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举例分析电影的发行策略

举例分析电影的发行策略

发布时间:2023-01-22 13:38:21

① 电影拍出来怎么发行呢要走哪些流程我们暂时还不是影视公司,如果不行是不是注册影视公司就可以

一是以市场运作为主的发行。主要分为两种情况:进入城市院线发行;小城市及农村市场发行。前者以《英雄》为突出代表,而《暧春》则在后一种情况中较有代表性。
二是胡乱发行。这类电影虽然进入发行环节,但是缺乏市场运作,所以发行也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有的甚至是票房收入都不抵发行宣传费。其中一种情况是拍摄者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发行以及资金回收的问题,片子拍完后,发行方只好硬着头皮去发,院线还不一定能排上片。这是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而在好莱坞,发行放映商不看好的题材,制片商无论如何是不肯投产的。另一种情况是影片的发行是一些根本不懂发行的人在做,其操作既没有经验也不符合市场规律,所以结果往往也是发行得一塌糊涂。
三是依赖政府或是各类团体组织的发行,即通过行政命令等一些非市场渠道进行发行。这样的发行模式在前些年尤其显得突出,特别是一些主旋律色彩浓郁的电影,发行方往往会采取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进行发行,行政指令、红头文件、团体订票等等,曾经一度起到不小的作用。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开 启,政府干预的力度逐渐减少,这种发 行模式也逐渐难以为继。
四是有的国产片根本没有经历发行环节,即所谓的“零拷贝”。其中一种情况是,制片方拍摄电影之前对于电影的 发行销售根本没有概念,拍摄资金筹集到了之后便将电影给拍了,拍完才意识到还有一个发行的问题,还有资金回收的问题,但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电影往往由于质量低劣或者是缺乏宣传发行费,根本不具备进入影院发行的条件;还有一种情况是制片方对于影院发行没抱希望,而将影片资金回收寄希望于电影频道的收购和音像版权,由此采取低成本策略;还有一种是所谓的“主旋律电影”,拍摄者往往具有严重的迎合倾向,根本不考虑市场情况,影片拍摄的结果是“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奋斗目标,仓库是直接归宿”。
在目前国产电影的发行操作中,后三种情况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第一种情况则是屈指可数。
国际上传统的电影发行方式,就是制片方带着电影去参加国际上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举办针对电影发行人员的招待酒会、派对。
政策上,我国《电影管理条例》规定:发行、放映电影片,必须持有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颁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根据本条的规定,凡是要发行、放映的电影片,必须持有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颁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目前的作法是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印制在电影拷贝的片头上。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曾经在1993年和1996年下发通知,对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发放办法加以规范。规定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领取手续,只有拷贝审查通过,一切手续齐全的影片才发给“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含画面)。
网络的出现与广泛运用,为电影的发行又提供了一个新的便捷的渠道,制片商和发行商纷纷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交易、配送、放映和结算.电影的发行方式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

② 如何提高电影发行量的三个思路

如何提高电影发行量的三个思路

通过格瓦拉举办的互联网+发行+文艺片主题活动。我在这里谈一下有关如何提高电影发行量的三个思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1.D2B模式和文艺片市场

方励认为,互联网发展还有很多空间,比如在两三年之内就有可能完全不需要地面传统发行,全部都是数字传输以及云端库。

如此,观众有更多机会可以自己挑选想看的影片,就像从视频网站挑选视频。同时,观众可以通过自己团购解决电影院去哪里的场地问题。

这个在海外已有案例,我叫它D2B,demand to business,需求到企业。最简单就是一个人想要看一部影片,只要他凑齐了影院所需的人数,并且沟通好时间,即可去影院观影。

其实在国内也有尝试,但是目前多限于之前影片的重新放映,版权问题难以解决且沟通成本过高。格瓦拉最初就是想做经典影片院线,从其强势的一二线城市站里挑选10个,要6场非黄金场排片专门放映三种影片:(1)经典的已经上映过的国产影片。(2)在国外获过奖的海外影片。这种如果可以做成其实是绕道开拓了限额外的一条路。(3)类似于《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这样的小众影片。

这种模式现在有两个成功的例子:中国电影资料馆和MOMA,这种模式同时分别解决C和B的痛点。

观众的痛点是有一批人想看没地方看。这个思路其实区别于我们常说的要开发和培养文艺片观众,因为文艺片受众已经形成了一批就在那里,而其他观众你告诉了他也不会去看,所以现在的问题是组织和打通。那么,延伸到现在的问题是缺乏具备这种打通能力的人才,既能找到观众也懂影城。D2B其实是把打通的工作转嫁给了观众自己。他们省去了寻找环节,自发组织并与影城对接。

对B而言,影城的痛点是差异化。影城互相之间就服务层面来讲是很难做到差异化的,除了技术层面比如谁家的3D或者IMAX最好灯光音响最好,就是放映的内容层面区分。通过差异化影城可以吸引不同人群并且梳理品牌形象。

但是核心问题还是版权。资料馆这种对于播放的影片并没有版权;并且大部分影片的播放版权/放映时效已经过了,所以最后格瓦拉没有做成。

不过,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由于文艺青年喜欢贴标签,用标签方式标明自己与众不同一颗文艺心的特质,所以之前资料馆排长队的现象反而有助于文艺观众的自动汇集,因为排长队看一部文艺片是一种体验一种可以拿出去说的东西。而现在由于开通了网络售票和在线选座,大大便捷了买票过程不用排队了,文艺的心也不好展示了,去看一场文艺片的需求和冲动在某些层面打了折扣。

