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中国第一战争电影解说词

中国第一战争电影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2-11-27 21:40:19

⑴ 电影《开国大典》片头那段解说词

《开国大典》片头解说词:
“在古老的中国,公元1949年,是震撼人心的岁月。5000年的日月星辰,黄河曾多少次荡击沧桑大地,可没有哪一次的改朝换代可以和毛泽东及其战友们领导的这次壮举比美。这是一场关系到民族兴亡,关系到两种命运的最后决战。集合在共产党大旗下的人民正在冲决反动派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迅跑!听,那是炮声,那是呐喊声,那是进军的鼓声,那是亿万人民迈向新生的脚步声。历史终于为新中国拉开了帷幕,那些驾驭风云的人物,正在筑起辉煌的大厦!”

⑵ 电影《长津湖》,从四个维度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从知道电影《长津湖》开拍的那一刻,就有太多疑问萦绕在我的心中,甚至对于这部电影即期待又害怕!期待,它是一部讲好那段 历史 的电影;害怕,它没能做到。

而这些疑问和复杂的情绪都结束在了《长津湖》放映后,影厅响起观众自发的掌声和片尾字幕滚动许久却依旧没人舍得离场的事实中。

我想这是大家对于这部电影最大的认可和尊重吧,因为电影几乎完美地解答了一个很多人的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去抗美援朝?毕竟有战争就会有牺牲。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还能经得起一场与当时世界最强军队的较量吗?

关于为什么要打这一仗,电影从四个维度给出了答案:

第一,国的维度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韩国仁川登陆并迅速逼近三八线。“三八线”即当时韩国与朝鲜两个同一民族但政治体制不同政权的临时分界线。越过三八线就构成侵略朝鲜的事实,如果朝鲜被占领将会直接威胁到我国,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毛主席(唐国强 饰)用最精炼的语言解释了不得已而参战的意义:“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其实,这也是毛主席用最朴素的语言为广大人民和官兵诠释了老祖宗所留下的深邃智慧,春秋时期兵书《司马法》中对待国家与战争的关系早就总结过: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句话不仅辩证地分析了战争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也恰好准确地反映了这场战争双方的区别所在: 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

我认为,前者用来形容美军再合适不过,自恃国力强大而频频发动战争,终究会自食苦果;后者充分说明了我国出兵的缘由,苟且偷安,懈怠战备会导致丧师失地(失去军队和国土),甚至国破家亡的下场。

所以老祖宗的智慧强调了,既不能“好战”也不能“忘战”,回到这场战争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慎战”但绝不可“畏战”!

因为事实就摆在面前,美国飞机已经轰炸了中国安东(今辽宁丹东),在我国的领土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形下,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诚然,新中国刚刚诞生,中国人民已经承受了太多战争之苦,我们当然渴望和平厌恶战争。但我们“厌恶战争”绝不等于“畏惧战争”。而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你要战那便战,勿谓言之不预也。(意为“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具体到这场战争便是在我方一再向美国表示如跨过三八线就会出兵的警告无效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参战。

第二,家的维度

刚刚结束了解放战争,七连连长伍千里(吴京 饰)带着兄长伍百里烈士的骨灰回到家乡,得知政府给一辈子住在船上的父母分了地,他吃着家里的饭菜,终于盼到了和平安稳的日子,畅想着给家里盖房,再给弟弟伍万里(易烊千玺 饰)娶个媳妇,而就在这时又被紧急召回了部队,准备赴朝。

在动员会上,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张涵予 饰)对广大战士又讲了一个大白话,也是大实话。更是从每个人的小家出发,解释了不得已而参战的意义: “这地给了咱,不能再让人给抢回去。”

这是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懂的道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经历了百年的疾苦和战争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刚刚过上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日子,这时有人来抢,我们只能誓死捍卫。人民子弟兵不正是老百姓的孩子吗?

正像电影中毛岸英(黄轩 饰)请求彭总(周小斌 饰)让自己上前线时说的:老百姓家的孩子一句话就上了战场,我为什么不行?

在电影《长津湖》里,不仅有伍千里,伍万里的小家,更有刚成立的国家;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全盘考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誓死守护。电影通过几个小情节用不同的视角也清晰地告诉了大家,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 历史 的抉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白和牢记。

第三,未来的维度

弟弟伍万里也要跟着哥哥伍千里去前线,伍千里说: “老大(伍百里)说了,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

一句话让我瞬间破防,眼睛湿润。因为这句台词把这个人物写得太生动了:一是让人感动于当哥哥的对弟弟的保护与疼爱;二是从战士的自身,以另一个维度解释了打这场仗的初衷——守护每个人心中都期盼的美好未来!

