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鸦片战争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具体战争过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龙发生冲突,英军首先开炮,英方参战五艘非正规舰只;清军出动三艘战船,有岸炮支援。战斗持续四个小时,双方损失轻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战,关天培率领的水师被击退,英军无人员伤亡。
1840年6月22日,英军部分主力准备完毕,按计划开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数舰船在虎门执行封锁。
1840年6月28日,英国侵华军后续部队到达广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华英军到齐,共计海军战舰16艘,东印度公司武装轮船4艘,地面部队4000人,海陆合计7000左右。(另有辅助舰只)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军到达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军后续舰队9艘(其中战舰三艘)途径厦门,英远征军司令命一艘战舰向厦门官员递交《致中国宰相书(副本)》,该舰驶入厦门南水道下锚。
1840年7月3日,驶入厦门南水道的英舰派翻译驾小艇登岸送信,被清军武力阻止,英战舰则向岸上开炮,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炮战。(此役双方损失轻微,上报到朝廷时变成了一场胜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军开始进攻定海,战至黄昏,英军停止进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军攻入定海。定海知县投水自尽,总兵张朝发已于昨日战死。是役,清军参战仅1540人,伤、亡各仅13人。定海水师在九分钟内覆没,英军所有舰船仅中弹三发,无人员伤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达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军抵达天津,并沿途留兵封锁中国沿海。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司令咨会,随后将《致中国宰相书》进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无战心,又由于严重的误译,道光以为英军此来是为了“申焚烧鸦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许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罢免了林则徐,但英方并无此要求);拒绝赔偿鸦片损失;拒绝割让岛屿。并令其:“反棹南还,听候办理”。 英军当然不肯答应,双方继续交涉。但由于翻译和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双方无实质进展。
1840年9月15日,英军感到在北京地区作战并无把握,季风也将结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广东继续谈判。
1840年9月28日,英舰队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军疫病严重(至年底此处共计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广东,“怀抚”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员谈判了一些日子后,不懂中国官场“潜规则”的懿律被当猴耍而不自知,发布了浙江停战的命令,率英军南下广东(不久以后英军就放弃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但由于双方开价差距悬殊,一开始就进入了扯皮阶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折,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过分(和南京条约的内容相似),下令备战。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折,认为谈判已无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时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广东派援军。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折,下严令:“逆夷要求过身……非情理可谕,即当大军挞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准收受”, 同时重新启用被革职的林则徐等。在谈判期间,琦善不断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虎门也成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火力最强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并击败清军水师。比起先前的表现,守军作战也很勇敢,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英军仅受伤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开谈判,英军同意,暂时停战。此后一直在谈判。
1841年1月26日,英军强占香港,并要求割让(香港仍有清军)。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门战事,革除琦善职,授奕山为靖逆将军,南下统兵。大概也是这一时期,道光帝派“强硬派”的裕谦和颜伯焘分别负责两江和闽浙,两人到任后立即开始尽最大力度整军备战。
1841年2月24日,本来就毫无希望的谈判已经破裂,英军开始向虎门核心阵地布置进攻。26日清晨,英军正式发起进攻,到当天下午五时,英军击败全部8500名守军,关天培壮烈牺牲。由于主要在射程外炮击,英军损失轻微。
1841年3月18日,英军攻入广州西南的英国商馆,后来撤离。由于前两败,此战中国守军士气低落,未战先溃,英军损失轻微。新任参赞大臣杨芳在奏章里对失败绝口不提,反而说已屡败英军,唯恐其逃窜。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达广州,耗时达57天,被俄国武官当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军相继抵粤,道光帝也反复下令“分路兜剿,务使该夷片帆不留”,如果英军“闻风远遁”,惟将军是问。21日,奕山下令对英军舰船火攻,英军略受损失。24日,英军进攻广州,至25日,已经攻占广州城外主要制高点和炮台。此役英军战死9人,受伤68人。27日,清方向围城的英军要求谈判,于是又暂时停战。并且交纳赔款。从6月1日起,英军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间,奕山的奏折对失败只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胜仗,并说英军举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许其求和,同时命令沿海撤防(节省军费)。正好老天有眼,此时英军中瘟疫横行,英舰队又突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因此老天无意中帮奕山圆了谎。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众与英军交战,其采用战术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军将领汗颜。但英军最终还是突围,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31日,民众包围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时值停战期间,清方派主战的官吏余保纯将民众劝归。(这个倒霉的家伙在当时就被不明真相的人当成了大汉奸,直到现在。)
