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电影胭脂扣主题分析

电影胭脂扣主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30 15:08:37

❶ 《胭脂扣》为何电影讲的是负情,而小说在写欺骗

1988年由关锦鹏执导,张国荣,梅艳芳主演的电影《胭脂扣》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李碧华的第一部小说,《胭脂扣》主要讲的是一个报社职员袁永定,与美艳女子如花之间相识,从而得知了一段50年前的红牌阿姑与富家公子12少的痴情纠缠。

而电影的后面应该是把《胭脂扣》还给的十二少。但是小说中如花并没有将胭脂扣还给十二少,而是把《胭脂扣》放到了袁永定的衣服口袋中。曾经这是她最看重的东西,如今不要了,袁永定也不要,便是随手扔在夜路,这就是感情中最残酷的地方。原著小说的主题是一种欺骗的感情,而电影的主题是一种负情的感情。相较于,两者来说,如花的生活过去可能没有选择。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来说有很多人是有选择的,却还选择了像他这样的生活,那才是极为可悲的。

❷ 胭脂扣小说和电影在情节上的异同

一、李碧华小说《胭脂扣》文本潜在的视觉性挖掘 在没有改编成剧本前,李碧华的小说本体就潜在有很强的视觉性,我在阅读李碧华小说《胭脂扣》时,根据文字就可以在脑海中迅速构成影像:
(一).李碧华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戏剧性冲突
电影相对于小说而言,受到篇幅时间的限制,有时需要浓缩在小说文本中延宕的情节,使之成为在时间锁与空间锁中集中发生的有声有色的冲突。而在李碧华《胭脂扣》中,小说本身就具有时间锁,先定在7天内,如火只申请来人间七天,可时间一天天过去,寻人却不见效果,作者有意制造出紧张的时间气氛,而正当如火期限即将到来之时,却又意外找到了十二少,故事到此峰回路转。原小说从如花去报馆登寻人启事开始娓娓道来,以袁永定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袁永定和女友林楚娟的现代爱情同样受到危机,透过五十年前如花和十二少的爱情来折射现实。从袁永定初遇如花,她无钱也无身份证明,怪异的打扮与言辞让他一步步发现如花的女鬼身份,从恐惧到倾听其心声到倾其所有帮助她寻找十二少,这个故事情节本身就极具看点。 (二).巧用蒙太奇
蒙太奇是构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独特表现方法,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艺术整体。我认为蒙太奇应贯穿在电影创作的全部过程中,始于电影剧本的创作构思,完成于影片的最后剪辑和声画合成,既是创作过程,也包括急速过程。在李碧华的原小说中,就恰到好处地使用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当袁永定将如花领进家后,小说中通过蒙太奇的画面组接表述展现出永定的内心活动,“一阵空白。我计算时间,不住看表。阿楚现今在地铁、的士,现今下车,到了我家门。我在趔趄期间,无意地发现进屋多时,我却未曾放松过,未换拖鞋,甚至纽扣也没有解开。在自己的家,也端正拘谨。面临一个两美相遇的局面。”在影片中,也的确保留了这样的蒙太奇画面,关锦鹏在影片中交叉播放的两个画面,一个是永定在家中焦急地等待,一个是楚娟急忙回家的情景。她所营造的同样是1+1>2的效果。另外,在整体构架时空上,李碧华在此小说中穿越阴阳两界,穿梭于过去、未来,这些时间和空间的错接,本就给导演以使用蒙太奇的机会,这样也就可以大大增加有限时间内电影的信息容量。
(三).心理的外化动作体现,充分刺激受众感官
