同一景别的画面,既能突出主体人物,又能显示环境特点,因此用广角镜头拍摄人物近景,既能看清人物面部表情,又能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从而达到以环境烘托人物、说明事件内容的目的,同时说明人物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增加事件的真实性。比如,记者在澳门回归仪式上的现场报道,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既看清了记者的面部表情,又看清记者背后环境,这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手法。故事片《公民凯恩》中的近景,几乎全部用广角镜头拍摄的,其用意是以环境—豪华的住宅来烘托主人公凯恩的内心空虚。
(5)广角镜头近距离可完成偷拍、抢拍、抓拍的任务。由于广角镜头视角广,景深大,不看寻像器、不对焦点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图象,这对偷拍十分有利。新闻和专题摄像中,拍摄现场很乱、人物众多的场合,记者可以用双手举起摄像机,采用估计对焦和取景的方法拍摄,这样被摄对象不易觉察,就很容易进行偷拍。偷拍不仅可用于阻止拍摄的场合,而且在故事片中也经常使用。偷拍的镜头画面真实自然。但不是什么都可以偷拍,要注意把握分寸。另外,在运动摄影中,用广角镜头拍摄可得到十分稳定的画面。如果摄像机的抖动量相等,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晃动会十分显著,而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的画面晃动会减弱。因此,在新闻摄影中用肩扛或手持拍摄时,尽量用广角镜头拍摄,才能保持画面稳定(尤其是固定画面),这也是摄像师的基本功。
(6)利用广角摄影镜头景深大、透视效果强的特点,用于表现纵深空间效果。画面中的影像一部分清晰(比如主体清晰晰),而另一部分模糊(比如背景模糊)形成虚实对比效果,造成虚实美,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而景深镜头(整个画面全是清晰的实像)也是一种表现方法。例如影片《公民凯恩》中,为了强调纵深空间效果,用广角镜头拍摄,使主体、前景和背景均在景深内,并形成较大的影像透视效果,在强调纵深空间的同时,也突出了主体,同时交代了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画面内容更具有真实的效果。
(7)广角摄影镜头 可用于影视作品中的特技摄影。由于广角镜头的景深大、透视比大,在拍摄特技模型时(动态或静态)具有特殊用途。在影视作品中有些特技场面是在拍摄现场完成的,比如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大量的模型镜头全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拍模型取得逼真效果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低角度(仰角)、慢动作(高速)和广角摄影镜头。
另外,在表现运动方面,由于广角镜头对纵向运动的被摄对象的速度有夸张作用,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强化纵深运动的速度感,比如,用于拍摄汽车和人的前后追逐等场面时,用来加强速度感并渲染惊险气氛。
二、长焦距摄影镜头的表现功能
(1)用于远距离调拍和偷拍。如果要表现小件物体的特写,如眼睛、校徽、戒指等,或表现远距离被摄物体的特写时,短焦距摄影镜头便无能为力了,这些任务只能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来完成。由于长焦距摄影镜头具有视角窄、影像放大率大的特点,它可以把远距离的景物拉近,如要拍摄人物眼睛的特写,或某一细节,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时,长焦距摄影镜头具有了特殊的功能。在拍摄 实践中,有些被摄对象距离较远,不易于接近或者根本无法接近,只能用长焦距摄影镜头调拍,如体育比赛、飞禽走兽、太阳的特写、河流中航行的小船、森林中的猛兽和某些爆炸场合、战争场面或新闻事件等。另外,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摄影中,为了 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尤其是一些纪实风格的影视作品,让演员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长焦镜头远距离调拍演员在群众中的表演,使演员不注意摄影机的存在以获得十分逼真的表演效果。比如影片《秋菊打官司》中很多镜头都是这样拍摄的。在纪实节目中,偷拍、调拍已成为有力的创作手段。
