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十大惨烈的战争电影
1《拯救大兵瑞恩》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该片主要讲述了一支8人作战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的故事。
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2. 网络电影“天花板”,《幸存者1937》高度还原历史,大场面你震撼了吗
战争片在国内的口碑不断不是很好,大局部的战争片都会侧重于塑造人物的形象,而淡化了对战争自身的描绘,招致观众的喜欢感降落。而愚记这次要说的网络电影《幸存者1937》,满足了观众们的简直一切的审美需求,高复原度枪林弹雨下的战争细节,带给我们的是十分震动的视听体验,这一部电影或许会成为网络电影的“天花板”。
从制造电影到呈现给观众们,这一路上的努力剧组没有白费,枪林弹雨关于网络电影来说,能高度复原实属不易,网络电影的“天花板”也没有让观众们绝望,融入真情感的电影,也到达了观众想要的鉴赏高度,可见这的确是一部值得认真品味的电影佳作。
3. 中国古代战争电影中两军对峙时,为什么常常是两军的将领单挑
古代的军事情况。古时候人民的知识水平非常有限,在朝代更替群雄混战之时,几乎没有正邪之分.所以,在中国古代战争出现了先由领头将领单挑的局面,其实就是给大家一个冲锋的理由,去壮壮威,单挑胜利的一方士气高涨,而输了的一方就成逃兵的士气了,其实这也是一种战略吧!
但是国外的战争中,所展现的一些国外古代的理解,都基本是一拥而上,的确你看古希腊的各种复仇记里都是如此,要知道古代的西方信仰是比中国多的,他们只有在决斗中才会较多的单挑,战争中他们甚至会展现一种绅士的风范,你看英国的中世纪战争就是这样的.另外外国古代的确上是较中国落后的,马都比中国少得多,毕竟在陆地上,没有马等坐骑来打斗是不足以打起威风的. (个人观点.)
4. 意大利电影的战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意大利电影失去一部分国外市场,开始进入不景气时期。这时,只有演员兼导演E.吉奥内的作品还保持着声誉。他拍摄了浪漫主义的惊险样式影片,其中最著名的是系列片《灰鼠》(1918)等。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局面,意大利电影企业家们把当时20几家影片公司组成了一个托拉斯,即意大利电影联合公司。但这未能恢复昔日的繁荣。1921年以后,意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国电影。
5. 电影与战争
很多电影里有正义使者也有反派恶魔,而李安的电影里,从来没有清晰的黑白之分。他不给观众出简单的是非选择题,他只会认认真真地用电影里隐藏的细节向你提出一个又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战争真的能带来和平和民主吗?
比利·林恩和战友深夜闯入伊拉克民宅,发现男主人藏了一把枪、一张入伍证,这让他们高度紧张:眼前的这个伊拉克男人或许是无辜的,但也有可能是潜在的恐怖分子,不管如何,先抓走再说。
即便这个男人的妻子在默默流泪,他的母亲在哭喊在祈求,他的孩子因恐惧和悲伤瑟瑟发抖,其中一个小男孩的眼睛被愤怒而绝望烧成了红色。
他直直看着林恩,这个带走他父亲的美国人。
这一刻,仇恨的种子已经种下了吧。
如果这个伊拉克男人之后没有回来。
他的孩子、他的妻子、母亲在未来会不会成为复仇者,成为美国人口中杀不绝的“恐怖分子”。
李安在接受陈文茜采访时,说到为了拍这段,特地去约旦访问难民,他了解到的情况其实比电影中呈现的要严重得多。
电影中虽然有美国军人爆粗口、在证据不足情况下逮捕伊拉克人的画面,但还是比实际情况温和许多了。
在李安看来:“这是既不是士兵的错,也不是那些人的错,可是这样的事情就是会发生。
你会真的会替去搜屋的人,跟被搜屋的人这两方都感到难过,会恨那些政客,为什么他们布下了这么迷乱的局面,不把人命当一回事。”
李安在片中穿插了多处情节来展现战争实际效果和政客口中效果的差距——一处是,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这场战争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时,林恩的战友回答:“只是增加了更多对抗之人。”。
另一处是,林恩回家,姐姐问他,战争真的能带来民主吗?林恩默然。
所以,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到底为了什么?
