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了解心理学最精华的精神分析电影在这里
电影艺术家都是心理学大师,通过光影声营造出幻想的世界,让人直面那些无法直视的人性。
精神分析便是直面人性的艺术:欲望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人性的复杂矛盾冲突……在精神分析中,人们得以直面潜意识如同直视骄阳,从不自知的状态下看清自己,不再受潜意识所控制。以下 25 部精神分析主题电影花费阿苏大量精力和时间汇总而成,希望大家喜欢。
一、《佛洛依德》
1962年由约翰·休斯顿导演,超级帅哥蒙哥马利主演。
阿苏点评:叙述了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初期研究,阐述了俄狄浦斯情结。这部电影只有英文版,展现出精神分析初始时的发展状态,以及弗洛伊德求学、思考、怀疑自己直至寻找到精神分析的道路。
二、《玛丽公主》
法国导演柏诺瓦·贾柯2004年执导。这是阿苏看过的最经典的精神分析电影,暂时没有之一。
阿苏点评: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弗洛伊德晚年的故事,根据法国玛丽公主的日记改编。
法国公主玛丽·波拿巴因长期受抑郁症和性冷淡的困扰,每隔半年就要做一次手术,脾气怪异,性格倔强,私生活混乱。她在弗洛伊德的陪伴下成长,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将精神分析的疗法精细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玛丽公主后来成为法国精神分析的领导人,很有个性和嚣张的公主范,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在学会选举中直接推荐自己的情人做领导,而且反对无效,牛逼冲天啊!在二战期间,弗洛伊德由于固执,差点就挂了,玛丽公主心急如焚,不断地动员老头子,最后因为安娜被盖世太保带走,弗洛伊德六神无主,同意离开维也纳,并动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包括希腊、法国、墨索里尼、罗斯福,最终将弗洛伊德从盖世太保手中拯救出来。
影片还原了一个真实平凡却充满智慧的小老头弗洛伊德,固执可爱温柔,还会发点小脾气。玛丽公主聪明强悍,以自我为中心。但作为一个公主,悄悄躲在楼梯间保护弗洛伊德那一幕,我看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整个法国的精神分析发展都与玛丽公主有关,她在影片中的情人鲁文斯坦,这个人是拉康和法国第一批精神分析师的分析师和老师。
三、《穆赫兰道》
著名导演大卫·林奇最具知名度的佳作。
阿苏点评:《梦的解析》的经典诠释,什么叫凝缩,啥是移置,显梦和隐梦的关系……导演的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让人惊叹。“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此电影错综复杂,像一个迷宫,最后才真相大白。一般第一遍看不懂,仔细琢磨,看个三五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那种感觉和味道,啧啧。
四、《搏击俱乐部》
大卫·芬奇导演,不是大卫·林奇哦,男主角是布拉德·皮特。
阿苏点评:这部片子很经典,充斥着幻觉、暴力、死之本能、失忆、自我催眠,压抑之后的巨大自我毁灭和反抗。
杰克是一个幼年惨遭父母遗弃的30岁大男孩。深藏在内心的被压抑的愤怒,被他所在的缺德汽车公司点燃。然而独自生活的他又不得不依附着那样一个畸形的公司生存,每天重复着缺德而又机械的工作,最后通过幻觉和暴力来表达愤怒。两个分离的人格不停地上演着不一样的生活,然而他却不自知。
五、《爱德华大夫》
1944年由著名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执导,大明星英格丽·褒曼和大帅哥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阿苏点评:大学推荐心理学本科生必看的电影之一。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上映后曾引起很大的争议,但这不妨碍它成为四十年代的经典影片之一,它对后来的精神分析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是可以恢复记忆的最佳线索,你是谁?在逃避些什么?这些秘密都深埋在你的脑海里,只是你不愿去面对。人有时会不愿面对现实,因为事实会触痛他们的伤口,因此他们为了忘却一切,反而会生病。梦可以告诉我们你到底在逃避些什么,但只能显示出片段,将此片段加以组合成型,恢复原来的样子,然后再找出其中的意义,而且越奇怪的梦越有帮助。”
六、《西北偏北》
还是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