(2)因为长焦距摄影镜头的景深小,除主体以外,前后景都处于模糊状态,可以把不可回避的杂乱背景处理成虚像(处于景深之外)或者选择背景中比较“干净”的部分进行拍摄,以减少杂乱背景的干扰,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如影片《原野》中,白桦林里男女青年相见一场,除了主体人物以外,背景和前景都极度虚化,特别是前景中的树叶,虚化成色彩缤纷的色块,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妙的韵味,有力地表现出了男女之间的情意。另外,用长焦距摄影镜头远距离摇摄快速运动的物体,造成跟拍效果,不仅突出了主体,同时也增强了被摄体的动感。
(3)利用长焦距摄影镜头透视感弱,压缩处于纵深空间的被摄对像之间的空间距离的造型特点,可以把多层景物和人物压缩在一起,加强画面拥挤、堵塞和紧张的感觉。如影片《大阅兵》中,摄影师用长焦距摄影镜头稍俯的角度拍摄官兵军训的场面,使整个画面丰满而富有紧张的情绪,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用长焦距摄影镜头在外反拍角度拍摄两个人物对话的场面,在景别不变的情况下,可比标准摄影镜头更拉近两个人物之间的空间距离,用来表现两个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可以把太阳和人的特写拍摄在一个画面之中。长焦距摄影镜头对空间压缩的造型功能可使狭窄的空间得到正常再现或强化其狭窄的气氛。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中,男主人公小林费尽百般周折分到两间公房,表面上是楼上楼下,实际上是楼梯过道改装的,显得十分狭窄,创作人员为了真实再现小林过于狭窄的住房,用长焦镜头拍摄,加以逆光处理,强调了拥挤、狭窄的住房条件,从而深化了主题。
电影《黄土地》中的主要内容是窑洞,窑洞比较狭窄,若用广角镜头拍摄,势必把窑洞拍的过于宽敞,这样就会失真。而用长焦镜头和标准镜头只能拍到一个角落,拍不成全景,很难拉开机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摄影师想了一个办法,在放机器的一边挖了一个洞中洞,将机器放在小洞里,这样就可以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全景和中景,真实地再现窑洞的真实环境。有的摄影师不了解镜头的造型特点,在狭窄的环境中用广角镜头拍摄,结果环境表现的过于失真。比如在小卧车里用广角镜头拍摄,不仅环境失形,人物也失真。
(4)利用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还可以把握画面的视觉节奏。我们知道,运动是影视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是影视艺术的生命。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横向运动的物体时,前后景在画面中变化快且虚,横向跟摇运动对象,可以获得横向跟移的效果,增强画面的视觉节奏感,表现紧张、不安和欢快等情绪。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招弟给先生送蒸饺一场戏,用长焦距摄影镜头跟拍,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节奏感,表现了主人公当时紧张、不安的复杂情绪,也使画面失去 明确的空间方位感。而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被摄体的纵向运动才能增强画面的视觉节奏感。如拍摄战场上的厮杀或互相追逐的场面多用这种方法,表现出紧张 的节奏和气氛。相反,用长焦距摄影镜头处理纵深调度,用广角镜头处理横向运动,则可减弱主体的运动速度感,好象停步不前一样,从而减缓视觉节奏。如影片《毕业生》中最后一场有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场面,用长焦距摄影镜头纵向拍摄主人公跑向教堂的一段,人物好像原地跑步一样,虽然视觉节奏好似减缓了,但却给观众造成了更加紧张 的情绪。