原本已经复员的七连指导员梅生(朱亚文 饰)知道这战争无可避免后放弃复员,带着女儿的照片紧急归队。连长伍千里问他为啥?他说:

“我希望我的女儿可以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

一句话,再次破防!

他们那一代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为的就是在他们手里打出一个朗朗乾坤,让子孙后代不再遭受战争的威胁。

我至今还深深地记得老爷子淡淡地说: 轮到你了,你就得上。

其实无论是从国,从家,还是从未来这三个维度去看,最终都总结为那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真正是打得一仗开,免得百仗来,为新中国打出了71年的和平发展,如今71年过去了,但我中华儿女的胆气绝不能随风飘去!只有我们做好了轮到了就上的准备,才有可能永远不会轮上的。

第四,电影的维度

说电影《长津湖》拍好了这场战争,不如说《长津湖》带领着观众们走进了这场战争!首先从故事的讲述上《长津湖》仿佛是有生命的,因为叙事的节奏自始至终保持着张弛有度的呼吸感。

故事以连长伍千里带领的七连入朝参战为视角展开,志愿军战士们自登上入朝的火车,就不停地遇上生死难题,然后又迅速而惨烈地解决难题。

火车遇到敌人飞机轰炸,志愿军战士们只得丢弃大部分口粮迅速转移进入山林隐蔽。还没来得及放松,下一个升级了难度的生死难题又抛在眼前,在护送电台途中七连偶遇兄弟部队被美军围困,分兵救援,打赢一场惊险的遭遇战。

战斗间隙,观众们又能够跟着战士们稍作休整,获得短暂又珍贵的欢快时光,进一步感受到战士们的可爱,可热乎饭刚进嘴又接到命令进入零下40度的深山老林作战,棉衣还没拿齐敌人又来轰炸......

紧张,担心,又充满战胜困难的决心,观众们就这样跟随着七连一起跌跌撞撞地前行。又因逐渐对他们的了解而更加担心下一次战斗所要面临的危险,这种节奏无疑将观众们自然而然地带进一种最真实的战斗状态和紧张心理,既担心时间太快任务难以完成,又担心时间太慢战士们能否脱离危险,在这种极为矛盾的情绪中,三个小时一晃而过,意犹未尽,甚至无法完全走出来,想要继续跟随七连进入下一场战斗。

这也是文章开头所形容的片尾字幕滚动许久却依旧没人舍得离场的一个原因,电影虽然已谢幕,但给观众们的感觉是抗美援朝战争还远未结束,七连战士们的安危依然牵动着观众的心,可以说影片带来了一种罕见的延展性,后劲儿太大了。

那是一种让所有人与七连,与所有志愿军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后劲儿。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们也不过是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普通年轻人。

电影《长津湖》从电影本身的维度让我们如今的年轻人牢记: 是那个时代的那群年轻人冒着埋骨异国他乡的风险,守护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这群年轻人的自由幸福。

电影中有一个画面,特别特别美,美到摄人心魄,美到无人不落泪的程度。

这群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乘坐火车前往前线的途中,火车门被伍万里打开,突然来到他们和观众眼前的是一片祖国的壮美河山和万里长城。

这群望向祖国山河大地的志愿军战士,便是守护这片大好河山,不容他人侵略一寸一毫,最可爱的人。

是几个人分吃一个冻得邦邦硬的土豆的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为三餐选择吃什么发愁的机会,是在天寒地冻中只穿着单衣与敌人英勇作战,被冻牺牲时还保持战斗姿态的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是买这个牌子还是那个牌子棉服的机会。

他们中的很多人再也没机会看见他们守护的这片锦绣山河如今有多么的美丽壮阔,他们看不见了是为了我们能看见,而无论是在71年后,还是在多么遥远的未来,我们都必须能看见他们。国庆走进电影院,看《长津湖》,致敬先烈们!