不过要是D2B,我认为就创造了一种新的贴标签方式,那就是你自己成功组织了一场文艺青年的聚集和观影,或者你参加了这样一种本身带有优越感的群体活动。就如同出席私密VIP酒会是身份的象征一样,组织和出席文艺片观看帮助你强调和亮出身份。

2. 会员系统

影城、院线和售票网站的用户粘性都很低。如同携程那样的比价创业BP我也看过几份了,商业动机成立的原因就在于,哪家便宜哪家影城方便用户去哪家买,谁管是哪个平台和品牌。

然而会员是增加粘性的好办法。据悉万达如今有四千万会员,贡献了85%的万达销售。在售票网站停止大力补贴的将来,低价的会员票和种种会员福利将会显现出价值。而会员系统的建立能帮助院线摆脱目前对售票网站的.依赖。我预测在将来,观众将享受到更多更好的院线会员系统福利。

当然,肯定是先有需求和冲动成为会员,然后再维持关系和系统。目前比价还是售票网站较低,而价格就是最直接影响因素。比如格瓦拉给资料馆开通售票接口后,由于不加服务费和方便简单等,使得资料馆会员卡的办理数量减少。

3. 大客户发行售票

方励举了一个例子。他在公司的一个活动上,在演讲PPT的最后放了他的影片的预告片,以企业的方式发放观影福利给员工,结果几乎每个人都去看了。

这个做法在很多行业已经不新鲜,就是作为企业和组织的福利。小时候学校组织观影和国企电影票也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看到了百团大战和建国大业的票房。但是这种做法在其他民营机构却不那么普及,并且现在国企也停止了。

其实美国的很多票房来自这样的福利。学校和企业与院线联合,提供非常低价的兑换券,比如一年可以在这个院线的任意影城观看固定数量的电影,不限制式。学生以学生证购买,企业员工当做福利也是需要购买。所以当我采访问道是用网络售票多还是去影院买的时候,大家的回答是,在学校或者公司买。

结合以上会员系统的概念,电影票可以作为其他行业给会员的福利,比如我最近就常常可以使用中国移动的积分兑换格瓦拉的通兑电影票。另外就是机构给VIP客户的福利,这个其实也不是新的操作方法了。

此后还可以有后续的操作。由于是集体发放,所以很可能变成集体活动,而活动电影往往是第一站。影院借此也可以有延伸性服务,从而继之前的内容差异和会员系统差异后,有了更服务性质的差异。

;

③ 现在电影院的发行是什么模式

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国内电影发行市场消息延续,腾讯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腾影,并正式进入发行领域;四海联盟的成员改变了,想要成立一个新的公司; “后来的美国”陷入了“退款”风暴。各种趋势让人们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在电影的发行上 - 这个行业听起来简单而复杂。原因很简单,因为电影发行的概念非常清晰。它将电影产品推向市场。然而,由于行业竞争激烈,运营模式不断变化以及各方暗箱操作的不同,电影的发布给人们留下了“水深”的印象。目前的市场格局是什么?为什么电影发行如此重要?
目前,中国电影发行集中度已经很高,但新的公司仍在进入游戏。归根到底,这是因为发行对电影业至关重要。
狭义的电影业包括生产,分销和筛选。电影发行是指电影作品创作后在市场上的销售和租赁活动。这也是电影发行公司的业务。作为上下游衔接的中间环节,发行公司具有不同的作用和角色,以及主发行与联合发行之间的差异。主要发行是指该项目由一两家公司主导,联合发行意味着几家发行公司正在合作。总而言之,他们试图将电影的作品出口到更多的广播频道,以寻求更高的票房。
电影发行是电影制片人回顾投资成本并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电影在商业上是否成功。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都以发行为核心力量。无论他们处于20世纪30年代还是40年代的黄金时期,还是当前的全球化时期,六大出版力量都非常强大。这也是他们敢于投资的电影数量。数十亿规模的最重要原因。就国内电影业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因为盈利模式主要取决于票房收入。这也是腾讯影业决定在发行领域竞争的重要原因。
从运营角度来看,发行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拆分发行,买断,底部担保和就业发行。
在发行模式中,国内市场正在经历从土地网络分布到互联网发行的过渡。所谓地面网络发行,就是派发放在全国各城市的发行人,通过与剧院直接沟通来建立和保持合作关系,最终目的是提高电影院的电影发行率。这种分销模式从光线开始,并在乐视节庆。它的优势在于中国人类社会的商业逻辑,可以有效提高电影的早期发行速度,为高票价奠定基础。缺点也很明显。由于当地配送人员必须到处安排,如果不稳定,劳动力成本很高。 ,高质量的电影来源,这种模式很难创造效益。更重要的是,电影的质量是票房决策的关键。最初的排队主要是猜测,如果票房表现不佳,电影院仍将减少电影的数量。
现在,票务平台的兴起对地面网络的分布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型城市中,地面网络的效用很小。在线预售数据是电影院的决定性因素,这正是该行业所说的。 “努力切片。”通过售前电影的表现可以让影院提前感知市场热度,然后积极响应排名。因此,预售数据尤为重要,其中一些违规行为从此开始。

④ 影视作品常用的营销策略有哪些

1. 开发布会
电影发布会可以说是宣传标配,毕竟它可以一步到位集齐全国主流媒体。

2. 广告营销
前置广告比起院线投放,性价比更高,还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在与电影的相关视频前播放,算是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做到“展示”,把预告片往上一放了事,还要发起行动——跳转官方微博玩电影票抽奖、跳转电影官网看完整预告片等等。尽可能让每次展示都能实现转化。

3. 事件营销
而口耳相传是最好的营销,往往来源于一次成功的传播事件。《权游》推广他们新的一集剧集,在海滩放置了一个小房子那么大的龙头骨,看上去就像是从剧情里穿越到现实。看到这个场景,你会不想拍个照片发朋友圈呢?