李碧华在小说中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通常是用动作去刻画的,这给电影剧本的改编减少了非常大的难度,例如袁永定的女友因为他和如花的联系而醋意大发时,文章中是借助二人吃饭的动作来刻画其心理的,小说中写到“她刚想发作,伙计端上油豆腐粉丝汤和春卷,她别过头不答。我死死地帮她舀了一点汤,粉丝缠结着,有顺溜跌下大汤碗去,溅起了水珠。她狠狠用手背抹了抹面,好像这水珠之产生是我故意制造的。她夹了一截春卷,倒了大量的醋。醋几乎要把春卷淹死了。”在上述例子中,阅读者可以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甚至味觉,小说本身几乎就提供了阅读者和观影者同样的感官刺激。
(四).人物形象的立体化
小说主人公如花的形象非常立体,虽是旧时妓女,却一反“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的俗语。李碧华说:“最强的女人会最弱,最弱的女人会最强,女人就像一颗眼珠,从来不痛,却禁不住一阵风,一点灰尘叫它流泪,遇上酷热严寒竟不畏惧。”如花正是如此,她最强,她瘦弱的身躯下却饱含着冲破“门当户对”藩篱的勇气;她最弱,如花将自己的魂魄折磨到最后一秒时方才清醒,怀念不如忘却。相较于如花而言,现代的故事中,楚娟是一个个性强势、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她为了赚外快补贴家用,追逐于各种爆料与新闻,而将男友甩在一边,楚娟的表面虽是强势的,但是这掩盖不住她内心的柔弱,在两性关系中,即便她占据主导地位,却不自信,缺乏安全感,袁永定和凌楚娟这对为生活奔波儿不知爱情为何物的现代恋人与如花相遇后倍感惭愧,特别是当袁永定听如花说起十二少送给她的“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花牌时,内心顿感对女友亏欠,便立即自我检讨,而当如花的以身殉情引发楚娟对袁永定“你敢不敢”的逼问时,袁永定却支支吾吾最终不敢承诺,可见袁永定和女友因为如花的痴情而重新审视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最终也只是停留在了臆想的层面上,如花为爱情所做的,他们并可能去做,正如李碧华所言:“所谓的两情相悦,其实是一种粗陋的、不扎实的、吹弹得破的原始感觉。其实是钟情罢了。一个人跟一只猫也可以两情相悦的啊……”在小说中,作者花费较大的笔墨强调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意识色彩,我们不难发现,让人们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大多都是女人创造的,她们像祭台上的贡品一样,别人看着是牺牲,而她们自己根本感觉不到 二、电影《胭脂扣》对文学本体的浓缩式改编
有时小说为了适应电影的改编所需,必须压缩提炼,取其一线,舍弃废枝,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再现原著的基本风貌。导演关锦鹏正是采取了此种浓缩式方式,将小说中大部分对于袁永定和阿楚的无趣的爱情情节进行了弱化与删减,也并没有在牵出永定姐姐与姐夫之间的旁枝,影片的主线在于如花和十二少之间的故事,相较于小说,导演有意增加了十二少的戏份,在影片中启用张国荣充分演绎了细致温文的十二少如何与如花一见钟情的场景,可以说影片中的十二少比小说中的表述更为具象化,影片中的十二少从刚出场时的风力倜傥,到离家的艰苦度日,一直到最后的垂老之年,较之原著要丰满得多。而梅艳芳所饰演的女鬼形象与当时香港鬼片中的鬼形象截然不同,她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眉眼之间都为情所动,这正是导演不落俗套的做法,背离了虚幻离奇的鬼怪片,而成就了缠绵的人鬼痴情文艺片,在初拍时,公司曾经要求添加女鬼飞来隐去等鬼戏中常见的镜头,来吸引观众,在影片完成后,又要求关锦鹏不拍如花被捉鬼道士分尸五段而后又合为一体等离奇戏段作为收场,对此,导演仅仅围绕原著主题,坚持不适用虚幻的特技,正是如此,如花被处理成比人更加有人情的角色,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对于男性观众来说,梅艳芳所扮演的如花形象符合男性对情人的所有想象,她专情,肯为爱情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她又多情,懂的如何取悦男人;她美丽,却有着多种样子,叫人看不厌烦;她脆弱,却甘心做一个痴情种子哪怕真心枉付,她像迷一样吸引着观众,同时也实现了他们在现实中无法超越的束缚与突破。 