⑶ 第一部抗美援朝电影并非《上甘岭》

1956年1月,距离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已有两年半时间,长影厂首次对外公布了筹备拍摄《上甘岭》的消息。剧本最初起名为《24天》,由导演林杉、沙蒙以及时任志愿军文化部文艺科长的曹欣和十六军文工团长崔家骏(笔名肖矛)共同创作,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忍饥挨饿、顽强坚守上甘岭24天,终于迎来大反攻的最后胜利。

该片原定于当年的10月1日上映,但由于拍摄工程浩大,直到1957年春节才与观众见面。从元月27日至2月28日的一个月里,《上甘岭》仅在北京一地就连续上映了876场,观众达679675人次,平均上座率超过了92%,打破了首都上映任何一部影片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可谓盛况空前。

准确地说,《上甘岭》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而抗美援朝是一个宏大的题材,早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之际,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故事片亦已诞生。

1950年10月26日,在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响了入朝参战第一仗的第二天,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宣告成立并向全国发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实际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务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这个爱国教育,都能积极参加这个爱国行动。”

作为解放前受美帝国主义侵略最深重的城市,上海人民的反美爱国热潮无比高涨,昔日的“电影皇帝”金焰身为电影界为数不多的朝鲜族演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现身说法,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表达了“愿为祖国洒尽最后一滴血”的决心。

1951年,上海私营的长江影业公司率先推出了国内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故事片《控诉》,该片是根据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上戏前身)师生创作的独幕话剧《美帝暴行图》改编,由电影演员蒋锐、高博、钱千里、王人美、韩涛等与剧专学生共同演出。

影片由“战争贩子”、“伪君子”、“原子笔大王”、“景明大楼”和“如此纪律”等5个段落组成,由杨村彬担任总导演,朱端钧、胡导、何兆璋、许秉铎和谢晋等5位导演各负责一个段落,当时谢晋年仅27岁,这是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

《控诉》一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时民众中普遍存在恐美、亲美和对自身力量认识不足的问题,一来担心“中国打不过美国,因为美国有原子弹”,二来担心“前方战争会影响后方物价”,甚至有人还有“解放后的生活不如解放前好”的错误观念。《控诉》全面揭露了美蒋反动派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暴行以及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1952年,长江影业与其他7家私营电影企业联合组建为国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次年又与已有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影。正是在这个合并过程中,上影派出了一支由范正刚带队、冯喆、孙道临、金乃华、潘文展、穆宏、史原、凌之浩、铁牛、仲星火、孙永平、王琪和叶小珠13人组成的演员队伍赴朝慰问演出并体验生活。他们冒着炮火为前线的志愿军战士进行演出,迎着烽烟进行采访,搜集素材。

在一次转移阵地的途中,之前曾在上影第一部影片《农家乐》中扮演陈七斤、在《胜利重逢》中扮演耿老爹的范正刚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1953年5月,就在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之际,上影接到了拍摄反特片《斩断魔爪》的任务。该片原名《罪恶的黑手》,剧本出自时任公安部宣传室副主任赵明之手。抗美援朝之初,赵明曾陪同苏联专家前往东北,了解到美蒋特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国境内、阴谋策划破坏和颠覆活动的敌情,联系到1952年6月23日美国侵朝空军曾大规模轰炸中国境内的鸭绿江水电厂,他决定以电影的形式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警惕,自觉地与国内外敌人作斗争,保卫新生的共和国。

这个剧本得到了公安部长罗瑞卿的肯定,电影局原本希望由东影(长影的前身)拍摄此片,由干学伟执导,但干学伟和曾拍摄过新中国第一部反特片《无形的战线》的伊明均认为该剧本问题多多,远不够拍摄水平。

经过修改,剧本最终辗转到上影,接手此片的是解放前拍出过《万家灯火》和《希望在人间》等现实主义力作的著名导演沈浮。由于开拍时,朝鲜停战协定已在板门店签字,影片仅保留了总工程师周昌民为防范美军飞机轰炸研制先进的防空武器这个引子,更多注重表现的是新 社会 的面貌、新时代的精神,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人物塑造和人物心理的描写上。

尽管如此,该片依然被视为一部侧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影片汇集了陶金、张伐、韩非、高正、高博、陈述、凌之浩、李纬等一批影星,并在青岛和哈尔滨两地拍摄外景。反特片是抗美援朝电影的一个主要分支,其代表作当属1960年长影拍摄的《铁道卫士》,而《斩断魔爪》则比《铁道卫士》早了6年,当然,也比《上甘岭》提前问世。

⑷ 我国第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片是

我国第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片是《上甘岭》,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电影改编于电影文学作品《二十四天》,叙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旅八连在营长张忠发的带领下接受某阵营后,在粮食危机停水的情形下坚守矿坑。

