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红高粱》好在哪里为什么会获奖从传播学的角度讲!
个人观点啊。电影《红高粱》好在表现淳朴。
当初在国内上映很惨淡的。后在国际上获奖...估计外国人不了解中国
⑵ 从传播学角度写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意义等
英语电影欣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多数学校开展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使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缺乏在自然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习得的条件,而英语电影所提供的语言真实丰富,可以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弥补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减轻学生语言学习焦虑、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基础
英语电影教学以多种信息传播介质为手段,融视、听,说于一体,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更加主动地建构信息。它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克拉申的习得一学习假说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生成是学习中的基本认知过程,它是对学习材料中各部分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知识,经验关系的积极建构,当学习者对学习的事物产生意义时,有一种与其以前的经验相结合的倾向。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一种原有知识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通过英语电影观赏,刺激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加上英语影片较强的现实形象性,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建构信息意义。
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针对第二语言知识的获得提出了习得一学习假说。他认为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是一种潜意识习得,即在自然环境中获得;另一种是有意识的学习,也就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而且克拉申认为习得的语言才能在交际中自然流利地表达思想。英语电影营造的身临其境氛围,给学习者创造了良好的习得语言的条件。这有助于刺激他们的模仿行为,增强学习英语兴趣。
二、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 英语电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众所周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英语电影教学以多种信息传播介质为手段,融视、听、说于一体,使传播知识和接受知识的通道加宽,调动人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例如:影片《罗马假日》中安妮是一个可爱的公主,在出访罗马时私自出游,与记者乔邂逅,乔串通摄影记者偷拍了许多公主的精彩镜头,本来打算做特别报道,却与公主坠入情网,为保护公主形象,最终抛弃功成名就的良机。这部电影中所呈现的情景真实生动,语言丰富地道,形式活泼多样,活跃了学生的英语课堂气氛,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英语电影包含有战争、生活、科幻、爱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由对影片的喜爱发展到对英语的喜爱,激发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欲望,在潜移默化中英语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 英语电影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在汉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如何创造语言环境是关键。创设真实轻松的语言环境,克服英语学习的焦虑情绪,学到真实生活中的英语而不是汉语式的僵硬英语。英语电影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现实的生活,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影片中有大量展现英语国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工作娱乐的场景,能真实而多方面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既具有语言技能学习的特点又有语言习得所需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摆脱母语束缚、调动大脑和各感官对语言做出综合反应的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
3 英语电影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在传统的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交际能力很差。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载体,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的最直观、最生动的综合反映。例如:影片《阿甘正传》通过展现片中主人公阿甘从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历程,反映了美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全面和形象地再现了期间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也鲜明地体现了美国个人价值观的一些变化。学习英语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英美文化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培养跨文化意识,才能正确地掌握和使用英语,作为沟通中西方文化便捷的媒介,英语电影蕴涵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向观众传递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电影能够生动和形象地反映欧美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习惯,通过欣赏英语电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了解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是传统英语教学所达不到的。
