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从电影艺术的视听语言角度出发评价电影
我是学影视专业的,刚开视听语言这门课,感觉不怎么难。
首先应明确什么是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大体分为:1、视觉语言—画面,2、视觉语言—镜头,3、听觉语言—声音
画面指取景方法和景别,就是近景、中景、远景、特写什么的,还有就是光和色彩,冷色调还是暖色调,背光还是侧光等的;镜头指拍摄的角度和方法,与摄影机的运用和场面调度有关,最后声音,关键就是要明白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声音对影片氛围的表现有何作用。
评价电影时应该从整体和经典片段两部分入手,以经典的片断为主体进行分析评价,紧紧围绕画面、镜头与声音三个方面就不会错了。
推荐你参考一下我们教材,邹建著《视听语言基础》书中的下编——影视作品分析,看看对你会有很大帮助的!网上有这本教材的全文,很方便查找。
视听语言大概就是这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提醒你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影视作品镜头(画面)运用分析”找其中有用的部分就行。
❷ 影视视听语言学什么
视听语言是学习影视专业的入门课程,只有掌握一定的视听语言基础知识,才能提高自己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电影评论写作水平。电影视听语言主要分为景别、运动镜头、拍摄角度、电影声音、色彩和光线、蒙太奇六种。
视听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
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
(2)电影蓝视听语言分析扩展阅读:
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用一句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担心没有共同的意义区间,因为这些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人的本性和长期的研究积累。视听语言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随着这门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比如,谷克多认为“电影是运用画面写的书法”,而亚历山大.阿尔诺认为“电影是一种画面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名型,修辞,语型变化,省略,规律和语法”,爱普斯坦人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综合这些理论,我们认为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内容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❸ 如何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动画电影的摄影机机位
所谓, 一个人的镜头没有越轴 就像一个点可以有无数条散发性的射线,两个人有一... (不是突然的 一般为左右摇)从而达到某种需要的视听语言效果。
❹ 去伪存真的“蓝线”——《细细的蓝线》观后感
《细细的蓝线》作为新纪录片电影运动的代表之作,非常巧妙地通过剧情再现、电影的叙述手法、剪辑音乐和有特殊含义的镜头的运用,复刻了197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一起枪杀警察案。该片提出了对于嫌疑人兰道·亚当姆斯的犯罪事实的质疑,并成功进行论述,引起美国社会的巨大轰动,使得亚当姆斯的判决被推翻。《细细的蓝线》探索纪录片的更多可能。以颠覆非虚构的真实记录的主张证实了事实真实,并完成其负担的社会功能,形成极强的正面影响。
一、冷酷的视听语言
全片色调冷凝严肃,蓝色、红色、白色构成这部影片的主色调。开片即是两三个城市远景的镜头,深蓝色铺陈画面,红光闪烁。奠定了全片冷静的叙事风格。
红色代表了紧张、暴力、血腥、犯罪,全片多次出现旋转警示灯的镜头,且多次和两位犯罪嫌疑人的采访镜头组合。这不仅是暗示,更是影片节奏的掌握。全片并未有传统纪录片的人物介绍,仅从采访人物的话语让观众独立发现各种线索。这个镜头相当于人物身份的提示,同时也是上段叙事的留白,造成间离效果,引导观众走出上段叙述,并且暗合主题。
与此类似的还有轿车车灯的特写、警车车灯的特写。这种寓有深意的镜头,配合暗黑的城市街景、大面积阴影的呈现、枪声的音效和低沉的配乐,营造黑色电影的视觉风格,并且带有极强的故事片的特质。
白色更多表现在纪录片出现的大量拼贴式的文本镜头。报纸、解析图、地图、相片,这些镜头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互文性,构成多视角的记录模式。白色的应用如同呈现证据论述一般冷静且抽离。
两位犯罪嫌疑人的采访镜头的色调也是极端相反。兰道,事实上是被冤屈的犯罪嫌疑人,他的采访镜头是抽离的白色调,穿白色T恤,背景为灰黑色。而真实的犯罪者大卫的采访镜头是相对浓烈的红色。纪录片也是以两种镜头氛围的不同区分两个人。
纪录片还通过对于文本镜头的景别、镜头运动凸显某个特质,或者达成反讽效果。通常采访人物说到某个关键词,会给出相应的文字特写镜头,且只卡出那个关键词。这既是一种强调,有时也是为了反讽,比如作伪证的证人。也通过文本与生俱有的客观和理性强化纪录片的概念。介绍人物,则放照片的特写。强烈的个人风格的镜头造成纪录片强烈的记录风格。