少年丧父的关锦鹏对女性有一种特别的钟情与尊敬,他在身边女性身上看到的爆发力和韧度都是超乎我们想象范围的。在电影中,女权主义色彩更加浓重,甚至关锦鹏有意将十二少定位为一个软弱无能的负心汉,原著中,如花代十二少多方打点,免去了伺候师傅的苦役;而电影中则是太子爷身份出身的十二少连痰盂都为师傅端;原著中的十二少跟如花吵过架骂过人,更是在家庭逼迫的情况下向如花提出分手,而电影中两人从始至终都你侬我侬,直至殉情而死;原著中的十二少并没有吃鸦片,他看到如花身亡的惨状慌乱出逃,结果被如花事先下好的安眠药晕倒,而电影中的十二少是吸食鸦片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喝掉毒酒后,又和如花共同吸食鸦片。我认为李碧华小说中的立场是一种精英文化立场,她可以全面地剖析人物心理的多元化,十二少有他男子气概的一面,苟且偷生只不过是在十二少的生命全部除了如花一定还有空隙。而关锦鹏的处理则是一种与大众文化的对接,人们习惯了听陈世美此类的段子,负心郎是大众的思维定式,考虑到受众心理,我认为这种改编无可厚非。 电影《胭脂扣》和同名小说中的结局也并不相同,小说中的结局是开放式结局,袁永定与女友带着如花到片场寻找十二少,如花未留只言片语就飘然而去,无意间永定看到了报纸上登着“陈振邦”的名字,算算时日,老去的十二少俨然也非常接近死亡,也许刚好能在黄泉路上与如花相遇,来世投胎,二人也是年纪相若的男女,读者对死亡甚至不再恐惧,在爱情面前,当死亡是唯一可以让二人再度重逢的途径时,死亡便是一种解脱。而在关锦鹏电影中的结局,确是闭合式的,如花找到了老态龙钟的十二少,并把戴了多年的胭脂扣归还于他,然后转身离去,如花自信、平静的微笑来源于她对这份感情的无所牵挂,若有所待便是人生,若有所憾亦是人生,她欣然接受了宿命的安排,主题曲悄然相伴,“负情是你的名字,错付千般相思,情像水向东逝去,痴心枉倾注”,观者不禁掩面唏嘘。影片结局的这一安排,更让观众认识到如花是对爱情有着至高要求的女子,当她苦苦等待之后发现等的那个人并愿与自己同生共死,便毅然放弃,二人最后的想见,也丰满了十二少这一人物形象,将其无尽的悔恨展露无遗。 另外,影片的一个重要道具就是胭脂扣。胭脂扣是贯穿全片的“爱情信物”,也正是由于这件信物的存在,将阴间与阳间,将生与死,将过去与现在联系了起来。同时,胭脂扣是揭示真相的途径,在电影中,袁永定走在以往自己上下班的路上,走进了一家古董店,他想给自己的女友买一个胭脂盒,在卖家搬挪复古旗袍时,忽然掉落的形如胭脂盒般的香囊映入眼帘,在这里导演关锦鹏使用了升格,使得形如胭脂盒般香囊的出现富有诗意,永定误以为这就是胭脂盒,询问价钱时被老板告知这只是个香囊而已,当他再定睛看那掉落的物件时,却发现了揭露真相的旧时报纸。而在李碧华小说中的描述是袁永定在一个小店内再次见到那个胭脂盒“我见到了那个胭脂匣子,一式一样。”但女友阿楚和看店老伯两人再去找时却跟本没发现胭脂匣子的影子。可是袁永定偏偏坚信,似中蛊一般:“我明明亲眼见到。我不相信在顷刻之间,物换星移。但是,为什么呢?好像又一种冥冥的大能,逼我逗留,我满腹疑团。”而后永定似乎是在胭脂匣子的冥冥指引下,找到了《天游报》的旧报,找到了如花下药与十二少共死,十二少却并未死的真相。我认为这里关锦鹏的改编使得现实中的真相的揭示更为合理。最后对于胭脂扣这一物件的处理也有所不同,作者李碧华是安排如花将象征“爱情信物”的胭脂扣留在了人间“摸摸口袋,有见硬物,赫然是那胭脂匣子,她不要了!我想一想,也把它扔在夜路上。”如花舍弃了所有关于十二少的记忆和执念不忘的爱情,十二少或许是因为这段苟且偷生的不堪回首的记忆也将这似乎铭记他耻辱的胭脂扣舍弃了,也或许是因为自此断了个彻底,二人不再有相遇的后续,一段感情自此才算香消玉殒。而在关锦鹏的电影中,如花将携带一生的胭脂扣归还给十二少后,并没有讲十二少也将它扔掉,当梅艳芳扮演的如花将胭脂从脖颈上取下,放到十二少手里时,十二少一直喊着“如花,原谅我。”紧接着便时而跳切到过去十二少风光时与年轻的如花对歌饮酒的画面,胭脂扣是五十三年前十二少最为风光的印记,这里多少透露着人事变迁的无可奈何。我甚至有想过,如果十二少真的垂老至死他该如何找到如花,他们已然没有其他的约定了,而这个胭脂扣,便成为来世再见的唯一信物。 三、影像相较文本的历史背景缺失