(5)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可完成焦点转换技巧。焦点转换又称动态焦点,就是在同一个镜头里面根据表现内容,前后变动焦点,以达到调度、转移观众视觉重点的目的。比如拍摄甲乙二人的对话,甲离镜头较近,而乙较远,当甲说话时,把焦点调在甲上,此时甲是清晰的,而乙是模糊的,相反当乙说话时,把焦点调在乙上,此时,乙清晰而甲是模糊的。焦点转换有两个条件:一是景深小,二是被摄体之间的纵向距离要大。如果没有纵向距离的差别,尽管用了长焦距摄影镜头也不会获得较明显的焦点转移效果。
美国影片《毕业生》中表现母女二人(罗太太和莲)只用了一个镜头,而且用了这种技巧:镜头开始 母女均在画面之中,利用焦点移动,先让观众看清年轻的女儿,然后将焦点移到站在门口的母亲身上,这时女儿的影像模糊,观众只能看清她母亲了。这种技巧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创作者的用意,即前后的因果关系:女儿突然明白了,原来她的男朋友(宾)的情妇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6)画面中的景物焦点有虚有实是正常的,虚焦画面是指整个画面没有焦点,没有一处是清晰的,从技术上讲是废品。但从艺术上讲,焦点不只是成像的技术手段,而且已经成为营造画面形象的造型手段。图片摄影称为“模糊语言”,比较早的运用它进行创作。影视摄影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种“模糊语言”进行表情达意。如病人刚去掉眼睛上的绷带,视觉还不能正常观看的效果,画面全部虚化。全部虚化的影像也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它可以形成梦幻般的感觉。晚间拍摄某些较亮的光源时,有意把焦点偏移,使每个光源都变成晃动的光斑,这种抽象的影像能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当然这种虚化的效果只有长焦距摄影镜头最为明显,焦距越长,效果越明显。无焦点画面是一种造型手段但不能过多使用,精确恰当地使用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电视剧《一地鸡毛》中最后一集的结尾用了虚焦画面,表现主人公小林的一种幻觉用的比较成功。画面内容是现实时空中的小林,与幻觉中的小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用视觉形象深刻揭示了小林此时此刻复杂的内心活动。
(7)长焦距摄影镜头常常用于拍摄人物肖像,故又称作“人像镜头”。大多数电视节目,尤其是纪实性节目,应该是以再现人的视觉感知为基础的,任何变形效果都会影响纪实效果。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的画面不变形,能正确还原人物的本来面貌,除此之外,它还有柔化影像(图像)的作用,可以把人的面部皮肤表现得柔嫩。美国好莱坞的明星时代有一条不可愈越的规定,拍明星近景和特写时必须用时75mm以上的长焦距摄影镜头。现代影视对人物的造型虽然不以美人照为目的,但在一般情况下,拍人物应以不变形为主。
(8)由于长焦距摄影镜头的景深小,特别是在物距较近、光孔较大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时应力求焦点准确,防止出现虚焦画面。而长焦距摄影镜头视角窄的特点使得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上下左右方向稍微一颤动都将会引起画面的抖动,因此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时尽量运用三角架支持摄像机,在没有或无法用三角架的情况下,肩扛摄像机拍摄时尽量利用依托物,稳定住身体或手臂,在拍摄过程中尽量屏住呼吸、使左右臂和右肩肌肉放松以保持摄像机的稳定。
总之,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功能。摄影师要充分掌握这些功能,根据内容的需要,创作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来。
⑤ 电影的拍摄视角是什么