李安很清楚,这多多少少会刺痛一些美国人吧。
本土从来没有被战火侵扰过的美国人可能不大能感受到伊拉克那些平民的感受。
“我是从第三世界来的,我会比美国人更敏感”,李安自觉应该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拍电影)还是要有一些理想和客观(眼光)”,为此他甘愿承受别人的批评。
军人打仗是为谁卖命?你们是真的在保护民众,还是成为强权打手?
在林恩和战友们吃自助餐时,一个做页岩气开采的老总过来和林恩他们说,如果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进一步改进,我们可以自给自足能源,你们这些孩子就不需要为了占有伊拉克的石油资源而去伊拉克当兵了。
班长听完就发飙了,为了让对方难堪,而故意说自己和手下的这些战士就是因为享受杀人,享受战争才去当兵的。
你开采你的能源,我们杀我们的人,两不相犯。
这当然并非实际情况,这些军人并不是穷凶极恶的屠杀者,班长只是在表演。
当那位老总识趣黯然离开后,班长也有点自责,觉得自己过分了,问林恩,我是不是个混蛋。
班长的反应其实是一种自我价值被否定后的应激反应。
按那老总说的逻辑,他们这帮军人被送上战场,不是为了保护祖国啊,而是为了掠夺别人家的石油资源,为了赤裸裸的利益。
他们这些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战斗就成了一件道德上站不住脚的事。
班长之所以会这么表演,是因为他觉得,在页岩气老总眼里,他们是被人利用的棋子和杀人工具。
与其这样,我还不如让你觉得,我就是喜欢杀人,我上战场因为我开心,而不是因为被利用。
看这段时,我内心被巨大的悲哀和无力感压得喘不过气。
人为了活下去,为了精神不垮掉,是需要自欺欺人的。
这种感觉大概是:我知道我的生活烂透了,但我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来拯救我,来质疑我为之献身的事情的价值。
比起被拯救、被怜悯,我更需要被肯定。
即使我知道你说的可能是真相,我也不会承认,因为那会导致,我的付出都成了笑话。
民众真的如他们所说爱“英雄”吗
民众们找林恩们握手、签名、拥抱,喋喋不休诉说对他们的崇拜、感恩,但这就是全部真相吗?
片中橄榄球队员也好,新闻记者也好,普通市民也好,都会问林恩们,关于战争,关于杀人的细节感受。
没有人关心,对他来说,回忆那些事,是一种创伤记忆的反复重现,是一次次展示伤口。
大家只是满足自己的窥私欲、猎奇心理和隐秘的嗜血欲望。
在商业社会,一切皆可被消费,他们这些军人不过是一种被消费的对象罢了。
那些坐在电视机前面看比利·林恩救战友所消费的可能是一种对战友情谊、对英雄主义的憧憬和意淫,想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那些投资商们看到的是未来的票房投资回报。
对于当事人而言,自己生命中重要的经历、感受、情感,在别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可以卖钱的故事。
而且还不大值钱——开始说的是每人10万美元,到最后成交时,就变成了5500美元,而愿意出5500美元的也只有一个人而已。
当林恩站在舞台上表演时,黑人伴舞演员一边围着林恩跳舞,一边对他说,fuck you,傻大兵,即便是这样万众瞩目的场合,他依然能清晰感受到来自其他人的恶意。
而且他还不能反抗。如果是在台下,他或许会一记左勾拳砸过去,但那时,他在台上,那么多双眼睛看着他,他只能像一个道具一样一动不动得站着。
之后表演一结束,他和他的战友们就立刻被工作人员像清扫垃圾一样驱赶,那意思再明显不过,表演结束了,你们这些用完的道具还不赶快离开。�当林恩要离开,和啦啦队员吻别时,林恩忍不住脱口而出,我很想带着你逃跑,那个女孩子当时就笑容就僵硬了,你要去哪里呢,你不是美国的英雄吗?
很显然,她爱的并不是比利·林恩,而是“美国英雄”比利·林恩。
很心痛是不是?李安不顾林恩的心痛,继续往前走——在影片末尾,他让你看到,维修工操着铁棍报复B班,这些军人被自己宣称要保护的民众往死里暴打。
这大概更彻底让林恩看清了现实——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即便爱你,爱的也只是他们需要的那个你。
比利·林恩为什么选择回到战场?这选择是勇敢还是懦弱?
