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日本战败后,天皇是怎么处置的
没有处置天皇。
虽然审判天皇的国际呼声很大,但始终没有审判天皇,主要是证据不足和美国庇护;因为东条英机那些甲级战犯把很多罪名都揽到了自己头上,而且裕仁本身也很少做决策,加之盟军在日本投降两个星期后才进驻日本,给了日本政府和军部大量的时间销毁罪证,尤其是对天皇不利的证据,所以很难起诉他。 第二是政治上考虑,主要原因是冷战需要,美国需要扶植日本在远东抗衡苏联,故而放宽了对日本皇室的追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驻日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因素,他认为日本不能没有天皇,没有了天皇的日本会崩溃的,审判天皇将会对日本国民造成非常巨大的心里动荡,不利于占领军的统治,所以顶着巨大的压力坚决力保天皇(麦克阿瑟的个人威望实在是太高了,麦克阿瑟的意见对美国政府有重要的影响力),所以没有追究裕仁的责任。
2. 电影最后的武士中日本的天皇是哪位天皇
其实就是明治天皇,是日本内战中的西南战争。
其实从电影里分析,明治早就对老师下死手了。
第一次派遣新兵去试探老师的虚实,样老师骄兵必败,之后派遣天皇的禁卫军,也就是那群高级忍者,其实表面上那群忍者是大村的人,实际上就是天皇的暗影利刃。
最后调遣自己的精锐部队消灭自己的老师,其实本片中最腹黑的就是天皇。
3. 投降日政变军官占领皇宫是什么电影
《日本最长的一天》
日本 剧情/历史 135分钟 2015年
2015年上映,由原田真人执导的电影 更多义项
《日本最长的一天》是原田真人指导, 役所广司、本木雅弘、松坂桃李、堤真一、山崎努等主演的剧情、历史、战争电影。影片于2015年8月8日在日本上映。[1]
该片讲述二战末期联合国要求日本投降否则在本土决战,内阁连日连夜为此议论纷纷,直到广岛长崎发生原爆事态恶化,在让1亿日本国民牺牲的漩涡中,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役所广司),昭和天皇(本木雅弘),首相铃木贯太郎(山崎努),书记官迫水久常(堤真一)在进行是否投降的苦恼决定,另一方面反对投降的畑中少佐(松坂桃李)率领年轻军人进行 叛 变,准备占领皇居及电台,在终战的前夜发生的事件。
4. 二战时日本战败,为什么天皇会平安无事
说天皇平安无事,估计意思是说他没有被抓起来审判。实际上,他战后并不平安,事儿也不少。
先说为啥没有被审判。
以前答过多次类似问题,简单地说,有3个原因:
1.日本人离不开天皇
天皇是日本和族的始祖天照大神的后裔,不管客观上是不是,日本人就这样认为的,所以作为自己的祖宗,天皇无论如何不能被抓捕审判绞死,那样的话,全体和族人都不同意。
所以,他们说,天皇是没有错的,理论是这样,现实中也必须是这样。
那么,如果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被证明确实是错的,是不是天皇就必须有错呢?
也不是,此时,日本人会说,天皇的意思是对的,只不过是大臣们给做错了。
天皇在日本永远是对的,记住这一点就行了。
2.日本投降离不开天皇
1945年8月天皇裕仁宣布投降前,日本军国极端顽固派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能接受投降的,最高的神天皇宣布投降前,他们不惜发动武装政变阻止皇宫发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天皇录音。
如果没有天皇硬压,让700万日军乖乖交枪投降,简直不可能。对好战分子来说,投降还不如死亡,死亡是战争最高的归宿。懂日军的,这点必须理解。
麦克阿瑟说过,如果审判天皇,那么美国占领日本,将需要“再投入100万的军队,以及无限期的维持秩序”。
有人会问,前面说日本人对天皇绝对崇拜,后面说可能被日本人赶下台,矛盾不?