1841年5月31日,英国外相认为义律对中国过于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国事务。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从伦敦到澳门,只用了67天,其中还有十天在孟买处理公务,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军主力北上厦门,奕山隐瞒不报(他吹牛说英军已退)。幸亏奕山的牛皮早被厦门的颜伯焘识破,故颜伯焘一直抗旨不撤防。并且在厦门投巨资建立了中国沿海最坚固的防线——厦门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当强大,有火炮四百余门,守军5680人(仅次于虎门,但远远比虎门炮台坚固)。
1841年8月26日,英军围攻厦门。英军战术无非是正面佯攻,侧面迂回,轻松绕开石壁。如此简单的战术,英军已用过多次,但是由于瞒报严重,颜伯焘和道光帝并不知情。守军一的开始抵抗也较为激烈,但是腹背受敌,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黄昏,清军外围阵地已全部失守。英军也停止进攻。
1841年8月27日,英军攻打厦门城。守军已于夜里逃散,厦门失守。此役,清军阵亡总兵一名,副将以下军官7员。士兵减员324名。英军战死一人,受伤16人。战后英军对石壁炮台的防御力评价相当高。战后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来华的英军中还有陆军。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军(海陆军共计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时浙江由头号主战派裕谦主持,浙东防务与战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强,降职的林则徐曾一度在镇海协助组织防务,经历了几次战斗的林则徐认识到定海必然守不住,应该主动放弃。这个建议当然不可能被采纳。
1841年9月25日,英军本来打算攻击镇海的主力海陆军四千余人受到风力影响,集结于镇、定之间的海面。随后的几天,定海清军与英军屡有交火,均损失轻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军向定海发动总攻,至下午2时,五千多守军全部被击败。定海三总兵牺牲。英军战死2人,伤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军向镇海发起攻击,几小时后,外围阵地纷纷失守。此时战斗虽未结束,正在镇海东城墙指挥的两江总督裕谦已经知道希望全无,遂跳水自尽。
1841年10月13日,英军逼近宁波,负责此处的太子太保余步云弃城逃跑,宁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步军统领正黄旗满洲都统崇文门监督正红旗宗室总族长雍正帝四世孙前黑龙江将军前盛京将军”奕经受封为扬威将军,调集八省援军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经过四个多月的准备之后,鸦片战争中唯一一次收复失地的反攻在奕经的指挥下打响,四小时后,规模庞大的反攻宣告失败。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抚刘韵珂上“十可虑”折,虽未明说,但暗示战争已毫无希望,且充满危险。
1842年5月7日,英军撤离宁波,集结兵力准备沿长江向内地进攻。
1842年5月18日,英军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军抵抗激烈,战败自杀者甚众。英军阵亡9救人(其中一名中校),受伤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军全部出动攻击吴淞。吴淞是江苏海防重点,新任两江总督牛鉴亲自坐镇于此。但战斗至中午12点,清军全部逃散。清军阵亡江南水路提督陈化成以下88人,英军被击毙两人,受伤25人。同日,英军第二期增援部队到达吴淞口,在华英军总兵力达到20000人。与清军相比,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这都算是一支空前强大的军队。
1842年6月19日,英军占领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军战舰十二艘,轮船十艘,运输船51艘,士兵7000人组成舰队从上海出发,直扑镇江。
1842年7月13日,清军开始增援镇江。
1842年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此时镇江城内驻军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军仅参加攻城的兵力就达6905人,英军占绝对优势。战斗开始后,英海军组织火力猛轰城外清军,城外清军缺少掩护也没有任何反击手段,很快便溃散。与此同时,登陆的英陆军开始攻城,由于缺少火炮掩护,英军只能用云梯攻城,被守城清军痛击。随后英军组织火力轰击城墙,可是城内驻军有1185人是驻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们安家此地已经200多年,所以仍然节节阻击。同时英海军组织小船沿水路攻击镇江西门,遭到城墙上清军火炮的有效轰击,狼狈退出。最后,占尽火力优势的英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突入城内,守军一直坚持巷战到深夜。城内清军的伤亡率达30%。镇江的火力兵力远远不及虎门,城墙坚固远远不及厦门,战前动员远远不及定海,准备周密远远不及浙东,但是此役英军有39人毙命,130人受伤,3人失踪。多于上述四战役所毙伤敌军的总和。
1842年8月2日,英军离开镇江,准备进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决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签订条约。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经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9月1日,清朝负责谈判的官员向璞鼎查发出照会,对南京条约提出了十二项交涉内容。这十二项自讨苦吃的内容为中国今后的苦难留下了隐患;也为下一次战争埋下了祸根。(与此同时,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刘韵珂都给南京的官员写信,内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类似的交涉,而这些信件还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签约的谕旨到达南京,第一次鸦片战争早已结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报广东仿造西式战舰一艘,并且提议停止建造旧时战船,经费用于建造西式战舰。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⑵ 维多利亚女王 鸦片战争时的演讲
1860
⑶ 一部国产老电影讲的是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人把中国人卖到外国,其中有一
海囚 (1981)
导演: 李文化
编剧: 洪永宏 / 高振河 / 李文化
主演: 邵万林 庄则敬 宋琦 庞万灵 瓦尔斯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海囚》是李文化导演的国产剧情电影,达奇、张连文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片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残酷掠夺中国,并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猖獗贩卖华工。英国驻厦门领事查理士接到要他运送500名华工到澳洲开掘金矿的密信。为将事情办成,他勾结厦门盛记洋行买办潘汝非,利用唐、潘两族世仇,挑起一场大规模的械斗,用欺骗、绑架和抢夺的卑劣手段,将一批华工秘密押上“飞鲨号”运往澳洲。
⑷ 鸦片战争 电影 简介
