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斯皮尔伯格电影的主题

斯皮尔伯格电影的主题

发布时间:2022-11-01 17:05:21

A. 《战马》:斯皮尔伯格感知生命的辉煌巨作,让人性的美散发光芒,你怎么看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好莱坞电影大师。他的电影不仅票房高,而且在电影史上也有成功的足迹。

不仅获得多项奥斯卡奖,还获得粉丝的追捧,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流行文化的内容,而不是人们无法理解的神秘文艺。

亲人之间,敌人之间,战友之间,陌生人之间,欢乐是体现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温情的主线。

为了帮助乔伊走向自由,英国士兵和德国士兵甚至可以握手成为朋友。

对乔伊和他的主人的认可也反映了斯皮尔伯格叙事结构的戏剧性特征。在这一幕中,斯皮尔伯格还对比批判了工业时代人性的冷漠。军医为了救治伤员,可以对乔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先不做预诊,再草草下令射击,因为他认为乔伊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但在乔伊和艾伯特相互认可后,医生终于意识到乔伊是艾伯特的朋友,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实现了人性的升华。

镜头4

战争结束了。

根据规定,乔伊将被拍卖,他的同志们凑钱希望艾伯特能把乔伊买回来。

拍摄的那一刻,做果酱的德国老绅士花了100英镑高价给孙女买下了乔伊,但爷爷看到乔伊和艾伯特之间深厚的感情后,还是把乔伊还给艾伯特。

艾伯特和乔伊回到家乡,在黄昏时分拥抱了他们的母亲,这部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艾伯特;养大它的农场男孩;尼科尔斯;,北萨默塞特志愿骑兵队队长,骑到前线;照顾好它的巩特尔和迈克尔兄弟;艾米莉;,一个捡起来想教它跨栏的法国女孩;切断铁丝网的英国和德国士兵共同拯救了它...这些人有的死了,有的活了下来,各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和战争一样多。

毕竟历经千辛万苦,重逢是可喜的。

只要和亲人在一起,生活就可以继续。

就像明亮的夕阳和漆黑的夜晚,总会有黎明。

在好莱坞电影的结局中,正义战胜邪恶是必然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品质好,天下必有庆,恶势力终有败,充满正能量。气氛总是很愉快。

斯皮尔伯格吸收了经典好莱坞的经验,知道如何把握观众的心理,所以不断让这个结局出现在他的电影中。在这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还运用了他一直擅长的象征手法,让影片中的主角乔伊能够突破重重障碍,甚至让角色看起来像一个普通但勇敢的战士,做着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但这种经历和结局却是观众在银幕上所认为和期待看到的。

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的危害,也反映了导演对人性的思考。通过战争中的各种画面,人性之美熠熠生辉。

斯皮尔伯格反思世界,反思人类的存在,反思文明的悲哀,以高超的摄影技巧和一贯的电影创作风格创作了这部电影。

在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战马》输给了《艺术家》,错失了最佳影片,但它仍然是一部具有时代特征、能够感知生活的辉煌巨作。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写的又一部战争史诗,旋律动人,情感细腻。

B.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决斗>>是什么意思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决斗 DUEL》。
故事很有意思,一个大叔开着红色轿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遭遇一辆重型卡车。起先重型卡车似乎在和他玩游戏,时快时慢,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但是没过多久,产生了杀气,重型卡车几度试图撞击小轿车,甚至差一点把小车撞飞。主人公觉得很奇怪,他试图告诉路人或者报警,但是不是人们不信他,就是电话亭被大卡车摧毁,总之一直就没有人能帮到他。怪诞离奇的事情不断发生。大叔历尽千辛万苦,史尽一切办法,非但没能甩掉大车,反而令危险一次次袭向他。最后..................

追击——对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表现形式,从初出茅庐的斯皮尔伯格在1971年仅用10天时间就导演完成的第一部电视电影《决斗》开始,追击的主题就升华为善与恶、好与坏之间相互关联的纽带。这部成本仅为30来万美元的公路追击片将斯皮尔伯格在电视导演时代的锋芒尽展无遗,该片张力十足,扣人心弦,在欧洲上映时竟为环球公司赚来几百万美元,令圈内人士刮目相看。本片规模虽小却吸引力超长,通过描述两辆车之间的追击和逃命,最后直到悬崖边才获救的故事,展现了一场长达90分钟的汽车追逐和人物心理战。一大一小的两辆汽车,就如同拳击赛场上的两个重量级别差异甚大的对手,他们的对决让观众心悬不安。而在那个时候,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就知道如何使紧张刺激的剧情在一动一静间层次分明,内容在奇特之外还要别有内涵,直将气氛压逼至最后的大决斗高潮。该片被影评人士誉为历来最杰出的美国电视片之一
1969年,他为ABC拍摄了电影《决斗》,,成本仅30万美元,斯皮尔伯格也只花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拍摄,在16天的时间里,赚得了500万美元的全球收入。并且被以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美国电视节目之一。《决斗》在欧洲播出之后,为环球公司赚得几百万,取得了评论和商业双方面的成功,斯皮尔伯格的名气开始确立。

