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看看苏俄的硬核雕塑
总是打仗的国家,纪念碑不会少。苏联/俄罗斯遍地都是战争纪念碑。大家最近可能被下面这个震惊了。
这个是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这场战役的意义就不用我在这里多说了。马马耶夫岗及周边战斗持续了好几个月,上万人在此牺牲。建一个大型纪念雕像也是应有之义。苏联/俄罗斯的大型雕像选址一般都在河岸边或者高地上,使之与环境相衬,以放大它的视觉效果。
同样硬核的在乌克兰基辅也有一个,位于第聂伯河西岸高地上,面向东方。1941年9月,在第聂伯河以东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役,苏军在战役中损失超过60万。不过,因为基辅战役牵制了大量德军,导致后来人们假设:如果不打基辅,德军可能会很快拿下莫斯科。就这个角度来说,莫斯科应该感谢基辅。
和下面的军人群雕组合起来也很震撼。游客可以从雕像底座坐电梯,直抵“祖国母亲”的肩上饱览基辅和第聂伯河风景。不过乌克兰对这尊雕像有点不待见。从雕像落成起就给它起外号叫“勃列日涅夫的老妈”(雕像在勃列日涅夫晚期落成),还有些人对“祖国母亲”手持盾牌上刻有苏联国徽耿耿于怀。
伏尔加格勒和基辅的祖国母亲雕像,连基座在一起,高度在90-100米之间,超过了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苏俄有建立超大型雕像的爱好,例如1930年代设计的莫斯科苏维埃宫,整体高度到了415米,上面的列宁像高75米。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缺钱、缺技术、缺热情——打了地基后就再没盖成。
大家伙太费钱,就建个小一点的,比如下面这个”水手和士兵“,建在塞瓦斯托波尔。这座城市在苏德战争期间跟纳粹血战了半年最终陷落,后来被授予”英雄城市“称号。”水手和士兵“雕像高41米,建筑过程比较曲折。它始建于苏联末期,苏联解体后本来不打算再建,后来架不住”英雄城市“市民们一片热心,终于在2007年续建完成。现在也是地标性建筑了。不过两个雕像一个是穿灯笼裤帽子上戴着海军飘带的水兵,一个是戴钢盔的士兵,称之为“水手和士兵”有点不准确。
看不清雕像?看看下面这个:
塞瓦斯托波尔遍地都是战争雕塑和长明火,这是因为除了1942年,在1854-1855年这里也经历了一场很惨烈的围城战。打仗得靠年轻人,下面的这个雕塑用于纪念年轻的普通士兵,名字叫做“共青团员”。
普通军人的雕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下面这张是我在莫斯科南部的卡卢加州拍到的,是一名空降军士兵。这座士兵雕像的着装打扮像是七八十年代的苏军空降兵,也许是纪念阿富汗战争的吧。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里,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的学员临时被抽调去填补莫斯科防线的缺口,连续作战数天后全部牺牲。这个片段基于真实的战例。后来,在当年他们战斗的地方专门建起了纪念碑,纪念这些无畏而勇敢的英雄们。
莫斯科周围有个默默无名的存在,以前叫做斯特列尔科夫卡,现在属于朱可夫市。在这个无名的村子里,朱可夫诞生了。现在在朱可夫市建起了一座小型博物馆,纪念这位名将,所以也就有了朱可夫的半身像。
但是看起来上面这尊雕像不如红场入口旁的朱可夫雕塑神气。下面的雕像是苏联解体后塑造的。苏联时期因为政治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老军头大多对他有点不满,朱可夫的地位没有拔得太高。在苏联解体前后,老军头大多翘辫子了,原来的最高领导人偶像也基本完蛋了,需要有个人物出来代表20世纪的俄罗斯,所以朱可夫的历史地位陡然上升。这尊雕像是按照1945年6月红场胜利大阅兵时朱可夫戎装白马检阅胜利之师的样子雕塑的,朱可夫在那一刻达到军人荣耀的顶峰。他这座雕像本来是打算放进红场的,因为红场和克里姆林宫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不得随意改变,才改立在红场北侧外。
红场里其实有人物雕塑,不过并非苏俄时期。1818年在红场东侧建起了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雕像,后来移到现在的南侧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前。每次阅兵,滚滚铁流都从这两位身边经过。他们的最大成绩是1612年从波兰人手里收复了莫斯科。1818年俄国刚刚战胜拿破仑不久,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民族主义象征意味深长。
再看看一些平时不太容易看到的雕塑。下面这幅雕塑是切尔诺贝利的消防员雕塑。消防员在这场核事故中牺牲惨重。在哪里他们都是奋战在一线,值得尊重和纪念的英雄。
消防员雕塑位于切尔诺贝利市内,下面这个雕塑背后就是发生爆炸事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雕塑在2006年建立,但是似乎跟苏联时期的雕塑风格差异比较大。既然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也就不剩多少了,还揉进了一点点现代主义特色。