摆脱难以想象的艰难,击退了对手数十次攻击,以令人吃惊的恒心坚守24天,最后迈入大军队攻打获胜的故事。

上甘岭战役是全部抗美援朝中更为惨重的战争之一,志愿军战士职业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促使上甘岭变成勇敢坚强不屈的代称,也此后变成了我党我军甚至中华文化始终的精神高地。

为搜集素材内容,感受真实战争自然环境,编导专业工作人员赴中国朝鲜战地与队友们一起亲自体会,大半年时间访谈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原材料。

在这个基础上,编导专业对战争过程、战争故事开展了细致的裁剪和主要表现,对这一场气贯长虹的战争开展了相对高度归纳。

⑸ 中国第一部战争片是几几年上映的叫什么名字

1951年春中央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以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战争片,作为八一建军节献礼,程英和汤晓丹被点将担任该片导演。被点将时,程英35岁,他曾经跟随部队参加过一些战役,他的成名作他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拍摄的电影钢铁战士。汤晓丹当时42岁,后来因为又导演了渡江,侦察日记,南昌起义等多部经典战争影片,被称为中国战争片之父,让程英和汤晓丹联手导演,可见中央电影局对这部片子的重视。领命后,他俩很快组建起了一支创作班子,当时有一部名为战线的话剧非常受欢迎,它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进行战略大撤退,广大居民从不能理解到想通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个故事与中央电影局要求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思路比较吻合,导演组最后决定在话剧战线的剧本基础上改编,很快由战线剧本的主创沈西蒙牵头的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小组成立了。

葛岩的音乐创作很善于把握画面和背景,是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能营造出一种出。真入画的意境,为影片增添了时代和生活气息。南征北战中的音乐在1957年获得了文化部一等奖,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除了音乐,这部电影里面的台词也成为深入人心的经典,南征北战非常耐看,放映了无数遍,人们对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以至于片中很多台词都被当成了生活用语,能够脱口而出。与同时期的其他战争题材的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那都是空前的,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第一部史诗级的战争片。影片上映后万人空巷引发观看热潮,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必谈经典,甚至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为很多人津津乐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传奇的力量。

⑹ 求大型史诗电影《圆明园》解说词

……在对待科学方面,乾隆的态度比雍正更为落后。

他不仅漠视科学,而且认为科学等于玩物丧志,只会对大清帝国带来损害。这个狂妄自大的皇帝统治大清60年,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圆明园中的皇帝不知道,世界已经变了。从秦始皇到乾隆,中国整整走过了2000年的历史,保守和自大正在蚕食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剧烈的变革在西方已经发生,东方的大清帝国依旧在按照2000年的的模式运转。

当乾隆在圆明园大兴土木的时候,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之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却蒸蒸日上。1755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暴发;而大英帝国正在全球开拓殖民地。

……西方的使者没有被大清帝国的表面繁华所迷醉。在离开中国之际,这个被圆明园的辉煌所感染的英国贵族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大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150年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华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1799年,89岁的乾隆在梦中离开。

1840年,在乾隆死后仅仅41年,英国就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堂而皇之地向大清销售鸦片。这就是所谓的鸦片战争。当谈判无法解决的时候,英国人选择了武力;当无法找到恰当的物品的时候,英国人选择了鸦片!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战争暴发。

英军装备着最先进的来复枪和连发枪,清军的武器是腰刀和弓箭,他们手中的抬枪和鸟枪太古老了!两个世纪前,当他们的祖先攻占北京的时候,使用的就是这种最原始的火器。

这是一场两个时代的战争!

军粮城之战,清军战亡3000人,军官大多杀身成仁。

英军随军牧师麦吉在日记中写道:“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战争竟然如此顺利。整整一天时间,我们只打死中国士兵,自己却几乎丝毫无损……这场战役以梦一般的感觉。法军司令蒙托邦将军被清军战士自杀式的攻击深深震撼了。他说,假如清军有狠好的武器,而且学会如何作战的话,我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来……”

这是几个世纪前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帝国的战士们在用生命和时间抗衡。第二天,圆明园中的咸丰皇帝跪拜祖先之后,逃往200多公里之外的避暑山庄。

皇帝逃跑之后,大清帝国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抵抗,英法联军控制了北京的郊区。10月6日黄昏,法国军队占领了圆明园。

帝国的军队已经毫无踪影,奋起抵抗的只是二十多个守圆的太监。

麦吉在面对圆明园的时候,在日记中写道:

“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梦幻,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圆明园被洗劫之后,咸丰下令答应联军的所有要求!