由此可见。英语电影欣赏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英语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综合了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在汉语环境中营造一种身临英语其境的氛围,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语言,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别,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使学生学到真实纯正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使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⑶ 从传播学中的媒介制度与传播控制分析电影大事件
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也就是拟态环境,由于这种从《大事件》影片中可以看出,传者是主动的,相对于处于主导地位,受者则是
⑷ 电影、电视的传播特点
http://..com/question/36594408.html?si=9
四、电视
电视的主要特点是:
1、直观性强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传播,人们能够亲眼见到并亲耳听到如同在自己身边一样的各种活生生的事物,这就是电视视听合一传播的结果。单凭视觉或单靠听觉,或视觉与听觉简单地相加而不是有机地合一,都不会使受众产生如此真实、信服的感受。电视广告的这一种直观性,仍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能比拟的。它超越了读写障碍,成为一种最大众化的宣传媒介。它无须对观众的文化知识水准有严格的要求。即便不识字,不懂语言,也基本上可以看懂或理解广告中所传达的内容。
2、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电视是唯一能够进行动态演示的感性型媒体,因此电视广告冲击力、感染力特别强。因为电视媒介是用忠实地记录的手段再现讯息的形态,即用声波和光波信号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以取得受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使受众感觉特别真实,因此电视广告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强,是其他任何媒体的广告所难以达到的。
3、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
电视机不可能像印刷品一样随身携带,它需要一个适当的收视环境,离开了这个环境,也就根本阻断了电视媒介的传播。在这个环境内,观众的多少、距离电视机荧屏的远近、观看的角度及电视音量的大小、器材质量以至电视机天线接受信号的功能如何,都直接影响着电视广告的收视效果。
4、瞬间传达,被动接受
全世界的电视广告长度差不多,都是以5秒、10秒、15秒、20秒、30秒、45秒、60秒、90秒、120秒为基本单位,超过3、4分钟的比较少,而最常见的电视广告则是15秒和30秒。这就是说一则电视广告只能在短短的瞬间之内完成讯息传达的任务,这是极苛刻的先决条件。而且受众又是在完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电视广告的,这也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广告媒介的特点。
5、费用昂贵
费用昂贵,一是指电视广告片本身的制作成本高,周期长;二是指播放费用高。就制作费而言,电影、电视片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以制作周期长、工艺过程复杂、不可控制因素多(如地域、季节天气、演员等)而著称,而电视广告片又比一般的电影、电视节目要求高得多。广告片拍片的片比通常是100:1,可见仅是胶片一项,电视广告片就要比普通电影、电视剧节目超出多少倍了,而且为广告片专门作曲、演奏、配音、剪辑、合成,都需要花大量的金钱。
就广告播出费而言,电视台的收费标准也很高。我国中央电视台A特段30秒的广告收费就要人民币4.5万元。而国外黄金时段播出费用比这还要高得多,美国的电视广告每30秒要10~15万美元,如果在特别节目中插播广告更贵,有的竟高达几十万美元。
6、有较高的注意率
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电视机已经普及,观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广告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便广告内容富有情趣,增强了视听者观看广告的兴趣,广告的收视率也比较高。电视广告既可以看,还可以听。当人们不留神于广告的时候,耳朵还是听到广告的内容。广告充满了整个电视屏幕,也便于人们注意力集中。因此,电视广告容易引人注目,广告接触效果是较强的。
7、利于不断加深印象
电视广告是一种视听兼备的广告,又有连续活动的画面,能够逼真地、突出地从各方面展现广告商品的个性。比如,广告商品的外观、内在结构、使用方法、效果等都能在电视中逐一展现,观众如亲临其境,留有明晰深刻印象。电视广告通过反复播放,不断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8、利于激发情绪,增加购买信心和决心
由于电视广告形象逼真,就像一位上门推销员一样,把商品展示在每个家庭成员面前,使人们耳闻目睹,对广告的商品容易产生好感,引发购买兴趣和欲望。同时,观众在欣赏电视广告中,有意或无意地对广告商品进行比较和评论,通过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统一购买思想,这就有利于增强购买信心,作出购买决定。特别是选择性强的日用消费品,流行的生活用品,新投入市场的商品,运用电视广告,容易使受众注目并激发对商品的购买兴趣与欲望。
9、不利于深入理解广告信息
电视广告制作费用高昂,黄金播放时间收费最贵。电视广告时间长度多在5至45秒之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播出各种画面,闪动很快,不能作过多的解说,影响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深入理解。因此,电视广告不宜播放需要详尽理解性诉求的商品,如生产设备之类商品。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在电视播放广告时,还要运用其它补充广告形式作详细介绍。
10、容易产生抗拒情绪
因为电视广告有显著的效果,运用电视广告的客户不断增加,电视节目经常被电视广告打断,容易引起观众的不满。
电影的传播特点应该与电视相同,因为同属大众传播.
