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大腕》所体现的营销学理念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20
『贰』 急求一篇电影《大腕》的影评,要求要运用视听语言,1000字左右。
摘要 人生就不能太认真了,太认真倒无趣了。
『叁』 《大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作为热火的贺岁片,《大腕》自有独到之处吸引高票房:
1、 大腕云集《大腕》
《大腕》主要情节是把一个名人的葬礼办成一个“广告发布会”。故事虽然荒诞,但片中所指的广告客商却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如“笑哈哈”、“可笑可乐”饮料、“搜狗”网站、“硕士伦”眼镜等。观众大笑的原因自然是从中联想到十分相近的对应产品及其广告,且都是些国内品牌商品中的“大腕”。而影片中相当的情节和语言又是对虚假广告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的。
4、幽默喜剧其实是有自己的艺术规律的。
如果是讽刺社会,针砭时弊,那就要在一个独特的情境中尽情地使用各种夸张幽默的手段。冯在《大腕》中比较到位地创造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情境——大腕葬礼广告发布会,然后再极尽其讽刺挖苦之能事。尤其是最后疯人院的片段,那些一个个想钱想疯了的曾经的大腕们,即使在那样的地方还忘不了疯狂赚钱的大话。夸张的很适度。
喜剧首先要借助喜剧的艺术效果来讲述一个看似热闹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后则需要更深层的东西。
『肆』 大腕电影讽刺什么
《大腕》这部影片实际是讽刺当时国内刚刚出现的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 那时候的电影电视剧开始大搞广告植入。 各种商品借名人的势头搞宣传。 拉投资谈项目开始讲究排场。 互联网行业的资本泡沫出现。 国内房地产商开始做高房价。 现如今,这些现象并没有因为电影的讽刺而消亡,而是越来越流行,比如互联网行业的资本游戏甚至已经主流化了。为什么这样?财宝君这里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回答: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这些现象都是合理的现象,甚至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伍』 请哪位高手说说对〈大腕〉电影的评论
很多看过影片的人都会相信,《大腕》所指就是影片中那个国际级大导演泰勒,很明显,这是整个故事的第一个假定。一位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即将死在中国,还是个外国人,其“腕”之“大”确实可观,他的葬礼必定有看头,这是个好故事的开头;何况葬礼又是委托了一个脑子活份的普通中国人在中国来操办,这怎么会不热闹呢?刚开场不多久,我们就明白,好戏要开始了。
泰勒在影片的后半段扮演了一个近乎上帝的角色,他热衷于思考、发现和创造,并且非常宽容和博爱。他既不对尤优的不义感到惋惜,也不对即将贴在自己尸体上的商标感到愤慨;而是静静地站在幕后发现着有趣的东西,即一出闹剧所能达到的极限和闹剧中不同人的反映,这些都有益于激发他的灵感。所以他“按兵不动”,任凭事态发展得不可收拾。作为补偿,他后来用自己的钱偿还了尤优他们拖欠的巨额欠款,救出了医院中装疯的尤优。影片结尾处,仿佛在他的“首肯”下,自己漂亮能干的女助理变成了尤优的情人。
泰勒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大腕扮演的大腕,但并不是故事的主角,他的戏还不如他的女助理露茜多,露茜是影片中的“女一号”,她的饰演者是香港大腕明星关芝琳,拥有大量影迷的这位美女才是这部影片的视觉亮点,也是故事很多情节和情感连接的关键。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她漂亮能干,做事讲求效率。露茜一方面对泰勒有着崇拜和忠诚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喜欢尤优直率幽默的性格。然而,她在这两个男人的心目中她的地位并不很重要,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总是得不到他们的认可;看似独立的她,对泰勒和尤优的都有着强烈的依赖感。