镜头焦距10mm 16mm 25mm 50mm 75mm 100mm 150mm 视角98° 65 ° 45° 23° 14° 12 ° 8° 人双眼视角170,集中视角为45°相当摄象机25mm 镜头。 视角大小决定两个因素:镜头焦距,成像面积,以上数据是对角线为2/3英寸成像面积的摄象机的视角和焦距的对应关系。
⑥ 小米13可以播放爱奇艺hdr电影吗
可以。本次爱奇艺上线的CUVA HDR观影模式,据官方的介绍,现在使用小米10 Pro、华为P30 Pro、iPhone 11 Pro、iPhone XS Max等终端设备的用户,在平台上观看《闪光少女》《中国飞侠》《一义孤行》等影片时就可以体验到CUVA HDR效果。
12月11日晚,小米13系列正式发布,其中小米13采用全新的直屏设计,搭配极窄边全面屏,实现沉浸观感。黄金尺寸,手感绝佳。
小米13采用极窄边全面屏设计,搭载6.36英寸屏幕,边框仅有1.61毫米宽,屏占比达到93.3%。全新E6发光材料,相同亮度下,功耗比小米12降低22%,户外全屏亮度可达1200nit,峰值亮度可达1900nit。
小米13支持显示HDR 10、HDR 10+、杜比视界、HLG四项好莱坞HDR标准,可以准确显示P3广色域和超过1000nit的亮度。
此外,小米13还支持超动态显示,其影像系统可以很好地捕捉整个场景的动态范围,而超动态显示技术则负责把更真实的明暗关系显示出来。当观赏照片或视频时,可以清晰显示从深黑到亮白的广泛区域,高光更亮,暗部更是细节十足,同时保证不同亮度区域间顺滑过渡,由此为你呈现人眼所见的真实感受。
小米13的边框采用轻盈的铝合金质地,实现利落的直立边框设计,更能凸显屏幕的视觉冲击力。新品提供经典黑白色以及全新旷野绿(3D贴合工艺玻璃)和远山蓝(纳米科技皮)四种配色。
其中纳米科技皮不易掉皮,同时具备极好的抗脏污能力,粘上圆珠笔、签字笔、墨汁等污渍后,只需要用纸巾或橡皮便可以将笔迹擦的干干净净。
整机的厚度仅有7.98mm,仅重189g。背面3D玻璃工艺,如同盛满的水在张力的作用下溢出杯面,也提供了优秀的握持手感。而且整机支持IP68防尘防水,日常使用更安心。
影像方面,作为全新一代影像旗舰,小米13搭载全部原生徕卡的影像能力,又带来全新的拍摄体验。
后置三支镜头覆盖了0.6x- 3.2x的光学变焦范围,最高支持30倍数码变焦。每支镜头都通过了徕卡光学认证过了徕卡光学认证,具有高解析力、大光圈以及几乎无法察觉的畸变,为优秀的画质提供扎实的基础。
其中,主摄采用MIX 800 CMOS,拥有7P非球面镜设计、ALD专业超低反镀膜以及新型环烯烃材料,支持Hyper OIS超级光学防抖。主摄采用全新冗余式设计的超大底传感器,在拍摄视频时可以利用额外3.5%的冗余面积来获得更大的视野,相比小米12增加5°的视野。
默认状态下,主摄采用四合一的读出模式,生成1250万像素的照片。当需要两倍变焦时,主摄切换到5000万读出模式,取中央1250万像素的照片,实现清晰度无损的两倍变焦。
小米13的长焦镜头采用等效75mm焦距和F/2.0大光圈设计,支持OIS光学防抖。75mm作为徕卡经典焦段,它的视野为32°,在距离人像1米时,75mm可以拍摄大头照,后撤几步便可拍摄胸像和半身像。
小米13内置四款徕卡水印,不同于市面上主流的滤镜app,徕卡同款滤镜不会对画面做出过分扭曲,而是对色彩和影调进行精细化调整,保留原始画面的细腻色彩过渡。
得益于焦段的完整,小米13首次支持了全系列大师镜头,并且基于长焦镜头,新增了75mm肖像模式,带来超浅的景深、自然的肤色,以及独特的虚化和光班效果。
性能方面,小米13搭载第二代骁龙8移动平台,搭配全新LPDDR5X内存(峰值8533Mbps)、UFS 4.0闪存(3.5GB/s读取、2.6GB/s写入)以及4642mm2 VC的超豪华散热系统。
此外,小米13支持最新的Wi-Fi 6无线网,支持4K QAM和双WL AN加速,最高可提供3.6Gbps的并发速率(5GHz + 2.4GHz)。
小米13还支持双卡双通,其的意义在于让两张卡时刻在线,所以在主卡通话时,副卡仍可上网、收发短信,甚至是接听电话。用户可以在两路通话之间自由切换,互不干扰。
续航方面,小米13号称是小米旗舰最强续航,内置4500mAh高密度电池,官方称,在小米标准续航测试模型下,小米13的续航可达1.37天,远超iPhone 14,甚至超过了iPhone 14 Pro Max。
新机支持67W有线秒充(38分钟充满100%)、50W无线秒充(48分钟充满100%)、10W无线反充。
其他特性方面,小米13 X轴线性马达、杜比全景声、杜比头部追踪,红外万能遥控器等功能也一应俱全。
⑦ 哪部电影哪个镜头算是一下长焦镜头或短焦镜头
长焦距镜头: 杀破浪中甄子丹与吴晶短棍对短刀的镜头
短焦镜头:卧虎藏龙中 章子怡与周润发竹林打斗