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际传播通过面对面沟通进行,或者通过电话、电报、互联网等媒介进行;组织传播的媒介则是人和一些非大众出版物(如通知、文件等等);大众传播的媒介是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
http://..com/question/7533040.html?si=1
⑸ 《楚门的世界》体现了传播学哪些理论
1、媒介控制者——“基斯督”的隐喻
影片伊始,“基斯督创作”字幕就映入了观众眼帘。基斯督的英文名字“Christof”化用了“Christ”的名号,作为“楚门的世界”真人秀的总导演,他掌控着真人秀的全部运作和调度,掌控着楚门的命运,是真人秀中类似于“上帝”的存在。
2、媒介控制的方式——无处不在的镜头
镜头作为一种“媒介”的输入载体,就像是“媒介”的代言人,它的出现就意味着媒介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楚门的世界》表达“镜头”之义的用法很巧妙,并非让观众直面常规认知中的“摄像机”、“镜头”的实体,
而是通过特殊的设计——在画面的四周布置虚影,虚影的边缘模模糊糊地形成圆形,故意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利用镜头在“偷窥”的视觉感受。这种“镜头中的镜头”设计在给予观众偷窥的快感的同时,也产生一种“自我反射”的效果,形成多层情绪的叠加,引人深思。
3、媒介控制的后果——全媒介生存环境
在《楚门的世界》中,不仅仅是真人秀的主角楚门受到媒介的控制,真人秀的其他演员、调控真人秀的工作人员,甚至是身处于真人秀之外的观众也难逃媒介的控制,所有人都生存于“全媒介环境”之中,一举一动皆因媒介的控制而改变。
(5)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电影扩展阅读
《楚门的世界》刻画了一个被媒介控制的世界的面目——消费的狂欢、人的情感表达能力的丧失、真实与虚幻的迷失。影片中,楚门曾说到:“我可能受到操纵,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这句话不仅仅是对镜头中的楚门所说,
其实也是在提醒影片外的观众:在技术不断改革发展的背景之下,不要成为媒介的奴隶而不自知,媒介不仅可以成为人的延伸,也能成为控制人的操纵者。
⑹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
一、从传播的“深层控制”理论透视韩国影视产业的媒介生态环境
所谓“媒介生态环境”就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传播学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讲,任何大众传播机构做为信息的传播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它的传播行为总是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范示构成的潜网的深层控制。电视剧作为一种文本信息,它的生产和传播也必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以政策和法规的影响最为突出。
二、从“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观破解韩剧俘虏中国观众的奥秘。
“使用与满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 这种新型的受众理论,虽然过分强调了受众的主观选择的随意性,有矫枉过正的一面。但它为传播学的受众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受者中心论”,挑战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的主导地位。体现了新型受众研究理论中“受众本位”和“人文关怀”的人本主义思想。韩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想要在中国市场被大量观众“消费使用”就必须要满足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对受众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市场消费使用量也就越大。
三、从传播的“培养分析”理论看韩国影视产业的消费者培育策略。
“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也称“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4] 电视做为电视剧的传播媒介,具有易得性强、受众数量庞大、视听兼备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寻求娱乐的主要媒介渠道之一。“培养分析”理论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同意识”中的这种巨大作用。韩剧作为一种媒介文本,寓意识形态及价值观于文本之中,通过电视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阅听人的消费形态,培养了受众的“消费共同意识”。
⑺ 用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两个环境(拟态环境、现实环境)分析电影《大事件》