比利·林恩本身不是一个支持战争的人,甚至可以说,他内心是反战的。
他看到过伊拉克小男孩流泪的眼睛,看到过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敌意,他内心无法不怀疑战争的意义。
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伊拉克,继续做一个军人。
即便他真的有PTSD,即便心理医生打电话告诉他,你这么做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勇敢,你站出来,会让更多人意识到PTSD的存在,更多战士能得到应有的治疗,而不是继续被战争、被精神疾病折磨。
他也一度被医生说动,答应希望他接受精神诊断并退伍的姐姐,考虑一下她的提议。
然而最后,他还是做不到。
在停车场,他和姐姐对视的眼神里有那么多无奈和忧伤。
他害怕战友们不会理解他,甚至唾弃,觉得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背弃兄弟的逃兵。
他害怕中场演出时见到的那些说着爱却好像要把他吃掉的人。
虽然他并不想做军人,但讽刺的是,他实际上具备做一个军人的很好素质,用班长的话说,在战场上,他勇敢镇定,能冷静处理问题,安抚战友的情绪。
军人这个职业能给他成就感、荣誉感,如果留在国内,他害怕自己不过是个最平庸无奇的服务生。
和这些害怕一样真切的是,他爱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
当初他上战场是因为爱姐姐,现在他回到战场,则是因为爱兄弟。
他不是什么英雄,他就是一个天性纯良的少年啊。
他在意的始终是,能不能和爱的人在一起,去向哪里从来没有与谁同行重要。即使前方是战场,是死亡又怎样,起码我有你们。
我不能抛下你们。他走上那辆战车时,眼前出现了死去班长蘑菇的脸,他情不自禁说了,“我爱你”,这种爱是最动人的。
蘑菇曾经告诉林恩,你要找到比自己更大的东西,林恩已经找到了。
对他而言,那个东西是和战友生死与共的集体归属感。
比起站出来承认自己有PTSD,让自己以及更多像自己这样有PTSD的人离开战场,他更在意,能不能得到认同、归属和爱。
为了这些,他可以上战场。
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里说过他对战争的看法,“有时人加入战争跟理念并无太大的关系,只因为要在群体中证明自我价值,一如为球队加油,你一定是站在本乡本土这边,未必是理性的判断。”�你可以把这句话当成林恩最后选择回归战场的注脚。
所以,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作出自由选择?又究竟哪种选择才是真正的勇敢?
用李安的话说:“往深处追究,人在人际关系,在社会群体里,不就是有一种不自由?我们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的奴隶:家庭、朋友、国家、族群等的奴隶,黑奴只是个最极端的例子,这是人性的枷锁。”
但谁又能逃开这人性的枷锁。
人如何才能自由?
李安说过,之所以想拍片是因为“拍片给了我发言权。
你不拍,大家就以为是现成的样子;你拍的话,人们在现成之上又多了一种选择……若我不争取、不表达、不发言,径直让它过去,将来的历史、大家脑海中的文化印象就是另一回事。
艺文工作者就是要把它反映出来,让世人看到人们真正的心声。”
这部片子做到了。
他让你反思固有的观念,让你对那些“理所当然的正确”产生怀疑,让你多一个角度看待人和事。
最终李安想做的,是让你活得更加自由。
因为“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即是尽力去理解别人见解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即是将别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不带偏见一并考虑的精神。”(勒尼德·汉德法官语)
6. 四十年代电影史上抗战时期间四个创作区域
摘要 国统区电影
7. 男人最喜欢看的十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好残酷!但是好精彩!