有人说冯小刚的电影有个标志,叫“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葛优饰演的尤优才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是能将黑色幽默演到位的人,他是我们熟知大腕。他总是用最质朴的方法去解释困扰别人的问题,比如给露茜讲解“什么是境界”,给泰勒讲“自己才是悲剧”。他的成功之处在于那种不露痕迹的幽默,幽默中又包含着智慧,在于让你相信你也拥有智慧的能力,尤优这个人物依旧是个普通人,当一件不普通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的时候,我们总会期待能发生什么奇迹。
有人说从表演上讲,英达扮演的“路易王”才是最成功的,“王小柱”插科打诨的功夫确属一流,虽然只是个配角,戏份却不逊于葛优,使自己没有丝毫被冷落的感觉。
观者对演员的褒贬和喜好各有不同,但对冯小刚的导演水准,多数人还是认同的。喜剧是有难度的,然而冯小刚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规律,他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就充满着荒诞的情节和人,就用拍正剧的方式去拍讽刺喜剧,使喜剧更可乐,讽刺更尖锐。对傅彪那场戏的处理就明显体现了这种效果,在二胡如泣如诉的伴奏下,“彪哥”对着那个尸体模型真的动了感情,痛哭流涕,“真情流露”之余,为补钙产品大作广告,这是我看过的最有趣和触目惊心的哀悼。冯小刚在喜剧方面确实有着过人之处,冯氏的黑色幽默成为其作品鲜明的个人标记。冯小刚的另一优点就是紧跟流行文化,他的话题和故事里那些场景、音乐、色彩、服装都是最新的,这一点反映出他敏锐的商业意识。商业化道路为影片的传播提供实质的保证,这些年来他拍商业电影连续在票房成绩优异,据悉,平日发行工作特别慎重的新疆电影发行公司也信心十足地购买了该片一轮放映的拷贝。冯小刚这次的突破还在于他致力于拍给全世界看的中国电影,平易的黑色幽默、精良的视觉效果,加上内地-香港-好莱坞的演员阵容,为他的影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尝试。谈到泰勒的扮演者萨瑟兰时说:“论在国内,看电影的全奔葛优去,他是大腕,可真正给我们片子能带来国际性影响的,还得是萨瑟兰,他才是真正的最大腕!” 。说冯小刚是“大腕”,恐怕没有人反对。
但是,《大腕》中的大腕还远远不止这些。路易王说:“根据泰勒先生生前的愿望,我们将为他老人家举行一个节目丰富多彩,形式类似春节晚会、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同时又有点象赈灾义演一样的葬礼。”这个葬礼如果真的办成,要比春节晚会好看。这些年来,在媒体上频频露脸的大腕们,在《大腕》里都能找到点他们的踪迹。王小柱设计的葬礼场景脱胎于张艺谋在太庙导演的《图兰朵》,并声称要请张艺谋或陈凯歌来导演;让牛群冯巩用相声来念悼词;让臧天朔演唱《朋友》来煽情;让雪村站在灵车上唱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电视里教厨艺的刘艺伟成了葬礼广告招商会的拍卖人;吉米成了“搜狗网”的经理;三宝作曲,王菲来演唱的主题曲《白痴》。观众缘颇旺的傅彪、李成儒也有精彩的表演。
大腕也有另类,卖假矿泉水的黑社会老大也算个“腕”,要借大腕的葬礼做假广告;某影视集团的张总手腕一甩赞助这次葬礼一大比钱,条件是让他的电视剧《潘金莲》的女演员成为死去的大腕的情人,他一点不傻,这本身就是在“造腕”;全世界的重要媒体都在争夺葬礼的直播权。葬礼本身也成了个媒体。这是一次媒体的狂欢。
没有媒体就没有大腕,而媒体并不是终结。媒体的背后是那些拿着钱的人,他们懂得在当今的社会,有了说话的权利就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有着高额回报的广告宣传契机。我们可以看到,宝马汽车、报喜鸟西服、娃哈哈矿泉水等等产品的变体广告。它们与大腕们是共生的关系。大腕往往和钱有关。