4.新媒体社交平台加入你的推广渠道
微博、各视频网站是绕不开的,大平台虽然有强大的用户基数,还可分一些给直播、短视频。这样做有助于形成“怎么哪哪都看到,可能真的不错?买票去看看”的心理。

5.让剧中的角色走出屏幕
这是比较让人迷糊的说法,大概意思就是让影视剧里的人物进入“现实”。比如《后会无期》给马达加斯加开微博,更早的《老爸老妈罗曼史》,巴尼还真的有个泡妞网站呢。

6. 明星、品牌联合推广
可口可乐有7.4亿粉丝,是《007》粉丝数的30倍。于是《007:大破天幕杀机》上映时,就看见这俩频繁地互相调戏了。大腿抱的好,吸粉吸的快。

7.主题曲营销
请当红的大明星演唱歌曲不在讨论范围,那种对电影的精神内核其实没有太大体现,这些需要在前期就根据电影情节去沟通创造了,营销工作负责让更多人听到,喜欢上歌曲。那到底是歌曲成就电影的多还是电影成就歌曲的多?

影视剧营销不是件容易事,抛弃只有大预算才能干大事的迷信。钱是必要的,但创意才是做营销的核心。

⑤ 求张艺谋主导的电影《英雄》的宣传手法,参考英雄的百科“当年首次采取了许多国产影片从未有过的营销手法”