一.《天空之眼》
功利之上,还有道义。 影片关键词:命悬一线
美国电影《天空之眼》讲述了军事情报官员科洛内尔·凯瑟琳·鲍威尔,奉命抓捕内罗毕境内的恐怖主义组织。当了解到这个恐怖组织将进行恐怖袭击时,她决定立刻让鲍威尔消灭恐怖分子。正当准备捣毁恐怖分子窝点时,却发现一名9岁女孩进入了射杀范围内。与此同时鲍威尔不得不联系律师和政府官员,决定是否继续执行任务。在其他影片中。无辜群众随时有可能会被炮火殃及,而本片自小女孩出现之后就一直牵动着观众的心,故事情节也就此延续,配合着压抑的音乐与紧张的画面,观众的心也跟着颤动起来。
二.《花落花开》
战争中坚持作画。 影片关键词:朴素艺术家
这部荣获第三十四届法国恺撒奖最佳影片奖项的电影同样是以战争为故事背景的影视作品。影片在展现战争动乱场景的同时,更多的是把焦点放在清洁女佣赛哈芬妮·路易的身上,酷爱绘画的她在战争期间也不放弃作画,虽然生活贫困环境动荡,但在她的坚持下终于成为法国著名画家,影片成功地在战争环境中展现出一个追梦者的高大形象,让观众觉得忠于内心坚守爱好,再苦的环境也可以化为泡影。
三.《1944》
东西部之间的战争纠纷。 影片关键词:争夺
影片讲述了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的一系列武装斗争。而作为边境地区的爱沙尼亚也不断陷入两方的拉扯之中。在经过无数次战争搏斗之后爱沙尼亚终于驱走了冷酷的德军。但战争带给爱沙尼亚居民的心灵创伤是无法抹平的,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影片利用残酷无情的战争画面再一次向观众展示了战争对人们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
四.《模仿游戏》
开启战争密码。 影片关键词:破译
本片是一部战争背景下的人物传记。讲述了计算机之父图灵在二战期间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从而扭转战局的经历。影片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情节时刻牵动着观众的心,让观众在感受战争冷酷无情的同时也为图灵高超的解密能力而汗颜,同时也点燃了观众对众多献身于二战的盟军战士的崇敬之情。
五.《战马》
人与马的奇妙情缘。 影片关键词:情义
影片根据英国作家麦克·莫波格的同名小说改变,讲述了一战期间艾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无奈之下将自己的马乔伊卖给军队,为前线运送军火物资。艾伯特和乔伊被迫分离,但他们的命运又随着一站而重新联系在一起。在艾伯特的父母看来乔伊是一匹毫无可塑性的马,但在艾伯特的驯服下乔伊卓越的潜能大大被激发以至于在战场上运送物资时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影片大量视角放在了乔伊身上,而乔伊对它的人类朋友的无私奉献也感动了所有的观众。
六.《卡廷惨案》
充满硝烟的恐怖生活。 影片关键词:屠杀
影片讲述了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共中央的批准下,于1940年春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影片残酷而血腥地再现了二战期间的战争场景,带给观众无尽的悲痛与深思。影片成功营造了一个充满硝烟与死亡的战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争情节也让观众为之揪心,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它对人民群众的严重打击。
七.《西线无战事》
理性与现实的冲突。 影片关键词:战乱
影片根据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战期间保尔和他的同学们在老师沙文主义的煽动下,抱着对人生和战争的憧憬和幻想投身于一战中,但后来很快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与现实性,他们的英雄主义也由此破灭。影片再一次向观众展示了战争的冷酷与无情,在战争的破坏下人民流离失所,无数将士战死沙场,给人们带来的是无限毁灭性的打击。
八.《大幻影》
充满游戏性质的战争。 影片关键词:逃生
影片讲述了一盏期间讲述了法国飞行员被德军俘虏后在监狱里与德国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战俘们的逃生经历。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展开叙述,大量情节在讲述监狱同胞为挖掘逃亡之路联合在一起的团结故事,更多的反映出这是一场充满游戏趣味的战争,但又不乏战争的残酷性,在这场游戏的较量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九.《虎!虎!虎!》
久违的历史真相。 影片关键词:较量
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1941年12月7日,日军与美军在太平洋展开激烈交战,偷袭美国珍珠港,在美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歼灭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故事。这无疑是一场军事谋略的较量,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带领观众重温二战局面,再一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影片中大量充满硝烟的场景渲染,仿佛将观众带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也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呼吁。
十.《野战排》
战争的唯一理由是让自己活下去。 影片关键词:对抗
美国战争片《野战排》是一部反映越战题材的影片,讲述了到越南服役的新兵克里斯·泰勒在和战友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的唯一理由就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活下去。影片成功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是对越战的一个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历程。影片更深一层次告诉我们:战争没有对与错,我们不是对抗别人,而是对抗自己。
PS:以上资源,关注微信公众号:pahuonet 给你好看!
