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暴力电影分析

暴力电影分析

发布时间:2022-04-22 16:46:06

㈠ 影视片中的暴力形象,对我们的生活是否有影响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在社会上出现,而电视电脑成为每户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毫无疑问,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确实充实了儿童的业余活动,电视节目借以高科技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传递着各式各样的知识,使得儿童轻易而举的就能获得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学不到的知识。

所谓暴力,是指身体力量的公开行使导致违背他人意愿的行动。电视中的暴力镜头包括荧屏常见的斗殴、谋害、武力,以及使用各类武器强加于他人的行动。近年来中国的电视屏幕上也充斥着大量暴力血腥的内容。一些电视台只顾了广告收益在一些黄金时段大量播放一些其实是儿童极为不宜观看的血腥暴力节目,有调查数据显示,一家某地级市的电视台就连续一个多月在每晚的晚间剧场都播放了与血腥暴力有关的影片,包括枪战片、警匪片、恐怖片等。儿童在看多了暴力电视镜头后,就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认知,常常会误以为暴力情况反应的就是社会现实,以为暴力是解决冲突或达到一般手段不易获得的目的的直接方式,当成问题的唯一解决方式。

暴力镜头对儿极具暗示作用,儿童长期耳濡目染后,比较容易在类似的生活情境中表现出攻击行为。

面对这种问题我觉得家长应以身作则,要尽可能少看或不看电视,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要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户外运动,并适当拓展孩子交际圈,让孩子多跟周边的人接触。对自律能力强的孩子,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制定出可行的学习计划,然后让孩子按照既定的计划有目的地生活,进而让其远离电视。

㈡ 什么是电影中的暴力因素

现代电影中必不可少暴力因素。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暴力”一词所做的基本含义的解释是:强制的力量,那么我们联系到银幕上的内容可以得知,事实上广义的所谓“电影暴力”,并非仅仅是残酷的表现血淋淋的肉体摧残的情节,恰恰相反,那只是较小的一个部分(强调一下这个小的部分,我暂时性的先不谈及,最后再做一些补充论述),而更多内容的譬如动作片中很多的打斗(如《龙之杰》)、警匪片中的武装(如《007》)、伦理侦探片所表现的谋杀疑案(如《本能》)等等,都可以算是一种暴力。暴力在这里是一种动感的体现,力量的突现,它又是如何能在当今的电影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分量,以至于连纯粹的言情片中也往往不免要加上一小部分紧张的暴力情节作为节奏和内容的平衡协调的呢?

㈢ 人咬狗的影片评价

1992年,比利时三位电影学院的学生拍摄了这部叫《人咬狗》的暴力电影。光从名字就感受到了崩溃边缘的疯狂。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描绘了青年贝罗特雇了个摄制组来拍摄他杀人的过程,这个凶手亲善但变态,他什么样的人都杀,为钱杀人,也为快乐杀人,杀得很过瘾,他还夸夸其谈地探讨哲学以及怎样称水中尸体的重量。电影的拍摄,拉近了凶手与摄影者的距离,当然摄影者也陷入了凶手恐怖的谋杀事件中,他们成了它的一部分。因为是用纪录片的形式拍摄的,并且是黑白片,所以会产生一种很严重的错觉,就是会觉得整部影片仿佛一段新闻播放的实况,而且还是年代久远如同发生在某个人类还未完全文明化的历史时期的。于是看了这部片子的人就会深思,会对暴力手段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分析,可能会讲些如同“暴力就是我们道德痉挛的意义和内涵”等诸如此类高深莫测的高级话语。
谁能想到,黑色喜剧经典《人咬狗》是居然是四个电影学生的习作。当初,莱米·贝瓦克斯和三个好友就是想拍一部没有成本的纪录片,后来这个计划演变成拍摄一部伪纪录片,就是纪录片编导扛着摄影机,跟拍一个连环杀手,对他行凶、絮絮叨叨地发表人生感悟冷眼旁观。咦,是不是很像彭浩翔的《买凶拍人》,不过,这部《人咬狗》要早得多,而且更加赤裸裸地表现暴力。该片具有令人着迷的特质,就是既肆无忌惮地表现暴力——主角本一直在行凶,还振振有词。一边在嘲笑暴力,一边还逼迫观众嘲笑自己,也就是说,这部黑色喜剧在疯狂的同时又具有让人反思的力量。也正因此如此,黑白影像也成了本的“帮凶”,如果该片不是黑白片,其震撼力恐怕就要打个折扣。