此外,纪录片运用的搬演镜头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情景再现。譬如枪杀的搬演,纪录片只是展现全景、中景,强阴影分割使得模糊性增加,枪杀行为通过警察的一部分肢体、音效、枪的特写镜头营造。且警察倒地的镜头多次出现在纪录片中,不同部分的特写放大,配合不同人物的不同叙述,一遍遍加强枪杀的印象。该片的大部分搬演是纯粹的意识流风格的搬演镜头。一双鞋塑造审讯人员的冷酷,满是香烟的烟灰缸塑造兰道的心焦。如同“肢解”的片段式镜头增加了搬演的模糊性,反而使得搬演的引导作用降到最低,导演如同自说自话只是讲事实陈述。
二、强烈的叙事风格和间离效果
莫里斯曾言:“影片并非讲述谋杀案的故事,不是关于一项调查。其本身就是调查。”《细细的蓝线》一共采访了18位人物,导演将18个人的采访通过剪辑分散于不同部分以贴合主故事线。并且在采访镜头中插入文本镜头、强烈寓意的镜头、搬演镜头、好莱坞影片、插画等,呈现出拼贴画的结构风格,营造多视点的叙事结构。
且这些多元化的镜头、庞大的证据资料以静照或者慢镜头的方式和采访内容呼应契合,并延伸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叙述可能。人物画像和好莱坞影片也透过叙述内容探求人物内心。并且女证人相配的好莱坞影片镜头和法庭叙述部分相配的油画图片也形成了很强的讽刺效果。
纪录片采用电影的故事片叙事结构,主线清晰,使用倒叙的叙事顺序。一开头即是两位嫌疑人的交叉采访镜头,并未交代身份、背景,紧接着是警官的采访镜头和兰道在审讯室的扮演镜头。之后出现多位相关刑讯、法务人员佐实兰道的犯罪事实和拒不认错。至此,兰道的犯罪形象初步树立。但是,导演又条分缕析地从兰道的精神状态和作案动机引导受众产生质疑。随后通过兰道的辩护律师、达拉斯法官、其他证人,这些立场相互矛盾的人员采访的拼接,不断相悖争执的叙述内容,一步步试图让观众产生更大的质疑。而后通过心理测验师、与大卫交手最多的警官的采访、大卫的童年背景,证实大卫有更充分的作案动机。而最后的录音,更是重重一锤,这罗生门风格叙事落下定音。
导演对于采访镜头的选取和处理也非常具有个人风格。他并未介绍一个人物,而是通过前一个人物的叙述内容,使得观众对于下一个出场人物的身份有所猜测。这样的处理使得纪录片保持连贯性和节奏感。而一些人物的出场即便没有铺垫,观众也能通过内容叙述对于背景身份有所了解。导演试图完全呈现访谈内容而不加任何修饰。每个人完全自说自话,形成多角度的叙事碰撞,避免了单一的确定性陈述。
不仅如此,在纪录片关于证人、律师、法官的那个叙述部分,导演更是采用罗生门式的叙述风格。兰道的律师和证明兰道是凶手的证人彼此立场相悖,纪录片安排在一个情绪浓烈对女证人多加指责的律师的采访镜头结束后,直接拼接女证人的采访镜头,随后又拼接认为女证人作伪证的人员采访,和认为兰道就是凶手的法官的采访镜头。这些人物立场互斥,所说内容也诸多无法统一。但是导演通过这样的拼接,和对于其他元素镜头的使用,反而使得观众可以独立思考。情绪饱满的女律师、认定自己有侦探思维的女证人、认为自己记忆模糊的另一位证人、坚持立场的法官,虽然他们在纪录片中只是出现了采访镜头,但是毫无疑问,导演的处理使得他们的人物塑造和人物特性加强,变得更加有记忆点,不断铺垫观众的质疑情绪。
“这部影片将搬演作为一种风格化的叙事策略,解构了通过虚构搬演以达到真实的传统观念,实现了一种自我指涉和对真实的超越”。虽然影片并未有明显引导事实的倾向,但通过故事主线的铺垫和话语的多元碰撞,使得观众一步步触及真实。纪录片结尾,大卫的最后一次采访录音可谓确定了客观事实真相,影片的叙述目的也达到了。
此外,这部纪录片处处体现着间离效果。每个叙事段落结束后,会插入实景镜头或者报纸或者特写镜头,营造抽离感。在人物采访间隙也会插入相应的多元文本镜头,真人采访和纸面文字的矛盾,蓝色实景营造的冷静和巨大信息量的矛盾,血腥场面和简笔分析图的理性的矛盾,都很好地避免了纪录片沦为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故事片。
总而言之,这部纪录片无疑是很成功的,无论是风格、口碑还是社会影响。而它也不仅仅只是追求反叛与先锋。片中坚信兰道为凶手的法官说,警察是区分极权与民主的“细蓝线”。但是法庭更是去伪存真的“蓝线”。埃罗尔·莫里斯的这部纪录片实现了去伪存真,而这种社会功能更应由警方和法律实现。
❺ 视听语言分析八要素
视听语言的八要素如下:
1、要把电影当作一种语言的表达系统。
2、看电影首先要看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导演通过第一个镜头让观众一见钟情。
3、电影的开篇有没有造势,先声夺人。
4、看前三场戏有没有造势叙事写人。
5、看电影中的场景有没有塑造人物,做造型。
6、电影中给人的造型从形象、发型、来看。
7、电影中的光的造型,首先是决定气氛。
8、色彩的作用是表意,造型,给影片定基调。
写影评切忌以下几种情况:
1、把视听语言打碎了来写。
2、想把所有捕捉到的细节都分析出来,那样太杂了。
3、一直抓住一个点,比如构图的特殊,全篇通讲的话当然很多影评人或者论文也这么写,但需要对一个影片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且有话可讲,就目前来说你考试能遇到的不会是你特别熟悉的,甚至没见过,所以这种情况当下是不建议的。
❻ 视听语言镜头分析
视听语言镜头分析
每部影片都有不同景别的几百个镜头,要把这些镜头连接起来,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
(一)淡出、淡入:
又称渐隐渐显。淡出是画面由明晰渐渐隐去,变为全黑,相当于舞台上的“幕落”;淡入是影片从全黑中渐渐显出画面来的一个镜头的开端,它的作用是分隔时间空间,表达戏剧段落,相当于“幕启”。
(二)化出、化入:
即在前一个镜头渐隐的同时,后一个镜头又重叠出现,直到前一个镜头消失。这种方法常用于影片开始时的字幕介绍,或表示剧中人的回忆、想象以及时间的省略。比如从一个雪景转换为桃花盛开所表示的冬春季节,最适用于吐较缓慢或柔和的节奏。
(三)划出、划入:
是以一条直线或一个圆周线,从镜头画面的一边或一部分运动到另一边或另一部分。第二个画面就跟着这条直线或圆周线出现,直到前后两个镜头交替完毕。这种方法好象翻阅画册的动作,常用于科教影片中,也可在故事片中表现字幕或人,景等物。另外,“划”的技巧中还有帘子卷起或放下那样的帘出、帘入形式和以缩小或扩大圆圈来展现画面的圈出、圈入等形式。
(四)切出、切入:
它是从前一个场景的画面立即转为后一个场景的画面,中间不需要任何技巧,而采用镜头直接转换,连接紧凑,往往用在环境描绘、人物对话、行动的衔接上,在艺术表观上具有干净利落,进展迅速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干净利落、进展迅速的特点。
(五)反转、倒转:
是一个画面经过180度的前后翻转换为另一个画面。这种反转画面特别适用于表现对比内容的镜头。在影片结构上,还可以用它来连接两段各不相同的“戏”。倒转画面,是将一个倒置的画面上下旋转180度变为正置的活动画面,这种方法,能够改变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电影镜头
这里所讲的电影镜头,主要是指镜头运动的方式,拍摄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而言。
电影镜头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电影内容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镜头。电影摄影机从开拍起到停止拍摄,这—段电影胶片叫做一个镜头。从第二次开拍到再停止就算第二个镜头。一般地来说,电影镜头有下列几种:
(一)拉镜头:
它的作用是为了让观众在看清楚某一重点的基础上,由点到面,认识人物和环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拉镜头使人产生宽广舒展的感觉。例如,故事片《苦菜花》中的第一个镜头,首先出现的是一朵盛开的苦菜花的特写镜头,然后又出现一只小手伸入画面采摘,但观众却看不到人物,也不知道是准的手,这是镜头拉开了,观众才看到是曼子在欣喜地挖出苦菜花。这种拍摄方法,就叫做拉镜头。
(二)眼镜头:
顾名思义,就是镜头始终是跟随一个在行动中的表现对象进行拍摄,以便连续而详细地表现他的活动情形,或在进行中的动作和衷情。
(三)摇镜头:
这是指摄影机放在固定位置,向左右环顾,摇摄全景,或者跟着拍摄对象的移动进行摇摄。它常用于介绍环境或突出人物行动的意义和目的。
(四)推镜头:
是指被摄人位置不动,只移动摄影机推成近景或特写镜头。同一个镜头内容,缓慢地推近,给人以从容,舒展和细微的感受。快推则产生紧张,急促、慌乱的效果。推拍,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加强气氛的烘托。
(五)主观镜头:
是将电影的镜头当做剧中人物的眼睛来观察和表达客观事物的,它可以模拟感觉、渲染气氛。主观镜头比较普遍的是用来表现人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精神状态,也常用来反映人物的幻觉,想象,这在电影中是经常出现的。同时,对于刻划人物性格也有突出的作用。例如,故事片〈〈小花》的开头,有一段小花寻找哥哥的回忆镜头,它先用奔跑的镜头,引出当年的小花,又用喊哥哥的声音回到了现实,处理得自然流畅,产生较强的艺术效果。
(六)空镜头:
这种镜头,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即画面)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没有人物,没有语言,只丧现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气氛的场面。如山、水、海、青松、花草、白云、月亮、飞鸟等。它是使电影富有诗情画意的重要手段,从而造成宽广,深邃的意境。
(七)俯仰镜头:
俯仰镜头可分为俯镜头和仰镜头。俯镜头除鸟瞰全景之外,还可以表现阴郁、压抑的感情,一般起贬意的作用。仰镜头为瞻仰景,在感情上起着褒意的作用。
(八)升降镜头:
升降镜头一般用于大场面的拍摄,它能够改变镜头视角和画面空间,有助于戏剧气氛和效果的渲染。例如,故事片《天山的红花》中,当奥依古丽下了吉普车,走进群众欢迎她的场面,就是摄影师在直升飞机上高俯拍摄的。这种拍摄方法渲染了气氛,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九)综合性镜头:
综合性镜头,指镜头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为了使电影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现某一情节,往往在一个电影镜头里,将推、拉、升、降、摇、移等镜头结合在一起使用。它为画面造成正、侧、仰、俯、平等各种不同的镜头角度,既能表现环境的全貌,又能表现某个特定人物的近景,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使电影更加富有表现力。所以,电影镜头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结合、交织在一起使用。这种镜头也称为长镜头。
(十)变焦距镜头:
它是指摄影机的位置不变,通过安装在影机内的变焦距镜头的焦距变化,使拍摄对象在不改变与摄影机的距离的条例下,加速或匀速的拉远或推近,造成一定的节奏。
