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波兰二战电影有一个叫什么上校的电影
胡巴尔少校
《胡巴尔少校》是博赫丹·波伦巴导演的一部剧情电影。
② 二战电影
当仁不让的是《拯救大兵瑞恩》啦!
其次是德国在8几年拍的《斯大林格勒》(注意不是苏联拍的那部啊!这部是从士兵的角度描写这次战役的。)
然后就是《兵临城下》,狙击手之间的对决也是比较精彩的
《兵临城下》法国
导演:让·雅克·阿诺
主演:约瑟夫·费因斯 裘德·洛 瑞切尔·薇兹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描述了苏德大战背景下,两位狙击手的单独较量。尽管江湖味道浓重,但导演让-雅克-阿诺并没把影片简单地变成两位宗师不识人间烟火的华山论剑,相反,群像对抗的巷战戏 份安排得适时适量,不仅很好地衬托了两大高手过招,更营造出人群中的孤独感——一种独孤求败的情绪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大卖,为英伦帅哥裘德·洛彻底打开了北美市场,从此,他摆脱了《天才瑞普利》中的配角地位,开始稳步担纲男一号。如没有这部《兵临城下》,日后的《冷山》、《偷心》中,真不知妮可姐和大嘴茱会跟谁配戏。
瓦西里·泽索夫是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瓦西里的好枪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瓦西里应征入伍。他一枪毙敌的绝招在不到10天的战斗里就狙杀了40多名德国兵,一时间“瓦氏神枪,例无虚发”的神话传遍整个战场。然而在之后的几天,苏军的狙击兵也连连被人枪杀,对方同样只使用一发子弹。真正的对手来了!
《兵临城下》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战中共毙敌400余名,是前苏联著名的狙击英雄。和好莱坞的战争大片相比,这部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影片不遑多让,影片中,瓦西里和德军狙击手斗法的镜头让观众不由窒息,新兵们乘船渡河的场面扣人心弦,而苏联全线反攻的震撼场景,又使人欣赏到一道视觉盛宴。
《兵临城下》也是欧洲影坛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作品,达到了9000万美元,这其中德国资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拥有了反省德国历史的特别含义。
《珍珠港》就是那电脑特效漂亮,个人认为不如《虎!虎!虎!》来的真实。《虎!虎!虎!》和《中途岛》、《冲绳岛》都是经典的二战战争片
《铁翼蓝天》也不错啊!讲的是捷克被占领后飞行员来到英国做志愿飞行员的故事,比较感人的。
《帝国的毁灭》也可以看一看,这部电影会改变你对希特勒的印象。
《钢琴家》《辛德勒名单》讲的都是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但后者更经典。
《钢琴家》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淫贼巨匠罗曼·波兰斯基根据维拉德斯劳·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而成,同时,又在其中大量回顾了自身的童年经历——作为一名波兰的犹太人,在德占区内生不如死、暗无天日的生活。阴郁无望的氛围、深沉悲凉的心境,在波兰斯基凄厉决绝的镜头下,愈显狰狞。纳粹令人发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艺术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紧牙关。最震撼的镜头既不是意念的钢琴演奏、也不是德国军官的良心发现;主人公听到脚步声远处的脚步声,急中生智扑倒在地,一队路德国兵嚣张地跑过,根本没在意他——镜头俯瞰:尸横遍野。
《辛德勒的名单》美国 ,最经典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利亚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尔夫·费因斯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善于利用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
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
《辛德勒的名单》让全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桥》南斯拉夫, 最难忘
主演:瓦·济沃耶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影片是南斯拉夫经典二战影片,真实再现一场激烈的大桥争夺战、一次勇气与信仰的考验。炮弹从头上掠过,大桥在脚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见》更是让人久久难忘。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 ,最伤感
导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贝鲁奇
1941年,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二战的硝烟之中,但西西里岛仍是一片宁和,这里正是男孩雷纳托的家乡。他和所有13岁的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不安分,对生活充满幻想。终于有一天遇到了改变他生活的女人——玛莲娜。这位漂亮的寡妇令所有的男人着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战争在继续。传来了玛莲娜丈夫的噩耗。玛莲娜为了生存,开始了出卖肉体的生涯。
影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但是战争留给女人的伤痕,永远无法愈合。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前苏联 ,最悲情
导演:斯·罗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与德军的战斗。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
这部出品于1972年的战争影片,曾经获得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以及1975年列宁奖金等多项大奖。在中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这不仅是因为片中有一幕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的“裸戏”,更因为它将女性在战争面前的抉择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争,往往应该让女人走开,而在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女人却大胆地走入了战争。影片中,女兵们曾拥有的梦幻般爱情生活和战争的惨烈残酷相交织。当这群充满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女孩子最终相继战死沙场时,影片控诉法西斯暴行的主题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虎口脱险》法国、英国 ,最幽默