C. 斯皮尔伯格的十大经典青春励志电影

斯皮尔伯格的十大经典青春励志电影

斯皮尔伯格曾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有三部电影,《大白鲨》 (1975) 、《E.T.外星人》 (1982) 与《侏罗纪公园》,打破票房纪录,成为当时最卖座的电影。下面是我精心收集的励志电影,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追杀》/《决斗》

斯皮尔伯格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就是用精确的电影语言讲述精彩的电影故事。在他所有的作品中,1971年拍摄的影片《追杀》就是一个精确使用电影语言的典范。

《追杀》的主人公戴维.曼是一个很典型的老实人,他开车上路是为了去收一笔对他来说很重要的账。在高速公路上,他超过了一辆冒着黑烟气味难闻的卡车,谁知这下可捅了大漏子,卡车司机从此开始一路对他进行疯狂的追杀。

在90分钟的电影里,这辆疯狂卡车的驾驶员始终没有露面,他为何非要将戴维.曼置于死地也一直没有交待,这使得整部影片笼罩在一种莫名的恐怖之中,随着剧情地发展,驾驶员是谁已经不再重要。影片的最后两辆车一同滚下了山坡。戴维在最后关头跳下了汽车,他终于依靠智慧和勇气成为这场死亡游戏的胜利者。

这部电影为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从此他开始在好莱坞崭露头角。这样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斯皮尔伯格却将故事讲述的惊心动魄。用 9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一场没来由汽车追逐,无论如何都是件富有挑战性的尝试,但是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追杀》时所表现出的成熟却令人叹为观止,在全片中,我们几乎无法找到电影语言上出现的任何错误。一切都是那么的精确。而这也成为他以后的所有影片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上榜理由:斯皮尔伯格上路前的宣言,他一生的影象追杀开始入境。

2.《拯救大兵瑞恩》

本片是斯皮尔伯格首部名符其实的战争片,描述的是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在这一天的进攻中,盟军总部发放阵亡通知单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家姓瑞恩的有三兄弟都阵亡了。而她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也在欧洲大陆战斗,还不知生死。盟军司令马歇尔将军得知此情况,立刻下令派一只小分队去救他。最后,这只小分队经过欲血奋战,终于找到了瑞恩,并守住了一座连接巴黎和柏林两地的大挢。

天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初试战争片就为他带来了无尽的美舆: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堪称经典。

斯皮尔伯格无意宣扬暴力,他憎恶任何使暴力看上去有趣或者把暴力描绘成游戏的主观性的渲染,他所展现的一切就是要客观地反映战争中的暴力,以及在暴力强奸下的有关和平和家园的不屈抗争。无数人还记得瑞恩的那句震撼人心的台词:“我的兄弟没有死,他们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线并肩作战,战争胜利后我会跟他们一起回家。”于是,战争虽然仍在继续,但不是永远,而真正永恒的,应是斯皮尔伯格内心深处眷恋着的宁静。而人们在记住斯皮尔伯格的关于灵魂的救赎之后,还为他的导演技巧所深深叹服。在这段被奉为经典的片断中,斯皮尔伯格采用的手持摄影的方法和夸大时空关系的剪辑,同影片表现的内容结合的天衣无缝。

上榜理由:在斯皮尔伯格的人性词典里,录影战争和拥抱和平源自同一个灵魂轨道。

经典指数:★★★★☆

3.《大白鲨》

斯皮尔伯格1975年拍摄的电影《大白鲨》改编自彼得.本利奇的同名畅销小说。在这部电影中,一只巨大无比、凶残成性的鲨鱼多次袭击新英格兰海岸的一个海滨小镇。数名居民和游客命丧鲨鱼之口。一时间小镇上人心惶惶。警官布罗迪身负为小镇铲除祸害的重任,他请来了海洋生物学家胡伯和渔夫昆特,三人乘坐一只小艇起航了,他们的目的就是杀死这只从未见过的无比凶残的吃人恶魔,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呢?

这部影片的情节紧张惊险,悬念环环相扣,尤其是片中那只巨大的鲨鱼,被好莱坞的特技师们制作的惟妙惟肖,这一切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始终被浓重的恐怖气氛所笼罩。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怪兽往往扮演着恐怖杀手的角色,而影片中,人类主角需要经过刺刀见红的顽强搏斗,才能最终战胜怪兽,保住性命。

影片《大白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像是斯皮尔伯格童年时代的一场恶梦。斯皮尔伯格在回忆他童年时代时,曾经提及过一部由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着名动画影片《白雪公主》,斯皮尔伯格回忆说,他8岁看这部动画片时,片中巫婆的出现使他彻底堕入不可抑止的神经质般的恐惧之中。斯皮尔伯格这种胆小鬼似的表现恰恰说明,他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显示出对于周围世界的极端敏感。而这种对生活的敏感一旦转化成在艺术创作中的敏感,就必然会在作品中显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感染力,比如让世人又爱又怕的《大白鲨》。