影片开始7分钟的长镜头,充当了这部影片形式上的“王牌”,在思想上也达到了相当深的深度,在媒体制造的虚拟环境中上演了一场真实的“show”,层层的把关,它引发了我们对媒体的角色和功能的思考。我们的生活在多大意义上被媒体所操控。
《大事件》是从媒体拍到警察举手投降的照片,引发了市民的警察办事能力的怀疑。在这里,影片就肯定了媒体对民众的控制能力。后来,警方也通过媒体来演戏,这就让命中怀疑了媒体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所谓的传媒报道其实就是一部分人操控的戏。在当地社会,媒体的作用无孔不入,他们的诱导和塑造能力是前所未有的,绝不能被低估。可以这么极端的说,从来没有什么战争,有的只是媒体对战争歪曲的报道甚至虚构的一种幻像。
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也就是拟态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和、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将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这就容易让民众产生一种假象,认为在这种“客观”的环境里发生的事件也是真实的。《大事件》影片中的警察本想利用媒体制造一个拟态环境,从而改变民众对警方的态度,然而没想到的是媒体也同时被匪徒利用了,双方角力,各自利用媒体给自己带来的利处,匪徒把警方精心打造的拟态环境破坏了,拟态环境没有了,民众也就从虚拟中走了出来,又开始对警察产生怀疑态度,这是警方没想到的,他们忽视了一点,拟态环境的加工和选择是不公开的,如果这一点被另一方所牵制,那么这个拟态环境是形成不了的,警方对信息的加工和选择,被匪徒利用了,警方精心设置的虚拟环境被破坏了,民众也开始觉醒。
然而不得不说到的还有影片中重要的一个人物,陈慧琳饰演的方洁霞,她不仅仅是这个虚拟环境的制造者,也是对整个信息加工、筛选的的把关人。她站在警方的立场上决定了哪些新闻可以报道,哪些必须剪掉,她就是把关人。传播者不可避免的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就是把关。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影片中的方洁霞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把来自各处的新闻汇集后,把对于警方不利的新闻报道剪掉,只对媒体公开一些有利于挽回警方颜面的新闻报道,这就把她作为一个把关人的位置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当然,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中像方洁霞这样的把关人并不少在,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的充当着把关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扮演把关人的角色。
从《大事件》影片中可以看出,传者是主动的,相对于处于主导地位,受者则是被动的、容易接受影响(尽管他们可以选择或抵制媒介),受者在传者所制造的拟态环境和把关人对信息的加工下被动的接受。概言之,由于大众传播的信息面广、量多,因而影响巨大。因此不难体会到,作为传者的大众媒介,责任是重大的。
⑻ 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是一个传播爱和信仰的故事
印度擅长将政治色彩融入到电影作品当中去,近年来优秀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像《三傻大闹宝莱坞》批判填鸭式公利式教育,《我滴个神啊》反思宗教信仰问题,《脑残粉》抨击“脑残粉”的狂热追星,还有强调女权的《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等等。
就在这样一种蒙上政治色彩的背景环境下,从小人物反映出人性的大爱,引发出关于政治,关于宗教,关于信仰的更深层的思考。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讲述的就是一个印度男人帕万帮助巴基斯坦的哑女沙希达与父母重聚的故事。
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主线,因为政治敏感和无法调和的信仰矛盾而变得戏剧和精彩起来,让“猴神”和小萝莉这一条回家的路变得坎坷和艰难。
作为印度势力最强盛的两个宗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梁子早从八世纪就结下了。1947年英属印度解体,最终分裂成印度教主导的印度和伊斯兰教主导的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起初,没有人知道这位不会说话的小萝莉是来自哪里,人们原以为这个漂亮的小女孩是来自印度某个高等的种姓。直到人们发现小女孩看球赛情不自禁地为巴基斯坦堆欢呼以及总是悄咪咪“溜到”清真寺去祈福,大口吃肉,才不得不相信这位小萝莉是来自邻国,长期以来一直敌对的巴基斯坦。
正如豆瓣网友中说道的电影最令人动容的根源是导演用情感去打败政治意义上的障碍和藩篱。人性中善良的本能战胜头脑中狭隘和恶毒。
猴神大叔最初是被世俗和政治意义上的偏见束缚,但仍然保持了善良纯厚的本性,最终义无反顾决定带着小萝莉开始了回家之路——穿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挣破宗教信仰和历史矛盾的阻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