导演:杰拉尔·奥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用喜剧的方式调侃二战的佳作,法式浪漫与幽默的二战形象代言片。虽然拿占领区下的不光彩历史大加戏谑的勇气多少有点没心没肺,但法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对本片的喜闻乐见却彻彻底底令评论界和史学界闭上了嘴。差点忘了说,本片是法国电影票房史上当之无愧的冠军,坚持至今。
二战期间,英国轰炸中队第一支遣队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飞机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几个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但他们分别降落在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不同地点。
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飞行员分别被油漆匠、动物管理员和乐队指挥所救。迫于形势,油漆匠和指挥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飞行员,去和中队长大胡子在浴室碰头。在几次误会后,他们终于接上了头。
在热情的法国人的掩护下,飞行员们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戏。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们一起飞向了中立国瑞士。这部影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当年曾创下法国历史最高票房纪录,成为法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与演技派明星布尔维尔配合杰拉尔·奥利天才的编导手法,使影片成为世界公认的喜剧经典之作。
或
《布谷鸟》\(俄罗斯\、《安妮日记》\(美国\、《狙击手》\(苏联\、《老枪》\(法国\、《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桥》\(南斯拉夫\、《虎口脱险》\(法国\、《六月六日登陆日》\(美国\共8部精彩的二战电影在每晚10时播出。 这其中《老枪》、《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虎口脱险》
好莱坞在过去50年拍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起码有好几十部,本文主要将重点锁定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正统战争片,稍为边缘化的二战电影,像《辛德勒名单》、《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爱。
或
1。《西线平魔》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3。《桂河大桥》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4。《最长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最长的一天》美国 ,最真实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罗·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的诺曼底登陆战。这也是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庞大的一部战争片,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仿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无论决策的将军或登陆的士兵都显得栩栩如生,成绩相当难得。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属空前,歌手保罗·安卡也演出了一个动人的角色,并为本片写了一首雄壮的主题曲。《最长的一天》被影迷奉为二战电影盖棺之作。
5。《坦克大决战》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6。《大布列颠之战》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顿将军》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人物传记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乔治-斯科特戏里戏外均入木三分地诠释了角色——开篇6分钟的教科书级演说,其表现简直是“暴戾军神”巴顿的附体,而凭此片获奥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领奖,不懈地斥责好莱坞的盛宴不过是“荒唐的声色犬马”。本片据说是尼克松他最喜欢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肯尼迪、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国人对美国政体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而侵越战争的失败更使美国青年纷纷拒服兵役,当众烧毁兵役证。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扬牛仔精神的电影,隐藏的政治动机不言而喻。尽管如此,仍不能抹杀这部出色的历史巨片的精良品质,而“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悲剧式英雄”的准确定位,堪称本片成功的关键。
8。《偷袭珍珠港》(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5周年,美日联手摄制的商业大片,将40年代的“9·11”——偷袭珍珠港事件搬上银幕。本片导演为日本电影界大师级人物深作欣二,深作先生大胆地将视角锁定在侵略国一方,从日本军国主义虎视眈眈策划阴谋开始,将其锁定目标、部署具体的作战计划、外交上欺骗美国……直至最终偷袭成功的每一步有条不紊地呈现给观众,并在此过程中不断通过美国军方的麻痹大意、姑息养奸加以对比,充分警示了和平年代的人们,防范于未然的必要性,比数年前的那部弱智特效大片《珍珠港》要经典百倍。
9。《中途岛》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众星云集的商业大片,七十年代的银幕硬汉、当红男星们几乎在本片中大聚首:查尔顿-赫斯登、亨利-方达、格伦-福特、罗伯特-梅彻姆、克里夫-罗布森、詹姆斯-科伯恩、汤姆-塞莱克、三船敏郎……讲述的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1942年6月初的中途岛海战。拥有如此奢侈的票房号召力,在全球范围内的热映可谓意料之中。虽然电影本身品质平平,仅仅是众多好莱坞商业战争类型片里中规中矩的一分子,但现在看来仍颇具感染力的海战场面,在没有光魔(《星战》系列的特效公司)、维塔(《指环》系列的特效公司)的年代里,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辛德勒名单》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巨匠斯坦利·库布里克(《辛德勒名单》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良师益友,代表作《漫游太空2001》、《大开眼戒》,《人工智能》系斯皮尔伯格为纪念他的创意而拍)曾讥讽本片彻头彻尾地虚伪。尽管如此,小金人依然毫不犹豫地拥抱了《辛德勒的名单》,并最终圆了此前7次空手而归的斯皮尔伯格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梦。虽然好莱坞商业气息的存在令本片在艺术层面上不够纯粹,但作为一名犹太人,导演斯大叔致敬、祭奠的真挚情怀仍感人至深。特别是当银幕上出现那双小红鞋的时候,在另一位犹太裔艺术家伊萨克-帕尔曼大师用小提琴表述的柔肠百转的无尽哀思里,观众无不声泪俱下。