上榜理由:影片让美国人多年不敢亲近海岸,美国旅游业因此损失惨重。

4.《侏罗纪公园》

在拍摄《大白鲨》18年之后,斯皮尔伯格推出了另一部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怪物”电影——《侏罗纪公园》。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将早已灭绝的恐龙塑造的栩栩如生。惊险的情节设计、完美、逼真的数字特效使得这部影片形成了空前的视听刺激,当时许多媒体直接以“恐龙复活”为题目报道该片的上映。这种效果的达成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影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还是斯皮尔伯格从小怀有的对“怪物”极其敏感的恐惧心理。

同斯皮尔伯格影象世界中善良的外星生命不同,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凶残的.怪兽往往是地球上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生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电影中的怪兽不仅仅是一场孩子般恶梦,同时还隐含着斯皮尔伯格对于人类面临的危险处境的忧虑和反思。这部电影不但取得了天文票房,还在全世界掀起了恐龙热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发现,这部电影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开创性的数字技术奇观,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科学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后果的宏大主题。这样的思想性、艺术性具佳的作品,获得成功也是理所当然。《侏罗纪公园》,上映时间1993年,票房收入35000万美元。

同另一位好莱坞技术大师希区柯克一样,斯皮尔伯格清楚的知道,技术永远是要为人所控制,而不是反过来控制人的。所以他的影片中高科技永远是要为影片主题服务的,对高科技的准确应用也成为他的影片致胜的法宝之一。

上榜理由:所有的童年噩梦中都有过“怪物”的影子,就如斯皮尔伯格噩梦中的“恐龙”。

经典指数:★★★★

5.《ET》

斯皮尔伯格于1982年拍摄的这部《ET》被认为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自己也承认,《ET》中的艾里奥特其实就是自己童年的翻版。斯皮尔伯格的童年是孤独的,这也同时让他拥有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因为他发现作白日梦是排解孤独最好的手段。他的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孤独小男孩”的形象往往都对于天空、宇宙和未来有着美好而纯真的幻想。所有这一切,影片《ET》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

孤独中的凄凉终归在所难免,但是斯皮尔伯格一直试图给这种孤独穿上一层温情的外衣,于是《ET》中外表柔弱的艾里奥特在最后获得人生成长的同时也都重新获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温暖。而《ET》中的外星人则更具人性化色彩,在他奇怪的外表后面,我们不难发现他不过是斯皮尔伯格心目中一个迷路的孩子。他同所有地球上的孩子一样,有着对于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有着对陌生世界的恐惧。

显然,在斯皮尔伯格看来,爱不但是地球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幻想中的外星生命最宝贵的精神依靠。

上榜理由:童年的梦幻,成年的玩笑,一样的娱乐,一样的斯皮尔伯格。

经典指数:★★★★

6.《印第安纳琼斯》/《夺宝奇兵》

D. 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幸福终点站》,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幸福终点站》,于2004年在美国上映,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维克多是斯洛文尼亚人,他决定移民美国,带着简单的行李,买了一张去美国的机票。当他在纽约肯尼迪机场下飞机时,他被拦了下来。原来,他的祖国发生了政变,成为了美国的敌对国家。维克多的护照和身份证件,以及移民证件都没用了,他被扣留在机场。顷刻之间,维克多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人,没有国家,没有家园,他成了国际政治变革的受害者。

然而,维克多的邋遢晦气,却招来了机场负责人弗兰克的不满,恐怕更令弗兰克气愤妒忌的是,美丽的空姐艾米利亚,竟然慢慢地爱上了细腻诚实的维克多,她很同情维克多的经历,帮他介绍了一些小工作,和机场交涉,维克多也在慢慢观察着机场里来来往往都的人们,他生活在这里,并乐在其中。

E.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

写好莱坞导演不可能绕得开斯皮尔伯格,正如谈中国导演就必然要谈张艺谋。虽然很多文化界的精英一定对以上逻辑嗤之以鼻,但我想说的是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之所以拥有这样的"江湖地位",其根本原因与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没有必然联系。若评选二十世纪最优秀的电影艺术家,相信他二人要杀进前十名都困难,但如果要说利用电影艺术这样一种载体最大限度的进行文化的传播,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很多电影大师都难望项背的,而这也就顺理成章的赋予了他二人一种文化符号的内涵。

从丹.布朗的热门小说《达·芬奇密码》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符号。但我们未必真正读懂了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因为我们太熟悉它们了,熟悉到都懒得去思考、去分析了。就电影导演而言,斯皮尔伯格在好莱坞的地位相似于乔丹在NBA的地位,都是一览众山小的顶尖人物。我们被斯皮尔伯格作品的魅力所折服,并醉心于探究这些作品艺术的成败得失,但我们往往疏忽了斯氏作品背后蕴含的符号力量。我个人认为,斯皮尔伯格之所以区别于同年代的其他导演,就是因为他拥有了这种力量。