老毛子爱建雕塑和纪念碑,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坟墓旁。不过墓地雕塑表现一般都不那么硬核,相对会比较文艺。下面这个雕塑就是苏联著名演员吉洪诺夫,位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他的坟茔旁。对中国人来说,吉洪诺夫饰演的角色里最熟悉的应该是《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的施季里茨上校,其次是《战争与和平》里的安德烈公爵。他还在电影《白比姆黑耳朵》里饰演过角色,但我没看过这部电影。施季里茨上校在咖啡馆里凝视他十年未见的妻子的那个片段,在索契冬奥会前被选入了俄罗斯国家形象宣传片。
注意看一下吉洪诺夫雕像身后的浮雕,像是要表达什么,或者是根据一幅什么著名油画雕塑,这个似乎还没找到解读。
连壮烈牺牲都被呈现得非常诗意: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的坟前雕塑。她的弟弟舒拉和母亲柳波芙就葬在一旁。
有时候,雕塑是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只要你觉得某样东西可以表达情绪,直接摆出来它就成了雕塑,比如这个:
克拉玛托尔斯克位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东乌克兰冲突最早始于此处。这台火炮貌似是二战时期的苏军火炮,火炮基座上的文字意思是”英雄万岁“。在原苏联欧洲部分地区乘车旅行,常常在路边就会冒出一截炮管,有时候是一门重型火炮,有时候是一辆T-34坦克,充当纪念碑用。现在这些地区说起来都是经历过多次战争,浸透了鲜血的地方。
不过,要说俄罗斯的雕像每个都非常好看,那还是太夸张了。难看的雕像全世界都不缺,俄罗斯也不能免疫。比如莫斯科河畔的这座雕像吧,虽然大名叫做“彼得一世出海”,但是莫斯科市民们觉得这东西简直就像给海妖塞壬施了法术一样丑爆了,给它起了很多外号,比如说“终结者”,也有人叫它“格列佛”,还有人说它是按照西方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纪念雕像仿制的。总之莫斯科人不喜欢,还多次提议拆掉它。但创作者采列捷利在政界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它还会存在很长时间——对了,这尊雕像是在1990年代中期建的,高98米,跟伏尔加格勒的”持剑的祖国母亲“差不多,但艺术水准完全在两个不同层次。
P.S. 彼得大帝非常讨厌莫斯科,1713年迁都圣彼得堡
『贰』 二战苏联抗战歌曲 求大侠帮忙
苏联歌曲我就喜欢听两首。《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者之歌》
莫斯科保卫者之歌
纪录影片《全歼德寇于莫斯科城下》主题歌
阿·苏尔柯夫词
博·莫克罗乌索夫曲
薛范译配
我们向敌人猛力进攻
战士大跨步往前冲
我们身背后就是首都
莫斯科比一切都贵重
我们在战斗中
最顽强最英勇
因为有莫斯科在心中
防守牢不可破
城市岿然不动
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
防守牢不可破
城市岿然不动
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
连队雄赳赳气势汹涌
大地在脚下也颤动
我们身背后无数工厂
有克里姆林的星闪闪红
我们在战斗中
最顽强最英勇
因为有莫斯科在心中
防守牢不可破
城市岿然不动
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
防守牢不可破
城市岿然不动
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
我们用双手创造幸福
让亲爱的城更繁荣
有谁敢破坏一砖一瓦
叫他用鲜血来赔送
我们在战斗中
最顽强最英勇
因为有莫斯科在心中
防守牢不可破
城市岿然不动
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
防守牢不可破
城市岿然不动
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
万众一条心力量无穷
我们火力网如旋风
敌人在这里找到坟墓
在莫斯科城下命送终
我们在战斗中
最顽强最英勇
因为有莫斯科在心中
防守牢不可破
城市岿然不动
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
防守牢不可破
城市岿然不动
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
我们在战斗中
最顽强最英勇
因为有莫斯科在心中
防守牢不可破
城市岿然不动
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
防守牢不可破
城市岿然不动
誓要把侵略者一扫空
俄语歌词МаршзащитниковМосквы
Ватакустальнымирядами
Мыпоступьютвердойидем.