19世纪上半叶,英帝国主义将大批鸦片输入中国,百姓深受其害,清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州禁烟;反对派头目穆彰阿和琦善暗中将此事告之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
林则徐到广州后,立刻采取行动,联合两广总督,加强海防,并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同时扣留可疑英国商船,收缴大量鸦片烟土;随后,林则徐亲自督导,将收缴的二万余箱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道光帝昏庸无能,为讨好英国,以林则徐禁烟不力为名将其职位革除,另派琦善前往广州,商量向英国投降。后道光帝又将林则徐发配到新疆,但英帝国主义并不满足,将侵华的战火由沿海烧到内地,面对敌人的侵略,广州三元里人民展开了一场英勇的抗英斗争。
(4)鸦片战争女翻译电影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林则徐
钦差大臣。正直刚毅,乐观豁达,精力充沛,胸襟开阔,平易近人,嫉恶如仇,做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是一位有韬略、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深切感到鸦片对国家、民族的危害,所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身许国、为民除害。
邓廷桢
两广总督,林则徐的老友,是禁烟抗英斗争中抵抗派在广州的核心力量之一。个性深沉,老成持重,深谋远虑。他做官多年,在宦海浮沉中养成了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习性,老是投鼠忌器。
关天培
水师提督,忠心耿耿、勇敢无畏的老将军,是林则徐禁烟运动的坚定支持者。在琦善不发援兵的情况下,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者,最终在虎门以身殉国。
⑸ 鸦片战争中有翻译官吗
有翻译官。
⑹ 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基本信息
日期: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 地点:广州 珠江口。 结果:英国胜利 。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 英国胜利以后的要求: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赔款2100万银元。(1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白银7钱2分和3分之间) 割让香港岛。 鸦片战争
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关税,中方应与英国协商。 影响: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近代史开始。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原因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 民族英雄林则徐画像
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
禁烟
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战争爆发原因
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维喜案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女皇维多利亚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派兵侵略中国。同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也可以说,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决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战争的三个阶段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广东战事;所谓《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岛) 2、1841、1-1841、5(广东战事;《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厦门、浙东、长江战事)
过程
具体战争过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龙发生冲突,英军首先开炮,英方参战五艘非正规舰只;清军出动三艘战船,有岸炮支援。战斗持续四个小时,双方损失轻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战,关天培率领的水师被击退,英军无人员伤亡。 关天培
1840年6月22日,英军部分主力准备完毕,按计划开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数舰船在虎门执行封锁。 1840年6月28日,英国侵华军后续部队到达广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华英军到齐,共计海军战舰16艘,东印度公司武装轮船4艘,地面部队4000人,海陆合计7000左右。(另有辅助舰只)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军到达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军后续舰队9艘(其中战舰三艘)途径厦门,英远征军司令命一艘战舰向厦门官员递交《致中国宰相书(副本)》,该舰驶入厦门南水道下锚。 1840年7月3日,驶入厦门南水道的英舰派翻译驾小艇登岸送信,被清军武力阻止,英战舰则向岸上开炮,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炮战。(此役双方损失轻微,上报到朝廷时变成了一场胜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军开始进攻定海,战至黄昏,英军停止进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军攻入定海。定海知县投水自尽,总兵张朝发已于昨日战死。是役,清军参战仅1540人,伤、亡各仅13人。定海水师在九分钟内覆没,英军所有舰船仅中弹三发,无人员伤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达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军抵达天津,并沿途留兵封锁中国沿海。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司令咨会,随后将《致中国宰相书》进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无战心,又由于严重的误译,道光以为英军此来是为了“申焚烧鸦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许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罢免了林则徐,但英方并无此要求);拒绝赔偿鸦片损失;拒绝割让岛屿。并令其:“反棹南还,听候办理”。 英军当然不肯答应,双方继续交涉。但由于翻译和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双方无实质进展。 1840年9月15日,英军感到在北京地区作战并无把握,季风也将结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广东继续谈判。 