其实,写斯皮尔伯格可以很容易,随便上google搜索一下,相关资讯极为丰富。从他出生到进入电影界,再到他一步步成为好莱坞呼风唤雨的人物,其间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查找到翔实的资料。而关于他作品的分析、评论就更是浩如烟海了,有相当严肃的专业著作,也有民间评论界精彩纷呈的随笔。可以说,如果我想以人物背景介绍外加代表作点评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只需用复制、粘贴和一点点编辑的工作,半个小时就能完稿。但我觉得做这样"锦上添花"的事挺无聊的,如果我的文章只是资料的拼凑和成熟理论的嫁接,那我还不如就将相关资讯的链接地址列出来算了。

激发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源自央视6频道近期播出的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的访谈节目。当我看到两个身份极为特殊的导演面对面交流电影心得时,内心所关注的焦点其实早已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这两个分别代表不同文化的"符号"如何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在我看来,张艺谋和斯皮尔伯格的文化价值要大于他们拍摄作品的艺术价值。让他们在交流中自发地探寻各自身为文化符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绝对要比谈对于艺术的理解和电影的技巧过瘾的多。只可惜我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内容,实在有些意犹未尽。象他们这样级别的文化符号相互交流的机会其实是不多的,正是带着这份遗憾,我将这篇文章原来的命名《一个时代的电影"宠儿"》撤换为《符号的力量》。一来我觉得原来的名字显得有些矫情,二来我也想借此深入阐述一下自己对于文化符号的理解。

要谈电影界的文化符号,我首先想到的是李小龙。这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武学奇才一生留下的作品不过寥寥几部,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无穷的。正是这些作品为西方电影观众洞开了一扇了解东方文化的窗口。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单论艺术成就,李小龙作品与同时期华语电影相比并不具优势,而他本人的演技也算不得出类拔萃。但是,他却完成了其他华语电影人所无法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同于一般的电影明星,他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这让他的作品可以凿穿文化间的隔阂,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几十年后的今天,华语影坛出现了另一位同样具有文化符号特质的明星,她就是章子怡。今天的媒体要比三十多年前苛刻的多,当我们对于章子怡演技平平却蜚声海外感到忿忿不平时,我们恰恰是误解了章子怡的身份。一个文化符号未必是本民族当中最优秀的代表,一个电影界的文化符号同样也未必是傲视群伦的艺术精英。要知道,最优秀的精英多数不具有文化亲和力,能理解他们、认同他们成就的人寥寥无几,如何能承载文化符号之职呢?

所以,当我看到西方电影界的某位大师对斯皮尔伯格口诛笔伐时,我一点也不觉得惊讶。与此类同,当国内某些文化界的精英开批判大会声讨张艺谋时,我也权作笑话。在对待文化符号的态度上,全世界的态度都有些苛责。这是正常的,你赢得了那么大的市场,产生了那么高的影响力,赚了那么多的钱,拿了那么多的奖,苛责你一下算什么,没灭了你算是客气了。如果我们硬要得出文化符号等于文化精英的逻辑,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个文化符号是称职的。就电影界而言,我们可以随便罗列一串比斯皮尔伯格艺术成就更高的导演,但若论传播电影文化理念,革新电影拍摄技巧,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等领域的成就而言,只将目光锁定在表达自我的艺术大师们远不如斯皮尔伯格。电影界当然需要费里尼、大卫·林奇等艺术家,同样也需要斯皮尔伯格这样的文化符号。

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的谈话节目有两处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对于第一次观看自己拍摄完毕的作品时的态度,二是对待电影叙事性这一要素的看法。两位导演因为彼此之间的尊重和良好的外交风度,在多数问题上都保持了相似答案的"默契",却在以上两个问题上透露出些许"天机",或许这微妙的不同可以为我们解答出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文化符号的内在原因。张艺谋在首次观看自己拍摄完毕的作品时感觉非常惬意,而斯皮尔伯格却诚惶诚恐。(原话是害怕面对,这里仅是比喻)这属于典型的新媳妇心态,是拍摄以市场为主导,观众好恶为标准影片的这类导演共同的心理特征。斯皮尔伯格擅长拍摄娱乐片是尽人皆知的,虽然你可以用[辛德勒名单]这样的文艺片来作为反证,但总体来看,斯氏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强大的娱乐性。

因该说,好莱坞多一半的导演都属此类,为什么斯皮尔伯格可以脱颖而出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斯氏作品不仅完美的遵守了好莱坞娱乐片的各项法则,更为这套法则创立了新的标准。如果单论一部作品对于好莱坞乃至整个电影工业的影响,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卡梅伦的[终结者]和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等影片都不会输给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但如果要以一个导演所有作品的平均影响力而言,很难再找出一个和斯皮尔伯格比肩的电影人了。从[大白鲨]开始,一直到最近的[慕尼黑惨案],斯氏作品几十年里不间断的给电影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不仅开辟出很多风格独特的电影类型,留下十余部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更为重要的时,这一系列作品引发了范围极广,时间较长,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这才是导致斯皮尔伯格最终成为一个文化符号的原因所在。