阿苏点评:影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亦被看作电影史上的悬疑片典范。此片也因为它“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被选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精神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典注解,也体现了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和救赎。
七、《精神病患者》
悬念电影大师希区柯克代表作之一。
《精神病患者》,又名《惊魂记》,采用黑白胶片和小成本电视电影的制作模式拍摄。影片公映后获得巨大成功。
阿苏点评:故事描述一名盗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间投宿于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的真相。里面涉及到恋母情结、死之本能、象征等等。后来还有三部续集,讲述这个杀人犯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八、《后窗》
又是希区柯克导演,惊悚片哦。它是理性探究“窥视”主题的代表作之一。“男人观看女性,女性则观看自己。”——约翰·博杰
阿苏点评:窥视癖(偷窥)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本能。弗洛伊德认为窥视癖满足了人内心潜意识的需要。成为心理医生、成为摄影师或模特画家,都是偷窥本能的一种升华。人们通过视觉的隐秘偷窥来得到性的满足感,如同孩子总喜欢知道那个不能看的抽屉里到底藏着什么一样,那是多么令人激动与兴奋的一刻。
九、《雨人》
巴里·莱文森1988年执导,由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
阿苏点评:浓浓的兄弟情。自闭症患者哥哥雷蒙以及弟弟查理的心理世界。电影揭开了他们童年创伤的秘密和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探究查理对雷蒙情感转变背后深沉的心理原因,看完有种悲喜交加的感受。
十、《黑天鹅》
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
阿苏点评:“两个女人呆在一起,就像在两只同一个篮子里的猫一样。”《黑天鹅》讲述了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的共生关系。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一个女孩与母亲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仇母情结)……影片也运用了拉康学派的镜像理论,幻觉、自虐在影片里随处可见。
十一、《危险方法》
大卫·科南伯格导演,凯拉·奈特莉、维戈·莫特森和迈克尔·法斯宾德等联袂出演的剧情电影。
阿苏点评:影片讲述弗洛伊德、荣格和萨宾娜的关系,以此来呈现精神分析发展初始的故事,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萨宾娜·斯比因的犹太裔俄罗斯女子。作为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病人,这位女子给了两位心理学家极大的启发,却也促使荣格最终在理念上与恩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里面有精神分析初期的叛逆人物奥托格·罗斯,他弑父情结的典型代表,当时他倡导释放本我,引发巨大的争议,对荣格有一定的影响。
十二、《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2006年的德国电影,由汤姆·提克威执导。看完之后感慨不已。
阿苏点评:一个从小被遗弃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的孩子,嗅觉超乎常人,异常灵敏,闻过一遍的香水就可以直接复制出来。童年缺失导致的人生悲剧,因为忽视和痛苦,导致同情心的丧失,快感区域上行固着在嗅觉上。主角对完美香水有强迫性追求,通过谋杀13名处女达成理想,最后当他可以为所欲为时,却以生命作为代价赎罪。
十三、《老男孩》
韩国导演朴赞郁拍摄的经典电影。“笑,人人陪笑;哭,独自落泪。”
阿苏点评:心理承受力低的朋友慎看,这电影虐心啊。乱伦和杀戮,精神分析永恒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典表达,俄狄浦斯挖掉自己的双眼,吴大秀割掉舌头,那碎了一地的玻璃,如同破碎成无数块的心:因果、罪恶、乱伦、赎罪……一个是姐弟的乱伦之爱,一段是父女的乱伦之情。为了姐姐而复仇,设计吴大秀父女乱伦,大秀宁愿做狗也不愿意让女儿知道真相,亲手剪掉了自己的舌头,而幕后黑手李宇真在大仇得报之后开枪自杀,大秀事后找催眠师选择遗忘的方式去面对,在信里说:“纵使我是禽兽,难道我就没有资格生存吗?”影片最后的那个笑容,让人心碎。
