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电影《小丑》(张宏伟美诉案)
你好,《小丑》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他的个人表演秀,没有大场面动作涉及,只有一个从小丑到“小丑”的演化过程。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杰昆菲尼克斯神了,演技超群,不出意外的话,可以说该片中的演技击败今年全球任何影院上映电影中的演员。
这是一部特殊的电影,一个里程碑的电影,两个字就是好看。
“其实在小丑的世界里,每次他跳舞都是有观众的,台下是一群信徒在狂欢,每次只有他自己能看到,观众是看不到的,这就是他对心理医生说的“你不会懂得”的第一层含义,他那些舞蹈都是表演给他的信徒的,这些狂欢只有他一个人懂。
电影《小丑》可以说给华纳挣足了面子,丝毫不逊色当年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为华纳带来的至高荣誉,曾经有一度《小丑》已经飙入IMDb前250榜的第九名,如今名次虽有下滑,仍旧位列第17名,紧跟《黑客帝国》之后,与上个世纪的科幻里程碑电影一起载入影史。
Ⅱ 电影《小丑》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呢
由于哲学家齐泽克形容《小丑》讲述的是“对社会政治秩序与虚无主义僵局的绝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归根结底,就是一篇反社会无政府主义的战斗檄文。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说事,称其为社会暴乱的根源和图腾,从而变成了一场“狂欢”。另外一种争议是在影迷中进行的,觉得“小丑”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着“混乱无序的邪恶”这一象征意义,而去寻根究底“小丑何其成为小丑的?”很多影迷认为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暗示关键点在于小丑的血缘来历和伴随之家族“遗传”性的精神疾病,从而将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剥夺干净,这是对原著的一种无知亵渎。
Ⅲ 关于<蝙蝠侠:黑暗骑士>里小丑的心理学分析
22日,美国第81届奥斯卡奖的提名名单公布,令人们大跌眼镜的是,2008年全球票房冠军、好莱坞历史上第二卖座的《蝙蝠侠·暗夜骑士》只拿到了数项无关痛痒的提名。
不过,评委们可以轻视这部影片,但却不能轻视影片中的反角小丑,饰演小丑的演员希斯·莱杰众望所归获得了最佳配角提名,而分析者们也普遍认为,这一奖项铁定是希斯·莱杰的,这不是因为曾在《断臂山》等影片中有上佳表现的希斯·莱杰多么有影响力,而仅仅是因为小丑在《蝙蝠侠·暗夜骑士》中的表现是无与伦比的,这注定将是电影史上最有名的反角之一。
22日也是希斯·莱杰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2008年的这一天,年仅29岁的他被发现猝死在纽约曼哈顿租住的公寓中。
在这一特殊的日子,我写下了对《暗夜骑士》这部影片的心理分析,以此来纪念这位演艺界奇才。 (本版文字 武志红)
在生活中,我听到见到无数这样的故事,两个相爱的人,一个不断去突破另一个人的底线。
这个人的潜在的逻辑是,你说你爱我,我不信,所谓爱我只是给你的生活添加光彩罢了,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不顾一切地爱我,你能做到这一点吗?
这也是电影《蝙蝠侠·暗夜骑士》(也即《蝙蝠侠》系列影片之六)中隐藏的核心逻辑。
这部影片中,在黑帮和毒贩横行的高谭市,蝙蝠侠不断神出鬼没地打击罪犯,而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则——不杀人。在蝙蝠侠这位“暗夜骑士”的帮助下,高谭市警长戈登将黑社会老大们一网打尽,而高谭市检察长、有“光明骑士”之称的哈维·邓特试图将他们全部送上法庭,证据确凿,看来他们注定要住在监狱了,而高谭市似乎终于可以恢复平静和光明了。
就在这时,小丑出现了,他阴险狡诈,没有任何底线,头脑中也没有任何教条,他以杀死蝙蝠侠为由而将黑帮团结在自己周围,并带领他们和他招募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们随心所欲地杀人,以此向市民们施加压力,让他们迫使蝙蝠侠脱下面具公布身份。
这只是影片一条表面的脉络,而影片核心的脉络是,小丑不断刺激哈维·邓特和蝙蝠侠这两个“正义的化身”,甚至希望哈维·邓特将自己击毙,蝙蝠侠将自己杀死。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和他一样了,他们所信奉的正义不过是一个表面上的表演而已,而真正掌握这个世界的,还是小丑的逻辑——“没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
每个人都以为,他的逻辑是正确的,这个世界在按照他相信的那一套逻辑运转,如果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我们就会以为,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真正的深层逻辑一定是自己掌握的那一套逻辑,要证明这一点,只需要将别人“轻轻推一下”,这些人就会陷入自己的逻辑中。
假若一个美女相信,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男人只是对她的身体感兴趣而根本不会爱她。那么,她会使用她的身体勾引男人,而她会发现,她只需要这样将男人们“轻轻推一下”,这些男人就会变成色鬼。
假若一个富人相信,每个人都是贪婪的,有钱能使鬼推磨。那么,他会使用他的金钱将无数人“轻轻推一下”,这些人就会陷入他的掌握中。
小丑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邪恶的,没有信任可以的,他只需要将人们“轻轻推一下”,每个人都会放弃正义,变得很自私和丑恶,于是出卖别人甚至亲自杀死战友。在影片中,小丑“轻轻推一下”的武器是人们心中的恐惧,他认为,每个人爱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只要你去威胁他们的生命,那么每个人都会放弃原有的底线,而变成恶魔。
小丑的追求:突破所有人底线
Ⅳ 《小丑》电影-亚瑟的人格解析
《小丑》电影 -亚瑟的人格解析
文:李岚岚
《小丑》的电影风靡一时,影片主要讲述的是 一个边缘人如何被冷漠的世界打击,如何经历痛苦和绝望后一步步坠入深渊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发展历程。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生活在边缘化的被人歧视、卑微的为生活挣扎而又努力的活着人变成一个让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杀人不眨眼的杀手?