《拯救大兵瑞恩》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斯皮尔伯格联手汤姆·汉克斯“申奥”的作品,虽然在最佳影片单元匪夷所思地败给了《莎翁情史》(奥斯卡评委涉嫌舞弊的焦点事件,米拉麦克斯不择手段的宣传攻势的巅峰),但老斯在最佳导演奖项成功地梅开二度。本片站在了前辈作品《漫长的一天》的肩膀上,在承认了《漫》是好莱坞传统手法描述“诺曼底登陆”的顶点的同时,巧妙地进行借鉴,在霸王行动的背景下,以拯救瑞恩这一令人不解的军方指令,探讨生命的价值,从而以小见大、感人心脾,尤其是开篇的登陆场面,堪称20世纪末战争电影的点睛之笔。
二战电影大全:
爱在战火:当爱情遭遇残酷战争
中国战场:穿越历史再现台儿庄血战
血腥杀戮:残酷岁月造就《辛德勒名单》
传奇将领:银幕英雄演活悲剧巴顿
海底出击:U571掀起深海连环猎杀战
空中对垒:古董战机助阵《珍珠港》
地面激战:大兵瑞恩还原战争残酷
谍影重重:梅艳芳演绎川岛芳子
《莫斯科保卫战》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80年代的鸿篇巨制,冷战末期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苏联电影,真实、恢宏的战争场面在现代战争片中无出其右者。《莫斯科保卫战》长达300余分钟,分《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拍摄过程历时两年,约有五千名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余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与其中。本作从德至苏、从高层决策至基层部署、从后方帷幄至正面战场,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战欧洲战场的首次胜利——莫斯科保卫战,讲述了德国法西斯不败的神话是如何被粉碎的。战争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词也来自该片——苏军连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领28名战士同几十辆德军坦克进行了4小时的艰苦战斗,在牺牲前高呼:“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卡萨布兰卡》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在无数影史最伟大的爱情电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乱世佳人》或《罗马假日》汗颜不已,作为二战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样毋庸置疑,第16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设在二战时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镇卡萨布兰卡,以反法西斯主义战争为导向,采用传统的正叙手法,通过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爱、别离的回忆,及男主角对女主角诉说愁肠苦衷,讲述了一段动人、美丽、崇高、宛如童话的爱情故事。无论剧本的改编、导演的掌控、演员的表现均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与《攻克柏林》、《莫斯科保卫战》并称苏联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苏联电影史诗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苏联政府的协助下,以几近完美的水准将欧洲战场的伟大转折点真实地还原,为20世纪苏联战争电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细细的红线》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也是绝无仅有的单纯白描太平洋战场残酷的瓜达尔康尔岛战役的作品。以调度大场面的控制力见长的导演特兰斯·马利克,牵手好莱坞叛逆分子西恩-潘,通过梦魇般恐怖血腥杀戮,探讨了“生”与“死”、“理性”与“疯狂”等战争状态下是非莫辨的艰深问题。导演反复利用俏丽的南太平洋风光来反衬战争的惨绝人寰,逃兵发人深省的内心独白、日军幽灵一般的突如其来……令战争的惊悚、无常登峰造极。
《逃离索比堡》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如果说《辛德勒名单》是好莱坞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悲恸展示,《逃离索比堡》则可谓欧洲电影界对黑暗往事的恐怖回忆。最撕心裂肺的镜头既不是牧师请求替晕倒的青年受死、也不是俄国军官与犹太姑娘绝爱的生离死别——闲适的田野、旖旎的阳光、清澈的长空,尘世以最纯洁的躯体陪衬焚尸炉的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罪恶,天清气朗,万籁俱寂,甚至无情得不曾流过一滴泪水。
《桂河大桥》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1957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第30届),二战电影中非常独特的一部作品。故事发生在被世人关注甚少的亚洲滇缅泰战场,以被俘的英美士兵为主角,讲述了在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的残暴管制之下,囚徒的悲惨生活——他们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成为侵略者以战养战的工具,担负修筑的桂河大桥,实际上是日军补给线的运输要冲。在自身呕心沥血创造的桂河大桥,与配合游击队毁坏敌方交通线的炸毁任务面前,男主角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英国病人》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第69届奥斯卡奖(1996年)最佳影片,堪称描述二战史事的各类影片中,最婉约的一部。大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以如诗如画的镜头,讲述了一段令人怅惘的爱情悲剧。无论开篇飞机俯瞰的沙丘绵延如缕,抑或破败的疗养院内孤独的痴男怨女……隽永的画面、朴素的叙事赋予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别样的崭新的灵魂。而雷夫-范恩斯、克里斯汀-托马斯-斯科特、朱丽叶特-比诺什、威廉-达福四位主角令人心悸的完美表演更将缠绵悱恻的情绪诠释得淋漓尽致。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经典影片,艺术性与商业性在本作中得以完美结合。在纳粹占领区组织反抗运动,同时又要清除革命队伍内部潜伏的卧底,既不乏《平原游击队》的大智大勇,又充斥《无间道》的暗藏机锋。反映了东南欧解放前夕,伟大的南斯拉夫人民在敌人后方开辟自由的斗争历程。