分析电影《英雄》营销的模式

喜爱《英雄》是因为它迎合了观众的需求,《英雄》的火爆则得益于其高超市场化的运作。解析《英雄》是为了诞生更多的《英雄》。

上市7天票房进账1个亿,它就是《英雄》。
《英雄》依靠其雄厚的资金支持、领先的市场理念、娴熟的运作手法,在2002年12月20日甫一上市,就大获全胜。截至2003年1月7日,票房达19500万元。
然而,票房只是《英雄》带来的收入的一部分。实际上,影片早在全球公映之前,制片方就已通过一套系统的操作手法,不仅收回了全部投资,而且还实现了盈利:欧美地区发行权以2000万美元售出;韩国与日本发行权分别以200万美元和7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VCD、DVD内地音像版权以1780万人民币成交;《英雄》贴片广告的标价是30秒200万元。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图书、邮票等后电影产品和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所带来的巨额收入。
从财务的角度看,《英雄》无疑是成功的。究其本质,创新性地将营销观念导入电影产业和整合性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手法,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
研究中国电影市场和消费者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大片的新鲜过后,国内电影院就风光不在,票房逐年下滑,近年更甚。20年前,中国电影观众每年最高接近300亿人次,上世纪90年代猛跌至五六亿人次。电影市场如此江河日下,原因在于:
1.忽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任何产品,只有迎合消费者现在和未来潜在的需求才能获得成功。对于电影“生产者”来说,了解主流观众生活形态、观念和偏好的变化与趋势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我国电影市场上娱乐片观众占主流,在这个市场上观众就是上帝。而中国大多数的导演却没把观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蔑视观众的需求,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2.中国电影观众的偏好已发生变化。
近5年电影观众观赏情趣的强烈变化表现在越来越向平民化、通俗化、纯娱乐性靠拢,轻松的喜剧片和惊险的灾难片更被看好。“看电影只是为了娱乐放松”,这已是主体观众在紧张忙碌工作之余进影院的主要目的。
3.中国观众缺乏电影经验。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观众每3年才去影院1次,这使得观众缺少一种看电影的经历,不知道自己花几十元的代价去影院观看是否值得。
4.进口大片票价太高。
比如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最高票价达到80元,比美国的最高票价还高。在一个消费水平相对低下的市场上价格严重扭曲,是引进进口大片反而导致中国电影市场降到冰点的主要原因。
5.盗版光盘、走私影片泛滥,严重侵蚀电影的市场肌体。
因盗版的性价比较正版具优势,从而使电影的票房受损巨大。
6.电视电影频道的替代作用。
7.缺乏真正权威的、对观众的偏好和电影的创作起引导作用的影评。
国内影评人士往往从电影的专业角度来分析电影,很少从观众的角度欣赏影片,从而没有有效地激发观众观看的意愿。
8.中国电影从产量上来说不少,但进入市场的并不多,很多影片观众根本看不到,有的根本就没有发行。
9.缺乏营销意识。
在国营制片厂,一部投资上百万元的影片,能拿出两三万元来宣传就不错了。因为缺少营销意识,缺少一流的营销人才,致使一些国产电影“锁在深闺人未知”。面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疲软,众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只能依靠几乎是惟一的手段??抢占“情人节”、“春节”等黄金档期来争夺高额的票房回报,中国电影的无奈由此可见一斑。
精确定位
张艺谋从来就不讳言《英雄》作为一部商业片的定位:“评价《英雄》成败的关键在于票房。”
《英雄》试图以一种全新的叙事手法和充满想像力的表现方式,在人们的脑海中占据一块属于武侠片最高境界的经典区域,让人们一旦说到武侠,就自然提起《英雄》。这样的定位就自然衍生了影片恢弘的气势、惟美的画面、流动的色彩、浪漫的音乐和强大的阵容;就自然衍生了高额的投资和一系列令人窒息的市场推广动作;就自然衍生了高达40元/人的国产片票价;也就自然衍生了人们心目中堪与《泰坦尼克号》媲美的国产大片形象。
准确的形象定位锁定了《英雄》的目标受众是大量的普通观众,而不是电影节的评委;注定了《英雄》将成为人们心目中武侠片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注定了《英雄》最终要成功。
强大的电影品牌号召力
所谓品牌是指用以识别企业产品,以求有别于竞争者的产品所确定的名称、术语、符号、设计或这4者的结合。作为一种大众流行消费产品,在大众日益依赖品牌消费的今天, 电影必须在市场上打造并运营自己的品牌。《英雄》的品牌经营策略无疑已成为中国电影业的经典之作。
只张艺谋一人,就具有了足够的票房号召力。更何况800万美元左右的片酬力邀大腕巨星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甄子丹加盟,再加上杜可风的摄影、谭盾的音乐、程小东的武术、和田惠美的服装、人物设计、帕尔曼的小提琴、《黑客帝国》特技制作班底为全片制作的将近17分钟耗资1000万美元的特技,剧组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为《英雄》品牌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品牌的价值不是由企业自己评定,而是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存在于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中。
1.沟通。
《英雄》与观众的沟通,是通过放映前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来完成的。不论是在媒体投入、大型公关活动,还是在售点生动化陈列方面,《英雄》主要的诉求点都在于其班组阵容的强大。它试图利用导演和明星的品牌号召力来说服观众:《英雄》的确能够以其堪与好莱坞媲美的精良制作,带给他们一直在武侠片中所寻求、所期待的感官享受,他们在精神上获得的快感将远远超过他们在物质上的付出。
2002年11月28日开始上市的《英雄》记录片《缘起》,将《英雄》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推到了极致。这部采用纪实手法,从北京到敦煌,从九寨沟到横店,历时3年共1000多个日夜跟踪拍摄而成的记录片,刻画了《英雄》从张艺谋脑海中的一个概念到最终成为一部成熟电影作品的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大面积多渠道地传播这个记录片,使观众有机会第一次与《英雄》的创作和诸多明星亲密接触,从而强烈地勾起更广泛的人群对《英雄》产生好奇与期待。