那么他的行为是由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他本身的类型决定的呢?众说纷纭,现在最普遍接受的回答是情景和个人这两者共同决定着行为,除了环境还有个体的人格特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克莱茵强调母亲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性影响,而温尼科特将儿童自我建构提升至社会化层次,乃至文化领域的影响,强调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重大的作用。
接下来我将采用边叙述故事梗概边对《小丑》电影的主角-亚瑟的人格特质进行剖析的方式展开。
小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80年代底,居住的城市因为垃圾堆积和经济萧条而沦陷,小丑片中名字为亚瑟,亚瑟在外人看来是一个稀奇古怪的人,用他老板的语气讲:”他们讨厌跟你在一起,说你是他们眼中的怪胎,”这是多么深的侮辱、蔑视、鄙视,亚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
亚瑟的工作是扮成小丑,在街头手举广告牌帮商家拉拢生意,偶尔去酒吧表演脱口秀,他心地善良,尽管家庭贫困依然努力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他会无微不至的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母亲告诉他:”你是为了传递微笑而降生在人生的”,而他一直以来坚信人生的意义就是为寒冷的黑暗的世界带来笑声。
他十分热爱工作,努力带给别人快乐,他梦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脱口秀演员,病症使他注定无法成为一名好的脱口秀表演者。他的强迫狂笑症使他无法自主控制那出其不意的狂笑,往往引人侧目鄙视,亚瑟狂笑出现的场合,往往是正遭受着:或尴尬、或愤怒、或伤心、或委屈感受的时候,似乎他在用狂笑宣泄着他内心万马奔腾雷鸣般的咆哮、委屈等复杂的各种情绪,像对这个世界不公平的抗争,看到亚瑟怪异的不可抑制的狂笑,想控制又控制不住的窘迫,心中莫名会有一种心酸无奈,他在用狂笑回避了带给他痛苦的那一部分体验。
在没有黑化之前,他是那么的懦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的活着,他为实现成为脱口秀演员的梦想,每天坚持写日记,记录一些精彩的笑话和日常的观察想法,而现实生活是残酷的,他的与众不同和稀奇古怪的行为做派,招来他人的冷眼,并无数次的冲击着他活着的底线,被殴打、被开除、被恶意诋毁、被鄙视、被抛弃。
他问社工:”只是我这么觉得,还是这个世界太疯狂?”在那个当下,可以体会到他内心深深的无力与挣扎,已经正在服用7种药物的他,提出了加大药量被社工直接拒绝了,并被回应:”他们根本不在乎你这种人”,
相信这句话对于亚瑟的伤害是极其大的,遗憾的是他的治疗师非但没有协助到他,还把自己的情绪抛给了亚瑟,这无疑对亚瑟来讲是不幸及不公平的,意味着他唯一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抛弃了他,他在日记本里写着:”我只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感觉到亚瑟的无能为力及内心无声的呐喊。
被同事诬陷并被老板开除的亚瑟在地铁上目睹了三名精英人士骚扰女乘客,引发了亚瑟的狂笑症,招来三人的侮辱、拳打脚踢,亚瑟扣动了扳机,三人成了亚瑟的枪下鬼。
而接下来亚瑟的演绎堪称经典,他没有恐惧和不安,反而是在厕所里跳起舞来,这里可以理解为亚瑟开始向世人的冷眼,社会的冷漠,和他自己悲惨的命运发起反击,就是破茧成蝶后的翩翩起舞,当他选择不在压抑自己放飞自我的时候,在他劲爆的舞姿中感觉到别样的不同。
他也开始勇敢的对社工说: ”没有人注意到我,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我脑海里满是消极的想法,但是你从来没有关注过, 我这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但是我确定了,现在人们开始注意我了,亚瑟似乎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一种存在的价值。