貌似只能找到这点了

⑺ 南征北战电影简介

《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2年的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南征北战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南征北战电影剧情简介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反动派军队以为我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我军合围,企图与我军展开决战。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六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经被我军包围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授的敌军张军长的部队。 凤凰山战斗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前锋,敌军退守大沙河南岸负隅顽抗,高营长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后敌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阻止我军过河。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全了水坝,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敌人的狠毒阴谋未能得逞。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方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束手就擒。

南征北战电影幕后花絮

影片

在人物塑造、语言的提炼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对解放军指战员和敌军将领在决战中的心理活动加以表现和对照。

影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它在把握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及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导演把一个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显示了处理大题材、大场面的艺术才能,同时也为今后驾驭重大题材积累了经验。

穿帮台词

电影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47年初,电影里称呼蒋介石为“总统”,事实上蒋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总统,当时蒋介石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委员长”,或者国民政府“蒋主席”。

经典台词

“我们已经到达摩天岭,请你们向我们靠拢!”

“有人竟不顾大局,有意保存自己实力!这种常识在军事上也许是没有的!”

“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南征北战电影幕后制作

拍摄散记

第一部军事故事片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大电影观众非常喜爱这部片子,亲切地把它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

1951年春,由江青负责的“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作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的献礼影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参与了该片的指导。成荫由于在此之前成功拍摄了《钢铁战士》而被点名担任该片导演。当时正值全国文艺整风运动,各电影厂原先准备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厂要拍摄的这部战争片也因此成为当年唯一的准拍片,这使厂领导和导演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了一支创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性,电影厂还专门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命题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

如何既能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场面宏伟壮观,又能使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这对《南征北战》剧组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寻常的考验。为了写好适合拍摄的剧本,沈西蒙率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第一稿。导演成荫对剧本很是满意,本以为上级审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不曾想,剧本交到电影局,江青看了稿子后很不满意,认为剧本里高营长和区长的爱情描写,损坏了人物形象,必须要删去。尽管剧中爱情描写的分量并不多,但它却涉及全剧结构,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荫和沈西蒙改来改去,却总是难以圆满,一时间急得团团转。

《南征北战》开拍之时,正值毛泽东亲自发动批判《武训传》,剧组因此也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没有保险的剧本,谁也不敢贸然开机。如此折腾来折腾去,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上影厂领导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他们找到曾拍摄过军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导演汤晓丹来“救火”。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摄制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现象。这两套班子做了分工,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方面的戏。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他将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新剧本得到了林彪、陈毅等军队上层领导的认可。林彪还对其中陈戈师长念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背景介绍

《南征北战》描写了敌我双方一批高级将领,人物多达十几个,而且戏份也都相当。由于当时全国影片拍摄都停顿下来,这倒反而为南征北战“遣将调兵”提供了极好的便利。演员阵营很快就排定了,陈戈饰我军师长,冯喆饰演高营长,刘沛然演我军连长,张瑞芳饰演女游击队长。项堃演敌军张军长,白穆演敌参谋长,杨华演敌李军长,穆宏演敌军总司令。《南征北战》真可谓“大腕云集”。尽管剧组来了这么多名演员,但电影指导委员会及电影局对演员把起关来还是很严格的,就连演员试镜头的戏也必须送审。

《南征北战》拍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经济还比较吃紧,粟裕要求剧组节约每一分钱,要爱护部队和群众,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生产和部队正常工作。他还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遂根据粟裕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为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重点场景。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还制作了一架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战争场面自然少不了烟火,成荫为此专门购置器材,组织了一支特技烟火队,这支烟火队对于创造艺术气氛和保证拍摄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拍摄现场

1952年春节刚过,成荫和汤晓丹便率摄制组来到了第一个实地拍摄现场——山东青州,参加电影拍摄的步兵、骑兵、装甲兵、汽车兵、工兵、炮兵纷纷在小城安营扎寨,好不热闹。摄制组和军队的到来也吸引了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大概是刚解放不久,看到这些和从前没什么两样的军队,大家感到非常亲切,都鼓掌欢迎起来。然而,当一队戴着钢盔,背着卡宾枪,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从大家面前走过时,许多人禁不住失声惊叫:“怎么国民党军也来了?”一位拄着棍子的老太太,踮着小脚气呼呼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个戴钢盔的“小鬼”头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里还不住地骂着:“怎么回事?这些兔崽子们怎么又回来了……”还有人朝这些“国军”扔起了石头。军事组一位参谋见状忙叫道:“这不是真的,这是拍电影!”大家听了这才恍然大悟,人群里爆发出阵阵笑声。

