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外电影艺术比较的异同在哪
中外电影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上
通过一些中西影片的比较,可以看出:
1、中国人常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常以科学为标准;
2、中国人重主观感性,西方人重客观理性;
3、中国人家庭伦理观念重,提倡尊老爱幼、共享天伦,而西方人往往家庭结构简单,提倡独立自主、人人平等;
4、中国文化主张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西方文化主张创新精神与个性自由,等等。
5、在中国电影中,个体价值往往在群体价值之下,西方则相反。
6、中国电影比较严肃沉闷,细腻深沉,充满人伦说教意识;西方电影更轻松愉快、粗犷开放。中西电影在审美风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倾向。
⑵ 如何分析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应该从哪几个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电影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评演员
1)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激情,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用
⑶ 看电影的艺术——影片的总体分析(2)
对电影分析,评价或谈论的其他方法是什么?
从作为展示自我的舞台来分析
于演员,大荧幕是演员展示才华的舞台,从领衔主演的个人魅力或演技优势来评价,就要从演员的表演风格,偶像特质,形象定位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来观察。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演员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该角色是为其量身定制还是服从于角色?该演员对角色的表现力如何?与其他参演的影片相比有何改变或突破,相似或不同有哪些?对于角色的塑造成功或是失败?
于导演,每部电影都带有制作者鲜明的个性,特色,风格,人生观念或哲学。电影不是一件客观的艺术性作品,而是制作人主观意识的体现。所有影片中都有导演深深的个性烙印,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来分析:观看其他的影片,与这部影片比较,找出该导演的风格,影片最能体现导演风格的场景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什么?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是否有创新或突破?
从作为艺术作品来评价
把影片作为对道德观念或思想哲学的表达,影片中反映的主题思想或社会现实是什么?对于观众主观的影响或价值是什么?这种思想具有哪些社会普遍性?影片所具有的要素是怎样表现其主题的?
把影片作为情感,视觉,感观的体验,优秀的影片能够唤起观众发自内心的共鸣,他们或对刺激,冒险的动作片情有独钟,或对纯粹的感情文艺片无可救药。如果以这些标准来分析一部电影,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影片对观众的情感影响有多强烈?电影各要素在制造强烈的视觉效果时发挥了什么作用?让观众融入其中的场景是什么?影片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哪些?
把电影作为性别,种族或政治的声明,评价任何影片都要避免带着某种滤色镜来看待问题,像《阿廿正传》就有利用残障人士的嫌疑而饱受指责。而对于女权主义则是对影片中的女性要求与男性同等的数量或地位。因此,对于影片的如果从性别来看要考虑的问题有:片中的主要人物是女性还是男性?所体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有无性别歧视?他们的形象是积极或是消极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待影片
从弗洛伊德精神法来分析影片,他们认为电影是制作者精神自我的一种体现,他们通过各种图像,数字,符号或意向将电影的事实隐藏,需要人们去挖掘或解密。用这种方法来分析,需要考虑以下问题:影片中的哪些属性让你觉得主题隐藏在画面之后?片中所具有的象征或隐喻带有哪些弗洛伊德精神法的概念,如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冲动,自我,放纵?
从荣格派批评法来分析,荣格派批评家的目标就是通过感知影片中的人物,场景或故事中找出隐含,象征或暗示的原型。荣格认为所有的神话或故事都来自于一个中心神话即元神话之中,它支撑着所有的原型形象以及与原型之间的关系。以元神话来分析可以考虑以下问题:影片中的人物,情节与探索的元神话之间的联系?人物形象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或是超出刻板印象?角色是否代表了大多数?是否揭示了那些原型人物的阴暗面?剧中的人物是否为自我,自由,摆脱某种束缚而斗争?