1840年9月28日,英舰队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军疫病严重(至年底此处共计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广东,“怀抚”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员谈判了一些日子后,不懂中国官场“潜规则”的懿律被当猴耍而不自知,发布了浙江停战的命令,率英军南下广东(不久以后英军就放弃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但由于双方开价差距悬殊,一开始就进入了扯皮阶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折,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过分(和南京条约的内容相似),下令备战。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折,认为谈判已无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时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广东派援军。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折,下严令:“逆夷要求过身……非情理可谕,即当大军挞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准收受”, 同时重新启用被革职的林则徐等。在谈判期间,琦善不断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虎门也成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火力最强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并击败清军水师。比起先前的表现,守军作战也很勇敢,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英军仅受伤38人。 广东虎门威远炮台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开谈判,英军同意,暂时停战。此后一直在谈判。 1841年1月26日,英军强占香港,并要求割让(香港仍有清军)。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门战事,革除琦善职,授奕山为靖逆将军,南下统兵。大概也是这一时期,道光帝派“强硬派”的裕谦和颜伯焘分别负责两江和闽浙,两人到任后立即开始尽最大力度整军备战。 1841年2月24日,本来就毫无希望的谈判已经破裂,英军开始向虎门核心阵地布置进攻。26日清晨,英军正式发起进攻,到当天下午五时,英军击败全部8500名守军,关天培壮烈牺牲。由于主要在射程外炮击,英军损失轻微。 1841年3月18日,英军攻入广州西南的英国商馆,后来撤离。由于前两败,此战中国守军士气低落,未战先溃,英军损失轻微。新任参赞大臣杨芳在奏章里对失败绝口不提,反而说已屡败英军,唯恐其逃窜。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达广州,耗时达57天,被俄国武官当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军相继抵粤,道光帝也反复下令“分路兜剿,务使该夷片帆不留”,如果英军“闻风远遁”,惟将军是问。21日,奕山下令对英军舰船火攻,英军略受损失。24日,英军进攻广州,至25日,已经攻占广州城外主要制高点和炮台。此役英军战死9人,受伤68人。27日,清方向围城的英军要求谈判,于是又暂时停战。并且交纳赔款。从6月1日起,英军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间,奕山的奏折对失败只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胜仗,并说英军举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许其求和,同时命令沿海撤防(节省军费)。正好老天有眼,此时英军中瘟疫横行,英舰队又突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因此老天无意中帮奕山圆了谎。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众与英军交战,其采用战术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军将领汗颜。但英军最终还是突围,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31日,民众包围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时值停战期间,清方派主战的官吏余保纯将民众劝归。(这个倒霉的家伙在当时就被不明真相的人当成了大汉奸,直到现在。) 1841年5月31日,英国外相认为义律对中国过于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国事务。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从伦敦到澳门,只用了67天,其中还有十天在孟买处理公务,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军主力北上厦门,奕山隐瞒不报(他吹牛说英军已退)。幸亏奕山的牛皮早被厦门的颜伯焘识破,故颜伯焘一直抗旨不撤防。并且在厦门投巨资建立了中国沿海最坚固的防线——厦门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当强大,有火炮四百余门,守军5680人(仅次于虎门,但远远比虎门炮台坚固)。 1841年8月26日,英军围攻厦门。英军战术无非是正面佯攻,侧面迂回,轻松绕开石壁。如此简单的战术,英军已用过多次,但是由于瞒报严重,颜伯焘和道光帝并不知情。守军一的开始抵抗也较为激烈,但是腹背受敌,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黄昏,清军外围阵地已全部失守。英军也停止进攻。 1841年8月27日,英军攻打厦门城。守军已于夜里逃散,厦门失守。此役,清军阵亡总兵一名,副将以下军官7员。士兵减员324名。英军战死一人,受伤16人。战后英军对石壁炮台的防御力评价相当高。战后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来华的英军中还有陆军。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军(海陆军共计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时浙江由头号主战派裕谦主持,浙东防务与战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强,降职的林则徐曾一度在镇海协助组织防务,经历了几次战斗的林则徐认识到定海必然守不住,应该主动放弃。这个建议当然不可能被采纳。 1841年9月25日,英军本来打算攻击镇海的主力海陆军四千余人受到风力影响,集结于镇、定之间的海面。随后的几天,定海清军与英军屡有交火,均损失轻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军向定海发动总攻,至下午2时,五千多守军全部被击败。定海三总兵牺牲。英军战死2人,伤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军向镇海发起攻击,几小时后,外围阵地纷纷失守。此时战斗虽未结束,正在镇海东城墙指挥的两江总督裕谦已经知道希望全无,遂跳水自尽。 1841年10月13日,英军逼近宁波,负责此处的太子太保余步云弃城逃跑,宁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步军统领正黄旗满洲都统崇文门监督正红旗宗室总族长雍正帝四世孙前黑龙江将军前盛京将军”奕经受封为扬威将军,调集八省援军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经过四个多月的准备之后,鸦片战争中唯一一次收复失地的反攻在奕经的指挥下打响,四小时后,规模庞大的反攻宣告失败。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抚刘韵珂上“十可虑”折,虽未明说,但暗示战争已毫无希望,且充满危险。 1842年5月7日,英军撤离宁波,集结兵力准备沿长江向内地进攻。 1842年5月18日,英军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军抵抗激烈,战败自杀者甚众。