8. 长津湖伤亡,伤亡2万余人的长津湖战役那么惨烈
9月30日,《长津湖》全国公映,电影里战争场面的残酷和暴虐,志愿军战士的坚韧和牺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落幕,很多人久久不能平静,有人会产生一个疑问,这场惨烈的战斗,为什么非打不可?打赢了这场战役,我们又得到了什么?
我认为,不论从战略上还是从战术层面上看,这场战役确实无可避免,长津湖之战给我们带来了抗美援朝胜利的曙光。
“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 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曾这样评价长津湖战役。
美国陆军战后报告也称 :“‘联合国军’在朝鲜能保持立足点还是必须放弃的危急时刻,避免了中国军队的 12 个师增援到第8 集团军正面”, 意思就是我美国人没有吃亏,志愿军牺牲不少,没有必要。
可是事实真就如此么?显然他们在自说自话。 美国人这个错误认知,源自他们的自大,也源自他们的毁灭——志愿军的作战让其“打赢战争,好好过圣诞节”的如意算盘落空,故而产生抱怨。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长津湖之战意义却非常重大!
自从仁川登陆后,在长津湖之战前,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自信满满,认为战争即将以自己的胜利结束。
“联合国军”兵分东西两路包抄朝鲜,起初一路顺畅,美军步兵七师先头部队第17团甚至已经推进到了鸭绿江边的惠山镇,开始遥望江对岸的中国大地。
为了表示自己的能耐,17团的美军在江边合影,向鸭绿江里撒尿。甚至,在1950年11月,他们就开始为一个月后的圣诞节准备火鸡,麦克阿瑟制订的用“圣诞总攻势”结束朝鲜战争的计划目标似乎唾手可得。
联军司令麦克阿瑟
而志愿军怎会让敌人如愿,面对盛名远扬的东线敌人——美军陆战一师和步兵七师,志愿军战士用不怕牺牲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发动了长津湖战役,迫使敌人狼狈逃窜,粉碎了“圣诞攻势”计划,并且成建制地歼灭了美军步兵第七师31团。
这个团曾被第26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授予“北极熊团”称号,战斗结束后,该团蓝色的团旗被志愿军缴获当了包袱皮。
这大大提升了志愿军的信心,因为在战争中,毁灭敌人王牌部队可以沉重打击敌人气焰,提升己方士气:
解放战争中,国军整编74师在孟良崮被全歼,使得国军吓破了胆,从此解放战争由守转攻,最终胜利。长津湖战役也是如此,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彻底打破。
被缴获的“北极熊团”团旗
1950年11月初,毛泽东就断言“东面伪首、伪三及美七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的进攻可能性极大”。
事实上,“联合国军”确实计划如此:麦克阿瑟的战略规划就是东西两线联合进军,最后完成包围,“合上老虎钳”。
此时西线有美韩联军十万余人,分三条线向新义州、楚山、江界推进;东线方面,“联合国军”在兴南、元山两个港口陆续登陆,东线上一下汇集了八万多部队。
而此时,志愿军在东线只有两个师的兵力,很难阻挡敌人的合围之势。
长津湖战役地图
此时的形势是,一旦让东线的敌人立住脚跟,一路突进,西线的志愿军将会被前后夹击,在战略上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与其如此,不如先行在东线进行狙击。
11月5日,毛泽东致电志愿军: “德川方面甚为重要,我军必须争取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区域创造一个战场,在该区域消耗敌人的兵力,把问题摆在元山、平壤线的正面……”
得到命令的志愿军第九兵团,趁着皑皑白雪,隐蔽行军,11月26日前后,九兵团三个军陆续赶到了伏击地点,于27日向美军发起了猛烈的围攻。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阻断了“联合国军”的东路攻势,并且在之后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配合西线部队一起把战线推到了“平壤-元山”一线。
虽然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代价,但是从此扭转了整个朝鲜战场的战局,从这个角度来说,长津湖之战是绝对必要的。
抗美援朝战局图
如果将视角放在具体的战术层面,面对东线的敌军,利用地形分割消灭,也是最好的选择。