《美丽人生》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如果说还有哪部关于二战的喜剧片,能与《虎口脱险》相提并论,那么《美丽人生》定是无二之选。本片仅仅是德军迫害犹太人的无数惨剧中的沧海一粟,但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却更显悲情,直指人心。主人公一边继续哄着孩子开心、一边从容地被纳粹士兵押赴行刑,随着孩子视野之外传来一声冷酷的枪击,在观众凄绝而模糊的视线中,最伟大的父爱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升华——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难怪小金人将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男主角打包送给了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本片的缔造者——意大利喜剧之王罗伯特·贝尼尼。
《风语者》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吴宇森执导的另类战争史诗,将英雄惜英雄的武侠元素(这种男性之间的友谊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金大侠的《倚天屠龙记》)融于其中,堪称“二战版”《翻译风波》。本片投资过亿,而票房几乎血本无归,不仅使吴导拍《华工血泪史》的愿望落空,也直接导致了派拉蒙的高层改组,更是日渐衰微的米高梅决策失败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月终于被索尼兼并)。对电影界的影响,远比其对二战的纪念意义大得多。
《U-571》
写实程度★
纪念意义★★★
经典指数★★
00年的商业巨制,对潜艇战进行了详实的叙述。在幽闭狭小的船舱空间内,尽可能多地挖掘了情节。既有潜艇战的水下对抗,又有破译密码的高科技斗智,而猎杀U-571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出惊心动魄的深海捉迷藏。
③ 一部二战波兰抵抗苏联的电影
是不是华沙之战
华沙之战1920的剧情简介 · · · · · ·
波兰首部3D片《华沙保卫战》将于9月23日上映。该片反映了1920年波兰人民抵抗苏联红军入侵的著名战役,造价约830万美元,是波兰史上投入最高的影片之一。夹在世界上两个最好战的大国德国与俄罗斯中间的波兰俗称欧洲“垫脚布”——谁出门都要踩上一脚。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对历史有种特殊的偏好,广从电影票房上来看,波兰史上最为卖座的四部影片《剑与火》、《塔杜斯先生》、《你往何处去》以及《卡廷惨案》全都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波兰人民的大国理想也只有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才能得到伸张和舒展。而这部《华沙保卫战》虽然没什么出奇之处,但从气势恢宏的预告片看到波兰的诗人、歌女、神父统统揭竿而起,对苏联两位领导人描绘也是“举重若轻”,倒流露一丝浑不吝的气魄。
④ 希特勒闪击波兰是什么电影
希特勒闪击波兰是电影《波兰闪击战》。
波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也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者“1939年九月战役”,西方各国称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基本介绍
德军为了消灭英法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提高自己的战略地位,增加军事经济来源和建立进攻前苏联的战略基地,于是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
并赋予其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不过被波兰拒绝了。1939年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不久后承诺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使得波兰态度更加坚决。
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十大战役之一“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波兰战役是德国、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⑤ 求一部电影,讲的是二战波兰的,当时在电视上看的,是黑白的。
是这一部:生死大逃亡 To Be or Not to Be (1942),还有一部同名翻拍版To Be or Not to Be (1983)
波兰二战电影,免费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剧名:罗丝的遭遇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一代人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旅行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下水道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灰烬与钻石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解放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浴血华沙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剧名:余波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⑦ 二战电影
最新的〈父辈的旗帜〉2006
〈细细的红线〉1998
以上各楼介绍的片我都看过多遍,还有很多市面上很难得的二战片内有介绍:
〈红色的海滩〉1967
登陆安其奥 Anzio (1968)
海底喋血战 Enemy Below, The (1957)
铁十字勋章 Cross of Iron (1977)
.......
⑧ 二战第一师
德国党卫军帝国师
帝国师是与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师齐名的前德国党卫军部队,在党卫军编制序列中位居第二。该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征西讨,为希特勒建立“新帝国”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帝国之花”。
帝国精英
与希特勒近卫师一样,帝国师也是在30年代前半期希特勒创建武装党卫队的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不过它最初的规模要大大超过近卫师的前身领袖警卫旗队。