英军阵亡9人(其中一名中校),受伤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军全部出动攻击吴淞。吴淞是江苏海防重点,新任两江总督牛鉴亲自坐镇于此。但战斗至中午12点,清军全部逃散。清军阵亡江南水路提督陈化成以下88人,英军被击毙两人,受伤25人。同日,英军第二期增援部队到达吴淞口,在华英军总兵力达到20000人。与清军相比,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这都算是一支空前强大的军队。 1842年6月19日,英军占领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军战舰十二艘,轮船十艘,运输船51艘,士兵7000人组成舰队从上海出发,直扑镇江。 1842年7月13日,清军开始增援镇江。 1842年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此时镇江城内驻军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军仅参加攻城的兵力就达6905人,英军占绝对优势。战斗开始后,英海军组织火力猛轰城外清军,城外清军缺少掩护也没有任何反击手段,很快便溃散。英军组织火力轰击城墙,可是城内驻军有1185人是驻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们安家此地已经200多年,所以仍然节节阻击。同时英海军组织小船沿水路攻击镇江西门,遭到城墙上清军火炮的有效轰击,狼狈退出。最后,占尽火力优势的英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突入城内,守军一直坚持巷战到深夜。城内清军的伤亡率达30%。镇江的火力兵力远远不及虎门,城墙坚固远远不及厦门,战前动员远远不及定海,准备周密远远不及浙东,但是此役英军有39人毙命,130人受伤,3人失踪。多于上述四战役所毙伤敌军的总和。 1842年8月2日,英军离开镇江,准备进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决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签订条约。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经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9月1日,清朝负责谈判的官员向璞鼎查发出照会,对南京条约提出了十二项交涉内容。这十二项自讨苦吃的内容为中国今后的苦难留下了隐患;也为下一次战争埋下了祸根。(与此同时,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刘韵珂都给南京的官员写信,内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类似的交涉,而这些信件还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签约的谕旨到达南京,第一次鸦片战争早已结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报广东仿造西式战舰一艘,并且提议停止建造旧时战船,经费用于建造西式战舰。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三)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 1、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时代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2、具体原因 参见: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结果
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一、《南京条约》(史称《江宁条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国军舰“皋华利”号上同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共有13款,主要内容有: 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示意图
1、五口通商 2、割让香港岛 3、勒索赔款 4、协定关税 5、干涉司法 6、自由贸易 二、《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 1、领事裁判权 所谓“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按照正当的准则和惯例,居留国有权按照本国的法律管理外侨。《虎门条约》破坏了中国的这项正当的权益,规定英人。中华人的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办理。 2、协定海关税则 收海关税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种货物和进口的48种货物税率比鸦片战前降低50%-90%,其他货物皆定为百值抽五的税率)。 三、《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 1、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后来,中美、中法所订条约也都有同样的规定。列强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权益。 2、租界权 3、驻军权 四、《望厦条约》 1、扩大领事裁判权 2、协定关税权 3、税则 4、文化 5、修约 五、《黄埔条约》继美国之后,1844年冬,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黄埔条约》。这个条约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六、其他 七、葡萄牙强占澳门
编辑本段影响
国际关系的改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社会问题的加剧,清中叶自嘉庆、道光年间以后,中国社会已有种种严重问题,包括土地兼并、人口过剩、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乱之后数十年的太平,使得当时的社会问题隐而不现,鸦片战争虽然直接影响的地区不多,但对于清朝的权威有所打击,许多社会上的问题逐渐浮现,造成较多的民变发生,间接促成了太平天国的兴起。 对知识界的影响:从历史的宏观看来,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上)的巨大差距,但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物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但绝大多数的士大夫,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此外,由于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称作买办),反而较一般知识分子更先开始接触学习西方事物。 战后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新变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现 2、鸦片走私有增无减 3、外国商品倾销局面形成 4、自然经济结构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解体 5、苦力贸易盛行 6、新阶级胚胎的产生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战前,中国经济上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国的商品侵略。战后,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帝国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鸦片战争后的经世致用社会思潮 1、 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由来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 2、经世派的群体与代表 战前-龚自珍;战间-林则徐;战后-魏源 3、经世致用社会思潮作用:士林风气的变化。 