Роднаястолицазанами,
Занами-родимыйнашдом.
Припев:
Мынедрогнемвбоюзастолицусвою,
НамроднаяМосквадорога.
Нерушимойстеной,оборонойстальной
Разгромим,уничтожимврага!
Намаршеравняютсявзводы
Гудитподногамиземля,
Занами-родныезаводы
ИкрасныезвездыКремля.
Припев.
Длясчастьясвоимируками
Мыстроилигородродной.
Закаждыйрасколотыйкамень
Отплатиммыстрашнойценой.
Припев.
Несмятьбогатырскуюсилу,
Могучнашотпорогневой.
Загонимфашистоввмогилу
ВтуманныхполяхподМосквой.
Припев:
Мынедрогнемвбоюзастолицусвою,
НамроднаяМосквадорога.
Нерушимойстеной,оборонойстальной
Разгромим,уничтожимврага!
『叁』 第7师在塔努伯尔战争中的作战过程是怎样的
1945年3月初第7师调至兹伯拉兹(塔努伯尔西北15公里),位于第4装甲集团军右翼。3月7日至21日,该部成功的协同第68步兵师、元首旗队师塔努伯尔以东战线上的缺口,但是21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开始了猛烈的进攻,几乎全歼了第68步兵师,第7师被向东南压缩,于是被配属给了第1装甲集团军,该集团军此时已有许多部队被分割包围在著名的卡曼兹—波多利斯克和赫尔伯两大包围圈中。第7装甲师作为突围前锋,向塔努伯尔发起了进攻,战斗从3月28日一直持续到4月15日。
最后,总算与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16装甲师会师。一系列的恶战之后,第7师疲惫不堪的撤了下来,作为预备队驻扎在伯扎克斯以北休整,并于4月21日撤至斯坦尼斯拉夫。4天后,该部向南越过克尔巴阡山脉,转归匈牙利第7集团军指挥,在此平静的休整至7月1日援兵的到来。
『肆』 介绍一些二战的战争影片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作!该片真实还原历史,既有宏大的战争场景,还突出表现了人性的光辉,刻画了朱可夫、佐尔格、罗科索夫斯基、卓娅、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学员等一大批苏联英雄人物!看过这部片子才真正感受到苏联红军的伟大!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德军鲍卢斯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全歼。但这部影片由于摄于70年代,没有后来拍的《莫斯科保卫战》那样精彩。不过还是喜欢那帮水兵们,小伙子们在大副一声“弟兄们,满舵前进”地带领下,吹着口哨,端着上刺刀的长枪,昂首挺胸(胸前露出蓝白相间的水兵服)、视死如归地向敌人冲去!
《围困》《解放》(苏联)《内雷特瓦河战役》《苏捷斯卡战役》《南方铁路之战》(南斯拉夫)
《最长的一天》(美国):用传统手法表现的二战盖倌之作,再现诺曼底登陆的浩大场面。演员阵容强大,从将军到士兵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象罗伯特.米切姆(ROBERT MITCHUM)演的美国陆军29师副师长福特准将,罗伯特.瑞恩(REBORT RYAN)演的美国82空降师的师长加文将军,(HENRY FONDA)亨利方达演的老罗斯福的儿子美国陆军第四师的师长泰德.罗斯福将军,John Wayne演的82空降师师长范登弗中校(让士兵放在板车上推着指挥作战的老大),( RICHARD BURTON)理查德.伯顿演英国皇家空军的坎贝尔少校,还有一个英国小兵一出场就从登陆艇上掉到海里,仔细一看竟是后来的007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以及《虎口脱险》里的油漆匠,隐藏在这里当上消防员了。他骑着车,拿着瓶酒,看到盟军时边喝边叫“Viva France!Viva France!”。至于其他有名有姓的欧美演员还有几十位,看到确是一时的经典。如同歌星保罗.安卡为这部电影唱的“Many men came here as soldiers Many men will pass this way Many men will count the hours As they live The Longest Day。Many men are tired and weary Many men are here to stay Many men won't see the sunset When it ends The Longest Day!”