恶运接踵而来, 他心目中的偶像那个被他幻想成父亲的人在电视上公开嘲讽他使得亚瑟堕落到了黑暗的一面,然而真正使他崩溃,就是那个让他一次次抬起头微笑面对生活的母亲,他曾经以为”亲生”的母亲是多么爱着他,但是幻想总有破灭的时候,当得知他的狂笑症与养母和男友在他幼年时对他的虐待造成有很大关系时,他崩溃了,一切都是那么的讽刺,所有以为的美好,在那个瞬间彻底的坍塌了。
过往痛苦的生命经历一桩桩,一件件在那个瞬间被唤起,被压在潜意识深处的过去的记忆,是他一直不承认的,也不愿意接纳的那部分记忆是那么的痛不欲生,在幼小的亚瑟心田里是那么的不堪回首。
精神分析各学派关于人格形成具有一个普遍的假设,发育受挫越早,对今后的影响就会越大,早期的经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基因表达。
而亚瑟在他生命的最初期经受了极其大虐待和忽视的创伤性事件,在婴幼儿时期就遭遇了被遗弃,后被精神病性的养母所抚养及被养母男友殴打,试想一个没有办法稳定自己情绪的精神病患者,如何有能力去照顾一个婴儿?所以亚瑟的重要抚养客体所带给亚瑟的无疑是是坏情感互动体验。
一直以来亚瑟将自尊和幻想维系在高贵的、爱他的,一直是把他称呼为快乐的”亲生”母亲身上,尽管外面的日子风雨飘摇,亚瑟心中还有一个需要他呵护的温暖的家。
当看到这个家是幼小的亚瑟曾经的梦魇,温暖至始至终都不存在的时候。他的幻想彻底的破灭了,心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攻击的恶意,如果讲地铁上的三名精英亚瑟是出于自卫拿起的枪,而后面的杀戮是亚瑟有意识开始毁灭的行动。
那是什么让亚瑟遗忘了童年时期悲惨事件呢?除了小时候被虐待头有严重的创伤之外,过去的经历实在太惨烈,太痛苦,为了更好的活下来,采用否认、压抑的防御机制能从让他从意识中逃避痛苦,将过去的痛苦经历全部封存在潜意识里,所以成人后的亚瑟完全不记得儿童经历了的痛苦事件。
据研究表明儿童年早期经受的,会是个体的前额页叶体皮质发育产生影响,这一区域正是伦理的中心 ,亚瑟早期被虐待的痛苦经历为亚瑟反社会人格特质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亚瑟反社会的人格是怎么样发展来的,自身的人格特质、环境共同决定了亚瑟的人生发展轨迹。亚瑟的早期客体关系的体验无疑是糟糕的,为他反社会人格形成奠定了基础。
至始至终亚瑟生长在一个极度匮乏的环境当中,过程中他有发出求助、呼喊!遗憾的是周围的环境充斥着对他的不接纳、排斥,不论他怎么努力,资源给予越来越匮乏,越来越糟糕,促使了他往畸形道路上发展。
试想如果针对边缘性弱势群体,社会能够施予帮助,创造可以让他们生存下来的环境,亚瑟的悲剧就不可能发生,自然而然也不会催生一个让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的连环杀手,也为社会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2020年10月13号
Ⅳ 电影《小丑》为何能被奉为经典,讲述了哪些现实哲理
很多的影视剧在带给我们激烈视觉冲突的时候,也带给了我们人性的思考,社会的启迪,而小丑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他从一个极端的恶劣环境下,用反派的角色来展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他只要给了我3点启发。
一、压力需要得到释放,寻找正确的途径。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个人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可能是来自身边的人,也可能来自工作当中。有了压力非常的正常,但是要学会合理的宣泄自己的压力。当压力得到宣誓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将这一些压力积累在内心,然后形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当有一天他来到了临界点的时候就会形成一场大爆发,不仅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他人,这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Ⅵ 电影《小丑》一直笑的原因分析
在看电影《小丑》的时候,刚开始不理解主角小丑为什么一直笑,是有什么精神疾病吗?还有他为什么一直舔嘴巴呢?看完电影就明白了,原来是这个原因。
小丑为什么一直在笑?小丑一直笑的原因是什么?