看热闹的人兴奋不已,但导演们却急得直冒火。当时参加拍片的一个团是刚从朝鲜战场拉回来的,他们负责演“国军”。可个个哭丧着脸、垂着头,任凭当官的喊破嗓子也走不整齐。一了解才知道,原来是战士们都不愿演“国军”,正闹情绪呢。一位姓王的营长见状立即将全营一百多位战士集合起来,大声说:“(演国军)这是政治任务,有咱们的份,咱们不干谁干?就算是让国民党又抓了一次壮丁。咱们今天来拍电影揭露控诉他。这不用演,都熟悉,咱不抬举他,也不糟蹋他,真的什么样就怎么演。导演在这儿,你给我们掌着舵,演得不像,演得不好你撤我的职!演得好了说不定还当电影明星呢!”演“国军”的解放军战士们听了这位营长的话,顿时来了精神,导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看过《南征北战》的人对片中那些民工支前的恢宏场面一定会记忆犹新。当初在拍这些戏时,导演还真是捏着一把汗呢。因为剧中的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他们能准时到达现场么?然而,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乡间小道上便长龙似的涌动着一队队人马,有推着小车的,有抬着担架的,有挑着铺盖的,还有扛着门板的,青年人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背着病号……他们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个个脸上凝重而严肃……摄制组被老区人民那动情的“投入”深深地感动了。用不着说戏,摄制组便立即投入了拍摄,几台机器整天转个不停,到头也没有一个老乡“开小差”。

青州戏刚收镜,另一个外景地的地方干部又急冲冲地赶来找到成荫说:“俺们那儿好几年没见队伍啦!大伙儿都想啊,您们就快去吧!”地方干部着急,摄制组又何尝不着急呢。由于场面大,拍起来也较费力,夏天快到了,许多冬天的戏还没拍。眼瞅着绿油油的田野、花团锦簇的果树,导演急得直跳脚。想到山区夏天可能到来得晚一些,成荫于是连忙召集大队人马向大山奔去。可到现场一看,大家都傻了眼:山区的夏天虽不及平原来得早,但此时也是桑树吐绿,杨树枝头上也吊起了一片毛毛虫似的毛絮,哪里还有一点冬天的影子呢?可是大部队都开来了,再换外景地不仅费力费时,拍摄进度也因此要受到很大影响。“这该如何是好?”成荫和汤晓丹两位大导演真是急火攻心,一筹莫展。一位姓董的团长见状对成荫说:“成导演,你能不能用那家伙(指取景框)看看能带出多少树,能带上的就把树叶全捋了!”成荫听了犹豫不决:“这样行么,这些树可是老乡的经济林,他们靠这生活呢。”话音还没落,一位拎着水罐的老大爷便过来说:“这些树都是俺们家的。为了拍电影我们捐出来了,哪棵树碍事就除哪棵,您们不用犯难!”

看着老大爷那诚恳的目光,成荫和在场的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董团长随后便将各连干部招来下达捋树叶的命令:“一个班一棵树,电影带着的就捋干净,带不着的一个叶也不准动,这是群众纪律!”董团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便捋起袖子纷纷摘起了树叶。

“冬景”问题解决了,战士们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拍摄之中。时间过得飞快,拍着拍着,真正的夏天便来到了。夏天拍冬天戏,其艰苦可想而知。原本不愿演“国军”的战士此时倒显得比“解放军”轻松许多。因为在影片中敌军服装是夹衣,或是套着棉袄的单衣,而我军却仍旧穿着大棉裤、大棉袄,而且还要顶着骄阳,跑步攻山头,一场戏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的。直到现在,当年在片中承担一个小角色的演员仲星火每每想起当时拍摄情景还是感慨不已:“我们每天天一亮就挂几个水壶,找着道具,穿着棉军装,戴着棉帽子,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树都没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烟又是火,机枪爆炸,一天就吃这么几壶水,拍一个镜头就把衣服脱下来,里面已湿透。一天都没有小便,所有的水都变成汗跑光了。”