这是战前战后的不同情境,是日本两代人对天皇不同的认识,也是不同政治派别的目的不同。
现在天皇成了国体象征,远离权力,变得真正平安无事了。
5. 日本有哪些以二战为背景创作的经典电影
1.《萤火虫之墓》
一部1965年上映的老电影,讲述年轻女孩兼子为生计给老男人当情妇,回乡后受到村民唾弃。后与清作相识相恋,并不顾村民世俗的眼光,二人结为夫妻。但这是一个被战争包围的年代,国家、荣誉、爱情的矛盾一触即发,这三者该如何抉择?这部影片首先应吹爆若尾文子的演技,电影中传递出的极端爱情观也值得我们深思。一部经时光沉淀的佳作,推荐!
6. 看了美国拍的电影《天皇》,好像日本发动对华战争,偷袭珍珠港,都是一些中下层的人鼓捣起来的,高层的人
战术上,日本人取得巨大成功,但战略上,却是自杀。在深陷中国战区同时,又树敌于美国,决策如此无理性,堪称丧心病狂。
当时的日本政客真是一群疯子?
堀(音同窟)田江理这本《日本大败局》通过对“偷袭珍珠港”决策过程的勾勒,展现出理性是如何被吞没的——每个人都是明白人,可谁也不敢说不,都指望别人出头、自己附和,最终酿成集体灾难。
事实证明,决策失误不仅是最高决策人的问题,更是决策机制的问题,当高层利益与底层利益分离时,疯狂蠢行在所难免。
《日本大败局》
把球踢给东条英机
1941年10月16日,近卫文麿首相宣布辞职,第二天,天皇召见东条英机,命他为首相,这让东条大感意外。
在近卫内阁中,陆相东条英机令人头痛,他力主对美强硬,在决策圈中,人人都知道东条在瞎扯,就算和美国打,靠的也是海军,与陆军无关,且日本不可能打赢。
据估算,当时美国石油产量是日本的500多倍,生铁20倍,铜9倍,铝7倍,美国平均工业产量是日本的74倍以上。如开战,日本年均损失战舰140万吨,远超补充能力,到第三年,所有民用船只都将消失。
近卫文麿出身贵族,做事犹豫,总想讨好各方,可陆军和海军为了抢资源,都在拼命折磨近卫,东条英机的绝招是:频频打出“反美”牌。
在军国主义氛围下,“反美”等于“爱国”,有天然的道德合法性,这比逻辑更有号召力。中层军官多支持东条,他们出身寒微,靠个人奋斗爬上来,在升职的天花板前,他们觉得高层是一批投降派文人,应统统下台,好让他们放手大干一场。
明治维新后,陆军军人暗杀、政变被涂上悲壮色彩,因此前赴后继,决策圈人人自危,生怕被愤青误会,无人敢言反战,在东条英机咄咄进逼下,近卫文麿只好拖延,可东条拿出了绝招:设置解决问题的最后时间点。
在倒计时声中,近卫文麿干脆撂挑子,辞职了。
任命东条英机为首相,其实含有恶意:你也来尝尝近卫文麿的滋味,你还真敢和美国人开战?