㈣ 儿童看了暴力血腥片有什么后果

很多家庭在观看暴力的战斗片、武打片、恐怖片时,都没注意避开年幼的孩子,甚至有些父母不以为然,“不就是电视剧电影吗?孩子看过就忘记”,或者说“孩子知道是假的”。
事实上,暴力的电视电影会对大脑正在快速发育的孩子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残暴的镜头会长时间在他们的记忆中萦绕不散,不仅容易导致孩子睡眠做噩梦,还会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不安全感,因为越年幼的孩子,越容易把电影电视剧的场景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
更为严重的是,暴力的场景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长久的影响——孩子学会攻击!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他们将一班孩子分成A、B组:
A组:实验人员A1走进房间,在孩子面前拍打、殴打、摔打波波玩偶,然后扬长而去。
B组:实验人员B1走进房间,跟孩子们一起愉快地玩玩具,没有出现任何暴力动作,然后离开。
随后,A组的全部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模仿A1暴力殴打波波玩偶的行为;
B组,几乎没有出现暴力行为。
最后班杜拉得出这样的结论:
1、孩子们通过观察模仿暴力动作学会攻击,日后他们与同伴相处时,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没有暴力模仿源的孩子较少出现攻击行为;
3、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强。
所以,需要尽量避免给孩子观看暴力电视。

那么,孩子几岁后才能观看有暴力动作场景的影片?
即使在儿童普遍早熟的国家——美国,他们将有暴力场面的电视电影归为R级,需要13岁以上的孩子才能观看,17岁内还需要父母陪同指导。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尚未满13岁,最好还是避免让他们观看暴力影片吧。
如果无意让孩子看到了电视里的暴力镜头怎么办?
有些暴力镜头,即使大人看了也会心有余悸,更何况孩子呢!
对于6岁内,他们接收不了太复杂的解释,父母可以及时跟孩子说,“打架是错误的行为”,还可以趁机称赞孩子某某时候跟小伙伴发生矛盾,礼貌地跟对方沟通把问题解决了。
如果孩子6岁后,可以尝试跟他们讲解暴力血腥场景拍摄的技巧,比如手枪是道具不是真枪、演员嘴里的血是动物的血液不是人的血等等,让孩子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的,仅仅是由演员们演绎出来的一个精彩的故事。
但有时候这样开导的效果是乏力的,只能作为事后缓减法。记得我家熊孩子3岁时无意让他观看了《霍比特人》,孩子在看的时候神情非常紧张,看完厕所都不敢上,睡觉时要让妈妈抱着才能睡着,好几个晚上连续被噩梦惊醒,到现在每次看电影都要问是不是暴力的。
至于这次的冒险对他产生多大的影响,真的不知道,所以还是尽量避免给年幼的孩子观看暴力影片为妙吧。
家庭的暴力场景也会对孩子产生相似的不良影响
有个前同事被离婚,原因是家庭暴力。
最逗比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导火索,是有一天他跟妻子在家里吃饭,两人对一碟西兰花如何摆放好看发生了争执,他气急败坏下扇了妻子一嘴巴,同桌吃饭的丈母娘目瞪口呆,坚决要求他们离婚。
他不以为然,说只有打妻子才能更好地“沟通”。他甚至经常跟公司里的同事说,老婆不听话就要打,他小时候他妈妈不听话时,他爸爸一耳光妈妈就听话了。除了这点“老婆不打不听话”的奇葩观外,他是公司里公认的优秀人才呢。
所以,有暴力冲突的家庭,这个家庭的孩子们也趋向于有暴力行为。最明显的表现在婴儿时期争抢玩具时冷不防就给对方一拳,儿童期跟小朋友发生冲突也倾向于殴打对方解决问题,长大后可能就会通过暴力解决跟同事、跟配偶、跟子女、跟外人的矛盾。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当大人们出现矛盾时,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为父母的攻击性行为看似对孩子没造成任何伤害,但却会留给孩子们难以磨灭的阴影,糟糕的是在他们的观念里也养成了这样的一种处事方法——当矛盾发生,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