2.体验。
《情感营销》的作者说“体验是企业和顾客交流感官刺激、信息和情感的要点的集合。”电影与有形的产品不同,它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就在于一种体验。
浩荡的秦军于铙鼓齐鸣中策马奔驰,英雄的决斗在白发老朽的古琴旁屏气敛息,燃烧的仇恨伴随着鬼太鼓低沉的邪气,茫茫大漠间传来的是小提琴哀怨的思念;红色的枫林、绿色的山水、蓝色的书房、黄色的沙漠;《英雄》中的人物,淡化成一个英雄的符号,在服装颜色的变化中肆意泼洒英雄的风情韵致,张曼玉红衣飘摇中的绝美,李连杰黑衣劲装中的刚毅,梁朝伟白衣飘飘中的孤绝;棋亭打斗、黄叶漫天、九寨比剑,所有的这一切都以张艺谋独特的叙事手法,向观众扑面而来。这的确是一部“在色彩中流动”的“视觉的盛宴”。
3.联想。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联想是品牌力内涵的重要构成要素。《英雄》以其精良的制作,成功地成为公众心目中最高水平武侠片的代名词。在这个阶段,《英雄》品牌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张艺谋和明星品牌的影响力。观众开始更热衷于讨论影片的人物、情节、色彩、音乐、画面、服装,他们不再通过导演和演员等因素来对影片质量进行评价,而是相对独立地以自己的“体验”来进行评价。
《英雄》以自己的优秀经受住了观众的考验。《英雄》在品质上的成功使得《英雄》品牌和导演、明星品牌在市场上交相辉映,一方面有力地提升了导演和众明星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英雄》品牌的进一步延伸。
整合的营销传播
《英雄》的成功,绝非偶然。除自身品质出众外,其在运作上的整合传播推广功不可没。
1.前期策略。
(1)秘而不宣。该片开拍以来,一直都在极度保密之下进行。其主要人物造型都秘而不宣,这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好奇。因此,当《英雄》剧照曝光后,立刻激发了媒体、大众和众多商家的第一波关注的热情。
(2)冲击奥斯卡。后期制作完成后,《英雄》剧组开始频频主动与媒体接触。于是能否成功入主奥斯卡,又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和心中最大的悬念,更加激起公众对此片的期待。
(3)提前推出《缘起》。“《英雄》盗不着,就盗记录片《缘起》。”殊不知,这样就又落入了《英雄》的“圈套”。《缘起》既是《英雄》的记录片,更是《英雄》的宣传片,通过它又掀起了观众对《英雄》的新一轮期待。利用人们对影片的好奇,将《缘起》首先推向市场,可谓是宣传造势的创新之举。在《缘起》推出之前,《英雄》漫画、小说、邮票相继面世,形成一浪接一浪澎湃之势。
(4)盗版的宣传效应。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英雄》与盗版的“明争暗斗”时,《英雄》已上了报纸、网站娱乐版的头条。都知道《英雄》深圳试映要凭身份证方能入场,都知道深圳的盗版商扬言7天内拿到《英雄》盗版,都知道《英雄》的防盗版工作将进行到底,所以都期望知道是否“盗”高一尺,《英雄》“魔”高一丈。
《英雄》在惊心动魄地与盗版的斗争中成了舆论的焦点。
2.中期策略。
(1)包机首映礼签约仪式。2002年11月22日,《英雄》制片发行方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隆重的包机首映礼签约仪式,现场播放了《英雄》的精彩片段和拍摄花絮。包机首映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首次出现,《英雄》继续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2)内地音像版权天价拍卖。2002年11月29日,《英雄》VCD、DVD内地音像版权拍以1780万元的天价拍卖,创出国内音像制品版权交易最高纪录。这进一步使人们确认了《英雄》的价值,直接有效地激发了消费者一睹为快的欲望。
(3)媒体广告的投放。随着公映期的临近,《英雄》在媒体上的动作越来越大,全国大部分观众都暴露在影片立体轰炸的宣传攻势中:除了灯箱、路牌广告、影院的海报陈列等传统方式,《英雄》在电视上则以纯商业广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英雄》的无限风采,先是中央一套、三套、八套,紧接着全国150多家地方电视台以及VCD、DVD、Internet多渠道开展轰炸;与此同时,《英雄》还与多普达手机的广告捆绑在一起,出现在诸多媒体上。这些广告中都包含了《英雄》的片名和上映日期。一时间,《英雄》的广告铺天盖地,无处不在。以上媒体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覆盖了目标受众,对《英雄》的上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人民大会堂首映礼。在吊足了观众和媒体的胃口后,2002年12月14日,《英雄》终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英雄》选择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一方面是进一步聚焦媒体的关注,将宣传攻势推向高潮;另一方面,也是有意突出《英雄》的品质非凡。
虽然首映式后众多媒体对《英雄》的评论报道不如预期中那么好,然而诸多争论及张艺谋等剧组人员频频在媒体上接受访谈,使人们越来越确信无疑:《英雄》的确值得一看。这,逐渐铺垫了《英雄》高潮的到来。
(5)潮起??上海、广州、香港首映发布会。随着全国公映日期的临近,《英雄》的宣传攻势高潮迭起。《英雄》把全国市场分为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大片区,分别派专人亲临片区压阵;斥巨资包机前往上海、广州和香港参加首映发布会,掀起又一轮新闻狂潮;紧接着,宝马车队接机、张艺谋与娱记唇枪舌剑、悬红400万元捉拿《英雄》盗版、董建华接见、预售票房高达300万元……2002年12月的娱乐界,沉浸在一片对《英雄》的期待和欢呼中。
(6)售点布置。当《英雄》终于在全国各地全面上映时,各大影院为营造影院现场气氛,大都上了大型户外喷绘、POP挂旗、人型立牌等诸多终端宣传用品,有的影院甚至张灯结彩大肆宣传。
3.后期策略: 票房和盗版。
即使《英雄》就此中止了宣传,其炫目的票房也会将它继续维持在大众关注的中心。7天票房突破1亿元,20天票房突破2亿元,人们已经开始不厌其烦地将《英雄》与创造中国票房记录的《泰坦尼克号》相比较,中期策略的惯性和巨额票房成为《英雄》最大的宣传点。
另外,影片公映陡然加大了防盗版的难度。《英雄》盗版和反盗版的斗争,也将持续保持在媒体的视线之中。
在《英雄》的宣传策略中,前期的事件营销和中期一系列的公关活动、广告宣传、现场促销手段可以说是精心策划、一气呵成;多渠道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覆盖了目标群体,一步一步地将观众和媒体的期待和热情推向高潮。
渠道决胜
1.集制片、发行于一体。