撂挑子的近卫文麿
和平的机会就这么错过
把东条英机放到首相位置,他也犯难,他当然明白,跟美国开战是找死,但对当年吹过的牛逼,总要有个交代。
麻烦源于“七七事变”,日本陆军以为几个月就能取得对华战争的胜利,没想到深陷其中,造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匮乏,连皇宫的铁栏都被拆掉,送进炼钢炉。
逃避指责的最好办法,是主动出击,陆军产生了激进想法:进攻东南亚。东南亚有橡胶和锡,可以威胁荷属东印度提供石油,同时切断中国物资供给线,逼蒋介石投降。
可那里是列强的殖民地,美国不可能坐视。果然,日军刚迈开脚步,美国便下令石油禁运,日本陷入恐慌,储备用油只够一年,只能尽快向美屈服。
其实,美国也有意与日媾和,此时罗斯福已决心对德开战,他不想同时和日本打仗,他愿意让出实利,保留道德制高点。可东条英机更需要面子,以保证他“反美”表演不穿帮,在条约中,他设置了太多复杂措辞,对皮毛问题寸步不让。
其实,美国提出过大幅度让步的方案,但日本人没看懂,在最后日子里,日本人也提了让步方案,可美国人也无法看懂。
直到日本军机起飞瞬间,美日仍有达成和平的可能,如果没设置倒计时,日本外交官本可以发挥作用,罗斯福甚至对他们说“朋友之间总有商谈的余地”,但负责最
后斡旋的来栖知道,已经没有时间了。同样,如果能在面子上妥协一点,日本将尽收实利,可怎么向爱国派交代呢?又要“里子”又要“面子
无法回头的东条英机
为什么没人踩刹车
在冲向战争的进程中,日本有几方面力量可以踩刹车。
首先是裕仁天皇,他是反战派,还因此遭遇过暗杀,面对战争动议,他的一连串反问让将军们目瞪口呆,可明治维新以来,从没有天皇否决过内阁意见,他最终选择了退让。
其次是海军,山本五十六是坚决的反战派,可他没勇气反对上级,却主动提出“要打赢就先动手”,在反对错误决策方面,远没他在备战方面下的功夫多,在决定开
战的内阁会议上,海军竟将预计年损140万吨战舰的预测数据压缩了50%,成了日本造船能力足以弥补损失。负责人的解释是:反正天皇会否决。
第三是东条英机,他“反美”是为了拉票,未必发自内心,可大权独揽时,各方送来的都是利好消息,完美而大胆的“偷袭珍珠港计划”放在桌面上,他敢否定吗?那样他将失去政治基础,他用口号绑架了日本,可口号也绑架了他。
第四是日本外交官,来栖、野村等在国际社会拥有极佳口碑,他们了解世界,是坚决的反战派,但他们谨小慎微,宁愿大船沉没,只要不先淹死自己,就绝不主动作为。
”,结果全部丢掉。
坚决反战的山本五十六也没有勇气反对上级
日本自由派成了摆设
当时日本还有自由派,坚决反战,可他们朝中无人,民间亦应和者寥寥。
在大正(裕仁天皇的父亲)年间,自由派一度左右政局,带来空前的自由氛围,却遭遇戾气剧增的局面。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各阶层变动极快,可上层却相对封闭,这让人人都觉得自己利益被剥夺了。
有怨气,又缺乏政治表达空间,仇外成了最好的泄愤渠道,在教育、媒体推波助澜下,“爱国主义”一家独大,可透过这面扭曲的镜子,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日本,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如意,日本民众将责任推给了“卖国贼”,崇尚西方思想的自由派成为众矢之的。
近卫文麿是自由派大佬西园寺公望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西园寺本人差点在政变中被杀,他后期和近卫观点差异越来越大,甚至不再往来。
两人都反战,但近卫基于实力分析,认为开战必败,而西园寺则基于“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的价值观,反对为本国利益放弃道义准则。
事实证明,西园寺具有先见之明,在“偷袭珍珠港”决策过程中,没有一个高层人物从道义立场上提出异议,他们都是彻底的功利主义者,而没有道义高度,靠贪婪很容易结成罪恶同盟。
值得反省的是,西园寺的自由主义思想为何在日本没市场?这确有思想传统、文化传统的责任。
为什么类似的灾难在不断重复
当所有脚都不去踩煞车时,结局可想而知,其实,这样的悲剧在近代东方绝非个案,而是在反复发生,从这本书中,我们不难得出四层体会:
首先,后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后发者借鉴别人来减少“试错成本”,是为“后发优势”。可进入相持阶段,又会出现“后发劣势”:一方面,未经试错,社会就缺乏训练,无法化解高速增长带来
的集体浮躁心态。另一方面,后发者天然有方向感,只需跟着强者就行,可一旦持平或领先,就会出问题,因为其发展不是内生的,是模仿而来的,是在“与别人
比”中获得的,比的对象一旦消失,就可能走向盲目。
盲目加浮躁,必然无视普世性,陶醉于自我的特殊性,最足酿成灾难。
第二,要警惕民族主义绑架社会:
民族主义是美好的情感,也是值得尊重的价值追求,但政治理想应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社会生活丰富多元,不能用政治标准来衡量。
万物进化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人类也如此,政治与社会的分离是大势所趋,也是迈入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执着于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不仅约束整体进步,还会造成历史退步。
政治标准往往神圣,能给人存在感与激情,从而忘掉现实的平庸与挫折,日本之所以走向战争,中层军官是重要推力,由于制度遮蔽,他们看不到全部真相,特别容
易被神话、激情所欺骗,如果高层以为用制造神话、煽情就能凝聚中层、把握更多的资源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生物界经常是牛摇尾巴,但在权力场中,常常
是尾巴摇牛。
第三,有人反对总比没人刹车要好: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来栖、野村能不顾一切,果断向美国让步,结果会不会改变呢?