李碧华在小说中欲借古讽今,因此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背景。但是关锦鹏在这一方面确实有所缺失,这也就导致社会反思的程度实际是不高的,受众欣赏完片子只是从个人的角度去找感同身受,却忽略了社会大背景的急速变迁。李碧华笔下的如花是30年代的风尘女子,通过她的前尘生活作者更有意在碰击香港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香港戏院放映的同性恋镜头使如花不禁羞得低下了头,袁永定说:“如今一个淑女也要比她开放”。再如,当如花寻找十二少单单指凭借一串数字“3877”时,小说中的描述是如花搜索了出生证、死亡证、身份证、回港证等等,这里作者是想要表达,从数字代表人到人已然变成数字的无可奈何,活得没有感觉更无从说起感动,这种干瘪与程式化的人甚至还不及曾经的风尘女子如花,而在影片中,导演只是一笔带过或者完全舍去。80年代的香港人,缺乏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论是香港移民海外还是大陆移民香港往往呈现出某种矛盾,即香港虽然吸引了大量内地的居民,但并没有因此而成为避风港,香港成为一个流动的“伤城”,人们从大陆移民到香港,又或是从香港漂流到海外,香港始终不能聚合起确定和安稳的感觉,而给人们留下无尽的伤感、落寞和遗憾。在小说中,阿楚因为工作赚钱而忽略了自己的男友,永定也从不知爱情真正为何物,甚至对如花那种痴情充满怀疑,需要看到,香港,是一个世界上鲜有的尴尬的地方,土地是中国的,却被英国人统治着,在这个尴尬的地方接受奴化殖民地教育的人们缺乏一种自我的身份认知和对感情的深切体悟,80年代的香港人更是因为对中国几千年悠久文化的陌生而成为无根的一代,这就造成了他们只知为钱卖命,寻求官能刺激,感情走向疏离与冷漠。在关锦鹏的影片中,我们却无法看到这样的暗喻讽刺,当然故事的整体把握还是完整的。 四、影像悬念设置不足
关锦鹏最然在影片中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手法,但是我认为电影开始就直接讲述十二少和如花的相识并不如李碧华文本中的结构设置巧妙,李碧华采用了“大倒叙”的手法,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来写,而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而之所以说作者采用的是大倒叙,是因为作者有意将如花的前生以及阴间的经历放到后面去写,而是先写其50年后来到阳间寻找十二少的场景,我认为这样的结构安排比关锦鹏在影片中的安排要更能制造悬念,受众在读过小说开篇后自然会从心理上激起强烈的猎奇欲望,想知晓如花的前世如何才导致如此悲惨的今生,到了影片中,悬念的体现只体现在了人物的身份上,如花与十二少,导演赋予他们的身份,一个是青楼名妓,一个是富家阔少;袁永定与凌楚娟,一个被认为“最可靠,最有安全感”的沉稳有余的报馆广告部副主任,一个是性格泼辣的娱乐记者,性格的冲突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但是相较于小说,影片并没有涉及永定的姐姐和姐夫以及十二少与程淑贤,并且,小说中如花的出现经常与永定在一起,而楚娟也拉了个安迪出来,但在电影中对于如花和永定的关系却较为轻易地解释开,楚娟相信了如花是鬼的身份后就不再有醋意的体现,而安迪更是无从提及,如果说在小说中读者对二人的爱情还不敢妄下结论,但是电影中却已经定性,楚娟和永定二人确实爱着彼此,不是没有爱的能力,而是缺乏爱的方法。