谈到钱,不妨说说这部影片的投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投资300万美金,这比冯小刚以往摄制的所有电影的投资额相加的得数还要高。然而这比钱对于哥伦比亚公司最近投资的影片来说,却是最小的一部,还不够“大制作”的零头,即便如此,哥伦比亚的总裁三次亲自来中国视察影片的运作和拍摄情况,对影片在全世界的放映做了精心的部署,真正的大腕是他们,因为他们不仅看到钱,更注重“占有”。事实证明这次投资不但盈利颇丰,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开拓中国电影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尤优在出精神病院的之前给医生们讲了个故事,把医生也唬住了,“你就是三层楼长了”,这个情节的设计妙就妙在,它告诉我们,大家谁也别说谁傻,都一样,沉不住气而去耍小聪明的人,早晚会陷入别人设下的陷阱。在这个时代里,浮躁之气日盛,大腕就是在这样的空气中产生的,他们也许能敏锐的发现机会,但又常常因为急功近利而一败涂地。精神病院里那些夸夸奇谈者,曾经是地产大亨、证券投资天才、网络经济的精英,他们曾经相信自己无所不能,而最后只有听从医生的安排定时服用那些五颜六色的药片。
大腕是谁?他是功成名就的偶像、他是物欲世界的楷模,他也是藏在我们心中不安的躁动。
『陆』 电影《大腕》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这部片子是2003年上映的?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还是有那么多人看不明白这个电影在表达什么?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在含沙射影地讽刺当今这个时代的突出的社会问题----人们都疯狂的拜金,追逐利益,一些人生最重要的东西都被丢弃了,比如境界、比如智慧、比如成熟、比如幸福感,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衡量成功人士的标准似乎只剩下金钱了,人都变得十分愚蠢和幼稚,同时还反映了演艺圈的黑暗的一面,《大腕》是我迄今为止所看到的品味最高、内涵最丰富、质量最上乘的喜剧片,香港的无厘头根本就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柒』 如何从公共策划角度分析电影《大腕》
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看待电影《大腕》,有2个公共关系主体,一个是泰勒的葬礼,一个是在泰勒的葬礼上打广告的那些商业组织。
对于泰勒的葬礼这个主体,其负责人为尤优,他接受泰勒的委托为其办一个喜剧葬礼,从公共关系角度分析这个喜剧葬礼,其目的是:
1、向公众宣告泰勒的死亡;
2、不希望大家对于此事过于悲伤;
3、将葬礼办为喜丧体现出泰勒豁达的生死观,是其生前积极正面形象塑造的一个延续。
因为没钱尤优只能在葬礼中引入广告,这个无可厚非,将葬礼的一条广告播放权给公益广告以及将广告收入全部捐掉,这两点有助于塑造正面的泰勒形象。
而其他的,在泰勒的葬礼中塞满广告,并且接受假货广告都对此公共关系活动有负面影响。从知名度来评价这个公共关系活动,泰勒的葬礼被全球转播,并且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显然知名度很高;
从美誉度来评价此公共关系活动,电影中有个片段,电视中记者采访路人对于在葬礼中加入广告的看法,鲜有人赞许这种做法;
从和谐度来评价此公共关系,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公众不会期待这种荒诞的事情发生;总体来说,这个公共关系活动是失败的。
另一个公共关系主体是在在泰勒的葬礼上打广告的那些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想要通过赞助泰勒的葬礼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个公共关系活动同样是失败的,首先是传播方式不对,都选择的是在葬礼上植入硬广,导致整个葬礼异常混乱;
可以说是毁了整个葬礼,只会降低企业的美誉度,其实可以选择写宣传稿等更加软性的宣传方式,既不破坏葬礼,也能提升企业形象,体现人文性关怀
其次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不搭,这里传播主体为企业,传播媒介为泰勒的葬礼这个活动,片中尤优说过希望赞助商都是柯达这样的国际大公司。