小丑在电影里也是扮演小丑的角色,因为他的母亲从小就告诉他要开心多笑,他不管面对谁都是大笑,小丑并非一个具体化的人,他是经济大萧条时代的一个精神符号,他是底层边缘人的代理人,一个敢于反抗标准化规则的人,一个不甘心流水化生活的人,正如小丑所说:“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都是你们定义的”。
这正是他对体制的一种嘲讽,是什么压垮了小丑最后的精神防线,或许并不是一件事情那么简单,而是一连串恶意事件累积在一起,终于累加到了他的临界值了,所以小丑才将所有负面情绪爆发而出。
小丑的理想是做一名谐星,其实他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快乐的人,却要将委屈藏于心底,伪装成强颜欢笑的样子,迎合别人的需求,设法想法的去逗他人快乐。尽管如此小丑仍旧没有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而遭遇恶人的霸凌,他越是宽容那些加害者,那群人就也是变本加厉。
小丑没黑化以前总共受到过三段欺辱
第一次是广告牌被混混抢走并毁坏,还将他群殴了一顿,老板不但不去追究混混的责任,反而去谴责小丑的失职,让小丑回家歇业,小丑不愿意离开,他继续将清退小丑的真实原因告诉他,原来所有人在小丑身边都会感到不舒服,觉得小丑是一个异类,这才是小丑遭遇到排挤的真实原因。
第二次是小丑遭同事设计的圈套,蓝道故意将枪卖给他,名义上是让小丑可以保护自己,实则向老板告密,小丑将枪带入儿童院了,所以老板将小丑彻底解雇,这是小丑第二感受到来自世界的恶意。
第三次是地铁小丑遇到三个流氓调戏妇女,他的神经损伤性发笑病犯了,结果几个混混将他再次群殴,这次小丑压抑的内心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化,终于将那些欺凌他们乱枪打死。
仔细观察小丑的杀人手法十分缜密,他没有放过一个人,故意在下车后等待最后一个逃跑者,这样就没有能查到他是谁,监控看到只是一个伪装成小丑的歹徒。所以小丑的智力并不比其他人差。
整部电影可以分割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黑化前的小丑,那时的小丑相信世界的美好,顺从社会的标准化规则,自己内心无比沮丧,却要每天练习着微笑,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快乐的人,企图去逗笑所有人。
黑化后的小丑
第二阶段是小丑黑化后样子,自从他杀死那三个人后,他并没有感到什么负罪感,反而觉得为社会清除了垃圾,小丑的身份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没有存在感的垃圾了,他成为底层人眼里的英雄,而不是莫瑞眼里的笑料,此刻小丑才证明了他的存在性。
他总是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述给心理医生,但是心理医生从来没有认真听过他的倾诉,总是对他敷衍了事,还主动要求看亚瑟的日记,真实目的是为了能更准确地去应付亚瑟,直到有一天,心理医生告诉他,上面砍了预算,下星期我们就不能见面了。这些事情都是因为小丑谋杀三个混混,而惹怒上面造成的结果,小丑的心情越来越糟糕。
而后三件事彻底压垮了小丑最后的精神防线,当他得知自己是韦恩的私生子后,去找韦恩老爷认亲,结果不但被对方羞辱,而且被暴打,此时他彻底不懂这个世界,内心思索,只有我是这样子,还是世界太疯狂了。
小丑成为一种精神符号
最终他查出母亲原来患有妄想症,曾经经常虐待儿时的他,私生子的事也是她一手捏造幻想出来的,小丑彻底意识到了他的人生原来是一出喜剧,让人哭笑不得,上层人对他的漠视,以及韦恩对他的绝情,都诱发出了小丑内心的阴暗面,他想通过自我的力量去改造社会,
于是他带上了小丑的面具,将小丑作为一个精神符号,去做那些他以前不敢做的事,亲手杀死了总是念叨韦恩老爷的母亲,因为他憎恨韦恩那群伪善的人,他们根本不会关系小丑这群底层人的死活,他们掠夺了社会绝大多数财富,榨取穷人的剩余价值,却以慈善事业去维护自己肮脏的商业帝国,然后在去竞选,最后制定对底层人更加严苛的规则。
最后小丑再也无法忍受这群伪善的人,他穿上小丑的皮囊,在莫瑞的个人秀节目,亲手杀死了莫瑞,并将社会边缘人的诉求通过电视台公布于众。
而街头上,到处都是带着小丑面具的人,他们都是社会畸形发展的产物,韦恩夫妇也当街被一个带着小丑面具的人杀死,面具之下是谁并不重要,他做的事才重要,此时的小丑已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他可以是任何一个社会底层边缘人,亚瑟制造出了小丑这个精神符号,而小丑的精神就像瘟疫一样传染到大街小巷,每个小丑宣泄着自我的诉求,他们在莫瑞这群人的眼里就是病人,而这种病的名称就叫做贫穷。
最终小丑以精神病的名义被关入疯人院,他再次与他的精神医生相遇,此刻的他将自己的内心封装的十分严实,因为他不再像把伤口漏出给外人,他把那群人给上面撒盐,事实上,心理医生也不会在意小丑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太忙了,根本无暇顾及小丑这类人,这正是小丑感受到的无存在感。
Ⅶ 从人格面具角度分析,《小丑》成魔的过程,并非在一念之间
在美国DC漫画旗下的小丑,他的真实姓名和身世一直是个谜。初期他被设定成一个绿色头发,白色皮肤,咧着嘴涂着红色口红,穿着紫色衣服的怪人。由于其可怕的形象与超高的智商,使得小丑常年稳居美媒票选的TOP100漫画反派角色第一名的位置。