蒙太奇的观念从现象来看是景与景的切换, 但实质上却有所不同。对叙事蒙太奇来说,它主要研究的是一个连续的事件如何转化为一系列的中断镜头的重新连接,而对于表现蒙太奇来说,它主要研究的是两个不相连续的镜头的重新连接如何产生新的含义。不管是哪种情况,蒙太奇都包含着某种“反自然性”,都是与生活的实际流程相抵牾的。这就带来了它的一系列局限,比如:镜头的切换往往让观众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切换的连续又带来观赏的强制性,如《锡鼓》中奥斯卡母亲与舅舅的调情, 除此之外, 它还忽视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亦即忽视了研究镜头内部的艺术问题。这就是蒙太奇理论只能成为一种局部理论的根本原因。随着电影的发展,蒙太奇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就出现了电影史上专门研究镜头内部的连续性问题,并由此产生与蒙太奇相对立的电影美学观念——长镜头观念。
一、长镜头的产生
长镜头,顾名思义就是镜头的尺数较长。一般都不短于50尺,最长的可达900尺。这是用一个连续的镜头拍下的胶片, 而不是指许多镜头连接起来的。电影中的长镜头其实很早就有了,而且在当时这是惟一的拍摄方法。早期的长镜头,如“园丁”等),都是在一场戏内用一个固定不变的长镜头来表现。这种死板的方式终于在格里菲斯等人那里发展为蒙太奇理论,而蒙太奇理论发展到爱森斯坦又导致了对它的否定,产生了近代的长镜头。但近代的长镜头与早期的长镜头却存在根本的区别。可以先作一个比较:
早期的长镜头(“园丁”)和德吕克的《四百下》。
其区别在于:
其一,从固定镜头到移动镜头;
其二,从自发的活动照相到自觉的电影技巧或手法;
其三,近代长镜头是影片的一小部分,因而也出现了连接的问题;
其四,更复杂的场面调度。
可见近代的长镜头与早期的长镜头已经有了质的区别。从美学观念上看,近代长镜头是从蒙太奇的局限性中发展而来的,是蒙太奇观念的一种反动,但近代长镜头头的产生还有赖于一系列的电影技术成果。
二、电影技术的发展
1.声音的出现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在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总是紧跟着艺术创新的新的可能。首先声音的出现避免了用镜头来交代的单一表达方式,这样,镜头也就无须像过去那样频繁的切换,以使观众明白。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声音来传递一部分的信息,而不必全部寄托在画面上,因而画面就不必老是中断,而保持镜头的连续性。如《英国病人》中汉娜端食物进屋,画外是男主人公的声音。
2.景深镜头的使用
所谓景深镜头就是能拍前景和后景都达到同样清晰的镜头。这就在无形中开辟了一个新的景区, 可以使前景和后景之间形成一种连续,避免了镜头的分切,如《神探亨特》的镜头。就像玛尔丹所说:“(景深镜头)使导演可以进行一种纵深的场面调度:人物不再从院子或花园这一边出场,而是在前面或后面出现,并在摄影机的轴心内活动,根据他们对话的重要性或每时每刻的不同仪态,走近或远离。”也因此,人们才把长镜头称为“场面调度派”。
3.镜头运动的发展
大量采用运动镜头是在四五十年代以后。在这之前,由于采用镜头运动会引起灯光、动作设计和镜头长短的计划的特殊问题,增加拍摄的困难和成本,所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如《铁面无私》中杀老警察。如今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长度较长的镜头在拍摄上已经解决了问题,这就为长镜头的使用准备了技术上的条件。
4.变焦镜头的普及
变焦镜头就是能把长焦和短焦结合起来使用, 并随时调焦的镜头。由于它具有多焦距的功能,可以将短焦和长焦的优势结合起来,并能在人物位置不变或者拍摄点固定的情况下,根据剧情的需要把一个镜头的内容拍成许多个不同的景别的又彼此相连的长镜头。变焦镜头的运用或者变焦镜头与推拉镜头的结合,给长镜头开辟了新天地。如资料:《W的悲剧》中的小酒馆对谈。
可见,长镜头是以一系列电影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由于这样,电影创作者才开始把兴趣逐渐转向了镜头的内部运动,而不仅是镜头之间的组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专门研究长镜头的理论并把它上升到美学的高度。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巴赞。