1935年初,前国防军中将、党卫队旗队长保罗·豪塞尔在不伦瑞克公爵官邸开办了第一所党卫队士官学校,为党卫队培养军事骨干。在军事干部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党卫队开始扩充基层武装组织,组建正规军事部队。
1936年夏,慕尼黑党卫队的三个突击大队足见成武装党卫队第一团,起名为“德国团”。在汉堡,当地的三个突击大队组建成第二团,起名“日耳曼人团”。两年后,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在维也纳组建了第三团,名叫“元首团”。这些团均完全采用国防军战斗团的编制结构,当时叫做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他们构成了帝国师的前身。
建团不久,一位名叫菲利克斯·施坦因纳的前国防军军官、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被派来德国团,负责指导该团的训练和建设。人们很快发现,这是一名真正的军事人才,他的到来,对德国团、帝国师乃至整个党卫军的早期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施坦因纳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了西线战事长期僵持不决的沉闷场面,对那种人员众多、优劣混杂、机构臃肿的大兵团混战深为厌恶,而对当时在战场上崭露头角的“精兵突击营”战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在他的心灵中就萌发了一种全新的“精兵建军”思想。
在战后担任军职的生涯中,他在各种场合阐释他的军事精华理论,向上级提出建设精英部队的主张。他指出,总体战依*大兵团来成功地实施防御作战,但在进攻中必须使用“绝对精干、能实施快速作战的战斗实体”,这种实体能够“在闪击战中把敌人割裂开来,然后将其各个歼灭”,对进攻战的胜利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极力主张国家应该集中最杰出的人才和装备,建设一支精英部队。可是,他的这套新思想在迂腐守旧的上层军官那里根本得不到重视,他屡次呼吁皆无回应,反遭贬斥,于是愤而退出现役。
投身纳粹事业后,他以更大的干劲兜售他的理论,终于引起了纳粹党魁们的注意。他被派参加党卫军的建设,获得了施展抱负的良机。
来到德国团后,他首先以一个营为试点,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这支半吊子武装的军事素养。他认为,作为一个士兵,必须“具有运动员般强壮的体魄,身手敏捷,具备高超的行军能力和战斗能手”,成为“优秀的狙击手、攻击手和竞技能力”。按照这一观点,他停止了在院墙内进行的机械性操练,打开营门,把部队拉到野外摔打,领着官兵们没日没夜、顶风冒雨的摸爬滚打,一招一式地演练射击、格斗、强行军、班排进攻和防御。
他的第二个目标是改善队伍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这种新式军队中,官兵之间应该超越地位差别,建立“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友谊是消除战斗和训练带来的疲劳、恐惧所必不可少。为此,他经常组织官兵之间进行军事技能比武,以加强官兵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感情联络,同时,还促进了军事训练的开展。
他的第三个目标是建立真正优秀的士兵队伍和军官团。按照精兵理论,他亲自主持征兵工作,网罗进大批“思想健康、体格健壮”的“优秀”分子,使他的部队成为一支纯粹的纳粹党党徒集团,所有乘员不是纳粹党员,就是希特勒“青年团”员和“少年团”员。在军官选拔问题上,他打破门第和血缘观念,建立了一套背叛传统的选拔制度,规定所有士兵不论出身、门第和教养如何,只要完成基本训练、成绩合格,就承认其候补军官资格,提前完成提前承认;士兵进入军校前,需在部队服役满两年;毕业任职,需通过一次严格的考核性训练。这套作法,大大提高了军官队伍的质量,同时也给士兵以莫大的激励。
他的第四个目标就是建立他心目中的理想“战斗实体”——突击队。按照他自己勾勒的蓝图——选拔尖子组成;配备高灵敏、高射速的突击步枪和各类爆破攻坚器材;身着新式伪装战斗服……他四下奔走,挑选官兵,吁请支援,组织一次又一次试验,终于建成了德军的第一支突击队。
1937年夏,施坦因纳拉出他的人马为上司作了一次汇报性演练,20分钟内,士兵们全副武装一气完成了近3公里的强行军,所耗时间几乎比正常记录缩短一半,国防军将领们大感吃惊。因此,施坦因纳与德国团名声大振,希姆莱亲自召见,大加赞赏,调施坦因纳参加其他党卫军部队的组建工作。施坦因纳以后又组建了另一个著名的党卫军师“维京师”,大战后期升任党卫军副总指挥。
德国团和他的姊妹团队羽翼渐丰,此后便在德国军事舞台上迅速崛起。
为帝国而战
帝国师部队首次参加对外征服战争,是1939年的波兰作战。当时尚未建师,各团均以自己的名义参战。德国团加入北方集团军群,在第3集团军编成内行动,进攻姆拉瓦和莫德林,日耳曼人团加入南方集团军群,配合第14集团军作战,向伦敦挺进,皆有出色表现。
战后,10月10日,党卫军总部下令将德国团、日耳曼人团和元首团三个团组建成第一个党卫军摩托化步兵师,这就是帝国师。保罗·豪塞尔担任首任师长。
1940年6月至1941年4月,帝国师参加西线作战和巴尔干作战,转战千里,从荷兰、比利时打到法国、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在侵南作战中,德国团迅猛突破南军防线,攻入首都贝尔格莱德,成为首批入城的部队之一。
1941年6月,帝国师踏上了征服苏联的漫漫征程,在这里写下了它最荣耀的征战历史,也留下了最惨痛的失败记录。
在入侵初期,帝国师编入第46装甲军,隶属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该集群的任务是担任中央集团军群的尖刀和主攻,沿苏联西部地区的东西中轴线实施进攻,歼灭该地域苏军重兵集团,直捣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
钢铁大军不可一世地滚滚东进,一步步深入苏联腹地,7月中到达苏联西部大河第聂伯河一线。7月11日,各部竞相渡河,帝国师在渡河过程中遭到苏军猛烈空袭,大部分浮桥被炸坏。师工兵营在炮火中进行抢修,确保师主力安然到达东岸。过河后,各部队继续前进,于20日前后前出至斯摩棱斯克南面的罗斯拉弗尔地区。
斯摩棱斯克是东进莫斯科道路上最重要的城市,部署在其周围的苏联西方面军的主力兵团,严严实实地屏护住东进通道。第2装甲集群部队,在这里同苏军展开了自开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
德军到达后,兵分多路,迅速向罗斯拉弗尔以东迂回穿插,帝国师随装甲46军一直插到东面的叶利尼亚地区,切断了罗斯拉弗尔苏军与东面西方面军主力的联系,苏军4个师的部队一下子被装进了包围圈。7月下旬,苏联西方面军部队连续想叶利尼亚发起进攻,试图解救被围苏军。帝国师与之展开激战,将其一一击退,配合友邻部队最终解决了包围圈内的苏军。但是,经过一个多月连续作战后,德军各部也已是损兵折将,精疲力竭,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于是被迫暂停进攻,转入防御。
可是,苏军却不愿意让德军得到片刻的安宁。8月底,朱可夫将军指挥下的西方面军瞅准德军势衰之机,突然发起大规模反攻,其首次目标就是位于中央集团军群战线最前沿、如毒针一般刺入苏军战线内的叶利尼亚突出部。
战斗激烈展开。驻守叶利尼亚的德军装10师、摩步17师遭到猛烈攻击,伤亡惨重,防线告急。在此关头,正在二线休整的帝国师立即中断休整,赶回一线,顶起了防守重任。
统帅部对帝国师寄以后望,特派飞机在阵地前沿撒下传单,勉励帝国师官兵发扬“光荣传统,以百战百胜的英勇精神”打败苏军。传单最后写道:“元首正等待着你们的胜利消息!”