早期的斯皮尔伯格属于典型的以市场为目标的导演,但他并不是票房的奴隶,他善于迎合同时更善于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也尝试过导演型作品的拍摄,遭到过败绩,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了导演自身的个性一定要服从于整部影片的风格,更要服从于整个观众群的欣赏品味。所以,当他在电视上和张艺谋交流时极力强调一部影片故事的重要性,而我们反过来审视他这几十年的作品,感觉此言不虚。斯皮尔伯格似乎无意拍摄纯意识流的艺术片,即便是最为严肃的[辛德勒名单]、[人工智能]、[大兵瑞恩]等作品,影片的叙事性仍然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所以看起来一点也不会闷,在这点上和他所拍摄的所有娱乐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张艺谋对斯皮尔伯格"叙事第一"的观点表示了赞同,但我觉得这多半是出于礼貌。因为张艺谋作品最大的特点恰恰不是它的故事性有多么强,而是表现这个故事时所采用的强烈的个性化艺术形式。斯皮尔伯格盛赞[英雄],说这是一部开创了用色彩来讲故事的经典之作。色彩对于一部影片而言,当然是属于典型的形式范畴。斯皮尔伯格是那类深谙娱乐之道的导演,不仅对观众的心理有着洞若观火的掌控,同时更善于将自己的艺术品味和价值观不着痕迹的融入到影片当中,他从来不自恋,同时,也不会做毫无原则的妥协。如今的斯氏作品正如导演自己所言,变得越来越"自私"了,因为斯皮尔伯格感觉为观众拍了大半辈子的电影,也该为自己拍两部了,所以,现在的斯氏作品逐渐有了点导演型作品的个性锋芒。张艺谋走过的道路恰恰与之相反,早期的张艺谋专注于导演型作品的拍摄,虽然获奖无数,但市场价值远低于艺术价值。现而今他也开始尝试市场型作品的拍摄,票房屡创佳绩,但来自观众的责难之声不绝于耳。可以看出,这两个著名导演成为文化符号的道路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从市场的辉煌中回归到个性,另一个则是突破个性,投向了市场。

文化符号的产生往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必须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兼容性。斯皮尔伯格用纯熟练达的娱乐片技巧感动了世界,而张艺谋却用浓烈耀眼的文艺片形式征服了世界。当两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相互碰撞时,彼此了解的最初印象往往不是深邃的思想,而是那些通俗而又具体的符号。符号可以不必是最优秀的代表,但必须具有文化的共通性;符号所代表的产物可以不必得到精英群体的认同,但必须被普罗大众轻易消化。只有当你了解到这一点后,才会明白章子怡红遍西方世界的内在原因,并坦然接受这个事实。

其实,拥有一个文化符号绝对是一件幸事。因为它降低了不同文化间理解与沟通的难度系数,绕开了艰涩难懂的理论,规避了阳春白雪的争鸣,将一个文化的断面形象的展示在世人面前。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师、专家们最不擅长完成的任务

F. 如何评价斯皮尔伯格的《战马》

斯皮尔伯格拍了这部电影,体现出了战争的残酷,但是却又能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体现出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部电影的视觉冲击感很强,场面很震撼,像他以前的那些电影一样,对于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但是在剧情的把握上还不够连贯,对于故事的主线表述的不算突出在大多数影迷,观众的心理没能产生十分突出的,强烈的反响。

G.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作《大白鲨》系列,到底恐怖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大白鲨》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1亿美圆的电影。以“大白鲨”为主题的系列影片总以强大的特效演绎震撼所有的观影观众。鲨鱼这一海洋生物以狰狞的面孔、锋利的牙齿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一系列影评震撼效果难以言表,被定性为恐怖片,初代《大白鲨》也掀起了美国灾难片的“第三次狂潮”。

人鲨大战不仅仅是撕咬身体、深海恶战,更凸显出人与自然的矛盾,又以极强的画面感染力,血腥的场面令人恐惧,可以说此片是一场视觉盛宴!

H. 斯皮尔伯格的十大经典励志电影

斯皮尔伯格的十大经典励志电影

斯皮尔伯格曾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有三部电影,《大白鲨》 (1975) 、《E.T.外星人》 (1982) 与《侏罗纪公园》,打破票房纪录,成为当时最卖座的电影。盘点斯皮尔伯格十大经典影片:

1.《辛德勒名单》

如果说斯皮尔伯格在以往影象世界里表现出的是斑斓的匠心,而《辛德勒名单》的出世则映耀出了斯皮尔伯格崇高的悲悯底色,正是这种让全世界都举头瞻仰的灵魂告白,宣告了一代叱诧风云银幕大师的诞生。

斯皮尔伯格经常称自己是一个美国东海岸郊区的产物,但在文化上,他则是典型的犹太教徒。所以当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遇到《辛德勒名单》时,一部伟大的电影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无比虔诚地洗尽铅华,他要彻底地将自己的灵魂燃烧。