三、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巴赞(1918-1958),法国人,电影评论家。也是电影理论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理论被看作是西方现代电影的一座里程碑。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亲自参与创立《电影手册》杂志,成为电影批评界的权威性刊物。这个杂志的一些影评家后来亲自拍片,导致了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巴赞的电影理论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他的理论兴趣主要体现在电影实践问题上:这就是对蒙太奇理论的批评和主张长镜头这相关联的两个方面,并从中产生了照相本体论的电影美学观点。
巴赞对蒙太奇理论的批评主要是围绕着电影与真实的关系来展开的。他认为蒙太奇使电影离开了真实。他的批评从库里肖夫的实验入手,巴赞认为电影是一种现实的艺术,但是两个镜头所产生的新含义显然不来自现实,而是导演通过随意的拼接变出来的花样。如果电影可以任由导演主观需要任意拼凑新含义,那么电影的客观性、现实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因而,他批评道:“蒙太奇,人们经常说这是电影的实质,实际上是非常突出的反电影的过程;纯粹的电影的独特的性质,取决于尊重空间的统一的简单的照相。”除此之外,蒙太奇的典型技巧是景与景的切换,这种切换总是把摄影机的注意中心强加给观众。 在一段对话中, 按台词的逻辑交替拍摄对话的人,称为“正反打”,这种分切的拍法不仅不够逼真,而且平庸乏味。带来了含义和视角的单一性。
正因为这样, 巴赞才主张使用那种不间断地拍下一场戏的长镜头。他认为长镜头的典型技巧是场面的内部调度,通过演员的连续动作和摄影机的连续运动,可以保持一场戏的连贯性。所以这就部分取代了蒙太奇的功能。又克服了它的局限。如《锡鼓》中的强迫吃鱼, 可以看出其优势在于:(1) 由于时空的完整保持了故事、动作、情绪各方面的连续性, 给人真实的感觉;(2)产生含义的暖昧和信息的丰富,因为克服了蒙太奇选择高峰瞬间的单一对列,使镜头更有意味。如《锡鼓》中奥斯卡弟弟的生日; (3)有利于从多角度来观察动作。如《幻灭》中的唱歌、 《W的悲剧》中的被迫承认。
⑧ 电影镜头用得最多的三个焦段
35,50,135,85,40,70等等焦段都很常用。拍电影的广角镜头的焦距一般为38-24mm,视角为60-84度,这仅供参考。
拓展资料:常用镜头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1、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大致分为两类:普通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普通广角镜头的焦距在24mm~45mm之间;超广角镜头的焦距一般小于24mm,其中有一种特殊的镜头叫鱼眼镜头,焦距甚至只有几毫米。
在拍摄广阔的大场面时,摄影者一般都依靠广角镜头焦距短,表现的景物景深长的特点,将从近到远的整个景物都纳入清晰表现的范围。此外,用广角镜头拍摄时,如果同时采用较小的光圈,则景物的景深就会变得更长。
2、中焦镜头
中焦镜头的焦距在50mm~135mm之间,该焦距中包括许多大家常用的焦段:50mm标准镜头,85mm人像镜头,100mm微距镜头,135mm人像镜头等。
通常情况下,人眼的视角是50°左右,于是人们将传统35mm相机镜头中近似与人像视角范围内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它的焦距为50mm,拓展到变焦镜头,只要焦段覆盖了50mm的变焦镜头,一般都称为标准变焦镜头。
标准镜头与人眼看到的效果非常接近,拍出的画面能给人更加真实的感觉,它几乎可以用于任何场景和题材的拍摄。
由于标准镜头的用途非常广泛,所以很多人购买的第一支镜头就是标准变焦镜头,第二支镜头就是50mm定焦镜头。
3、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是指焦距在200mm以上的镜头,它又分为长焦和超长焦两种,长焦的焦距在200~300mm之间,适合拍摄特写,舞台等,超长焦的焦距在400mm以上,常用来拍摄无法靠近的鸟类、野生动物等,以及大型体育馆内的比赛。