『伍』 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的生平
1942年4月15日起任第12集团军司令,担负伏罗希洛夫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后该集团军积极参加了哈尔科夫战役。南方战线总崩溃后,1942年9月任第47集团军司令,参加高加索会战,该集团军且战且退,迟滞了敌军通过新罗西斯克沿黑海沿岸向外高加索的推进,使敌人未能很快据有新罗西斯克港口。1942年10月19日调任第18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遏止了敌人的进攻,并于11月以部分兵力成功地实施了歼灭企图翻越高加索主山脉的敌塞马施集团的战役。
1943年1月外高加索方面军转入总攻后,1月5日起格列奇科任第56集团军司令,指挥该集团军在黑海军队集群地带内担任主要突击,经过激烈战斗,突破敌军坚固防御,前出至克拉斯诺达尔接近地。2—4月,第56集团军在北高加索方面军编成内,参加克拉斯诺达尔战役。9月,第56集团军在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中,同第9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协同,解放了塔曼半岛。粉碎库班河流域的德国法西斯军队之后,10月16日被任命为沃罗涅日方面军(10月20日改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副司令,参加解放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作战。
1943年12月15日格列奇科调任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任此职直至战争结束。12月24日,该集团军编入方面军主要军队集团,转入进攻,解放了日托米尔,并在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中向前推进了180公里。尔后,近卫第1集团军参加了1944年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在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克市地域合围了敌坦克第1集团军。但德国这个坦克集团军却出人意料的抛弃了所有重装备翻山逃掉了。1944年近卫第1集团军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连战皆捷,和兄弟部队一起摧毁了德国北乌克兰集团军群。1944年8月5日,该集团军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1944年9—11月,参加东喀尔巴阡战役,同基里尔·谢苗诺维奇·莫斯卡连科的第38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一起越过东喀尔巴阡山脉,从德军手中全部解放了乌克兰外喀尔巴阡地区,并进抵捷克斯洛伐克境内。1945年1月,在西喀尔巴阡战役中,近卫第1集团军从北面绕过塔特拉山,通过波兰南部地区向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瓦—俄斯特拉发工业区突进。在俄斯特拉发战役中,突破敌军坚固的防御地区,于4月30日同第38集团军一道解放了大工业中心摩拉瓦—俄斯特拉发市。继而从捷克斯洛伐克东部边境一直打到布拉格,于1945年5月又参加了粉碎德军的布拉格战役。卫国战争时期,格列奇科指挥历次战役,一向作战意图大胆,且为实施其意图坚定不移。
战后,1945—1953年任基辅军区司令。1953年任苏军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1957年11月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陆军总司令。1960年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华沙条约缔约国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因为和勃烈日涅夫在战争时期结下的友谊(他当集团军司令的时候,勃烈日涅夫是政治部主任).。1967年4月接替马利诺夫斯基任苏联国防部部长,在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中,当他得知阿穆尔河边防支队被中国人伏击,死伤数十人的消息后,破口大骂,极力主张对中国进行所谓的“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摧毁罗布泊的核基地。甚至曾经一度说服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若非以苏斯洛夫和柯西金为首的主和派力阻,并为和平到北京去会见中国领导人的话。中苏两国就打起来了。任此职期间,为进一步加强苏联防御能力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当选为党的代表大会代表。1952—1961年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1973年4月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第二届和第四—九届最高苏维埃代表。他特别重视军事科学工作,曾任多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和《苏联军事网络全书》总编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