《英雄》的制片方即发行方。新画面公司不仅协助张艺谋完成了影片的制作,还联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负责该片的发行。这使《英雄》从出品到包装策划再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组织上奠定了市场运作成功的基础。
《英雄》品牌和宣传的力量,使影片的出品发行方在该片的发行渠道中,始终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具有了执行其发行策略的指挥权。
2.发行中的平面模式策略。
平面模式策略是指一部影片在一个主要目标市场的某一家影院或少量重点影院举行首映式,以建立良好口碑,一旦口碑确立,便一次性或分阶段扩大发行范围,进入无数影院,以达到遍地开花、财源广进的目的。
《英雄》的出品发行方充分利用手中握有的发行渠道控制权,精心选择了人民大会堂作为首映式的地点,6天之后,开始以北京、广州、上海为重点向全国铺开。
这种铺开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英雄》的出品发行方凭以往的票房成绩及其硬件设施水准为基准对各院线进行筛选,以保证影片的放映质量在观众那里不打折扣。
3.档期的选择。
对电影而言,档期是缔造成功票房的关键。《英雄》锁定的目标观众群是18~35岁的中青年,这些中青年开放、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他们对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重视已经足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相抗衡。因此,《英雄》将全国公映日期定在2002年12月20日抢占“圣诞”档期,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已经被节日气氛所感染的人们。周末、午夜、圣诞、《英雄》,这一切诱惑对于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人而言,真是难以抵抗。
《英雄》档期不仅赶上了“圣诞”,而且将“元旦”也包含在内。《英雄》潜在的观众是12~18岁、35~50岁对武术、电影感兴趣的人群。在这一“圣诞”兼“贺岁”档期,很多这些潜在的观众受票房和口碑的驱使,走进了影院。
除了在香港与《无间道》撞档,《英雄》在国内几乎没有受到其他同类型影片的狙击。
4.立体渠道发行策略。
除了传统的银幕放映,新兴的电影分销还包括了VCD、DVD、电视、录像、Internet等渠道。西方成熟的电影播放体系告诉我们,电影应首先在影院播放,然后才可以进入家庭录像市场,再后是付费电视及有线电视,1年以后才可以开始在公众电视台播放。追随这种成熟的播放体系,《英雄》有意控制其VCD、DVD的面市时间,决定在影片上映后1个月?大概是2003年2月5日,才使其进入家庭市场, 这样既保证票房不受到冲击,又保证《英雄》与观众接触的连续性。
5.严防盗版。
(1)影院内监督。《英雄》深圳上映期间,出品发行方在各个细节上严格监督,为此甚至控制电影的放映场次和门票的销售数量,以保证充足的防范力量,有效地防止了盗录,
(2)保护拷贝。为严防盗版,《英雄》的拷贝在押送过程中使用了20年未见的拷贝箱,钥匙交由各影院经理亲自保管。出品发行方还发表公开声明称,假如《英雄》的拷贝被电影院弄丢,将要按照拷贝索赔金额的10倍处罚。另外,为了从内部彻底把盗版堵住,不到最后时刻决不洗印拷贝。每家影院当天放映过《英雄》交接拷贝后得由院线经理签字。
(3)依靠行政力量。为了打击盗版,《英雄》还成功联合了外部力量。国家文化部和扫黄办首次为一部电影成立了反盗版专案小组;广东伟佳、飞仕公司投入400万元作为打击盗版的基金,并成立了打假小组和律师团。
尽管后来出现了拷贝西安被盗事件,但从整体上来说,《英雄》的防盗版工作还是做得非常成功,有力地保证了影片高额的票房回报。
品牌延伸?后电影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开发
电影产业链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一是策划、生产阶段;二是宣传、发行阶段;三是影院放映阶段;四是后电影产品的开发阶段;五是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阶段。其中,后电影产品和电影衍生产品是电影自身品牌延伸的产物。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电影业营销是以“电影”为火车头,带领相关产品和产业的综合开发,这种模式称之为电影营销的宇宙系统模式(图1)。该模式把电影比作太阳,而其他相关产品和产业则是围绕它运转的行星。在美国,一部影片狭义上讲是赔钱的(指票房低于投资),而在广义上讲则是盈利的(指综合收入大于投资),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在我国,对电影的关注点目前大多还集中在票房上,却忽略了后电影产品和电影衍生产品这两个重要阶段,还没有进行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组合开发。《英雄》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成功的探索。
电影营销的宇宙系统模式
1.海外发行。
在影片公映之前,《英雄》出品方就已将其在欧美地区、韩国、日本的发行权售出,成功收回了全部投资。
2.贴片广告。
宝洁、丰田、中国移动等数十个大企业的贴片广告为《英雄》带来了超过2000万元的收入。
3.漫画。
由香港漫画大师马荣成为《英雄》亲自执笔编绘的漫画配合影片同时推出。
4.同名小说。
为了和电影产生互动影响,根据《英雄》改编的同名小说于2002年12月初推出。该书首印数量5万册,定价为20元。
5.四人雕塑组像。
在影片上映之前,香港方面已经开始出售《英雄》4人雕塑组像。香港有关电影公司自制的这50套《英雄》4人组合雕塑(梁朝伟、张曼玉、李连杰及章子怡)并非有钱就能买到,它需要凭4张换票证来换,而换票证又随门票附赠。
6.邮票。
为配合影片《英雄》的宣传,3000套《英雄》邮票限量发行。不久,限量发行改为敞开供应,以便将《英雄》的热度持续到放映之后。
7.音像版权。
《英雄》VCD、DVD内地音像版权拍卖以1780万元的天价成交。
8.游戏。
上海某软件公司获得了《英雄》剧组独家授权,首次把《英雄》的人物造型、道具以及故事情节等搬到网络游戏《遗忘传说》中。
9.捆绑广告。
多普达与《英雄》的捆绑广告大大降低了其宣传费用,实现了双赢。
10.续集。
《英雄》的投资方已与张艺谋达成协议,《英雄》顺利发行上映后,将于2003年再度斥巨资投拍《英雄》续集。
回顾《英雄》运筹中国电影市场的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到,《英雄》的成功已远远超过财务方面的赢余而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它打造的“英雄模式”将会为众多电影机构所借鉴,成为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商业化运作的转折点;其成功的后电影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开发,将预示着中国“后电影时代”的到来。