十四、《贝壳和僧侣》
1926年的无声老电影,法国杜拉克导演,先锋派电影代表作。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故事片。时间很短,只有三十多分钟。
阿苏点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无能的僧侣,他渴望得到的一个女人,恰恰是另一个人的情人。此人不断变化为传教士、将军和监狱看守同他作对。导演对主人公的性心理作了充分的探索,运用一系列非现实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梦幻世界,并设计许多超常的动作来刻画性压抑者的变态行为,如主人公无故打碎了酒窖里一个又一个的玻璃球,或者穿上一件拖到脚跟的大衣在大街上乱逛:暴力、杀戮、恐惧、美女不断变幻……全片没有情节,也无人物性格塑造,仅用意识流的方式去呈现,充满弗洛依德主义的潜意识迷狂的幻觉场面,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象征性地表达。
十五、《毕业生》
1967年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
阿苏点评:影片通过描写大学毕业生本恩的移情性恋爱经历,体现了恋母情结、阉割焦虑、救赎和成长等相关精神分析主题。影片最后的名曲《斯卡保罗集市》特别动人。坐在公交车上,音乐响起,好有感觉。
十六、《天地无伦》
拉里·克拉克导演。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青春残酷”的影片。
阿苏点评:一部充满着性、暴力、仇恨和爱的电影,家庭悲剧,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刻呈现,性本能是人类永恒的动力和悲剧所在。人生还能更悲催些吗?一切都有希望。
十七、《美国丽人》
萨姆·门德斯导演的第72届奥斯卡金奖电影,凯文·史派西主演。
阿苏点评:影片中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男性心已死去,却遇到一位让其神魂颠倒的小女孩,是他女儿的同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洛丽塔情结”的真实注解,面对着死亡焦虑和生活乱麻的中年男性,通过迷恋青春女孩来重新燃烧自己,也有对女儿乱伦的投射,妻子的出轨,女儿的叛逆,最后一声枪响,原来最恨同性恋的其实就是同性恋。影片中充满了乱伦、弑父、同性恋、压抑、逃避、杀戮,拍得非常之美。
十八、《国王的演讲》
《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由汤姆·霍珀 执导,科林·费斯、杰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国电影,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苏点评:一个国王竟然有当众讲话焦虑,无法对国民进行电台演讲,只能找心理医生来解决问题。国王为何有这样的问题呢?原来有一个苛刻高要求的爸爸,当他试图表达时,前国王说:放松、好好加油、快点!那种语气和表情,多么高压的姿态和氛围,让人死的心都有了。国王也有童年创伤,也有俄狄浦斯情结哦。不能正常言语的原因,是恐惧自己内在的弑兄和弑父情结,恐惧自己的优秀而能取代他的哥哥。当他处于愤怒生气的状况下,在骂脏话的时候,表达却非常流利。他将自己的攻击性压抑之后,表达就会出现结巴的问题。最后,在心理医生和演讲家的帮助下,国王一步步地走了出来。
十九、《吮拇指的人》
美国导演迈克·米尔斯。男主角凭此片得了柏林电影节影帝,一部温情成长的影片。
无论今年几岁,长大成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阿苏点评:吸吮拇指代表口欲期的固着,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出现问题,在紧张焦虑的状况下退行到婴幼儿的阶段,通过吸吮手指获得安全感,其实男性的抽烟何尝不是如此呢。男主角贾斯丁17岁了还在像婴儿一样吮吸大拇指,戒不掉,周围人都要疯掉了。基努里维斯做心理医生哦,涉及到青春期少年的成长困惑和过程,揭示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的家庭原因对其的影响。有点小温馨,看的时候会很有共鸣哦。“因为人们都讨厌问题,为解决问题人们都在寻找完美解决方案,但实际上没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没有答案的状态下生活,带着问题生活和面对,这个选择怎么样?