《辛德勒名单》在拍摄之初就确定了采用商业影片中极少见到的黑白胶片,斯皮尔伯格认为这些黑白的画面就像真相的血浆一样触目惊心。原本已经烂俗的温情,被黑白画面中一个红色的小女孩提升到崭新的高度。这远远超越了对观众情绪刻意的煽动,因为900万犹太人被屠杀的悲惨历史本身就足够沉重。

《辛德勒名单》于1993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在美国上映,引起强烈反响。次年,《辛德勒名单》在奥斯卡评奖中获得了十三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七个奖项。斯皮尔伯格终于以次跻身世界电影艺术大师之林。

上榜理由:以耶酥的名义,他是《辛德勒名单》的起草者。

经典指数:★★★★★

2.《拯救大兵瑞恩》

本片是斯皮尔伯格首部名符其实的战争片,描述的是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在这一天的进攻中,盟军总部发放阵亡通知单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家姓瑞恩的有三兄弟都阵亡了。而她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也在欧洲大陆战斗,还不知生死。盟军司令马歇尔将军得知此情况,立刻下令派一只小分队去救他。最后,这只小分队经过欲血奋战,终于找到了瑞恩,并守住了一座连接巴黎和柏林两地的大挢。

天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初试战争片就为他带来了无尽的美舆: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堪称经典。

斯皮尔伯格无意宣扬暴力,他憎恶任何使暴力看上去有趣或者把暴力描绘成游戏的主观性的渲染,他所展现的一切就是要客观地反映战争中的暴力,以及在暴力强奸下的有关和平和家园的不屈抗争。无数人还记得瑞恩的那句震撼人心的台词:“我的兄弟没有死,他们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线并肩作战,战争胜利后我会跟他们一起回家。”于是,战争虽然仍在继续,但不是永远,而真正永恒的,应是斯皮尔伯格内心深处眷恋着的宁静。而人们在记住斯皮尔伯格的关于灵魂的救赎之后,还为他的导演技巧所深深叹服。在这段被奉为经典的片断中,斯皮尔伯格采用的手持摄影的方法和夸大时空关系的剪辑,同影片表现的内容结合的天衣无缝。

上榜理由:在斯皮尔伯格的人性词典里,录影战争和拥抱和平源自同一个灵魂轨道。

经典指数:★★★★☆

3.《大白鲨》

斯皮尔伯格1975年拍摄的电影《大白鲨》改编自彼得.本利奇的同名畅销小说。在这部电影中,一只巨大无比、凶残成性的鲨鱼多次袭击新英格兰海岸的一个海滨小镇。数名居民和游客命丧鲨鱼之口。一时间小镇上人心惶惶。警官布罗迪身负为小镇铲除祸害的重任,他请来了海洋生物学家胡伯和渔夫昆特,三人乘坐一只小艇起航了,他们的目的就是杀死这只从未见过的无比凶残的吃人恶魔,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呢?

这部影片的情节紧张惊险,悬念环环相扣,尤其是片中那只巨大的鲨鱼,被好莱坞的特技师们制作的惟妙惟肖,这一切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始终被浓重的恐怖气氛所笼罩。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怪兽往往扮演着恐怖杀手的角色,而影片中,人类主角需要经过刺刀见红的顽强搏斗,才能最终战胜怪兽,保住性命。

影片《大白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像是斯皮尔伯格童年时代的一场恶梦。斯皮尔伯格在回忆他童年时代时,曾经提及过一部由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着名动画影片《白雪公主》,斯皮尔伯格回忆说,他8岁看这部动画片时,片中巫婆的出现使他彻底堕入不可抑止的神经质般的恐惧之中。斯皮尔伯格这种胆小鬼似的表现恰恰说明,他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显示出对于周围世界的极端敏感。而这种对生活的敏感一旦转化成在艺术创作中的敏感,就必然会在作品中显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感染力,比如让世人又爱又怕的《大白鲨》。

上榜理由:影片让美国人多年不敢亲近海岸,美国旅游业因此损失惨重。

4.《侏罗纪公园》

在拍摄《大白鲨》18年之后,斯皮尔伯格推出了另一部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怪物”电影——《侏罗纪公园》。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将早已灭绝的恐龙塑造的栩栩如生。惊险的情节设计、完美、逼真的数字特效使得这部影片形成了空前的视听刺激,当时许多媒体直接以“恐龙复活”为题目报道该片的上映。这种效果的达成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影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还是斯皮尔伯格从小怀有的对“怪物”极其敏感的恐惧心理。

同斯皮尔伯格影象世界中善良的外星生命不同,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凶残的怪兽往往是地球上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生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电影中的怪兽不仅仅是一场孩子般恶梦,同时还隐含着斯皮尔伯格对于人类面临的危险处境的忧虑和反思。这部电影不但取得了天文票房,还在全世界掀起了恐龙热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发现,这部电影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开创性的数字技术奇观,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科学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后果的宏大主题。这样的思想性、艺术性具佳的作品,获得成功也是理所当然。《侏罗纪公园》,上映时间1993年,票房收入35000万美元。