但,在专制的刺刀下,勇者早已牺牲了,剩下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只有工具价值,人类的尊严与情感完全被阉割掉。正如山本五十六反对自杀潜艇,但依然在实战中使用,表示一下异议,已是有人性的最高证明了,靠这样的人,怎么能对抗专制主义?
专制的特色就是不接纳反对派,进而变成消灭反对者,然后是消灭反对声音,最后是消灭不赞同的声音。一个社会缺乏“忠诚的反对者”,只会增加“不忠诚的赞同者”,逼人天天喊伟大,是在批量培养佞臣,而佞臣哪里会踩刹车。
第四,警惕从错误走向更大的错误
日本原本有足够机会来修复错误,既然受侵华战争拖累,退兵就是,虽然没得到想要的,但至少不用再付代价了。
然而,在专制社会中,高层权力缺乏合法性,只能扮演全知全能,才能号令手下,它决不能犯任何错误,当大家都看到他犯错误时,他只能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这个错误。
从错误走向更大的错误,因为做决策层不要直接承担错误后果,选择让别人去送死,总比选择让自己死要容易,说到根上,还是制度问题。
值得商榷的史观
本书搜求材料甚勤,展现出历史更丰富的侧面,但遗憾的是,作者往往逆推当事人心态,这很难被视为严肃的历史研究。毕竟人的想法在不断改变,再多材料,也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确实是这么想的,在貌似合理的遮蔽下,其实推销的是作者的历史观和认识水平。
将写历史还原为写人,确实更好看,但这就混淆了历史与文学的界限。作者试图证明:错误决策出台的根本原因在于决策群整体素质不行,不如明治维新那一代。这
固然是日本社会对“二战”的主流反省之一,但它忽略了对社会、文化、制度等层面的反省,换言之,如果找对了人,日本就能走出困境,却忘掉了明治维新也有太
多妥协,在当时,优秀人物弥补住了制度的裂缝,可这个裂缝随着发展的压力日益变大,终会发展到谁也补不了的地步。
就算东条英机这一代没出问题,将来也会出问题的。
多余的话
记得20年前,曾和友人闲聊“未来最担心什么”,我说社会发展后,最大危险是民族主义狂热,友人不以为然,认为我没有到“底下”看一看,腐败、贫穷、无秩序、愚昧比比皆是,哪个不比民族主义更可怕?然而,20年后却证明,这一切都能转化为民族主义的资源。
如果说未来20年最担心什么,那就是历史倒退,相信很多人会说,怎么可能,曾经的时代不可能再回来了,因为大家都已经是明白人了。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即使都是明白人,也依然可能携手走进灾难,依然会集体抛弃理性。
还是说那句最俗的话吧:以史为鉴。
作者:陈无知
7. 这部年度最佳日本片,果然在国内遭到了1星差评!