二十、《钢琴教师》
法国电影,迈克尔·哈内克导演,此片有风险,要看需谨慎,耶内里克的名作。
阿苏点评:此片与《黑天鹅》有得一拼。女儿和母亲的关系,总是一段扯不清的心理痛苦纠缠。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严苛的钳制下,心灵是如何被扭曲,情爱是如何被变异的。被压抑和禁止的东西总是对人有过度的吸引力,女钢琴教师和英俊年轻的男学生来了一场虐恋,在母亲的面前毁灭自己(殴打的那一幕)。遭到男主角无情的抛弃,影片最后一个孤独眺望的女人用刀深深地插进自己的胸口,独自离去。
二十一、《毁灭》(又名《烈火情人》)
法国路易·马勒导演,是欧洲电影的绝美之作。
阿苏点评:讲述父亲、儿子和儿媳三角关系。将一部直面人类最大的禁忌——乱伦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在罪与罚、痛与快之间体现一种心灵的裂变,并为这种裂变寻求到有意识的,更多的是潜意识的,也就是人称其为人的心理依据。
二十二、《一条安达鲁狗》(1929)
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超现实主义影片。
阿苏点评:根据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的象征理论拍摄出来的无意识流电影。它是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中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部代表作。影片无任何情节,只有一组组无逻辑无理性的镜头,以及奇特怪诞形象的不谐调接合:男人想去拥抱他渴望的女人,却被系着南瓜的长绳绊住。从手心的洞中爬出的蚂蚁,一只死驴血淋淋地堆在钢琴上,一个男人拿着一把剃刀割裂女人的眼球…
二十三、《致命ID》
《致命ID》是美国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杀人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惊悚剧情电影,由约翰·库萨克、雷·利奥塔和阿曼达·皮特主演。
阿苏点评:一个童年受过巨大的心理创伤的罪犯,在汽车旅馆残忍地杀害了6个人。他的头脑里存在着10个不同的人格:一个不知道生命意义的警察、一个想退休的妓女、一个杀害警察的罪犯假冒警察、另一个罪犯、假扮旅馆老板的小偷、理想化的女性大明星、机械木讷听话的父亲、性格暴躁的母亲、一对情绪激动的情侣、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10个人格在幻想的汽车旅馆里互相残杀,只剩下一个人格存在,最后的结局让你大吃一惊。
童年的创伤让人的性格扭曲,内在的负罪感、痛苦冲突、无法直面自己的感受,导致人格的分裂和分化,成年后的杀戮。没有重新还原的治疗往往都是无效的,内在创伤的修复不只是人格的整合,而是人格的重建,否则都是沙上建房子。“当我走上楼梯,我看到一个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
二十四、《提线木偶》
韩国导演权英乐的作品。
阿苏点评:我们是潜意识的提线木偶,也可能是他人的提线木偶。男主角任志勋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利用催眠进行治疗。女主角贤贞是他的好朋友的女朋友,一个提线木偶师,看似温柔娴淑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控制欲极强,残忍杀戮的人格。
影片在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进行,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交替出现,底层的创伤没有得到治疗,男主角的嫉妒占有控制欲出现后,通过催眠占有女主角,在咨询关系中发生性关系,让贤贞成为他的性奴隶,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的表现。贤贞对于亲密的恐惧、依恋的渴求和性的需求被严重压抑着,当全身心奉献而被抛弃后,重演了原生家庭的悲剧,内在阴暗的人格出现,通过杀戮完成控制。
二十五、《洛丽塔》(也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1962年出品的电影,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Kubrick)执导,改编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洛丽塔。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后来1997年又重新拍了一遍。
阿苏点评:萝莉一词原型就是来源于此片。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的悲剧深渊乃是源于——“欲望”。在所有涉及色情的语言之下,是作者关于“欲望”主题的严肃叙事。男性的中年危机,通过追求少女来得到生命的活力,在乱伦的驱使下变相地谋杀了妻子,最后女孩却与另一个中年男人合谋逃离了继父的控制,引发一系列悲剧。
文:苏剑锋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㈡ 从故事内容,人性剖析和情感表达解读电影《釜山行》的精彩之处是什么
电影《釜山行》是由韩国名导延相昊执导,孔侑、郑裕美、马东锡等韩国知名演员主演的一部灾难片。影片不仅刷新多项票房纪录,一举成为亚洲新类型电影,更斩获囊括“亚洲电影大奖“在内的国际众多有分量的提名和奖项。
影片讲述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列开往釜山的列车无意中闯入携带丧尸病毒的女子,该病毒携带者攻击列车乘务员,导致乘务员感染成为丧尸。新感染的丧尸又袭击幸存者,不消片刻之后列车上丧尸病毒宛如洪流般蜂拥而至,仅存的幸存者展开一场末日大逃亡。
延相昊作为韩国新晋导演,擅长刻画人性的黑暗和复杂,从而讽刺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引人深思。其中,《釜山行》作为其首次执导的真人电影,不仅成功挑战丧尸题材,更是秉承了导演一向个性鲜明的制作风格。影片将欧美盛行的丧尸电影融合韩国本土文化,提高观众的观影参与度,使观众对影片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在本文,我将结合影片的故事内容、人性剖析和情感表达三方面来分析《釜山行》这部经典之作的魅力之处,并谈谈我的思考。
金常务:全程作恶多端,内心却怀抱着对亲情的希冀金常务和石宇同属一类人,他瞧不起乞丐,教育小女孩秀安不好好学习就只能过乞丐的日子。如果没有这场灾难,金常务也许可以永远维持体面的生活,在穷苦人面前自视甚高。可惜这场灾难的来临,打破了他顺风顺水的生活。
在灾难面前,金常务为了自保使出很多下三滥的手段。比如他为了保全自己,强迫列车员提前开车;比如他怂恿安全车厢的人挡住车厢外幸存者进入;再比如他多次利用他人做自己的人形肉盾保护自己,造成别人的牺牲。
影片结局,他还是不可避免地被丧尸攻击,感染病毒。他利用仅存的意识哀求石宇带他回家,他想见见自己的母亲。原来,这个作恶多端的反派,拼尽全力地活着,只是为了去见自己的母亲一面。
如果没有对亲情的渴望,金常务的反派形象显得过于单薄,容易沦为脸谱化的配角形象。然而,用对亲情的向往作为他作恶多端的遮羞布以后,可以让荧幕前的观众更有感触。人性的善恶没有明显的界限,极端的恶也隐含着对亲情的向往和憧憬。这种复杂的人性更能引起观众深思。
03、从情感表达来分析:在末日灾难面前,真情是打破恐惧的唯一武器
灾难片的特点是将普通人放置于末日背景这种极端环境下。在灾难面前,每个人生死不定,性格也会因此发生转变。导演通过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转变,为观众呈现一幅众生百态的画像。
在我看来,虽然导演并未对影片中人物作出直接的评价,但是电影结局透露的一丝温情告诉我们,在灾难面前,只有真情是可以与之抗衡的唯一武器。
影片中有两个着重描绘的对象--孕妇盛京和女孩秀安。她们拥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心地善良,善于为他人思考。在丧尸攻击人类之时,孕妇盛京马上反应过来,让丈夫去救人;在逃亡之时,她仍不忘拉上落单的小女孩秀安。女孩秀安也是如此,在金常务讽刺乞丐之时,她会帮乞丐说话;看见腿脚不便的老太太,尽管在灾难面前,她依然主动让座。
影片最终幸存者只有孕妇盛京和女孩秀安,她们是柔弱的妇孺,但却是唯一的幸存者。孕妇盛京体内孕育着新的生命,而小女孩秀安又代表着新生力量。她们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更代表着希望的传承。
写在最后:
作为一部打动无数人的灾难片,《釜山行》电影本身并无过多炫技的特效和复杂的剧情,有的只是深刻的人性剖析和现实反思。