;❼ 怎么去分析影片的视听语言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
❽ 影片分析
什么是影片分析
所谓什么是影片分析,我个人认为就是怎么看电影。但真正看懂一部片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一部片子你要知道他拍了什么,怎么拍的。电影诞生到现在,故事片还不到一百万部,当你看多了以后,你就发现,电影怎么拍都可以,关键是影片中有没有表达创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世界的感受,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在《影片分析透视手册》中这样写到:“所有的电影都在表现一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方、特定人物,即使不是真实的一个人,是编出来的一个人,他也是有背景的”。如果你在观看影片时看到了这些,你就基本看懂了,而且不光要知道影片说什么,还要知道他是怎么说的。郑洞天教授在书中说:“我们看电影要用两个脑子看,一个看技巧,一个看故事”。把你看到的技巧和故事写出来告示别人,我个人认为就是影片分析。
为什么考影片分析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文字通顺,无错别字,并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技巧。比如有些考生的写作能力较差,语法不同,用词不当,修辞错误,语句罗嗦,那这样的考生就很难通过考试。
其次,是考察考生对于影片直观的艺术感受力,或者说有没有电影感觉。比如说你看完一部影片,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些地方打动或感染了你,为什么?如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镜头和人物的运动,以及音响营造的战争场面的真实感,你是不是感受到了,而且能不能把它描述出来;比如张艺某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黑白、彩色两种色调的运用营造的回忆和现在空间,《秋菊打官司》中纪实手法的运用;在如基斯洛夫斯基的《蓝》中蓝色的作用以及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来强调人物精神的和和心理的真实等。
第三,考察考生对于一部影片的主题、风格、题材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影片讲述的什么故事,揭示了什么内容,是不是歌颂了真、善、美,批判了假、丑、恶。当考生看完一部片子你必须了解它是现实主义影片还是形式主义影片,是故事片还是记录片,是严肃片还是喜剧片。例如成龙主演的《红番区》搏击场面的逼真和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带有诗化美学的打斗,两部影片的区别在那,要区分清楚。
影片分析的写作方法
要写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确定写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有很多,电影一般由六大基本元素构成。在写作中有的考生一会说影片的主题思想,一会又分析故事结构,一会又分析视听语言方面的特色,觉得方方面面都想说,但又都说不深,一部影片的分析,永远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两三个方面,深入的展开加以论述就可以了。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1、 可以从影片的历史时代进行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反映历史时期的某个社会问题,影片在所包含的特定历史社会内容与历史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上,是如何展开这一社会主题的,他是如何表现的。例如如顾长卫的《孔雀》讲述的就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个少女的美丽情怀,她有一个美丽的梦,当伞兵,然而现实与梦想的差距,他的美丽梦想被一个一个打碎。而张艺某的《秋菊打官司》则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这个带有记录风格的影片为观众展示了一幅中国普通农村的真实生活的画卷,通过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却执著的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个说法的故事。
2、可以从影片叙事进行分析,也就说可以对影片剧作技巧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一部影片在叙事关系上是如何建立的,也就是如何讲故事(讲故事也是必考的内容),影片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安排、细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一步一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例如李扬导演的《盲井》是讲述一个谋杀者感情如何发生了变化,在施害与保护之间他难以取舍。有如美国影片《七宗罪》,影片是如何设置悬念,侦探和谋杀者之间是如何较量的。