环境艰苦

《南征北战》不仅拍得艰苦,而且险情丛生。因为当时拍片用的炸药都是真的,而且所埋梯恩梯炸药重达一公斤,其威力可以炸翻一个水泥碉堡。雷管也都是用紫铜做的,崩了眼睛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拍摄时为防意外,相关人员都要在埋炸药的地方画上保险圈。尽管如此,董团长还是作了最坏的打算,他对大家说:“往死里干!!死一两个没关系,真干!”结果拍摄时,战士们毫发无损,倒是当过多年兵,并且从未负伤的导演成荫挂了彩,腿上被弹出的雷管并列地崩了两个小窟窿。虽然受了伤,但成荫还是轻伤不下火线,越拍越有劲。只是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两次事故使他和摄制组心痛不已。那是在拍摄过程中当一辆坦克开过时,路边围观人群中有个十四岁小孩突然窜上前去想看个仔细,不幸被坦克履带卷了进去!另外一次运输道具的大卡车在途中爆胎,车辆失去重心,翻到沟里,几个年轻押运员受伤,好在这次没有人员死亡。《南征北战》人物演得到位,战争场面拍得也很精彩,尤其是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将军庙争夺战这两场戏,不仅战争气氛营造得真实与浓烈,而且战争规模之大,在当时战争片中也是空前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在拍摄中,导演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生动地体现了双方从两侧分头抢占摩天岭的紧张场面,而且在解放军抢先一步登上制高点后,采用了一个跟移拍摄的长镜头,将镜头不断地移到将冲上来的国民党军队那里,完整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争分夺秒的紧张场面;在表现将军庙车站争夺战的大场面战斗时,除了采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运用了移动镜头,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战斗的激烈情景。

此外,在电影音乐方面,《南征北战》也很有特色,作曲家葛炎在创作中很善于把握画面背景,使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⑻ 难得的好制作,一部用心拍出的战争片《南征北战》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还记得这句经典的台词吗,老电影《南征北战》中,国民党的李军长由于被我解放军围困,突围无望急切恳求同僚张军长赶紧向自己靠拢的情形。这部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片,深受人们的喜爱, 观众把《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抗日神剧的出现,人们对军事题材的电影纷纷吐槽,什么手撕鬼子,裤子里面藏手榴弹,影片里各种违反军事常识的画面,也实时出现,军人留着酷酷的发型,衣服永远那么干净笔挺,女兵战场上穿着裙子等等数不胜数,让观众十分的失望。

可是同样是军事题材影片的《南征北战》,却为什么很少让人吐槽呢?

第一,影片真实, 该片取材于解放战争在华东战场发生的一个真实的一个战例,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以后,为歼灭敌人,大踏步后退,向凤凰山转移,最后在凤凰山围歼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以及增援的张军长的部队。·当时的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深入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后形成了剧本。

第二,影片创作团队强大,在军事题材的影片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当时《南征北战》是作为八一建军节献礼的唯一影片,导演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了一支创作班子,《南征北战》最早的底本儿来自一部话剧,该话剧由沈西蒙创作,描写了莱芜战役前后的故事,以这部话剧为底本,顾宝璋,沈默君,沈西蒙三位部队作家通力合作,最后形成了电影《南征北战》的剧本,为了加大影片的真实性,影片还专门请来了军事学院的战役战术教授。

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开国大将粟裕,亲自为导演的讲解了当年战场上的各种情形和变化。林彪和陈毅元帅也对剧本其中的一些台词进行了修改。可以说南征北战的创造团队有二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当顾问。是后来的影片所没有的待遇。


第三,为了显示影片效果用的真炸药 ,为了早日完成拍摄和增加影片效果,上级有关部门给《南征北战》剧组调来了刚刚从抗美援朝前线撤下来的一个团的解放军,他们同时带来货真价实的各种武器,从机枪,到装甲车,从坦克到军用吉普车等。更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的真实场面。

《南征北战》炸药用的是货真价实的TNT炸药,由于炸药威力极大,拍摄时剧组也是小心翼翼,结果战士们没有什么事毫发无损,倒是当兵多年且从未负伤的导演成荫,腿上崩了两个小窟窿。

第四注重细节 ,《南征北战》影片里面的军人不但真实参加过战争,就连道具都是真的,里面战士们扛枪的姿势,打枪的手势,走路及说话的语气很有军人的气势,都是相当标准的,不像现在的影片很是做作。而且机枪手的旁边都配备有副射手。这是很多影视剧忽略的一个场景。