经学义理-经学致用 传统知识结构-近代知识结构 传统思维模式-变易思维方式 简要评价: 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交替时期思想界出现的一大进步。一方面,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风气,初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全新观念,迈出了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方长技,却不能触及封建制度,“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这种将道势对立起来的观念,没有冲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篱,也使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处在一个肤浅的初级阶段。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开端的理论概括 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漫长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战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不受外国干涉;战后,中国的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从多方面被侵害,已经丧失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战后,外国商品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基础开始受到破坏,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失去经济上自立的地位。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变得复杂化了,又增加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间的一对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地位越来越突出。毛泽东同志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内容和格局,决定了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就开始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也决定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4、危害:1)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管理,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苦。 2)腐蚀清朝统治机构 3)减弱军队战斗力 4)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被打开,便利了外国势力的侵入。5)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5、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⑺ 关于鸦片战争的电影哪个比较好
较新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历史上鲜明的一页,记下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创业,也刻下了动人心魄的英雄故事。
列强入侵,山河蹂躏,不但没有扑灭人们斗争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烧更旺,虎门硝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三元里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这些闪着光芒的爱国主义动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有志气,虽然出现了鸦片战争,如此血淋林的事实,但这不能表明中华的柔软,林则徐.关天培不正在我们中间广为传颂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祖宗在如此境况下有如此气概而自豪吗?
但也是这一页,带着软弱,带着污点,给中华以奇耻大辱;割地赔款;奴颜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是清政府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它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2100百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美国.英国.法国随之也接踵而至,先后胁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的条约,道光29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船利炮打开,许多弹丸小国排队而来,他们一一和中国签订了条约,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来从未受此侮辱。
当我翻开这一页历史,心情是沉重的。 但现在,我们的国家再也不会退回到这条路上了,中华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香港.奥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拼搏,不正在扬我国威吗?
2
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观《甲午风云》有感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击沉。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该片以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为主线,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予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这是不仅仅一个国家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永远的伤痛。
但是,一个政府的腐败,并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坠落。民族英雄邓世昌,他就是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勇于抗争性格的体现。对外国的侵略,邓世昌态度坚决,积极抵抗,为民族而牺牲,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换着是我,未必敢勇敢去撞击敌船,与船同生死。
一个民族要有骨气,活着的人一定要有骨气。对外来侵略我们要想方设法组织抵抗,要明白无条件地一味退让不能解决问题。像片中的李鸿章命令全军躲进威海卫港,不许巡海迎敌,导致全军覆灭,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心血化为乌有,更主要的是那么多的热血男儿就这样轻松的被葬送,让中国人的颜面丢尽。