3、可以从导演的表现手法、摄影技巧进行分析,也可以分析影片如何建立时空关系、影片叙事的镜头体系、导演如何进行场面调度等。例如苏联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的影片《牺牲》《镜子》《乡愁》,突出的特色就是长镜头的运用,节奏缓慢,那么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塔尔可夫斯基在影片中,长镜头是如何具体运用的,长镜头给观众的视觉在心理的感觉是怎样的,长镜头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民族审美心理。再如周杰伦导演的《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中,影片是怎样运用一首神秘的钢琴乐曲来转换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在如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来烘托情节,推动人物关系的发展,改变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的的变化,考生完全可以就音乐和道具小提琴,来论述影片。
当然,对于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而言,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视听语言方面的训练,因此导演手法、摄影技巧、节奏的分析不宜涉及的过多,考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出影片中一两个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点,就可以进行视听方面的分析,如果找不出出影片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完全可以避开视听的分析进行论述,而进行历史社会方面或主题分析或叙事技巧的分析。
影片分析的写作格式
影片分析没有固定的格式,怎么写都可以,但他一定是一篇议论文,千万不要写成观后感,大致上有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要有标题。行文中论点,论据,论证要清楚。
2、故事梗概,用200——250字的篇幅简单陈述影片的内容。
3、要用100字左右对影片的整体风格进行概括。
4、用100——150字把自己对影片的看法或观点提出来,分析哪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和综述。比如可以就电影中描述的社会环境、描述了怎样的人、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影片的整体风格、导演手法、摄影的特点,色彩光线等等进行概括。
5、在用1400字左右找到一两个合适的影片特征展开分析,例如如影片的主题、影片的叙事方法、人物的设置等等都可以。再对你提出的观点展开细致详尽分析,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视听语言的分析。在展开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要深入地分析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情节、人物的动作特点、心理转变,为了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影片设置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都对刻画人物起了怎样的作用;影片的故事怎样展开,怎样转折,怎样推进,怎样达到高潮,怎样结束,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特别是影片如何在一些关键的情节点上运用镜头(画面)、音乐来渲染、营造情节氛围的,不能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
6、用200-——300字简单评述一下影片的其它部分。
7、最后用100字左右,对影片进行总结。
影片分析的要求大都为2500字左右,如果考试要求是1500字或1200字,各段落字数要相应缩短,考生需要灵活把握,不能死板。
考试时如何看电影
考试时,观看影片要注意用笔记一些电影的相关内容,如导演是谁、哪个电影制片厂或公司拍的、国别、制片人是谁,主要创作人员、重要情节的特征、音乐,镜头、色彩、光线、人物语言、人物出场,重要的表现手法、影片长度等,以便在写作时灵活运用。
应该说影片分析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是戏剧、广播、影视院校专业上的研究课题,必须要好好学习视听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的年代里,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是完全可以学会的,但是电影电视的知识、修养就像浩瀚的大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我们的学习要像拍电影一样,慢慢的一点一点去积累才能达到,所以学习时需要一定的耐心,细心,恒心,信心,只要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只要你刻苦了,你在影片分析方面就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