我认为,若只关注表面剧情无法完全解读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所以今天我结合影片的故事内容、人性剖析以及情感表达三方面解读了韩国新晋导演延相昊这部代表作的精彩之处,与此同时,我还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影片结尾破落的城市布景和开头繁华的场景形成鲜明反差,对于仅剩的幸存者而言,这一切早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更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面临恐惧的时候,我们才会醒悟过来,真情和善良和打破恐惧的唯一武器。
㈢ 差馆纪录片中印象最深的一组矛盾,试着分析如何解决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 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 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 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 社会的表达手段。 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 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 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 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 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 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 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 一 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电影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 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 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 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 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 史、还原历史的目的。 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 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 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电影 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 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 影像以文献价值。 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 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 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 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 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 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 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 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 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 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 “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 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 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 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 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 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 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 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 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 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 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 二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 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 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 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 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 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 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 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 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 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 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 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 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 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 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 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 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 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 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 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 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 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 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 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 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 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 三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 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 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 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 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 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电影、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 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 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 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 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 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 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 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 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 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 进。 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 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 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 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或 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 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 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 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 影视与传媒 大 众 文 艺 174 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 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 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 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 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 地方。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 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 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 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 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 《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 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 的关注。 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 《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 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 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 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 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 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 《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 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 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 而骄傲。 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 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 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 谱》可以参与。 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 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 于5月16日正式回归。 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 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 《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 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 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 “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 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 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 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 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 《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 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 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 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 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 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 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 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 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 《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 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 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 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 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 好。 