继1988年宫崎骏的《龙猫》之后,又一部动画电影拿下了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的第一名——
《在这世界的角落》
家住 广岛 的 铃 ,喜欢发呆,
更喜欢画画,
她用画画的方式给妹妹讲故事:
替小学同学画画时,把翻滚的浪花画成跳动的白兔:
战事加剧,家里领到的物资减少了。
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铃却竭尽全力,
在纷乱的战局中,用一双巧手,改变生活的苦涩。
她采来野菜,琢磨烹饪方法:
苦中作乐地用拉小提琴的姿势把野菜下到锅里,
生活越艰难,她反而越有干劲。
“明天的饭也交给我吧!”她笑着说。
片中这一段,铃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配乐也很欢快,但我却被戳到了(奇怪的)泪点。
铃只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不懂政治、不懂战争,
看到海港停着载员2700人的军舰,她想到的却是洗衣做饭的问题。
看到家门口飞来的白鹭,她想到这里空袭频繁,想让白鹭逃远一点,逃到广岛去,却不知广岛将会有更可怕的灾难。
在大时代下,铃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既无心也无力改变什么,她所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操持好一家人柴米油盐的生活。
但这样的生活总是劳累而艰辛,铃偶尔用画画来排解。
一次,铃在城里迷路,遇到了一个为她指路的女孩凛,凛小时候被卖到这里。两人聊到吃西瓜的话题,凛说自己只在小时候吃过一次红色的瓤。
于是铃就为她“画饼充饥”:
战况恶化,本来是文职的丈夫周作,现在成了军人,不知道几个月后还能不能回来。
晚上,铃看着睡着的周作,为他画像,画下来就不会忘记了啊:
随着时间推移,战局更为吃紧,
一次次的空袭,夺走了铃的亲人,
铃也失去了右手。
她再也无法用画画来逃避现实、制造美梦了。
但她依然保持着一副乐观坚强的样子,
直到1945年8月,广岛被投下原子弹,
在收音机里听到天皇宣布战败投降的消息,铃再也忍不住情绪爆发。
怎么就败了呢?这不是一开始就该有战败的觉悟吗?现在你说投降就投降了,那我遭受那么多苦难的意义是什么?
女主角铃说的这一段话,惹了不小的争议,也让本片在国内的口碑遭遇滑坡:
豆瓣评分从之前的8.8,跌到现在的 8.2 。(可能还会继续跌)
有超过 5% 的人给它打了1星或2星,这对于一部8分以上的电影来说,实属罕见。
有人认为,它作为一部反战片却对战争的反思不够:
有人甚至说它靠卖惨来洗白战争:
但另一方,有人则认为前面这些人是过度解读:
有人说它是一部堪称伟大的反战动画,铃的那段话其实是对好战者最好的拷问:
……
其实, 中国人在看日本的二战题材电影时,产生类似前者的精神敏感很正常。
像之前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宫崎骏的《起风了》,也都受过类似的批评和质疑。
就连日本国内,也有人对此类反战片表示不满 ,
著名编剧 荒井晴彦 (代表作《深夜食堂2》)就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在这世界的角落》:
《在这世界的角落》还是没变的“战争=被害”的电影,这样是不对的,平民对战争就没有责任吗?有田中裕子因为战争失去一只手诉说天皇的战争责任的电影,有描写战争时期下日常生活的电影,也有描写加害别人的电影,难道已经忘了吗。现在的观众太差。
荒井晴彦还真是毒舌,前半段还批评了我很喜欢的《你的名字》
但是, 任何一个正常人,看过《在这世界的角落》后,都不会产生一丝好战情绪 ,即使它是以受害者视角来控诉战争的。
对于那些“反思不够”的批评质疑,我想不管怎么说,有反思总比那些死不悔改的右翼强:给这片打1星既换不来和平,也可能会伤了日本反战派的一片苦心。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中残破遗址
同时,我也希望,日本的反战片能有更大的突破。
在广岛和平纪念馆里,有这样一段令人宽慰的文字:
《历史的教训》
世界上第一次投下原子弹是在广岛。至今,无法颠覆的痛苦还在继续,原子弹是一种非人道的武器。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原子弹是战争的产物。当时,伴随着日本的殖民政策,在世界各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给很多外国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不仅仅是原子弹,我们无法绕过事实背后的背景来反省历史,应该反省的是战争给无辜带来的伤害,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学习到和平的珍贵。