其中便体现了传播主体要与传播媒介相匹配的思想。国际性大企业和泰勒的社会地位匹配,其赞助显得合情合理。对于小企业来讲,其知名度低,出现在此活动中显得异常突兀。
(7)大腕电影分析扩展阅读:
剧情:
影片主要讲述了电影制片厂摄影科下岗职工尤优为好莱坞大腕级导演泰勒操办葬礼的故事。
尤优(葛优饰)接到个美差,拍一部宣传记录片记录好莱坞大腕导演泰勒(唐纳德萨瑟兰饰)在中国拍摄影片的工作过程。
一开始工作顺利,但随着制片人托尼(保罗莫索尔斯基饰)的到来,事情起了变化。闲下来的尤优和泰勒、泰勒的助手露茜(关之琳饰)到寺庙游览,三人相处得非常愉快。
不料几天后泰勒因心脏病发作,生命垂危,他希望尤优能为自己操办个喜丧葬礼,尤优揽下活儿。
尤优找到老同学王小柱(英达饰),泰勒将死对王来说是一个难得商机,对托尼来说也是如此,惟有尤优和露茜是怀着朴实感情面对此事。
王小柱开始出谋献策,拉了好多赞助,众多商家不惜花大钱在葬礼上做广告。局面变得无法收拾,却不料,在葬礼的背后另有玄机。
『捌』 电影《大腕》究竟想表达什么
《大腕》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部使人娱乐的贺岁片,为那些文人雅士不屑的平民电影,它通过小人物尤优为著名导演泰勒跟拍记录片的故事,传递着中国当下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和时代虚症:广告的无孔不入和泛滥、电视剧名导的幕后卑劣行径、圈内为了成名的不知廉耻、盗版现象猖獗、版税问题、知识产权的问题、传媒的八卦化。
『玖』 为什么有人说十年前看懂电影《大腕》的人,现在至少身家千万
《大腕》是冯小刚导演的一部特别出名的电影,现在很多人都说当年可以看懂大腕的人,到了现在基本上都已经身价过亿了,这并不是夸张,因为当年在电影里面很多笑话,到现在竟然成为了预言。
而且退一万步讲,如果看了这部电影的人真的是投资了互联网和房地产的话,那么现在,他的财富一定呈几何倍的增长。市场经济应该跟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可以说,房地产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异军突起,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大腕里面说了很多为人处世道理,如果能够看懂的话,会让我们做起事情来,更加的胸有成竹。
『拾』 十八年后再看《大腕》,现实比电影更疯狂吗
“《大腕》承载了许多社会内容,对现实社会现状进行了一次揭露和批判,剧情看似荒诞,其实距离我们现实生活只有一墙之隔。”
这是网易娱乐对电影《大腕》的评价,此部影片拍摄于2002年,距今已经18年,可如今再看,最令人惊讶的是,片中的台词竟然像是未来的预言,当年看似荒诞的一切,如今看来不过了了。
这样一段话我们看完笑了,可笑完就会发现,影片中的一切竟然已经成为现实了。
别说四千美金了,这样的公寓如今可能已经卖到十万人民币起了,但依然不打折。
拍这部影片原本冯小刚是讽刺了快餐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场葬礼见缝插针的播广告。只有精神病院里的病人才会说着荒诞不经的创业点子。
可是,如今快餐文化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我们看综艺节目、看电视剧、看电影甚至看新闻,都有无处不在的广告。
真人秀中明星们十分自然地拿起桌上的奶粉,向观众推荐这是自家给宝宝用的产品。
电视剧中女主角一本正经拿起一盒护肤品,护肤品上写着大大的名牌名,就往脸上擦。
电影中男主角打完架之后,突然从冰箱里拿出一罐饮料,镜头还给了饮料一个大特写。
精神病院病人中的创意如今看起来依然不够疯狂,电子商务不但能让人网上购物,甚至还追踪着每个人的喜好。
想吃五花肉,对着手机说想吃五花肉,手机就会默默推送合适的店铺。
人们刷着碎片化的信息,刷着没有时间显示的小视频,把网上的生活当做真正的人生,却把自己真正的人生当做垃圾。
正如影片开头那个穿着龙袍的小皇帝在喝可乐,影片最后那位皇帝依然喝了可乐,这仿佛就是告诉人们,快餐文化不可制止,尽管我们明白对我们有害无益,我们却还是依然会喝下去,而且甘之如饴。
18年后再看《大腕》,有些笑料已经过期,并非因为电影过时了,而是时代太疯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