《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 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 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 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 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 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 《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 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 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 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 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 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 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 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 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 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 气息又通俗易懂。 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 《非常靠谱》是否靠谱 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 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 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 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 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 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 欠缺。 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 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 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 电影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 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 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 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 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 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 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 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 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注释: 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 视学刊》1997年第11期. 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 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 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 影视与传媒
㈣ 《心居》现实又扎心,姑嫂之间的矛盾是如何爆发的
海清主演的电视剧几乎已经成了收视与话题保障,从经典婆媳专场到针对女性崛起的职业剧,再到聚焦当代教育的小系列,她几乎没有失过手。如今,海清与导演滕华涛再携手,又给出一部话题爆款:《心居》。
靠人,永远存在不确定性,靠已,才能找回最终的归属。顾清俞则更多承担了情感命题,当商业化的分析家庭结构遇上不顾一切的爱情冲击后,或许她也需要明白,经营家庭,不能像处理工作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个人立起来,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家,亲情不被物质裹挟,才能让心灵的居住地回归本真,这部影视剧呈现的种种矛盾,挺值得我们用现实来思考。
㈤ 如何分析电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3.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㈥ 对阿飞正传进行矛盾分析
《阿飞正传》由王家卫执导,主演张国荣、张曼玉、刘嘉玲等,此片1990年12月15日于香港上映。
《阿飞正传》是香港文艺片的代表作品之一,片中张国荣成功塑造了一位孤傲叛逆的浪子形象,精彩传神的表演让他成功摘得金像奖影帝桂冠,《阿飞正传》也一举获得了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与最佳美术五项大奖。
此片描述了一位孤傲、叛逆青年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氛围,真实再现了香港普通青年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状况。王家卫一举登上文艺片顶峰的代表之作。
影片评价——阿飞正传
《阿飞正传》是一部充满怀旧色彩的都市片,片中借六十年代一群年轻人的迷失影射出九七回归前香港人焦虑、迷茫与困惑的心态——对过去无法定位,对未来又无所适从。长期的殖民统治使香港人从历史和文化上都产生了无法定位的流离感和无根感。空旷的岁月中,“阿飞”们风华正茂、神情淡漠。全片色调幽蓝,飘渺的镜头,象一声叹息,飞越了三十年时光。
阿飞(张国荣)对生活多年的养母的家并无归属感,执意要去寻找生母,他对遥远的母亲与故土充满了新奇的向往与莫名的怅惘;苏丽珍(张曼玉)与咪咪(刘嘉玲)极度渴望一个可以令她们不再漂泊的稳定居所,一个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地方。这些剧中人物的心态都是对回归前香港人缺乏安稳的写照。阿飞寻找生母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回归前的香港对历史的追溯,对根、对亲情、对生命的寻找历程。王家卫用六十年代斑驳的镜子照出九十年代疲惫的灵魂。
㈦ 以矛盾的观点对阿甘正传的影评
第一次看《阿甘正传》的时候,惊叹于影片情节与美国众多历史事件的惊人巧合,妒忌弱智的阿甘接连不断的好运气,对珍妮的频繁出走感到不解,为阿甘执着的爱情所感动。
后来发现香港明珠台重放次数最多的恐怕要数《阿甘正传》了,央视六频道也经常重播,昨晚也播了,每次重看,我都会陷入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中,有时候即使不看影片,开头及结尾的音乐一旦响起,总会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感动。
《阿甘正传》原著小说跟影片基本是两码事,导演对原著小说的改编非常坚决,几乎全盘推倒,重新来过。原著小说中,阿甘有着不少人性化的缺点,比如阿甘曾吸食大麻,但这些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除了弱智这个缺点之外。