㈤ 极其暴力的影视作品会对人产生哪些影响

会使人的性格越来越内向,不愿意沐浴在阳光下,不愿意和别人有过多的交流。

㈥ 电影暴力的危害

电影真的有害,不看的乖乖的,看了电影的小孩到学校打架,电影真的不好。感觉在教人坏,真不好。怎么没人去制止呢。都说教好变好,可是这几年的电影,真的把人教坏了,人原本真的善良,都是电影影响,真的可以教好,可是那些影响力太强了。

㈦ 暴力影片表现手法

您提出的问题有一些笼统,暴力影片我认为广义来说有两种表现手法.
第一,显性表现手法.意思就是很直接的渲染暴力,通过血腥和残忍镜头的特写来表现暴力,类似<<杀手阿一>>,<<血肉之花>>,比较新的有<<刑房>>等等.都是直接表现,通过长镜头和特写!

第二,隐性表现手法.在我开来,这种手法要高明得多.通过若有若无的虚镜头,或者人物内心恐惧的刻画,往往有很意外和直接的效果.类似<<沉默的羔羊一>>就很经典,没有很直接的血腥镜头,只有主人公绝望的表情和汉尼拔博士平淡的叙述残忍,这就很高明了.

㈧ 暴力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哪些

错误的行为诱导方式。为提高影片票房,很多暴力电影一味地追求视觉上的刺激,淡化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扭曲生活中的真善美,夸大犯罪分子或恐怖分子的聪明才智,将其形象渲染得神通广大。

这种暴力电影不仅没有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而且激励和夸大了负面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青少年对社会、对法律的认识,可能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暴力电影直接刺激着青少年的犯罪欲望。很多暴力电影不仅呈现出暴力行为的血腥画面,还为观众呈现整个犯罪过程。

尤其是色情和凶杀的场面,很容易给青少年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某市4名青少年受到刚看完电影的影响,想将电影中的情景付诸于实际行动。刚好有一名年轻妇女王某下班经过,于是这4名青少年模仿电影中的镜头,对王某实施了抢劫和轮奸行为。由此可见,暴力电影刺激青少年犯罪的魔力。

(8)暴力电影分析扩展阅读

1、全部:不限年龄

2、12+:未满12岁由成年人伴随观影

3、15+:未满15岁由成年人伴随观影

4、18+:未满18岁由成年人伴随观影

5、限制:未满19岁禁止观影且限制影院上映

㈨ 电影《杀死比尔》中充满了暴力,为何却广受好评

《杀死比尔》是昆汀将西方暴力美学与东方神秘美学进行结合的经典之作。

总而言之,《杀死比尔》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解构东方符号,应用于西方电影,为之后的包括《功夫熊猫》、《变形金刚4》等真正编撰入东方故事的电影打开了大门。