❸ 影评☞《胭脂扣》的悲剧之美

《胭脂扣》采用了“才子佳人戏”的结构模式,只不过添加了一层“穿越”的迷人外衣:女鬼如花生前曾是倚红楼的名妓,因和南北行中药海味铺的少东家“十二少” ( 陈振邦)两情相悦而以身相许,但是身为妓女的如花遭到对方父母的拒绝。两人虽几番挣扎,但终归于失败,迫不得已而相约殉情,不料在如花服鸦片自杀之后,十二少却苟且偷生,并与他的表妹淑贤成亲。如花在阴间苦等了53 年仍不见昔日爱人的踪影,于是以来生的阳寿为代价回到人间寻找。 在现代都市情侣袁永定和凌楚娟的帮助下,如花发现了十二少苟且偷生的真相,也终于见到苟延人世的十二少。面对十二少的背叛,如花伤心欲绝,回到阴间转生投胎。这部电影看罢心中是一种抑郁难言的感觉,一种愤怒、怜悯、佩服交织在一起不禁为这个爱情悲剧而感到惋惜。

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这句话不能完全概括了悲剧的所有特点,但是看完电影之后脑海里始终盘旋着这句话,忍不住为如花的痴情叹惋。或许是影片呈给人的那种迷离伤感,“如梦如幻”却又美不胜收的旧式的美,以及它那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意境让我忍不住想到《红楼梦》 。《红楼梦》的每一个人都在命运阴云中笼罩着,一步步走向判词所预言的“命运”之中。他们也如十二少和如花一般同命运抗争过,甚至用生命在抗争,可是最后都被压碎一切的“命运”所碾压粉碎,最后落得“苍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我想如果说一句林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概括了《红楼梦》的悲剧,那十二少送给如花的“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则一语概括了《胭脂扣》的悲剧。

影片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我们去注意,一个是11点如花等十二少的时候如花的坚定,一个是在吞鸦片的时候十二少的犹豫。

一个家族里对于独子的控制关系必然会更强,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更是身为独子的十二少必须要面对的事情。阔少和妓女的门不当、户不对的这种婚姻结构,其实就算没有淑贤的存在也走不到最后,这是他们的命运。可是不想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们,选择了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去抗争,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压力、家庭压力之下他们失败了,最后迫于无奈选择了为爱殉情。

在阴间苦苦等待的53年中,如花是一直坚信十二少会来找他,等不到就算来世折寿也要来阳间寻他。如花何尝没有想过十二少根本没死?但是她始终沉浸在“如梦如幻、若即若离”的爱情幻梦中无法自拔,不敢去面对十二少丢下了自己选择偷生,或许她下定决心用来世阳寿来换取返人间的七天的选择,就是因为她想亲自来确定一下十二少到底有没有死。以至于后面她读筒子报的时候看到“阔少梦醒偷生”的时候都不相信自己所见所闻,还在口里念着“为什么,他为什么没有死?”指着台上“梁祝”的戏曲说十二少在上面。如花是早就意识到了十二少没死的,只是自己不愿相信,不相信十二少的贪生负心。

如花在这时候空洞迷离的的眼神,犹犹豫豫的讲述,委屈的 喃喃自语,将那份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同身受,不禁为如花的痴情感到惋惜和心痛。这份惋惜和心痛恰就是《胭脂扣》悲剧美的体现之一,这种惋惜和心痛是看到现实与理想差距、命运的强大和人生的虚无之间差距时产生一种审美的同情,是普遍审美情感。

若是这部影片停笔于此,就单单纯纯讲一个“琵琶女和太子爷”的故事,这部电影无法成为一部经典,仅仅只能说是一个普通的凄美爱情故事。电影以穿越的形式,形成了两条线索,第一是如花50年前的爱情故事,第二是如花在当下对十二少的寻找。在如花讲述自己与十二少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引起了袁先生和阿楚两者对彼此爱情的思考。认识半年谈婚论嫁对比认识三年不涉及结婚,是否会为爱情赴死,情侣间的感情形式等在53年前的如花与十二少和阿楚与袁先生之间显现了莫大的差距。就像阿楚哭着说的那句:“我就是嫉妒,嫉妒她做到了我不敢做的事情,今时今日,还有谁会像她那样痴情?”反问自己,确实我不会像如花一般为了爱情放弃一切甚至赴死。这种对爱情的反思是时代带给我们那些值得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被如花对于爱情牺牲的那一份勇气所折服的感觉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悲剧主题的深刻性,在了解一段故事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启示。