⑥ 电影《情圣》的发行策略和宣传策略是怎样的

在宣传和发行上,《情圣》的策略也是值得称赞的,《情圣》发行公司有新丽、猫眼、华夏、网络糯米、淘票票,再加上虽没有出现在发行名单,但贡献颇大的万达,可以看出发行名单兼顾了优质互联网渠道、强势发行平台。

⑦ 求电影市场定价策略的案例

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了一篇与此有关的文章,但太长了,摘抄部分如下,具体的链接过去看。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电影放映市场现状

电影,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要有市场,就要赢利。不仅仅如此。有了市场还要追求更大的市场,争取让我们的商品渗透到每一个可以到达的地方。只有这样,我们的商品才有价值,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同样,有了利润还要追求更大的利润,商品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利润。只有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商品的价值。

但是,目前“电影”这两个字对于我们却越来越生疏了。原因就是它的市场在逐渐缩小,它的观众在逐渐减少,观众离影院越来越远,电影正在与观众背道而驰。

为什么?

主要原因就是电影票价太高,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大批的电影爱好者望而却步。调查发现80%的观众认为几十元票价经济上难以接受。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如果电影票价低一些还是愿意经常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但是普遍认为花十元钱看平庸的国产片是不值的,偶尔看一些进口大片还可以凑合,更何况少则30元、40元,多则80元、90元呢?消费者说这些话表明他们对于电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

例如,2005年1月3日,元旦的最后一天假期,北京王府井电影院挂出的《天下无贼》票价是48元,《加菲猫》是38元,《功夫》是58元,如果要在这儿看完三部片子,就得花144元,而且这还是普通票的价格,如果你想在贵宾厅看电影,价格还得翻番。此外,影城门口有告示牌,不让外带食品,消费影城的大杯可乐8元,爆米花10元,让人感觉进了候机厅。

与票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太低了。以2004年为例,广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为27596元,上海16683元,杭州14565元。这样算下来我国居民的人均月收入也就在1200元到1400元(这只不过是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实上,在欠发达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远没有这么高)之间,但我国国内的电影票价大多在30—40元之间,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一个人月收入的1/30,这个比较有点可怕。

票价高了,观众怕了,进影院的人少了,观众人数自然大幅下降了。以电影重地上海为例,其电影观众人数上世纪90年代4500万人次,但现在却萎缩到500万人次。电影院越来越留不住人,这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瓶颈。

观众人数少了,票房必定下滑,即使票价很高。1989年时,电影票价为每张0.25元,全国票房总收入为25亿人民币。现在,电影的票价上涨了大约100倍,全国总票房收入却只有10亿人民币。而依我看来,考虑到物价指数上涨的因素,实际上现在每年的票房总数10亿人民币,只抵得上1989年时市值的5亿元以下。也就是说,目前每年的票房总值还不及1989年前的五分之一。

这就是我国电影放映市场现在的生存状况。票价居高不下、观众逐年锐减、票房无法突破就像三座大山重重的压在电影放映市场及其经营者的肩上。又像一个魔咒紧紧环绕在他们身旁使他们寝食难安。

我们的电影放映市场该怎么办?

(二)与以往电影放映市场状况的比较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业开始复苏,看电影是人们娱乐消费的主流,那时电影院放映新片,基本上是场场爆满。而在今天,电影“高票价”导致的电影消费贵族化,则在使电影观众严重走失。同时,票房收入大幅下降。

下面我们分别从票价、观众和票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来看票价:

建国初期 0.1元 60年代 0.15元

70年代 0.2元 80年代 0.3元

1989年 2.5元 1996年 15元(个别影院20元)

以均价90年代以前每票0.25元计,现在的票价较之涨幅近100倍!而其它商品的价格涨幅远远低于电影票价的涨幅。以成都市零售商品为例,90年代以前,大米每市斤0.142元,现在每市斤0.85元,涨幅6倍左右;90年代以前,猪肉每市斤0.85元左右,现在每市斤6.5元,涨幅8倍左右。

再看观众数量:

1989年我国电影观众有293亿,1999年只有3亿人次,这说明1999年,我国看电影的人次仅为十年前的1%,2001年已经降至2.2亿。我国电影重地上海,电影观众上世纪90年代是4500万人次/年,而现在却萎缩到500万人次/年。

最后来看票房:

198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5亿元人民币,1999年我国票房收入为8.1亿元人民币。票房收入为过去的1/3。据官方统计的结果,2004年一年,我国的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0亿圆人民币,这其中还包括电影频道给一些不在院线上映的电视电影的钱,如果单纯考虑影院票房,连10亿元都没有。

票价、观众数量和票房的如此悬殊的对比,说明高票价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与国外电影放映市场状况的比较

美国人爱看电影,美国的电影票房动辄上亿美元;中国人也爱看电影,但中国的电影票房最高者《英雄》也不过2.5亿元人民币罢了。美国人爱看电影,美国人也有条件看电影,中国人爱看电影,但中国人却没有条件看电影。这真是让人觉得可悲。

美国1990年电影票房是47亿美元,以后连年大幅上升,到2004年已经达到了94亿美元,比2003年上升14%,同时也超过了之前的票房最高纪录—2002年的93亿美元,从而创造了美国电影票房新的最高纪录。而中国近年来则呈下降趋势,1992年是19.9亿元人民币,1999年以后就一直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徘徊。