为了防止对影片的评价有失公允,可以采用种折中的方法,从人文主义角度来分析。可以考虑以下问题:影片反映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拍摄技巧的运用如何?演员的表演或感染力如何?导演的风格或思想是什么?这或许是适合大多数人表达对观影感悟的最佳方法吧。
以布拉德.皮特的两部电影为例,从演员的角度来简略分析一下。
在《第六感生死缘》中扮演的乔.布莱克,刚出场时的他是个阳光帅气的青年,满面春风,眼神温柔,透漏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柔和谦逊的状态。而被死神附体后的乔依然英俊,却多了一份神秘,冷绝,或严肃,或另类,总感觉少了一份骨子里的情愫。演员将人间的柔情男子与死神的诡异莫测或是不可违逆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本杰明刚一出生就是个满身皱纹的小老头形象,惨遭父母抛弃,被好心人收养后得以健康长大。面对逆生长的本杰明,演员要在外貌老态龙钟时表现出他心理上的青春活力,在他外貌年轻洋溢时表现出他垂垂老矣的心态。在观看影片时就会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或许是演员的精彩演绎让这个人物形象在何时都会觉得可爱,积极,充满正能量。
⑷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说明中西方电影的不同特点和艺术风格
电影风格组成的诸多元素,以及中西方对于风格的不同追求。我认为风格更适合去描述导演个人的指导风格和习惯,当然也可以去描述整个类型的电影。而对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多样化的风格才会使电影更具色彩。
中国电影从来就是东方传统文化和东方近代社会文化的影象呈现。就像法国电影对于艺术的追求性或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经典的模式或成熟的操作。总体而言,中国电影的东方文化独特风格偏于情感意味的静态韵味,无论是注重内涵、偏向意义表达、还是欣赏柔静的艺术美感等,都凝聚在镜像的阴柔婉转的东方色彩中,非常讲求意境。如《林家铺子》的片头开始的一个精心选择的船行场面,江南水乡的特点如真如实。但那每一橹每一道涟漪都是意味深长的,朴直的风貌与风情背景的真实化,传达出的是历史风云的深长意味。同时传统电影中咀嚼苦难、哀而不伤,沉静中的隐忍爆发的特点最后归结于朴直纯真的表现形态和简约的线性延展。新兴的中国电影对传统电影有一定的袭承,不过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对于国外电影不同的形式风格的学习并与传统的融合还在期待中。
而国外电影,西方,好莱坞,日韩等,有诸如经典好莱坞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电影,苏联的蒙太奇运动,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法国新浪潮主义电影,新好莱坞独立制片,先锋派实验电影等诸多的发展,各具特色。不可否认好莱坞还是主导当今的电影市场,不过时间的推移伴随各种电影形式与风格的交汇于碰撞融合。中西方电影彼此之间在慢慢地相互了解熟悉。对于电影文化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
⑸ 艺术电影的影片分析
正如雅克奥蒙曾指出的:“影片分析……是依照个别对象应用、推衍或翻新其他的学科理论。也无意也无篇幅用大段分析理论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抽象,而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例子引导大家对艺术电影欣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无疑是艺术电影气质的绝佳代言人。其故事之松散,情节之淡化,技巧之花哨,即使置于五十年后的今天同样可以称之为先锋。“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才有了这部电影。”作为编剧的杜拉斯这番话可以说为电影奠定了基调。她与雷乃都带有“左岸派”的典型特质,因而这部电影充满着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和意念。欣赏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整体欣赏,更需将其分解至场,甚至分解至帧,寻找雷乃意识流般的剧情推进方式和如诗般抽象无逻辑的对白中蕴藏的含义,分析精美的构图及繁复的剪辑所要传达的讯息,解构电影中的现实、过去、幻想、梦境所代表的象征意味。这部电影的艺术性正是在于多重解读性,所有的意义都隐藏在精心构架的结构和符码中,所有的解释都需要思索和挖掘。电影可以是存在主义的,可以使反战的,可以是浪漫的……全在于观众自己的价值观和所运用的理论。而我们对这部电影的欣赏总是需要我们将电影片段抽离,解读,再代入电影整体之中,才有可能理解。如开场梦呓般的旁白,如果机械地听过,则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非理性的表达,必须要看完电影之后重新品味,认真思索之后才具有价值。换句话说,艺术性几乎从来都不是直观的,各种分析手段的引入以及反复观看的必要都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
⑹ 跪求;中西方电影的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 2个问题
1文化差异(如语言艺术
说话风格
人物内涵)
2经济结构(投资数额)
3剧情、导演等等的专业水准
4国内外电影市场和社会环境(如对暴力、恐怖、血腥的理解。)
主要就是这些吧,总之中国电影市场有些保守,有些电影无法流入国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