如花和十二少凄美的爱情悲剧是身份悬殊这个命运带来的,造成这个结局不能说是其自身的错,只是生活逼迫他们做出了如此这般的选择,他们都是命运主宰下的可怜人。而《胭脂扣》以奇特的叙述方式将故事的主旨就深,让悲剧在现实的对照下更显凄惨,凸显如花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气,显现了53年前后如花与十二少之间的差距变化,让这一个悲剧塑造更为完美,以这种同情感和折服感凸显了悲剧之美。

❹ 谁来帮我说说 《胭脂扣》 。如题 谢谢了

《胭脂扣》是香港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香港红牌妓女如花死后回到人间寻找旧爱的故事。当年如花与纨绔子弟十二少双双殉情,谁知十二少获救,阴阳相隔,由此衍生一个爱与背叛的悲情故事。该小说被视为“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代表作,后由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改编成电影,虽然在票房上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但是赢得了电影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主演梅艳芳更凭此片获得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亚太影展三项最佳女主角称号。本来打算在《小谈小说与电影的差异性》中说说这部电影,但是后来觉得还是单独将它拿出来讲比较好,因为我实在很喜欢李碧华的这部小说。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容易受到原著的影响和牵制,但是被改编后的作品又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导演烙上自己的印记。电影《胭脂扣》更是被导演关锦鹏刻了深深的印痕,他惯有的细腻表现手法得到了再一次的展现。在电影版本中,导演和编剧对原著改动较大,对如花倾注了大量的同情和笔墨,大刀阔斧地削减了原著中报刊记者袁永定和凌楚娟的戏份——这是我不大能接受电影版本的原因之一。导演似乎极力想把故事和题目相贴合,但是在我看来胭脂扣只是一个符号和象征,原著中如花对自己与与十二少的故事的回忆是在袁永定和凌楚娟对如花的盘问中进行的,在这过程中,对袁永定和凌楚娟的情感进行了极大的考验。可以说,袁永定和凌楚娟,特别是袁永定才是小说最大的主角,在他看来如花与凌楚娟都是有着强烈的女性魅力的,如花是古典的美,凌楚娟是现代的美,但是两个人都有心计,但是对待爱情时两人的态度是不完全相同的,如花讲求生死相随,但凌楚娟并不要那样能够凄厉的感情,她要的更实际一点,或者说更现代一些。如花和凌楚娟是原著中的“两生花”,通过两人的比较,让读者对女性有了震惊的感觉。可惜电影为了思想的集中性把戏份集中到了如花身上,这样的结果是梅艳芳饰演的如花只是关锦鹏的如花,而非李碧华的如花。 原著中的如花有着“小小”的心计,之所以说“小小”,因为她自以为高明的手段,今天的女子早已经娴熟的很,同现代女性(尤其是商场女性)相比,她更像个稚嫩的孩子。她一开始就对袁永定耍手段,为了让他帮自己找十二少,她以自己与十二少的情事作诱饵,她说:“你帮我的忙,我自把一切告诉你。”李碧华在小说中讽刺这是拢客的手段,并解释说:女人便是这样,你推拒,她进逼;到你有了相当兴趣,她便吊起来卖。诸如此类的小伎俩,如花耍了一次又一次,但是在电影中很多部分都被省略了(为了铺垫她的纯真和痴情?),不是不遗憾的。原著中的如花是不大可能得到读者的同情的,大家会觉得这女人很可怕,但是电影中的如花在关锦鹏的控制下和梅艳芳的演绎下被给予了太多的同情,大家都怜悯她,不觉得她可怕——这是我理解的电影的遗憾,但这实在是导演和演员的成功。 不太喜欢电影《胭脂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实在省略了太多太多的情节,将原著的精神高度集中(其实称压缩更妥当)了。 李碧华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是很自觉的将一切商业元素融合到书中。在她的书里面,你很容易找到故事中人物的原型或事件的原型。小说中与如花寻找十二少同时进行的是香港小姐的选举比赛——作者虽然没有明说是哪一界,但是好事者(比如说我)还是可以看出这是1988年的港姐选举,因为冠军是大热门混血儿(指李嘉欣)。但是电影中没有了这场比赛,所以凌楚娟可以不用追踪报道而专心地帮如花找十二少了。另外,她还在书中提及了诸多当时演艺界的人物,比如邵音音要嫁到沙捞越的婚事,陈宝珠的戏;也表现了香港人“九七回归”的抵触和恐惧,也反映了当时香港人对大陆的不了解,因为他们会说“那是我们的大限,那时我们一起穿旗袍、走路、坐手拉车、抽鸦片、认命。理想无法实现,只得寄情于恋爱。一切倒退五十年。”——不是不可爱的。看完全书你会忍不住的想:这简直就是香港生活网络全书了,当然这是本比较庸俗的网络全书。 影片最大的改动在于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很明朗的结局——如花独自去阴间投胎了。可是书中没人知道如花她到底干吗了,只是很晦涩的提到了十二少因为吸毒被罚款,如花留下胭脂扣不知所踪——我一直觉得这是如花重生的标志,她丢弃了过往。只是导演表现得更明确,让人少了点遐想,(徐克在《青蛇》中对结尾的处理就比较好,留给人很大的思考空间)。 另外,有改动比较好的地方,比如说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他们一起挤在人群中看人做戏,画面穿插了十二少在戏台上的表现,梅艳芳将如花痴迷的眼神表现得很到位,使本片的趣味提高了。在原著中他们看的是一部名叫《唐朝豪放女》的三级片(关于这部电影,以后讲鱼玄机的时候会着重提到,现不详表),虽然作者很巧心的要比较两个妓女的命运,但是总让人觉得太突兀。 不管怎么说,电影《胭脂扣》是一部比较优秀的香港电影,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了艺术追求。片中张国荣、梅艳芳、万梓良(很有意思的是他还是《唐朝豪放女》的男主角)、朱宝意等都有上佳表现,特别是梅艳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完全颠覆了人们女鬼凄厉的固有概念,也在某一程度上颠覆了她自己在唱片界的形象定位,使她在影视方面的发展更为顺畅。该片主题曲《胭脂扣》亦颇见水准,一句“最怕错付相思”惹人心酸。 最后想给对没看过本书但是已有兴趣的朋友提个建议:先看电影再看书。假如你先看书再看电影你会忍不住要抱怨,而先看电影再看书则会觉得电影版本不错,书更妙。