美国2004年人均收入是36000美元,月收入约3000美元,而美国的电影票一般在6美元左右,是月收入的1/500。中国人均年收入2004年广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人均收入27596元,而上海人均收入16683元,杭州人均收入14565元。这样算下来,中国人的月收入也就在1200-1400元(这只不过是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实上,在欠发达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远没有这么高)之间,但中国国内的电影票价大多在30-40元,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一个人月收入的1/30,这个比较有点可怕。

以上是我国和美国的比较,下面再看与其它国家的比较:

韩国:电影票价一般是人均收入的1/150。韩国的票价由发行方、投资方及影院三方来维持,三方从市场经济规律考虑提出一个适当的价格,根据地方差异有所不同,偏远地区比这个价格还低。

日本:电影票价一般为成人票每张1800日元(约合人民币135元),是普通市民收入的1/200。为了留住观众,日本女人看一场电影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80元;日本男人需要多花500日元,也就是120人民币,但日本人均最低月收入在20万元,可以买1600张电影票。

法国:巴黎一般工薪阶层的月均收入为2000欧元(1欧元约等于10.5元人民币)。在香榭丽舍大道的UGC影院,三个放映厅的普通票价分别定为8.6欧元、8.2欧元和7.3欧元,学生票为6.7欧元,中午12时开映的影片票价为5.5欧元,12岁以下儿童票价为5.1欧元,另有三人联票等优惠价。票价的灵活掌握也是巴黎影院经营者经常用的手段,“办卡观影”活动在法国较为普遍,18欧元月卡和230欧元年卡很受观众欢迎。

意大利:罗马已实行年卡制,除本人照片外,在一次性交纳一定量的购卡费用,在年内观看任何场次的电影,只要每次交纳1欧元即可。

著名影星成龙被问及票房问题时,则表现得非常激动。“我最不愿意就是谈到票房的问题,我们中国有13亿人,票房上了1亿元就高兴得不得了,而韩国只有4600万人,却有1亿美元的票房。原因是我们中国人都去看盗版了。而看盗版的原因就是电影票价太贵了,看不起,尤其是一些不发达的地方,票价太贵,导致人们选择看盗版。所以呼吁一些地方降低票价,让更多的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票价高了,进电影院的人数就少了,在电影院进行消费的人数也就少了。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经常可以见到只有8、9个人的情况。即便是100元一张票,也不过8、9百元。如果票价低一些,影院里有500人,每人买一杯2元的水,影院就会有1000元的营业额。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电影管理者是否也该考虑一下措施,让更多的人能进电影院,让人们能看到更多的电影。这可能是振兴中国电影放映市场的一条必由之路。

⑧ 商业电影的发展策略

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策略,一是要站在中国电影制作、资本运行和发行推广的实际操作层面步步探索更有效率和健康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就是要摆脱目前过于注重营销手段来发展电影的观念,树立核心发展的战略理念,走品牌化经营之路。

⑨ 电影宣发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宣传与发行的意思。

1、宣传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脉络(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

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2、发行

发行,著作权法术语,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

(9)举例分析电影的发行策略扩展阅读

宣传工作主要面临的是两个大问题:

一个是基于影片质量和影片特色:这个宣发的调节对接工作!越好质量的影片宣发效果好就会补进宣传,而质量一般的更多的是和制片人进行协调和做好影片单独的亮点工作!进行烘激以及后期维护!

另一个是时间!有的电影更多的是引进片我们需要注意影片的时间协调!时间太短不利于下沉和全面,时间太久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所以更多的电影在版权认购这一方面只有1-2个月的周期!

宣传工作不止前期,后期也需要着重注意形象破坏的维护工作和上映阶段的维护工作!更多时候会接触当时火热的话题和产品行业进行升级宣发!

⑩ 独立电影该怎么发行

独立电影一般由一些电影人,如比较有财力而又不愿受好莱坞各种条框束缚的名导演、或是初出茅庐没有大量资金的影人独立制作,发行时既可以在制作后找大的发行公司洽谈(比如让他们觉得这部电影比较有前途,能有好的票房),他们可以出资金宣传,让影片上映;或是参加一些专为独立电影设立的电影节(比如最著名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那里有许多大公司的营销人员专门物色好的电影,与制作者协商,再经过发行公司的包装、修改以及一系列宣传上映。
所以独立电影的上映往往会受到比较大的变动,但这也是电影运作模式的必须。发行公司最终的目的是赚钱。
《女巫布莱尔》是独立制作电影的发行范例,你可以关心一下。

阅读全文

与举例分析电影的发行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里看电影没有水印 浏览:940
看小电影都没啥反应 浏览:280
北京电影博物馆地点 浏览:828
有什么好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浏览:223
电影世界新闻故事背景 浏览:872
冰峰抢险队在线观看电影 浏览:237
免费看电影无广告的手机app 浏览:550
上海电影节直播2020在哪看 浏览:105
电影没上映怎么观看 浏览:338
电影观看微信 浏览:353
第一个突破华语电影票房纪录 浏览:485
vr眼镜看小电影是什么感受 浏览:601
开心麻花电影好看的免费的 浏览:360
死亡船电影哪里能看 浏览:630
香水电影未删减版迅雷下载 浏览:317
猫眼电影怎么保存剪辑 浏览:578
2021年3月份上映的电影有哪些外国 浏览:432
东瀛霸刀电影下载全集 浏览:200
LOL电影天堂穿书自救指南 浏览:570
女生变小的小电影 浏览: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