同另一位好莱坞技术大师希区柯克一样,斯皮尔伯格清楚的知道,技术永远是要为人所控制,而不是反过来控制人的。所以他的影片中高科技永远是要为影片主题服务的,对高科技的准确应用也成为他的影片致胜的法宝之一。

上榜理由:所有的童年噩梦中都有过“怪物”的影子,就如斯皮尔伯格噩梦中的“恐龙”。

经典指数:★★★★

5.《ET》

斯皮尔伯格于1982年拍摄的这部《ET》被认为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自己也承认,《ET》中的艾里奥特其实就是自己童年的翻版。斯皮尔伯格的童年是孤独的,这也同时让他拥有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因为他发现作白日梦是排解孤独最好的`手段。他的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孤独小男孩”的形象往往都对于天空、宇宙和未来有着美好而纯真的幻想。所有这一切,影片《ET》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

孤独中的凄凉终归在所难免,但是斯皮尔伯格一直试图给这种孤独穿上一层温情的外衣,于是《ET》中外表柔弱的艾里奥特在最后获得人生成长的同时也都重新获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温暖。而《ET》中的外星人则更具人性化色彩,在他奇怪的外表后面,我们不难发现他不过是斯皮尔伯格心目中一个迷路的孩子。他同所有地球上的孩子一样,有着对于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有着对陌生世界的恐惧。

显然,在斯皮尔伯格看来,爱不但是地球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幻想中的外星生命最宝贵的精神依靠。

上榜理由:童年的梦幻,成年的玩笑,一样的娱乐,一样的斯皮尔伯格。

经典指数:★★★★

6.《印第安纳琼斯》/《夺宝奇兵》

从1981年到1989年间,斯皮尔伯格同乔治.卢卡斯合作拍摄三部《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电影,这三部电影也被认为是斯皮尔伯格商业片色彩最浓的电影。神秘的宝物、惊心动魄的历险和浓郁的异国风情使得《印第安纳琼斯系列》成为了天方夜谈似的童话,在那些或玄妙、或瑰丽、或阴毒、或神秘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的历险片中同样蕴含着孩子般的奇妙幻想。

少年斯皮尔伯格关于探险的幻想,很多时候是来自于那些精灵鬼怪层出不穷的念头,这些念头又往往带有恶作剧的性质。一次他哄骗自己的三个妹妹去看他藏在储藏室里的一个头骨,这个头骨被他设计成不仅瞪着的眼珠可以转动,里面还闪着阴森的光亮。后来,所有这些恐怖闹剧都成了《印第安纳琼斯系列》中的情节。在拍摄《夺宝奇兵》中的古墓蛇穴这场戏时,为了影片效果,他让人将上千条的活蛇送到拍摄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胆战心惊,只有斯皮尔伯格还在兴致勃勃的给蛇说戏。

孩子般的游戏心态使得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这个系列电影在让人激动不已的同时又能捧腹大笑,它的所有元素集结在一起恰恰构成了娱乐片最基本的架构,而斯皮尔伯格源自童年时代的丰富幻想又使得这个架构浑然天成,无可挑剔。

上榜理由:影片让全世界的少年都梦想成为印第安纳琼斯。

经典指数:★★★☆

7.《第三类接触》

在斯皮尔伯格1977年推出的科幻影片《第三类接触》中,法国导演特吕弗扮演的拉孔布率领一只多国科学家小组来到墨西哥的索诺拉沙漠。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研究一个神秘现象,因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已经失踪的一个美国飞行中队,在这片荒凉的沙漠里又神秘的出现了。科学家们发现,所有这些飞机都完好无损,马达可以轻易开动,甚至飞行员的家人照片还插在仪表盘上。可是那些机组人员呢?他们依然踪影皆无。而这所有的谜底都语与外星人息息相关。

第三类接触的片名来自美国宇航局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指的是同外星生命进行的实际接触和交流。尽管影片是虚构的,但是其中大部分内容却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美国军方和美国宇航局就因为第三类接触中涉及到一些国家机密而反对这部影片的拍摄。

斯皮尔伯格再次在影片中展现出他对外星人善意的惯性,尽管外星人的飞碟在地球上横冲直撞,许多人类也被他们劫持到飞船上。但在影片的最后,他们将劫持的人类全部完好无损的送回了地球。在此之前发生的一切迷题也豁然解开。当这些外星人友好地向人类告别时,我们明白,这些恶作剧的背后不过是好奇而善意的接触。