100多年前的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至今还隐隐作痛。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遇到战争就退缩,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邓世昌是个愿为国家和人民牺牲自己的人,虽然他有点鲁莽,但在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那些日本帝国的人却不断侵略中国。让爱好和平的人民痛恨!我们要学习邓世昌这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的爱国精神。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由过去外国瞧不起的“东亚病夫”到今天的“体育强国”,以及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神七问天”都是我们的英雄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民的勤奋和努力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振兴中华”来祭奠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无法与世界孤立,只有相互间的合作才是发展的关键。但是合作并非是一味的退让与妥协,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在认清历史的基础上的合作才能久远,才能真正的为我所用。
3
电影一开始就让我的心情沉重起来,后来的情节让我更是触目惊心,最后从影院走出来的时候我的心
情完全变了,也感觉头晕恶心异常难受!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呀!我不能相信这是一个事实,在我一再问妈
妈后确定这就是一件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悲惨事件!多么惊人的数字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杀死我们的同胞
三十万人之多。在整个事件之中,中国人民竟没有反抗的能力,逃跑呼救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浓烈的血腥迷漫了南京城,黑暗与死亡笼罩着惊慌失措的人们。难民们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声,惊叫
声,和那一双双失神的眼睛,饱受摧残的憔悴的面容,更给这城市増添了几分恐慌。此刻,明朝的墙,清朝
的庙,还有那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天和地的世界中晃动,消失。只有那血红的太阳旗在
污浊的空气中耀武扬威的飘舞。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在街头巷尾进行着。我身临其境般地目睹这场残无人道
的大屠杀,心几乎走向崩裂的边缘,心中热血沸腾,掀起阵阵的愤怒。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30万
呀!!!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若大的南京城被死亡的阴云重重笼罩。遭受洗劫的又岂止是一个南京?日本
侵略者的兽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这真是中国的耻辱!一个曾经拔萃与世界民族
之林的泱泱大国,居然遭到小小日本的百般蹂躏!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
认为屠杀可以征服一切,但中华民族的血能够白流吗?华夏大地掀起了革命狂潮!在那短短的8年中,中华儿
女献出了无数不屈的灵魂和钢强的躯体,拯救着这古老的民族。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
勇的中国人赶出了神州大地,今天,我们不可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我们现在只能做的就是从国
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才能告慰那残遭劫难的30万英灵。
还有很多镜头也是非常气人的,可我写不完,也是我也不完的,即使是能写完的东西,中国三十万同胞
流的血能用哪种方式来测量,可恨的日本兵能用多少代价来偿还对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如果每个国家都无
视国际公约法,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另一个国家的利益,这个世界还会和平吗?人类生存在这
个地球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的更多的是,日本兵轻而易举地杀害我国那么多人,在我国行恶那么多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国高科技尖端武器水平的低下,如果当时中国人民有武器的话也一定会向日本兵举起反抗地武器的!在心
里我暗暗下了一个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为我国开发更多的高科技产品,让中国立于世
界强国,不要再受任何国家的侵犯!在这里我也号召全国的人民都行动起来,增强每一个国民的水平,发展每
一个科技领域,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为我国的全面发展做出每个人最大的贡献!
⑻ 鸦片战争谈判发生了哪些翻译问题
鸦片战争的结果使清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可以想象当时清朝官员在签署这些条约时的心情肯定是无比屈辱的,而且双方在谈判问题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翻译问题。可能这当中有很多细节大家之前也都还不太了解,这次就帮大家把鸦片战争谈判中的尴尬问题列出来让网友们看看,当时清政府所陷入的窘境绝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清政府屈辱地挨打、屈辱地抵抗、屈辱地谈判、屈辱地签约、屈辱地赔款。总之,有各种憋屈。还有一种憋屈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让清政府头疼的翻译问题。中英谈判交涉,离不开英文翻译,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但清政府为此吃了不少亏,吓得后来再不敢请中国人做翻译。
虎门销烟后,英军方面不断向清廷施加压力,甚至率军舰直逼天津大沽口,道光不得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同时,道光派直隶总督琦善南下广州,与英军展开谈判。中英双方的谈判,基本以面谈、照会两种形式为主。面谈,就是琦善与义律当面会谈。照会,就是双方通过文书来往交换意见。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英文翻译。两国谈判,事关重大,英文翻译在中间的作用自然举足轻重。英军方面有多个翻译,而中方这边只有一个翻译,大事小事全靠翻译一个人。这就遭到了清廷的怀疑。
中方翻译名叫鲍鹏,广东香山县人。此人在美国洋行做过买办,又贩卖过鸦片,还曾遭到林则徐的通缉,后逃往山东藏匿。如此背景复杂,还有犯罪前科的一个人居然成了中英双方的翻译,林则徐第一个表示反对。
受到查办的林则徐无法向朝廷上奏,只能向好友两江总督裕谦抱怨。他说,琦善与英军往来,秘不示人,惟密任直隶守备白含章及夷目颠地之汉仆鲍鹏往返投报……这里指鲍鹏是“汉仆”,其实就是“汉奸”意思。
裕谦立即向朝廷上奏,弹劾琦善,主要罪状就是,琦善与英军谈判,将全部广东各级官员排除在外,还任用一个买办、逃犯做翻译,恐有内外勾结之嫌疑。
琦善为何会一意孤行呢?其实,他也有难言之隐。作为钦差大臣只身赴广东,除了与英军谈判外,还要调查林则徐。但涉及英文翻译时,琦善很犯难。如果用了广东官府推荐的翻译,琦善担心自己与英军谈判的内容会泄露,被广东政敌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再者,广东本地的翻译多与洋人有勾结,实在不可信。林则徐的翻译也不能用,本来要调查林则徐,用了他的翻译就很难得到真实情况。另外,林则徐的一些翻译在林被查办后就辞职了,无论怎样挽留也不想继续干了。所以,琦善用鲍鹏也是没办法。那么,琦善与鲍鹏又是什么关系呢?