2019年版《小丑》,是由华纳和DC开发的关于小丑的独立影片。 在这部影片里,不仅交待了小丑的姓名与身世,还详细地描述了小丑是如何从普通人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 《小丑》的上映,在美国斩获了大量奖项,并且成为电影史上最赚钱的漫改电影。
小丑这个角色在全球各地都非常受欢迎。《小丑》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更是引起了洛杉矶警察局的高度重视。因为8年前《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午夜场时发生严重枪击案件,有人认为里面小丑的暴力内容煽动了某些人的杀人情绪。
佛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小丑在成魔之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为生活努力的人,他没想成佛,但也没想过成魔。他只想正常地生活,受到他人正常的对待。
下面将从人格面具分析小丑亚瑟如何一步步走上疯狂的成魔之路。
人格面具是人格的其中一面,通俗地讲是一个人在某个时段的心理和行动表现。当一个人经常遭受伤害,没有反抗的能力,也没有逃跑的机会,整个人被痛苦所笼罩,只能全面压抑自己的情绪,称之为苦命人面具。而苦命人面具有两个变体:弃婴面具和受害者面具,小丑亚瑟两者兼之。
①弃婴面具
亚瑟从小与母亲生活在一起,靠着社会福利组织帮忙,过着低保生活。亚瑟扮演小丑努力地工作只为跟母亲过上好生活,母亲心里念念不忘的却是那个她曾经服侍过的男人——托马斯·韦恩,希望他能念旧情援助母子俩。
亚瑟无意间在母亲的信里发现托马斯·韦恩就是他父亲,愤怒与期待不断冲击着他的内心。他找到托马斯·韦恩希望父子相认,却被拒绝承认父子关系,最后的结果是托马斯·韦恩在他脸上打了一拳之后离开了,亚瑟再一次被遗弃。
弃婴面具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被人遗弃时的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被遗弃的经历,但是弃婴面具发作时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
那托马斯韦恩究竟是不是亚瑟的父亲?电影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母亲的说法是他们俩曾经相爱,生下亚瑟。而托马斯韦恩的说法是他母亲是精神病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她臆想出来的,连亚瑟都是领养回来的,母亲男友还有家暴的状况,有次家暴使得小时候亚瑟头部受到重创。这似乎能解释亚瑟为何也有精神病症。但是后来亚瑟发现母亲的照片,上面写着:“爱你的笑容。——托马斯韦恩”也证实了他们曾经相爱。
无论事实如何,亚瑟从婴儿时期已遭受遗弃,弃婴面具由此而成。亚瑟的一生都被遗弃,被父母遗弃,被社会遗弃,对亚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这是亚瑟疯狂的原因之一。
②受害者面具
而亚瑟的受害者面具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 亚瑟在扮演小丑时,被人侮辱和殴打;在化妆间会被同事嘲笑;以为同事给他枪是对他的保护,却污蔑他让他失去唯一的工作;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被人看作怪胎;就连在公共汽车上逗小孩子笑,都被孩子母亲谩骂他骚扰孩子。
为何亚瑟会得不分场合大笑不止的怪病?在我看来,亚瑟的每一次大笑都是他痛苦的表现。他给自己带上了小丑的面具,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遇到什么事,都用笑容来面对。
这是她母亲对他施加的“诅咒”。他母亲称他的小名为“happy”,表面上希望他时时刻刻都开心,实际使得亚瑟内心的痛苦与绝望无处释放,只能以笑容掩盖。
而诅咒的一切来源是托马斯写在母亲照片的背后的话:“爱你的笑容。——托马斯·韦恩”。这个“笑容”,不仅给了母亲无限的希望,更是用笑容限制了亚瑟的一生。 亚瑟尽一生的努力表演喜剧,讨得母亲与观众的欢心与笑容,却活成了悲剧。亚瑟只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这是亚瑟疯狂的原因之二。
亚瑟在杀死母亲之前跟她说:“你说我控制不住的笑声是病?完全没有。这就是真正的我。我这辈子从来没有一刻快乐过。”这是亚瑟第一次承认自我,也是他世界崩溃的开始。
起初亚瑟一直受到身心上的伤害,却没有想过反抗。因为他还有母亲,就算工作时受到嘲笑、殴打,他仍然要继续扮演小丑。 这种受到伤害,毫无逃跑机会和反抗能力的状况,医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因为反抗和逃跑依然无法消灭痛苦。
当整个人被痛苦笼罩时,情绪上会非常压抑。最彻底、最极端的压抑是死亡。 但是亚瑟对生活依然存在一丝希望,因此他选择的不是死亡而是讨好,希望用讨好者面具摆脱自己受害者的命运。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在公共汽车上,坐在亚瑟前排的小孩转过身来盯着他,亚瑟没有犹豫就开始扮鬼脸逗小孩子欢笑。小丑是亚瑟的职业,逗人欢笑也是亚瑟的梦想。他的努力却引来孩子母亲的嫌弃:“别再骚扰我的孩子了,行吗?”