上榜理由:影片代表人类的良善第一次给外星人下了品德定义。

经典指数:★★★☆

8.《人工智能》

在拍摄于2001年科幻影片《人工智能》中,斯皮尔伯格似乎尝试着改变他一贯的温情,但事实证明,他的这种尝试有些力不从心。《人工智能》讲述的是,小机器人戴维在被收养他的人类父母抛弃后,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变成一个真正的小孩,以期重新获得父母之爱的心酸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对于人性进行全新角度的的探讨以外,还体现出了对于人类未来的深切忧虑。斯皮尔伯格在一系列的电影中对他幼年时代的孤独感进行着诠释。相比较而言,《人工智能》中小机器人戴维面临的孤独处境显得更加残酷。但是影片的结尾,斯皮尔伯格却仍然带领着观众回到了他一贯的温情当中:两千年过去了,地球上的生命已经灭绝。小机器人戴维在外星人的帮助下,使死去的养母重新复活,断裂了两千多年的亲情被重新弥补。这个结尾中戴维过去的家被表现的极尽温馨,他和母亲之间情感的弥合又重新经过了细致的铺垫。但即便如此,这个冗长的结尾还是显得和整部影片的格调很不统一。当然,这很可能又是斯皮尔伯格同好莱坞商业机制妥协的产物,因为在大制片商看来,一个悲剧性的或者超出一般观众理解能力的结尾都是不被接受的。

上榜理由:在人类与机器人身上,他把温情的一票投给了后者。

经典指数:★★★

9.《紫色》

从《大白鲨》开始,就有人不断指责斯皮尔伯格影片充满着商业的粗俗和血腥,斯皮尔伯格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证明自己不仅仅只会拍商业电影,他于1985年开始筹备拍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电影《紫色》。

《紫色》的故事不再象以往斯皮尔伯格电影中那样,有一个强烈的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而更多的是意识流式的生活展现。影片中的所有内容都是乌比.格德堡扮演的黑人妇女眼中的世界。在场景的处理上,斯皮尔伯格尽可能的使黑人妇女生活的空间与现实生活靠近,同时又充满炙热的情感。在那像被涂了油漆一般的乔治亚州的大地上,每匹马都闪着光泽,每头牛都膘肥体壮,每朵花都在盛开,生长于其间的黑人姐妹,象土地一样淳朴,她们的欢乐与悲辛充满了西部生活的质感。

然而斯皮尔伯格在《紫色》中尝试的艺术电影手法,显然没有其在商业影片中展现的电影手法更令人尊敬。更为糟糕的是,斯皮尔伯格对于黑人给予的极大同情使得这部影片失去了起码的冷静。《紫色》之后,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斯皮尔伯格又开始拍摄了一系列商业片,但这些影片都没有实现这位导演追求的目标,那就是拍摄一部具备个人风格的有创建的艺术片。

上榜理由:失败因大师的标签而凸显另类,《紫色》因斯皮尔伯格而铸成经典。

经典指数:★★★

10.《追杀》/《决斗》

斯皮尔伯格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就是用精确的电影语言讲述精彩的电影故事。在他所有的作品中,1971年拍摄的影片《追杀》就是一个精确使用电影语言的典范。

《追杀》的主人公戴维.曼是一个很典型的老实人,他开车上路是为了去收一笔对他来说很重要的账。在高速公路上,他超过了一辆冒着黑烟气味难闻的卡车,谁知这下可捅了大漏子,卡车司机从此开始一路对他进行疯狂的追杀。

在 90分钟的电影里,这辆疯狂卡车的驾驶员始终没有露面,他为何非要将戴维.曼置于死地也一直没有交待,这使得整部影片笼罩在一种莫名的恐怖之中,随着剧情地发展,驾驶员是谁已经不再重要。影片的最后两辆车一同滚下了山坡。戴维在最后关头跳下了汽车,他终于依靠智慧和勇气成为这场死亡游戏的胜利者。

这部电影为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从此他开始在好莱坞崭露头角。这样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斯皮尔伯格却将故事讲述的惊心动魄。用 9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一场没来由汽车追逐,无论如何都是件富有挑战性的尝试,但是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追杀》时所表现出的成熟却令人叹为观止,在全片中,我们几乎无法找到电影语言上出现的任何错误。一切都是那么的精确。而这也成为他以后的所有影片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上榜理由:斯皮尔伯格上路前的宣言,他一生的影象追杀开始入境。

;
阅读全文

与斯皮尔伯格电影的主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还有没有最新的电影 浏览:327
基微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874
有哪些动漫电影值得看 浏览:592
药物昏睡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863
网络电影分账是多长时间的 浏览:632
四平青年免费播放的电影 浏览:707
军火贩电影迅雷hd 浏览:807
魔兽世界电影界面如何切回来 浏览:898
最新hifi电影播放器排行 浏览:156
百度网盘电影在线资源网站 浏览:632
一头牛劈两半是什么电影 浏览:928
韩国理论草民电影天堂网 浏览:675
怎么在微商买电影票 浏览:896
电影你好李焕英剧情分析 浏览:770
宋小宝最新小品电影 浏览:836
五元一部小电影 浏览:471
你好李换应电影完整版 浏览:427
老电影海霞主题歌 浏览:145
电影红圈在线 浏览:742
中国电影音乐联奏分谱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