在长津湖战役中,敌我双方装备实力差距巨大,面对极其寒冷的天气,来自中国东南的志愿军缺少御寒装备,也没有御寒经验,后勤补给也跟不上,因此非战斗伤亡数巨大。
而在武器上,比起大量配备了M1式半自动步枪、汤姆逊式冲锋枪的美军,志愿军的武器堪称简陋。此刻如果在空旷地带正面会战,志愿军将无任何优势可言。
冰雕连的英雄们
而长津湖一带的地形,却给了志愿军胜利的机会,长津湖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而翻越平均海拔 2000 米的狼林山脉,只有两条极为简易的单车道盘山公路可供使用。
狭长的地理环境让敌人变成了一条绵延近200公里的“长蛇”,孤军深入到志愿军的枪口下。
在这个机会来临之际,志愿军果断发起长津湖之战,将敌人这条“长蛇”分割成若干段进行围歼。
直到第九兵团发起了进攻,敌人才猛然察觉——要是再不采取行动,当志愿军号吹响后,被分割孤立的各个部队末日就到了。
经过残酷的围歼狙击战,最终志愿军把握住了时机,用优秀的战术落实了战略规划。
从这些角度来看,长津湖战役对于志愿军来说,尽管会有巨大牺牲,却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斗,是一场机会稍纵即逝的战斗,是一场决定性的战斗。
再次致敬七十年前我们最可爱的人!
(全文完)
9. 战争对意大利电影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意大利电影失去一部分国外市场,开始进入不景气时期。这时,只有演员兼导演E.吉奥内的作品还保持着声誉。他拍摄了浪漫主义的惊险样式影片,其中最著名的是系列片《灰鼠》(1918)等。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局面,意大利电影企业家们把当时20几家影片公司组成了一个托拉斯,即意大利电影联合公司。但这未能恢复昔日的繁荣。1921年以后,意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国电影。
墨索里尼期间
墨索里尼政府曾极力利用电影作为一种宣传手段。1935年,意大利设电影业管理局,使电影生产和影片发行都置于国家控制之下。1937年在罗马建成了一座欧洲最大的综合电影制片厂:电影城(有十个摄影棚)。1935年在罗马建立了电影实验中心,负责培养电影专业人员。影片产量也逐年增加,1942年的影片产量高达119部。但是,在法西斯统治时期,完完全全为它服务的导演为数不多,露骨地鼓吹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的影片也不多,大部分导演主要拍摄古装片、音乐片、情节片和喜剧片。这个时期有些人追求“纪录片的客观性”,拍摄了一些“纪录派”影片。如《海底的人们》、(1940,导演F.德·罗勃蒂斯)、《白色的船》(1941,导演罗西里尼,R.)。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有一些电影导演对法西斯官方电影采取消极态度,在创作中只注重对作品的形式方面的探索,人们把这类影片称之为“书法派”电影。为了拒拍庸俗的商业性影片和回避拍摄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传片,“书法派”主要致力于改编古典文学作品。他们最主要的影片有《以往的小世界》(1941,导演M.索尔达蒂)、《射击》(1941,根据A.C.普希金的短篇小说改编,导演卡斯戴拉尼,R.)、《空想家贾柯莫》(1942,导演拉都达,A.)、《是,太太》(1942,导演F. 波乔里)和《嫉妒》(1943,导演波乔里)。
这个时期,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积极而自觉地反对法西斯的官方电影,他们当中很多人曾在罗马的“电影实验中心”执教或学习。由于没有通过实际拍片来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他们在电影杂志 《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阐述自己的主张。1939~1942年发表的这些文章为后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基础。这些青年当中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导演,如维斯康蒂,L.、德·桑蒂斯,G.、G.普希尼、A.彼特朗吉里、利萨尼,C.、安东尼奥尼,M.;有些成为著名电影艺术理论研究家,如G.阿里斯泰戈、G.威亚齐等。
法西斯统治的末期,意大利电影工作者冲破种种阻力,摄制了几部预示新现实主义诞生的影片:《云中四步曲》(1942,导演勃拉塞蒂,A.)、《孩子们在注视我们》(1943,导演德·西卡,V.,编剧柴伐蒂尼,C.)和《沉沦》(1943,导演维斯康蒂,L.)。这几部影片显现出意大利电影复兴的最初迹象。