⑨ 候孝贤电影的艺术特征
侯孝贤于1970年代踏入影坛之际,正值台湾流行言情电影,在此种类型中,长焦镜头的运用较为广泛。因为制作成本不高,大多实景拍摄,长焦镜头可以使摄影机从远处长时间拍摄人物的谈话场面。侯孝贤的美学风格在相当大程度上,便是长焦镜头的美学。侯孝贤倾向于实景拍摄、选用业余演员,加上对日常生活琐处的高度关注,使他把角色与背景,动作与环境放到同等重要的程度上。侯孝贤镜头画面的构图往往显得较为拥塞,但那是他精心组织的结果,以便突出人物行为或置景中的微小细节,这会丰富他故事的展开。侯孝贤通常使用75mm-150mm的长焦镜头,与他的大多数东西方同行不一样的是,他开发出了长焦镜头在画面感与戏剧冲突中的别样功能。
这都从他前三部作品中体现出来了,虽然《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在那河边青青草》这几部早期影片通常被认为不太重要。长焦镜头的一个特征是浅景深,即轻微的运动可能导致失焦,侯孝贤慢慢形成了通过轻微变化焦距来引导观众注意画面上对故事有益的元素的特色。侯孝贤还会将多个故事焦点置于同一个镜头中的不同层,如《在那河边青青草》中的车站告别场景,后来又在《咖啡时光》中重演。
长焦镜头会令空间显得扁平,侯孝贤运用这一特征,创造出被大卫·波德维尔称为“晾衣绳”式的构图,即令数个演员形成与摄影机方向垂直的一行,这在《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中多次出现。于此类似的构图特征是,让若干演员的脸在画面的对角线方向上排列,如《就是溜溜的她》中多人回头、转身或前望,造成层叠化的各色表情,后来的《海上花》,《千禧曼波》中也有同样手法。
因为侯孝贤喜欢在一个镜头中传递大量信息,他多用全景镜头,在画面上,有时并不能分清谁是主要人物,谁只是过客,甚至环境中的细节也被突出表现,如《就是溜溜的她》中动物园一场戏,角色在后景的大象反衬下,只在画面上占据了很小空间,《在那河边青青草》俯视四合院的一个镜头,画面上大片出现倾斜的屋顶,其上的瓦片与砖块十分醒目,画面中心蹲下的父子俩反而只占据很小的面积,但正是这些被特意放到主要位置的房屋格局传递出了日常生活的质感。
因为长焦镜头视野狭小,所以拍摄若干个运动中的人物时,从前景穿过的人很容易就挡住了后景的对象。这一特征被侯孝贤加以巧妙利用,他通过演员微妙的走位,适时而毫不唐突地挡住或揭示画面上的关键信息,《就是溜溜的她》中测量队和住户发生冲突的一场戏就是如此安排的。
侯孝贤被论及最多的风格,莫过于他的长镜头运用。158分钟的《悲情城市》全片只有222个镜头,也就是说,平均每个镜头时长约为43秒,有的镜头长达3分钟以上。不仅这部电影,他大部分作品都有类似一致的风格,如《恋恋风尘》平均每个镜头时长也有34秒。侯孝贤的长镜头无疑同他写实的电影观念密不可分。
可能是受到日本建筑中方块式造型的影响,侯孝贤爱在场面调度中利用这一点,《冬冬的假期》、《悲情城市》他多次强调建筑中的几何空间。另一大特征是,侯孝贤的构图中频繁使用画框中的画框,以将空间多重分割,《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悲情城市》中都不鲜见。
侯孝贤不爱移动摄影机,往往是几分钟一动不动之后才有一个缓慢的横摇,甚至《悲情城市》绝少在一个镜头中出现机位变换。
⑩ 影视作品中你印象深刻的希区柯克式变焦
运动变焦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特殊拍摄方式,作为电影中常见的镜头语言之一,伸缩变焦画面中的前景能够维持同样的大小,而背景却会逐渐放大或缩小,制造出不同景物距离的效果。看下面这个动图你就知道是什么样的画面了。
运动变焦也称希区柯克式变焦。其实就是在设备移动的过程中变焦,从而产生背景视野变化的效果。这种方式拍出的效果完全超过了人们肉眼的视觉常识,常常用于拍摄惊悚、恐惧、悬疑等有冲击力情绪表达的场景中。
这样由远及近地拍摄一段匀速平稳的镜头,运动变焦的效果就出现啦~连后期都不需要,是不是很简单? 在拍摄过程中前进/后退的同时,Mini-MI会自动反之改变焦距,其变化将会改变视觉透视关系,压缩/放大背景空间。 长焦秒变短焦!运动变焦的特点很明显,中间人物或者物体的大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背景快速收缩或者扩张。 怎么样,这样的运动变焦效果是不是很炫酷~ 最后附上电影中的经典运动变焦集锦,拿起Mini-MI,在你的作品中也可以在适合的桥段尝试一把运动变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