小丑面具本质上是讨好者面具,通过让他人欢笑的方法来缓解自身的痛苦。但是,努力地讨好虽是为了摆脱受害的命运,但结果可能招来更严重的伤害,因为你的示弱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因而肆意地欺负你。
尽管亚瑟在医院表演时掉落的手枪确实是同事送给他的,但是老板不相信亚瑟的解释,无论亚瑟如何求饶老板都坚决炒掉他。 亚瑟的世界只有两件事:母亲和工作。二者失其一,亚瑟的世界都会崩塌。 于是失去工作后的亚瑟在地铁里被人殴打,他求饶了一次依然避免不了伤害,他选择反抗,用手枪射杀了殴打他的人。
当讨好者面具无法缓解内心的痛苦,必将导致加害者面具的出现。亚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加害者射杀了,却发现内心没有痛苦与惭愧,反而有愉悦与解放的感觉(杀人后在公厕里翩翩起舞)。 此时亚瑟的心里已出现加害者认同,也就是从受害者变成报复者,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亚瑟的世界从此崩溃,戴着加害者面具走上疯狂的犯罪之路。
但是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引起网友激烈的争论:究竟亚瑟有没有杀了他的黑人女朋友?没有争议的是,亚瑟与黑人女人的一切甜蜜交往只是亚瑟的幻想,在缺乏友情与亲情的情况下,亚瑟渴望着爱情能给生活一点甜。
但是最后亚瑟发现所有的一切只是他自己的幻想,他走到黑人女人的公寓里,盯着黑人女人用手比对着脑袋射了一枪(这个动作是黑人女人第一次见到亚瑟时做出的动作)。电影并没有杀人的画面,但亚瑟回到公寓后,附近响起了警车的鸣笛声。
虽然一切的铺垫似乎都说明亚瑟已经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杀害一个嘲笑过他的黑人女人非常合理。 但是通过整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亚瑟杀害的仅仅是真正伤害过他的人, 就连他的母亲,也是在他儿时对他造成了无法磨灭的伤害(在母亲的精神病病历发现她任由男友家暴小时候的亚瑟,以致亚瑟脑袋受重创)。
我认为亚瑟并没有失去所有理智,肆意杀害只有一面之缘的黑人女人,他只是过去确认自己的甜蜜过往是否只是幻想。
面具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友好,和谐,统一;2.对立,对抗,冲突;3.疏离,分裂,压抑。
我们以小丑亚瑟为例。在他受到伤害的时候,如果苦命人面具、讨好者面具与加害者面具的意见统一时,会作出理智的决策:寻求机构的庇护,对加害者适当的警告与反抗以保护自身的权益,这是一种折中的状态;如果面具间的意见产生对立状态时,亚瑟会犹豫不决,不知道是默默忍受伤害,还是对加害者进行反抗,很难作出决策; 然而亚瑟人格面具间的关系是处于第三种状态——面具压抑。 前期亚瑟压抑着加害者面具,以苦命人面具默默忍受伤害,后期被压抑的加害者面具全面爆发,将苦命人面具彻底压抑,以加害者面具肆意而疯狂地杀害伤害过他的人。
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人格的完整与统一。小丑亚瑟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没有构建出适应社会的人格面具,自身的主导面具之间没有统一。 前期被伤害时没有适当地反抗,直至忍无可忍时出现加害者认同,压抑的加害者面具不再受社会与道德的约束。
针对面具压抑的治疗手段,通常先采用整合的面具技术,然后通过面具重建技术构建出适应社会的人格面具。
①面具整合
面具整合的第一阶段是面具之间互相认识。 互相认识的方法有很多种,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盲点并逐渐缩小盲点。当然,亲人和朋友之间真实的反馈也能达到认识自己人格面具的效果。
面具整合的第二阶段是面具求同和折中。 心理学认为,面具间的意见友好而统一时才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只要找到面具之间的共同点,面具间就可以整合起来。以亚瑟为例,无论是苦命人面具、讨好者面具或加害者面具的出现,都是不希望自身受到伤害。而折中的过程就是把面具“平均”一下,尽量减少差异,各退一步。在他忍受伤害的时候适当进行反抗,当他有了杀人的冲动时适当压制,最后寻求不用杀人的反抗方式保护自身权益的处理方法。
②面具新建
有些人不适应周围环境,在某些场合总是表现不得体,是因为缺少相应的面具,从而使用了不适合的面具,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局面。 这个时候就需要新建一个面具,新建面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模仿与实践。
《红楼梦》对林黛玉初到贾府的用餐仪式进行了简单的描述:“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描述虽简单,却写出了林黛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模仿别人的行为与礼仪,避免陷入尴尬与格格不入的境地。 初进职场的新人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观察与模仿同事的办公室礼仪,尽快融入职场生活中。观察完毕后,能够理解进入特定的场景需要特定的面具,剩下的就是实践了。 人生如戏,当假戏真做,逐步形成适应环境的人格面具,能有效远离痛楚与苦恼。