苏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发起了进攻。士兵们高喊着“乌拉”,成群结队地向帝国师阵地涌来。他们不怕牺牲,一个劲地往前冲。帝国师自参战以来还从为经历过如此场面,一些年轻的士兵吓得禁不住打起抖来。在此时刻,营连指挥官们挺身而出,领着一帮不怕死的老兵冲上最前沿,架起机枪、冲锋枪狂扫,一拨人被打倒,另一拨接过枪继续打,直打得枪管发热发账。8月30日一天,帝国师顶住了苏军7次强有力的冲击,苏军人马好几次已突入了阵地,又被他们用反冲击赶了出去。
31日,就在他们正准备迎击新的进攻的时候,突然接到统帅部急电,令其立即撤出阵地,南下向南方集团军群*拢。于是,帝国师中止了在中部战场的作战,转战乌克兰。在那里,他们有幸参加了德军在苏德战场上进行的一次最成功的合围战役--基辅战役。
基辅,是苏联“粮仓”乌克兰的首府,是苏联西南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对苏开战之初,由南方集团军群担负这个方向的进攻。战至8月份时,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受阻,希特勒不顾手下将领的反对,决定改变战略,暂缓中路攻势,集中力量于两翼,力求先在南路和北路取得进展,然后再回过头进攻莫斯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德军调来古德里安部队,会同南方集团军群发起了基辅战役。
当时,苏德两军在基辅一带的对阵形势是:德军已经分成两路,绕过基辅,楔入其侧后的东北和东南地带,基辅及其正东地区仍为苏军控制,这样,在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三角形凸出部,这个凸出部的西面顶端是基辅,上斜边是从东北流向基辅的杰斯纳河,下斜边是经基辅流向东南方向的第聂伯河(下游)。两河的外侧为德军控制,内侧两河之间则由苏军驻守,苏军在这里屯集着西南方面军的主力兵团,兵力达50~60万。希特勒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明显有利于德军的作战形势,于是精心设计了一个围歼方案,计划在凸出部东面来一个南北对进,锁住凸出部的底边,把西南方面军全部装进口袋,然后将起细细宰割,一网大尽。
封锁底边的使命交给了他的“钢铁雄师”——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和克莱斯勒第1装甲集群。古德里安的任务是突破杰斯纳河,由北向南推进,与北进的装1集群会师于罗姆内,达成合围。
战斗于8月24日打响,古德里安将部队分成两路,实施双层包抄,一路居左(东),实施外层迂回,由装3师担任;另一路居右(西),实施内层迂回,这一路的箭头就由帝国师充当。
9月4日,帝国师在装3师展开攻势的第10天后,按计划投入进攻。元首团是最先赶到指定位置的部队,此日凌晨3时,它等不及师炮兵赶到,就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条件下,对杰斯纳河以北的乌别德河发起了进攻。最初一连冲击了3次,均受阻于苏军的猛烈炮火,没能奏效。党卫军上尉哈尔梅尔指挥2营紧接着发起第四次冲击,终于取得成功。哈尔梅尔一鼓作气,率部冲向河畔,强渡过河,在河南岸攻入一个苏军的师司令部,里面的人员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全当了俘虏。
6日拂晓,帝国师打响了强渡杰斯纳河的战斗,进攻的重点是拿下河北岸的马科斯欣城。苏军以两个重型坦克排的火力挡住了元首团的去路。德军指挥官用无线电紧急召唤空军前来支援。可是左等右等,飞机迟迟没有露面。坐镇指挥的古德里安下令不等空军,立即发起进攻。战斗再次打响,摩托车营排成纵队,穿越层层弹幕急驰向前,一举突入城内。就在此时,久等不到的俯冲轰炸机在城市上空出现,不管青红皂白地仍下一串串炸弹,市区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摩托车营死伤惨重。党卫军中尉伦特普和党卫军少尉弗兰克顾不上照顾伤员,带上4名士兵驾着3辆摩托车穿过熊熊燃烧的街区直奔城南的杰斯纳河铁路大桥。在桥北,他们及时排除了炸桥用的炸药,然后一气冲过桥,夺取了南岸桥头堡。苏军见状大惊,调集大炮、迫击炮一同猛轰,弗兰克等人紧紧趴在地面上,一直坚持到夜幕降临,迎来了第一批后援部队。
师主力浩浩荡荡开过大桥,向南挺进。9月14日,装3师与第1装甲集群部队胜利会师,拉上了外层包围网。9月16日,帝国师攻占了交通重镇——乌代河畔的普里卢基,切断了苏军后撤通道,完成了内层包抄。
随后,帝国师坚守在凸出部东部地区,击溃了多股突围苏军。
此次战役,德军消灭苏军多达60余万人,取得了其历史上空前辉煌的胜利。
帝国师在此战中的表现得到广泛好评,古德里安将军曾评价说:“党卫军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纪律性、士气和作战技能无疑属于一流。”
基辅战役后,帝国师回到中部的罗斯拉弗尔战场,改属第4装甲集团军。10月份参加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一路东进,到达莫斯科西北200公里处的伏尔加河沿岸,然而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和严寒袭扰,被迫停止了进攻。
12月份,苏军对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展开大规模反攻,帝国师转入艰苦的防御战。1942年1月,苏军加里宁方面军的数个集团军在连续突破德军防线、收复伏尔加河北岸失地后,又乘胜向南岸德第9集团军阵地发起猛攻,德军防线左翼迅速被突破,仅剩下右翼的尔热夫还在手里。中旬,苏军集中兵力围攻尔热夫,试图将德军彻底逐出伏尔加河沿岸,并经尔热夫包抄南面中央集团军群主力。
元首团在紧急关头被派往前线,在零下52摄氏度的气温下与数倍于己的苏军展开激烈拼杀,打退了一次又一次进攻。2月上旬,增援部队赶到,德军终于守住了尔热夫,在伏尔加河沿岸保住了一块立足之地,直到1943年3月。战斗结束后,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将军亲自召见元首团官兵,他万分震惊地发现,这只原有2千人的队伍,打得只剩下36个人!