参观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小学生
我相信在这样的反思教育下,“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观念会在更多日本国民心中生根发芽。
8. 一部电影,讲述1900年左右,一帮日本人叛乱,反天皇,还有一帮人保护天皇的,这部电影叫什么,另外,
你看看是不是
《最后的武士》 讲的武士阶层和新式军队的战争 汤姆克鲁斯主演
德国战争电影《帝国的毁灭》《希特勒的少年》还有无耻混蛋
科幻点纳粹片《钢铁苍穹》
9. 一部二战电影,日本人为了活命装死,最终难逃全军覆没
《太平洋的奇迹》
《太平洋的奇迹》改编自唐·琼斯《大场荣,最后的武士:塞班岛1944-1945》实录小说为蓝本,由日本导演平山秀幸执导战争片,竹野内丰、井上真央、山田孝之、唐泽寿明、尚恩麦高文等主演。
影片讲述1944年6月15日,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激战地区——塞班岛上,只有47人的日军面对着拥有4万5000兵力的美军,有一名被美国大兵称作“狐狸”日本陆军大尉大场荣处于绝望状态下的日本士兵生存到最后一刻的身影。电影于2011年2月11日上映。
该片1944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远在南洋的塞班岛迎来了最为残酷的时刻。美国7万大军登陆小岛,以压倒性的优势摧毁了日军的防守。败局已定,日本军官下令全岛军民“玉碎”效忠天皇,美丽的塞班岛瞬时成为血流成河的人间地狱。陆军步兵第18连队的大尉大场荣(竹野内豊 饰)率领2000名战士向美军发起自杀式攻击,一番肉搏之后两败俱伤。大场侥幸逃生,遇到堀内今朝松(唐沢寿明 饰)、木谷敏男(山田孝之 饰)等其他部队的残余同志。适值此时,“生存”的信念占据大场的内心,他决定保护幸存的军民直到战争最后 。
日本陆军步兵第18连队的大场荣上尉被派往距日本两千多公里的塞班岛。塞班岛是日方重要的军事据点。大场所属的日本陆军43师团受命死守这个小岛。此时的日本已经难挽败势,由于悬殊的装备和兵力差,美军轻而易举地登陆了塞班。守卫部队的干部在发出玉碎命令后自杀。接着,众多害怕被美军俘虏的平民相继坠崖自尽。
大场麾下的士兵接踵战死,他本人也做好了玉碎的准备。然而在被美军包围的危急时刻,大场不假思索地躲入尸堆中,此举让他突然察觉了内心对生的执着。救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婴儿后,大场更强烈地感受到“活着”的意义。他本来是个地理教师,他很有人望,失去长官的士兵以及不少平民渐渐聚集到他身边。在黑道出身的一等兵堀内今朝松的协助下,大场带领残部潜入塞班岛中部的塔波查山,继续打击美军。
美国海军部队宣布占领塞班岛,有过日本留学经历的哈曼·刘易斯上尉却感到一丝不安。有一些日本人还在不懈顽抗。美军好不容易才知道捉弄他们、令他们头疼的残敌其实只是一支很小的部队。美方给这支神出鬼没部队的指挥官起了一个外号——狐狸。
大场部队不断利用地形打游击,让美军“出血”,美方高层终于决定进行大扫荡。然而对“狐狸”心怀敬意的刘易斯却不希望对方战死。
1944年11月,距离天皇颁布终战诏书还有九个月。大场上尉必须以微尘般的四十七人兵力应对美方四万五千大军,他将如何在绝望之境中继续保卫平民,和战友们一起活下事迹。
10. 总揽统治权的二战日本天皇,战犯名单中为什么划掉了他呢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给日本战犯定罪
为了保证这个国体,这些天皇重臣们自然要百般为天皇辩护,把所有战争责任都推到军部身上。经过十天的调查后,菲勒斯给麦克阿瑟的结论是,作为神一般的信仰存在,判处天皇有罪或直接废除天皇制,将会引发日本国内此起彼伏的起义,美国可能还要付出上百万军人的生命,
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这也是符合历史现实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旦废除天皇制,美国人眼中的“红祸”苏联,势必渗入日本,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在麦克阿瑟与天皇在驻日盟军总部的会晤后,日本天皇可以说正式从战犯名单中被划掉了。
但是无论结局如何,日本在中国的滔天罪行是不可能被掩盖的,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牢牢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誓要奋发图强,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