电影跟小说,我认为表现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感人的小说通过文字去打动人,感悟字里行间的人物语言和行为,而一部感人的电影之所以感动人,则完全取决于画面和情节如何打动观众,坦白说观众站在那个角度,支持影片中的哪个角色,具体说就是同情哪一方。
导演将阿甘设计成一个弱智者也就是弱者的形象,目的就是在赢取观众的同情心,理解这一点,你对影片的大致情节就会有所理解。不过,简单是一个弱智者是不能打动人心的,这得看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了。
《阿甘正传》之所以成功和感人,主要还是阿甘和珍妮离离合合的感情故事深深打动观众,影片是如何做到这点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阿甘对珍妮感情的开始,源于小时候第一次做校巴的经历,在众多小孩拒绝与阿甘同坐之后,珍妮伸出援助之手,主动邀请阿甘与她同坐。那场戏我一直留有深刻印象,这场戏看似极其普通,内容就是孩子瞧不起弱智的阿甘,不想跟他同坐,珍妮却愿意与阿甘同坐。但我惊讶于为什么我会一直记着这场戏,甚至多年后,仍然记得这场戏一些台词。珍妮说,You can sit here if you want
现在看来,主要是前面的戏铺垫做得好,阿甘妈妈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和深切关怀之情,以及车上孩子们对阿甘漠视的态度,让观众对弱智的阿甘产生好感和同情心。
特别是临上公车时,可爱的阿甘跟女司机说,妈妈说不让他坐陌生人的车,女司机说,但这是校巴。阿甘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女司机只好说出自己的名字。有趣的阿甘就说了,这样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言下之意就是既然不是陌生人了,我就可以上你的车了,于是阿甘就上车了。看到这个幼稚得有些可爱的温馨场面,观众对阿甘的好感进一步增强。这么可爱诚实的小男孩居然在车上被其他的小孩子公然歧视,怎能不激发观众内心的同情和与关爱呢?影片为什么要在阿甘上公车之前加这个细节,目的不言而喻,效果也很好,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阿甘的好感增强了。
当观众的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已经不满足仅仅是阿甘妈妈来帮助阿甘,迫切需要有别的人来帮助阿甘,这时候珍妮及时出现,将观众的感情变成现实,她与阿甘成为朋友,我们自然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样一来,珍妮和阿甘在车上的一举一动自然受到观众的注意,印象深刻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说,一部电影如何感人,打动人心,技巧和细节是很重要的,而观众绝对不是冷血动物,影片的细节与铺垫做好了,没有让观众挑出毛病和造作,观众自然跟着剧情而走,为人物的悲欢离合,或喜或悲。
《阿甘正传》中珍妮与阿甘两小无猜的场面也很温馨,两个人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上一起读书看星星的情景也是让人羡慕不已,而在多年以后,影片的结尾,珍妮染上病毒,阿甘也是将珍妮埋葬在这棵大树下,哭诉对珍妮的感情,更是让人唏嘘不已。童年一起玩的大树底下,没想到居然是珍妮的葬身之地。
㈧ 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电影《叫我第一名》主人公布拉德的个人事迹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这部电影我看过,很值得回味,用辩证法的原理来分析它,会失去它的一些本来意义哦。不过我试着给你解答一下。
1、事物是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布拉德的成功与他所处的人和事是分不开的,如校长的信任,学生的捣乱等。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布拉德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身体的缺陷,并取得最终的成功,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要被眼前困难所吓倒。
3、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的结合。布拉德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自身的努力,这是内因,是决定因素,同时周围的环境与人们带给他的帮助与理解也是他成功的条件。
4、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在教学中,他从说不好话到最终取得小朋友的信任和离不开他是经过了长期的过程的,体现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布拉德的总体成功体现的是前进性,但是在其过程中经历了艰难困苦,体现了曲折性。
6、事物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的,一分为二,正视矛盾承认矛盾才能解决矛盾。上天给你智慧就不会给你美貌。所以布拉德虽然身残,但是他志更坚,这是很多正常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
感受:任何事情都会有两面性,正确的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处境,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颗克服困难的决心;做事情要讲究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很有必要。等等。
㈨ 通过电影《七宗罪》,该如何分析宗教和法律直接的矛盾 打酱油的不用回答,求专业,求原创。
电影以巧妙的手法将7个宗教宣扬的道德约束与法律挂钩,使影片很抓人。事实上宗教在不参政的前提下与法律是互补的,宗教宣扬的道德准范从法律鞭长莫及的层面给予人们最基本的道德约束。以本人的观点目前的宗教实在是有太多侧面,几乎失去了其初衷,成为统治者的工具也是“倒卖上帝”殿堂。所以我们还是说道德与法律吧。抛开它西方暂且不提,说我们中国。今天我们出现类似于“老人倒街该不该扶”,“见死不救是否要法治”这些讨论实在是再精辟不过的例子。救不救扶不扶完全彻底的是社会道德所要承担的评判,按理说甚至提出这些论题都是人类极大耻辱--这是你成长至今长辈从小到大灌输给你并要你继续传播的道德准则,就像吃饭不出声,尊敬父母,甚至大便玩要擦屁股一样是最基本的准则和常识,如今却要拿出来让大家讨论!甚至有些人还提出是否应该立法对见死不救的人进行惩罚。当然我不知道这是媒体无耻的提高点击率的炒作还是真有这么大的呼声。这就显现出道德(我们这里用道德代替宗教一词)和法律的联系,道德要在法律所不及的层面上约束人的行为,而当你要用法律来约束本应道德来承当的“条款”时,这证明社会道德的滑坡。。。
有一点想提出的是媒体报道和实际生活有多大出入。现在媒体为了增加收视率不惜余力的爆料搜集低级肮脏的东西以提高收视率点击率。但实际生活中是否中国人真的那样几乎,我们每个人要做个判断。看看自己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反面事件究竟有多少。有时人会防患于未然,既然媒体说人都很坏那我就要防着,造成事不关我高高挂起。但每次回国也没有亲身遇到过多俗恶的人和事。以我的感觉倒是人没有宣传的那么糟。只可惜现如今对人的要求降低了。。。
㈩ 用矛盾分析法 分析电影《撞车》里的某个人物
首先要掌握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处理问题的哲学方法,是对立统一等基本规律的综合和延伸。
矛盾分析法有哪几种:
1. 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2.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或者: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7.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或者: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能忽视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注意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