此后,帝国师撤到后方休整,改编为党卫军第2装甲师,编入统帅部预备队,6月调往法国,年底又返回东线,与希特勒近卫师等组成由豪塞尔领导的党卫军装甲军,在西南战场作战。1943年2~3月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奋勇拼杀,为夺回哈尔科夫,遏止苏军的进一步推进立下大功。
1941年至1943年春,帝国师在苏德战场上渡过了它最为风光的两年,在这段日子里,它转战东西南北,在自己的军功簿上添上了一笔又一笔战功记录。但是,随着战事的拖延,失败的恶魔开始缠绕上它,它终于不可遏止地滑向衰亡。
帝国殉葬人
进入1943年春季,党卫军虽然还被笼罩在哈尔科夫战役胜利的光环里,师的数量还在增加,但实际上整个部队已是危机四伏,衰态百呈。
当年对党卫军趋之若骛的德国青年,这时已耻于与其为伍,征兵工作日趋艰难,在有的征兵大会上竟出现了这等难堪场面:主持人连发五道呼吁,都无人报名,不得不以“不报名者不准回家”相要挟。党卫军多年来引以为自豪的厚实强大的兵员基础土崩瓦解,兵员质量一落千丈。当年那种对元首至死不渝的忠诚,在许多人心目中已大大消褪,有的高级军官在行军礼时拒不呼喊“万岁,希特勒!”的口号,而代之以“万岁!”,有的部队公然把其政敌冲锋队的传统制服褐色衬衫穿在身上招摇过市,气得希姆莱扬言要派“一支脱衣队”去管教他们。当年那种在整个德国军队中引以为楷模的严明军纪和高昂士气也已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官兵精神颓废,情绪低落,消极厌战,反映部队军纪涣散、频生事端的报告,从四面八方飞到希姆莱的办公桌上。气急败坏之中,希姆莱亲自命令部队指挥官:“派出最凶狠、最干练的优秀军官把那些游手好闲者统统抓起来,捆住手脚扔进大卡车里,送去服苦役,谁要反抗就枪毙!”
作为这个集团的一员,帝国师也陷入危机之中:供给不足、装备残缺、兵力萎缩、军纪涣散,士气低落,……种种弊端在队伍内部滋生、蔓延。
哈尔科夫战役后,部队继续驻防南部战场。士兵们蹲伏在工事里,每日以水煮土豆充饥。他们眺望着茫茫无际、丰沃美丽,但又神秘莫测,似乎在每一条河沟、每一簇树丛后面都隐伏着杀机的乌克兰大平原,内心一片茫然。
1943年初夏,沉寂了数月之久的南部战区又燃起了熊熊战火。7月,希特勒发起“壁垒”作战,企图重演基辅合围战一幕,围歼摩尔斯克凸出部内的苏军重兵集团,扭转被动战局。帝国师与另外两个党卫军师编成党卫军第2装甲军,担负了在凸出部东面向北进攻、与南进德军会师于库尔斯克、封锁凸出部底边的任务。战前,希特勒专门指示,要在主要突击方向上使用最精锐的兵团,要用最好的装备和人员武装尖刀部队,他对此战寄以后望,叫嚣:“库尔斯克的胜利应该成为全世界的火炬!”
7月5日,集中了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德军兵分两路,开始了南北对进式进攻。南面,党卫装甲军与装甲48军同时向北突进,首轮攻势就出动了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各式中型和重型坦克以突破正面每公里50~100辆的密度,成群结队冲向苏军阵地,气势甚猛。但是,这一次的战场形势已完全不同于1941年的基辅战役,苏军早就摸准了希特勒的脉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摆在德军前面的,是八道又堑壕、交通壕、铁丝网、路障、鹿砦、反坦克炮和轻重机枪火力发射阵地以及地下掩体构成的筑垒防御地域,上十万枚地雷组成的宽大雷场,以及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上百万大军、19000门大炮和3400辆坦克、装甲车辆,兵力之强,明显压倒了德军。
德军的进攻因此十分艰苦,前进道路上到处是反坦克障碍物、地雷和暗藏的火力点,苏军从四面八方射来异常密集的炮火,在许多阵地上,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门炮都不退缩,有些坦克受伤后,竟裹着浓烟烈火向德军坦克撞来。天空中,苏军轰炸机不时铺天盖地地呼啸而至,对准德军坦克纵队狂轰滥炸,大地在炮声中剧烈颤抖,四起的硝烟,遮住了当空的烈日,使天空变得一片混暗。从5日到10日,南进集团损失了大半兵力,才勉强向北推进了15公里,但距第一阶段进攻目标奥博扬仍有10公里的距离,距终点库尔斯克则更有百公里之遥。
10日,希特勒下令继续实施“壁垒作战”,统帅部动用了几乎所有预备机动力量,为一线部队,特别是党卫军装甲军补充了新的坦克和人员,准备发起新一轮攻势,夺取奥博扬东南的普罗霍夫卡。
苏军准确判明了德军的企图,把近卫第5集团军和近卫装甲第5集团军的主力集中到了这个方向,准备对德军发起强大的反突击。
7月12日8时30分,苏军对德军发起进攻。几乎在同一时间,帝国师、骷髅师和维京师也对苏军发起了进攻。德军由400辆坦克组成的钢铁车队,与苏军由800辆坦克组成的钢铁车队迎头相撞,展开了一场昏天黑地的混战,地面上坦克相互对射、撞击;空中飞机相互追逐,激烈交火,战斗整整持续了10个小时。黄昏时分,帝国师和友邻们已损失了大部分坦克,再也无力打下去,不得不退出战斗,狼狈逃窜,“俄国人成了战场的主宰”。