第五,演员认真体验生活, 体验生活这个传统是一个优秀演员扮演角色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为了饰演好程蝶衣这个角色,提前半年来到北京拜戏剧大师张曼玲为师,不仅学,还去剧院看其他演员表演,最后把程蝶衣演得惟妙惟肖,虽然最后自己以一票之差与戛纳影帝失之交臂,但是影片最后拿了戛纳最高奖“金棕榈”大奖,这与张国荣的出色表演还是分不开的。

《南征北战》的导演也是让演员深入体验生活,扮演男一号高营长的冯喆,由于长得比较英俊潇洒,他就主动要求去军营,每天他都跟普通战士一样,摸爬滚打出操训练,把自己打磨得像一个战争年代的军人。其他几位扮演首长的陈戈,王力,汤化达也同样在军营体验着生活。

饰演反派张军长的项堃,他体验生活的地方有些特殊,为了突出角色的狂妄,寻找关于原型张灵甫及其他类似的国民党将领的相关材料,他打扫出一间小土房,利用拍摄间隙深仔细推敲人物,对每一个内心动作和外部动作都用心揣摩。他人瘦了许多,银幕上的形象却丰满了。

第六,群众甘愿奉献 ,《南征北战》是在山东沂蒙拍摄的,这里是革命老区。由于当时是夏天要拍一些冬天的戏,可是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田野,果树,哪有冬天的景色啊,再换外景地既费时又费力还会影响影片拍摄进度,就在导演为难的时候,这一位老农民过来说:“这些树是俺们家的。为了拍电影我捐出来了,哪棵树碍事就除哪棵,不用犯难!”老大爷的诚恳把导演成荫和人们深深感动了,于是一个班一棵树,凡是电影镜头带着的就用手捋干净,带不着的一个树叶也不准动,战士们便开始了特殊的任务摘起了树叶。

影片拍摄时也有许多花絮,一些解放军战士不愿出演该片,因为很多战士一听说自己要演国民党士兵,立刻产生了对抗情绪,好在一位营长做工作,战士们最后高高兴兴的投入到拍摄中。在山东青州拍外景,当地群众们看到一队戴着钢盔、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走来时,许多人气愤地朝这些“国军”扔起石头。

影片还流传了很多经典的话语,例如参谋长感叹“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李军长喊话求救“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拉兄弟一把吧 !”李军长向张军长求援,张军长安慰他喊道,“ 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 ”等等。

结束语,由于影片的经典,在1974年由导演成荫率领一批人员拍摄了一部彩色的《南征北战》,经典的东西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回忆。

⑼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的主要内容

采纳吧,别犹豫了!!!
《桥》是中国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故事片。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编剧:于敏;导演:王滨;摄影:包杰;美工:刘学虎;主要演员:王家乙、江浩、陈强、吕班。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全面进攻,某铁路工厂接受了修复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在缺乏钢铁、炼钢炉损坏等严重困难下,厂长发动共产党员、积极分子,组织广大工人日以继夜地修复了炼钢炉,制出桥座和铆钉,在松花江解冻前修复了大桥,支援了解放战争。影片通过老梁和老侯头两个工人形像的塑造,表现了工人阶级拥护共产党、战胜困难支援解放战争的热忱,歌颂了他们崭新的劳动态度和巨大的创造力。这部影片在画面的构图,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上的一座新桥梁。

阅读全文

与中国第一战争电影解说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部电影一家三口超能力 浏览:594
二战士兵看守鬼屋是什么电影 浏览:633
经典微电影香水有毒6 浏览:689
合肥吴山广场电影院 浏览:973
最早音乐电影是什么 浏览:858
电视看最新电影软件 浏览:443
情人节电影分析 浏览:528
哪个电影灯泡爆炸 浏览:564
钢铁侠第一部电影 浏览:99
美国的超自然恐怖电影有哪些 浏览:868
亚洲电影迅雷mp4 浏览:759
一部电影有佛 浏览:305
广州电影院时间表 浏览:455
少妇与少年伦理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20
顾顺是哪个电影 浏览:299
美国电影明星有哪些人物 浏览:910
原始部落经典电影全集 浏览:888
奥特曼电影游戏免费下载 浏览:756
战狼电影完整版 浏览:456
华尔街女狼电影完整版 浏览: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