琦善任用鲍鹏为自己的翻译,其实原因很简单。琦善在南下时,听闻英军北上后,一路乌烟瘴气,唯独山东比较平静。一打听,据说是一个英文翻译与英军有过沟通,打动了英军。琦善大悦,正愁找不到英文翻译,立即派人邀请鲍鹏加入。就这样,鲍鹏就成了鸦片战争中方英文翻译。对于鲍鹏的背景,琦善也多有耳闻,但用人之际,顾不了那么多。总之,琦善认为,鲍鹏虽不完美,但也是最好的选择,更是无奈的选择。
裕谦的奏折没有起到反应,直到广东巡抚怡良再次上奏,引发道光震怒。原来怡良发现香港要割让给英方,遂紧急向朝廷禀报。道光下令,将琦善与鲍鹏锁拿进京,交刑部严刑讯问。经过审问,发现鲍鹏问题严重。一是穆彰阿向琦善推荐了鲍鹏,而穆彰阿已经被认定是卖国贼。二是鲍鹏极有可能是英国的间谍。三是割让香港是琦善受到了鲍鹏的唆使。
虽然鲍鹏百般辩解,他在供词中说,“琦中堂……要带赴广东,我辞说广东通晓夷言者多。中堂怕洋商等与夷相好舞弊,定要唤我随去。”
琦善也说,鲍鹏并不是自己的心腹,自己对鲍鹏还是加强了监督的。比如每次鲍鹏与英国交涉,琦善都派张殿元、白含章等人一同前往。其实这两个人也不懂英语,只不过去察言观色而已,看看有无异样。
但清廷还是发现了重大疑问。一是鲍鹏在谈判时居然有决策权,比如在谈判赔偿鸦片损失时,英方开价两千万。鲍鹏开价是三百万,后又增加至四百万,最后六百万谈妥。虽然价格压了下来,但一个翻译为何有如此大的决策权?这是清廷怀疑的。
在涉及香港岛割让的问题时,琦善与鲍鹏都承认,琦善曾把一封重要文书交给鲍鹏,嘱咐鲍鹏“看光景则付,倘有反复,不要给他”。这封重要文书就是一份关于香港岛的协议。后来,鲍鹏与英军交涉时,觉得“夷情不顺,即将文书带回”。但琦善的做法遭到了抨击,割地的事情怎么能交与一个翻译去定夺,而且还要看洋人的脸色,实在是耻辱。
清廷上下感到事态严重,在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居然受制于这样一个小小的翻译,大清的脸面往哪里搁?但清廷一直没有重视外交,对夷务向来比较鄙视,也就没有政治过硬的官方翻译,而民间的翻译又问题多多,实在令人头疼。
其实这个鲍鹏的个人素质并不咋地,作为广东籍的买办,他只会广东英语,一种掺杂了粤语、葡萄牙语、英语的杂交外语。这种水平如果只是简单沟通还没有问题,但涉及到国家之间的谈判就明显勉为其难。我们实在无法想象,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中方翻译就是这样一个货色。
事实上,英军方面对鲍鹏的评价也很低。有英国人后来记载了一个细节,说鲍鹏去澳门,去见老主顾颠地。以前的同事都拿他的翻译身份开玩笑。鲍鹏有些生气,跳脚大骂道:“你们以为我只是一个小人物吗?还像原来那样只会买米买鸡吗?不是!我现在是大人物,我的手中抓着战争、抓着和平。要是我打开它,那就和平。如果我合上它,一定打仗。”
林则徐的孙子林崇墉坚持认为,鲍鹏就是为义律秘密效劳的汉奸、卖国贼。原因就是,英军在北上时,曾在山东与鲍鹏有过来往。鲍鹏还专门请求英军想办法帮助自己回广州。
经过半年的审讯,琦善与鲍鹏勾结洋人的事情始终没有查实。最终,还是将鲍鹏流放以示惩罚。经过一番折腾,清廷也很不爽。不过,鲍鹏一事意义重大。在外交问题上,清廷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来一向排斥洋翻译的清廷,从此只认洋翻译,从此不再雇佣中国翻译。也就是说,谈判时,中方自己不再带翻译,全部交给洋人去翻译。
真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感觉。
⑼ 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中,维多利亚女王是谁扮演的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林则徐 鲍国安 ----
琦善 林连昆 ----
颠地 鲍伯·派克 ----
义律 西蒙·威廉士 ----
何善之 邵昕 ----
何敬容 郎雄 ----
蓉儿 高远 ----
奕山 葛香亭 ----
玛丽 艾玛.格里菲斯 ----
道光皇帝 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