《小丑》里的亚瑟不再是智商超高的犯罪天才,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我们能够触摸到的人。他只是一个想过平凡生活却被心理障碍困扰的普通人。
不因崇拜犯罪而杀人,只因世界遗弃而成魔。
——END——
Ⅷ 你如何看待《小丑》这部影视人物的内心深处
观看完了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Joker》,整部电影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纯粹”。
从情节层面探讨主角亚瑟唯一的渴求就是“存在感”,电影初期他质问心理咨询师:“你没有在听我,没有人听我。”一个社会最底层,也有着自己的梦想,站在舞台上给人带来欢笑。但是到他一步步去尝试时,尝试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一个能被这个社会接受的方式。亚瑟内心中极度渴求他人的“回应”,哪怕是一丝丝的回应,对他来说都是关怀与爱。
可是,现实的墙壁坚不可摧,他注定是成为被上层无论是在物质又或者是精神上消费的一员,就像他和小布鲁斯中间铁栅栏,冰冷坚硬。影片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他站在托马斯韦恩面前,用卑微的细声哭诉到:“父亲,是我啊!”你能听到我吗?就像用头激烈去碰面前的这层屏障,去告诉整个社会我在这里啊,即使血肉模糊,也没有丝毫的回答。
从亚瑟到小丑之间的蜕变第一次是他拿起枪去杀人时,在灯光昏暗的厕所里舞蹈,在那一刻,他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是不等同于那种脱口秀上披着华丽外衣的粗俗,色情以及嘲讽底层阶级的快乐,属于他的快乐简单,直接,宣泄。
社会是伪善的,人心是虚伪的。用恶去唤醒善,他极度不喜欢这么做,但别无他法;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小丑这个角色。我们喜欢他,并不是因为推崇他的行为或是能记得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恶行, 最主要的原因是——小丑恶得很纯粹。
Ⅸ 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解读《Joker》男主亚瑟·弗莱克
电影《Joker》改编自DC漫画,是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杰昆·菲尼克斯担任男主的一部犯罪剧情片。电影试图还原20世纪80年代美国那种经济衰退、人心焦虑的大环境,并将小丑的诞生归咎于畸形的社会。男主亚瑟·弗兰克是一位身患怪病的社会底层,他依靠扮演小丑在路上举广告牌谋生,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脱口秀主持人,但是他不分时间地点大笑的疾病却让深陷泥淖,被梦想抛弃,被爱情抛弃,被社会抛弃,被生活抛弃,这一切让亚瑟本身坍塌,他内心潜藏的邪恶小丑慢慢苏醒。本文将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的视角下解析电影男主亚瑟是如何变成象征社会罪恶的小丑。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他曾用冰山来形象的比喻,认为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就是我们的无意识部分,即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有遗传的本能和性欲构成。无视逻辑、理性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奉行“快乐原则”。自我在本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可以调节本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奉行“现实原则”。“超我”也被称为理想自我,奉行“道德原则”,代表着良心和理想,主要作用是按照个体所属的社会道德观念,鉴别善恶,作为个人处世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构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整体,一旦任何一个层次遭到破坏打破平衡,就会造成人格的分裂,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小丑便是这种人格层次平衡打破后的产物。亚瑟是生活在都市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人士,他依靠社会救助和自己微薄的薪水养活自己和患有精神病的母亲,他的“自我”渴望得到尊重,但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他那奇怪的大笑病。电影开端亚瑟对着镜子化小丑妆,整个电影里亚瑟第一个微笑是侧面镜头,他笑得真诚,眼里温和而光亮,随后切换到正面镜头,他把手伸进嘴里压迫式的拉扯嘴角做出夸张奇怪的笑容,这里的笑容是他对工作的尊重。