❺ 《胭脂扣》到底好不好看

作为人类永恒主题的爱情被各种电影反复的表现,但大多是表现爱情的伟大和纯洁。而《胭脂扣》作为一部爱情电影却从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的爱情,痛击人类自私自利的心理死角,讽刺当代人不肯真心付出的游戏爱情观。青楼妓院本是最难产生爱情的地方,无论是妓女还是嫖客都带着一种买卖的心态在进行交易,而影片所表现的最坚贞的爱情却出现在这里,表现这种出现在风尘女子身上的爱情当然要比仅仅表现都市男女的爱情要有力的多,因为风尘女子是最看轻男女之情的,于是这种爱情的实现和坚持更加困难。导演坚信如果出身污浊环境的女子都有勇气去付出自己的真心,坚持自己的爱情,那么所有的人都应该好好的自我审视一番。

导演虽然使用当时香港风行的鬼怪灵异元素,但其实算不上是一部人鬼恋的影片。梅艳芳饰演的如花虽然后来以鬼的面目出现,但其实只是代表了她爱情的继续,如果没有徇情自杀的情节,她仍然会以其他面目出现来坚持和验证她的爱情。如花从人到鬼不变的爱,使得她本身成为坚持爱情的最大权威,她重回阳间寻找爱情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对爱情进行考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导演设定了一对现代的都市情侣作为她的助手,既作为旁观者客观鉴定这段爱情的真伪,又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对自己爱情观进行深刻的反省。

❻ 刘岩的舞蹈《胭脂扣》主题是什么

舞蹈改编自电影《胭脂扣》,描写了一名烟花女子风光有凄惨的一生。女子动作优雅、矜持、骄傲,但仍掩盖不住一生的凄惶。舞蹈结束时女主角的头用力后仰,两臂张开,脚跟用力踮起,左右碎步摇摆,从正面看像一具悬挂的无头女尸,也揭示出旧社会逼人成鬼的残酷现实。