㈩ 暴力史的影片赏析

影片既然起名为暴力史,自然少不了时间发展的前后承接。在这点上,我觉得对于片名有两种不同的解读角度。首先也是最明显的,就是主人公汤姆·斯塔尔从一名著名黑帮杀手到普通人的个人历史转变;其次相对隐晦的,则是斯塔尔儿子从一个反对暴力的老实男孩,在恶霸同学的逼迫下愤而用拳头解决问题,并最终用枪大开杀戒救父的暴力史跨代承接。 但让人感到不足的是,到了影片结尾,两种意义上的暴力史都被导演突然中断,从而成为了一段断代史,从斯塔尔干掉自己黑帮亲兄弟返回家庭就戛然而止。这种处理方法也许有人认为不妨碍影片情急本身的完整性,毕竟斯塔尔的确铲除了阻碍自己回归普通人生活的直接障碍,而且还能给观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某位子曾经曰过,战争暴力和爱情一直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动力,而吾辈也对于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么退出的道理深信不已,柯导这种一厢情愿的处理方法实在是单纯幼稚得很。 就演员方面,男主角斯塔尔的扮演者维戈·莫特森继续了其在《魔戒三部曲》中的出色表演,一开始就将杀手本应具备的凌厉身手和逼人气势很好地隐藏在了一个普通小饭馆老板的外壳之下,让人感觉不到任何杀气的存在。而当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威胁最终将他这身伪装撕得粉碎之后,他又成功演绎出了杀手本性的干净利落和毫不留情,让人对他凶猛血腥的作风倒吸一口冷气。至于斯塔尔在普通人和杀手身份之间游走挣扎的心理历程,更是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 当然,莫特森在本片中也继承了《魔戒》中的好身手。今天的好莱坞,多的是由中国武指打造出的漂亮轻盈风格的动作片,但他在《暴力史》中的动作场面却是拳拳入肉,处处凶狠用力,招式干净利落,一切以击倒对手为目的,再次展示了西方动作片中的传统暴力美学。 不过莫特森虽然表演可圈可点,但本片中一系列超级绿叶配角的表演更为出彩。首先是影片开始的两个杀手,他们在片头抢劫汽车旅馆,直到闯入斯塔尔饭馆打劫被杀的几乎全部出场时间里,都在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颇有些昆汀·塔伦蒂诺黑色冷幽默的味道。 至于由艾德·哈里斯饰演的疤面煞星,更是将一个和斯塔尔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又隐忍克制自己的愤怒,试图逼斯塔尔就范的狡诈黑帮头目形象演绎得炉火纯青。特别是他在shopping mall中以孩子的性命来威胁斯塔尔妻子的一场戏中,他没有做任何威胁性的动作,或是说出同样具有威胁性的言辞,而是几个看上去很是关爱孩子的动作,以及几句似乎不痛不痒的关心之语,但配合其疤面上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给人感觉到的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冰冷寒气。 和上述诸位超级绿叶相比,斯塔尔妻子在影片中的表现却有点不如人意,表演的痕迹太过明显。特别是在知晓自己丈夫黑色经历之后,她在医院中又吐又哭的样子,让人觉得她对于自己丈夫态度的转变实在过于突兀。对于一个妻子而言,丈夫承认自己杀手过去的几句话,以及多年家庭生活中丈夫的体贴表现,哪个更能说明问题?有必要这么反应激烈吗? 至于斯塔尔夫妻两人在片中的两段亲热戏,更让人感觉到是在应景,和情节脱节严重。如果第一段亲热戏还算得上两人恩爱生活反映的话,那第二段亲热戏,妻子得知并不愿原谅丈夫的过去,夫妻两人在楼梯上厮打,最终却发展成了激烈的做爱,实在让人感觉到突兀得很,两人欢好的画面更没有让人感到多少美感。

阅读全文

与暴力电影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电影陌陌含情 浏览:342
伤感电影最新国内 浏览:792
看爱国电影主题活动标题 浏览:753
6年级适合哪个英文电影 浏览:851
有哪个电影是面具 浏览:228
白屋之恋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52
日本岛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725
风云1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879
霉霉音乐电影 浏览:516
五夜微电影 浏览:211
伊藤润二惊选集西瓜电影 浏览:520
类似微能力者的电影 浏览:922
敢美的岛屿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159
煤炭青年微电影 浏览:799
野兽新人类电影西瓜 浏览:423
免费最新看电影的网址 浏览:937
洪金宝太极张三丰是哪个电影 浏览:126
电影解说了音乐是什么 浏览:213
根据主题曲猜电影名 浏览:684
韩剧娜塔莉电影北京电影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