随后他扮成小丑举着广告牌穿梭在人群中为了工作欢乐的跳着笑着,但即使是如此渺小的的工作他做得也并不顺利,几个流氓抢走了他的广告牌并痛打了一顿,与此同时他还需要面对老板的责骂和同事的挖苦,他所渴望的尊重离他还很远。他去看心理医生,要求医生给他加大剂量,他的“自我”还在挣扎。回程的公交车上他心怀善意取悦孩子的镜头是整个影片难道可以称之为温馨的片段,但这镜头稍纵即逝,随之孩子的母亲投来了鄙夷且防备的目光,仿佛他是什么见不得人的脏东西,斥责他“请别再骚扰我的小孩”,亚瑟受不了这样的目光,他辩驳但没人听,更加不幸的是他的狂笑症又发作了,但是他仍然不忘记解释,他把随身携带的小卡片递过去告诉男孩母亲他患有精神疾病,男孩母亲可怜的看了他一眼然后道歉最后漠视。亚瑟狼狈的离开,回到家他继续扬起笑脸陪着母亲聊天,照顾母亲。同事兰德尔知道他被抢了广告牌的事情给了亚瑟一把手枪,亚瑟想过拒绝,随后他被老板勒令还回广告牌还被扣了工资,亚瑟独自在肮胀狭小堆满了垃圾的小巷子里发泄,回到家后他用兰德尔给的手枪朝着屋子开了一枪。亚瑟长期被“自我”的“现实原则”所囚禁,他忍受着众人对他的嘲笑冷漠,努力坚持工作,照顾母亲,甚至是保持微笑,但是现实的鞭打让他不得不疯狂,原始的“本我”不断拍打着“自我”的囚笼,试图越狱,而这一天越来越近。
著名的脱口秀大师莫里·弗兰克是亚瑟的心中的救赎,他不快乐的时候总喜欢呆在那逼仄的房间里看着莫里的节目跟着他欢笑,他渴望着成为像莫瑞一样成功的脱口秀主持人给人们带去欢笑,他幻想着和默里同台,默里夸奖他并说“如果他拥有这样的孩子,会为他放弃一切的。”这是亚瑟理想中的自我,也是他的超我,即获得成功。这种成功不仅是事业的成功也是爱情的成功,可是他都失败了,事业上他因持枪去医院所以被解雇,朋友兰德尔反咬他一口说他主动买枪,爱情更加只是他虚构出来的妄想。地铁上他因为悲伤狂笑症再次爆发,几个骚扰女人的流氓因此暴打他一顿,事业的失败,朋友的背叛以及来自陌生人的凌辱让他到了临界点,亚瑟拔枪打死了流氓。这是“本我”的第一次爆发,他反抗了现实,获得了快乐,小丑人格也正式出场。杀了人的亚瑟逃跑到一个封闭的洗手间,他跳起优雅诡异的舞蹈,从容张开手臂拥抱镜中的自己,这时的亚瑟意识中的“本我”和“自我”开始共存。
单亲妈妈苏菲是亚瑟“超我”胜利的最后希望,但这希望是虚无的,因为他和苏菲的爱情都是他的妄想,当这段美好的爱情破灭时,楼下不断传来的警笛声暗示亚瑟杀死了苏菲,与此同时也杀死了自己。“自我”和“超我”都快要败下阵来。
影片的后半部分,亚瑟发现自己是母亲抱养的孩子,而他尊重敬爱的母亲不过是一个患有妄想症的疯女人,他以为是父亲的托马斯·韦恩不过是她母亲杜撰出来的谎言,他童年被母亲各种施加的伤害也变得清晰,他杀死了母亲,此后兰德尔和侏儒盖瑞找上门来,亚瑟遵从“本我”的欲望杀死欺骗了他的兰德尔,但是他却亲自送走了侏儒盖瑞,因为那是唯一对他好的人。晚上他如约去了默里的脱口秀节目,他要求工作人员称呼他小丑,在台上他和心中的信仰默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然后开枪杀死了默里。至此,亚瑟的“本我”完全战胜了“自我”和“超我”,代表了亚塞的人格随着他那瘦骨嶙峋的身体逝去,而象征着“超我”人格的小丑彻底破笼而出,他弑母、杀友、摧毁心中的信仰,他不再与现实妥协,抛弃了所有的理智和道德,最终成了罪恶的小丑。电影的末尾,小丑被警察逮捕的路上发生车祸,无数戴着小丑面具的人在街上游行,他们把昏迷的小丑抬到车顶放着,小丑摇摇晃晃站在车顶,目光所及全是戴面具的小丑,他们高呼让他站起来,小丑站在车盖上跳着曾经他在地铁站杀人后跳的舞蹈,他把手伸进嘴里,拉扯嘴角,露出笑容,小丑破开亚瑟的躯壳新生。
弗洛伊德“意识三论”认为人类意识产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是潜在的动力,这种潜在的动力便是潜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人格一样具有非理性和无逻辑的特征,这种潜意识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便会逐渐生根发芽长大。就如影片中的小丑,八十年代的美国大环境压抑不已,失业死亡生存的压力让整个社会痛苦不堪,无时无刻不在响着的警笛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残酷,自身的残缺不堪,现实的痛苦不断刺激着潜意识支配意识,奉行“快乐原则”的“本我”人格与这个糟糕的社会无比般配,于是小丑作为邪恶的代表在众人的信仰下诞生,犹如亚瑟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生更有价值”。
亚瑟死了,小丑新生,他再也不需要做那个明明有精神病却需要竭尽全力假装正常的人。
Ⅹ 高分电影《小丑》,究竟想要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电影《小丑》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喜剧人,由于遭到社会的冷漠和伤害,慢慢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小丑》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关爱弱势群体,若一直给予他人冷漠,那么积累太多负面影响就会有爆发的一天,有可能引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