被战史学家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坦克会战”和“第二次世界打颤中真正最激烈的交战”结束了,党卫军被彻底击败,“德国人想从库尔斯克会战中捞到点什么的最后希望也随之彻底破灭了”。
7月23日,整个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全胜而告结束。
此次战役后,苏德战场上的形势急转直下,苏军乘胜追击,出动四、五个方面军,在西南战场发起了强大的夏秋反攻,英勇的苏军士兵高喊着“解放祖国”的口号,气势磅礴地向西压来,扑向一个个被德军侵占的城市。中路沃罗涅日方面军直取哈尔科夫,德军在仓猝中展开了疯狂的抵抗,帝国师与骷髅师、维京师编入第48装甲军,投入哈尔科夫外围防御战。
8月11日,苏军第1装甲集团军进抵哈尔科夫西北面的博哥杜霍夫,准备从西面包抄哈尔科夫,德军面临着后路被抄的危险。3个党卫军师立即被调往博哥杜霍夫,对第1集团军实施反突击。从11日到17日,两军在博城以南展开了激烈战斗,帝国师凭着那股尚未褪尽的亡命精神硬是将苏军向北逼退了20公里,但自己也损失惨重,被迫转入防御。几天后,实力强大的苏军再度展开进攻,党卫军师终于物理再作支撑,败下阵来。23日,苏军的合围态势接近形成,惊恐万状的德军赶紧放弃哈尔科夫,沿着最后一条通道钻出包围圈,撤向西面。记载着党卫军光辉战绩的哈尔科夫永远从德军手中失去了。
苏军得势不饶人,继续向西推进,收复了两年前曾蒙受巨大战败耻辱的基辅以东三角区。
9月份,苏军全线强渡第聂伯河,开始解放河西南岸地区及基辅,帝国师被派往基辅东南面的布克林登陆场,企图阻止苏军27、40集团军渡河,但在苏联红军英勇无比的进攻下,未能守住防线,11月6日,基辅回到苏军手中。
11月8日,德军纠集起一班人马,发起反扑,企图夺回基辅,帝国师在装48军编成内参加战斗。此时,帝国师的势力已大为削弱,仅相当于一个加强团。官兵们硬挺着伤疲之身展开进攻,取得了一些小战斗的胜利,但最终没能扭转整个败局,希特勒“收复基辅”的誓言化为人们的笑谈。
12月下旬,苏军以一轮新的攻势把德军继续向西驱赶,德军退守到日米托夫-法斯托夫一线。
进入1944年,德军仍未能阻挡住苏军节节推进的步伐,被迫开始撤出苏联国土。4月份,帝国师随南方集团军群部队撤向罗马尼亚。
春季阴雨绵绵的天空下,官兵们驾着坦克、摩托车,搭乘半履带车、卡车,排成长长的纵队向西行驶,他们个个蓬头垢面,目光呆滞,神色木然,除了传达行军口令外,谁也不说一句话。他们曾浴血奋战近三载,然而埋葬了他们上万名同伴尸骨的俄国大地却永远留在了他们身后。
在罗马尼亚稍作停留后,帝国师很快又被派往西线去应付那里日益紧张的局势。5月份,奉命进驻法国南部地区,固守南部防线,并参与清剿当地地下抵抗运动。
6月,帝国师一名下级军官在奥拉多尔絮格兰镇一带失踪,他们怀疑落到了游击队手里,便出动一个连将该镇团团围住,反复搜索盘问,但未能找到失踪者了。他们杀性大发,将全镇男女老少统统赶到一块空地上,惨无人道地用机枪、自动步枪、手榴弹、火焰喷射器和刺刀将他们全部杀死,并放火焚毁了整个小镇,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2月,帝国师北调至阿登地区,与近卫师等一同参加阿登反击战,未能有所作为。1945年2月,又被调回东线,参加匈牙利反攻战役,为拯救帝国再作一博。
反击战役开始后,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军中校哈根奉命率一个坦克突击队在队伍前面攻坚。这个坚韧好斗、得过12枚勋章的纳粹党忠实党徒,驱使着他的部下,艰难地穿过几乎要淹没半个坦克的沼泽地带,不要命地向前猛冲,路上坦克没油了,他拔出手枪逼着另一支部队把油给让给他,继续前进。他亡命般地甩开主力孤军深入,一直挺进到距多瑙河30公里处。其插入之深远,连他的上司都感到心惊胆颤。但是,这场以区区七、八百辆坦克对付苏军三千辆坦克的可笑攻势,几乎从开始就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所以很快就一败涂地。哈根的忠实和英勇没能拯救元首和他的帝国。
战斗结束后,帝国师同样受到了希特勒的斥骂,被勒令摘掉臂章,取消番号。哈根气得七窍生烟,跳脚大骂,扬言要把自己得的勋章统统塞进尿壶。
1945年4月,帝国师在德国东部地区被苏军消灭。这朵饱浸自己和他人的鲜血、红极一时的“帝国之花”终归枯萎,消失在德国的土地上。
⑨ 关于二战波兰集中营的电影人都从下水道逃跑了
《下水道》
瓦依达《二战三部曲》的第二部,根据波兰爱国人士斯塔文斯基事迹拍摄,他18岁时参加了1939年的华沙之役和1944年的华沙起义。本片故事取自那场63天起义的最后一周,当时纳粹正在搜捕剩余的抵抗战士,而逃亡者希望从下水道逃生,但在黑暗和污浊中他们迷失了方向,每当他们想探出头来确定自己的方位时,纳粹在等着他们。
⑩ 二战电影
有一部奥斯卡获奖的二战的片子《细细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