❼ 《胭脂扣》——如花如幻,终成梦幻

有时候,读一些事看一些电影,总是怯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开口下次之前,总要去收集一些相关的他人看法,免得自己跑偏。不知道这种带着些许自卑心绪的方式,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或许是中学时代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的参考答案,也或者是对于名家作品的不敢亵渎。在看到别人的评论之前,绝不肯轻易给某个人物下定义,也许下定义的行为本身就有问题,可知道有人和我一般的想法,我也就自信的畅所欲言。这可能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却也是小角色的自我保护,所以也只能是个小角色。

昨晚看了《胭脂扣》,这次克制了自己上网搜影评的想法,对电影的了解也仅止步于往日散读时的只言片语,和一些综艺视频的片段翻拍。觉得这次总能说出些自己想的话,就算和别人的类同,但总归不再是捡别人嚼过的东西。

梅艳芳一出场,果然,很美。怪不得可以成为各大视频剪辑美人影像的反复用的素材。其实仔细看,也没有网上加着浓厚复古滤镜难么的惊为天人。一旦配上那眼神间的流转韵味,正担得上绝色二字。

故事其实挺俗套,青楼小姐和富家少爷的故事,离不了门户脱不掉世俗。如花的爱,决然勇敢,让人嫉妒。故事里还有一对男女,开始我一直以为报社里的男人就是前世的十二少,脑子里无非是,约定好来世相聚负心人却爱上他人的狗血桥段,这样想实在是多年在浸泡在言情小说里的我的正常反应,更加庆幸自己没有去搜索故事梗概,不然这份意外的心里体验我就失去了。电影里加入这对男女,听如花的故事,走进她的故事,和她一起等,一起找。他们也是现实现世的男男女女,里面有他们的对话——你会为我死吗?不会。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就好,为什么要弄得殉情……

大致是这样的对话,这才是现代人正常想法,这也该是正常人的一般想法吧。所以我们成不了如花,十二少也成不了。

总也想不到十二少没有死,电影里没有说至少我没有看到,他能被抢救过来,为什么?他吃鸦片带有几分胆怯,可也喝了三杯如花的安眠药。如花是带着约定好的事闭眼的,她觉得一切都定下来了。十二少呢,是忽然有了求生的意志了吗?看到十二少未死的报纸内容,如花不敢相信,我也不想相信。他完全可以再自杀的,除非他不想死。他继承家产娶妻生子挥霍,唯一做的大事就是跑龙套,他喜欢唱戏。

好像让电影在这里停止,如花快些回去,可导演就是这么残忍。我们找了一部电影的十二少,趿拉着步子,含含糊糊的叨叨,尿撒在裤子上,裹了裹衣裳顺身躺在阳台角落里,就像看到了我们自己。如花走一步,我心就要钝下,可不可以不过去?如花没停下来,十二少也躲不掉。截然不同的面孔对照,只有实际观看那画面才可体验那苍白无力之感。当他睁开眼睛,我看见有泪。对不起无济于事,胭脂扣物归原主。如花,不等了。呼喊,再没有用。十二少老了,也有些烂了,他追不上,如花也没有停。

如花的爱情是理想式的,绝美的,浪漫的,傻傻的。她等这么年,终究等不到,可她的转身太美,眼神太纯澈,我们想帮她找,和她一块儿等,也会默默注视她的背影。

越过爱情。看看如花,瞧瞧十二少,像极了青春年少和垂垂老矣的对照,只想说导演太狠下手很毒,掰着我们的脑袋,非要我们瞧瞧真实的模样。

阅读全文

与电影胭脂扣主题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本电影秘密分析 浏览:590
微电影剧本标准 浏览:79
翔微电影 浏览:860
看迷你世界里面打架的电影 浏览:75
有双电影学位的北京演艺专修学院的女演员 浏览:206
三亚免税城水幕电影免费 浏览:358
赎罪电影百度云网盘资源 浏览:518
保险推销电影完整版 浏览:16
电影剪辑怎么赚钱新手 浏览:787
美国有大尺度床戏的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517
亚洲电影迅雷全集在线观看 浏览:927
获得最佳公益微电影 浏览:445
oneday电影主题曲 浏览:937
诡墓迷灯2电影完整版迅雷下载 浏览:596
精彩电影镜头图片大全 浏览:158
来个美国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477
英雄电影武打片段 浏览:847
我就是这般女子迅雷电影 浏览:498
在电脑上如何制作小电影 浏览:280
世界上名言最多的电影 浏览: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